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800字以内)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河北省科技信息服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出发,探索最大程度实现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创新模式和对策。
本课题的研究拓展了信息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体系和内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补充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理论研究。
在实际应用方面,面对当前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信息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本课题通过借助高校和企业开展协同创新计划的良好契机,对相关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进行数据调研,总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在信息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经验和不足,探索提升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协同创新模式和对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深度科技信息服务,以适应文化和经济强省建设的需要。
可以说本研究既有助于促进我省区域社会发展创新,同时对促进科技信息服务业乃至拉动我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2、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是:企业、政府、知识、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体制、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区域发展中的信息服务仍存在诸多问题,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严重影响了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
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发展目标,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专项课题申报书《大学生“社恐”现象的心理机制与有效应对研究 》
A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评审书2024年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 《大学生“社恐”现象的心理机制与有效应对研究》(课题设计论证部分)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一)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本课题《大学生“社恐”现象的心理机制与有效应对研究》具有显著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在理论价值方面,本课题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社恐”现象的心理机制,包括其成因、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等。
通过深入研究,有望丰富和完善社交焦虑理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解释框架。
同时,本课题还将关注“社恐”现象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关系,为全面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在实际应用价值方面,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为高校辅导员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评估和干预大学生的“社恐”问题。
通过实施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社交焦虑症状,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指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目前,国内外对于大学生“社恐”现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社恐”的成因、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提出了多种解释模型和理论框架。
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者们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对大学生的“社恐”现象进行了量化分析和验证。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对于“社恐”现象的心理机制仍缺乏深入和系统的探讨,尤其是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恐”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揭示其特殊性和普遍性。
其次,现有的干预措施和策略多针对一般性的社交焦虑问题,对于大学生“社恐”现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国内外研究的趋势来看,未来对于大学生“社恐”现象的研究将更加关注其心理机制的深入探讨,以及有效应对策略的开发和实施。
本课题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本课题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2页,不能加页)(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下简称《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并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2]。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对此强调指出,学生军训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要纳入教学计划。
普通高校本、专科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为36学时,军事技能课训练时间为2~3周。
(二)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主流,军备竞赛由数量转为质量的竞赛。
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推行西化,将战略重点放在台湾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区。
同时还千方百计进行思想渗透,与我们争夺下一代,或策划颠覆破坏活动,企图搞垮国家政权,或搜集情报,窃取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重要情报。
而且中国周边环境也存在较大危机,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随时为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作出贡献。
(三)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高校是培养强大国防预备役力量的重要阵地。
现代高技术战争,需要高质量、高素质的兵员和强大的预备役力量,而军校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
作为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理所应当承担这份责任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受过军训的大学生是预备役军官的重要来源和战争动员的主要对象。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灵魂和主线国防教育应当把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作为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4)自译者的翻译与创作相互影响,相互调和。主要表现为译中有作、亦译亦作和作中有译等三种情况。由于翻译与创作存有互动,所以译作与创作之间存在巨大相似性。
(二)实际应用价值
(1)研究自译者的自示其本质属性,不仅能丰富翻译研究内涵,还能揭示自译在翻译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2页,不能加页)
(一)理论价值
(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着的翻译现象。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
(3)在国内翻译领域中,对自译研究较少。通过本项目研究,可以启发更多学者从理论上对自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
在国外,自译活动历史悠久,国外学者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关于自译定义。对自译下过定义的主要有Grutman(2004)、Popovic(1976)、Whyte(2002)等学者。其中Grutman的定义不仅“准确”,还超出关于自译是否是真正翻译的讨论,深入到自译更为广泛的层面。他不仅认为自译是“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指出了自译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是翻译结果,并暗示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还将自译分为即时自译和延时自译两种状态,并强调自译文本的内部互文关系。更具参考价值。
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申报书1
本课题以学校适应不良为突破口,着力探索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返乡农民工子女顺利完成学业,促进他们进行正常的社会化,以适应新的生活与学习,这将使得本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教育起点公平上,还将关注过程的公平。同时,从学校、家庭等方面分析原因,并寻求相关的对策,亦可以为学校教育和家庭如何应对此问题提供一定的指导。
2 1
页,不能加页)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限2
、研究目标1通过对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实证研究,获得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探索其生成机制与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进行实践探索,以促进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2、研究内容拟在跨省流动儿童地分布比较集中的1)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现状调查。(省(市)(目前初步拟定为安徽、四川、河南、湖南、重庆和江西六省或市),选取返乡农民工子女作为调查对象,结合实地访谈,采用问卷法测查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主要为学业适应、情绪适应、行为适应和人际适应)的状况。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2)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多维视角分析。(题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返乡农民工子女成长历程中的心理危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本研究拟从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角度,以理论分析的形式阐释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问题。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具体原因与影响研究。(3适应问题的产生原因较多,本研究主要采用横向研究的形式,拟从学校(如返乡前后教材学制差异、教师的教学风格、学校干预措施等)、家庭(家庭资本、入学指导、教养方式、亲子沟通等)和个体(个性特征、学业情绪、依恋感、自主性、适应不良图式等)三个角度解析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具体原因,并探讨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对课堂气氛、班级环境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影响。学校适应既可指学生适应学校的结果,)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追踪研究。(4又可指学生适应学校的过程。本研究基于此点,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采择纵向研究的形式,拟选择典型被试,进行一年左右的跟踪调查,了解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过程,分析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促进与阻碍因素。如何促进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关乎基础教育的公平问题。本课题拟结合以上研究,通过教育实践、经验总结等形式,形成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促进对策。促进对策将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去把握,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促进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的制度设计;二是促进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学校教育优化;三是促进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家庭支持系统构建;四是促进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自我调节策略。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专项课题申报书《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
A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评审书2024年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课题设计论证部分)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一)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本课题《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层面均具有显著的价值。
从理论价值来看,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点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网络社交行为的理解,揭示其背后的心理、社会和文化机制。
这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现有的社交网络理论,还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同时,通过构建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分析框架,我们可以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从实际应用价值来看,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高校辅导员提供有效的引导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
通过了解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点,辅导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社交能力。
此外,本课题的研究还可以为高校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帮助他们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网络社交管理规定,促进大学生健康、文明、有序地参与网络社交活动。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目前,国内外对于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国外,学者们主要从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角度对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了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同时,一些学者还提出了相应的引导策略,以应对网络社交圈层化带来的挑战。
在国内,随着网络社交的普及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日益活跃,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问题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国内学者主要从教育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他们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现状、特点及成因,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引导策略。
然而,相比国外研究,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需进一步深入和系统化。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800字以内) 研究价值:通过异步教学法在网球教学中的移植运用,进一步探索学生学习的规律,以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
揭示教师的指导规律,建立科学的教学理论,以便有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实现教师指导的异步化。
揭示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教师的指导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科学的异步教学理论、方法及手段,形成完整的教学文件和实施经验。
因此异步教学是其他教学活动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通过对网球教学在手段和方法上的运用、制定、实施和评价等几个环节的研究,总结在普通高校网球选修课教学中能提高教学质量,缩短教学周期,提高学生对网球技术更深刻的认识和对网球基本知识的更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经验与教训,为异步教学法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进一步展开使用提供依据,也为其它教学模式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根据本课题网球异步教学法设计与实施过程,也为我们提供了网球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思路,即依据项群理论原理中其他运动项目先进、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移植的方法,运用于网球教学,优化网球教学结构,提高网球教学质量,使网球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推陈出新并朝着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向整个体育教学推广。
研究现状及趋势: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促使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变革。
体育与健康新体育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的刚性课程框架的束缚,极大的拓展了体育教育的活动空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体制一时还难以适应新的变化.异步教学法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曾在1997年荣获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的5万多所中小学推广这一教学法, 教学质量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然而在体育教学上还极少应用异步教学法,而在网球课的教学中尚未应用异步教学法,教师大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以把异步教学法引入到网球教学中,尚属是一次新的尝试.B表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1000字以内) 研究目标:把异步教学法引入到网球教学中提高网球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结构,进一步推广到普通高校体育其它项目教学中,促进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800 字以内) 1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河北省科技信息服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出发,探索最大程度实现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创新模式和对策。
本课题的研究拓展了信息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体系和内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补充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理论研究。
在实际应用方面,面对当前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信息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本课题通过借助高校和企业开展协同创新计划的良好契机,对相关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进行数据调研,总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在信息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经验和不足,探索提升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协同创新模式和对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深度科技信息服务,以适应文化和经济强省建设的需要。
可以说本研究既有助于促进我省区域社会发展创新,同时对促进科技信息服务业乃至拉动我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2、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是: 企业、政府、知识、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自2012 年启动实施,旨在建立一批“ 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体制、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区域发展中的信息服务仍存在诸多问题,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严重影响了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
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发展目标,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拟突破的重点与难点
(2)本项目以文学自译研究为主题,并选取我国着名自译作家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乾等四位自译作家为例,通过考察其个人创作观与翻译观,对比分析其自译作品是如何在各自创作观与翻译观的引导下得以实现的,试图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者是如何进行自译的?自译和译他究竟有何不同?进而试图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这对推动文学自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翻译理论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3)自译家及其自译研究。根据Grutman(2004)和Hokenson & Munson(2007),在16世纪,欧洲很多诗人流行翻译自己的拉丁文作品,最早开始了自译活动,如查理五世的宫廷译员Oresme、法国最早的抒情诗人d’Oréans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学者和诗人Belleau都有大量自译作品问世,自译语言集中在法语与拉丁语之间。到19世纪,法语逐渐取代作为共同交流媒介的拉丁语,开始起到通用语言的作用。此时自译作家主要有英国Donne、西班牙dela Cruz和意大利Goldoni。不过此时以拉丁语为目的语的自译活动仍在继续,如政治思想家Bacon和Hobbes以及哲学家René等自译作品有的是从拉丁语自译成法语,有的是从法语自译成拉丁语。在1924~1969年间,因受到美洲语言冲击,逐渐形成了以英语为主要媒介的自译格局,自译风格从法语的高雅转变为英语的朴素、通顺、准确。翻译重点从中欧逐渐向北欧、东欧、亚洲和美洲发展,印度Tagore、英国Beckett、俄国Nabokov、波多黎各Ferré均为此时杰出自译作家,他们都倾向于以英语为目的语(Hokenson & Munson,2007)。其中Beckett自译的许多作品为人所熟悉:《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莫罗瓦》(Molloy)、《马龙之死》(Malone Meurt)、《无名者》(L’Innommable)等。这些书都是从法语译成英语。然而学界直到1980年才开始真正注意Beckett的双语自译现象,而学者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文化和心理意识。
(3)在国内翻译领域中,对自译研究较少。通过本项目研究,可以启发更多学者从理论上对自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
在国外,自译活动历史悠久,国外学者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关于自译定义。对自译下过定义的主要有Grutman(2004)、Popovic(1976)、Whyte(2002)等学者。其中Grutman的定义不仅“准确”,还超出关于自译是否是真正翻译的讨论,深入到自译更为广泛的层面。他不仅认为自译是“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指出了自译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是翻译结果,并暗示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还将自译分为即时自译和延时自译两种状态,并强调自译文本的内部互文关系。更具参考价值。
(1)自译及其范畴界定研究。对自译科学定义以及范畴界定是自译研究的基本问题。目前译界对自译是不是属于翻译范畴这个问题,究其实,其症结恐怕不在自译本身,而在于自译冲击了传统和现代的翻译伦理观念。
(2)文学自译研究现状与趋势研究。目前学界以某位自译家的某部自译作品为个案的研究(作者为中心的研究和单文本自译作品研究)屡见不鲜,但对同类或跨类双语作家比较研究,即同类或跨类自译家及其自译作品的共性和个性研究似没涉及或甚为罕见。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立足哲学阐释学、解构主义理论以及人类语言认知过程论等视角,廓清自译概念和内涵,探寻自译的理论基础,并在对四位自译作家及其作品分析研究基础上,阐释自译的运作机制,析出自译方式的特殊性与本质属性,旨在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进而揭示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研究内容主要有:
综上所述,文学自译研究似有以下不足:(1)文学自译定义和范畴界定,尚需深入和统一;(2)以某位自译家的某部自译作品为个案的研究(作者为中心的研究和单文本自译作品研究)屡见不鲜,但对同类或跨类双语作家和自译家及其自译作品的共性和个性比较研究似未涉及或甚为罕见;(3)研究者或注重自译实践,或理论与实践并重,但其理论的哲学思辩演绎受到一定局限,研究视角稍显单一,理论探讨的连续性和深入性有待加强,跨学科意识尚显不足,因而自译理论研究的系统性、普遍性和开放性也就难免欠缺。自译的理论基础、本质特性和运作机制尚需深入研究。
(2)双语写作视域的自译理论。西方自译研究一个显着特点是立足双语写作视角,如Fitch(1988)、Beaujour(1995)、Beatson(1999)、Scheiner(2000)、Liberman(2005)、Trzeciak(2005)、Hokenson & Munson(2007)等。最值一提,Hokenson & Munson(2007)将自译文本和自译者同时并置于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社会和学术发展史中,从自译实践活动描述和自译理论分析两个角度,详述了西方翻译史上自译现象:①首次清晰梳理了西方自译史并科学划分为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1100-1600)、近代时期(1600-1800)和现当代时期(1800-2000)等三个发展阶段。②对自译与双语写作进行平行研究,认为自译文本的关系可以视作在一个转化性语者的共同带中,以文化间代表的方式展现了两个文本间的策略性关系。如果把自然双语者称为自然性双语习得者,那么自译者则可称作策略性双语习得者。这一视角为双语和自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③从“作者中心研究”、“单文本自译作品研究”和“自译作家比较研究”三个方位全面提出了自译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对国内外自译研究大多以个案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和倾向很有启迪。④细致地将双语者划分为环境性转换语者、口语性双语混用者、书面语双语使用者、称职性双语者、地道双语者、多语者等六种,为自译性的双语研究建立了全新的翻译分析范畴,从而为深入研究自译和双语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不过这些研究往往忽视了双语写作与自译的区分。
(3)本项目以文学自译研究为主题,并选取我国着名自译作家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乾等四位“环境性转换语者”为例,通过考察其个人创作观与翻译观,对比分析其自译作品是如何在各自创作观与翻译观的引导下得以实现的,试图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者是如何进行自译的?自译和译他究竟有何不同?进而试图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这对丰富自译理论内涵和推动文学自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翻译理论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3)文学自译的理论基础研究。自译是创作主体与翻译主体合一的特殊翻译形态。虽然其形态特殊,但还是翻译。既然如此,为对其加以深入研究,就必须先探寻其理论基础。哲学阐释学、解构主义理论以及人类语言认知过程论可视作对其作出阐释的基础理论。
(4)文学自译的运作机制研究。自译的特殊性在于创作主体与翻译主体的重合,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它简化了阅读阶段,集作者和译者于一身的自译者,抑或着作权属自己,抑或语言文化不同,往往表现“大胆自由”, 翻译与创作互动,译中有作,作中有译,亦作亦译,翻译主体间性微妙而复杂。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限2页,不能加页)
(一)研究思路
首先,我们根据Hokenson和Munson(2007)关于自译性双语研究的翻译分析范畴,即将双语者划分为“环境性转换语者”、“口语性双语混用者”、“书面语双语使用者”、“称职性双语者”、“地道双语者”和“多语者”等六类,选择其中最为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类文学自译作家——“环境性转换语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这些自译家具体限定在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乾等四位我国着名自译作家上;然后,通过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对自译及其范畴界、文学自译研究现状与趋势、文学自译的理论基础、文学自译的运作机制以及文学自译者所持的标准和自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考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限2页,不能加页)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探索国内外自译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阐释自译的概念,产生和发展,能使人们对自译这种特殊翻译的研究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对这种特殊的翻译方式有所思考。
(2)自译的作品一般都是文学作品。通过阐述自译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探寻自译的理论基础,阐释自译的运作机制,对丰富翻译理论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翻译研究不乏开拓性意义。
(2)自译家或作品个案研究。这方面研究者主要有吴波(2004)、林克难(2005)、吴琳(2006)任晓梅(2006)、陈吉荣(2008,2009)等。林克难研究萧乾自译文学作品后,认为萧乾自译的删节译法开创了文学翻译新路,并指出文学翻译不应该只有诠释加注一种办法。吴琳通过对白先勇《台北人》的系统性研究,发现尽管自译家会对原作做了些修改调整,但在翻译中他担当的仍是译者角色,并认为自译不仅仅是翻译原作,更是弥补原作不足,澄清含糊之处,让自己意图更加明确的途径。任晓梅对林语堂《啼笑皆非》的策略作了细致研究。陈吉荣(2009)将张爱玲自译个案置于翻译现象学背景,采用实证研究与理论描述相结合方式,对自译语料进行分时段研究、内部对比研究和外部比较研究,并梳理了中西方对自译研究的论述,尝试构建自译理论,是对我国文学自译研究一大贡献。
(2)研究文学自译现状,探究文学自译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廓清自译的概念和内涵。借助对自译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梳理自译理论,旨在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以及发现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并希望能指导翻译实践,揭示文学自译在翻译研究中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3)译者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决定着翻译的过程。自译作家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在其自译作品中有着明显体现。自译作家的创作在语汇、句式、节奏等语言形式上对翻译有促进。其创作为翻译提供了丰富的语汇,特别是在翻译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前的创作可以为其带来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