语文课程标准 真情把握语文教育特点
教师必备,免费下载!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新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哪些课程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二、语文课程目标,遵循了哪些指导思想?1、九年一贯整体考虑,体现课程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2、从三个维度提出课程目标,全面而富有新意。
3、从五个领域提出“阶段目标”,其中“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更应引起重视。
二三、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是什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四、小学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人文素养?1、爱国主义的感情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2、认识并热爱中华文化,不断吸取民族智慧,继承并努力发展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3、具有开阔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二五、小学语文应着力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科学素养?1、热爱科学;2、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正确的科学态度,最重要的要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精神);3、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的思想方法就是辨证唯物主义)。
二六、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包括哪些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获得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容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力。
语文课程还应当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七、为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中自始至终未提及“训练”?其目的就是为了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消解语文教学中机械训练太过头的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的失落,以及创造精神和个性的消磨等等。
但同时必须指出,淡化训练不等于不要训练,语文教学中必要的训练还是需要的。
二八、什么是“语文实践”?怎样突出“语文实践”?凡是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有助于增进学生语言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的实践活动,都应当视作是语文实践,包括演讲、报告会、学科调查、资料归集、编报、诗歌朗诵、故事会、课外阅读等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简答题12道含答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简答题12道含答案1. 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案: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 小学语文课程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答案:小学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同时,应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如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答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4.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答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
5.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是什么?答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意识。
教师应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
6.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通过综合性学习,学生可以拓宽学习空间,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小学语文课程应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答案:小学语文课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应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
同时,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语文新课标书面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前言《语文新课标》是我国教育部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制定的重要指导文件。
它旨在指导教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下是对《语文新课标》的部分内容摘抄:二、课程性质与理念1. 课程性质《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人文性的课程。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 课程理念(1)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等方面。
(3)终身学习: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
(4)实践导向: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程目标1. 总目标《语文新课标》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使学生具有以下语文素养:(1)具有扎实的语文基础,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
(2)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鉴赏、评价文学作品。
(3)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2. 学段目标(1)第一学段(1—2年级)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具备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第二学段(3—4年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3)第三学段(5—6年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程内容1. 识字与写字(1)识字教学:注重汉字的音、形、义,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
语文教学如何遵循母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语文教学如何遵循母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吉林省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校李洪波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强调语文教学应当遵从母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对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教育传统将有着深远影响。
所以,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做到:充分重视和发扬汉语言及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使语文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充分重视和研究汉语言学习的规律,从汉语言教育内在规律出发,打牢学生基础;充分重视和发展古代优秀的语文教育方法,根据汉语言文字特点及运用汉语文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母语教育;遵循规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二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三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旨在强调语文教学应当遵从母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这一教育理念在语文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出,而且加以强调,不仅将改变过去语文教学,因脱离母语教育特点而导致语文教育不令人满意的现状,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对语文教育民族化的呼唤,对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教育传统将有着深远影响。
加拿大著名学者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写道:“从深层的含义讲,我们的语言包含着我们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它反映出大家的欲望、遗憾和梦想;它在沉默不语时,甚至在诉说着我们想忘掉的一切。
”①可见语言是最重要的民族特征,“是民族的根系,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
”②在人类逐渐走向一体化,走向大同的今天,一个民族更应该有他自己的个性特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我们应该继承和保持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尤其是语言这一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在向外国学习时,更须慎之又慎。
教师考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师考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构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努力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就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语文就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当着重于培育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力,而培育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必须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科学知识的系统和完备。
5、新课程提倡(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自学方式。
6、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读准(生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7、汉语拼音能够协助(学生识字),协助(学生流泪普通话),协助(学生写作)。
8、识字就是(写作)和(文学创作)的基础,就是(整个语文自学活动)的教学重点。
9、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教学设计>设计,首先必须(挑选不好话题)。
话题必须切合(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并使每个学生存有话可以说道,有话要说。
10、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11、(并使学生掌控一定的口语交际的技能)、(培养与口语相处有关的良好习惯及待人处事的相处能力)就是全面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命题作文;要注意落实“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 字的习作”要求。
2021/10/10
26
寄语一:倡导语文教师要以“读”为基 本方法,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 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 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抓 住文中内涵深刻的句段,反复朗读,让学生 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共鸣,从真正意义上 实现正确会通文意、与文本对话。使学生的 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激荡,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享受学习的
(一)阅读理念 :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 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 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 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 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 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 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 之间对话的过程。
2021/10/10
快乐,显现生命的丰彩!
2021/10/10
27
寄语二: 让睿智充盈自己 让观点新鲜自己 让思想强大自己 让人格靓丽自己 让工作伟岸自己
2021/10/1028来自谢 谢!2021/10/10
29
2021/10/10
7
第三个问题:目标 (总目标、阶 段目标)
总述: 总体框架:三个学段三个维度五个板 块。
三个学段是:低、中、高。 三个维度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个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
2023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针对不同年级和学情,制定相 应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更具针 对性和有效性。
教材编写建议
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注 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
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需求。
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的生 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选择具有时 代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的教材内
容。
加强教材的实践性设计,通过活 动化、情境化、问题化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语文教育应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包括对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对世界文化 的包容与尊重。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要注重培养 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应综合多个领域的内容,注重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 践中学习、运用和掌握语文知识。
2023初中语文《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23-11-03
contents
目录
• 前言 • 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 • 课程性质 • 课程基本理念 • 课程设计思路
contents
目录
• 课程目标 • 分级标准 • 实施建议 • 总结
01 前言
课程背景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 的现状
新时代对语文课程 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进行积极的思维 活动,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 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分级目标
7-9年级目标
在巩固识字写字能力的基础 上,进一步扩大阅读面和提 高阅读速度,培养阅读兴趣 和习惯,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同时,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第一部分前言 (2)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4)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5)第一学段(1~2年级) (5)第二学段(3~4年级) (5)第三学段(5~6年级) (5)第四学段(7~9年级)................................................................................................ 5_8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 (8)一、教学建议 ....................................................................................................................... 8-13二、评价建议 (13)(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3)(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14)(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14)(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4)(五)具体建议 (14)三、教材编写建议 (17)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8)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19-23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3)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4)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24)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25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简答题
语文课程标准简答题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语文是最重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和体验?答: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和体验呢?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用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
其次,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4、新课程要求老师角色怎么转变?答: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到位得体,放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
师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是轻松自如开展教学的保证。
教学互动往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实现,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降低自己的年龄身份,保持年轻的心态。
如上课程前或上课之初与学生朋友一样轻松愉快地对话,削除学生的距离感,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用商量的语气,带着亲和力,形成沟通,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对学生的答案要肯定这主,不去挑剔,也不冷漠对话师生互相交流对话,互助性强当然课堂教学经天纬地贯彻多元评价人文关怀,教师文化积淀丰富,能深刻全面地把握新课程,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修养。
2024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年版考试真题含答案
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
和
.
.
的综合体现。
答案: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29.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 三个维度教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 整体提高。
答案: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答案:参与意识;情意态度;交际情境;交际任务。
23.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应在具体的
情境中进行,让学
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
,以反映学生真实的
。
答案:交际;交际任务;口语交际水平。
24. 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
如把入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
明显错误的词句是在
提出的。
答案:第二学段。
10. 健康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拥有健康并不意味着拥有 一切,但失去健康则意味着失去一切。1989 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
括
.
.
。
答案: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11. 语文课程围绕 目标。 答案:核心素养。
,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
的素养。
答案:口语交际能力;人际交流。
33. 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个,
其中会写
个左右。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个,其中
会写
个左右。到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个,其中会
写
个左右。
答案:1600-1800;800-1000;2500;2000;3000;2500。
34. 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考试题目(含答案)
2021年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考真题目〔含答案〕一、填空题1.语文课程的根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建设放开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开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根底,也是〔学生全面开展和终身开展〕的根底。
3.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五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4.语文课程资源包含〔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课程资源的种类: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的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与(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5.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公平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6.〔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根底,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7.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能力。
8.写作是运用言语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达。
9.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10.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11.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至2年级为写话,3至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强化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动和协调开展。
1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中国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第一个问题: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
《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可见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课程目标”这部分,实际上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
“总目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阶段目标”是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要求。
“实施建议”从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目的在于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
2、什么是语文素养?为什么要强调“全面”提高?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
《标准》“总目标”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
做到了这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为什么《标准》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
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最新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简答测试题(附答案)
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简答测试题(含答案)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答:《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答:“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呢?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
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
再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4.新课程要求老师角色怎么转变?答: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到位、得体,放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
师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
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轻松自如地开展教学的保证。
教学互动往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实现,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降低自己的年龄、身份,保持年轻的心态。
如上课前或上课之初与学生朋友一样轻松、愉快地对话,消除学生的距离感,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用商量的语气,带着亲和力,形成沟通,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对学生的答案要肯定为主,不去挑剔,也不冷漠对话。
新课程标准填空题
新课程标准填空题填空题: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认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生活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5、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
7、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整个语文学习活动)的教学重点。
汉字是平面型(方块)文字,是(音形义)综合体。
8、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选择好话题),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9、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10、(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的技能)、(养成与口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用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11、《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
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社会发展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亦由《语文教学大纲》走向了《语文课程标准》,由静态的被动性要求转向了动态的主动性建议。
可以断言,《语文课程标准》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语文教学的“航标灯”。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积极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是当前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理念的理性认识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课程标准》所阐述的基本理念中的一个,落实这个“理念”是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教育目的”的前提。
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理念”,并用它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会偏离方向。
对此,我谈四点初浅的认识。
1.三大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二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三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的良好语感以及整体把握的能力。
2.三种角度。
上述的“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主要是从语文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谈的;第二方面主要是从该课程的实施过程来讲的;第三方面主要是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学生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界定的。
总而言之,课程标准主要是从课程的内容、过程、对象与学习主体关系的角度来确定语文教育的特点的。
3.两大特性。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理念具有两大特性,其一是主观性,其二为客观性。
其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是客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学生良好的语感以及整体把握的能力”是主观的。
4.七大元素。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理念,具体包含有七大元素,它们是:课程的人文性、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课程的实践性、学生的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学生的语感以及整体把握的能力。
其中,具有客观性的三大元素其“变数”较小,相对较为稳定,在教学中起着一定的“载体”作用;具有主观性的四大元素其“变数”较大,特性活跃,在教学中将凸现其过程中的“操作性”。
二、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理念的实践探索
课程标准对“教育特点”的界定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逻辑与非逻辑、理想与现实的辨证统一基础之上的,特别是针对我国语文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
作为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不仅应理性地认识它,更应对其进行主动、大胆地实践、探索,尤其对具有主观性的“四大元素”,需作为重中之重来研究。
这样才能使“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理念得以真正的落实。
1.学生反应的多元性。
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感染,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强调教师的积极引导之外,还应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和多元的反应。
在学习《丑小鸭》一文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丑小鸭开始是可怜的,后来是幸福的。
这是“共性”的一面,教师应当给予肯定。
但是,我们不能被这“共性”所迷惑,因为,学生对同一内容的反应具有“多元性”,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我们应有意发掘学生“个性”的一面,多引导启发──“还有不同的理解吗?”此时,学生就有可能展示以下独特的观点:丑小鸭的妈妈不是好妈妈,她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职责;农夫虽然背着枪(文中插图画的),
但他没有伤害丑小鸭,是个很善良的人;我们应学习丑小鸭自信、自强的精神……有的学生还会提出以下质疑: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小天鹅,以后的日子就一定会幸福吗?会不会重新变成丑小鸭?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小天鹅后,他对原来的家人、小伙伴、野鸭子、小鸟、猎狗还有农夫会怎样呢?……至此,“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这一理念,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2.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言说”的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
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
语文课堂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
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
如教学《太阳》一文,在学课文前,让学生说说天天见到的家乡第一高楼的高。
由于学生没有进行过有意的观察和了解,很多学生说了一两句,就无从下手了,所说的也和实际相差甚远,有的简直成了笑料。
我们可以此为前提来学习课文。
在了解太阳“远、大、热”三大特点及其相关说明方法后,让学生夸夸家乡第一高楼的高。
此时,学生将会滔滔不绝,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把语文课本看成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应看作是有待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开发的学习资源。
这样才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学生的良好语感。
语感,简单地说,“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是对语言文字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顿悟和心理体验。
语感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
加强语感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感训练应突出三“重”,即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叶老的话已精辟阐明了朗读对培养语感的重要性。
对此就不再赘言。
我们知道语言文字反应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对那些抽象的、深奥的、曲折委婉的、情深意厚的内容,学生往往难于作出深刻的理解。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展开想象,让课文内容在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立体画面,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
如古诗、诗歌教学就是一种典型。
叶圣陶先生还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叶老的话说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文中的场景以及人物的境遇。
这样,文中所表达的内容与学生认识上的时空距离就会缩短,有益于形成良好的语感。
4.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何谓“整体”?整体就是全体,就是完整的统一体。
把握整体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能力。
人们常说“一叶知秋”,从“个体”──落叶,想到“整体”──秋天(包括发展变化的过程)。
这就凸现了人们运用“联系”以及“整体”的眼光去分析、判断、把握事物的能力。
而这种“整体把握”的能力正是小学生所缺乏的。
他们在读《鸟的天堂》一文中的“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榕树……”一句时,很多学生强调的是“大”,而不是“一棵”。
显然,这里学生缺乏的就是“整体把握能力”,他们没有联系上文内容(“我”和朋友争论的焦点──是一棵,还是两棵,还是许多棵。
)去思考问题。
可见,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
如学《罗盛教》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罗盛教在冰窟窿里救孩子,会遇到哪些困难?”我们不必要求学生马上回答,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当时的情景用简笔画画一画(感知整体),然后说说画中的事物──人、水、冰(把握整体),再让学生对照每一种事物,分别想
想会给罗盛教带来什么困难。
如“人”,罗盛教自己穿着的衣裤会带来行动不便,小孩不会游泳、心慌、目标小,使罗盛教更难找到;“水”,流速急,易将小孩冲远;“冰”,造成水里黑暗,水温低,罗盛教不易出水面呼吸,小孩出水面的空间小等等。
至此,再让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极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五个以上的困难。
这样的教学设计,显然是建立在“整体把握”这一理念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