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新型药物制剂研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型药物制剂研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治疗药物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
与此同时,药物研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新型药物制剂的研发成为药物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将介绍新型药物制剂研发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现有的药物制剂研发技术1. 脂质体技术脂质体技术是一种利用天然或合成的脂质体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将药物包裹在人造的脂质双层膜中,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
脂质体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肝癌和肺癌的药物治疗。
但是,目前仍需要对该技术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
2. 聚乙二醇化技术聚乙二醇化技术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聚乙二醇单体(PEG)中的技术,以提高药物性能,并延长其在体内的半衰期。
该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已被用于肿瘤治疗、抗病毒和抗炎等方面。
3. 微粒子技术微粒子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粒子将药物包裹在内部的技术。
这样药物可以被控制释放,从而增强药物的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目前微粒子技术主要应用于抗癌、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4. 组织工程学技术组织工程学技术是一种将药物植入体内生长新组织的技术。
它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神经和骨科疾病的治疗中。
组织工程学技术可以帮助重建损伤的组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未来的药物制剂研发技术趋势1. 靶向治疗未来的药物制剂研发技术将更多地关注靶向治疗。
这意味着药物将被设计成只攻击患者体内的癌细胞或细胞。
这样,药物将不会攻击健康的细胞,从而减轻治疗期间的副作用。
2. 基因疗法基因疗法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来治疗疾病的技术。
未来的药物制剂研发技术将更多地关注基因疗法的研究和应用。
这将包括使用基因疗法治疗癌症、心脏病、血液病等。
3.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一种将物质缩小到纳米尺寸的技术。
未来的药物制剂研发技术将更多地依赖于纳米技术来开发更加复杂、精确的药物制剂。
利用纳米技术可以更好地将药物传递到患者体内的靶点,同时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药物制剂新技术跟药物递送系统资料文档
(七)、 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1、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的因素
理化因素:
生物因素:
• 剂量大小
•生物半衰期
• pKa、解离度、水溶性
• 吸收
• 分配系数
• 代谢
• 稳定性
2. 设计要求
1)生物利用度:为普通制剂的80%-120%,(胃与小肠吸收)12小时, (大肠也吸收)24小时服一次。
2)峰浓度(Cmax)与谷浓度(Cmin)之比小于或等于普通制剂,即波动百分 数要小。(半衰期短、治疗指数窄的药物)12小时服一次,(半衰期长、 治疗指数宽的药物)24小时服一次。
(八)、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1、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骨架型制剂是指药物和一种或多种惰性固体骨架材料通过压制或融合技术 制成片状、小粒或其它形式的制剂。
(1) 凝胶骨架片
布洛芬、PVP及其共沉淀物的DSC曲线 1为布洛芬;2为PVP;3为布洛芬-PVP共沉淀物
硝苯地平-PVPK30固体分散体的X-衍射图 a)硝苯地平,b)PVPK30,,c)硝苯地平与PVPK30的物理混 合物,d)硝苯地平固体分散体
(六)、固体分散体的速效与缓释原理 1、速效原理 • 药物的分散状态:(1)分子状态分散 (2)胶体、无定型、微晶 药物溶出速度:分子状态分散>胶体、无定型>微晶 • 载体材料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 (1) 载体材料提高药物的可润湿性
2020年中医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笔试中药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27:其他制剂+药物新型给药与制剂新技术
第五章中药制剂与剂型第五节外用制剂、第六节其他制剂、第七节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一、最佳选择题1、以衣膜控制药物扩散速率为原理的缓控制剂为A、渗透泵片B、膜控释小丸C、溶蚀性骨架片D、胃滞留控释制剂E、磁性微球2、下列关于微型包囊技术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可加速药物释放,制成速效制剂B、可使液态药物制成固体制剂C、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D、可改善药物的可压性和流动性E、控制微囊大小可起靶向定位作用3、药物固体分散体的类型不包括A、固态溶液B、低共熔混合物C、高分子聚合物D、共沉淀物E、玻璃混悬物4、可用作药物固体分散体水溶性载体材料的是A、聚丙烯树脂Ⅲ号B、乙基纤维素C、醋酸纤维素酞酸酯D、聚丙烯树脂Ⅱ号E、聚乙烯吡咯烷酮5、微球属于靶向制剂的类型是A、磁性靶向B、热敏感靶向C、主动靶向D、被动靶向E、物理化学靶向6、适合制成缓释制剂的药物有A、药效剧烈、溶解度小的药物B、在肠中需在特定部位主动吸收的药物C、需长期给药的药物D、单服剂量大于1g的药物E、生物半衰期小于1h的药物7、根据渗透压原理制成的控释制剂为A、胃驻留控释制剂B、溶蚀性骨架片C、膜控释小丸D、渗透泵片E、磁性微球8、胃内漂浮片剂属A、靶向制剂B、前体药物制剂C、速效制剂D、中效制剂E、控释制剂9、关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A、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的给药次数较普通制剂少B、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的治疗作用较普通制剂更持久C、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血药浓度波动较普通制剂小D、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较普通制剂更具靶向性E、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较普通制剂更能增加患者的顺应性10、由背衬层、药物贮库层、粘胶层和防粘层组成的薄片状制剂是A、膏药B、橡胶膏剂C、软膏剂D、贴剂E、凝胶膏剂11、红丹的主要成分是A、四氧化二铁B、四氧化三铅C、氧化铁D、氧化铅E、五氧化二磷12、气雾剂质量要求中,大多数吸入用气雾剂和喷雾剂的药粉粒度应控制在A、3μm以下B、5μm以下C、6μm以下D、8μm以下E、12μm以下13、下列关于气雾剂的概念叙述正确的是A、系指药物与适宜抛射剂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而制成的制剂B、是借助于手动泵的压力将药液喷成雾状的制剂C、系指微粉化药物与载体以胶囊、泡囊或高剂量储库形式,采用特制的干粉吸入装置,由患者主动吸入雾化药物的制剂D、指微粉化药物与载体以胶囊、泡囊储库形式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密封容器中而制成的制剂E、指药物与适宜抛射剂采用特制的干粉吸人装置,由患者主动吸入雾化药物的制剂14、决定气雾剂每次用药剂量的因素是A、药物的量B、附加剂韵量C、抛射剂的量D、耐压容器的容积E、定量阀门的容积15、有关抛射剂的叙述中,错误的为A、抛射剂是一类高沸点物质B、抛射剂在常温下蒸气压大于大气压C、抛射剂在耐压的容器中产生压力D、抛射剂是气雾剂中药物的溶剂E、抛射剂是气雾剂中药物的稀释剂16、吸入型气雾剂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A、肺泡B、气管C、支气管D、细支气管E、咽喉17、发挥全身作用的栓剂在直肠中最佳的用药部位在A、应距肛门口2cm处B、接近直肠上、中、下静脉C、接近直肠上静脉D、接近直肠下静脉E、接近肛门括约肌18、栓剂在肛门2cm处给药后,药物的吸收途径A、药物→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下腔静脉→大循环B、药物→直肠上静脉→门静脉→大循环C、药物→门静脉→肝脏→大循环D、药物→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肝脏→大循环E、药物→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大部分药物进入下腔大静脉→大循环19、脂肪性基质栓剂的融变时限是A、15minB、30minC、45minD、60minE、75min20、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是A、完整表皮的角质层细胞及其细胞间隙B、毛囊C、皮脂腺D、汗腺E、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21、主要用于调节软膏剂稠度的基质是A、硅油B、凡士林C、液体石蜡D、羊毛脂E、甘油明胶22、聚乙二醇做软膏基质的特点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不同分子量相互配合,可制成稠度适宜的基质B、吸湿性好,易洗除C、药物释放快D、长期使用有保护皮肤作用E、化学性质稳定可与多种药物配伍23、下列属于软膏剂烃类基质的是A、卡波姆B、甘油明胶C、硅酮D、纤维素衍生物E、凡士林24、吸水性较大且可提高油脂性软膏剂药物渗透性的物质是A、氢化植物油B、羊毛脂C、凡士林D、液态石蜡E、硅油25、以下各制剂定义中错误的是A、糕剂指药物细粉与米粉、蔗糖等蒸熟制成的块状剂型B、棒剂是指将药物涂于干净的小木棒上的外用固体剂型C、锭剂指药物细粉加适宜黏合剂制成规定形状的固体剂型D、钉剂指指饮片细粉加糯米混匀后加水加热制成软材,分剂量,搓成细长而两端尖锐(或锥形)的外用固体制剂E、灸剂指将艾叶捣、碾成绒状,或另加其他药料捻成卷烟状,供熏灼穴位或其他患部的外用剂型26、下列膜剂的成膜材料中,其成膜性、抗拉强度、柔韧性、吸湿性及水溶性最好的为A、基乙烯吡啶衍生物B、玉米朊C、聚乙烯胺类D、聚乙烯醇E、阿拉伯胶27、关于涂膜剂说法不正确的是A、属于液体制剂B、启用后最多可使用4周C、用到裱背材料D、避光、密闭贮存E、释药缓慢28、制备胶剂时加入明矾的目的是A、增加胶剂硬度B、利于气泡逸散C、沉淀胶液中泥土杂质D、降低黏性E、便于切割29、熬制阿胶的原料是A、质优的甲类B、质优的骨类C、质优的牛皮D、质优的驴皮E、质优的角类30、含鞣酸的药物栓剂,不宜选用基质是A、可可豆脂B、甘油明胶C、半合成山苍子油脂D、半合成棕榈油E、半合成椰子油脂31、关于缓释、控释制剂的说法,错误的是A、缓释制剂给药后血药浓度较为平稳B、渗透泵可以均匀地恒速释放药物C、药效作用剧烈的药物宜制成控释制剂D、肌内注射药物的混悬液具有缓释作用E、胃漂浮片可提高药物在十二指肠的疗效二、配伍选择题1、A.混悬型气雾剂B.吸入粉雾剂C.溶液型气雾剂D.泡沫剂E.喷雾剂<1> 、借助于手动泵的压力将药液喷成雾状的制剂是A B C D E<2> 、泡沫形态喷出的气雾剂是A B C D E<3> 、二相气雾剂是A B C D E<4> 、三相气雾剂是A B C D E2、A.四氟乙烷B.羟苯乙酯C.丙二醇D.司盘-60E.亚硫酸钠<1> 、可用作气雾剂抗氧剂的物质是A B C D E<2> 、可用作气雾剂抛射剂的物质是A B C D E3、A.乙基纤维素B.十二烷基磺酸钠C.卵磷酯D.半合成山苍子油酯E.聚乙二醇<1> 、可用作水溶性栓剂基质的A B C D E<2> 、可用作油脂性栓剂基质的是A B C D E4、A.含量均匀度、释放度、微生物限度B.油润细腻、光亮、老嫩适度、滩涂均匀、无飞边缺口,加温后能粘贴于皮肤上且不移动C.粒度、装量,无菌和微生物限度检查D.软化点和无菌E.含膏量、耐热性、赋形剂、黏附性和重量差异<1> 、贴膏剂的质量检查A B C D E<2> 、软膏剂的质量检查A B C D E<3> 、贴剂的质量要求是A B C D E<4> 、膏药的质量要求是A B C D E5、A.条剂B.钉剂C.线剂D.糕剂E.丹剂<1> 、将丝线或棉线,置药液中先浸后煮,经干燥制成的一种外用制剂是指A B C D E<2> 、以汞以及某些矿物药在高温条件下烧制成不同结晶形状的汞的无机化合物是指A B C D E6、A.黄酒B.麻油C.冰糖D.明矾E.水<1> 、胶剂制备中加入起降低黏性、便于切胶的作用A B C D E<2> 、胶剂制备中加入起增加透明度和硬度作用A B C D E<3> 、胶剂制备时加入起沉淀杂质的作用A B C D E<4> 、胶剂制备时加入起矫味、矫臭作用A B C D E三、综合分析选择题1、靶向制剂系指药物与载体结合或被载体包裹能将药物直接定位于靶区,或给药后药物集结于靶区,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正常组织的给药体系。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药剂学》第十七章 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第十七章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最后四章: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7100000001第十七章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7100000002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7100000003第一节药物新型给药系统学习要点:1.缓释制剂的特点与类型2.不宜制成缓释制剂的药物3.控释制剂的特点与类型4.靶向制剂的特点与类型5.前体药物制剂的特点与适宜药物一、缓释、控释制剂1.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小、用药次数显著减少,增加患者用药的顺应性。
缓释,血药浓度的“峰谷”波动小,可避免超过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毒副作用,又能保持在有效浓度治疗范围(治疗窗)之内以维持疗效。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7100000101第4小时服药血药浓度示意图长效制剂产生的血药浓度示意图A.最适宜的治疗浓度区域 A.最适宜的治疗浓度B.可能发生中毒区域普通制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2.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的药物①生物半衰期(t1/2)很短(<1h)或很长(>24h)②单服剂量很大(>1g)③药效剧烈、溶解度小、吸收无规律或吸收差或吸收易受影响④在肠中需在特定部位主动吸收Q:半长半短不合适量大溶小不合适药效剧烈不合适吸收麻烦不合适肠中特定不合适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71000001033.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溶出扩散溶蚀/扩散与溶出相结合渗透压离子交换机制4.缓释制剂类型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71000001055.控释制剂类型(零级释药)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7100000106二、靶向制剂1.特点使药物浓集于或接近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提高疗效显著降低对其他组织、器官及全身的毒副作用大锅饭——→特供2.靶向制剂的分类1)根据释药情况(到达部位不同)一级:到达特定的靶部位——毛细血管床二级:到达特定的细胞——肿瘤细胞三级:到达细胞内的特定靶点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71000001072)根据作用方式分类(不同的药物载体)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7100000108 单室和多室脂质体结构示意图(a)单室脂质体;(b)多室脂质体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7100000109三、前体药物制剂定义:将一种具有药理活性的母体药物,导入另一种载体基团形成一种新的化台物,这种化合物在人体中经过生物转化,使活性的母体药物释放出来而发挥治疗效果。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及呼吸道给药新剂型
1.3 经皮给药系统
(2)局限性 ①一般只有具有合适油水分配系数的小分子量药物可达到治 疗要求,多数药物通过经皮给药无法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②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设计成经皮给药系统 1.3.2 经皮给药系统的分类
1.3 经皮给药系统
(1)膜控释系统 (2)基质控释系统 1.3.3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工艺
(3)X射线衍射法 ①亲水凝胶骨架制剂 ②溶蚀性骨架制剂
③可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避免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2 药质体与固体脂质纳米粒
(4)红外光谱法 药物肺部给药,一般认为,肺内沉积量是反映药物能否有效地发挥药效的重要指标,而进入呼吸道的药物颗粒的大小及形状则是影响肺内
沉积量的重要因素. ⑤可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差异 制剂中最常用的是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3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工艺 ⑤可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差异 葡聚糖微球 :载药过程也是通过葡聚糖微球吸水后溶胀,药物分子扩散进入微球的骨架中的。
1.9 包合技术
1.9.1 包合材料 常用的包合材料有环糊精、胆酸、淀粉、纤维素、蛋白
质、核酸等。制剂中最常用的是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1.9.2 包合物形成的条件 1.9.3 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1)饱和水溶液法 (2)研磨法 (3)冷冻干燥法 (4)喷雾干燥法 (5)中和法
(1)溶解度及溶出速率 1 微球与微囊化载体材料
因此SLN 肺部给药系统将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 肺吸入给药的限制是其吸收和有效的重现性问题,以及长期给药可能带来的临床副作用。
(2)热分析法 微球: 微球能够延长药物的在鼻腔中的停留时间,所载的药物主要是多肽类及小分子的药物。
(1)骨架控制型缓释控释制剂 ⑥制剂处方常常是按正常人的动力学参数进行设计,并未考虑患者,而药物在疾病状态的体内动力学特性可能会有所改变。
药物制剂新技术
基因药物制剂
基因药物制剂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药物制剂,旨在通过调控基 因的表达来治疗疾病。
基因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基因治疗载体、基因表达调控剂等,这些 方法能够将治疗基因导入到病变细胞中,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来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
基因药物制剂在遗传性疾病、癌症、病毒感染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 景,为药物治疗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手段。
和减少副作用。
免疫细胞制剂
利用免疫细胞制剂技术将免疫细胞 输送到病变部位,增强免疫反应和 治疗效果。
新型给药系统
通过新型给药系统实现药物的精确 给药和释放,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 的依从性。
04
药物制剂新技术面临的 挑战与解决方案
技术挑战
技术成熟度
新制剂技术需要经过充分的验证 和测试,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
药物制剂新技术
目 录
• 药物制剂新技术概述 • 药物制剂新技术种类 • 药物制剂新技术应用 • 药物制剂新技术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未来药物制剂新技术展望
01
药物制剂新技术概述
药物制剂新技术定义
药物制剂新技术是指在药物制剂领域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对药物进 行制备、加工、成型等方面的技术革新。这些技术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从而更好地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纳米结晶、 纳米药物制剂在癌症治疗、神经系统疾
纳米囊泡、纳米乳剂等,这些方法能够 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将药物包裹在纳米载体中,通过控制药 前景,为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
物的释放速度和部位,实现药物的靶向
段。
输送和长效作用。
靶向药物制剂
靶向药物制剂是指利用特定的载体将药物定向传递到病变部位,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 作用的药物制剂。
药学中的药物新剂型与给药系统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布局
加强药物新剂型与给药系统的基础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生物药剂学特性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为药物新 剂型和给药系统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强化创新药物研发
鼓励和支持创新药物的研发,特别是针对重大疾病和罕见病的治疗药物,通过优化药物设 计和合成路线,提高创新药物的成功率和研发效率。
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标准
实验室检测
通过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检测,评估药物对生理指标 的影响。
临床观察
观察受试者用药后的症状、体征变化,评估药物的安全 性。
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标准
• 不良事件报告:收集并记录受试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 良事件,分析其与药物的关联性。
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标准
安全性评价标准
药物对生理指标无显著不 良影响。
技术挑战
药物新剂型的研发需要突破多项技术难关,企业需要加 强技术创新能力。
监管政策对药物新剂型影响分析
法规挑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要求存在差异 ,企业需要加强法规研究和应对能力 。
市场挑战
药物新剂型的市场推广需要投入大量 资金和人力资源,企业需要制定科学 合理的市场策略。 Nhomakorabea06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应对策略
市场需求与前景展望
市场需求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药物新剂型 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医药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市场 竞争和法规要求。
前景展望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物新剂型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 要的作用。例如,基因疗法、细胞疗法等新兴治疗技术需要 相应的药物新剂型作为支撑;智能给药系统的出现也将进一 步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浓度等。
药物代谢
制药行业新剂型与新型给药系统研发方案
制药行业新剂型与新型给药系统研发方案第一章绪论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 研究目标与任务 (4)第二章新剂型研发 (4)2.1 固体制剂新剂型 (4)2.2 液体制剂新剂型 (5)2.3 半固体剂型新剂型 (5)2.4 复合剂型新剂型 (5)第三章新型给药系统研发 (6)3.1 经皮给药系统 (6)3.2 靶向给药系统 (6)3.3 控释给药系统 (7)3.4 传递系统与生物响应系统 (7)第四章药物载体材料研究 (7)4.1 聚合物材料 (7)4.2 生物可降解材料 (8)4.3 纳米材料 (8)4.4 复合材料 (8)第五章制剂工艺优化 (8)5.1 固体制剂工艺 (8)5.2 液体制剂工艺 (9)5.3 半固体剂型工艺 (9)5.4 复合剂型工艺 (9)第六章药物稳定性研究 (10)6.1 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因素 (10)6.1.1 化学因素 (10)6.1.2 物理因素 (10)6.1.3 环境因素 (10)6.1.4 生物因素 (10)6.2 稳定性评价方法 (10)6.2.1 加速试验 (10)6.2.2 长期试验 (11)6.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1)6.2.4 红外光谱法 (11)6.3 稳定性改进策略 (11)6.3.1 优化药物分子结构 (11)6.3.2 选择合适的辅料 (11)6.3.3 改进制剂工艺 (11)6.3.4 控制储存条件 (11)6.4 稳定性预测与监控 (11)6.4.1 建立稳定性模型 (11)6.4.2 实时监测 (11)6.4.3 预警系统 (11)6.4.4 数据分析 (11)第七章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 (12)7.1 生物利用度概念与评价方法 (12)7.1.1 生物利用度概念 (12)7.1.2 评价方法 (12)7.2 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12)7.2.1 药物因素 (12)7.2.2 剂型因素 (12)7.2.3 生理因素 (12)7.2.4 环境因素 (12)7.3 生物利用度改进策略 (13)7.3.1 剂型改进 (13)7.3.2 药物分子改造 (13)7.3.3 制剂工艺优化 (13)7.4 生物等效性研究 (13)7.4.1 设计方案 (13)7.4.2 样本选择 (13)7.4.3 给药方法 (13)7.4.4 数据处理 (13)7.4.5 结果评价 (13)第八章安全性与毒理学评价 (13)8.1 药物安全性评价方法 (13)8.2 毒理学评价方法 (14)8.3 安全性改进策略 (14)8.4 风险评估与管理 (14)第九章临床试验与市场调研 (14)9.1 临床试验设计与实施 (14)9.1.1 临床试验设计 (14)9.1.2 临床试验实施 (15)9.2 药物经济学评价 (15)9.2.1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15)9.2.2 药物经济学评价内容 (15)9.3 市场调研与分析 (15)9.3.1 市场调研方法 (15)9.3.2 市场分析内容 (15)9.4 市场推广策略 (16)9.4.1 产品定位 (16)9.4.2 价格策略 (16)9.4.3 渠道建设 (16)9.4.4 宣传推广 (16)9.4.5 售后服务 (16)第十章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16)10.1 研发成果评价与申报 (16)10.1.1 评价体系构建 (16)10.1.2 申报流程优化 (16)10.1.3 政策支持与奖励 (16)10.2 产业化实施策略 (16)10.2.1 产业化路径规划 (17)10.2.2 生产工艺优化 (17)10.2.3 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 (17)10.3 产业链建设与优化 (17)10.3.1 上游原材料供应 (17)10.3.2 中游研发与生产 (17)10.3.3 下游市场与服务 (17)10.4 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 (17)10.4.1 知识产权保护 (17)10.4.2 知识产权运营 (17),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疾病认识的深化,制药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北中大中药药剂学学习指导第17章 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第十七章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学习提示:本章内容包括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中药制剂新技术。
重点内容为缓控释制剂及靶向制剂的特点、β-环糊精包合和微型包囊技术的应用、单凝聚法与复凝聚法制备要点、固体分散体特点及制法。
一、药物新型给药系统【考点1】缓释制剂含义缓释制剂系指口服后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至少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顺应性或疗效的制剂。
★【考点2】缓释制剂特点与类型1、特点:(1)减少给药次数;(2)可以克服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使血药浓度保持在比较平稳持久的有效范围内,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3)不宜制成缓释制剂的药物有:生物半衰期(t1/2)很短或很长的药物、单服剂量很大的药物不宜制成缓释制剂;药效剧烈、溶解度小、吸收无规律、吸收差、吸收易受影响的药物;在肠中特定部位主动吸收的药物。
2、类型:①骨架分散型缓释制剂;②膜控型缓释制剂;③缓释乳剂;④注射用缓释制剂;⑤缓释膜剂。
【考点3】控释制剂含义控释制剂系指口服后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顺应性或疗效的制剂。
【考点4】控释制剂的特点与类型1、特点:(1)释药速度接近零级速度过程,通常可恒速释药8-10h,减少了服药次数。
同时释药速度平稳,能克服普通剂型多剂量给药后所产生的蜂谷现象。
(2)对胃肠刺激性大的药物,制成控释制剂可减少副作用。
(3)治疗指数小,消除半衰期短的药物,制成控释制剂可避免频繁用药而引起中毒的危险。
2、类型:(1)渗透泵式控释制剂:渗透泵型片剂的释药速度与pH无关,胃肠道中的离子不会通过半透膜,所以在胃中与在肠中的释药速度相等。
膜的厚度、孔径、孔率,片心的处方以及释放小孔的直径,是制备的关键。
(2)膜控释制剂:常见的有:①封闭型渗透性膜;②微孔膜包衣;③多层膜控释片。
④眼用控释制剂;⑤皮肤用控释剂;⑥子宫用控释剂;(3)胃驻留控释制剂:常见的有:①胃内漂浮片;②胃内漂浮-控释组合给药系统。
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新技术
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新技术药物制剂技术是制备和制造药物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原理的总称。
随着人类对药物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药物制剂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近年来,药物制剂新技术的出现为药物的制备和用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一、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指通过控制或改变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使其具有纳米级尺寸、表面效应和量子效应的技术。
在药物制剂领域,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和降低毒性。
通过纳米技术,药物可以包裹在纳米粒子中,从而实现药物的靶向给药和控释。
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备新型的药物载体,如纳米胶囊、纳米纤维等。
二、高通量技术高通量技术是指通过自动化和信息化手段,以最快的速度对大量样本进行分析的技术。
在药物制剂中,高通量技术可以大大加快新药的筛选和评价过程。
例如,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对大量药物分子进行活性筛选,找到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化合物。
此外,高通量技术还可以用于药物制剂的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提高药物生产的效率和可靠性。
三、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是一种通过逐层堆叠材料来制造物体的技术。
在药物制剂中,3D打印技术可以用于制备定制化的药物制剂。
通过将药物和载体材料打印成所需的形状和结构,可以实现药物的个体化制备和给药途径的个性化设计。
此外,3D打印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备复杂结构的缓释系统和组织工程支架,为药物制剂提供更多的功能和应用。
四、微流控技术微流控技术是一种通过微小流道和微型装置来控制液体流动的技术。
在药物制剂中,微流控技术可以用于制备微粒药物制剂。
通过控制微流控装置中的微流体流动和混合,可以精确地控制药物颗粒的尺寸、形态和释放行为,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此外,微流控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备微流体芯片和微型泵等微型装置,实现药物的微型化和微量给药。
总之,药物制剂新技术的出现为药物的制备和用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纳米技术、高通量技术、3D打印技术和微流控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实现药物的靶向给药和控释,实现药物的个体化制备和给药途径的个性化设计,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缓释、控释制剂
CPU
3
本章内容
概述
释药原理和方法 缓控释制剂的设计 处方及制备工艺 缓控释制剂质量评价
4
1
2 3 4
5
CPU
第一节
一、基本定义
1. 缓释制剂
概
述
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缓慢释放药物以达到 长效作用的一类制剂。 一般为一级释药过程 (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 extended-release ~, prolonged action ~, repeat-action ~, retarted ~)
3.剂量计算
无速释部分(全部剂量缓释) 有速释部分(迅速达到治疗血浓)
CPU
29
4.缓控释辅料
溶蚀性骨架材料
脂肪、蜂蜡、巴西棕榈钠 MC、CMCNa、HPMC、PVP、 Carbopol、Chitosan EC、EVA、聚甲基丙烯酸酯
骨架型阻滞材料
亲水凝胶骨架材料 不溶性骨架材料
不溶性高分子材料
溶解度过低,溶出、吸收过慢,起效愈慢,疗效愈差(生物 利用度愈低)
溶解度过低的药物,可先增加其溶出速度(微粉化、固体分
散体、包合物等)
CPU
24
3)分配系数→1(较佳)
药物分配系数过高→脂溶性过大,水溶性过小→胃肠液
中浓度低,与细胞膜亲和、滞留
药物分配系数过低→脂溶性过小,水溶性过大→较难透 过细胞膜→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 4)稳定性(注意胃肠道破坏,酸、碱、酶) 5)粒度(难溶性药物) 此外:多晶型、溶剂化药物等因素
CPU
21
不含药 渗透芯 药物 溶液
Drug
H2O 双室 特点 药物释放与药物性质无关 造价贵,对溶液状态不稳定药物不适用
药物新剂型新技术-靶向制剂
引言1载体介导的靶向给药2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3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4制成前体药物5化学传递系统参考文献引言常规剂型的药物经静脉、口服或局部注射后,药物分布于全身,真正到达治疗靶区的药物量仅为给药量的小部分,而大部分药物在非靶区的分布不仅无治疗作用,还会带来毒副作用. 因此,药物新剂型的开发已成为现代药剂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其中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的研究已经成为药剂学研究热点[1]. TDDS指一类能使药物浓集定位于病变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的新型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具有疗效高、药物用量少. 毒副作用小等优点. 理想的TDDS应在靶器官或作用部位释药,同时全身摄取很少,这样,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TDDS要求药物能到达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并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便发挥药效. 成功的TDDS应具备3个要素:定位蓄积、控制释药、无毒可生物降解. 靶向制剂包括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3大类. 目前,实现靶向给药的主要方法有载体介导、受体介导、前药、化学传递系统等. 现就靶向给药方法研究进展作一介绍.1载体介导的靶向给药常用的靶向给药载体是各种微粒. 微粒给药系统具有被动靶向的性能. 有机药物经微粒化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及制剂的均匀性、分散性和吸收性,改变其体内分布. 微粒给药系统包括脂质体(LS),纳米粒(NP)或纳米囊(NC),微球(MS)或微囊(MC),细胞和乳剂等. 微粒靶向于各器官的机制在于网状内皮系统(RES)具有丰富的吞噬细胞,可将一定大小的微粒(0.1~3.0 μm)作为异物摄取于肝、脾;较大的微粒(7~30 μm)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被机械截留于肺部;而小于50 nm的微粒可通过毛细血管末梢进入骨髓.肝癌、肝炎等肝脏疾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但目前药物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其原因除药物本身药理作用尚不够理想外,不能将药物有效地输送至肝脏的病变部位也是一重要原因. 将一些抗肿瘤、抗肝炎药物制备成微粒,给药后可增加药物的肝靶向性. 米托蒽醌白蛋白微球(DHAQ BSA MS)的体内分布研究发现,给药20 min时,DHAQ BSA MS和米托蒽醌(DHAQ)在小鼠体内分布有显著差异,DHAQ BSA MS约有80%的药物集中在肝脏,而85.9%以上的DHAQ存在于血液中[2]. 张莉等[3]考察去甲斑蝥素(NCTD)微乳的形态、粒径分布及生物安全性,研究NCTD微乳及其注射液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结果表明,NCTD微乳较NCTD注射液增强了药物的肝靶向性,降低了肾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药物在小鼠体内的循环时间. 纳米粒和纳米囊肝靶向制剂的研究报道较多,如氟尿嘧啶、阿霉素、羟基喜树碱、狼毒乙素、环孢素等抗癌药物都被制成了纳米靶向制剂[4]. 王剑红等[5]采用二步法制备米托蒽醌明胶微球,粒径在5.1~25.0 μm范围的占总数87.36%,体外释药与原药相比延长了4倍. 经小鼠体内分布试验表明具有明显的肺靶向性,靶向效率增加了3~35倍,肺中药代动力学行为可用一室开放模型描述,平均滞留时间延长10 h. 在纳米粒表面上包封亲水性表面活性剂,或通过化学方法连接上聚乙二醇或其衍生物,可以减少与网状内皮细胞膜的亲和性,从而避免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提高毫微粒对脑组织的靶向性. Gulyaev等[6]以生物降解材料聚氰基丙烯酸丁酯为载体,以吐温80为包封材料制备了阿霉素毫微粒,研究结果表明脑中阿霉素浓度是对照组的60倍. 一些易于分解的多肽或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如达拉根、洛哌丁胺、筒箭毒碱)通过制成包有吐温80的生物降解毫微粒在动物身上已取得一定的靶向治疗效果[7]. 研究表明粒径是影响微粒进入骨髓的关键因素,粒径越小越容易进入骨髓. 彭应旭等[8]制得不同粒径的柔红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小鼠尾静脉给药,小粒径组(70±24)nm骨髓内柔红霉素浓度是大粒径组(425±75)nm的1.58倍. 骨髓会因肿瘤浸润、化疗药物或严重感染受到抑制. 研究表明,多种生长因子,如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可促使骨髓细胞自我更新、分裂增殖,并提高其活性. 利用骨髓靶向载体可提高药物在骨髓内分布,并避免血象中的不良反应. Gibaud等[9]以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异己酯毫微粒为载体携带GCSF,提高了其在骨髓内的分布.基因治疗是一种专一性的靶向治疗. 基因治疗就是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重组基因或核酸导入人体靶细胞内,以纠正基因缺陷或其表达异常. 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具有一些显著的优点. 纳米颗粒能包裹、浓缩、保护核苷酸,使其免遭核酸酶的降解;比表面积大,具有生物亲和性,易于在其表面耦联特异性的靶向分子,实现基因治疗的特异性;在循环系统中的循环时间较普通颗粒明显延长,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像普通颗粒那样迅速地被吞噬细胞清除;让核苷酸缓慢释放,有效地延长作用时间,并维持有效的产物浓度,提高转染效率和转染产物的生物利用度;代谢产物少,副作用小,无免疫排斥反应等.2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利用细胞表面的受体设计靶向给药系统是最常见的主动靶向给药系统.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它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肝实质细胞上. 其主要功能是去除唾液酸糖蛋白和凋亡细胞、清除脂蛋白. 研究发现,ASGPR能特异性地识别N乙酰氨基半乳糖、半乳糖和乳糖,利用这些特性可以将一些外源的功能性物质经过半乳糖等修饰后,定向地转入到肝细胞中发挥作用. Lee等合成了三分枝N乙酰氨基半乳糖糖簇YEE,它与肝细胞的结合能力为乙酰氨基半乳糖单糖的1万倍. 我们考察了半乳糖苷修饰的十六酸拉米夫定酯固体脂质纳米粒(LAPGSLN)的肝靶向性,其靶向效率为4.66,比未修饰纳米粒的靶向效率高3.7倍[10]. 药物通过与大分子载体连接,再对载体进行半乳糖化,可以产生较好的肝靶向效果. 若能使药物直接半乳糖化,则可以简化耦联环节,提高靶向效率. 这一思路对蛋白类药物而言,较易实现. 蛋白质或多肽(分子质量在一定范围)在连接上半乳糖后,都有可能成为受体结合的肝靶向性物质. 小分子物质经类似途径能否靶向于肝,取决于糖和药物密度、分子质量、摄取屏障等多方面因素. 小分子药物共价连接乳糖或半乳糖,初步揭示其靶向性并不好,有关机制和可行性尚待进一步探讨.半乳糖基化壳聚糖(GC)与质粒pEGFPN1混和制备成纳米微囊复合物,体外转染SMMC7721细胞. 将含1 mg质粒的纳米微囊经肝动脉和门静脉注射入犬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半乳糖基化壳聚糖在体外有较高的转染率,在犬体内有肝靶向性,可用作肝靶向基因治疗的载体[11]. 大多数肿瘤细胞表面的叶酸受体数目和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细胞. 以叶酸作为导向淋巴系统或肿瘤细胞的放射性核素的载体,同时将叶酸作为靶向肿瘤细胞的抗肿瘤药物的载体已做了广泛的研究[1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跨膜糖蛋白,由原癌基因cerbB1所编码,是erbB受体家族之一,在多种肿瘤中观察到EGFR高水平的表达,如神经胶质细胞瘤、前列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和胸腺上皮癌等. 针对富集EGFR的恶性肿瘤,方华圣等[13]成功地建立了EGFR富集的恶性肿瘤的靶向基因治疗方法.3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mAb是药物良好的靶向性载体,将其通过共价交联或吸附到药物载体(如脂质体、毫微粒、微球、磁性载体等)或药物具有自身抗体(如红细胞)或抗体与细胞毒分子形成结合物,避免其对正常组织毒性,选择性发挥抗肿瘤作用. 徐凤华等[14]利用己二酰肼制备腙键连接的聚谷氨酸表阿霉素,然后使其与单抗交联制得偶合物. 偶合物较好地保留了抗体活性,体外细胞毒性较游离药物略有下降,但表现出单抗介导的靶细胞选择性杀伤作用,为其进一步制备细胞靶向的肿瘤化疗药物奠定了基础.用于治疗白血病的CMA676是由一种人源化的mAb hp 67.6与新型的抗肿瘤抗生素calicheamicin的N乙酰γ衍生物偶联而成的[15],当CMA676与CD33抗原相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迅速内在化,进入胞内后,calicheamicin衍生物被水解释放,通过序列特异性方式与DNA双螺旋的小沟结合,使脱氧核糖环中的氢原子发生转移,从而使DNA双链断裂,诱导细胞死亡[16]. EGFR mAb可直接作用于EGFR的细胞外配体结合区,阻滞配体的结合,如IMCC225, ABXEGFR 和EMD55900等,能抑制细胞生长和存活率,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血管生成,曲妥珠单抗(Trasruzumab)作用于erbB2的细胞外区域,该药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于转移性的乳腺癌的治疗[17]. IMCC225具有增强细胞毒性药物和放射治疗效应的作用,IMCC225与拓扑特肯(TPT)的联合用于荷有人类结肠癌移植体的裸鼠,能提高其生存率[18]. 由第四军医大学和成都华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治疗肝癌新药碘[13l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日前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生产文号,即将上市. 这是全球第一个专门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单抗导向同位素药物.4制成前体药物一些药物与适当的载体反应制备成前体药物,给药后药物就会在特定部位释放,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 脑是人高级神经活动的指挥中枢,也是神经系统最复杂的部分. 但由于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存在,使得大部分治疗药物不能有效透过BBB. 含OH, NH2, COOH 结构的脂溶性差的药物可通过酯化、酰胺化、氨甲基化、醚化、环化等化学反应制成脂溶性大的前体药物,进入CNS后,其亲脂性基团通过生物转化而释放出活性药物. 张志荣等[19]合成了3′, 5′二辛酰基氟苷,并制备了其药质体,给小鼠静脉注射后用HPLC法测定药物在体内各组织的分布,结果表明,氟苷酯化后的前体药物的药质体有良好的脑靶向性.结肠内有大量的细菌,能产生许多独特的酶系,许多高分子材料在结肠被这些酶所降解,而这些高分子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在胃、小肠由于相应酶的缺乏不能被降解,这就保证药物在胃和小肠不释放. 如多糖、果胶、瓜耳胶、偶氮类聚合物和α, β, γ环糊精均可成为结肠给药体系的载体材料. 常利用结肠内厌氧环境,使偶氮键还原的特点制成偶氮前体药物. 柳氮磺胺吡啶是由5氨基水杨酸(5ASA)与磺胺吡啶用偶氮键连接而成. 口服后在结肠释药,发挥5ASA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减少其胃肠吸收产生的全身不良反应. 5ASA也与非生理活性的高分子聚合物通过偶氮双键制成前体药物[20]. 糖皮质激素共价连接于多糖[21],环糊精[22]制成的前药,口服后在结肠部位可释放出药物,可用于结肠炎的治疗. 我们[23,24]合成了果胶酮洛芬(PTKP)前药,进行了体内外评价. 结果表明,此前药在不同pH环境下结构稳定,只能被结肠果胶酶特异性降解,释放出KP,发挥治疗作用. 也可以利用结肠pH差异和时滞效应设计结肠靶向给药系统[25].5化学传递系统化学传递系统(chemical delivery system, CDS)是一种输送药物透过生理屏障到达靶部位,再经生物转化释放药物的药物传递系统. CDS通常是将含OH, NH2, COOH结构的药物共价连接于二氢吡啶载体(Q),药物(D)与靶向剂二氢吡啶结合为DQ结合物,建立了二氢吡啶―二氢吡啶钅翁盐氧化还原脑内定向转释递药系统. Chen等[26]设计了Tyr Lys的脑靶向CDS,并评价它的药效. Lys的C末端接亲脂性胆甾烯酯,N末端通过一种L氨基酸桥接靶向剂1,4二氢葫芦巴碱(含吡啶结构)制成Tyr Lys CDS,全身给药后,通过被动扩散机制透过BBB,且经酶催化1,4二氢葫芦巴碱变为季铵盐型使其存留于脑内. 通过小鼠甩尾间隔期实验证明,Tyr Lys CDS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Mahmoud等[27]将吸电子羧甲基连接到氮原子构建了一种新的二氢吡啶载体介导的脑定向转释系统(N羧甲基1,4二氢吡啶3,5二酰胺),该载体稳定,具有良好的脑定向转释能力.靶向给药的研究还面临许多实质性的挑战. 提高药物在靶组织的生物利用度;提高TDDS对靶组织、靶细胞作用的特异性;使生物大分子更有效地在作用靶点释放,并进入靶细胞内;体内代谢动力学模型;质量评价项目和标准,体内生理作用等问题都是研究的重点. 随着靶向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新的靶向给药途径、新的载药方法将会不断出现,遇到的问题会逐步解决. 靶向给药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会产生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参考文献张志荣,钱文. 肝靶向米托蒽醌白蛋白微球的研究[J]. 药学学报,1997;32(1):72-78.张莉,向东,洪诤,等. 肝靶向去甲斑蝥素微乳的研究[J]. 药学学报,2004;39(8):650-655.韩勇,易以木. 纳米粒肝靶向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师,2002;5(12):751-752.王剑红,陆彬,胥佩菱,等. 肺靶向米托蒽醌明胶微球的研究[J]. 药学学报,1995;30(7):549-555.彭应旭,庄燕黎,廖工铁. 骨髓靶向柔红霉素毫微粒的研究[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9;31(2):57-61.薛克昌,张三奇,顾宜,等. 十六酸拉米夫定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肝靶向研究[J]. 解放军药学学报,2004;20(1):1-4.李剑平,窦科峰,陈勇,等. 半乳糖基化壳聚糖肝靶向性基因转导的体内实验[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7):848-851.方华圣,洪梅,张树政,等.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的肿瘤靶向基因治疗的一种新策略[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26(6):661-665.徐凤华,蒋雪涛,杨全胜,等. 葡聚糖表柔比星偶合物的制备和性质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00;35(7):455-457.张志荣,王建新. 脑靶向3′, 5′二辛酰基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药质体研究[J]. 药学学报,2001;36(10):771-776.周四元,梅其炳,赵德化. 地塞米松葡聚糖的合成及其肠内容物中的转释特性[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4):499-501.奚苗苗,张三奇,顾宜,等.果胶酮洛芬前药的合成及体外评价[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14):1284-1286.。
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新型给药系统
介绍国内外关于药物载体材料的法规与监管 要求,为产业化生产提供合规性指导。
05 政策法规与监管环境分析
国内外相关法规政策解读
国内法规政策
包括《药品管理法》、《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等,对中药制剂新型给药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规范。
国际法规政策
主要涉及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国际组织和机构对药品的监管要求, 对中药制剂新型给药系统的国际化进程产生影响。
企业需要按照监管要求建立完善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中药制剂新型给药系统的生产 过程符合法规要求。
监管要求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监管要求鼓励企业创新,推动中药制剂新型给药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同时也对企业创新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监管要求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国际监管要求对中药制剂新型给药系统的国际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企业需要按照国际 标准进行研发和生产,以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生物相容性评价方法及标准规范
01
生物相容性评价方法
介绍常用的生物相容性评价方法,如细胞毒性试验、溶血试验、致热原
试验等,并分析其优缺点。
02
生物相容性评价标准规范
阐述国内外关于生物相容性评价的标准规范,如ISO 10993系列标准、
中国药典等,为药物载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提供依据。
03
生物相容性问题及解决方案
06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 应对
科技创新推动行业进步
新型给药技术研发
如纳米技术、微球技术、脂质体技术等,提高药物靶向性和生物利 用度。
智能化制药设备应用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制药过程自动化、信息化和智 能化。
质量控制技术创新
采用先进的质量控制技术,如指纹图谱、过程分析等,确保中药制剂 质量稳定可控。
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的新剂型
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的新剂型药物制剂技术是药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它主要涉及药物的加工处理、分散制剂、控释制剂、微胶囊制剂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药物治疗效果的要求不断提高,药物制剂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其中,药物制剂的新剂型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
新剂型是指与传统剂型不同且具有一定独特性的药物制剂形式。
新剂型的出现,旨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减少副作用、方便患者用药等方面。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新剂型。
1. 纳米药物制剂纳米药物制剂是指药物以纳米级别的尺寸进行制备和输送的药物制剂。
由于纳米尺度的特殊性,纳米药物具有比传统药物更高的比表面积、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分布等优点。
同时,纳米药物还可以用于靶向输送,提高药物对病灶的选择性,减少对健康器官的毒副作用。
因此,纳米药物制剂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抗癌药物、抗感染药物等领域。
2. 难溶药物的固体分散制剂难溶药物是指溶解度极低的药物,传统的制剂技术无法很好地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而固体分散制剂是将难溶药物制备成微米级别的胶体颗粒,使药物在消化液中快速溶解,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固体分散制剂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如粉碎法、溶剂法、凝胶方法等。
固体分散制剂主要应用于难溶药物的制剂领域,如黄体酮、罗非嗪等药物的制备。
3. 控释制剂控释制剂是指通过药物制剂技术,将药物以控制释放的方式给予患者。
这种方式可以使药物在体内保持平稳的血浓度,达到长效治疗的目的。
常见的控释制剂有缓释剂、吸附剂、膜剂、颗粒剂等。
控释制剂的制备主要有直接制剂法、间接制剂法、骨架制剂法等,其原理多为扩散控制、溶解控制或化学反应控制。
控释制剂的应用范围广泛,如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等。
4. 微胶囊制剂微胶囊制剂是指将药物包裹在微米级别的胶囊中,形成微胶囊制剂。
微胶囊制剂具有保护药物、改善药物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优势。
微胶囊制剂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如油包水法、乳胶法、复乳法等。
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常见的控释制剂类型 有: 最佳选择题 以接近零级释药速度为主要特征的制剂是( ) A.被动靶向制剂B.前体药物制剂C.磁性微球制剂 『正确答案』D二、 靶向制剂(一)靶向制剂特点 靶向制剂可使药物浓集于或接近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提高疗效并显著 降低对其他组织、器官及全身的毒副作用。
(二) 靶向制剂类型 1.根据靶向制剂释药情况分类(1) 一级靶向制剂:系指进入靶部位的毛细血管床释药。
(2) 二级靶向制剂:系指进入靶部位的特殊细胞(如肿瘤细胞)释药,而不作用于正常细胞。
(3) 三级靶向制剂:系指作用于细胞内的一定部位释药。
(1)渗透泵式控释制剂(2)膜控释制剂 D.渗透泵控释片 (3)胃驻留控释制剂E.膜控缓释胶囊 第十七章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第一节药物新型给药系统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1. 缓释、控释制剂具有以下特点:(1) 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小、用药次数显著减少。
(2) 药物可缓慢地释放进入体内,血药浓度的“峰谷”波动小,可避免超过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毒副 作用,又能保持在有效浓度治疗范围(治疗窗)之内以维持疗效。
2. 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的药物 (1)(2)(3)(4)3. 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主要有控制溶出、扩散、溶蚀或扩散与溶出相结合,也可利用渗透压或离 子交换机制。
4. 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按照给药途径不同,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主要有以口服给药为主的缓释、控释制剂,同时也包括眼 用、鼻腔、耳道、阴道、直肠、口腔或牙用、透皮或皮下、肌内注射及皮下植入等缓释、控释制剂。
根据延缓、控制药物释放原理的不同,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又可分为骨架分散型、膜控包衣型、乳 剂分散型、注射用油溶液或混悬液以及缓释膜剂等。
常见的缓释制剂类型 有: (1) (2) (3) (4)(5)一、 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 非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 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有趣而重要的话题: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高大上,但别担心,我会把这件事说得简单明了。
咱们就像在闲聊一样,轻松聊聊这些“药物黑科技”,让你在朋友面前也能显得专业又不失幽默感。
2. 药物给药系统的演变2.1 从古到今药物给药的方式可不是一成不变的,早在古代,人们就用草药、树皮、甚至是动物的内脏来治病。
想想那个场景,手握一把草药,嘴里嚼着,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效果可想而知。
随着科技的发展,咱们的给药方式也悄然变化。
打个比方,过去的“飞鸽传书”似乎已经被“短信”所取代,现在的给药系统也是一样,越来越方便快捷。
2.2 新型给药系统的崛起进入现代,大家听说过的口服、注射、贴片等给药方式,都是科技进步的产物。
不过,随着对个体化医疗的重视,新型给药系统应运而生,比如智能药物释放系统、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等。
这些听起来像科幻电影里的东西,实际上都在我们身边。
例如,智能药物释放系统就像是你的私人助理,按时给你“打鸡血”,让药物在体内恰到好处地释放,真是“妙不可言”。
3. 制剂新技术的创新3.1 纳米技术的魔力说到制剂新技术,咱们不得不提纳米技术。
嘿,别看“纳米”这词儿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它的核心就是“小”。
用纳米颗粒做药物,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增强生物利用度,简直是药物界的“微型魔术师”。
你想想,如果药物能更容易被身体吸收,那就像是给身体开了一扇“快速通道”,效果立马提升,简直就是“如虎添翼”。
3.2 智能制剂的未来除了纳米技术,智能制剂也是一大亮点。
这种制剂就像一位聪明的管家,根据身体的需求和病情变化,自动调整药物释放的速度和剂量。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可能只需要吃一颗药,身体就能自动调节药物释放的时间和数量,真是太神奇了!这不禁让我想到“科技改变生活”这句老话。
4. 未来展望4.1 个体化治疗的希望那么,这些新技术的未来会怎样呢?我觉得,个体化治疗是个大趋势。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的定义
固体分散技术的应用
将药物以分子、离子或非晶体状态分 散在固体载体上。
口服给药途径,如片剂、胶囊剂等。
固体分散技术的优势
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提高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03
新剂型与新技术的优势 与挑战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靶向性
新剂型与技术可以使药物更准确 地到达病变部位,减少不必要的 全身暴露,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
利用度。
缓释控释
通过新剂型与技术,药物可以在体 内缓慢释放,减少服药次数,提高 患者的依从性。
增强渗透性
对于一些难以穿透细胞膜的药物, 新剂型与技术可以帮助其更好地渗 透到靶组织中。
降低副作用
降低药物剂量
总结词
详细描述
通过特定技术使药物在预定时间内缓慢释 放,以维持药物在体内较长时间的治疗浓 度。
缓释剂型能够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的 依从性。常见的缓释剂型包括口服缓释片 、缓释胶囊和缓释颗粒等。
控释剂型
总结词
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使药物在体内维持恒定的治疗 浓度。
总结词
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使药物在体内维持恒定的治疗 浓度。
微囊与微球的作用
控制药物释放速度、保护 药物免受破坏、提高药物 的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
微囊与微球的应用
口服给药、注射给药、肺 部给药等多种途径。
包合技术
包合技术的定义
利用一种分子将另一种分 子包裹起来,形成包合物。
包合技术的优势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降低 药物的副作用、掩盖不良 气味或味道。
包合技术的应用
减少服药次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第一节药物新型给药系统
一、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1.缓释、控释制剂具有以下特点:
(1)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小、用药次数显著减少。
(2)药物可缓慢地释放进入体内,血药浓度的“峰谷”波动小,可避免超过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毒副作用,又能保持在有效浓度治疗范围(治疗窗)之内以维持疗效。
2.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的药物
(1)生物半衰期(t 1/2)很短(小于1h)或很长(大于24h)的药物。
(2)单服剂量很大(大于1g)的药物。
(3)药效剧烈、溶解度小、吸收无规律或吸收差或吸收易受影响的药物。
(4)在肠中需在特定部位主动吸收的药物。
3.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
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主要有控制溶出、扩散、溶蚀或扩散与溶出相结合,也可利用渗透压或离子交换机制。
4.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
按照给药途径不同,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主要有以口服给药为主的缓释、控释制剂,同时也包括眼用、鼻腔、耳道、阴道、直肠、口腔或牙用、透皮或皮下、肌内注射及皮下植入等缓释、控释制剂。
根据延缓、控制药物释放原理的不同,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又可分为骨架分散型、膜控包衣型、乳剂分散型、注射用油溶液或混悬液以及缓释膜剂等。
常见的缓释制剂类型有:
(1)骨架分散型缓释制剂:水溶性骨架、脂溶性骨架、不溶性骨架。
(2)膜控型缓释制剂:薄膜包衣缓释制剂、缓释微囊剂。
(3)缓释乳剂:水溶性药物制成W/O型乳剂可达到缓释目的。
(4)注射用缓释制剂:油溶液型和混悬型注射剂。
(5)缓释膜剂
常见的控释制剂类型有:(1)渗透泵式控释制剂(2)膜控释制剂(3)胃驻留控释制剂最佳选择题
以接近零级释药速度为主要特征的制剂是()
A.被动靶向制剂
B.前体药物制剂
C.磁性微球制剂
D.渗透泵控释片
E.膜控缓释胶囊
『正确答案』D
二、靶向制剂
(一)靶向制剂特点靶向制剂可使药物浓集于或接近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提高疗效并显著降低对其他组织、器官及全身的毒副作用。
(二)靶向制剂类型 1.根据靶向制剂释药情况分类
(1)一级靶向制剂:系指进入靶部位的毛细血管床释药。
(2)二级靶向制剂:系指进入靶部位的特殊细胞(如肿瘤细胞)释药,而不作用于正常细胞。
(3)三级靶向制剂:系指作用于细胞内的一定部位释药。
2.根据靶向作用机理分类
(1)被动靶向制剂:
特点:载药微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通过机体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富含巨噬细胞的肝、脾等器官。
类型:脂质体、微囊等。
(2)主动靶向制剂
特点: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浓集于靶区而发挥疗效。
主动靶向制剂包括经过修饰的药物载体及前体药物两大类。
修饰的药物载体主要有修饰的脂质体、修饰的微乳、修饰的微球、修饰的纳米球等。
前体药物主要包括前体抗癌药物、脑部靶向前体药物和结肠靶向前体药物等。
(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特点: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将药物导向作用部位。
类型:磁性制剂(磁性微球和磁性纳米囊)、栓塞靶向制剂、热敏靶向制剂、pH敏感靶向制剂等。
多项选择题
属于主动靶向制剂的有()
A.磁性微球
B.免疫微球
C.长循环脂质体
D.修饰的微乳
E.pH敏感靶向制剂
『正确答案』BCD
四、前体药物制剂适用范围
1.溶解度小的药物;
2.稳定性差、药物吸收差的药物;
3.有刺激性、有不适臭味、有毒副作用的药物;
4.需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药物;
5.需制成靶向制剂的药物。
第二节中药制剂新技术
一、环糊精包合技术
1.β-环糊精包合物的作用①增加药物的稳定性;②增加药物的溶解度;③液体药物粉末化;④减少刺激性,降低毒副作用,掩盖不适气味;⑤调节释药速度。
2.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1)饱和水溶液法:亦称重结晶法或共沉淀法。
(2)研磨法(3)冷冻干燥法(4)喷雾干燥法
二、微型包囊技术
1.微型包囊技术的特点与应用
(1)可提高药物稳定性;(2)掩盖不良嗅味;(3)降低在胃肠道中的副作用;
(4)减少复方配伍禁忌;(5)缓释或控释药物(6)改进某些药物的物理特性,如流动性、可压性等;(7)可将液体药物制成固体制剂。
2.常用包囊材料
①天然的高分子材料,如明胶、阿拉伯胶、海藻酸钠、壳聚糖等;
②半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如羧甲基纤维素钠、醋酸纤维素酞酸酯、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
③合成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醇、聚酯类、聚酰胺等。
3.单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以明胶为囊材)
4.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以明胶-阿拉伯胶作囊材)
最佳选择题
复凝聚法制备微囊中,37%甲醛溶液作为()
A.凝聚剂
B.稀释剂
C.固化剂
D.增稠剂
E.分散剂『正确答案』C
三、固体分散技术
1.固体分散体的特点与类型
(1)特点:固体分散技术使药物高度分散于固体基质中,增加了药物的比表面积,加快了药物的溶出速率,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固体分散物的类型
①低共熔混合物②固态溶液③玻璃溶液或玻璃混悬液④共沉淀物
2.常用载体
(1)水溶性载体材料: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乙二醇类、聚乙烯吡咯烷酮类)、表面活性剂、有机酸及糖类(如山梨醇、蔗糖)等。
(2)难溶性载体材料:纤维素(如乙基纤维素)、聚丙烯树脂类等。
(3)肠溶性载体材料:纤维素类(如醋酸纤维素酞酸酯)、聚丙烯树脂类(如Ⅱ号、Ⅲ号丙烯酸树脂)等。
3.固体分散体的制法
(1)熔融法:适用于对热稳定的药物。
(2)溶剂法:又称共沉淀法。
本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或易挥发的药物。
(3)溶剂-熔融法:本法仅用于小剂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