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总论

合集下载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2.分部 主治
1.分经 主治
处于身体某一部 位的腧穴均可治 疗该部位及某病 证,即腧穴的分 部主治与腧穴的 位臵特点相关。
某一经脉所属 的经穴可治疗 该经循行部位 及其相应脏腑 的病证 。 古人有“宁失 其穴,勿失其 经”
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2.检测穴 位诊断疾 病 腧穴是脏腑经气汇 聚之所,当人体各 组织脏器和经络功 能失调时,可在相 应的腧穴上有所反 应。因此,通过对 某些腧穴的检测可 以协助诊断疾病。 《灵枢· 九针十 二原》记载:“五 脏有疾也,应出十 二原,而十二原各 有所出,明知其原, 睹其应,而知五脏 之害矣。”


正中单穴 两侧双穴 穴名总数 约25 49 51 51 51 52 52 约135 300 303 303 308 308 309 约160 349 354 354 359 360 361
皇甫谧
孙思邈 王惟一 滑伯仁 杨继洲 吴 谦 李学川
(二)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概念:未归于十四经,而有具本位臵和名称的经验效穴, 称为经外奇穴。 特点: ①主治范围较单一,对某些病症有特效。 (四缝治小儿疳积) ②分布较分散,也有在十四经循行线上的。 督脉:印堂,下极俞 十七椎;膀胱经:胃脘下 俞。 胆经:胆囊;胃经:阑尾穴 ③多穴组合:十宣 八邪 八风 华佗夹脊 四缝穴。 ④明为奇穴,实为经穴,四花:胆俞 隔俞四穴。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载经穴穴名359个,并列举了辨证选穴的 范例,充实了针灸辨证施治的内容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定经穴名361个。



阿 经 是 外 穴 奇 穴
二 、 ① 腧 十 穴 四 经的 穴分 类

针灸学腧穴总论石详解.ppt

针灸学腧穴总论石详解.ppt

(二)原穴、络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 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 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 输穴中的输穴之后,即另置一原。
(二)分部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
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 点相关。
如位于头面、颈项部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 项部病证为主,后头区及项区穴又可治疗神志病等。
第三节 特定穴
一、特定穴的意义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 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古人把经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认 为具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五输穴从四肢末端 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意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头;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
“荥”,意为小水,喻刚出的泉水微流;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有输注之意,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渐深;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内经》论及穴名约160个
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记载周身经穴名349个
北宋王惟一对腧穴重新进行了考订,撰写了《铜人腧穴 针灸图经》,详载了354个腧穴
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记载经穴亦为354个,并 将全身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经穴359个
清代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定经穴361个
即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水 肿的水分、水道,治口眼歪斜的牵正等。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3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3、横指同身寸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 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 为标准,其余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四指并拢名曰“一夫”;用横指 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 法”。
3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总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刘爱珍
2008.9
❖ 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
“腧穴”
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 时却各有所指。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 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 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四)简便定位法
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法。 如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其中指端在下 肢所触及处为风市。
3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Thanks!
2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 第三节 特定穴
(五)下合穴
“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之, 又称“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 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 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2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 第三节 特定穴
(六)八会穴
目病、耳病 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咽喉病、热病
1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 腧穴的主治规律
足三阳经
经名 足阳明经 足少阳经 足太阳经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上星、太乙、承山、大陵、商丘、丘墟、太溪、合谷、水 沟、曲泽、涌泉、小海、四渎等
第二节
二、腧穴的命名: ◆参照动植物
腧穴总论
即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腧穴的局部形象而命名,如 伏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禾髎等。
◆借助建筑物
即根据建筑物来形容某些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作用特点 而命名,如天井、印堂、巨阙、脑户、屋翳、膺窗、库房、 地仓、气户、梁门等。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 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 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 穴。
原穴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脏 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 原。 临床上取原穴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 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 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过的部位。 所入为合:喻作水流由江河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 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
井荥输原经合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骨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属;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根据治疗作用
即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治光明、 水分、通天、迎香、交信、归来、筋缩等。
第二节
二、腧穴的命名: ◆利用天体地貌
腧穴总论
即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名称如日、月、星、辰等和地貌名称 如山、陵、丘、墟、溪、谷、沟、泽、池、泉、海、渎等,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人体体表解部标志可分为: 固定的标志 活动的标志

天柱慈善大学堂
1.固定的标志
指各部位由骨节、肌肉所形成的突起、 凹陷及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 肚脐等,是在自然姿势下可见的标志,可 以借助这些标志确定腧穴的位置。
如以腓骨小头为标志,在其前下方凹陷中 定阳陵泉;
以足内踝尖为标志,在其上3寸,胫骨内侧 缘后方定三阴交;


腧穴总论


广西天柱慈善志愿者协会

主讲:黄剑平医师
天柱慈善大学堂

腧穴总论
1.腧穴的含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入体表的特
殊部位。 人体能量流注的驿站。

天柱慈善大学堂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 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 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天柱慈善大学堂
学会分辨三种穴位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治疗作用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一 定的规律性。现将腧穴的主治特点及规律 分述如下:

腧穴的主治特点: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调节身体能量
天柱慈善大学堂
一.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
特点。 凡是腧穴均能治疗该所在部位局部及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 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个性
*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1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肺、喉病 心病 心、胃病
神志病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接交合
别名
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6
(八) 交会穴
概念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
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7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定位、命名
定位、命名、归经
二、 分类
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
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3
1. 十四经穴(经穴)
概念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点:
有固定的
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 名称 部位
主治本经病证
数目: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肘膝以上穴
肘膝以下穴
2024/8/5
局部病证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5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二-二-腧穴总论PPT课件

二-二-腧穴总论PPT课件

.
23
自然类(天文学)命名
上 星
.
24
自然类(地理)命名
以地理名称结合腧穴 的形象而命名:
.
25
物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命名
伏 兔
.
26
人体类(解剖)命名
乳中
.
27
人体类(生理)命名
.
28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解剖标志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简便取穴法
.
29
⑴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
.
57
临床应用
按时应用
按季节应用:“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 秋刺经,冬刺合。
-----《难经·七十四难》
子午流注针法
.
58
(二)原穴 (首见于《灵枢》)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原。
阴经以输代原,阳经排列在输穴后
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应用:
①诊断: 脏腑有病可反映到原穴上
②治疗:脏腑病变。
.
51
分布规律: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
井穴—手足之末端 荥穴—掌指、跖趾关节前 输穴—掌指、跖趾关节后 经穴—前臂或小腿部,腕踝关节附近 合穴—肘膝关节附近
.
52
五输穴与五行关系
井荥输经合 阳经 金 水 木 火 土 阴经 木 火 土 金 水
阴井木,阳井金
.
53
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71
(六)八脉交会穴(始见于《针经指南》)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 腧穴。

针灸腧穴总论

针灸腧穴总论
寸—同一部位为等分寸 最早的记载见于《灵枢·骨度》篇。 见P25“常用骨度分寸表”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自然标志定位法)
<1>固定标志法:
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②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③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2>活动标志法:
举例:听宫、后溪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指寸法)
其中:双穴(十二经穴)309穴
单穴(任、督脉)52穴
2、奇穴(extra points)
含义: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 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它们是在十四经外,临床逐渐发现有 奇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 点而无从归经的穴位。
3、阿是穴(Ashi points)
腧穴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分类。 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2.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 规律。了解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 容。
3.了解腧穴的发展概况、现代研究 概况。
一、腧穴的含义
腧穴(acupoint)是人体脏腑经络之 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中 “腧”与“输”义通,有转输,输注 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俗称 “穴位” 。
①中指同身寸法:中指 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 纹头之间为1寸。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 背部的横寸。
②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指间关节的 横度作为1寸。
用于四肢部取穴。
③横指同身寸法:
将食、中、无名、 小指并拢,以中指 中节横纹处为标准, 四指的横度为3寸。 又称“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背 部的横寸。
肾俞--治肾虚证
5、募穴(腹募穴)
含义: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共 十二募穴。

第二章腧穴总论

第二章腧穴总论

1.中指同身寸
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横 纹头之间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 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
又称“一夫”法。夫,扶的意思。《礼记》注: “辅四指曰扶”。
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 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测量为3寸。此法多用于下肢、 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需要
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称为活动标志。
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 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处取之;
取肩髃时应将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当肩峰与肱骨粗 隆间出现二个凹陷,在前方小凹陷中是穴;
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 的凹陷中是穴;
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 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 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 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 的作用。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 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同时能治外感病的发 热;
足三里穴不但能治疗下肢病证,而且对调 整消化系统的功能,甚至对人体防卫、免疫 反应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节 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除具有经穴的共 同的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 作用的腧穴。
由于它们的主治功能不同,因此各有特定 的名称和含义,临床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一、特定穴的意义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 特定称号的腧穴即为特定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 分成: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 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 穴等。

腧穴总论与概述

腧穴总论与概述
病。
五、特定穴的意义
• 6.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募穴是脏腑之
气输布、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分布于胸腹部。
• 始见于《素问·奇病论》。
• 共十二募穴。六脏六腑各有一相应的募穴,其部位都接
近其相应的脏腑。如肝的募穴——期门。

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
五、特定穴的意义
• 7.八会穴----- “会”,是聚会的意思。八会穴是指脏、腑、
• 9.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
穴。八脉交会穴均分布于腕踝关节的上下。原称“交经八 穴”、“流注八穴”和“八脉八穴”。
•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①中指同身寸:中指屈曲时,中节 桡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
②拇指同身寸:拇指指关节的宽度 作为1寸。 用于四肢部直寸取穴。
③横指同身寸:将食、中、无名、小 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 四指的宽度为3寸。又称“一夫 法”。 用于下肢直寸,腹部的横寸。
重点复习
• 1.腧穴的概念是什么? • 2.腧穴分为几类? • 3.腧穴的作用有哪些? • 4.特定穴有多少种? • 5.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哪些?

大椎至后发际3寸

部 前额两发角之间
9寸 横 用于量头部的横寸
耳后两乳突之间
9寸 横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 9寸 直 胸部与胁肋部取穴
中点
8寸 直 直寸,一般根据肋
胸 腹
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 5寸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直 骨计算,每一肋骨 折作1.6寸

腧穴总论—腧穴的分类及定位

腧穴总论—腧穴的分类及定位

7
(三)手指同身寸法
举例
8
足三里( S36 )
足阳明胃经
犊鼻穴下 3寸,胫骨前 嵴外一横指
9
(四)简便取穴法
合谷 列缺 风市
经络腧穴学总论
第二节 腧穴总论 一、腧穴
腧穴是人体脏腑志 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
移的标志。人体五官、毛发、 脐窝、骨骼等皆有一定的位置, 可以作为取穴的标志。
少商
5
2 活动标志 指需要采取相应的动
作姿势才能出现的标志。 各部关节、肌肉、肌腱皮 肤随患者活动而出现的空 隙、凹陷、皱纹、尖端等。
听宫
6
(二)骨度分寸法
以体表骨节 间的距离折量为 一定长度等份, 每一等份为一寸。
经络腧穴学总论
三、腧穴的分类
2
(1)十四经穴
十二正经、任督二脉 ,共361穴
(2)经外奇穴
(3)阿是穴
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 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 处,不问空穴,即得便快, 或痛处,是云阿是,灸刺皆
验,故曰阿是穴也。”
经络腧穴学总论
4
五、腧穴的定位
(一)解剖标志定位法

腧 穴 总 论

腧  穴  总 论

腧 穴 总 论
3.背俞穴、募穴 概念: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背俞
穴全部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其上下排 列与脏腑位臵的高低基本一致。 募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募穴其 位臵大体与脏腑所在部位相对应。
腧 穴 总 论
主治及应用 诊断作用 (2)治疗作用 单独使用 脏病、虚证选背俞穴 腑病、实证选用募穴 治疗其脏腑经络相联属的组织 器官所发生的病证 联合应用 俞募配穴法
五、腧穴的治疗作用 3、特殊作用 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
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双向良性调整作用: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
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
相对特异性:指腧穴治疗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腧穴的主治规律 1.分经主治 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 应脏腑的病证。 不同的经脉在主治上有共同点。 2.分部主治规律 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 证。 腧穴的主治与腧穴所处的位臵特点相关。

2、奇穴



定义:有固定名称、故定位臵,未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 脉上的腧穴。 主治特点:主治范围较单一。 3、阿是穴 定义:无固定名称、故定位臵,未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 脉上的腧穴。 主治特点:主治病证单一。

四、腧穴的命名



1. 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如腕骨、巨骨、乳根、颧髎、大椎 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如睛明、光明、水分、归来、水道
下 肢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部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寸

腧 穴 总 论
2.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 概念: 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 确定腧穴位臵的方法,是临床最常用的取穴方法。

针灸学腧穴总论

针灸学腧穴总论

动向是:由小→大 ,由浅→深。
2)原穴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 位。共十二原。分布于腕踝 关节附近。阴经以输代原。 治脏腑病变。
3)络穴
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有沟 通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共十五络: 十二经络穴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穴位于腹部鸠尾穴 督脉络穴位于尾骨下长强穴 脾之大络大包穴在胸胁部。
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
6)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 骨、髓的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 首载于《难经》。分布于 躯干部和四肢部
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
7)郄穴
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十六 郄穴(十二经、阴阳跷脉、阴阳维 脉各有一郄穴)。首载于《甲乙经》 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
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
并有“天应穴”、“不定 穴”等之称。
三类腧穴的特点:
定 经 定 位 定 名 主治作用
有归经 有固定 有专用 ①局部作用
经 穴 分布在十 位置 穴 名 ②循经治本经
四经中
本脏腑器官病
奇 穴 无归经
有固定 有专用 ①主要对某病 位置 穴 名 有特效
②局部作用
阿是穴 无归经 无固定 无专用 治局部病变 位置 穴 名
Hale Waihona Puke 、特定穴: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 穴。因主治功能不同,而各有其 不同的名称。
1)五腧穴

十二经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井、
荥、输、经、合五个穴位。

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
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古人以自然界的水流现象比喻
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运行的

针灸学-腧穴总论

针灸学-腧穴总论
病。“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 络穴既可治疗其络脉病证,又能治疗表里两经的病证。如:
列缺。 2.配合应用 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
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如:肺经先病,先 取肺的原穴太渊,大肠后病,再取该经络穴偏历。
19
三、俞穴、募穴
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俞穴”。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
肺原太渊大合谷,脾经太白胃冲阳, 肺络列缺偏大肠,胃络丰隆脾公孙,
心原神门小腕骨,肾原太溪胱京骨,
心络通里小支正,膀胱飞扬肾大钟, 心包内关焦外关,肝络蠡沟胆光明,
心包大陵焦阳池,肝原太冲胆丘墟。 脾之大络是大包,任络鸠尾督长强。
用 原穴与所属脏腑关系密切,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相关脏腑疾
21
四、郄穴
俞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有16郄穴。
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阴维脉 阴跷脉
郄穴 孔最 郄门 阴郄 地机 中都 水泉 筑宾 交信
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阳维脉 阳跷脉
郄穴 温溜 会宗 养老 梁丘 外丘 金门 阳交 跗阳
16
二、原穴、络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 穴,又称“十二原”,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络穴:是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之处的腧穴。
(一)内容
原穴:阴经以输穴为原,阳经于输穴之后另置一穴为原穴。 络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个络穴,加上任脉、 督脉和脾之大络,共15穴,故又称“十五络穴”。
17
(一)内容

针灸学课件腧穴总论

针灸学课件腧穴总论

03
常用穴位与配穴方法
常用穴位
01
02
03
04
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调理 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
作用。
三阴交
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主治肝、 脾、肾三脏的疾病,具有活血
化瘀、行气止痛等作用。
合谷
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主治头 面五官疾病,具有疏风解表、
通络止痛等作用。
曲池
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主治手 臂痹痛、上肢不遂等,具有清 热解表、调和营卫等作用。
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进针技巧
针刺深度
使用适当的进针手法,如单手进针、双手 况,控制 针刺的深度,避免过深或过浅。
针刺方向
注意事项
根据治疗需要和穴位特性,调整针刺的方 向,以提高疗效。
在针刺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调整或停止针刺 。同时,要做好消毒工作,防止感染。
详细描述
手阳明大肠经共有20个穴位,其中15个分布在手臂前外侧,5个位于面部。这些 穴位可以调节肠道蠕动、消化液分泌等功能,对于治疗便秘、腹泻、消化不良等 症状有良好效果。
足阳明胃经
总结词
足阳明胃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分布在腿部前外侧,与胃功能相关。
详细描述
足阳明胃经共有45个穴位,其中37个分布在腿部前外侧,8个位于胸腹部。这些穴位可以调节食欲、消化功能、 新陈代谢等功能,对于治疗胃痛、腹胀、呕吐等症状有良好效果。
详细描述
手少阴心经共有9个穴位,其中6个分 布在手臂内侧,3个位于胸部。这些 穴位可以调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 等功能,对于治疗心悸、胸闷、失眠 等症状有良好效果。
手太阳小肠经
总结词
手太阳小肠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分 布在手臂外侧,与小肠功能相关。

腧穴总论讲解PPT课件

腧穴总论讲解PPT课件
背腰部:相应部位及脏腑的病证、下肢病证
肘膝以上穴:局部病证
肘膝以下穴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躯干部位穴——近治作用为主
*四肢肘膝以下穴——近治+远治 总结:“越远越远、越近越近”
第三节 特定穴
5. 结合中医学理论——解剖部位、脏腑功能经络 阴阳、穴位作用:腕骨、完骨、百会、气海、三 阴交
腧穴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
反应病证、协助诊断 1.古人论述 ——
《灵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两 腋;脾,两髀;肾,两腘。 《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 有所结聚”。 2.反映形式——腧穴范围以内 的“痛(压痛) 、温 (局部发凉发热)、形(肿胀、硬节、突起、凹陷、 丘疹 、脱屑) 、色”(发白、红,瘀点、瘀斑)。
举例:少泽、少商、合谷、太冲、内庭、人中、 委中、昆仑
(三) 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时
功能抑制
如:内关、天枢、大横、合谷
②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
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经穴可治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个性
一、 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局部作用)
概念:
所在部位
腧穴均可以治疗
的病症
邻近组织、器官
注:
* 是所有穴位的共性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
太阳、百会、中脘、肩髃、肩髎、臂臑等
(二)远治作用(远道作用)
概念: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 器官病证的作用。

腧穴总论分解

腧穴总论分解

•2、分布规律: •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
第35页/共69页
3、特点及应用:
• ⑴井穴—所出为井—指经气所出的地方
• 特点:经气浅小,十二经各有一井穴
• 分布:手足之末端
• 应用:有泄热、开窍、通闭之功• 《灵枢》病在脏取之井
• 《难经》井主心下满(肝木病)
第36页/共69页
第11页/共69页
四、腧穴的命名
•(一)自然类:依据大自然的天文、 地理等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象或气 血流注的情况而命名。
第12页/共69页
•(二)物象类:以动、植物、 建筑物以及其他物品等结合 腧穴所在部位的形象而命名 •(三)人体类:以人体的解 剖部位、生理功能、穴位的 治疗作用、人体的各个部位 和经脉分属阴阳等而命名
(二)原穴 (首见于《灵枢》)
• 1.含义: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 位。共十二原。
• 阴经以输代原,阳经排列在输穴 后 • 2.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3.应用:①帮助诊察疾病 脏腑有 病
可反映到原穴上 • ②治疗脏腑病变。 第42页/共69页
(三)络穴 (首见于《灵枢》)
•1.含义: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 位。有沟通联络表里两经的作 用。 •共十五络: •十二经络穴、任脉络穴鸠尾、 督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
• 1.含义: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十六郄穴(十二经、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各 有一郄穴)。
• 2.分布:肘膝关节以下 • 3.应用: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 • 阳经郄穴多治痛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第52页/共69页
(八)下合穴 (始见于《灵枢》)
•1.含义: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 于足三阳经的六个穴位(六腑经气 在下肢足三阳经汇合的部位)。 • 2.分布:膝关节附近 • 3.应用:治疗六腑病变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1.腧穴(1)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它既是疾病的反映点,又是针灸等疗法施术的部位。

腧:如水流“传输”、“灌注”之意。

(2)要点分析①把疾病反映(输注)于体表的一定部位;②把针或灸等的感应“传输”到病所;③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传输的部位。

(3)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是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4)发展阶段①第一阶段:无定位阶段,以痛为输;②第二阶段:定位定名阶段;③第三阶段:完善定位定名,归经阶段。

160→349→354→359→361(5)分类①十四经穴——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

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特点:有名称,有固定位置,有归经,有主治规律。

能反映各经及所属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

②奇穴——凡十四经穴以外,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等内容的腧穴,称为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特点:有名称,有固定位置,但无归经,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治疗效果(亦称经验用穴,如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但主治单纯,无系统规律可言。

是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

分布:部分在十四经脉路线上,如胆囊穴、阑尾穴;大部分在十四经外的体表各部,无规律;一穴多处,如“十宣穴”,在10个指头尖上,“四花穴”,在胆俞和膈俞上,“四关穴”,在合谷和太冲穴上,“十二井穴”,在十二经之井穴上,“四神聪”等等。

③阿是穴——凡以病痛局部或与病情有关的压痛(或其他反应)点作为腧穴的,统称为阿是穴,即“以痛为腧”。

特点:无穴名,无固定位置,无归经,无主治规律,以疼痛、反应点为针刺穴,是腧穴发展的初级阶段。

(6)主治特点①近治作用——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

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和最基本的特点。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举例:眼区周围的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均能治疗眼疾;胃脘部周围的中脘、建里、梁门等均能治胃痛;膝关节周围的鹤顶、膝眼等奇穴均能治膝关节疼痛;阿是穴均能治所在部位局部的病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 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手三阳经在上肢原有合穴,此六穴均在下肢,为 区别,故称“下合穴”。(外单位的班车) 部位、作用 足三阳经下合穴位于本经; 大、小肠经下合穴位于胃经; 三焦经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治疗六腑病变
(六)八会穴
概念 “会”――聚会 人体气、血、筋、脉、骨、髓、脏、腑精气聚 会的八个腧穴。 部位、作用 筋、脉、髓会位于四肢部 气、血、骨、脏、腑会位于躯干部 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
部位
位于膀胱经第一侧线——背部 大体依脏腑位置高低排列
作用
治脏腑病变及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官病变,多用 于脏病。
募穴
概念 募: 汇集,结聚 募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它们均 布于躯干部。 部位、作用 分布于胸腹部(与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共十二募穴 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
(五)下合穴
2. 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指关节的横 度作为1寸。
*用于四肢部取穴。
3.横指同身寸法:
*将食、中、无名、小 指并拢, 以中指第 二 节横纹处为准 , 四指的横度为3寸。 又称“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背部 的横寸
附: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1.扪穴检查诊断疾病 腧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之所,当人体各组 织脏器和经络功能失调时,可在相应的腧穴 上有所反应。因此,通过对某些腧穴的检测 可以协助诊断疾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五脏有疾 也,应出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 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强调了 人体脏腑发生疾病时在十二经相应的原穴上 会出现一些病理反应。反之,按压某些相应 的特定穴位,出现明显压痛时则可有助于诊 断疾病 。
(三)郄穴
概念
“郄”——空隙 郄穴是经脉之气深聚部位的腧穴
穴位数量
十二经及阴阳跷、阴阳维各有一个郄穴,共十六郄穴
部位、作用
*肘膝关节以下(胃经梁丘例外)
*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 阳经郄穴多治痛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四)背俞穴
概念
俞——转输、输注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十二俞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 经穴可治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个性 *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三经同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腧穴
别名 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 孔穴——《针灸甲乙经》; 穴道——《太平圣惠方》; 腧穴——通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俗称
腧穴与经络、脏腑 生理
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 腧穴
病理
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穴部位
治疗
刺激腧穴可通过经络调理气血对相应脏腑的功能活 动进行调整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骨度分寸法 二、体表标志法 三、手指比量法 四、简便取穴法
一 、骨度分寸法
是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之间长度,折量 为一定的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注意: 1.无论何人相同部位的骨度分寸都是固定的 2.骨度分寸的“分寸”,应视为比例或等分 3.不同部位的定位采用相应的骨度分寸
俞募穴
二.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其相应的 俞募穴处出现疼痛或过敏等病理性反应。 因此,临床上可通过观察、触扪俞募穴处 的异常变化,来诊断相应脏腑疾病,又可 利用针刺、艾灸作用于俞募穴来 治疗相应 脏腑疾病。俞穴和募穴常配伍运用。
俞穴和募穴主治作用各有一定特点,一般而 言,脏病、虚证多取俞穴,腑病、实证多取 募穴。例如,五脏虚损,取相应背俞穴以补 之;六腑实满,取相应腹募穴以泻之。此外, 俞募穴单穴独用还可治疗与脏腑经络相联属 的组织器官所发生的病证,如取肝俞治疗目 疾,取肾俞治疗耳疾等,均为临床所常用。
2.检测穴位诊断疾病
由于脏腑发生的病理变化可以通过经络反应 于体表相关的部位或穴位,故人们由简单的 按压、触摸而发展到仪器的检测。如采用电 测定法探测体表原穴、募穴等相应的特定穴 和耳穴的阻抗值变化,以及对十二经井穴进 行知热感度测定等,以判断人体的经络气血 失衡状况和相应脏腑经脉的病情变化,从而 为诊断疾病提供参考。
(一) 五输穴
概念 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穴位,即井、 荥(ying )、输、经、合穴,简称“五输” 。 古人以自然界的水流现象比喻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 况。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 合。” 其运行的动向是:由小→大 ,由浅→深。 排列方向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
邻近组、器官
注: * 是所有穴位的共性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
(二)远治作用(远道作用)
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 器官病证的作用。 注: * 多指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为主。 *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经脉循行路 线决定主治范围。
(三) 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下时 机体功能增强 (同一穴位) 机体功能亢进时 功能抑制 ②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
(七)八脉交会穴
概念
交会 —— 脉气的相通 交通会合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穴。 不全指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在分布线路上的直 接交合
别名
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八) 交会穴
概念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 合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原穴和络穴
原穴和络穴在临床上既可单独应用,也可 相互配合应用。本经原穴与其相表里经的 络穴相互配合应用时,称为“原络配穴”。 相表里脏腑经络同病、先病者为主,取本 经原穴(主穴),后病者为客,取相表里 经脉络穴(客穴),故“原络配穴”又称 “主客原络配穴”,属表里配穴法的一种。
郄穴除单独使用外,常与八会穴配合使用, 故有“郄会配穴”之称。如孔最配血会膈 俞治疗肺病咳血效果尤佳,梁丘配腑会中 脘治疗急性胃脘痛疗效更显等。 此外还有:原穴和俞穴、募穴和下合穴、 原穴和下合穴
2.、奇穴(经外奇穴)
概念
有固定的位置、名称,但未归入十四经的腧穴。
特点 有固定的位置、名称,无归经,主治单一,疗效奇特。
3、阿是穴 (“天应穴”、“不定穴”、 “压痛 点”)
概念
指无固定名称、位置,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的反应点 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 特点 无固定名称、位置及归经,穴位随病痛部位改变 以治局部病变为主。 “阿是”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
(二) 原穴 (十二原)
概念 原:本原,原气(元气、真气)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以输代原,阳经原穴单独存在
部位
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
作用
可治脏腑病变
络穴(十五络穴)
概念 络 联络、散布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 部位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穴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位于尾骶部 脾之大络位于胸胁部 作用 十二经脉的络穴治疗本经及相表里经脉病变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躯干部位穴——近治作用为主 *四肢肘膝以下穴——近治+远治
第三节 特定穴
概念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因主治功能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名称。
类别 (十大类) 四肢——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 穴、八脉交会 穴——肘膝关节以下为主 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 周身——八会穴、交会穴
特定穴的其它应用
一.五输穴五行属性按“阴井木”、“阳井 金”的阴阳五行学说归类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脏腑的五行属性相合, 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的关系。 按“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选取适当 的五输穴治疗疾病。这一取穴法称为子母 补泻取穴法,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 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
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命名
一、发展 ——经历了三个阶段:
以痛为腧 定位、命名 定位、命名、归经
二、 分类
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 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1. 十四经穴(经穴)
概念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点: 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 有固定的 名称 部位 主治本经病证 数目:《内经》记载160个——《针灸甲乙经》发展到349个—— —《针灸大成》359个—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 一直延用至今
第二章
腧穴总论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高怀玉
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 2.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3.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4.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腧穴
概念
腧 —— 通 “输”;简作“俞”—— 输注、转输—— 经气 转输 穴 —— 孔隙——经气所居之处 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疾病的反应点 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如肠道疾病患者,可在募穴天枢出现压痛; 肝病患者可在背俞穴肝俞出现压痛,即所谓 的“诊募察俞”;又如急性阑尾炎患者,往 往在足三里下1一2寸或大肠下合穴上巨虚找 到压痛。此外,还可以在其相应的腧穴进行 循按、触摸以探其阳性反应,如局部硬结、 隆起、凹陷、条索状、圆状反应物等,以推 断何经何脏发生了疾病,从而协助临床诊断。 有人对已经确诊的癌症病人和溃疡病人进行 检查结果背俞穴触诊阳性率为82.9%,红外显 示率达95.12%
三、腧穴的命名 1.根据所在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2.根据治疗作用——睛明治目疾、牵正治口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