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已上市药物改变剂型或用法用量问题的考虑

合集下载

关于改变制剂处方或变更药物给药途径的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考虑

关于改变制剂处方或变更药物给药途径的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考虑

发布日期20111101栏目化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标题关于改变制剂处方或变更药物给药途径的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考虑作者王海学郑杰民尹丽莉闫莉萍王庆利部门药理毒理学部正文内容新药批准上市后可能会因为工艺放大、临床应用存在某些局限性等问题而变更其制剂处方.或者变更为未批准的新给药途径。

国内《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2中的化学药品注册2类新药、某些注册5类特殊制剂就属于这种情况。

考虑到该类新药与原来处方制剂比较可能会带来药效学和毒理学特性的较大变化.通常需进行系统的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和评价。

就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而言.该类新药可能需首先关注新制剂与原处方制剂相比的药代动力学变化.然后再考虑开展合适的毒理学研究和评价。

本文主旨介绍了美国FDA起草的关于“改变制剂处方和变更药物给药途径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技术指导原则.以供国内研发者在进行该类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时参考。

1. 关于“改变制剂处方和变更药物给药途径”的新药适用范围FDA起草的该指导原则是为开发和审评“已批准的药品改变其制剂处方”和“现有处方提出新给药途径的建议”所涉及的个人或组织.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和研究中心的审评人员制定的。

该指导原则假定该制剂中的原料药已用于获得批准的药品。

该指导原则概括了用于支持开发含有已批准药品的新制剂.以及处方组成不变但变更给药途径的药物所推荐提供的非临床评价信息。

虽然该指导原则不代表新剂型药物.但采用该指导原则列举的考虑要点来评价国内的注册2类新药和注册5类特殊制剂也是合适的。

该指导原则并未排除申办者可免予提供药物产品完整的非临床信息.这些非临床信息可以直接提供.或者通过对非临床信息综述来提供.或是依据已收录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和对已收录药品制定的临床桥接获取。

该指导原则仅适用于改变含有已批准原料药的制剂处方.并不适用于辅料的安全性评价。

2. 背景一般需要用非临床数据来支持药物用于某一特定的给药途径.并反映拟定用药期限。

近10年我国药品注册法规新药相关政策变化及影响

近10年我国药品注册法规新药相关政策变化及影响

近10年我国药品注册法规新药相关政策变化及影响2009-1-5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从事药物研制和临床研究、申请药物临床研究、药品生产或者进口,以及进行相关的药品注册检验、监督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我国医药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随着药品管理法的实施,药品注册法规在新药的概念、界定、申报注册及技术转让等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于创新药物的开发研制、临床试验等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1.近10年我国药品注册法规关于新药相关政策变化1.1新药界定及注册管理的变更1999年4月22日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新药审批办法》对新药的定义是:“新药系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

2002年9月15日执行的《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撤销了新药保护期,更改为新药的监测期,这有利于提高新药研发质量。

其第34条规定:“对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新药品种设立不超过5年的监测期;在监测期内,不得批准其他企业生产和进口”。

对已设立监测期的品种,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受理其他药品生产者注册申请,该厂家也要等到此药品监测期满后才可上市。

监测期内的药品,即使有新药证书,也不得进行技术转让,而监测期满后该药品即可被移植。

2002版《办法》规定,“新药申请,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的注册申请”,并将药品的注册申请分为新药申请、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申请、进口药品申请及补充申请等几种类型。

其中,增加药品新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工艺没有质的改变以及改变、增加或修改原批准事项或内容,新药技术转让、药品试行标准转正等较为简单的事项列入药品的补充申请注册管理中。

同时,对药品注册申请所需的申报资料也有了一定的增加和更加严格的要求。

2005版《办法》在2002版的基础上有了一些调整,对于新药申请的定义又增加了一项,即药品增加了新的适应症,该药品将按新药申请管理的规定进行审批。

2007版《办法》对新药概念的界定更加严格:对于已上市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或增加适应证,注册时只能按照新药程序申报,而不再按照新药管理;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但是不改变给药途径的注册申请,则要求采用新技术以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且与原剂型相比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将新药中的“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改为“仿制药”。

药事管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题集

药事管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题集

一、名词解释题1.GSP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ood Supplying Practice)的简称,是在药品流通的全过程中,用于保证药品质量而制订的有关药品的计划、采购、验收、贮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管理制度。

2.药品注册补充申请:已批准生产的新药、在监测期内,原申请单位需要变更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及其所附药品标准、药品说明书、标签内载明事项的,以及改变生产工艺影响药品质量等,根据法规需要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的申请。

3.药品批准文号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经对企业生产药品的申请和相关资料进行审查,确认符合规定条件后,发给的一个表示准予生产该药品的文号,是药品生产合法与否的主要标志。

4.医疗机构制剂是指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而常规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

5.药事管理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具有普遍效力和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体系,是调整与药事活动相关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包括有关药事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总称。

6.执业药师指同时具有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和执业药师注册证并在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单位执业的药学技术人员。

7.国家药品标准是指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所制定的质量指标、检验方法以及生产工艺等的技术要求,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品注册标准和其他药品标准。

8.药品注册标准是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给申请人特定药品的标准,生产该药品的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执行该注册标准。

9.国家检定是指由国家法律或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某些药品在销售前或进口时,必须经过指定的政府药品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才准予销售或进口,这是一种强制性检验。

10.药品质量特性主要是指满足规定要求和需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均一性,前三者是药品固有特性,后者是药物制剂的固有特性。

11.知识产权是人类基于对脑力劳动所创造产生的智力(技术)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的总称。

药物改变剂型或用法用量问题

药物改变剂型或用法用量问题

对已上市药物改变剂型或用法用量问题的考虑【临床药学讨论版】对已上市药物改变剂型或用法用量问题的考虑临床组王涛对于新剂型的设计,重点应依据组织中游离的药物浓度以及药效学特征,对疗效、安全性与耐药性进行权重。

下面结合部分已上市抗生素,就改变已上市药物的剂型或改变用法用量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抗生素用法用量设计的考虑(一)抗生素用法用量设计的基本考虑.感染靶位游离的药物浓度是重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应正确理解蛋白结合率和组织分布与感染部位游离的药物浓度的关系,仅基于血药浓度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考核是不够的。

.明确抗生素的药效学分类,以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D/PK)的基本考虑[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抗生素的开发不仅要关注安全性和有效性,更要关注如何减低耐药菌株产生的风险。

设计剂量不仅应获最佳疗效,同时也应抑制耐药菌株出现。

(二)抗生素用法用量设计的具体考虑头孢类抗生素单次用药剂量:应保证组织中游离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浓度。

由于此类抗生素为时间依赖性,一般要求药物浓度大于最低抑菌浓度所持续的时间(T>MIC)占用药间隔的40~50%以上。

在有效浓度以上,增加药物浓度并不显著增加抗菌效果。

提醒申报单位注意:增加单次用药剂量,可能并不能显著改善其疗效。

用药间隔:应满足两次用药之间有50%以上时间组织中游离的药物浓度处在有效范围内。

在剂量不变前提下,加大用药间隔有可能导致疗效降低。

相反,增加用药次数满足药效学对间隔的要求,有可能提高疗效。

持续静脉滴注问题:持续静脉滴注可将药物浓度持续维持在MIC以上,同时也有效地缩短了用药间隔,在用药剂量不变的前提下,持续静脉滴注可以提高疗效。

喹诺酮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为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其药效学参数主要包括两个:一为24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h)与MIC的比值(AUIC),一为峰浓度与MIC的比值(Cmax/MIC)。

此类抗生素应足量给予,单次给药的药物浓度越高,其抗感染效果可能越好。

药物研发

药物研发
药物研发中改变了药物剂型以后,制剂 的载药形式不同、释药机理不同、给药途径 不同、药物释放方式与速度不同它们在体内 转运过程及其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也明显 不同,其各自的起效时间、达峰时间、作用 强度也随之变化;故要全面考察其安全性。
3、有效性
有效性 :是指药物达到预期的治疗 效果的程度。
通过“两改一增”研发的新药,其有效 性有待严格的药理实验进行全面考察。例如 通过对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绞痛的硝酸甘油 含服片进行二次开发,得到硝酸甘油软膏可 用于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对其新的适用证 要按新药申报。
有些药物仅仅改变该药途径就可以治疗不 同的疾病;例如硫酸镁。还有些药物通过二 次开发从而增加新的适应症,如阿司匹林等。
6、 “两改一增”进一步提高药物的 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
在药物研发的过程中,改变剂型可以改 变药物的毒副作用;如氨茶碱治疗哮喘病效 果很好,但有引起心跳加快的毒副作用,若 制成栓剂则可消除这种毒副作用。
药物的研发从创新药物本身来看主要分 为:完全创新药物、部分创新药物和改变药 物应用形式的创新药物,其中改变药物应用 形式主要是“两改一增”;在我国,按“两 改一增”研究的新药占80%以上。 “两改一 增”也是已知药物进一步进行延伸性新药研 发主要方法。
2、 “两改一增”给企业带来巨大的 商业利益;
4、稳定性
稳定性:药物及其制剂经过一定时间后 质量变化的程度。
定 通过“两改一增”研发的新药,其原料 药的成药形式、生产工艺、所选用的辅料等 发生了变化;故此类新药要按照新药申请的 程序进行申报,对其一增”药物要按新药 申请程序申报的原因
1、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 定:任何一种新药在作为商品投入市场前均 应经过新药审批。 (2)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对已 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 适应症的药品注册按照新药申请的程序申报。

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变更研究指导原则

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变更研究指导原则

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变更研究指导原则(讨论稿)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变更研究指导原则目录一、概述 (3)二、基本原则及要求 (4)三、变更药品规格和/或包装规格 (5)四、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 (7)五、变更生产工艺 (10)六、变更药品生产场地 (11)参考文献………………………………………………………………著者…………………………………………………………………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变更研究指导原则一、概述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申请人开展已上市中药注射剂的变更研究。

变更是指对已获准上市中药注射剂在生产、质量控制、使用条件等诸多方面提出的涉及来源、方法、控制条件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是否影响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质量可控性,需要针对拟发生的变化开展相应的研究验证工作。

申请人应当评估其变更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进行相应的技术研究工作,以确保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

在完成相关工作后,向药品监管部门提出补充申请。

已上市中药注射剂的变更应建立在充分研究、全面评估的基础上。

本指导原则目前主要涉及以下项目:变更药品规格、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变更生产工艺、变更药品生产场地等。

对于其他情况,宜根据变更的具体情况,按照《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及本指导原则的基本要求,以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等药品注册管理文件的有关规定,根据产品的特性开展研究验证工作。

根据中药注射剂的特点,本指导原则对所述及的变更划分为二类:I类变更是指对药品的物质基础及其质量基本不产生影响,不会引起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变化的变更,一般可通过对变更前后药品物质基础及质量的比较分析和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变化的评估,来判断变更前后的一致性。

II类变更是指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能产生影响,仅通过对药品物质基础及质量等研究难以充分证明其变更对药品的影响,需要通过药学、药理毒理、临床试验等全面研究考察变更对药品的影响。

变更药品规格补充申请常见问题分析及建议

变更药品规格补充申请常见问题分析及建议

变更药品规格补充申请常见问题分析及建议变更药品规格为《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补充申请第5项,多数情况申请人是要在原有规格基础上增加规格,这类补充申请批准后国家局核发一个新的批准文号,但在研究时却只是在原规格上简单的重复,故本文依据《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结合实际,对应特别关注的问题总结归纳,供大家参考。

一、增加规格的研究基本思路增加规格的研究工作首先需要关注立题的合理性,包括品种的安全有效性、规格和剂型的合理性。

补充申请新增规格的研究工作在立题可行的前提下,根据原有规格的研究基础,结合原辅料的性质、处方工艺的特点、包装材料的特性等针对拟增加的规格药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验证工作。

质量对比研究中采用的质量标准应为符合现行技术要求的标准。

研究者还需要进行稳定性研究以确定新增规格药品的有效期。

1、立题合理性问题1.1 安全性、有效性问题对于安全性存在问题和有效性不确切的品种,如多组分生化制剂、中西药复方口服制剂、某些原地标升国标产品等,应根据该品种的上市背景信息对其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再评价。

1.2 剂型问题剂型的选择主要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以及临床治疗的需要和临床用药的顺应性,此外,还要考虑制剂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和生产成本等。

目前对注射剂剂型合理性和灭菌工艺的技术要求,在遵循剂型选择一般原则的基础上,从无菌保证水平考虑,注射剂要首选可采用终端灭菌工艺的剂型。

若目前已有采用终端灭菌工艺的同品种注射剂上市,对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冻干粉针剂,其无菌保证水平低于已上市产品,一般不再批准其补充申请。

1.3 规格合理性问题药品的规格应根据方便临床用药、满足临床用药需要的角度确定。

结合《关于加强药品规格和包装规格管理的通知》(食药监注函【2004】91号)的要求进行分析。

对于单次剂量较大,最小剂量超过一个制剂单位(片/粒)可载药量的,可以认可低于单次最小剂量的规格。

儿童用药等特殊情况需结合临床应用进行分析说明。

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

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

/WS01/CL0055/27800.html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8]7号2008年01月10日发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落实国家局制定的《整顿和规范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秩序工作方案》(国食药监办〔2006〕465号),严格审评审批化学药品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注射剂等安全性风险较大的3类品种。

国家局组织制定了《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以下称《技术要求》),现予发布,请参照执行,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国家局已受理但尚未批准注册的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应参照《技术要求》进行研究。

二、已经批准注册的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也应参照《技术要求》进行相关研究,并在申报再注册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

三、对已上市化学药品注射剂、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进行仿制、改变剂型或者改变给药途径研究时,研究者应当慎重考虑已上市品种的研究基础。

附件:1.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2.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八年一月十日附件1: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化学药品中各种注册分类的注射剂。

本技术要求主要针对目前化学药品注射剂研发、生产和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遵循一般评价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可能影响注射剂临床使用安全性的主要因素,结合品种的上市基础等,提出化学药品注射剂审评中的重点关注点和相应的技术要求。

一、化学药品注射剂剂型选择的必要性、合理性(一)选择注射途径给药剂型的必要性、合理性对剂型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评价通常应综合考虑如下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pKa、分配系数、吸湿性、晶型等)、稳定性(对光、湿、热的稳定性,固、液状态下的稳定性和配伍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等)可以为剂型的选择提供指导,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可能限定剂型的选择。

已上市药品临床变更技术指导原则

已上市药品临床变更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已上市药品临床变更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二〇二〇年四月—1—目录一、概念和适用范围 (3)二、临床变更分类 (3)(一)重大变更 (3)(二)中等变更 (5)(三)微小变更 (6)三、临床变更程序 (7)(一)补充申请 (7)(二)备案管理 (8)(三)其它 (8)四、临床变更技术要求 (8)(一)变更研究技术考虑 (9)(二)变更申报资料要求 (10)参考文献 (11)著者 (12)—2—一、概念和适用范围已上市药品临床变更是指,药品获准上市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出于临床安全有效使用药品的需要,对药品的适应症、用法用量、药品说明书安全性内容、药物警戒计划、说明书中行政管理信息、药品标签信息等事项进行的变更。

药品上市后临床变更管理属于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一部分。

本指导原则明确了药品上市后发生的可能影响其安全性、有效性、临床安全有效使用相关的临床变更的分类、申报程序及相应技术要求,旨在为上市许可持有人开展药品上市后临床变更相关研究并提出临床变更申请,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相关受理、审评和审批提供技术指导和参考。

对于已上市药品增加新的适应症、改变给药途径等需按照新药临床试验和新药上市申请通道进行申报和审评审批。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二、临床变更分类根据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及对临床安全有效使用产生的影响程度和风险高低,将临床相关变更分为重大变更、中等变更和微小变更三种类型,具体如下:(一)重大变更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信息的变更属于重大变更,是指与用药人群、安全性、有效性、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相关的变更,例如:—3—用药人群变更,给药剂量超过或低于已批准的用法用量范围,联合用药信息的变更等。

此类变更将直接影响药品的临床使用,应有临床试验数据和/或相关非临床研究数据的支持,需要申报并经过审评、审批后执行。

此类变更应同时对药品说明书进行相应修订。

临床重大变更主要包括以下情形:1.已批准适应症的变更(1)适用人群的变更,例如:在成人的基础上扩展至儿童等适用人群年龄范围扩大的情形。

药事管理辅导材料含答案

药事管理辅导材料含答案

药事管理学辅导材料一、单项选择题1、药事管理学科是( A )A.药学科学的分支学科B.管理学的分支学科C.药剂学的一个分支D.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2、药事管理从医药管理中分离出来,始于(C )A.17世纪英国皇家药学会的建立B.公元前11世纪中国西周六官体制的建立C.13世纪欧洲西西里王国的卫生立法D.15世纪欧洲热那亚市《药师法》的颁布3、特殊管理的药品是指( C)A.麻醉药品、放射性药品、毒性药品、抗肿瘤药品B.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戒毒药品C.麻醉药品、放射性药品、毒性药品、精神药品D.麻醉药品、生物制品、戒毒药品、抗肿瘤药品4、执业药师资格注册机构为(B)A.国家人事部B.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C.国家卫生部D.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5、《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的甲类目录( A)A.由国家统一制定,各省不得调整B.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经国家核准C.各省参照国家制定的参考目录,增减品种不超过总数15%D.由国家统一制定,各省可部分调整6、对获得生产或销售含有新型化学药品许可的生产者、销售者提交的自行取得的未披露数据,SFDA给予(D)A. 从申请之日起,5年保护B. 从批准之日起,5年保护C. 从申请之日起,6年保护D. 从批准之日起,6年保护7、我国专利法对药品和化学物质实行专利保护始于( B)A. 1978年B. 1985年C. 1993年D. 2001年8、新药的技术转让要求,接受新药技术转让的生产企业必须取得(B)A. 《营业执照》和《药品生产许可证》B.《药品GMP证书》和《药品生产许可证》C.《新药证书》和《药品生产许可证》D.《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和《药品生产许可证》9、药品广告的审查批准机关是( B)A. 省卫生厅C.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0、药品包装具有的功能不包括( B)A. 保护药品B. 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D.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B. 提高效率D. 信息传递C. 宣传药品11、药品广告批准文号的有效期是(B)A. 3 年B. 5年C. 2 年D. 1年12、麻醉药品每张处方片剂、酊剂、糖浆剂等不得超过( B)A.2日常用量,连续使用不得超过7天B.3日常用量,连续使用不得超过7天C.2日常用量,连续使用不得超过5天D.3日常用量,连续使用不得超过5天13、医疗单位调配毒性药品,每次处方剂量不得超过( D)A. 2日极量B. 2日剂量C. 3日极量D. 3日剂量14、国家对野生药材资源实行(B )A. 限量采猎的原则B. 保护与鼓励人工种养结合的原则C. 严禁采猎的原则D. 保护和采猎相结合的原则15、对擅自仿制和生产中药保护品种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D )A. 生产假劣药品论处B. 无证生产药品论处C. 生产劣药依法论处D. 生产假药依法论处16、濒临灭绝状态的稀有珍贵野生药材物种是( A)A. 羚羊B. 天麻C.杜仲D.马鹿17、药品生产企业中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控制在(D )A.温度18〜24℃,相对湿度45%〜65%B.温度18〜26℃,相对湿度45%〜75%C.温度18〜24℃,相对湿度45%〜75%D.温度18〜26℃,相对湿度45%〜65%18、在药品生产企业负责对物料取样留样的部门是(B )A. 技术管理部门B. 质量管理部门C. 生产管理部门D. 销售管理部门19、药品经营企业验收进口药品必须凭( C)A.加盖公章的进口口岸商检部门的检验合格证、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B.加盖公章的国际上通用的药品标准、《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复印件C.加盖公章的供货单位的《药品经营许可证》、《进口药品注册证》复印件D.加盖公章的《进口药品注册证》、《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复印件20、药品生产企业设立的办事机构(A )A.不得进行药品现货销售活动B.其活动由办事机构自行承担法律责任C.为独立法人D.不得进行销售活动21、中国药学会是全国药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组成的社会团体,具有(A )。

国开《药事管理与法规(本)》单选题库(字母排序)

国开《药事管理与法规(本)》单选题库(字母排序)

国开《药事管理与法规(本)》单选题库(字母排序)2024.1整理1.()《药品召回管理办法》(SFDA令第29号)的发布施行,标志着我国药品召回制度正式开始实施。

2007年2.()成立于1907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学术团体之一。

A.中国中药协会B.中国处方药物协会C.中国药师协会D.中国药学会正确答案:D3.()负责标定国家药品标准物质。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4.()负责对药品(含医疗器械)的研究、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药品集中统一监管体制正式建立。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5.()国际上被称之为me-too化合物,又称模仿性新药研究。

A.研究开发已知化合物用作药物B.对已上市药物进行结构改造C.已上市药物的进-步研究开发D.新工艺、新材料(原辅料)的研究开发正确答案:B6.()国家设立新的卫生行政部门,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2018年7.()即对药学事业的管理,也就是对药事的治理、管理和执行事务。

药事管理8.()明确对各级各类医院中药饮片的人员配备要求、采购、验收、保管、调剂、临方炮制、煎煮等管理进行了规定。

《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9.()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

Ⅰ10.()任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主任委员A.药学部(药剂科)负责人B.医务部负责人C.药品采购部负责人D.医疗机构负责人正确答案:D11.()是从接收处方至给病人(或护士)发药并交代和答复询问的全过程,也是医师、药师、护士、病人(或其家属)等协同活动的过程。

调剂12.()是从整体来看药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患者的活动、体系和过程,包括了药品流、货币流、药品所有权流和药品信息流。

药品流通13.()是国际上通行的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基本准则。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4.()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直属事业单位,是国家检验药品、生物制品质量的法定机构。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15.()是国家依法对生产、经营和使用的药品质量进行有目的的调查和检查的过程,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过技术方法对药品质量合格与否做出判断的一种重要手段。

《药事管理与法规》试题含答案(五).doc

《药事管理与法规》试题含答案(五).doc

2020 年《药事管理与法规》试题含答案(五)单选题 -1根据 2013 年 6 月施行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批发企业对每次到货药品进行抽样验收的要求是,同批号的药品A应逐批抽验检验B可不开箱检查C应检查至中包装D应至少检查一个最小包装【答案】 B【解析】第七十七条企业应当按照验收规定,对每次到货药品进行逐批抽样验收,抽取的样品应当具有代表性。

(一)同一批号的药品应当至少检查一个最小包装,但生产企业有特殊质量控制要求或者打开最小包装可能影响药品质量的,可不打开最小包装;(二)破损、污染、渗液、封条损坏等包装异常以及零货、拼箱的,应当开箱检查至最小包装;(三)外包装及封签完整的原料药、实施批签发管理的生物制品,可不开箱检查。

单选题 -2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定点批发企业未依照规定销毁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且情节严重的A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取消其定点批发资格B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交易的药品,并处罚款C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D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暂停其执业活动【答案】 D【解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七十三条:未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擅自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暂停其执业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单选题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机构因临床急需进口少量的药品,应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持有A 按 50%选择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B 按 80%选择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C 按 100%选择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D首选基本药物并达到一定使用比例【答案】 D【解析】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所有零售药店均应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

中国医科大学考试《药事管理学》考查课试题和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考试《药事管理学》考查课试题和答案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V1.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规定,为确保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权益,须A.由国家卫生部成立伦理委员会B.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伦理委员会C.成立独立的伦理委员会D.成立独立的伦理委员会,并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E.成立独立的伦理委员会,并向卫生部备案满分:1 分2. 药品标签和说明书上可不包括A.用法用量B.规格C.条形码D.产品批号E.成分满分:1 分3. 中药现代化的基本原则是A. 继承和创新相结合B. 政府引导和企业为主共同推进C. 总体布局与区域发展相结合D.与中医现代化协同发展E.以上答案均正确满分:1 分4. 《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规定,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经销常用和急救用药的审定部门是:A.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B.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C.省级卫生行政部门D.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E.地(市)级以上卫生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满分:1 分5.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销售中药材,必须标明的是A.该品种药理活性B.该品种指标成分C.该品种产地D.该品种含水量E. 药品生产时间满分:1 分6. 为保证药品审评工作科学、规范、公正,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建立了A. 药品审评“专家库”B.药品审评中心C.药品评价中心D.药品注册司E.药品质量仲裁技术机构满分:1 分7. 对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的检验结果有复验裁决的部门是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B.中国海关C.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局D.口岸药检所E.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满分:1 分8. 药品零售企业必须建立真实、完整的A.《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B.药品购销记录C. GSP认证证书和营业执照D. 药品购进记录E. 《药品经营许可证》和GSP认证证书满分:1 分9. 从事生产、销售假药的企业,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多长时间内不得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活动A. 2年内B. 5年内C. 8年内D. 10年内E.终身满分:1 分10. GLP规定该规范适用于A.为申请药品临床试验而进行的非临床研究B.为申请药品注册而进行的非临床研究C.为申请新药证书而进行的非临床研究D.为申请药品上市而进行的非临床研究E.为申请药品上市而进行的临床研究满分:1 分11. 拟订和修订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是A. 药品注册司的职责B. 安全监管司的职责C. 市场监管司的职责D. 医疗器械司的职责E.人事教育司的职责满分:1 分12. 药品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首要条件是A.制药企业必须通过ISO9000认证B.制药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C.制药企业必须通过GSP认证D.制药企业必须通过WHOGMP认证满分:1 分13. 药品信息是指A.有关药品的状态和改变状态的方式B.有关药品特征和变化C.有关药品和药品活动的特征和变化D.有关药品的属性E.有关药品的所有信息满分:1 分14. 以下叙说与“GSP”有关规定不符的是A. GSP认证现场检查由三名GSP检查员组成B. “GSP认证证书”期满前三个月内企业必须提出重新认证申请C. 现场检查结束后,检查组提交检查报告,如企业对检查结果产生异议,可以向检查组提出说明和解释,如双方未达成共识,以检查组的报告为准D. “GSP认证证书”有效期为5年E.控制医药商品流通环节所有可能发生质量事故的因素,从而防止质量事故发生的一整套管理程序满分:1 分15. 新药的技术转让要求,接受新药技术转让的生产企业必须取得A.《药品生产许可证》B.《营业执照》C.《新药证书》和《药品生产许可证》D.技术转让合同、营业执照和药品GMP证书E.《药品GMP证书》和《药品生产许可证》满分:1 分16. 知识产权的特征是A.专业性、无形财产性、时间性B.专业性、地域性、时间性、无形财产性C.地域性、时间性、无形财产性D.专业性、地域性、时间性E. 专业性、地域性、多样性、时间性满分:1 分17. 根据《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暂行),药品注册商标含文字的,其字体以单字面积计不得大于通用名所用字体的A. 1/1B. 1/2C. 1/3D. 1/4E. 1/5满分:1 分18. 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包括的内容是A.生物等效性试验B.人体安全性评价C.推荐临床给药剂量D.制备工艺、理化性质、质量标准、药理、毒理、动物药代动力学等研究E.不良反应的考察满分:1 分19. 对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发现权、商业秘密、商号、地理标记等科学技术成果权在内的一类民事权利的统称,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验而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A.知识产权B.发明C. 药品行政保护D. 商标权的客体E. 商标权的保护满分:1 分20. 我国对药品知识产权的保护采取的手段是A.专利保护和行政保护B.专利保护和商标保护C.强化商标保护,实行专利保护和行政保护D.强化商标保护和实行行政保护E.强化专利保护和行政保护,实行商标保护满分:1 分二、简答题(共 4 道试题,共 50 分。

对化学药物口服改剂型品种临床试验风险控制的认识

对化学药物口服改剂型品种临床试验风险控制的认识

对化学药物口服改剂型品种临床试验风险控制的认识审评四部审评七室王涛在国内,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化学药品口服制剂剂型、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剂型改变是常见的注册现象。

此种剂型改变情况较为复杂。

为便于管理与控制口服制剂改剂型的风险,从药代动力学角度将此类改变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情况为不期望改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行为,而仅在于增加一种新的口服剂型,如普通片剂改为普通胶囊剂等。

另一种是通过改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来满足临床立题的需要。

对于不期望改变药代动力学行为,但改变上市药品剂型情况,其研发目的是替代已上市销售品种。

为保证新剂型药物与已上市药物治疗等效,一般应以上市剂型品种为参比制剂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

通过新剂型药物与上市剂型的全身暴露情况的比较,来考察新剂型中的活性药物或活性基团,是否显示了与参比制剂相同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从而对新剂型是否具有与已上市品种的互换性进行评价。

目前,对于不改变药代动力学行为的口服固体制剂改剂型情况,申办人提供的临床试验资料通常为空腹状态下单剂量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仅依据上述空腹状态下进行的生物等效性试验就能得出可替换上市剂型的结论尚有待商榷。

本文重点就不改变药代动力学行为的改剂型情况进行讨论。

改变药代动力学行为的改剂型情况不在此赘述,另文讨论。

口服给药局部起效的状况,本文不进行讨论。

一、剂型转换临床试验的基本考虑口服制剂临床常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常释制剂间的剂型转换,一种是缓释制剂间的剂型转换。

两种情况的临床试验要求有所不同。

(一)常释制剂间转换的临床试验基本要求对于常见的口服制剂改剂型情况,如普通片剂与胶囊剂的转换,由于属简单的剂型转换,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新剂型的规格一般依据已上市剂型的规格进行设计,其主药含量相同;(2)新剂型辅料与上市品种辅料可能有显著的不同;(3)新剂型与上市剂型工艺不同。

由于处方与工艺的不同,新剂型中主药的溶出和吸收可能与上市品种不同。

2019年执业药师药事管理与法规专项练习题13

2019年执业药师药事管理与法规专项练习题13

2019年执业药师药事管理与法规专项练习题13【经典考题】改变给药途径、改变剂型的药品A.处方药B.特殊管理的药品C.假药D.按照新药申请的程序申报『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的药品,虽不属于新药,但药品注册按照新药申请的程序申报。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新药是指A.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的药品B.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C.未曾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D.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新药和仿制药申请。

我国《药品管理法》及实施条例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将新药界定为一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包括国内外均未曾上市的创新药(首次作为药用物质的新化合物)和国外已上市但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应当按照规定进行补充申请的是A.药品改变剂型B.药品改变用药途径C.药品改变适应症D.改变、增加或者取消原批准事项或者内容的『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补充申请,是指新药申请、仿制药申请或者进口药品申请经批准后,改变、增加或者取消原批准事项或者内容的注册申请。

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的临床试验属于A.Ⅰ期临床试验B.Ⅱ期临床试验C.Ⅲ期临床试验D.Ⅳ期临床试验『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Ⅱ期临床试验是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

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Ⅲ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在药物临床试验中,所采用的具有足够样本量随机盲法对照试验属于A.Ⅰ期临床试验B.Ⅱ期临床试验C.Ⅲ期临床试验D.Ⅳ期临床试验『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Ⅲ期临床试验是治疗作用确证阶段。

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依据。

自考药事管理学相关试题及参考答案

自考药事管理学相关试题及参考答案

药事管理学相关试题及参考答案自考题型: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是非题简答题论述题或分析题(思考题)一、名词解释题1.GSP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ood Supplying Practice)的简称,是在药品流通的全过程中,用于保证药品质量而制订的有关药品的计划、采购、验收、贮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管理制度。

2.药品注册补充申请:已批准生产的新药、在监测期内,原申请单位需要变更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及其所附药品标准、药品说明书、标签内载明事项的,以及改变生产工艺影响药品质量等,根据法规需要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的申请。

3.药品批准文号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经对企业生产药品的申请和相关资料进行审查,确认符合规定条件后,发给的一个表示准予生产该药品的文号,是药品生产合法与否的主要标志。

4.医疗机构制剂是指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而常规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

5.药事管理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具有普遍效力和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体系,是调整与药事活动相关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包括有关药事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总称。

6.执业药师指同时具有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和执业药师注册证并在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单位执业的药学技术人员。

7.国家药品标准是指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所制定的质量指标、检验方法以及生产工艺等的技术要求,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品注册标准和其他药品标准。

8.药品注册标准是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给申请人特定药品的标准,生产该药品的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执行该注册标准。

9.国家检定是指由国家法律或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某些药品在销售前或进口时,必须经过指定的政府药品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才准予销售或进口,这是一种强制性检验。

10.药品质量特性主要是指满足规定要求和需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均一性,前三者是药品固有特性,后者是药物制剂的固有特性。

临床药理学习题解答

临床药理学习题解答

临床药理学习题解答绪论1.临床药理学:就是研究药物与⼈体相互作⽤规律得⼀门学科,它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学(简称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学(简称药效学)、毒副反应得性质与机制及药物相互作⽤规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药,提⾼临床治疗⽔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得⽬得。

2.新药:新药系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得药品。

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得药品,不属于新药,但药品注册按照新药申请得程序申报。

3. 新药临床研究:药物临床试验就是指任何在⼈体(病⼈或健康志愿者)进⾏得药物得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发现试验药物得临床、药理与/或其她药效学⽅⾯得作⽤、不良反应与/或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得就是确定试验药物得安全性与有效性。

药物临床试验⼀般分为I、II、III、IV期临床试验与药物⽣物等效性试验以及⼈体⽣物利⽤度4.盲法:指按实验⽅案得规定,不让参与研究得受试者、研究者以及其她⼯作⼈员知道病⼈接受得就是何种处理(实验药或对照药),从⽽避免对实验结果得⼈为⼲扰。

5.临床药理学得职能:新药得临床研究与评价,市场药物得再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承担临床药理学教学与培训⼯作,开展临床药理服务治疗药物检测与给药个体化1、什么就是TDM?TDM得意义就是什么概念:就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测定⾎液以及其她体液中得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之间得关系,进⽽设计或调整给药⽅案意义:就是运⽤运⽤药动学得⽅法对治疗⽅案及药效学进⾏综合评价得重要⼿段,也就是临床个体化⽤药得重要依据2.需要进⾏TDM得药物有哪些类别?代表药物有哪些?3.需要进⾏TDM得情况分为哪⼏类?(1)药物得有效⾎浓度范围狭窄。

此类药物多为治疗指数⼩得药物,如强⼼苷类,它们得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需要根据药代动⼒学原理与患者得具体情况仔细设计与调整给药⽅案,密切观察临床反应。

(2)同⼀剂量可能出现较⼤得⾎药浓度差异得药物,如三环类抗忧郁症药。

药品研发自测题

药品研发自测题

研究所考题二一、填空题(每题2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自年月日起施行。

(2001年12月1日)2、新药申请,是指的注册申请。

(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3、仿制药申请人应当是,其申请的药品应当与载明的生产范围一致。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许可证》)4、申请人申请仿制药注册,应当填写《药品注册申请表》和,并连同有关申报资料报送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药品注册生产现场检查申请表》)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据综合意见,对仿制药注册申请做出审批决定。

符合规定的,发给或者。

(药品批准文号、《药物临床试验批件》)6、药品注册检验,包括和药品标准复核。

(样品检验)7、药品生产企业生产供上市销售的最小包装必须附有。

(药品说明书)8、非处方药在标签和说明书上使用的警示语是:。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9、 ChP 2005的中文全称为。

(《中国药典》2005年版)10、试验温度中室温是指,水浴温度除另有规定外,均指。

(10~30℃、98-100℃)11、“精密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

(千分之一)12、乙醇未指明浓度时,均指的乙醇。

(95%(ml/ml))13、片剂常用的辅料有、、和等四大类。

[稀释剂(或填充剂)、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14、稳定性研究的内容有试验、试验和试验(影响因素、加速、长期)15、现行的中国药典是哪年版(2005年版)16、反映难溶性固体药物吸收的体外指标主要是(溶出度)二、判断题(每题2分)1、药品批准文号有效期届满前未提出再注册申请的,将不予再注册。

(√)2、药品注册检验只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承担。

(×)3、同一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同一药品,药品规格和包装规格均相同的,其标签的内容、格式及颜色可以不一致。

(×)4、在药品注册过程中,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许可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已上市药物改变剂型或用法用量问题的考虑临床组王涛对于新剂型的设计,重点应依据组织中游离的药物浓度以及药效学特征,对疗效、安全性与耐药性进行权重。

下面结合部分已上市抗生素,就改变已上市药物的剂型或改变用法用量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抗生素用法用量设计的考虑(一)抗生素用法用量设计的基本考虑1.感染靶位游离的药物浓度是重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应正确理解蛋白结合率和组织分布与感染部位游离的药物浓度的关系,仅基于血药浓度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考核是不够的。

2.明确抗生素的药效学分类,以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D/PK)的基本考虑。

3.抗生素的开发不仅要关注安全性和有效性,更要关注如何减低耐药菌株产生的风险。

设计剂量不仅应获最佳疗效,同时也应抑制耐药菌株出现。

(二)抗生素用法用量设计的具体考虑头孢类抗生素单次用药剂量:应保证组织中游离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浓度。

由于此类抗生素为时间依赖性,一般要求药物浓度大于最低抑菌浓度所持续的时间(T>MIC)占用药间隔的40~50%以上。

在有效浓度以上,增加药物浓度并不显著增加抗菌效果。

提醒申报单位注意:增加单次用药剂量,可能并不能显著改善其疗效。

用药间隔:应满足两次用药之间有50%以上时间组织中游离的药物浓度处在有效范围内。

在剂量不变前提下,加大用药间隔有可能导致疗效降低。

相反,增加用药次数满足药效学对间隔的要求,有可能提高疗效。

持续静脉滴注问题:持续静脉滴注可将药物浓度持续维持在MIC以上,同时也有效地缩短了用药间隔,在用药剂量不变的前提下,持续静脉滴注可以提高疗效。

喹诺酮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为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其药效学参数主要包括两个:一为24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h)与MIC的比值(AUIC),一为峰浓度与MIC的比值(Cmax/MIC)。

此类抗生素应足量给予,单次给药的药物浓度越高,其抗感染效果可能越好。

从耐药角度考虑,此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与AUIC相关,可用AUIC来阐述耐药菌株产生的一般规律,其特征曲线为倒“U”型或鹰嘴型,即大量给予时耐药菌株明显下降。

综上,从疗效和耐药性考虑,对于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半衰期长的药物,主张每日一次大剂量使用,不主张一日多次给药。

二.对于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的考虑(一)缓释制剂对于已上市品种开发为缓释制剂应非常慎重,开发为缓释制剂后感染靶位游离的药物浓度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药效学参数也随之发生变化。

对两大类抗生素开发成缓释制剂考虑的药效学关注点不同。

头孢类抗生素开发缓释制剂问题:此类抗生素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峰浓度过高不一定疗效显著,所以此类药物可有条件地开发成缓释制剂,但必须满足T>MIC的药效学要求。

国内已上市的缓释制剂有头孢克洛等。

现以头孢克洛为例进行以下说明。

对于该品改缓释制剂问题,其切入点为组织中游离的药物浓度。

研究用药为头孢克洛普通制剂(IR)和头孢克洛缓释制剂(MR),研究分三组并按照下述方法给药进行:IR一次 500mg,一日三次;MR一次 500mg,一日二次;MR:一次 750mg,一日二次。

组织中药物浓度采用微透析法。

结论:PD/PK模型成功地链接不同的给药方式与各自的抗感染活性;在比较不同的用药方式时,重要考虑靶位的治疗药物浓度;500mgMR 一日二次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只有80%,但疗效与500mg IR 一日三次相当。

每日用药量相同时,750mgMR 一日二次比500mgIR 一日三次疗效更好。

喹诺酮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开发成缓释制剂应对疗效、安全性以及可能产生的耐药性综合考虑,开发缓释制剂必须有充分的基于组织游离中药物浓度与药效学研究的依据,如环丙沙星国外已有缓释制剂上市,其适应症完全不同于常释制剂,由于环丙沙星主要从泌尿系统排泄,缓释制剂在泌尿系统的药物浓度高于常释制剂,所以其适应症限定用于泌尿系感染。

(二)小水针与大输液转换问题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疗效取决于T>MIC,所以国外已有将此类抗生素(头孢类)持续静脉滴注,以获最佳疗效。

所以应重视该类抗生素的理论进展。

三.对于已上市品种改变用法用量问题的考虑对于抗生素任何用法用量修改必须有充分的药效学依据。

对于已上市品种,可以依据药效学研究进行修改,使治疗获最佳化。

(一)头孢类抗生素其用法用量修改须满足T>MIC的药效学参数。

以注射用哌拉西林为例,与4g每8小时一次比较,2g每4小时一次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耐药菌株产生率低。

(二)喹诺酮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用法用量修改力争体现每日足量单次大剂量给予。

由于该类药物国内临床应用混乱,以此类抗生素为例进行说明。

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莫西沙星等四种半衰期长的喹诺酮类药物国内外均已上市,国外原创厂家用法用量均为一日一次大剂量给予。

而国内则较为混乱,并存一日一次和一日二次两种用法用量。

经对国内已批此类药物用法用量进行回顾,从开发时间顺序上看,国内上市品种均为基于国外上市基础上的仿制,在进行临床研究时未严格地按照系统研究的技术路线进行,仅出于安全考虑,将国外的用法用量减量增次处理,没有严格的药效学考虑(疗效和耐药性)。

抗生素的评价主要包括三项指标:疗效、安全性、耐药性。

由于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为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其抗菌效能与Cmax或AUIC呈正相关,一日一次的用法用量疗效应优于一日二次。

由于AUIC 可以反应耐药菌株产生的一般规律,其特征曲线为倒“U”型或鹰嘴型,大量给予时耐药菌株明显下降。

对于上述四种抗生素,修改为一日一次的用法用量更为合理,一日二次的用法用量可能为不合理用药。

四.对抗生素规格设计的一般考虑规格为落实用法用量的基本治疗单元,它服务于用法用量。

由于现阶段国内企业药物研发大多围绕一些国外或国内已上市品种,系统研究的理念尚不深入,药品技术审评部门有责任从注册的源头对抗生素的用法用量、规格等问题进行梳理,提供给申报企业一些有益的提示。

(一)头孢类抗生素规格设计的一般考虑1.规格设计应满足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用法用量的技术要求。

2.对于不涉及用法用量项修改的已有同品种上市的品种,拟增加规格不宜超过原已批用法用量项中单次用药的最大剂量。

3.对于涉及用法用量修改,单次用药剂量和用药间隔的调整应有充足的药效学依据,并应充分考虑到组织中游离的有效的药物浓度情况。

4.对于开发缓控释制剂的规格,应基于组织中游离的有效的药物浓度和药效学研究的支持。

(二)喹诺酮类抗生素规格设计的一般考虑1.规格设计应满足浓度依赖性抗生素用法用量的技术要求。

对于目前主流抗生素,由于其半衰期较长,一般主张大剂量一日一次给药,此类抗生素不宜设置小规格。

2.由于现在主流喹诺酮类抗生素半衰期长,原则上不主张开发成缓控释制剂。

而对于半衰期短的药物,出于安全性、有效性、耐药性等多点考虑,在此类药物开发过程中规格设计应有有效的组织中游离药物浓度与药效学考虑的依据。

抗生素剂量设计的药效学考虑临床组王涛抗生素为国内上市的一大类药物,在临床实践中起过和仍在起着重要的治疗作用,但是随着临床的大量使用,以及普遍的抗生素滥用,临床上耐药菌株越来越多。

如何利用现有的抗生素药效学知识,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抗生素对致病菌株的敏感性和最大程度地追求抗生素开发的合理性,无论对使用者还是管理者都是迫切关注的问题。

药物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模型(简称PD/PK模型)在抗生素研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但是,在国内抗生素的开发过程中该模型尚没有摆放在重要位置。

PD/PK模型在抗生素研发与应用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前研究,可加速抗生素药物的筛选。

在临床研究:利于确立抗生素敏感折点;确定合适的剂量范围;降低耐药风险;降低毒性风险;更好地理解临床/微生物学结果;减少临床试验过程中某些病原体感染的病例数。

在临床实践方面:提高抗生素剂量推荐的合理性。

由于抗生素合理应用关键在于用法用量的合理贯彻,作为药品注册技术审评部门,应当对临床试验中剂量设计的合理性予以充分的关注,现结合PD/PK进展就临床试验中剂量设计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组织中游离药物浓度与剂量设计抗生素开发应具有理性,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血浆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与药理活性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体内,只有游离的、未结合的药物才能发挥药理活性,所以,可根据组织中测得的游离的药物浓度来预测其药理活性。

组织中游离的药物浓度与血中游离的药物浓度的关系。

组织中游离的药物浓度与血中游离的药物浓度一般呈平行关系。

但组织中游离药物浓度与血中药物浓度的相对量的关系尚需借助药效学研究手段进一步确证。

一般而言,对于头孢类抗生素,组织中游离药物浓度(如肺组织或肌肉组织中)低于血中药物浓度;而对于喹诺酮类抗生素,某些组织中(如肺组织中)药物浓度可能高于血药浓度。

所以在对抗生素进行剂量设计时仅基于血中药物的浓度和最低抑菌浓度(MIC)等信息是不够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和组织分布情况,尤其是组织中游离的药物浓度才是真正重点关注的内容,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血药浓度、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和组织游离浓度三者的关系。

二.抗感染药物的类别与剂量设计由于抗生素分类归属直接影响到剂量设计的理念,所以在抗生素研发之初,即应明确或研究其药效学分类归属。

抗生素依据药效学特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时间依赖型,另一类为浓度依赖型。

时间依赖型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部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只有血清游离的药物浓度大于最低抑菌浓度所持续的时间(T>MIC)超过给药间隔的40%(青霉素类)至50%(头孢类),才能较好地发挥药效作用。

通常剂量给药,血清浓度达到MIC值的4~5倍,其杀菌作用即处于饱和状态,增加给药剂量一般不改善疗效,而这些药物没有或少有抗生素后效应,维持血清药物浓度的时间取决于半衰期,所以此类药物在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设计时,不要随意增加药物剂量,或减少给药次数,以免疗效低下。

浓度依赖型抗生素(氨基苷类、喹诺酮类)药效学作用发挥程度主要与血清药物浓度相关。

此类抗生素开发应注意下面四个重要的问题:(1)24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h)与MIC的比值(AUIC),一般要求在125或以上,由于AUC0-24h与每日用药总量平行,调整每日用量药可以达到期望的AUC0-24h;(2)血清药物峰浓度(Cmax)与MIC比值,要求在10或以上,由于峰浓度与单次用药剂量平行,调整每次用药剂量以达到期望的Cmax。

(3)不要试图开发此类抗生素治疗MIC值过大(国外一般要求为大于0.5mg/L)的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4)峰浓度尽量在防“突变浓度”(MPC)以上。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又分为两类:一为AUC/MIC依赖性(AUC0-24h/MIC>125);一为AUC/MIC和峰浓度依赖性(AUC0-24h/MIC>125和Cmax/MIC>10),喹诺酮类药物即属此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