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1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课程标准》里的第二个基本理念,很好地体现了学科教育必须突出学科特点的基本教学原则。
(一)注重语文的多元影响和学生的独特感受马克思在论及文艺作品的风格时说过:“我们不会苛求自然界中的紫罗兰与玫瑰放出同样的芳香,又怎能叫文艺作品仅有一种风格?”同样,如果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化”,语文的教学就应该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读者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的第一要义应是自主性的阅读。
而教师往往依据教学参考书“解读”作品,然后再按统一的标准分段、串讲、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
如此繁琐分析的课文“解读”,从学习语文的目的性来说,是忽略了语文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根本目标;从感悟课文的内容情意来说,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大多数教师其实是在接受教参编写者的解读),这样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特体验,其后果当然是高耗低效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增强如下教学意识:(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其对话关系是多重性的,即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
我们的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话的中心自然是每一个学生个体。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2)学生的阅读过程应该始终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应该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教师应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创设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勇于参与,并且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观点。
(3)语文教师要呵护学生的灵性、个性和悟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要善于做一个鼓励者和欣赏者,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接受学生的标新立异,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学生学习的角度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学生对语文材料反应的多元性,这是从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
二是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从课程的实施角度提出来的。
三是强调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体现以下“三性”:第一,突显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走出离开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纯工具训练的误区,要把社会的主流价值(如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等)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然而,社会的主流价值如何内化为学生个人价值观,是有一个过程的,决不是靠“刚性”的“楔入”,而是通过熏陶感染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逐步生成的。
语文学习极其个性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
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基于他们独特的生活经验,不同个体对于同一内容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就同一个体而言,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同一个体对于同一内容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第二,加强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会阅读,从写作中学会写作,从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把听说读写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如何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如何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种说法,对于语文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无疑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语文实践要着眼于课内激趣、引导、授以方法;又要鼓励把语文学习的机会拓展到整个生活。
语文的外延等于即生活。
语文实践应活用这些课程资源,综合性学习,突破学科本位,达到锻炼语文实践能力的目的。
语文实践也必须重视语文积累。
一种“语言”是一个素材有限、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对稳定的系统,那么语言积累,只能是语言素材的有限积累;而“语文积累”则把语言素材积累和言语行为的成果积累都包涵在内了,如把要求中学生进行的“诗句积累”说成是“语言积累”就不通。
可见语文积累的内涵更丰富,其内容是广博的、多彩的、无穷尽的。
突破这点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语文积累愈是丰富,思维表达就愈精确、自如。
我们有时会碰到这样的情形,一时竟想不起用如何的言语来表白自己的感受更好,后来,突然一个词儿跳进脑海,用它来传达再合适不过了,于是,吐而后快,这就是思维上求精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语文积累起初给人是拾人牙慧之感,实际上任何语言的学习离不了积累,这是一个过程,当你把语文积累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流畅运用,成为自己的东西时,便可达到言语创新,从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实践是有意识、有情感的主体所进行的活动,就必然存在主体的感悟。
这种感悟会因不同的主体而产生差异,它包括两方面:一是情感方面。
新课程改革拓展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因素置于前,足见重要。
“语文教育要开发学生智力,其中情感这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③,司马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里曾说,西伯、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著书立说,以至《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为……皆意有所郁结”。
如何正确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2019年作文
如何正确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在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所以,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正确把握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如何展示学科的特点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一、多样化教学活动展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工具性是其主要的特点,也是提高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事实上,我们仅是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导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基本上得不到体现,严重不利于课程价值的体现。
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展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盘古开天辟地》时,为了把握小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结束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讲授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讲故事”环节,组织学生以不同的口吻进行讲述,如,可以用盘古的口吻、第三者的口吻等,鼓励学生开口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对语文课程价值的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能力。
二、恰当的教学活动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学科。
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学科价值,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活动来展现语文课程内在的价值,以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而为学生健康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为了展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了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一些“小兴安岭”的动画片,这样不仅能够将抽象的课堂形象化,而且,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小学生对于语文学科有很大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讲故事、演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课堂演讲、小组讨论、剧本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多参与到实际的语言表达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再次,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朗读比赛、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文字表达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体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通过作文指导、写作比赛、写作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多写、多练,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
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语文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问题探究、阅读分析、推理归纳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法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标。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才能够使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取得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 真情把握语文教育特点
在社会发展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亦由《语文教学大纲》走向了《语文课程标准》,由静态的被动性要求转向了动态的主动性建议。
可以断言,《语文课程标准》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语文教学的“航标灯”。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积极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是当前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理念的理性认识“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课程标准》所阐述的基本理念中的一个,落实这个“理念”是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教育目的”的前提。
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理念”,并用它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会偏离方向。
对此,我谈四点初浅的认识。
1.三大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二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三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的良好语感以及整体把握的能力。
2.三种角度。
上述的“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主要是从语文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谈的;第二方面主要是从该课程的实施过程来讲的;第三方面主要是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学生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界定的。
总而言之,课程标准主要是从课程的内容、过程、对象与学习主体关系的角度来确定语文教育的特点的。
3.两大特性。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理念具有两大特性,其一是主观性,其二为客观性。
其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是客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学生良好的语感以及整体把握的能力”是主观的。
4.七大元素。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理念,具体包含有七大元素,它们是:课程的人文性、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课程的实践性、学生的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学生的语感以及整体把握的能力。
其中,具有客观性的三大元素其“变数”较小,相对较为稳定,在教学中起着一定的“载体”作用;具有主观性的四大元素其“变数”较大,特性活跃,在教学中将凸现其过程中的“操作性”。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
怎样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在重庆市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初中语文远程培训中,我认真学习了第一阶段相关内容,主要学习了三门课程,下面我就学习的基本内容及所选案例(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学习体会(一)《语文教学方法论》第一章主要讲了语文学习是在母语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母语学习的“规范、拓展、升华”,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语文教学资源有基础资源、现成资源供语文教师选用,但语文教师在课程上生成教学资源的能力依然很很重要。
语文教学系统主要由要素系统、过程系统和状态系统这三大子系统构成。
语文与语文教学主要包括语文教学本质探讨和语文教学资源利用及语文教学系统构成三个方面。
在语文教学本质探讨中指出:与生俱来的母语习得过程;母语环境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学校教育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给予学生的,是更经典更集中更深入更广阔的汉语文化世界,语文教学在引领学生思考人生、体验生活,帮助学生感悟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方面,是母语习得以及其他任何方式都不可能替代的。
在语文教学资源利用谈到:语文课堂教学基础资源语文课堂教学基础资源是指语文教科书以及课外读本等,经过教育部门批准的,提供给学生和教师的必读材料。
其中语文教科书(狭义的语文教材)是基础资源的主要构成要素。
(二)《新课程教学反思研究》第五讲主要讲了反思的内涵与基础和教学反思的内涵与价值。
反思的基本特点有:后思性(或回溯性)、批判性、本质性(超越性)、思辨性、辩证性。
反思的科学基础有:反思的心理学根据、反思的批判理论根据、反思的后现代主义根据。
教学反思的价值:教学反思之于教师专业成长、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等。
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一是反省性、二是针对性、三是时效性、四是实践性。
(三)《初中语文重难点知识解析及教学设计》是根据人教版语文教材而进行的课堂教学设计,其中包含了包括文本、音频、视频PPT等,还设计了互动讨论等环节,实现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之间便捷及时的交流。
如何正确把握初中语文教育的特点
如何正确把握初中语文教育的特点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确保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深入挖掘教材价值,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展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这样不但能够确保语文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特点;工具性;人文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和工具性特点,要借助恰当的方式来展现学科的价值,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摒弃以往单一的基本知识灌输的思想,要改变一切为了考试的思想,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有效地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以促使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本文就从如何把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和人文性特点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概述,以期能够有效地展现语文学科的价值。
一、工具性特点的把握1.交际能力的培养语文是一门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展现语文工具性特点的主要方式。
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为了考试,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授课时,我们并不注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总认为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不需要教学生如何交际,总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就直接间接地影响了语文工具性特点的有效展示。
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转变教学思想,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说的平台,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式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进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由于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再加上一些学生在课下也已经读过,所以,我组织了“故事复述”活动,详细地说就是,在上一节课结束时,我向学生布置“自主阅读”的预习作业,接着,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选择几名学生对故事进行复述。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生活中充满语文味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生活中充满语文味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提起语文课,许多人心中浮现出的都是鲁迅笔下“三味书屋”中的情景:“老师严峻的脸庞,枯燥的背诵,可怕的默写和听写,以及让人望而生畏的作文课。
”其实,语文课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是我们表达思想的最佳方式,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文,生活中更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课程资源。
换句话说,我们生活中无时不刻不在学习语文和使用语文。
那么,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能应用轻松自如地的语文在课堂上会变得如此枯燥呢?细思之下,不难发现,课堂外我们学语文是生活的需要,在社会大课堂中所学到的语文知识是我们感兴趣的,而课堂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一个理想的分数。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变成了课堂的监工,而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学习起然不感兴趣,提高语文水平更是举步维艰。
其实,语文讲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习。
以下,就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谨以抛砖引玉。
1.把课堂让给孩子许多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都感觉很累。
上完一节课,总是觉得讲得不够细、不够完整,生怕漏掉知识点,在考试中失分。
其实,一单元、一册书中的课文内容,虽然不同,但却有着极多的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恰恰也是教学重点。
为什么我们口干舌燥的讲,学生却充耳不闻呢?原因是在教学中他们的角色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只是旁听者,一副事不关己、心不在焉的心态,又怎么能学好语文?这就造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启而不发的状况普遍存在。
而作为最能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学生提问”环节,更是经常冷场或者是表面热热闹闹,可实际上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少之又少。
这样,不仅影响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
因此,我决定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充分研究了课堂内容的基础上,我根据课文体裁制定了预习提纲,每个同学都可以针对其中一项或几项内容发表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看法,而我却和其他同学一起来进行提问和学习。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示例1——学以致用 教学示例1 学以致用
“管理”一词的学习(《狐假虎威》于永正)
师:大家看看,“”管理一词在课文哪句话里? 生:(读)“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 师:咱们班张明是干什么的,知道吗? 生:张明是我们班图书管理员,是管理图书的。 师:你们的家长是干什么工作的? 生:我妈妈在杂品公司当会计。 师:会计是管理什么的,知道吗? 生:……
4、读长句、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的指导要加强。 5、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 出情趣,留出评议、诊断、调节的时间,把繁琐冗长的“讲、问、 答”让位给读。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应该少讲多读。 6、 “啊”的读法尤其要指导,气流轻轻带出,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桂林山水》桂林的水真静啊(nga)、清啊(nga )、 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随着“啊” 字前面的字音,“啊”字可以顺势而变。 7、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声调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也是一 支无形的“笔”,也可以绘形绘色。。“小雪花飘呀飘呀”, “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同归于尽( 再见了,亲人》 同归于尽(《再见了,亲人》)
师:“同归于尽” 查查字典,看看“归”和“尽” 的意思,再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生:“归”是“走”,“尽”是完结、灭亡,“同归 于尽”就是一同走向毁灭。在文中小金花的妈妈为救志愿 军战士,在危机时刻拉响了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了。 师:是啊,为救志愿军战士勇于去赴死,勇于用自己 的死去换志愿军战士的生。这是多么勇敢的同归于尽,多 么悲壮的同归于尽哪。让我们包含深情读读这段话。
走进作品,把握作品中的形象,体会情感 体会情感, 2)走进作品,把握作品中的形象 体会情感,演 绎作品。 绎作品
课改下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正确 的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 , 要 促使 学生形成正确 的情感观 。
文本解读
新课程学 习 N E W C O U R S E S ’ S T U D Y
澡改下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敦青 的特点
周亚萍
( 常州市兰陵中学)
摘
要: 初 中语 文新课标指 出: “ 正确把握语 文教 育的特 点。” 也就是说 , 在语文教学过程 中, 教 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价值, 借助恰 当的
审美情趣是语文素养 的重要组 成部分 , 也与学生 的健全 发展 达 能 力 。 本 中所 包含的美 , 要确保学生在美 的熏 陶下获得 良好发展 。因此 , 的活动 , 网 0 开始 的时候 , 可以规定演讲 的主题 。比如 : 迎合节 日, 如
作 为教师 的我们可 以通过文 本鉴赏 的教学活 动来引导 学生思 考 清 明节 、 端 午节 、 中秋节 等 ; 迎合教材 内容 , 如学 习《 济南 的冬天》 和探究文本 中所包含 的美 , 进 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掌握基 本的写作技巧 。而且 , 教 本 中所 描绘的大 自然 的美 , 进而使学生 的审美 能力得到 大幅度提 进行广泛的阅读来 积累写作 素材 , 高, 也确保 语文人文性特 点的有效展示 。 师还要引导学生养 成 自主整理好词好句的习惯 。
2 . 借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亲情 意识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2)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
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该通过大量学生自主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实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语文能力。
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
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
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3)把握母语学习的特点。
A、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拓宽学习空间。
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从零起点的,特别是口语能力。
学生对语文的接触并不限于语文课堂内,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不能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交往,以及各种传播媒体等,都能够学习语文。
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实践机会可能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吕叔湘先生在拨乱反正之初就第一个站出来说:“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言,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两方面。
因为语文是母语,所以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是无处不在的。
语文教育实践当中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整体把握的能力。
下面是简单就如何把握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论述。
一、关于“听”我们这里所说的“听”即为学习当中、生活当中的所见所闻和感受,这是一种能力。
总所周知,语言来源于生活,要善于引导学会观察生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在生活中学语文,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种延伸。
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新《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教育工作者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二、关于“说”一是加强课间朗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
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
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
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从叶圣陶先生的一番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可以看出,必须坚持让学生“大声读书”的做法,因为这是训练学生用心理解、阅读、朗读能力的一种有益方式。
二是增加课文角色演练机会,再现情景细节,促进语文学习。
简述语文教育的特点
简述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学知识与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性:语文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语言、文学、修辞、写作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能力。
2.基础性: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
语文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获取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语文教育,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育性: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4.实践性: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5.启发性: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育的特点是综合性、基础性、教育性、实践性和启发性。
通过语文教育,学生可以全面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素质教育下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理论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后将这些典型错误让学生进行现场纠错,以便让学生及时规避各类错误,将一些出色的造句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表现的同时,为他们表达能力的丰富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支架式教学理论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通过巧妙构建情景支架、内容支架与语言支架,为学生提供全程学习支持,让他们的阅读能力获得锻炼与提升。
教师要注意巧妙地将初中阅读教学与支架式教学融合,积极探索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发展的可能性,通过各种支架的妙用为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提升奠定良好基础,为初中英语基础教育的进步、创新服务。
参考文献:[1]支妹.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尝试:Go for it七上Unit2section B la的教学活动设计[J].中国科技博览,2014(41):215-217.[2]徐峰.支架式教学:理论依据及具体实施:立足英语学科的探讨[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3(11):19-22.[3]陈露.支架式阅读教学的课堂实例与分析[J].中学生英语:中旬刊,2014(3):27.[4]张婕.英语阅读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2013(7):35-38.•编辑韩晓“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是课改下所倡导的基本的教学理念,也是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以及学生健全发展的保障。
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凸显语文课程的特点,确保学生在语文魅力的展示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语文教育的特点都包括哪些呢?在笔者看来,语文教育的特点包括人文性、工具性、开放性等,因此,我们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活动来有效地展现语文课程的价值,进而在确保语文课程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语文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保障。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搞好语文课改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搞好语文课改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
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走下讲台,蹲下来让学生平视老师,而不是仰望老师,这样学生才敢说真话,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倾诉对象。
老师要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教学中才能做到师生互动,收到预期的效果。
2、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会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知识,也可能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思想观念。
3、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情把握,通过识字、写字和阅读写作的学习,随着生活经验丰富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培养起书面语的语感,与此同时,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交流的能力。
4、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汉语和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在世界文化中也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对语文教育更是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教学中,改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老师教学生学,学生没有自主参与的权力,机械地学习,而是积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根据学科内容,分角色朗读,并演一演,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
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当然语文课程中建立跨领域的学习平台,应注意立足于以语文,而不应该是漫无目标的大杂烩。
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使学生扩大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做到的东西都是丰富多彩的。
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教学策略
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教学策略语文教育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之一。
在这里,“语文”是指汉语,也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语言。
语文教育所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本文将从特点和教学策略两个方面来探讨语文教育。
一、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育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重视规范与规律语文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有其特殊的规则和规律。
教育者将重点放在语言规则和规律的讲解和解释上,为学生的语言运用打好基础。
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既可以增强语言的语法能力,也可以加强大家对语言的利用。
2、注重的是语言的知识和技能学习一种语文无法离开语言的知识和语言的技能。
语文教育重视语文知识和技能,这么做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语言的知识和技能的内涵,进而良好的掌握语文,让它发挥更多的作用。
只有通过学习和练习,才能使语言的知识和技能相互贯通、相互增进,使语言广泛运用,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
3、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核心价值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教师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含义,在思考和处理语言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
二、语文教育的教学策略语文教育的教学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定位清晰,注重基础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因此,在语文教育的阶段中,注重基础学习以及语言的系统和语言的常识的建立。
这些对于语文的学习和交流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在语言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语言的内涵,进而更好地地运用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2、形式灵活,举一反三教育者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教育者会将教学形式灵活运用,如游戏式教育、讲故事、情景模拟等等,让学生可以在熟悉和兴趣相结合的情况下更好地学习语文,进而发掘其内在潜力,在处理文字时流畅、自如。
3、关注实际生活,注重应用语文教育的教学和学习不能离开实际生活,只有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才能发挥其作用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参加培训以来,我从中学习到了许多没有的或者遗忘的语文教学知识,觉得充实了很多。
一、第一阶段主要学习了三门课程,其中《语文教学方法论》第一章主要讲了评语文教学本质的探讨、语文教学资源利用和语文教学系统构成等;《新课程教学反思》第五讲主要讲了反思的内涵与基础和教学反思的内涵与价值;而《初中语文重难点知识解析及教学设计》则是根据人教版语文教材而进行的课堂教学设计,其中包含了各级语文重点课文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用素材等。
二、根据本次作业规定的“语文教育特点”这个主题,我想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语文学科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的视角发表一下看法: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与学必须和谐。
即必须遵循教师善教和学生会学乐学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的原则。
1、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
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媒体运用上,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
2、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
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
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
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
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
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或浓度训练改变行文构思等。
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力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能让学生多维思考的问题。
特别是提出能让学生显示思维活动过程的述理性、扩散性的问题,一般有“你是怎样思考的?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满足是与非的判断问题或简单的复述、陈述性问题。
例如,认知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上的“写了什么?作者想表现什么?”分析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写的?”探究设疑上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不这样写会怎么样?”发现性总结思考的“作品的成功或不足在何处”依据是什么?联系发散性的“这类文体与其他文体特征异同如何?阅读欣赏或写作该类文体时如何把握?”——当然,不同的体裁作品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和不同思考方向,教师创设问题,必须切合文意文理,从而逐渐形成学生自身对作品的审美认识,以培养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导与学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三、七年级课文《济南的冬天》教学过程分析
a 开门见山,导入激趣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也是值得尊敬的人民艺术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
他所写的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问:你从文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题目《济南的冬天》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冬天”,限制语是“济南”。
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
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拨也只有285米。
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
那么,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边学习边领略。
(导入合情合理,并能使学生自己“想去了解济南的冬天”)
b 制造,导入激趣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你们知道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吗?(有可能学生会认为写的春季,但不知描写的是什么地方)其实它描写的是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告诉我们济南的冬天是美的。
(投影课题在白茫茫的背景上)冬天给人的感觉是寒冷的,满眼的景象是萧索的。
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北中国济南的冬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济南的冬天》,边阅读,边领略北中国济南别样的冬——你会觉得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
(补充:老舍在异国
生活了五年,饱尝了异国生活辛酸。
1930年回国,先后担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c“开一条缝”,导入激趣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冬日别样的景色。
(板书文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
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请同学们诵读课文,好好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
(进行比较学习,并溶入其中,感受课文中的美)
d 展示美景,导入激趣
(先多媒体展播一年四季相关图片)一年四季,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秋有秋的韵致,而冬呢?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
自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情去诠释心中的冬,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学习著名作家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济南冬韵”。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更多方位去感受、去理解)
教学设计要时刻注意教与学的统一,“教”就是为了“学”,学生学会,老师也就教好了,要做到这一点必需从教学设计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