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理念的五大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理念的五大突破
作文教学改革进行了多年,虽经多方探索但收效甚微。学生的作文缺少最重要的东西:真诚坦荡的人格,鲜活丰满的个性,细腻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生机勃勃的创造力。这促使我们反思其根源所在。以往的作文教学多注重技巧方法上的改变,缺少作文理念上的根本变革,带着应试的镣铐在跳舞,没有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构建整个作文教改体系,使得作文教学很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课标的诞生,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使我们看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曙光。
一、以写作主体的回归为前提
构建学生主体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生主体性的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长期受到压抑,在政治化的思想、模式化的形式的严重束缚下,学生渐渐失去了作文的积极性,失去了表达自我的天然愿望,作文变成了痛苦的折磨,学生的主体性退化成了奴性。
新课标实现了写作主体的回归,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这种思想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如提倡自主拟题、在写作实践中学写作、自改和互改作文等,最有代表性的是小学低年级“写话”作文观念的提出。新课标明确提出写话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这个要求既没有在数量上,也没有在质量上提出具体规定,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
在这个问题上,从古至今有两种不同的观念和思路。一种认为初写作文应从模仿入手。朱熹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另一种看法却相反,最有代表性的是语文教育家袁微子的观点,认为由说话转到书面作文不必绕“仿”的弯子,完全可走出一条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路来。说话的主体是儿童自己,或因情性之起不吐不快,或因生活之需不可不说,完全出自喜欢的必要。而且,有氛围、有目的、有对象,容易养成言之有为、言之有的、言之有物的习惯。而且在特定时空环境和紧迫气氛制约下,不能不边想边说,一气呵成,这就使儿童自发追求整体效应而不究细节,摆脱了“步步为营,句句求好”的窠臼,便于发展自主性和创造力,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保持说话时那种自然、自信和自乐的心态,使学生终生受益。
我们不能否认模仿对作文的积极作用,但也要正视它的消极影响。过多模仿,容易使儿童滋长依赖心理,被范文所束缚,习惯于按别人的思想与方法去作文,渐渐强化了作文意识,淡化了自我意识和生活意识,走上鹦鹉学舌的道路。于是儿童就会感到作文高不可攀,无话可说,反而成为自由倾吐的障碍。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指出:“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平居有古人,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精神始出。”写话像写生一样,作者处于主体地位,可充分调动自身的潜力,自然能“精神始出”,发展自主性和创造力,为儿童独立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从说话直接过渡到写话,标志着作文主体的回归。
二、以“人”“文”融合为根本
新课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开始关注“人”和“文”之间的融合。目前,学生作文中“人”“文”分离的局面十分严重。作文远离了学生的人格精神,失去了灵魂。学生学会了用公共的思维模式代替丰富多彩的精神方式,学会了赞美、讴歌和寄托,也学会了胡编乱造。作文变成了没有自我、丧失灵魂的一纸“空”文,失去了感人的力量,失去了亲切自然的魅力。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学生由被迫到自觉,后来竟习惯成自然地摒弃了自我,迷失了自我,泯来了自我。
在学生的作文中,不能说完全没有“人”,但这种“人”是社会的、共性的“人”,而不是有血有肉有灵性和个性的个体,不是独一无二的“自我”。而教育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人在学习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并实现自我,使个体生命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这种作文使学生丧失了美好纯真的童心,扭曲了学生的人格。作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人怎样做人的过程,而当前的作文教学却在无时无刻诱导孩子说假话,去体会理解别人的意图,并压抑埋没自己的思想,把别人的想法当成自己的想法,并用语言很好地表现这种想法。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学生一旦“适应”了这个过程也就开始学会了虚伪,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阿谀逢迎,学会了弄虚作假,学会了压抑自我和贬低自我,有的甚至形成了两面人格,习惯于用两种语言两种思维去应付社会,学会了世故圆滑。新课标“求真”“求实”的导向,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十分有利。
三、以创新和个性培养为主导
新课标指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过去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可发挥想像和创造的余地极小,学生成了个性模糊的“套中人”,孩子们关闭了自己的大脑和心灵的想像,代之以僵化和功利化的思想、社会化和伪圣化的情感、成人化和世俗化的语言,这对创造性的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急功近利倾向。为了应试,作文只追求“速成”,教师很少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生活上下功夫,而是舍本求末,进行“纯技术”的训练。就连最自由的散文也被模式化了,有诗为证:“开头提出小问题,一线一定要到底;还要夹叙边夹议,结尾点出大道理。”这种作文模式将鲜活灵动的文章八股化了,将学生的思维牢牢束缚住,他们经过了十几年练就的只是一种虚假的能力。
作文教学应以“展现个性、创造性”为主导。这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优化作文心态的需要。作文的乐趣从何而来?来源于生命的自我表现和个性的舒展。而作文摒弃了创造,远离了学生的生命体验,何乐之有?学生对作文的厌烦和惧怕心理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源泉
作文分应需性作文和专门性作文。过去作文教学多注重专门性作文,为作文而作文,缺少实际的需要和特定的情境。在新课标中,应需性作文得到了关注,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应需性作文或应生活之需不可不为,或应内心性情之需不吐不快。总之,学生完全出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