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1腧穴总论

合集下载

第二章腧穴总论1

第二章腧穴总论1

三阴交
•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 • 缘后方。 • 主治:①腹胀肠鸣 泄泻 • ②月经不调 痛经 闭经 带下 阴挺 难产 不孕 不育 阳萎 遗精 遗尿 • 小便不利 水肿 • ③下肢痿痹 脚气 疝气 ④失眠 • 刺灸:直刺1~1· 5寸。可灸。 • 孕妇慎用。
阴陵泉
• 定位:胫骨内侧髁 • 后下方凹陷中。 • 主治:①腹胀 泄泻 • ②水肿 • 小便不利或失禁 • ③膝关节痛 • 刺灸:直刺1~2寸。 • 可灸。
• 曲池 Quchi [定位] 屈肘成 直角,在肘横纹 外侧端与肱骨外 上髁连线中点。 • [功能] 清热祛 风,调和气血 (营卫)。
• [主治] 五官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 肿痛; • 头面病:头痛,眩晕; • 神志病:热病,高血压,癫狂; • 经脉病:手臂肿痛,上肢不遂,瘰疬; • 肠胃病:腹痛、吐泻; • 皮肤病:瘾疹、湿疹。
• 肘横纹至腕掌(背)侧横 纹12寸 •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 12寸
• 头面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寸 •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寸 • 大椎至后发际正中3 寸 • 印堂至大椎18寸 • 额角(头维)之间9 寸 • 两乳突之间9寸

•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
中线3寸
• 肩峰外缘至后正中线 8寸
• [主治] 口角病:口口呙,颊肿; • 牙齿病:齿痛,口噤不语。 •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方向 斜刺或平刺0.5—1.2寸。 • [配伍举例] • 1配合谷、内庭治疗牙痛; • 2配合谷、翳风、风池、足三里、头维治 疗腮腺炎; • 3配大椎、合谷、地仓、下关、印堂、迎 香、太阳治面神经麻痹;
足 太 阴 脾 经(SP)(21穴)
The spleen Meridian of taiyin Foot-

腧穴总论汇总课件

腧穴总论汇总课件
定位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解剖标志定位法等。准确找到腧穴的位置是进行针灸、推拿等治疗的前提。
经络与腧穴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每条经脉都有其特定的走向和分布区域,并连接着相应的脏腑器官。
腧穴是十二经脉上的重要穴位,每个腧穴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相应经脉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络脉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具有联络和沟通的作用,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联系在一起。
特定穴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位,包括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穴位之一,对应五行理论,具有调节脏腑功能、调和气血的作用。在临床上,五输穴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感冒
咳嗽
失眠
胃痛
01
02
03
04
大椎、风池、合谷、外关等。
肺俞、天突、太渊、三阴交等。
神门、心俞、三阴交、百会等。
中脘、足三里、梁丘、内关等。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互交错,具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同时与某些脏腑器官也有密切联系。
奇经八脉上的腧穴也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穴位,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有较好的疗效。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重要经络,包括任脉、督脉、冲脉等。
01
02
络脉上的腧穴也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穴位,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有较好的疗效。
详细描述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它是根据患者手指的长度和宽度,来比较和测量腧穴的位置。这种方法不需要使用复杂的工具,只需要患者自己或医生的手指即可。手指同身寸定位法适用于一些简单的穴位定位,但在精确度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出背腰部的腧穴。每一脏腑各有1个背俞穴,位
于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
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 腧:所有穴位统称 输:五输穴和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 俞:背俞穴的专称
特定穴的意义
• 五、募穴
–定义:又称腹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胸腹部的穴 位,每一脏腑各有1个腹募穴。其位置大体与相
关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
• 阳陵泉主治胁痛、呕吐、黄疸;
• 上巨虚主治腹痛肠鸣、泄泻痢疾;
特定穴的意义
• 九、八脉交会穴
–定义: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称为 八脉交会穴。这些穴位都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应用:八脉交会穴不仅主治本经脉循行所过的四 肢躯干、头面五官病症,还可单独治疗各自相通 的奇经病证。
特定穴的意义
特定穴的意义
• 六、八会穴
–定义:会,汇聚之意。八会穴是指脏、腑、气、
血、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的八个部位。
–应用: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
会穴来治疗。
特定穴的意义
• 六、八会穴
–章门主治五脏病,以肝脾病为主;
–中脘主治六腑病,以胃肠病为主;
–膻中以主治气病,以调气理气为主; –膈俞主治血病,以止血活血为主; –阳陵泉主治筋病,以痿痹挛瘫为主; –大杼主治骨病,以骨节强痛为主;
“同一腧穴,双向主治 ” “主治相同,疗效有别”
腧穴的定位方法
•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1、固定标志:
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②肩胛冈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③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④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腧穴的定位方法
•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2、活动标志:
“转手骨开”取养老 “阔肩骨开”取膈关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4
2.奇穴:
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 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 穴”。 它是在“阿是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历代记载: 《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 《千金要方》-----187个 《奇效良方》首次出现“奇穴”名称,收集25个 奇穴。
5
《针灸大成》正式将奇称为“经外奇穴” 载有35穴。
《类经图翼》称为“奇俞”,载有84穴。 《针灸集成》汇聚了144个奇穴。 现代记载: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郝金凯 1962年 人卫版) 载有经外穴588个。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篇)(郝金凯 1973年 人卫版)载有经外穴1007个 现有奇穴:588+1007=1595
6
3.阿是穴: 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的一类 腧穴。 最早见于《千金方》。 《玉龙经》称“不定穴”。 《医学纲目》称“天应穴”。 五、腧穴的命名
10
所出为井: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 部位。 所溜为荥: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 是经气流行的部位。 所注为输: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注深, 是经气渐盛,由此及彼的部位。 所行为经: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 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 所入为合:喻作水流由江河汇入湖海,是 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
第二章
第一节
一、什么是腧穴?
腧穴总论
腧穴的发展、分类与命名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 殊部位。 “腧”、“输”、“俞”三字相通,应用时 各有所指。 腧穴----指穴位的统称。 输穴----指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 俞穴----指五脏六腑的背俞穴。
1
二、腧穴的别名
1.砭灸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2.节、会、气穴、气府、骨空----《内经》 3.孔穴----《甲乙经》 4.穴道----《太平圣惠方》 5.经穴----《金兰循经》 6.刺激点----《新编针灸学》

腧穴总论(梁繁荣)

腧穴总论(梁繁荣)

十四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足三阴经
经 名 任 脉 督 脉 本经特点 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二经相同 神志病 脏腑病 妇科病

分部主治规律
• 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 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臵特点 相关。
• 具体补充总结如下: • 1、四肢部腧穴: • 肘膝关节以下腧穴既治局部病,也治远部病, 且越远端,治病越广。如至阴。 • 肘膝关节以上腧穴主治范围相对较窄。如梁丘 治腿痛。
• 2、头身部腧穴: • 主治头面、五官、脏腑等近部疾患,但某些腧 穴可兼治全身疾患。 • 如:睛明治眼疾;百会除头痛外还治气虚等。
• 3、躯干部腧穴: • 以任督为总纲,分上、中、下三部。 • 上部主治心、肺、心包和胸、背、腰等疾患。 下部主治大肠、肾、膀胱和下腹、腰骶等疾患。 其中,气海、关元等还能主治全身性疾病。
• 《灵枢· 九针十二原》曰:“所出为井,所溜为荥, 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 • • • • • •
“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所 出,像水的源头;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像 刚出的泉水微流; “输”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 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盛; “经”穴:位于前臂或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 无 • 阻,经气盛行; • “合”穴:居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入 湖 • 海,经气充盛入合于脏腑。

“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 应病痛;从外通内,接受刺激,防治疾 病。

故输血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 激点。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 一、腧穴的分类 • 1、经穴 • 2、奇穴 • 3、阿是穴 • 二、腧穴的命名

腧穴总论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

腧穴总论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
段。
从文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腧穴的发展过 程,汉墓帛书中只有脉名,而无腧穴名称, 《帛书·脉法》、《五十二病方》中均有“诸病 此物者,皆××脉”,“可见当时按脉治病,

位尚未发现”(摘自丘茂良《关于新穴问题》
上海针灸杂志1982年),至《内经》论及腧穴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二十六分。
的名称、部位、分经主治等,记载160穴位,但
了解腧穴命名的含义,有助于熟悉、记忆腧 穴的部位,理解腧穴的功能及临床应用。
一·根据所在部位命名(据解剖部位命名)
1·人体解剖部位命名,如腕骨,乳根,颧髎;
2·内脏解剖名称命名,如心俞、肝俞、肾俞。 二·根据治疗作用命名(据穴位的功能命名) 如:睛明、光明、风池、哑门。
三·根据天体地貌命名(据自然现象命名)
明杨继洲集明以前针灸学术精华及他个人经 验撰《针灸大成》,他将腧穴按其名称、性质 进行分类,对各科各类病症充实了针灸辩证选
穴配方、补泻手法等内容,并使腧穴增加至
359个之多。
清李学川将针灸与方脉合一,统一于辨证论
治体系之下,倡导针与药不可偏重方能左右逢
源,他撰《针灸逢源》,将历代医籍中十四经
穴全部收集一起,使穴位增加到361个,沿用 至今。
阳经金”,《难经·六十八难》补全阴阳各经脉五
腧穴的五行属性。为后世时间针灸学、母子补 泻法的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二十六分。
二·原络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
“十二原(穴)”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
但仅有五脏原穴,《灵枢·本输》补充六腑原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二十六分。
2·2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于五输穴又与五行相配,所以又有“五行输”之称。
(二)原穴、络穴
1.原穴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于四肢部的腧穴,称原穴。十二经
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原气(元气)导源于肾(包括命门),
藏于丹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的根本,它借三焦之道,贯通运行上、中、下三焦,输布到五脏六腑,
头身四肢。所以将三焦运行的原气,其中注留于四肢部位的腧穴称之为
原穴。“阴经以输为原”,阳经脉气盛长,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第四节 特定穴
一、特定穴的定义
它是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这些腧穴在十四经穴中不仅在数
量上占有相当比例,而且在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种类有:
“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
“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分述如下。
而“阿是”之称,却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方》。
三、腧穴的命名
腧穴的名称均有一定的含义,《千金方》曰:“凡诸孔穴,名不
徒设,皆有深意。”它是历代医家以其所居的部位和作用为基础,结
合自然现象和医学理论等,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定的。了解腧穴命
名的含义,有助于记忆和掌握腧穴的定位和治疗作用。归纳起来,腧
穴命名的依据及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对十二井穴进行知热感度测定等,以判断机体的功能状态,成为诊断疾病Βιβλιοθήκη 参考。第三节 腧穴的治疗作用
腧穴不但是疾病的反应点,而且是治疗的刺激点。针灸临床通过针刺、艾
灸等刺激腧穴以疏通经络、调其气血、,使阴阳平衡、脏腑和调,从而达到扶正

腧穴总论与概述

腧穴总论与概述
病。
五、特定穴的意义
• 6.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募穴是脏腑之
气输布、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分布于胸腹部。
• 始见于《素问·奇病论》。
• 共十二募穴。六脏六腑各有一相应的募穴,其部位都接
近其相应的脏腑。如肝的募穴——期门。

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
五、特定穴的意义
• 7.八会穴----- “会”,是聚会的意思。八会穴是指脏、腑、
• 9.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
穴。八脉交会穴均分布于腕踝关节的上下。原称“交经八 穴”、“流注八穴”和“八脉八穴”。
•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①中指同身寸:中指屈曲时,中节 桡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
②拇指同身寸:拇指指关节的宽度 作为1寸。 用于四肢部直寸取穴。
③横指同身寸:将食、中、无名、小 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 四指的宽度为3寸。又称“一夫 法”。 用于下肢直寸,腹部的横寸。
重点复习
• 1.腧穴的概念是什么? • 2.腧穴分为几类? • 3.腧穴的作用有哪些? • 4.特定穴有多少种? • 5.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哪些?

大椎至后发际3寸

部 前额两发角之间
9寸 横 用于量头部的横寸
耳后两乳突之间
9寸 横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 9寸 直 胸部与胁肋部取穴
中点
8寸 直 直寸,一般根据肋
胸 腹
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 5寸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直 骨计算,每一肋骨 折作1.6寸

腧穴总论—腧穴的分类及定位

腧穴总论—腧穴的分类及定位

7
(三)手指同身寸法
举例
8
足三里( S36 )
足阳明胃经
犊鼻穴下 3寸,胫骨前 嵴外一横指
9
(四)简便取穴法
合谷 列缺 风市
经络腧穴学总论
第二节 腧穴总论 一、腧穴
腧穴是人体脏腑志 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
移的标志。人体五官、毛发、 脐窝、骨骼等皆有一定的位置, 可以作为取穴的标志。
少商
5
2 活动标志 指需要采取相应的动
作姿势才能出现的标志。 各部关节、肌肉、肌腱皮 肤随患者活动而出现的空 隙、凹陷、皱纹、尖端等。
听宫
6
(二)骨度分寸法
以体表骨节 间的距离折量为 一定长度等份, 每一等份为一寸。
经络腧穴学总论
三、腧穴的分类
2
(1)十四经穴
十二正经、任督二脉 ,共361穴
(2)经外奇穴
(3)阿是穴
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 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 处,不问空穴,即得便快, 或痛处,是云阿是,灸刺皆
验,故曰阿是穴也。”
经络腧穴学总论
4
五、腧穴的定位
(一)解剖标志定位法

《腧穴总论》课件

《腧穴总论》课件

腧穴的历史和发展
1
经典著作
2
古代医书中首次出现了对腧穴的系统论
述,如《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
3
古代发现
腧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是中 国医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研究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腧穴的研 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和突破。
腧穴的分类和定位方法
经穴和奇穴
腧穴可分为经穴和奇穴两大类,根据其在经络上的 位置和特点进行分类。
《腧穴总论》PPT课件
腧穴总论 PPT 大纲
什么是腧穴?
1 穴位的定义
腧穴是人体上特定的解剖 结构点,通过刺激腧穴可 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2 穴位的特点
3 穴位的起源
每个腧穴具有特定的名称、 位置、属性和功能,是中 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
腧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 代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的 独特贡献之一。
定位方法
定位腧穴的方法包括解剖定位、经络定位、传统方 法等,各有其特点和应用场景。
腧穴的功能和作用
调节气血
通过刺激腧穴,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缓解疼痛
腧穴刺激可以激活身体的内源性镇痛系统,缓解各种疼痛。
提高免疫力
刺激腧穴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
腧穴与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
腧穴的常见应用
1
体内穴位刺激
通过针刺、按摩等方式刺激体内的腧穴,
穴位注射疗法
2
治疗各种疾病和不适。
将药物注射到穴位,起到针灸和药物疗
法的综合效果。
3
穴位贴敷疗法
利用药物贴敷在腧穴上,通过经络吸收 起到治疗和保健的作用。
腧穴的选穴方法
1 经典选穴法

针灸学腧穴总论

针灸学腧穴总论

动向是:由小→大 ,由浅→深。
2)原穴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 位。共十二原。分布于腕踝 关节附近。阴经以输代原。 治脏腑病变。
3)络穴
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有沟 通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共十五络: 十二经络穴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穴位于腹部鸠尾穴 督脉络穴位于尾骨下长强穴 脾之大络大包穴在胸胁部。
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
6)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 骨、髓的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 首载于《难经》。分布于 躯干部和四肢部
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
7)郄穴
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十六 郄穴(十二经、阴阳跷脉、阴阳维 脉各有一郄穴)。首载于《甲乙经》 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
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
并有“天应穴”、“不定 穴”等之称。
三类腧穴的特点:
定 经 定 位 定 名 主治作用
有归经 有固定 有专用 ①局部作用
经 穴 分布在十 位置 穴 名 ②循经治本经
四经中
本脏腑器官病
奇 穴 无归经
有固定 有专用 ①主要对某病 位置 穴 名 有特效
②局部作用
阿是穴 无归经 无固定 无专用 治局部病变 位置 穴 名
Hale Waihona Puke 、特定穴: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 穴。因主治功能不同,而各有其 不同的名称。
1)五腧穴

十二经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井、
荥、输、经、合五个穴位。

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
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古人以自然界的水流现象比喻
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运行的

腧穴总论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

腧穴总论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
2. 活动标志 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出现的空 隙、凹陷、皱纹等—咬肌 、耳屏与下颌关 节之间
三、手指同身寸法(指寸法)
1.中指同身寸法: 中指屈曲时,中节掌 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 寸。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 背部的横寸。
2. 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指关节的横 度作为1寸。
*用于四肢部取穴。
3.横指同身寸法:
部位
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
作用
可治脏腑病变
络穴(十五络穴)
概念 络 联络、散布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 部位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穴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位于尾骶部 脾之大络位于胸胁部 作用 沟通联络表里两经,治疗本经及相表里经脉病变
(三)郄穴
概念
“郄”——空隙 郄穴是经脉之气深聚部位的腧穴
肘膝以上穴
肘膝以下穴
局部病证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躯干部位穴——近治作用为主 *四肢肘膝以下穴——近治+远治
第三节 特定穴
概念
❖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将食、中、无名、 小指并拢,以中指 第二节横纹处为准, 四指的横度为3寸。 又称“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背 部的横寸
穴位数量
十二经及阴阳跷、阴阳维各有一个郄穴,共十六郄穴
部位、作用
*肘膝关节以下(胃经梁丘例外)
*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 阳经郄穴多治痛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四)背俞穴
概念
俞——转输、输注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十二俞

针灸学课件腧穴总论

针灸学课件腧穴总论

03
常用穴位与配穴方法
常用穴位
01
02
03
04
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调理 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
作用。
三阴交
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主治肝、 脾、肾三脏的疾病,具有活血
化瘀、行气止痛等作用。
合谷
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主治头 面五官疾病,具有疏风解表、
通络止痛等作用。
曲池
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主治手 臂痹痛、上肢不遂等,具有清 热解表、调和营卫等作用。
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进针技巧
针刺深度
使用适当的进针手法,如单手进针、双手 况,控制 针刺的深度,避免过深或过浅。
针刺方向
注意事项
根据治疗需要和穴位特性,调整针刺的方 向,以提高疗效。
在针刺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调整或停止针刺 。同时,要做好消毒工作,防止感染。
详细描述
手阳明大肠经共有20个穴位,其中15个分布在手臂前外侧,5个位于面部。这些 穴位可以调节肠道蠕动、消化液分泌等功能,对于治疗便秘、腹泻、消化不良等 症状有良好效果。
足阳明胃经
总结词
足阳明胃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分布在腿部前外侧,与胃功能相关。
详细描述
足阳明胃经共有45个穴位,其中37个分布在腿部前外侧,8个位于胸腹部。这些穴位可以调节食欲、消化功能、 新陈代谢等功能,对于治疗胃痛、腹胀、呕吐等症状有良好效果。
详细描述
手少阴心经共有9个穴位,其中6个分 布在手臂内侧,3个位于胸部。这些 穴位可以调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 等功能,对于治疗心悸、胸闷、失眠 等症状有良好效果。
手太阳小肠经
总结词
手太阳小肠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分 布在手臂外侧,与小肠功能相关。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八、特定穴 —分类
8、八会穴
含义: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 、骨、髓之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 临床意义:
八会穴与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种脏 器组织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主治相关的病症。
募穴表
八、特定穴 —分类
9、八脉交会穴
含义: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脉 气相通的8个腧穴。 临床意义:
六、腧穴的治疗作用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腧穴共同点 十四经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七、腧穴的主治规律
基本规律:“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体现在两个方面 1、分经主治规律 凡是同属于同一经脉的腧
穴,其主治有共同之处。
2、分部主治规律
每一条经脉所属的腧穴分 布部位不同,其主治范围有所不同。
三、腧穴的分类
(二)奇穴
1) 含义:奇穴 又称“经外奇穴”,是 指有固定位置和具体穴名,有特殊的治 疗作用,但在文献上并不归属十四经脉 的腧穴。
2)特点: “两定一无” ,即定名、定 位、无经络归属。
三、腧穴的分类
(三)阿是穴
1) 含义:又称“天应穴”、“不定 穴”、“压痛点”等 ,是指以病痛的 压疼点或其他反应点为针灸部位,随 病而定,没有固定位置和具体穴名的 一类腧穴
八、特定穴
(一)特定穴的含义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 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八、特定穴
(二)特定穴的临床意义
数量多
临床应用广
八、特定穴
(三)特定穴的分类
依据特定穴分布特点、含义、治疗作用分为10类: 1、五输穴 2、原穴 3、络穴 4、郄穴 5、下合穴 6、俞穴 7、募穴 8、八会穴 9、八脉交会穴 10、交会穴

腧穴总论讲解PPT课件

腧穴总论讲解PPT课件
背腰部:相应部位及脏腑的病证、下肢病证
肘膝以上穴:局部病证
肘膝以下穴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躯干部位穴——近治作用为主
*四肢肘膝以下穴——近治+远治 总结:“越远越远、越近越近”
第三节 特定穴
5. 结合中医学理论——解剖部位、脏腑功能经络 阴阳、穴位作用:腕骨、完骨、百会、气海、三 阴交
腧穴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
反应病证、协助诊断 1.古人论述 ——
《灵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两 腋;脾,两髀;肾,两腘。 《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 有所结聚”。 2.反映形式——腧穴范围以内 的“痛(压痛) 、温 (局部发凉发热)、形(肿胀、硬节、突起、凹陷、 丘疹 、脱屑) 、色”(发白、红,瘀点、瘀斑)。
举例:少泽、少商、合谷、太冲、内庭、人中、 委中、昆仑
(三) 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时
功能抑制
如:内关、天枢、大横、合谷
②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
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经穴可治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个性
一、 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局部作用)
概念:
所在部位
腧穴均可以治疗
的病症
邻近组织、器官
注:
* 是所有穴位的共性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
太阳、百会、中脘、肩髃、肩髎、臂臑等
(二)远治作用(远道作用)
概念: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 器官病证的作用。

腧穴总论1

腧穴总论1

(三)形态功能类
1.以人体解剖部位来命名:如腕骨、大椎、曲 以人体解剖部位来命名:如腕骨、大椎、 巨骨、心俞、肝俞、大肠俞等。 骨、巨骨、心俞、肝俞、大肠俞等。 以脏腑功能来命名:如承浆、承泣、听会、 2.以脏腑功能来命名:如承浆、承泣、听会、 廉泉、关元。 廉泉、关元。 以经络阴阳来命名:如阴陵泉( 3.以经络阴阳来命名:如阴陵泉(内)、阳陵 如阴都( 阳纲( 泉(外);如阴都(腹)、阳纲(背)等。 以穴位作用来命名:如光明、水分、通天、 4.以穴位作用来命名:如光明、水分、通天、 迎香、归来等。 迎香、归来等。
• •
“输”穴 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 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 由此注彼的部位, 所注为输” 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 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 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 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 行经过的部位, 所行为经” 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金 水 木 火 相 火 心 心 包 少 中 冲 冲 神 大 门 陵 土 金 脾 大 肠 大 曲 都 池 商 二 丘 间 水 膀 胱 至 阴 束 骨 木 胆 侠 溪 阳 辅
近治作用 1.腧穴所在 概念 1.腧穴所在 部位的疾患 2.邻近组织 2.邻近组织 器官的疾患 依据 腧穴所在, 腧穴所在, 主治所在 腧穴 一切腧穴 范围 近治作用— 临床 近治作用 近部取穴 应用 —近部取穴
远治作用 1.远隔部位的脏腑、 1.远隔部位的脏腑、 远隔部位的脏腑 组织器官的病症 2.有的腧穴具有影响 2.有的腧穴具有影响 全身的作用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经脉所过、
2、命名含义
五输穴按井、 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 合的顺序, 方向依次排列。 方向依次排列。 九针十二原》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 灵枢 九针十二原 指出: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 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说明经脉气血运行 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说明经脉气血运行 犹如水流自源而出,由小变大、由浅入深的状况。 犹如水流自源而出,由小变大、由浅入深的状况。 《针灸大成》引项氏之说:“所出为井,井象水这泉;所 针灸大成》引项氏之说: 所出为井,井象水这泉; 溜为荥,荥象水这陂;所注为输,输象水这窬;所行为经, 溜为荥,荥象水这陂;所注为输,输象水这窬;所行为经, 经象水之流;所入为合,合象水之归,皆取水之意也。 经象水之流;所入为合,合象水之归,皆取水之意也。”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腧穴总论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腧穴总论
公孙通冲脉 }合于心、胸、胃
内关通阴维脉 后溪通督脉
}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申脉通阳跷脉 临泣通带脉
}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外关通阳维脉 列缺通任脉
}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照海通阴跷脉
(十)交会穴 始见于《甲乙经》)
1.含义: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 交或会合的腧穴。
2.分布:头面、躯干部 3.应用: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无力
原络穴可配合应用,
称“原络配穴法”、“主客配穴 法”
例:先肝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病者为主)
—取肝经原穴太冲(主穴)
后胆病(后病者为客)
—取胆经络穴光明(客穴)
(四)俞穴 (首见于《灵枢》)
1.含义: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
的腧穴。十二俞穴。
2.分布:背腰部,均在膀胱经第
一侧线上
3.应用:治脏腑病变以及与脏腑 相关的五官、皮肉、筋脉病变
多用于脏病 (从阳引阴)
(五)募穴 (首见于《素问》)
1.含义: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 的腧穴。十二募穴。
2.分布:胸腹部,与其所属的脏 腑部位基本相一致,
分布于本经,也有分布于他经。 3.应用:治疗脏腑病变 多用于腑病 (从阴引阳)
《难经》阴病行阳……俞在阳。
《素问》阴病治阳
俞穴分布在背部,属阳,为阴病行阳的位置
共十五络:
十二经络穴、任脉络穴鸠尾、督 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
2.分布: 十二经络穴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位于腹部的络穴鸠尾散于腹部 督脉位于尾骨下的长强穴散于腹部 脾之大络大包穴分布于胸胁
3.应用: 十二经络穴治疗相表里两经的病变 任督络穴、脾之大络治躯干前后病变; 脾之大络还可治全身的关节痛、四肢
⑶指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
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针刺前的准备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后头和项、
背部的腧穴
针刺前的准备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注 侧伏意坐位处方与体位
适宜暴于露取与头松部弛的一侧、 面颊针及刺耳期前间后勿部改位变的体腧位穴
医生适当的位置
针刺前的准备
针刺前的准备
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 医生高 >手3压0指m蒸i气消n灭毒菌法 1-1.4kg/cm2 115-123oC 针刺药部液位浸泡消消毒毒法 75%酒精 30-60min 治疗煮室沸内消毒消法毒 水沸后15-20min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刺手 掌握针具 相应手法 ●押手 固定腧穴 协助进针
⑵远治作用:
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 所过的远隔穴位所在部位的 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 甚至对全身有影响。
⑶特殊作用位
机体功能增强
(同一穴位)
当机体功能亢进时
恢复正常
②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 髎升压
4、腧穴的定位方法:
⑴骨度分寸法 ⑵体表标志法 ⑶手指比量法 ⑷简便取穴法
第十章
针灸
针灸学概念
针灸学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
过针刺和艾灸作用于人体体表一定 的部位。以调整脏腑、气血、从而 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 “针灸” 临床上针刺和艾灸常合用, 故称之。
第一节 腧穴
1、腧穴的含义:腧穴是人体脏 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部位。 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亦是 针灸和其他疗法施术的部位。俗 称“穴位” 。
⑶手指同身寸法
①中指同身寸法:中指 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 纹头之间为1寸。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 背部的横寸。
②拇指同身寸法:
拇 指 指 关 节 的横度作为 1寸。
用 于 四 肢 部 取穴。
③横指同身寸法:
将食、中、无名、 小指并拢,以中指 第二节横纹处为准, 四指的横度为3寸。 又称“一夫法”。
十四经穴以外,而临床逐渐 发现有奇效的穴位;或一个 穴名有几个刺激点而无从归 经的穴位,称“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
⑶阿是穴
以 痛 点 为 穴 位 , “ 以 痛 为 腧”。
并有“天应穴”、“不定穴” 等之称。
三类腧穴的特点:
经穴 奇穴
定经 有归经 分布在十 四经中
无归经
定 位 定 名 主治作用
用于下肢直寸,背 部的横寸
二. 针法
一、毫针的构造、检查和规格
构造与检查
针尖 松针状 钩 钝 针柄 圈柄、花柄(盘龙针)
平柄、管柄
针根 牢固 锈蚀 松动 针身 光滑挺直 弹性 锈蚀 弯曲 针尾 角度 艾灸
规格
长短规格

1 1.5 2 2.5 3 4 5
毫米mm 25 40 50 65 75 100 125
⑴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 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 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 法。
⑵解剖标志法(自然标志取穴):
<1>固定标志法: 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②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③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④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2>活动标志法:
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腧穴─属经络─属脏腑
2、腧穴的分类:
腧穴分为:经穴 奇穴 阿是穴
⑴经穴
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经穴的数目: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 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其中:双穴(十二经穴)309穴 单穴(任、督脉)52穴
⑵奇穴
减轻疼痛 调节针感
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管针进针法
毫针的针刺方法
毫针的针刺方法
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 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 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 至所要求的深度。
毫针的针刺方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指切进针法
针刺前的准备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 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针刺前的准备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 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粗细规格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毫米mm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修藏 防止损坏与污染
二、针刺练习
●指力、手法、灵活协调性/精神专注
1.纸垫练针 捻转与指力 2.棉团练针 提插、速刺 3.自身练针 适应、体验
●步骤:短(粗)—长(细)针 ●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手法熟练、
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 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毫针的针刺方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挟持进针法
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 手拇食指执持针柄, 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 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毫针的针刺方法
有固定 位置
有固定 位置
有专用 穴名
有专用 穴名
①局部作用
②循经治本经本 脏腑器官病
①主要对某病有 特效 ②局部作用
阿是穴 无归经
无固定 无专用 治局部病变 位置 穴 名
3、腧穴的主治规律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⑴近治作用:
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 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 作用。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 点。
指感(针下感)、得气快、受术者接受
三、针刺前准备
选择针具
质量(地)不锈钢针
检查各部
部位
头面 四肢 胸背 腰臀
●注意:一穴一针
选择体位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仰卧位 俯卧位
常用体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 部分(前侧面)腧穴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舒张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 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毫针的针刺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