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弟兄_伤逝_看鲁迅小说的忏悔意识
鲁迅先生的《伤逝》读后感(通用5篇)
鲁迅先生的《伤逝》读后感鲁迅先生的《伤逝》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先生的《伤逝》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鲁迅先生的《伤逝》读后感1对于我来说,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都是较为难懂、晦涩不明的。
可以说《伤逝》也不例外吧。
但是这仅仅二十多页的文字,让我觉得有些许怅然,为涓生、或是为子君。
每读一本书之后,我都会把书里的一些句子摘抄下来。
有人说,往往书里被人单独摘抄出来展示的句子,最能表达整一本书里想要表达的东西。
《伤逝》里有这么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就是这么分明、坚决而又沉静的一句话。
而小说的名字《伤逝》,这压抑的名字。
就如同余华的《活着》是由一系列的死亡所构成一般,鲁迅的《伤逝》则是从追求新生而写成。
通篇读下来,我发现子君这位人物同当代的我们有些相似。
不在社会,而在想要自由、想要奔跑时,却被无形的囚笼束缚着。
不知中国青年是否有如鲁迅先生所期望的摆脱冷气、只向上走。
我们都在追求,却一次次被现实压垮了腰,屈服于现实。
子君亦曾追求过。
初时她可以为了爱情而在父亲面前立下一句有力的宣言,令涓生看到新时代的曙光。
他们也会在一起讨论那个时代下鲜少有人提及的话题、会为了新生活四处奔波与奋斗。
但当涓生失去了工作,俩人一同住进一个大杂院中,与众多所谓官太太住在一起时,子君变了——其实倒也说不上变,因为子君的骨子里一直都是旧时的思想,从未变过。
她开始养阿随来打发这百无聊赖的时光、开始为了争夺油鸡而与官太太们互相大骂、开始操心于世俗与日常、开始褪去她仅存无多的荣光。
可涓生仍在对新生活抱有希望啊。
他从未忘却翅子的扇动,尽管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
后来,阿随也被送到了一个并不很深的土坑里,涓生与子君似乎也互相厌倦了。
"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槌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鲁迅《伤逝》阅读感悟
鲁迅《伤逝》阅读感悟鲁迅《伤逝》阅读感悟优秀范文鲁迅《伤逝》阅读感悟1“那么,即使在草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
”这是涓生对子君之死的忏悔,发出如此的感慨,也许是涓生发现了自我的自私,最终导致子君的死.如果能重来,也许涓生会选择珍惜,但始终避免不了杯具的结局。
从我含泪握着他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再到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其实并不是偶然,而是涓生的自私,目光短浅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他的自私改变了子君原本的勇敢、思想的先进、新潮。
削去了子君原本的锐气。
得甘于屈服旧社会,对生活现状的无奈,可涓生也不想想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也不妨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也许是涓生过分要求对方,其实,感情也如友情。
彼此之间都不能少了沟通,少了理解,生活中更是少不了误会。
所谓误会,可是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阻碍。
放低姿态,况下心来,之间的误会也便可迎刃而解,对于子君的角度而言,子君承受的更多是旧社会的压力,更多的是对于生活的无奈。
涓生的便如“压死骆驼的最终的一根稻草”,如果彼此的心灵能有更好的沟通,这段情才能长久,或是说是可能的白头偕老。
我仍然仅有歌唱一般的哭声。
“给子君送葬,葬在遗忘中”这是涓生对子君的离去的深深忏悔,这又变如我们对我们所拥有并不懂得珍惜,直到真正失去才后悔莫及,以往我拥有过一段友谊。
从无话不谈到相顾无言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起初应篮球的兴趣而结识彼此而后,也因种.种矛盾导致分裂。
从这段友谊结束以后,才顿时察觉有一个兴趣贴合又有话可说的人是多么的困难。
越能够发现他身上的优点,远超于他的缺点。
不妨去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他人,学会多包涵对方的缺点亦能够经过共同的努力,去将缺点转变成优点。
对于作者而言,这部作品中的涓生、子君事,那时封建社会追求自由、感情的男女。
但我看到的更多是人与人之间如何更好的相处。
关于情皆可化为一句话,且行且珍惜,珍惜与我们所拥有的多包含对方的不足,学会欣赏与对方学会理解,关于情也仅有做到以上的才能够长久、绵长。
浅析鲁迅文学作品当中的忏悔精神
浅析鲁迅文学作品当中的忏悔精神作者:黄国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4期摘要: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很大成都上是因为人类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并忏悔。
在鲁迅的作品当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他对于社会丑恶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批判,感受到他们芸芸众生的关怀和体恤,还能够从他的作品当中感受到忏悔精神。
鲁迅在对自身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反思,并且充满了忏悔精神。
文章对鲁迅文学作品当中的忏悔精神进行了梳理,并对忏悔精神的来源进行了探究,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鲁迅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鲁迅;小说;忏悔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02人类作为万物之灵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类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自省,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忏悔。
忏悔源于宗家,人们出于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神灵的敬畏而对自己以往的不恰当行为进行自我否定和批判,对自己的思想偏差进行自我纠正。
在鲁迅的作品当中充满了浓厚的忏悔情结,往往能够打动人心。
一、鲁迅小说中忏悔意识的来源与宗教提倡的忏悔不同,鲁迅作品当中的忏悔精神是建立在他对历史和现实敏锐的洞察力的基础之上的。
鲁迅最早接受的是传统封建文化的教育,传统封建文化对鲁迅的影响很大。
当鲁迅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之后,他开始质疑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反思和忏悔。
鲁迅的忏悔不是逃避责任,而是积极负担起时代压在他身上的重担,勇敢的剖析自我,揭露丑恶的社会现实。
鲁迅文学作品当中的忏悔精神最在体现在《狂人日记》这部作品当中。
鲁迅在这部作品当中对封建吃人李娇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思之后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鲁迅通过这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狂人”这一经典文学形象,通过“狂人”的视角发现自己的家族在历史上“吃人”,现在还在“吃人”,“狂人”自己也在无意当中吃过妹妹的肉。
鲁迅在这部作品叙事展开的过程当中不断进行忏悔。
在《伤逝》中,涓生一面在不断的辩解自己所说出的事实的真,在另一方面则是在不断地悔恨自己导致了子君的死亡。
精选鲁迅《伤逝》读后感大全5篇
鲁迅《伤逝》读后感(一)读完鲁迅的《伤逝》心中充满了惋惜、悲凉与愤怒。
小说以涓生与子君从恋爱、结合到最后的离异,这不到一年时间中,两人之间感情的微妙变化为内容。
向我们展现主人翁追求爱情的历程,而最终的结局无疑是可悲的。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或许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果。
涓生从一开始对爱情充满激情,到后来的淡漠与残酷,直至亲手将子君推向死亡。
子君为爱情坚定、奋不顾身,而最终也为爱情将其埋葬。
子君与涓生敢于向封建传统挑战,他们是勇敢的、无畏的。
尤其是子君。
他们一同构筑理想中的家园,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面对窘迫的生活,涓生的抱怨油然而生。
而这背后,正是由于子君经济上的不独立。
没有经济基础,在爱情中便没有了发言权,即使有也微乎极微。
子君由一个勇敢独立的女性,在生活的蹂躏下,变为一个怯弱的、传统的家庭主妇。
涓生喜欢的则是与之有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的子君,而非结合后这样的子君。
这样的子君是涓生无法容忍的,当然这也是二者分裂的原因之一。
同时涓生强调“爱情必须实时更新、创造”,的确,爱情也有保鲜期。
涓生与子君结合后的生活,平淡而枯燥,没有恋爱时的激情与新鲜感。
涓生感到厌倦,加之生活上的拮据,加速两人爱情走向灭亡。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或多或少是对现代爱情的反映。
涓生是男性的代表,追求爱情是的热情,得到爱情后的满足,抛弃爱情是的无情。
而子君则是女性的代表,为爱情而盲目,而坚定,而奋不顾身,最终也因爱情而死。
其实这种爱情悲剧的产生,并不完全归咎于涓生,当然子君也无可责备。
只能说现实太残酷,他们未能经受住残酷的考验……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让我们感悟到现实的残酷,人生的无奈,与人性的怯弱。
女人对于爱情往往比男人更加坚决,坚决到盲目。
愿为爱情舍弃一切,而最终的结局大多是可悲的。
在爱情中,女人往往是情感大于理智,而男人则相反。
尤其是结婚后的女人,抛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投身于家庭琐事,相夫教子。
经济上不独立,在生活中大多没有发言权和自主权。
读鲁迅短篇小说《伤逝》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读鲁迅短篇小说《伤逝》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读鲁迅短篇小说《伤逝》读后感陈弥远《伤逝》作为鲁迅笔下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却是复杂又充满歧义,甚至连其弟周作人都认为此篇最为难解。
然而,小说所刻画的爱情的样子与矛盾,却是并未因时间流逝而失去意义,今日读来,依旧能激起许多共鸣。
这篇小说是男主人公涓生的忏悔记。
因为爱,涓生和子君不顾一切,同居、相守;因为经济问题的琐碎、心理共鸣上的矛盾,最终走向悲剧的收场。
期间的深刻教训,今日看来,依然有着诸多共通之处。
爱情需要物质基础。
同居之后紧随着的就是涓生的失业,经济上入不敷出的局面,让子君只能在柴米油盐上精打细算、日夜操劳;对爱情心灵契合的向往,让涓生对子君只顾通俗生活、没有精神交流而无比失望。
随着生活日益困顿,这些窘迫与矛盾愈发紧迫和扩大,终致分手的结局。
也许爱不需要任何理由,正如子君冲破枷锁也要和涓生在一起一样;但是爱下去,需要物质的维持。
精神层面的契合也很重要。
对于女主人公来说,她向往了爱情的自由,但最终的期望还是传统的家庭生活;而对于男主人公来说,却是高要求的精神交流,谈文学谈艺术,等等。
精神上的不契合,所追求的东西的不一致,使得他们在共同走下去的道路上越来越难以为继。
这是一部悲剧,也是嘲讽当时的知识分子在爱情中的虚伪的作品。
小说里涓生对子君说”我不爱你了”,子君离开而后死去,但男主角最后忏悔所得的体会却是”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这是多令人愤慨的虚伪。
从这个角度来说,”涓生”与鲁迅刻画的其他有着种种弊病的知识分子,包括孔乙己、狂人、吕纬甫等等,并无二致。
当然,我的思想并没有鲁迅先生那么深刻,读完此篇,()我的感慨还是停留在”爱情需要物质基础”这一浅显层面上。
这也是贫穷的我的阅读体会的写照吧。
贫乏又浅薄如我,连这篇读后感的标题都不知该如何概括,也就啰嗦至此。
《伤逝》简介《伤逝》是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以爱情为题材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短篇小说,收录在《彷徨》。
《伤逝鲁迅》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是《伤逝》文末涓生所说的话,字字都透露着他的忏悔。
而他的忏悔不仅仅是对于自己旧日错误的悔恨,过多的恐怕是对错误无法挽回的哀叹。
鲁迅对个人的痛苦非常敏感。
人如果意识到自己有吃人的本性,而且已经吃过了,想吐也吐不出来,要洗也洗不干净,这叫忏悔,是对人性之罪无以挽回的痛苦。
五四时代本是一个人文主义高扬的时代,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是那个时代的主题,是那个时代的共鸣。
然而,鲁迅对五四时代知识分子所张扬的人道主义、人性至上、现代文明等表示了深刻的怀疑,这是鲁迅对这个时代共鸣的一种穿透,他包容了这个时代,又超越了这个时代。
在小说《伤逝》中,鲁迅运用了大量心理描写,勾勒出人性的复杂与心灵的深度;鲁迅同时大量吸收并引用了西方文学中所广发采用的象征和隐喻的技巧,在《伤逝》中形成了自己的象征意象系统:子君喜欢养宠物,而她养的小狗本身却又是成为了子君类女性的象征。
她们敢于从生养自己的牢笼般的封建家庭的枷锁中脱身,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幸福,最终却仍然避免不了成为被从新豢养的宠物,失去了自己的梦想和独立存在的价值。
鲁迅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他能既看到现实,又不被现实所束缚,他从理想出发来批评中国,他的生命与这个时代联系在一起。
而回到文章本身,《伤逝》则主要表现了梦的破灭,第二次清醒的孤独和失败,自己的努力和努力的失败,自己的呐喊和呐喊的误会。
鲁迅把传统看成鬼魂,阴魂不散的,鲁迅反对传统,反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命,是自杀自亡式的。
在反传统,告别旧时代的同时也在清理自己。
鲁迅的知识分子传统是失落的,《伤逝》是个惨痛的悲剧,展开了生命力的无情、同情心的缺乏。
中国人的悲剧与悲剧的仪式分不开,悲剧是人们上演的历史态度和仪式,悲剧可以没有价值,但是悲惨是有价值的。
关于《伤逝》优秀读后感(通用12篇)
《伤逝》优秀读后感关于《伤逝》优秀读后感(通用12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伤逝》优秀读后感(通用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伤逝》优秀读后感1《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小说短短一万多字却生动地描写了子君与涓生从相恋同居到爱情破灭的全过程。
语言简短有力,思想内容深刻庞杂。
涓生和子君他们单纯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至上,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最后造成了悲剧。
作者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
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写,我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爱情正是那个提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后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
回顾涓生对待子君爱情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阴暗面。
追求子君的时候“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
也难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温习的必修课,而涓生后来却只当作是浅薄可笑的电影一闪。
如此纯真热烈的求爱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践踏了。
涓生冲动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浪漫热情,只能维持到得到子君的爱时,就成了“被质问,被考验”的负累了。
他们相爱的时候,涓生是这样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时,他们走在路上,他仍会觉得到时时遇到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可见,子君给他的幸福并没有坚定他的爱情,他的勇气在很早时段都已经暗地里隐藏着不稳定性。
总之,《伤逝》中子君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她对爱情的盲目纯真一开始就奠定了她的悲剧色彩。
涓生的“无爱之爱”又起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剧化进程。
《伤逝》优秀读后感2《伤逝》是鲁迅探索运用内心独白的叙事方式写作的一篇小说,这在鲁迅的两个主要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可谓是独一无二的。
鲁迅《伤逝》读后感(通用27篇)
鲁迅《伤逝》读后感鲁迅《伤逝》读后感(通用27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伤逝》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鲁迅《伤逝》读后感篇1今晚终于把《伤逝》这部小说看完了,心里面有许多的感慨和收获。
主人公涓生、子君是受过新式思想熏陶的两个青年,他们不理会世俗的眼光,毅然的选择为了爱情的自由而走到一起。
但是,爱情是需要面包的!在为生活而担忧操劳中,子君在与涓生同居之后就逐渐变回了旧式妇女的形象,“全然忘记了当初的新思想、新觉悟”,涓生面对同居后的子君,同居后的生活状况感到非常失望。
这失望一天天累积,两个人之间的隔膜、矛盾越来越深,最终,涓生为了寻找他眼中的“新路”而决定把“真实”告诉子君——“我已经不再爱你”,对涓生极度依赖的子君最终离开了,离开了涓生,也离开了这个世界!涓生在得知子君的死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之中,他所要的“新路”,也并不是像他之前选择的那样,出现在眼前,反倒是无尽的悔恨、空虚。
这个故事显然的,是一个悲剧。
两个为了爱情自由而走到一起的人,最终得到的是凄惨的结局。
在小说之中,有两个细节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其一,“子君有怨色,在早晨,极冷的早晨,这是从未见过的,但也许是从我看来的怨色。
我那时冷冷地气愤和暗笑了: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于这空虚却并未自觉。
”我极其震惊于那个“冷冷的气愤和暗笑”!抛开涓生所气愤和暗笑的内容,我只讲两个人之间对待的问题。
两个因为相爱而选择走在一起的人,在共同生活之后,发现彼此之间渐渐产生隔阂,却不想着去放开彼此的想法,敞开心扉的争取把隔阂早日消除,而是无所作为的让隔阂这么逐渐累积,累积,最后竟然发展到对对方“气愤”、“暗笑”的地步,尤其那“暗笑”,多么伤害人心的暗笑!涓生,你可知道,你所暗笑的可是你爱的人啊!其二,在子君死后的一段时间,那条狗“阿随”竟然自己找回来了,来到了涓生的面前!子君,对涓生深爱而又极度依赖的女子,在涓生说出他心中的“真实”之后,怀着对涓生的爱,和对涓生的绝望而离开。
_伤逝_中涓生忏悔心理动因分析_范阳阳
、 “广 大 的 空 己生存 环 境 的“寂 静 和 空 虚” ” 、 “死的寂静 ” 。 他的寂寞与空虚需要借 虚 , 而子君恰巧扮 助一种外在的力量来“逃出 ” 演了这一角色。 同时, 也因为他在与世界建 立联系和沟通的方式上出现了困境, 所以对 于社会的认知和想象极为有限, 他沉浸于自 己用启蒙知识构建起来的个人世界, 并且以 。 此作为评价标准 但启蒙知识在他这里并没 有通过具体的行为 ( 与外界的交往和反馈 ) 内化为自我的自觉选择, 仍然只是作为一套 客观知识存在, 涓生对其是否具有现实可行 性并没有确信; 而且他和外界一直处于紧张 所以直到后来和子君走在路上“遇 的关系, 到探索, 讥笑, 猥亵和轻蔑的眼光 ” 仍会感到 “全身有些瑟缩 ” 。 他用连绵不绝的话语极 力掩饰自己对于启蒙知识的不确信和对于理 想生存状态的想象性描述, 并从子君的肯定 ( “她总是微笑点头” ) 中得到确证, 性反应 他 们半年的交往行为就是在不断地重复、 强化 。“于涓生而言, 这种确信 作为一个启蒙者, 、 ‘男 女 平 他只是 拥 有 一 大 堆‘家 庭 专 制’ ’ 、 ‘伊孛生 ’ 等 等等这一类抽象的概念和符 , …… 号 需要借助柔弱的子君来肯定自身觉
“人总该有一个独立的家庭 ” ; 他后 涓生感慨 “没有一间静室 ” 、 来叹息自己 子君也不如以 “那么幽静 ” , 并归因于“自己无力购置一 前 , 间书斋” 表面上是指涉经济压力的后果, 但 内心深处暗含的意思仍是在强调自我独立、 安静的空间的重要性。这一心理也可从他对 待家中小动物的态度得到印证: 在把油鸡变 “肴馔” “从此便清静得多 ” ; 把阿随在 后说 成 。 这都 抛到野外后“觉得又清静得多多了 ” 在此说明他处理问题的方式习惯于以逃避来 解决, 缺少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由于结合的仓促和对于爱情、 生活并没 而单凭一时的 有真正地理解和清楚的思考, “谋定” 快意而 生活, 那么同居后必然暴露出 来问题。 当涓生将自己的启蒙知识宣扬完后, 便 , “我们先是沉默 失去了进一步沟通的能力 的相视, 接着是放怀而亲密的交谈, 后来又是 沉默。 大 家 低 头 沉 思 着, 却并未想着什么 , 事” 可见二人的交流已经出现问题。 同居 后二人进一步互相了解、 情感融合的能力的 , “在会馆时, 缺失便暴露出来 还偶有议论的 , 冲突和思想的误会 自从到吉兆胡同以来, 连 。 二人只能用回顾过去的方 这一点也没有 ” , “我们只在 式来缓解尴尬、 引出交流的话题 回味那时冲突以后的 灯下对坐的怀旧谭中, , 和解的重生一般的乐趣 ” 这其实就预示了 不能更新、 创造爱的危机的出现。 涓生强调 “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 的 永久是这样的 , 其实暗含的是对于和子君对 安宁和幸福 ” 。“爱 情 必 须 时 时 更 坐而 谈 的 生 活 的 怀 念 新, 生长, 创造” 则可看做他在完成布道启蒙 知识后无法走出困境的疑问和反省, 但其实 他已经没有了使爱情生长的能力, 却反而将 这推卸给子君, 似乎责任在对方。同时, 涓生 终于意识到之前对子君理解的有限和隔膜, “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 揭去许多先前 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 即所谓真的 。而这些都预示了生活将会出现的 隔膜了” 88
鲁迅伤逝读后感7篇
鲁迅伤逝读后感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reflections, legal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鲁迅伤逝读后感7篇读后感能够让读者与书中的情感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传递,通过写读后感,我能够更清晰地表达对书中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感受,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鲁迅伤逝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鲁迅伤逝的读后感(11篇)
鲁迅伤逝的读后感(11篇)鲁迅伤逝的读后感1鲁迅先生的小说,自高中到现在,约摸算来,不知不觉,已经读过四五本了。
而印象极深、爱不释手的还是《伤逝》。
故而,《伤逝》认认真真一个字一个字又一次读了两遍。
深夜,适合读书,亦适合写文。
出于对《伤逝》的爱,我罢了日常的缠身规律,定要停下来,挤出点宝贵的时间来,写点什么。
鲁迅先生的《伤逝》出于《彷徨》小说集,也是唯一鲁迅先生以第一人称自述爱情的小说。
鲁迅先生的诸多小说,大多醉翁之意不在酒,甚至指鹿为马,自然不能浮于表面来看,更多的要深入,深入到每一个人物角色的性格与骨子里,更要深入那个鲁迅先生默然写作的夜晚。
第一次看《伤逝》的时候是可怜子君,恨涓生。
而现在第二次看是恨涓生也为涓生悲痛,对子君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首先,暂且不论古代,因为那时候制度与现代不同。
论《伤逝》中的涓生,这个人就是典型软弱无能文人的代表,譬如《都挺好》中的苏明哲。
可以妻子隐忍着因他而来的现实的苦痛与重担,若相反,这个男的恐怕要投降现实生活,当一个逃兵,带着悔恨和谎言过一辈子。
在无能的男人看来,生活难过了,永远是因为有一个累赘老婆。
这就是无能男的本质,推卸责任,没有担当的意识和勇于牺牲的精神,自私、懦弱。
其次,子君身为一个思想意识觉醒者,最后沦为家庭主妇,也难免带有女性自身的局限。
《伤逝》中的子君就是典型的依附性的被奴化的女性。
面对现实生活的茶米油盐酱醋贵,她带着传统官僚作风的旧习,有大胆追求婚姻爱情的勇气,却缺少思路和行动。
她的行动便是嫁给自己想嫁的男人,而结婚之后却仍旧归属并安于家庭主妇的附属地位。
家庭已经频频经济危机,还不知道走出家庭赚钱维持经济,最后还是只靠涓生这样的男性,即家里唯一的劳动力。
加上子君带有市侩妇女的习气,与邻居盲目攀比,斤斤计较,不顾生活现实水平,太理想主义,想的太好,做的太少。
再者,子君,沉沦于生活的琐碎,没有个人独立的思想与生活,整天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忙碌,自然与文人涓生越走越远。
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探讨
真 ,在 另一方面则 是在不断 的悔 恨 自 己导致 了子君 的死 亡。在 《 伤逝》中, 详细 的描 述了主人公 的 自我审 问、 自 我辩解 以及 自我批判 ,让这部作 品在 爱情 的主题之外融入 进去 了更加深 刻 的忏悔 意识。 同时在 《 在酒楼一 卜 》 的 吕纬甫 、《 孤独者》中的魏连 殳等很 多 形象 ,这 些形象都是通过对 灵魂 的深 刻剖析所最终形成的忏悔意识 。 总之 ,鲁迅 的忏悔意 识是起源 于 对近代 中国所存在 的历 史凼境的 思索 以及对人 的思想文化观念 的根性变 革 的需要 的思考 。对于 国人 的愚昧 、麻 木等各种 心理 性格特征 ,鲁迅表现 出 了巨大的担忧 : “ 中国的呆子, 坏呆子 , 岂是医学所能 医治好的么 ?”鲁迅 已 经认识到 国民如果愚弱 ,那 么即使是 拥 有健 全的体格 ,不管有多么的强壮 , 那 么其最后都 只能够是成为 没有 意义 的 示 众 材 料 或 者 是 麻 木 的 坎 坷 。 也 正 因 为 有 了 这 样 的反 思 , 鲁 迅 认 为 需 要 去对国人的精神 进行改变 ,而 要改变 国 人 的 思 想 , 首 先 就 必 须 要 深 刻 的 反 省 自身奉行 的文 化传统 ,并在这 个反 省 的过程 中完成 思想文化上 的现 代转 换 。因此 ,鲁迅 小说的反思 中所 体现 出来 的那种忏悔 意识,体现 出了鲁迅 对整个 民主新文化构建所做 出的努力 , 他在 不断 的探寻 国人被异化 的社 会根 源 、历史根源 以及文化根源 ,希 望能 够通过 努力对 国民性 进行改造 ,让整 个 民族的灵魂得 以重铸 。 二 、鲁迅小说 中忏悔意识所 表现 出的 特 性
仅 拥 有 对 人 性 洞 察 的 能 力 、 对 众 生体 恤 的 胸 怀 、 一 种 遗 世 独 立 的 自由 。鲁 迅 的 忏 悔 意 识 相 比于 同时 代 的作 家 们 要 更 加 的深 刻 ,他 对 自身 以 及 对 社 会 和 历 史 的批 判更 加 的尖 锐 。 文 中 主 要 探 讨 了鲁 迅 小 说 中忏 悔 意识 的来
论新文学发展中的忏悔意识--从《伤逝》、《人生》到《错,错,错》
论新文学发展中的忏悔意识--从《伤逝》、《人生》到《错,
错,错》
丁琪
【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1(022)003
【摘要】本文选取了20世纪文学中处于不同历史语境,但都渗透着忏悔意识的三部作品,论述了把它们置于同一研究层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抒写一段破灭的"不了情",并进行无情的自我谴责和剖析是其共同情感倾向,形成了弥漫于作品中的具有现代色彩的中国忏悔意识;同时,忏悔意识背后却是对爱情悲剧产生追忆思考,这乃是文本的情感展开逻辑;并且深入文本,运用"细读法"论述了三个爱情悲剧亦即人性的悲剧.【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丁琪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中文系,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四“进宫”,他的人生一错再错 [J], 谢江洲
2.人生有三错,一步错,步步错 [J],
3.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 [J],
4."出"错人生,"纳"错轨道 [J], 王兆伟
5.“出”错人生,“纳”错轨道 [J], 王兆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逝》阅读感想
《伤逝》阅读感想在阅读《伤逝》时,我首先被涓生的痛苦所触动。
然而,这种忏悔最初是以否定的态度出现的。
当他重回故居时,他发现自己在空间上的痕迹被掩盖了,一些难以回首的经历似乎也可以被消除。
这种对过去的否定态度在“忏悔录”的末尾再次出现,但此时遗书的口吻已被对未来的展望所取代。
爱情和爱人的离去在涓生的生命中留下了一个空洞,而事件的不可逆转使得这个洞深不见底。
然而,涓生并没有被如何填满这处空缺所困扰,而是选择了遗忘。
遗忘并非失忆,它更具目的性,也更能突显行动的主体。
实际上,遗忘可以被视为另一种铭记,它比平常更加深刻地记下了空洞之外的土地。
涓生的遗忘既是对自己生命更具价值的一种提醒,也是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他相信粗糙的遗忘是为了更坚定地前行,因为未来是可以把握的,过去是可以忘记的,当代是未来替代过去的必经之路。
这种态度中或许带有一丝懦弱和忘恩负义的气息,但在理解他的认识与情感时,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宽容。
“短促的时间、紧急的心态和崇高的理想”,这些因素不容许一位在社会外徘徊的男学生慢慢地处理自己的经验。
从悲痛到生活的转型往往需要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进行,因此,反思似乎被无奈地排除在紧急的现实之外。
然而,当我们与“诗学的信任”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一只脚跨出文本时,我们是否也能对涓生的叙述提出质疑呢?虽然涓生借助对子君的追忆抚平了自身的创伤,但这样的追忆是否存在一丝裂缝呢?实际上,涓生的怀念首先是对子君的代言,子君从未自己开口说话,她的言语已被涓生过滤,这使得他的叙述能够如此平滑。
然而,这种平滑正是整篇“悼词”的最大裂缝,因为个人历史,正如集体历史一样,充满了难以抚平的褶皱和难以翻越的丘陵。
如果说涓生面对未来的自信来自于忏悔完成所带来的解脱,那么他在叙述中所体现出的另一种自信则是他有权追溯并定义他人的历史。
在文本中,这种自信以启蒙者的姿态展现,他将自己视为进步者,对平民进行启蒙,尤其是对子君这样的女性。
他认为中国女性并非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无法改变,在不远的将来,她们将看到辉煌的曙光。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忏悔意识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忏悔意识作者:宦文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8期摘要:鲁迅的一生贯穿了以“自审”为特征的精神现象,忏悔意识是鲁迅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他的作品中也流露出他独特的忏悔心态。
本文着重分析鲁迅作品中忏悔意识的表现。
关键词:鲁迅;忏悔意识;罪感作者简介:宦文涛,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01忏悔意识,是在文化、社会、历史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沉淀在文化人个体或群体心灵上的精神产物;是由于未知理想化的未来与已知冷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文化人心里所产生的罪感、孤独、忧患、迷惘等意识形式。
它的产生与时代的动荡更迭、价值观念的新旧交替紧密相连。
近代中国忏悔概念的出现是中国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五四”时期知识群体带着伤痛重审灾难与传统,鲁迅是“五四”时期思想文化的代表,其作品中忏悔意识突出,既从社会语境层面自省反思,追问自我、反省道德、审视良知;也从生命语境层面审视探寻,呈现生命或生存本身的悲剧事实以及对救赎的渴望。
一、对祖辈文化的忏悔,揭露中华民族四千年的“吃人”历史。
文化意义上,《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忏悔小说”1,狂人指控狼子村赵贵翁、大哥“吃人”。
鲁迅用极端化的语言将中国传统的罪进行了本质化的概括与表述,具有极强的彻底性与革命性。
在《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也源于这种“吃人”的集体无意识。
祥林嫂的悲剧是整个社会关系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负面作用的结果。
最终使祥林嫂精神崩溃的正是一个同在鲁四老爷家做短工的女人柳妈。
“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只肯洗器皿。
”但也是她告诉祥林嫂“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柳妈是一个所谓的“善女人”,但她灵魂里所负载的传统文化中的腐朽成分无疑成了摧残与谋杀祥林嫂的工具。
论鲁迅《伤逝》中涓生的忏悔
论鲁迅《伤逝》中涓生的忏悔学科教学汪浩老徐既然说要有自己的观点,我就来谈谈自己读《伤逝》的一点浅薄感受。
鲁迅的伤逝是他唯一的恋爱题材作品。
毫无疑问,涓生在鲁迅看来可能是一个具有新时代精神的一个知识分子,是五四时期反对封建势力的青年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
我们说他接触了西方最基本的启蒙思想,具有一种打破家庭专制制度的一股力量。
但所谓涓生的忏悔,我并没有看出多少。
这是一篇用回忆的笔调写的小说,我们可以按时间顺序来看看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发展史。
在一年之前,涓生也是一个很寂寞空虚的人,“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
因而谈恋爱是涓生用来打发寂寞最好的办法,于是我们就看出了涓生恋爱的动机,至少不是非常纯洁。
而就在寂寞空虚待解救的时候,他碰见了“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的子君,从这点可以看出子君应该是个有几分姿色的女子,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更何况对于一个正处于寂静和空虚的男人。
这种无聊、空虚和苦闷应该是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的状态。
我们再来看看他们相恋时候的状态,“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在这里,涓生成为了一个启蒙者的形象。
也正是因为这种启蒙,他们俩走到了一起,在这里我们又看见了女性的伟大,子君发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的宣言。
这句话确实很震慑人心,表现了那时候女性对于启蒙的强烈呼唤。
子君跟涓生在一起,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这一切很好理解,就是在当今社会一个女性如果未婚和男人同居也要受到一些非议,不过现在毕竟开放很多了,小三和二奶也见多不怪,但在当时封建社会思想很浓厚的社会这种行为应该还是很有压力的,但是为了爱情,子君毅然而然这么做了。
不在乎名声,也不在乎启蒙,只因为爱情。
而涓生的行为就难以理解了,最后因为经济条件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恐怕是因为日久习惯了,没什么新鲜感了,对于子君也日渐冷淡。
伤逝_复仇冲动过后的忏悔_从_阿随_的命名和结局谈起
的外在表现。但这种外 在表 现对于 接受 过新 思想的 涓生 却 嫁汉 嫁汉 , 穿衣 吃饭 , 我现 在没 有 涓生 不喜 欢这 个 工作 , 今后 生活怎 么着 , 你 看着 办 ! 这无 形中 给了 仍处 于 经济弱势地位的涓 生很 大的 精神压 力 和子君曾经建立在 志 同道 合 名字。因此 , 即 使没有 后来 的涓 生失业 的外 在困 境 , 涓 生 基 础 上的 和谐 关系 也已 不 存在了。因为作为深 受五 四启 蒙影响 的时 代青年 , 没有 人 愿意娶一个只会洗 衣做饭 生孩 子的传 统女 性。这一 点在 叶 圣陶的 ! 倪焕子∀ 中也可以看到 , 一个恋人 , 一个同志
∃5% 短 兵相接 。
[ 中图分类号 ] I206 #
# #
!伤逝∀ 一般被认为 是鲁 迅小 说 中最 难阐 释的 文本 之
一。其中 , 对具有 超越 两人关 系意 义的涓 生和 子君 的爱 情 悲剧 , 在有 着不同批评 视界 和话语 力量 的评 论者那 里一 直 莫衷一是 , 成为争论 和交 锋的 焦点。传统 的文 学史 叙事 认 为涓生子君的爱情 悲剧是 黑暗 社会损 害的 直接 结果。女 性 文学批评则 突出强调涓 生对 子君的 性别 压制 是造成 两人 爱 情悲剧的重 要原 因 , 只有 整合 进日常 生活 观念 , 才 能从 内
y
阿随; !伤逝∀ ; 复仇 ; 忏悔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4 0633 ( 2007) 02 147 03 莽原 社 。尽 管对 此前 ! 新 青年 ∀ 同 人的 解 散深 为痛 心 , 但他是 反抗绝 望 的 , 他 渴望 在其他 青年 身上找 到联 合 力量。这是他对当 时中国 革命 在南方 轰轰 烈烈 , 而 在北 洋 政府统治的中心北平死水一般沉寂现实的不满和回应。 1925 年 3 月 31 日 , 许广平 和鲁迅 通第一 封信。针对 许 广平在信中的寻找 人生出 路的 提问 , 鲁 迅提 醒许广 平面 对 人生的 因为 歧路 不要悲观 , 要不 哭也不回 , 选一条似乎 可 壕堑 战 ,
伤逝读书心得
伤逝读书心得•相关推荐伤逝读书心得范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书心得好好记录一下了。
可是读书心得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伤逝读书心得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伤逝读书心得1《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以青年人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悲情小说。
鲁迅先生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忆了涓生从恋爱到失恋的过程,抒发了涓生的悲痛和懊悔。
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革命的时代,涓生的爱情而注定成为时代的牺牲品,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爱情的悲剧是必定要归罪于社会的,最起码也是和社会有关系的。
那时的爱情不像现在这样自由,正因如此,涓生的爱情会受到社会的“迫害”。
生活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一样,琐碎、繁杂,无非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于是子君开始为几只小油鸡不快活,开始为阿随烦心,开始日夜的操劳。
生活的工整化也出现了,涓生每天的生活轨迹就是从家到局,再由局到家,子君每天就是生白炉子、煮饭、蒸馒头,饲阿随,饲油鸡。
生活虽然平淡,但却安宁而幸福。
但是晴天霹雳也有预兆的到来了,涓生丢了工作,这唯一的生活来源也没有了。
涓生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如果吃饭成了问题,那紧接着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就统统出现了。
如何挣钱,如何节约家里的开支,而这时,在涓生看来,“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
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涓生开始抱怨,为工作、为生活。
在他看来,子君除了有些凄然外,依旧如故。
油鸡被吃了,阿随终是没有被吃掉,但是却也养不起了,只好牵出去丢掉。
子君在涓生的眼里开始变了,“颓废、凄苦、无聊”到最后随着阿随的离去,而变成了“凄惨”甚至是“冰冷”的表情。
其实,这个时候,子君的变化对一个女人来说,在那种环境下,是正常的。
油鸡、阿随都是他们刚开始生活的时候就陪伴着他们的,现在一个一个都失去了,对于子君来说,她感到一种危机,就像是一种预兆,而这种预兆很明显,他们的生活永远不能再像以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忏悔意识源于基督教文化的“原罪”理论。
在19世纪末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基督教传入中国,对五四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思想情感、审美意识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新文学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重估一切价值”的时代狂潮催生了他们对忏悔叙事的普遍重视与尝试。
陈独秀提出:“要把耶稣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培养在我们的血里,将我们从堕落在冷酷、黑暗、污浊坑中救起。
”[1]以鲁迅为代表的文人在面对万恶的封建文化和黑暗的社会现实时,对其坚决抨击,不惜自我解剖,流露出浓厚的忏悔意识。
这种忏悔意识成为作家精神的新质,也是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在鲁迅日记里,1925年2月21日和1928年12月12日均有购买《圣经》的记载。
在早期《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人之历史》等文中,鲁迅常常提及耶稣那种为人类甘于牺牲的精神。
在以后的文章中,又多次引用《圣经》中的事迹、典故、箴言,并常常引申出精辟的思想见解。
鲁迅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是社会文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他不仅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而且还深入剖析自己的灵魂,让国人认识自己,警醒自己,从而获得救赎。
这是他接受基督教的重要原因,并以此为参照,形成了他的忏悔意识。
鲁迅童年时期接受的是儒家文化教育,并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
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社会习俗必然在他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记,这就成为影响和制约他性格的重要因素。
作为儒家思想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这种“内省”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文化的忏悔意识相近,它也必然在鲁迅身上有所体现。
忏悔意识和内省意识的融合,一方面使作家走出了西方文化背景下只为自己的救赎;另一方面又走向大众,为国为民,拯救全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就显示了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刻的那种深沉的忧患意识。
因此,鲁迅的忏悔意识是站在历史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愿望和动机,剖析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彻底批判和否定自我。
不单把目光直指自我,“我知道我自己,我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2],而且“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万不可单是不平。
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3]。
二鲁迅小说创作常常是他灵魂深处的直接呈现,他的小说既有为民族复兴的呐喊,又有为弥补自己不安的浅吟。
在《弟兄》《伤逝》等小说中,鲁迅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强者在面对重重罪恶时追求超越的忏悔之路。
在鲁迅的一生中,兄弟失和给他造成的是一种永恒的创伤记忆。
这种记忆保留在他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有《弟兄》《铸剑》和《孤独者》三篇。
写兄弟之情最直接的文本自然数《弟兄》。
许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中认为,《弟兄》所写的大部分是鲁迅自身经历的事实。
因为“大约1917年春末夏初,他和二弟作人同住在绍兴会馆补树书屋,作人忽然发高烧了……这使鲁迅非常担忧,急忙请德医悌普尔来诊,才知道不过是出疹子”,这种情况和《弟兄》中的情节如出一辙,甚至连办公室、寓所、医生的名字等也非常相似。
他认为:“这篇小说的材料,大半属于回忆的成分,很可以用回忆文体来表现的,然而作者那时别有伤感,不愿做回忆的文,便做成这样的小说了。
这篇小说里含有的讽刺的成分少,而抒情的成分多,就是因为有作者本身亲历的事实在内的缘故。
”[4]这与后来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中所描写的内容不谋而合[5]。
张沛君是一个灰色人物,在作品中,他除了是一个被无情揭露与讽刺的对象外,同时还是一个为家族所累的缺乏自我的复杂的文学形象。
他对弟弟靖甫的关爱,兄弟间的手足情谊,在工作单位和邻里之间都有口皆碑,办公室的同事们还特意拿他俩和秦益堂的几个儿子相比(秦家的几兄弟总是斤斤计较于钱物而为此大打出手),大家都夸赞沛君兄弟是“谁也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思”,“他们两个人就像一个人”。
他被这种夸赞冲昏了头脑,开始飘然了,“我们就是不计较,彼此都一样。
我们就将钱财两字不放在心上”。
然而当他在中医认定靖甫得了猩红热后,立即联想到了靖甫死后的困顿:……那么,家计怎么支持呢,靠自己一个?虽然住在小城里,可是百物也昂贵起来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他的两个,养活尚且难,还能进学校去读书么……后事怎么办呢,连买棺木的款子也不够,怎么能够运回家 (6)因此恶念陡生,遂起杀靖甫的念头。
但他不愿意自己的恶行暴露,于是谋划了杀死靖甫后将之弃于东郊,第二天借办公事的名义收殓了靖甫后,再在义庄里装作突然发现真相一样。
于是才会出现“独自背了一口棺材,从大门外一径背到堂屋里去”,即从义庄背回家里的。
只要把靖甫的丧事办得体体面面,一口咬定靖甫是不堪重病自杀,自己是毫不知情的,再挤出几滴眼泪,埋怨自己照顾弟弟不周,就能让“许多熟识的人们在旁边交口赞颂”。
由于沛君性格中,他看重外人对自家兄弟的评价,使得他掩盖了自己厌恶靖甫的欲望,和靖甫“两个人就像一个人”似地融洽,即所谓的“兄弟怡怡”。
然而在金钱利益面前,这种感情脆弱得不堪一击。
他杀了弟弟后,良心也不安,于是计划虐待靖甫的孩子,让外人指责自己,为的是让自己的良心好过一点:毕竟也被人指责了。
况且,两相比较之下,这只是“家里事”,不像杀人那样需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从《弟兄》《伤逝》看鲁迅小说的忏悔意识秦世琼胡志明摘要忏悔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文人在面对万恶的封建文化和黑暗的社会现实时,对其坚决抨击,不惜自我解剖,流露出浓厚的忏悔意识。
鲁迅站在历史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愿望和动机,剖析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彻底批判和否定自我。
在《弟兄》《伤逝》等小说中,鲁迅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强者在面对重重罪恶时追求超越的忏悔之路。
关键词鲁迅忏悔意识《弟兄》《伤逝》※本文为湖南科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成果,项目编号:湘教通[2004]284号。
这“凌乱的思绪”显示了沛君在支持大家庭里的疲惫与无可奈何,从这个角度说,这又未尝不是鲁迅的亲身体验,周作人的一段话或许能证实当时鲁迅的这种心境,“事实上他也对我曾经说过,在重病的时候‘我怕的不是你会得死,乃是将来须得养你的妻子的事’”[7]。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讽刺和冷嘲将所谓人间的亲情可怕地暴露在人们的面前,让你看到这温情脉脉背后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扬个人价值,推崇、激励着当时的青年人大胆走出封建大家庭,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婚姻自由。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一篇表现青年男女婚姻爱情题材的小说,描写的是五四时期一对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凝聚了鲁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是一部充满激情与忏悔的作品。
《伤逝》写于1925年10月21日,众所周知,从1923年到1925年在鲁迅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23年兄弟失和以及1925年端午前后与许广平确定恋爱关系,这两件事对鲁迅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伤逝》中集中体现了鲁迅对这些事件所持的立场及其思考,并借以抒发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隐痛。
有论者认为,“《伤逝》中的涓生,集‘启蒙者’、‘空想家’、‘怯懦的自私者’、‘冷漠的无情者’和‘真诚的忏悔者’于一身,多重身份的缠绕使得涓生的思想十分复杂甚至自相矛盾。
”“鲁迅通过对涓生这一‘启蒙者’的形象塑造,对‘启蒙者’自身的缺陷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对笼罩在‘启蒙者’身上的正义和正确光环进行了去魅。
”[8]涓生在五四思想解放的影响下,热烈大胆地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道路。
他利用自己的文艺启蒙工具对子君进行思想和情感的启蒙,并使她逃出令人窒息的封建大家庭,组建了新家庭。
这正是当时青年人向往的,但鲁迅并没有止于此,而是重点写涓生和子君组建新家庭之后的生活状况。
涓生和子君结合后,一方面遭受周围人的道德谴责,另一方面又在经济困境中愈陷愈深,导致两人的爱情之花慢慢凋谢了。
当涓生明确地意识到与子君之间只剩下“无爱的婚姻”时,面临着“说”与“不说”的两难选择。
每一种选择都会使涓生陷入“有罪”的境地,“说谎”与“欺骗”将使涓生在道德原则上与自己信奉的理想与爱情的对象产生深刻的裂痕,而承认“真实”,不仅直接导致子君的死亡,并同样使自己在道德上成为逃避重担的“卑怯者”[9]。
虽然涓生卸下了“不爱”的重担,但同时又让自己背上了另一种包袱。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了子君,为自己。
”[10]还有结尾处的“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自己,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
”[11]涓生这种哀怨、悔恨、绵绵不断的忏悔之情,不仅是向死去的子君表达忏悔,而且还是对自己走的现代个体之路的反思。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鲁迅对五四时期人们追求的爱情婚姻、人生价值的审视,并思考什么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以及如何重塑现代人的生活。
笔者认为,小说中涓生的某些思想或多或少地反映了鲁迅当时的一些困惑。
在《伤逝》中,作为叙事者“我”(涓生)和作为“隐含作者”的鲁迅是有区别的。
但涓生与隐含作者之间,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
如涓生和鲁迅在婚姻问题上都陷入了困境,都有痛苦的体验,都生活在矛盾之中而又找不到出路。
鲁迅的母亲在1906年给他第一次沉重的打击,送给他一件不想要、然而不能推的礼物,许寿裳先生说:“朱夫人是旧式女子,结婚系出于太夫人的主张,鲁迅曾对我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12]甚至连支持朱安的周作人晚年也不得不承认母亲做了一件不甚高明的事[13]。
这桩不幸的婚姻整整影响了鲁迅的一生。
但他为了不伤害母亲,同时也为了保护朱安女士,始终没有放弃朱安。
因为在那样的社会里,女性一旦嫁了出去,也就没有了退路,如果被休了回来,那更是天大的侮辱,对于朱安来说简直是生不如死。
因此他深知,如果休了朱安,她便会像回到家的子君一样,“走向没有墓碑的坟墓”。
所以鲁迅只有苦苦地维持着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
鲁迅与朱安的婚姻长期使他处在情感与理性的冲突与困惑之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他把这种深受煎熬的感悟与体验投射或寄寓到了小说《伤逝》的创作过程中。
自清末民初开始,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倡导者都是男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把涓生对子君之悔解释为男性忏悔”,那么《伤逝》的男性忏悔也就是鲁迅的自我反省。
在分析鲁迅创作《伤逝》的动机时,亦有不同的说法。
在周作人先生晚年撰写的《知堂回想录》中,他曾提到:“《伤逝》不是普通恋爱小说,乃是假借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我这样说,或者世人都要以我为妄吧,但是我有我的感觉,深信这是不大会错的。
”[14]这种说法也有可信之处。
1925年10月2日,周作人在《京报副刊》上以“丙丁”的笔名发表了他翻译的罗马诗人喀都路斯的一首诗,题目就是《伤逝》,全诗是:“我走尽迢迢的长途,渡过苍茫的大海,兄弟呵,我来到你的墓前,献给你一些祭品,作最后的供献,对你沉默的灰土,作徒然的话别,因为她那命运的女神忽而给予又忽而收回,已经把你带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