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总论

合集下载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2.分部 主治
1.分经 主治
处于身体某一部 位的腧穴均可治 疗该部位及某病 证,即腧穴的分 部主治与腧穴的 位臵特点相关。
某一经脉所属 的经穴可治疗 该经循行部位 及其相应脏腑 的病证 。 古人有“宁失 其穴,勿失其 经”
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2.检测穴 位诊断疾 病 腧穴是脏腑经气汇 聚之所,当人体各 组织脏器和经络功 能失调时,可在相 应的腧穴上有所反 应。因此,通过对 某些腧穴的检测可 以协助诊断疾病。 《灵枢· 九针十 二原》记载:“五 脏有疾也,应出十 二原,而十二原各 有所出,明知其原, 睹其应,而知五脏 之害矣。”


正中单穴 两侧双穴 穴名总数 约25 49 51 51 51 52 52 约135 300 303 303 308 308 309 约160 349 354 354 359 360 361
皇甫谧
孙思邈 王惟一 滑伯仁 杨继洲 吴 谦 李学川
(二)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概念:未归于十四经,而有具本位臵和名称的经验效穴, 称为经外奇穴。 特点: ①主治范围较单一,对某些病症有特效。 (四缝治小儿疳积) ②分布较分散,也有在十四经循行线上的。 督脉:印堂,下极俞 十七椎;膀胱经:胃脘下 俞。 胆经:胆囊;胃经:阑尾穴 ③多穴组合:十宣 八邪 八风 华佗夹脊 四缝穴。 ④明为奇穴,实为经穴,四花:胆俞 隔俞四穴。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载经穴穴名359个,并列举了辨证选穴的 范例,充实了针灸辨证施治的内容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定经穴名361个。



阿 经 是 外 穴 奇 穴
二 、 ① 腧 十 穴 四 经的 穴分 类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3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3、横指同身寸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 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 为标准,其余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四指并拢名曰“一夫”;用横指 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 法”。
3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总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刘爱珍
2008.9
❖ 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
“腧穴”
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 时却各有所指。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 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 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四)简便定位法
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法。 如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其中指端在下 肢所触及处为风市。
3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Thanks!
2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 第三节 特定穴
(五)下合穴
“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之, 又称“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 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 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2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 第三节 特定穴
(六)八会穴
目病、耳病 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咽喉病、热病
1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 腧穴的主治规律
足三阳经
经名 足阳明经 足少阳经 足太阳经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3、特殊作用 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性治疗作用。例如:泄泻 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又能通便。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 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疗作用。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1、分经主治规律 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 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十四经穴既有各自的分经主治 规律,同时又在某些主治上有共同点。 2、分部主治规律 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 类病证。腧穴的主治作用与腧穴的部位密切相关。
六、俞 穴 1、定义: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又称 为 “背俞穴”。 2、分布特点:五脏六腑各1个背俞穴,均位于足太阳膀 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处部 位相近。 3、背俞穴的作用 ① 用于诊断 :《灵枢· 背俞》:“则欲得而验之,按其 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五脏有病常在背 俞穴上出现反应,按压背俞穴可以协助诊断。 ② 用于治疗 :背俞穴对于五脏病针刺具有直接作用 。 背俞穴不但可治与脏腑有关的疾病,还可治疗与本 脏腑有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病。如肝俞既能治 肝病,又治目疾(肝开窍于目)、筋脉挛急(肝主 筋,肝藏血);背俞穴可单用,亦可配募穴,叫俞 募配穴法。
三、腧穴的命名
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4、参照动植物命名 5、借助建筑物命名 6、结合中医理论命名 例如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大椎 例如治疗面瘫的牵正穴 例如日月穴、合谷穴 例如鱼际穴、攒竹穴 例如天井穴、地仓穴 例如阴陵泉、阳陵泉
清代程扶生《医经理解》 经曰“肉之大会为谷,小会为溪,谓经气会于合穴,如水之行, 而会于溪谷也,海言其所归也,渊泉言其深也,狭者为沟渎, 浅者为池渚,市府言其所聚也,道里言其由也,室舍言其所居 也,门户言其所出入也,尊者为阙堂,要会者为关梁,丘陵言 其骨肉之高起者也,髎言其骨之空阔也,俞言其气之转输也, 天言乎其上,地言乎其下。

腧穴总论(梁繁荣)64页PPT

腧穴总论(梁繁荣)64页PPT
• 4、以人事活动命名:如百会、人迎等。
三、形态功能类
• 1、根据腧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如腕旁 • 的腕骨,乳下的乳根,面部颧骨下的颧髎,第 • 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等。如大椎、曲骨等。
• 2、以脏腑功能命名:神堂、魄户等
• 3、以经络阴阳命名:如阴陵泉、阳陵泉、心俞、 • 肝俞、三阴交、三阳络、百会、气海、血海、
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素问·气府论篇》“脉气所发” 《灵枢·九针十二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
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灵枢·小针解》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
也”
腧穴与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 《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
二、人事物象类
• 1.参照动植物命名:即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 • 容腧穴的局部形象而命名,如伏兔、
• 2、借助建筑物命名:即根据建筑物来形容某些腧 • 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作用特点而命名,如天井、 • 印堂、巨阙、脑户、屋翳、膺窗、库房、地仓、 • 气户、梁门等。
• 3、以生活用具命名:如悬钟等。
• 4、以腧穴治疗作用命名:明、光明,治水肿的水 • 分、水道,治面瘫的牵正等。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 《素问·五藏生成篇》说:“人有大谷十二分,
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 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 腧穴不但是疾病的反应点,而且是治疗的刺激 点。针灸临床通过针刺、艾灸等刺激腧穴以疏通 经络、调其气血、,使阴阳平衡、脏腑和调,从 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外络于肢节。”
• “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 应病痛;从外通内,接受刺激,防治疾 病。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二、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大体有: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2)骨度分寸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4) 简便定位法
针 灸 学 · 腧 穴 总 论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根据人体表面解剖的一些标志而定取穴
位的方法,也叫“自然标志取穴法”。 是腧穴定位的主要依据之一。 ①固定的标志 ②活动的标志

针 灸 学 · 腧 穴 总 论
《十六郄穴歌》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列,胃经是梁丘, 脾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心包郄门刺, 三焦会宗持,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阳维阳交穴, 阴维筑宾知。
针 灸 学 · 腧 穴 总 论
郄穴的临床运用

多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比较严重
合穴。 特点:胃(足三里)、胆(阳陵泉)、膀胱(委 中)的下合穴在其本经,而大肠(上巨虚)、小 肠(下巨虚)的下合穴同在胃经,三焦(委阳) 的下合穴在膀胱经。
针 灸 学 · 腧 穴 总 论
《下合穴歌 》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俞穴的临床运用

用于诊断 在临床上最能反映五脏六腑的虚实盛衰。

主治偏于阴性病证,明代张世贤的《图注八十一 难经辨真》说:“阴病行阳,当从阳引阴,其治在 俞”。

膈以上的背俞穴又主治外感寒热、喘急烦热、胸 背引痛等阳性病证。

俞募配穴法
针 灸 学 · 腧 穴 总 论
募穴

含义: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
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
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人体体表解部标志可分为: 固定的标志 活动的标志

天柱慈善大学堂
1.固定的标志
指各部位由骨节、肌肉所形成的突起、 凹陷及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 肚脐等,是在自然姿势下可见的标志,可 以借助这些标志确定腧穴的位置。
如以腓骨小头为标志,在其前下方凹陷中 定阳陵泉;
以足内踝尖为标志,在其上3寸,胫骨内侧 缘后方定三阴交;


腧穴总论


广西天柱慈善志愿者协会

主讲:黄剑平医师
天柱慈善大学堂

腧穴总论
1.腧穴的含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入体表的特
殊部位。 人体能量流注的驿站。

天柱慈善大学堂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 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 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天柱慈善大学堂
学会分辨三种穴位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治疗作用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一 定的规律性。现将腧穴的主治特点及规律 分述如下:

腧穴的主治特点: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调节身体能量
天柱慈善大学堂
一.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
特点。 凡是腧穴均能治疗该所在部位局部及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 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

二-二-腧穴总论PPT课件

二-二-腧穴总论PPT课件

.
23
自然类(天文学)命名
上 星
.
24
自然类(地理)命名
以地理名称结合腧穴 的形象而命名:
.
25
物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命名
伏 兔
.
26
人体类(解剖)命名
乳中
.
27
人体类(生理)命名
.
28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解剖标志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简便取穴法
.
29
⑴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
.
57
临床应用
按时应用
按季节应用:“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 秋刺经,冬刺合。
-----《难经·七十四难》
子午流注针法
.
58
(二)原穴 (首见于《灵枢》)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原。
阴经以输代原,阳经排列在输穴后
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应用:
①诊断: 脏腑有病可反映到原穴上
②治疗:脏腑病变。
.
51
分布规律: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
井穴—手足之末端 荥穴—掌指、跖趾关节前 输穴—掌指、跖趾关节后 经穴—前臂或小腿部,腕踝关节附近 合穴—肘膝关节附近
.
52
五输穴与五行关系
井荥输经合 阳经 金 水 木 火 土 阴经 木 火 土 金 水
阴井木,阳井金
.
53
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71
(六)八脉交会穴(始见于《针经指南》)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 腧穴。

腧穴总论(2)

腧穴总论(2)
治脏腑病变及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官病变,多用 于脏病。
募穴
概念 募: 汇集,结聚
募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它们均 布于躯干部。
部位、作用 ❖ 分布于胸腹部(与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 共十二募穴 ❖ 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
(五)下合穴
概念 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手三阳经在上肢原有合穴,此六穴均在下肢,为 区别,故称“下合穴”。 部位、作用 足三阳经下合穴位于本经; 大、小肠经下合穴位于胃经; 三焦经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接交合
别名
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八) 交会穴
概念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
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骨度分寸法 二、体表标志法 三、手指比量法 四、简便取穴法
一 、骨度分寸法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肺、喉病 心病 心、胃病
神志病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前头、口、齿、鼻病 侧头、胁肋病 后头、肩胛、神志病
眼病 耳病
三经同治 胸部病
热病 咽喉
足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足阳明经
足少阳经 足太阳经
前头、口齿、
咽喉病、胃肠病
侧头、胁肋病、
腧穴与经络、脏腑
生理
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 腧穴
病理
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穴部位
治疗
刺激腧穴可通过经络调理气血对相应脏腑的功能活 动进行调整

第二章腧穴总论

第二章腧穴总论

1.中指同身寸
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横 纹头之间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 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
又称“一夫”法。夫,扶的意思。《礼记》注: “辅四指曰扶”。
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 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测量为3寸。此法多用于下肢、 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需要
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称为活动标志。
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 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处取之;
取肩髃时应将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当肩峰与肱骨粗 隆间出现二个凹陷,在前方小凹陷中是穴;
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 的凹陷中是穴;
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 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 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 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 的作用。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 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同时能治外感病的发 热;
足三里穴不但能治疗下肢病证,而且对调 整消化系统的功能,甚至对人体防卫、免疫 反应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节 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除具有经穴的共 同的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 作用的腧穴。
由于它们的主治功能不同,因此各有特定 的名称和含义,临床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一、特定穴的意义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 特定称号的腧穴即为特定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 分成: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 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 穴等。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井 荥
输 经 合
水之源头 涓涓泉水
小溪流 江河 百川入海
经气所出之处 经气小且浅
经气从小到大,由浅入深 经气较大较深,畅通无阻 经气充盛,在此汇入脏腑
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井 少商 商阳
荥 鱼际 二间
输 太渊 三間

经 经渠
合 尺泽 曲池
合谷
阳溪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⑸合穴—所入为合 特点:经气深大,由此深入,会合 于脏腑。 分布:肘膝关节附近 应用:脏腑病 《内经》合治内腑 《灵枢》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 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合主逆气而泄(肾水病)
4、五输穴与五行关系
⑴ 五输穴配五行: 井 荥 阳经 金 水 阴经 木 火 输 木 土 经 火 金 合 土 水
⑶输穴—所注为输—指经气灌注的地方 特点:经气渐盛 分布:掌指、跖趾关节后 应用:用于关节病变 《灵枢》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难经》输主体重节痛(脾土病)
⑷经穴—所行为经 特点:经气较盛较大 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应用:治喘咳、寒热、咽喉病变 《灵枢》病变于音取之经 《难经》经主喘咳、寒热(肺金病)
历兑
隐白 少沖 少泽 至阴
內庭
大都 少府 前谷 足通谷
陷谷
太白 神门 后溪 束骨
冲阳
解溪
商丘 灵道
足三里
阴陵泉 少海 小海 委中
腕骨 京骨
阳谷 昆仑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涌泉
中沖 关冲 足窍阴 大敦
然谷
劳宫 液門 侠溪 行间 中渚
太溪
大陵 阳池 丘墟
复溜

腧穴总论—腧穴的分类及定位

腧穴总论—腧穴的分类及定位

7
(三)手指同身寸法
举例
8
足三里( S36 )
足阳明胃经
犊鼻穴下 3寸,胫骨前 嵴外一横指
9
(四)简便取穴法
合谷 列缺 风市
经络腧穴学总论
第二节 腧穴总论 一、腧穴
腧穴是人体脏腑志 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
移的标志。人体五官、毛发、 脐窝、骨骼等皆有一定的位置, 可以作为取穴的标志。
少商
5
2 活动标志 指需要采取相应的动
作姿势才能出现的标志。 各部关节、肌肉、肌腱皮 肤随患者活动而出现的空 隙、凹陷、皱纹、尖端等。
听宫
6
(二)骨度分寸法
以体表骨节 间的距离折量为 一定长度等份, 每一等份为一寸。
经络腧穴学总论
三、腧穴的分类
2
(1)十四经穴
十二正经、任督二脉 ,共361穴
(2)经外奇穴
(3)阿是穴
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 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 处,不问空穴,即得便快, 或痛处,是云阿是,灸刺皆
验,故曰阿是穴也。”
经络腧穴学总论
4
五、腧穴的定位
(一)解剖标志定位法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腧穴命名的方法
2.象形法 假借其他事物外在的形象,直接描记
腧穴所在处各种组织的形状特征从而定出
名称,目的要把腧穴所在处的形状特点,
通过命名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下来,给人
以深刻的印象。
象形法
“伏兔”穴是因其处有肌肉隆 起如俯伏着的兔子而得名 “攒竹”是由于两眉攒聚时形 如竹叶而得名
“曲垣”是因该处肩胛棘隆起
(二)腧穴命名的依据
5.以腧穴在生理、病理、治疗特性为依据 “水分”小肠分清别浊的分水岭
“风门”风气出入之处
“风府”风气入中之处 “光明”使目视光明
腧穴的命名
穴名与刺灸注意事项的联系
腧穴名称中含有“冲”、“迎”等 字样,其位置多在人体动脉搏动处,故 针刺时应注意避开动脉,以免误伤。如 大迎(面A)、人迎(颈总A)、冲阳( 足背A)、冲门(髂外A)等穴。
针 灸 学
腧穴总论
主要内容
腧穴的发展
腧穴的分类
腧穴的命名
腧穴的主治特点
腧穴的主治规律 特定穴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腧穴的发展
腧穴的发展


定位 定名
定位 定名 归经
腧穴的发展
书名 《内经》 年代 公元前1-3世纪 作者 经穴数 约160
《甲乙经》
《铜人》 《针灸大成》

宋 明
皇甫谧
王唯一 杨继洲
特定穴——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 穴,称之为络穴,又称为“十五络 穴”。 有沟通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可治疗本经及相表里经脉的病变。
十五络穴歌
肺络列缺偏大肠,脾络公孙胃丰隆, 小肠支正心通里,膀胱飞扬肾大钟, 心包内关三焦外,肝络蠡沟胆光明, 脾之大络是大包,任络鸠尾督长强。

腧穴总论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

腧穴总论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
明确了某些穴位的位置和主治病症,进而发展 到给穴位确定位置并加以命名。
经验的日益丰富,对穴位认识更加深入,不再 把腧穴看成孤立的点,并与经络脏腑相联系, 并系统归类,分属各经,是腧穴发展的成熟阶 段。
从文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腧穴的发展过 程,汉墓帛书中只有脉名,而无腧穴名称, 《帛书·脉法》、《五十二病方》中均有“诸
名 共十二穴,首见于《灵枢·背腧》,载有五脏背 俞穴的名称和位置,《素问·气府论》提出“六
之俞各穴”,但未列出名称,后经《脉经》、 《甲乙经》《千金方》补充完备。 背俞主要治疗脏腑病症,也可治疗与脏腑有 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如肾俞既治 肾病,又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痿、骨
病。 六脏六腑共有十二募穴,募穴首见于《素问· 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 胆募俞”,《难经·六十七难》有五脏募在阴, 而俞在阳的记载,但无具体穴名,至《脉经》才
治疗上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症均可选用相关 八会穴治疗。
七·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 首见于宋子华的《流注八穴》,被窦汉卿收
集在《针经指南》,都位于腕踝部上下,主治 奇经病症。 八·交会穴 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如:三阴交、关元,既可治本经病症,又可治 交会经脉疾病。始见于《灵枢·寒热病论》“三 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郄穴名称和位 置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十二经郄穴加上阴 阳维、阴阳跷各有一个郄穴,共十六郄穴,除
胃经郄穴梁丘在膝以上,其余均分布在四肢肘 膝关节以下。
郄穴多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 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孔最治咳血,阴 郄治吐血,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梁丘治胃 脘痛,外丘治颈项病。 四·下合穴

针灸学腧穴总论

针灸学腧穴总论

动向是:由小→大 ,由浅→深。
2)原穴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 位。共十二原。分布于腕踝 关节附近。阴经以输代原。 治脏腑病变。
3)络穴
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有沟 通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共十五络: 十二经络穴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穴位于腹部鸠尾穴 督脉络穴位于尾骨下长强穴 脾之大络大包穴在胸胁部。
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
6)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 骨、髓的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 首载于《难经》。分布于 躯干部和四肢部
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
7)郄穴
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十六 郄穴(十二经、阴阳跷脉、阴阳维 脉各有一郄穴)。首载于《甲乙经》 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
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
并有“天应穴”、“不定 穴”等之称。
三类腧穴的特点:
定 经 定 位 定 名 主治作用
有归经 有固定 有专用 ①局部作用
经 穴 分布在十 位置 穴 名 ②循经治本经
四经中
本脏腑器官病
奇 穴 无归经
有固定 有专用 ①主要对某病 位置 穴 名 有特效
②局部作用
阿是穴 无归经 无固定 无专用 治局部病变 位置 穴 名
Hale Waihona Puke 、特定穴: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 穴。因主治功能不同,而各有其 不同的名称。
1)五腧穴

十二经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井、
荥、输、经、合五个穴位。

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
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古人以自然界的水流现象比喻
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运行的

针灸学-腧穴总论

针灸学-腧穴总论
病。“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 络穴既可治疗其络脉病证,又能治疗表里两经的病证。如:
列缺。 2.配合应用 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
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如:肺经先病,先 取肺的原穴太渊,大肠后病,再取该经络穴偏历。
19
三、俞穴、募穴
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俞穴”。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
肺原太渊大合谷,脾经太白胃冲阳, 肺络列缺偏大肠,胃络丰隆脾公孙,
心原神门小腕骨,肾原太溪胱京骨,
心络通里小支正,膀胱飞扬肾大钟, 心包内关焦外关,肝络蠡沟胆光明,
心包大陵焦阳池,肝原太冲胆丘墟。 脾之大络是大包,任络鸠尾督长强。
用 原穴与所属脏腑关系密切,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相关脏腑疾
21
四、郄穴
俞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有16郄穴。
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阴维脉 阴跷脉
郄穴 孔最 郄门 阴郄 地机 中都 水泉 筑宾 交信
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阳维脉 阳跷脉
郄穴 温溜 会宗 养老 梁丘 外丘 金门 阳交 跗阳
16
二、原穴、络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 穴,又称“十二原”,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络穴:是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之处的腧穴。
(一)内容
原穴:阴经以输穴为原,阳经于输穴之后另置一穴为原穴。 络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个络穴,加上任脉、 督脉和脾之大络,共15穴,故又称“十五络穴”。
17
(一)内容

针灸学课件腧穴总论

针灸学课件腧穴总论

03
常用穴位与配穴方法
常用穴位
01
02
03
04
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调理 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
作用。
三阴交
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主治肝、 脾、肾三脏的疾病,具有活血
化瘀、行气止痛等作用。
合谷
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主治头 面五官疾病,具有疏风解表、
通络止痛等作用。
曲池
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主治手 臂痹痛、上肢不遂等,具有清 热解表、调和营卫等作用。
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进针技巧
针刺深度
使用适当的进针手法,如单手进针、双手 况,控制 针刺的深度,避免过深或过浅。
针刺方向
注意事项
根据治疗需要和穴位特性,调整针刺的方 向,以提高疗效。
在针刺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调整或停止针刺 。同时,要做好消毒工作,防止感染。
详细描述
手阳明大肠经共有20个穴位,其中15个分布在手臂前外侧,5个位于面部。这些 穴位可以调节肠道蠕动、消化液分泌等功能,对于治疗便秘、腹泻、消化不良等 症状有良好效果。
足阳明胃经
总结词
足阳明胃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分布在腿部前外侧,与胃功能相关。
详细描述
足阳明胃经共有45个穴位,其中37个分布在腿部前外侧,8个位于胸腹部。这些穴位可以调节食欲、消化功能、 新陈代谢等功能,对于治疗胃痛、腹胀、呕吐等症状有良好效果。
详细描述
手少阴心经共有9个穴位,其中6个分 布在手臂内侧,3个位于胸部。这些 穴位可以调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 等功能,对于治疗心悸、胸闷、失眠 等症状有良好效果。
手太阳小肠经
总结词
手太阳小肠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分 布在手臂外侧,与小肠功能相关。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八、特定穴 —分类
8、八会穴
含义: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 、骨、髓之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 临床意义:
八会穴与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种脏 器组织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主治相关的病症。
募穴表
八、特定穴 —分类
9、八脉交会穴
含义: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脉 气相通的8个腧穴。 临床意义:
六、腧穴的治疗作用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腧穴共同点 十四经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七、腧穴的主治规律
基本规律:“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体现在两个方面 1、分经主治规律 凡是同属于同一经脉的腧
穴,其主治有共同之处。
2、分部主治规律
每一条经脉所属的腧穴分 布部位不同,其主治范围有所不同。
三、腧穴的分类
(二)奇穴
1) 含义:奇穴 又称“经外奇穴”,是 指有固定位置和具体穴名,有特殊的治 疗作用,但在文献上并不归属十四经脉 的腧穴。
2)特点: “两定一无” ,即定名、定 位、无经络归属。
三、腧穴的分类
(三)阿是穴
1) 含义:又称“天应穴”、“不定 穴”、“压痛点”等 ,是指以病痛的 压疼点或其他反应点为针灸部位,随 病而定,没有固定位置和具体穴名的 一类腧穴
八、特定穴
(一)特定穴的含义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 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八、特定穴
(二)特定穴的临床意义
数量多
临床应用广
八、特定穴
(三)特定穴的分类
依据特定穴分布特点、含义、治疗作用分为10类: 1、五输穴 2、原穴 3、络穴 4、郄穴 5、下合穴 6、俞穴 7、募穴 8、八会穴 9、八脉交会穴 10、交会穴

腧穴总论讲解PPT课件

腧穴总论讲解PPT课件
背腰部:相应部位及脏腑的病证、下肢病证
肘膝以上穴:局部病证
肘膝以下穴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躯干部位穴——近治作用为主
*四肢肘膝以下穴——近治+远治 总结:“越远越远、越近越近”
第三节 特定穴
5. 结合中医学理论——解剖部位、脏腑功能经络 阴阳、穴位作用:腕骨、完骨、百会、气海、三 阴交
腧穴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
反应病证、协助诊断 1.古人论述 ——
《灵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两 腋;脾,两髀;肾,两腘。 《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 有所结聚”。 2.反映形式——腧穴范围以内 的“痛(压痛) 、温 (局部发凉发热)、形(肿胀、硬节、突起、凹陷、 丘疹 、脱屑) 、色”(发白、红,瘀点、瘀斑)。
举例:少泽、少商、合谷、太冲、内庭、人中、 委中、昆仑
(三) 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时
功能抑制
如:内关、天枢、大横、合谷
②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
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经穴可治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个性
一、 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局部作用)
概念:
所在部位
腧穴均可以治疗
的病症
邻近组织、器官
注:
* 是所有穴位的共性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
太阳、百会、中脘、肩髃、肩髎、臂臑等
(二)远治作用(远道作用)
概念: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 器官病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针具器械的消毒 a.高压消毒 b.煮沸消毒 c.药物消毒
2、医者手指消毒 3、施术部位消毒
4).体位的选择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仰靠坐位 侧伏坐位 俯伏坐位
四、针刺方法
(一).进针法 临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之为“刺手”。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 之为“押手”。
1、刺手的作用 2、押手的作用
用鲜生姜切成直径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 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 位,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 一般灸5~10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在施 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 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
此法应用很广,适用于一切虚寒病证,对呕吐、 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和 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
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单手进针法 :只用单手将针刺入穴位的 方法。
挟持针柄进针法 挟持针身进针法 2、双手进针法 :即左、右手互相配合将针
刺入 。
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 1)针刺的角度 : 是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 的夹角。 包括直刺 、斜刺、横刺 。
•病理反应
1、传注病邪 2、反映病候
•指导疾病的诊断
1、辨证归经 头痛 前额部—阳明经 颞侧部—少阳经 后枕部—太阳经 巅顶部—厥阴经
2、经络、腧穴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用于疾病的预防
保健强壮穴:足三里、关元
第一节 腧穴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处理 轻者自行消失,重者加热敷或 加灸。
7.刺伤内脏 多为背部、胸腹部刺伤肺 脏。
二、灸 法
灸,灼烧的意思。灸法是指利用某些燃 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 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 一种方法。
用作灸料的艾绒是用干燥的艾叶除去杂 质捣碎成细软的艾绒,贮藏备用。
一、灸法的种类
阳经 表 腑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阴膀胱经 (属腑络脏)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规律
循行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 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
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乡
手 太 阴 肺 经
注意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 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
2、捻转法 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 中指挟持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 的动作。
注意捻转角度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时间的长 短,注意不要单向捻针。
3、刮针法 是指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 用指甲刮动针柄的方法。
4、震颤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 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 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
对于尿潴留的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 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 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九、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1.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 厥现象。(预防为主)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迅速起 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 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到,给予热茶或温开水 饮之,糖水亦可,一般可渐渐恢复。重者在 行上述处理后,可选取水沟、素髎、内关、 合谷、太冲、涌泉、足三里等穴指压或针刺 之。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 复。
改变,则应嘱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
放松,再行退针。
4.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 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 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处理 医者态度必须镇静,并嘱患者不要惊 慌,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端向深层陷入。若 折断处针体尚有部分露于皮肤之外,可用镊子 钳出。若折断针身残端与皮肤相平或稍低,而 尚可见到残端者,可用左手拇、食两指在针旁 按压皮肤,使残端露出皮肤之外,随即用右手 持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须 在x线下定位,施行外科手术取出。
小儿囱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 宜针刺。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 不宜针刺。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 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心脏扩大、 肺气肿等患者更应注意。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和脊椎部的 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 地提插、捻转和长时间地留针,以免伤及重要 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3.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 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处理
出现弯针后,便不得再行提插、捻
转等手法。如系轻度弯曲,可按一般拔针法,
将针慢慢地退出。若针身弯曲较大,应注意弯
曲的方向,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如弯曲不
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
退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断针。如患者体位
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淡水膏,大约1周可 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灸疮45天左右 愈合,留有瘢痕。
在灸疮化脓期间,局部需注意清洁,避免感 染。
对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 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
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瘰 疬等顽疾,但由于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瘢 痕,故灸前必须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 作。
1、2为主要手法,3、4为辅助手法
六、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基本原则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 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 正常的方法。
七、留针与出针
1.留针 当针刺入穴位之后,要安静地多留一些时
间,这种静留以待气至的方法,称“静留针”。 如果在留针过程中、由于病情的需要,还应继 续施用手法,或为加强针感,或为达到补泻目 的的方法,称为“动留针”。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分经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规律
四、 特定穴的意义(自学)
五、腧穴的定位法
1、解剖标志定位法 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
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可分为固 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2、骨度分寸定位法
将人体不同部位的长度和宽度,分 别规定为一定等分,每一等分称为一寸。
b.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cm的薄片,中间以 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 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蛀 再灸,一般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 性,灸后容易起泡,若不使起泡,可将蒜片 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片。
a.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即将艾炷放 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
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 挟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一7壮,以局部 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 泡,或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疮。
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 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
b.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 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粘附性 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 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 每换1壮,即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灸7— 9壮。
5.血肿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 引起肿痛的现象。
处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出现局部小块青 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 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 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次日再做热敷,促使 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6.后遗感 出针后患者针刺部位有酸胀 痛不适感。
2)针刺的深度 是指针刺入腧穴部位的深 浅而言。
3)针刺的方向
五、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 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 的各种针刺手法。
得气 亦称为“针感” ,得气是指针刺部 位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而医者指 下亦有一种沉紧的反应 。
基本手法
1、提插法 “提”就是将针从深层退到浅层的 向上操作过程;“插”就是将针从浅层刺到深 层的向下操作过程。
2.滞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 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 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处理 a.若因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 而引起的滞针,可嘱其不要紧张,医者用手指 在邻近部位作循按动作,或弹动针柄,或在附 近再刺1针,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
b.若因单向捻转而致者,须向相反 方向将针捻回。
2)毫针的规格 毫针的规格主要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来 区分。
3)毫针的检修和保藏 毫针的检修 :针尖、针身、针柄、针根 毫针的保藏 :
二、针刺的练习 1).指力练习 2).手法练习 捻转练习 提插练习
练到一定程度,可将这些方法综合起 来练习,使之浑为一体。 3).自身试针
三、针刺前的准备
1).诊断辨证 2).针具的选择 3).消毒
②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 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 方法。
古代的隔物灸法种类很多,广泛用于 临床各种病证,所隔的物品有动物、 植物和矿物,多数属于中药。药物又 因病、因证而不同,既有单方,又有 复方。故治疗时,既发挥了艾灸的作 用,又有药物的功能,而有特殊的效 果。
a.隔姜灸:

手 少 阴 心 经
厥 阴 心 包 经












手 太 阳 小 肠 经
足 太
足 阳
足 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