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无理”之妙
反弹琵琶 无理而妙——探析古诗词中矛盾语句的艺术效果
【 关键词】古诗词 矛盾语 句 艺术效果
在 我国浩 如烟海 的古诗词 当中 , 作者 在作 品中运用各 种艺 术手法 , 诸 幽静 , 但却清寒 , 并非理想去处 , 美 中仍有不 足, 这坚定 了词人 留在人 间的 如象征 、 对 比、 托物寓意等 , 其 中有一种 前后看似 矛盾 , 甚 至违背 常理的描 决心 , 于是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 间” 。中秋 月夜 , 月光如水 , 词人 翩翩起 写, 通过 这种手法 , 能更好地提高语句的表现 力, 表达情感会更深刻。
描 写燕 、 秦 两 地 春 天 的 景物 , 这 是 以“ 兴” 开头, 由眼 前 景 物 入 手 引 出 后 文 内 容, “ 当君 怀 归 日 , 是妾 断肠 时 ” 承 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句 而 来 , 当春 风 姗 姗 来 迟 地 吹 到 燕 地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词《 渔 家傲》 上片写景 , 下片抒发 身处边塞的征人复 杂的感情 , 词下片“ 浊酒一杯家 万里” 中“ 一杯 ” 和“ 万里” 在数字 上形成悬 殊 的对 比,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 , 乡愁为何 如此 浓重? 皆 因“ 燕然未 勒归无计 ” 而产生 , 这句 意思是 说战 争没有 取得 胜利 , 还 乡之 计便 无从谈
“ 复有贫妇人 , 抱子在其旁。右手 秉遗穗 , 左 臂悬敞筐 ” 的令人心酸 的场景 描写 , 诗歌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苦难与沉重。
二、 建 功 立 业 又 思 乡 怀 人
唐代伟 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李 白写的五言古体诗《 春思》, “ 燕 草如碧丝 , 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 , 何 事入 罗帏” 。开篇
无理而妙古典诗词篇性开掘的一种视角——以《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为例
2021/03•教I古诗I文-无理而妙:古典祷词爲性开据的一种视命——以《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为例◎广东/上官文金摘要:南宋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体现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的“无理而妙”,李清照在“人与白昼”“人与时令”“人与菊花”等矛盾中,透露出在物理上和心理上双重空间的逼仄感。
与此同时,李清照在感受精神生命消瘦的过程中,又营造出了无道理却合情理的痴境。
关键词:无理而妙;篇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是李清照南渡前的怀人佳作,不少中学语文教师在解读这首词时常借用西方文艺理论里的“陌生化”来辨析“卷”与“吹”“掀”“起”等字的异同,意在让学生感受“卷”字之美。
然而,细读之下不难发现:《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在表达愁绪上不是直抒胸臆,也不是简单的含蓄婉转,这不完全符合西方文论中所举范例。
实际上,这首词堪称清代词论家贺裳曾在《皱水轩词筌》中所提之“无理而妙”的典范。
一、理性与情感的三组矛盾(一)作者与白昼的矛盾“薄雾浓云愁永昼”,在写愁的诗词中,开篇直入,点明愁苦的也有许多,如丘逢甲的“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同样也是难以排解的愁苦,可是在表达上却大不相同,其关键还是在这种相似之愁的异曲营造。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愁”字之后紧跟着的是“永昼”,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永,长也。
”“昼,日之出入,与夜为界。
”昼多用于指白天,如昼夜不息、昼日昼夜等。
“永昼”在此即漫长的白天。
这首词作于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此时正值仲秋,北半球入秋后昼短夜长,词人还认为白昼很长,这种违背常理的写法词人当然是清晰的,可还要这样使用,实则是思念难熬,感知变异,把正在变短的白昼也写成无限漫长了。
这是词人与客观事物产生的第一次矛盾。
(二)作者与时令的矛盾“佳节又重阳”,此句出现了两个节日,中秋和重阳,意在表明中秋佳节之后重阳节也来T,看似平平无奇,却隐藏着词人心中又一层民族责任感和远大的志向,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祖国和社会。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意思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意思“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蝉》,其古诗全文如下: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⑴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⑵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⑶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⑷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举家清,一贫如洗,空无所有。
⑸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⑹碧:绿。
【翻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
这首《蝉》就是这样。
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
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中国一些古诗词因为蕴含着逻辑推理而别有理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
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
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
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
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
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
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日臻完善。
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善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
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
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
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
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
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
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
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
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关于反驳别人无理取闹的古诗词
关于反驳别人无理取闹的古诗词案例一: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译文:从燕子口中夺泥,从针头上削铁屑,从贴着金子的菩萨脸上细细刮金:在没有中找有。
从鹌鹑的喉囊里找豌豆,从鹭鸶的腿上劈些精肉,从蚊子的肚子里刳脂油,真亏得你老先生能下得去手!解读:这是一首元代小令,运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和一系列的巧妙比喻,淋漓尽致地嘲讽了世上那些贪婪成性的猥琐人物,是一首以俗为雅,俗而有趣的俳谑曲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将常人看来根本不可能的六种事物罗列在一起,造成一种奇妙的讽刺效果。
它更像一首民谣,反驳别人无理取闹于嬉笑怒骂间对当时贪婪无度的贪官污吏、为富不仁者进行了深刻而尖锐的揭露和抨击。
案例二:小雅·巧言(节选蛇硕言,出自口矣。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
无拳无勇,职为乱阶。
既微且尰,尔勇伊何。
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
译文:夸夸其谈说大话,口中吐出力不费。
巧言动听如鼓簧,厚颜无耻行为卑。
究竟是何等人?居住河岸水草边。
没有武力与勇气,只为祸乱造机缘。
腿上生疮脚浮肿,你的勇气哪里见?诡计总有那么多,你的同伙剩几员?解读:此诗是一首政治讽喻诗,反驳别人无理取闹讥刺周王为谗言所惑,终竟招致祸乱,同时痛斥了进谗者的厚颜无耻。
全诗写的情感异常激愤,通篇直抒胸臆,毫无遮拦。
案例三:洗儿诗宋·苏轼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译文:别人生养儿子都希望孩子能变得聪明,然而我却被聪明耽误了一生。
只希望我的儿子愚钝、率真,没有灾祸,位至公卿。
解读:《洗儿诗》短短四句,语气戏谑,基调反讽,实乃事出有因。
苏轼本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又在诗文中讥讽“新进”,被对方构陷入狱、贬谪黄州,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
反驳别人无理取闹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
无理而妙妙在无理
无理而妙妙在无理作者:许林军来源:《课外语文·下》2014年第12期【摘要】“无理而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如能适时用“无理而妙”这一表现手法帮助我们解读中学阶段经典古诗文作品,如此,结构明了,理论深了,境界也大了。
【关键词】古典诗词;无理而妙;表现手法【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贾至《春思》中写道:“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
人们在心绪杂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
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
春风吹开了花蕾,可为何吹不去我心中的愁情,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
春日温暖了草木,可为何让我心中的恨随着芳草一同生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巧妙了。
实际上这首诗很典型地体现了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诗有无理而妙者。
”无理,就是从逻辑思维上讲似乎不通;而妙,就是从情感上说它是对的、合理的。
“无理而妙”中的“无理”其实就是用常规所解释不了的东西。
“无理”是对“有理”的否定,是一种对逻辑的合理背叛。
台湾诗人洛夫也说:有些诗是不讲理的,当理性从诗人的前门进来,灵感则悄悄地从其他窗口溜走。
其实“无理而妙”的表现手法早在汉乐府《上邪》就有体现,它拟女子口吻,描写忠贞不渝、誓死不二的爱情。
诗云:“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主人公设想了三种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
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
正是这无理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
反弹琵琶无理而妙
反弹琵琶无理而妙作者:马彦林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3年第10期在我国古诗词中,有各种艺术手法,其中有一种前后看似矛盾,甚至违背常理的描写,作者运用这种手法,表达情感会更深刻透彻,可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情人民的遭遇,表达建功立业的抱负,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刻画闺中少妇的愁思等等。
古诗词矛盾语句艺术效果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当中,作者在作品中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诸如象征、对比、托物寓意等,其中有一种前后看似矛盾,甚至违背常理的描写,通过这种手法,能更好地提高语句的表现力,表达情感会更深刻。
一、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遭遇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诗《卖炭翁》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老翁形象,他靠烧炭卖炭为生,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对这位老翁在“南山中”烧出一车炭,准备上集市去卖时的心理描写,他身上衣着单薄,冻得瑟瑟发抖,饥寒交迫。
但他不愿天晴,只盼天气更加寒冷,为什么呢?“心忧炭贱愿天寒”,原来他在担忧炭价,只有天气奇寒,一车炭才能卖到一个好价钱,他也就能买到“身上衣裳口中食”了。
作者通过对卖炭翁这种前后矛盾的心理描写,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揭示了人民悲惨的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
在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歌《观刈麦》中也有同样写作手法的运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在骄阳似火的盛夏,农民踏着烫脚的土地,背上忍受着炎阳的烘烤,汗流浃背,他们在干什么呢?原来他们正在“虎口夺粮”。
真“不知热”吗?否也。
明知酷热难耐,却又“但惜夏日长”,农民只想着能尽快割完小麦,诗人通过这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更突出农民夏收的繁忙,心情的焦急,结合后文“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令人心酸的场景描写,诗歌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苦难与沉重。
二、建功立业又思乡怀人宋代文学家范仲淹词《渔家傲》上片写景,下片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复杂的感情,词下片“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和“万里”在数字上形成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乡愁为何如此浓重?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这句意思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便无从谈起,而要取得胜利,凯旋而归又谈何容易?战争旷日持久,将士离乡背井,戍守边塞,凄苦孤独,这又怎能不产生思乡之情呢?爱国激情,浓重相思,兼而有之,构成了词人与守边将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
古诗词中无理而妙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无理而妙的表现手法作者:马冰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04期“无理而妙”的说法是清代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对唐代诗人李益和宋代词人张先的诗词作评论时概括出来的。
其云:“唐李益诗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子野《一丛花令》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此皆无理而妙。
李益的诗《江南曲》是一首闺怨诗。
诗以白描的手法传出了一位商人妇的口吻和心声。
诗的前两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用语平淡、朴实,没有作任何刻画和烘染。
后两句“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则突然从平地翻起波澜,以空际运转之笔,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这位少妇的怨情。
这位少妇因盼夫婿情切而突然异想天开,想到潮水有信,而怨夫婿还不如“潮有信”,进而还想到弄潮之人,后悔自己没早嫁给他,这闺阁之想,端的是“无理”之极。
其实,这正是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展示了闺中少妇由盼生怨、由怨而悔的内心活动,更深刻地展示了这她的苦闷和怨恨心情。
从道理上讲,潮有信,弄潮之人未必有信,少妇宁愿“嫁与弄潮儿”,既是痴语、天真语,也是苦语、无奈语。
这位少妇也不是真想改嫁,这里用了“早知”二字,只是在极度苦闷之中自伤身世,思前想后,悔不当初罢了。
这首诗的妙处正在其落想看似无理,看似荒唐,却真实、直率地表达了一位独守空闺的少妇的怨情,与其说它是无理、荒唐之想,不如说它是真切、情至之语。
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这是一首思妇词,写一位女子在她的恋人离开后独处深闺,从相思到愁恨的心理变化。
词的结尾两句,化用李贺《南园》诗中“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之句,词人写少妇细细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还不如嫣香飘零的桃花杏花,她们自己青春快要凋谢的时候还懂得嫁给东风,有所归宿,自己却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
无法说理的古诗
无法说理的古诗
无法说理的古诗,也称为无理而妙的古诗,是一种在表面看似无理、却在深层蕴含妙理的诗歌。
其中较为知名的有以下两首:*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初读此诗时,可能会感觉诗中女子唐突问人家住哪里,似乎是无理之举。
然而,细品之后会发现,这恰恰描绘出了诗中的女子生动、聪明伶俐的形象。
*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此句从形式上看并不符合事实,因为鹜是野鸭,秋天野鸭南飞是常见现象,而霞是日落时出现的云彩,两者在空中并无交集。
但这恰恰是王勃的名句,通过违反事实的描写,构造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无理而妙。
无理而妙的古诗往往通过违反常规逻辑或事实的描写,达到了某种艺术效果或表达出深层含义。
无理而妙 反常出奇
无理而妙反常出奇作者:殷敏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7年第04期清代贺裳《皱水轩词筌》有云:“唐李益词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子野《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春风。
’此皆无理而妙,吾亦不敢定为所见略同,然较之寒鸦数点,则略无痕迹矣。
”开头说的李益词,是抒写闺怨的《江南曲》,词中摹拟女主人公的口吻,说道:“早知道潮水有信用,总是定期归来,我就嫁给那弄潮儿了!”(言下之意是:嫁给弄潮儿还能每年定期相见呢!)这话显然有悖常理,不合闺范,但看似无理的一时愤激之语,却自有一片天然率真之气。
对商人丈夫常常耽误归期的极度不满,以及长期蓄积起来的焦躁怨恨之情,都通过这无理的话语发泄出来,确是情趣盎然,曲尽其妙,活画出一个翘首盼望丈夫归来的怨妇形象。
贺裳提及的另一首词《一丛花》,为宋代张先(字子野)的作品,全词如下: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词中抒写一个女子跟情郎分别后的思念之情。
她满怀愁绪,时而登高远眺,时而徘徊池边,时而举头望月,眼前景物无不引发她对往日缠绵情意的怀想追忆。
最后,她在深重的离愁别恨中细细思量,终于领悟似地说道:“我竟不如那桃花杏花,她们还懂得要嫁给东风。
”女主人公为何会羡慕桃杏有幸能嫁给东风呢?乍一看似乎不合情理,但细想之下就领会到其中奥妙——东风总是一年一度按时归来,而女主人公所爱的人却迟迟不归,她是在抱怨自己怎么爱上了一个不回家的人!痴情女子内心的无限怨恨,就这样通过无理之语曲折地表达出来。
正如贺裳所言,此处写法和“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两句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贺裳所举两例,是作者在诗词中代人言,摹拟女主人公愤激时的无理话语,曲折而巧妙地传达出她们内心的强烈情感。
古诗词“无理而妙”
(2)从物的角度道其“无理”
• 贺铸《踏莎行》 •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 无蜂蝶慕幽香,红花脱尽芳心苦。 •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 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 红色的莲花能“嫁春风”么?不能。其“红花脱尽 芳心苦”能归咎于秋风么?也不能。然而这“无理” 之语,却是词人人格与际遇的写照。不“嫁”春风, 不与群芳为伍,正彰显其品性高洁;孤芳自赏,不 随其流扬其波,终于落得“被秋风误”的悲剧性结 局。此句正道出众多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子的无限感 慨。
二、语词上的“无理而妙”
• 指描写事物时用词不合常意,却颇有 意蕴。
• 张先《一丛花会》 •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 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 空记有。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 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 花何能“弄”影?当是花动而影随,此正 暗示有风。一个“弄”字,生动细致地写 出晚风吹拂时花影晃动之态。
• 欧阳修《蝶恋花》 •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杨柳岂能“堆”烟?原来,此字表现了杨 柳茂密,攒聚一起,似烟雾堆积。这恰恰 流露出闺阁女子化不开、理还乱的愁绪。
从人的角度道其“无理”
• 曾公亮《宿甘露僧舍》 •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按常理,大江是不可开窗放入的,但是,开 窗北望,目光掠过林莽千峰,壮阔的长江卷起拍 天之浪,恍如向窗奔腾而来。这幅眩目惊心的画 面生动表现了长江恢宏的气势。其笔触之恣肆, 造语之神奇,正可谓“信手拈来世已惊,三江滚 滚笔头倾”(苏东坡)。不惟如此,它还表现了 这位以年老自请罢相,力荐王安石的贤相广阔的 胸襟、非凡的气度。
无理而妙的诗词
古诗中的“无理而妙”(1)从物的角度道其“无理”贺铸《踏莎行》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花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红色的莲花能“嫁春风”么?不能。
其“红花脱尽芳心苦”能归咎于秋风么?也不能。
然而这“无理”之语,却是词人人格与际遇的写照。
不“嫁”春风,不与群芳为伍,正彰显其品性高洁;孤芳自赏,不随其流扬其波,终于落得“被秋风误”的悲剧性结局。
此句正道出众多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子的无限感慨。
此外,“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李贺《南园(其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二首》)、“数峰清苦,商略(商量着去留)黄昏雨”(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姜夔《念奴娇》)都是从物的角度抒发情感的“无理”佳句。
(2)从人、物结合的角度道其“无理”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春到人间,杨树开满了花,可那春风不懂得约束飞舞的杨花,任凭其随风飘舞。
杨花一片迷蒙,纷乱地打在行人面上。
词人嗔怨杨花不解人意,却含蓄道出春愁与离思。
“春风”句看似无理,实则有情,可谓委婉深致。
行人莫折柳青青,看取杨花可暂停。
到底不知离别苦,后身还去作浮萍。
(清)黄任《杨花》末两句化用苏轼词句“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诗人责怪杨花不晓人情“作浮萍”,勾起行人“离别苦”,故行人不必“折柳”。
此诗含蓄地流露出离别之哀。
谈谈古诗的艺术表现技巧
三 、 实 为虚 化
在古典诗歌 中虚实结合 是 常用 的艺术手 法 。诗词 中的所谓“ 是指客观世界 中存 在的实像 、 实” 实事 、 实境 ; 所谓“ 则 是想象 之景 , 在于人 的思想 意识之 中 , 虚” 存 引
常言道 : 叶知秋 , 一斑 而见全 豹。文学作 品中 一 窥
中学 教 学 参考
新 论视 窗
谈 谈 古 诗 的 艺 术 表 现 技 巧
广 西南宁隆安 县第 三 中学(370 陆青柳 52 0 )
在古诗词 中, 诗人会运用许 多的表 达技巧来提高Fra bibliotek ・
的《 情诗 》居欢 惜夜促 , “ 在戚怨 宵长” 李益 的《 与 同雀邻
登鹳雀楼》事 去千年犹 恨速 , “ 愁来一 日即知 长” 写的 所 是相同的心 理状 态。这 种无 理非但不让 人感觉 到荒诞
这种艺术手法很符合生活中 的实 际, 诗人在 情与景 的对 立之 中深化他所要表达 的思 想感情 , 加强 了诗歌 的
艺术效果 。这种看似无理 的真情 实感 , 更能打动读 者的
心。
慨: 数十年漂泊 , 经历过怎样的风霜雪雨 , 今年迈体衰 如 回归故里 , 面对这 反主为宾 的场景 , 别有一 番滋 味在心 头。“ 怎能一个愁字了得” ?这“ ” 笑 的背后 岂不是 “ 一把 辛酸泪” ?悲哀尽包含在 这看 似平淡 的一笑 一问 中。诗 篇就在这有 问无答处 悄然作 结 , 弦外 之音如 空谷传 响 ,
张 籍 的《 思 》 “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 作 家 书 意 万 秋 :洛 欲
杜甫的《 绝句 ・ 兴九首 ( 漫 其一 ) : 眼见客 愁愁不 》“
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 行人 临发 又开封 。作者运用细 节 ” 描写的手法 , 中见 奇 , 平 有点铁 成金 之妙。《 秋思 》 表现 的是游客思念故 乡的情感 , 前三句 平平 常常 , 意万 重 ” “ 也好 ,说不尽” “ 也好 , 只是一般地直抒 胸臆 , 眼看此诗在 平庸 的叙述 中失掉 了艺术的 光辉。然而 , 句“ 结 行人 临 发又开封” 这一 细节描 写 , 使境 界突现 , 神逼露 , 然 形 骤
以秦观《踏莎行》为例浅析古诗词中的“无理而妙”
以秦观《踏莎行》为例浅析古诗词中的“无理而妙”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选了宋代婉约词的代表词人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的一生随着苏东坡的境遇起起伏伏,由于新旧党争,他先是出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又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
连番的打击被贬摧残着词人敏感细腻的内心,词人心中的悲苦绝望可想而知。
词的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历来颇有争议,苏东坡绝爱这两句,秦观贬谪而亡后,曾痛心感叹:“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并将此句书于扇面上,永志不忘。
王国维却不以为然,他在《人间词话》里评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可堪”二句景中抒发了作者羁旅郴州凄苦悲凉的情感,刻画了词人的自我形象,使人读后感到其中有个“我”在,符合王国维的美学——“有我之境”,所以他很欣赏。
“郴江”两句词人似乎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江水流向,和天要下雨草木生长一样,本是自然现象,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也没有什么办法可施的。
可是这句,无理却有情,无理而精妙。
那么,什么是“无理而妙”?无理而妙,常常“以必无之事,写必有之情”,即表面说出来的是反话、错话,实际表达的却是深层意义的正话、对话,从而在说的方式与说的意义两者之间构成了让读者回味不尽的奥妙,是一种艺术辩证法在诗歌手法上的具体表现。
清代的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里举唐代李益的《江南曲》和宋代张先的《一丛花》末句,说“此皆无理而妙”。
以李益《江南曲》为例:“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此诗写的是一位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她日日伫望江头,盼望夫归,而丈夫归期常误,于是失望至极。
无理而妙 妙在无理——浅谈古典诗词作品中“无理而妙”的表现手法
一
了; “ 雁 过 也 ,正伤 心 ,却是 旧 时相 识 。” ( 李清 照 《 声声 慢 ・ 寻 寻 觅觅 》) “ 旧时相 识 ”? 非也 !是否 真 有相 识之 物? “ 旧时相 识 ” 实为 假 托之 词 ,可谓 无理 而妙 。称 相识 ,只 因年年 雁来 ,且 词 人常
翁》) 从常 理 常 情上 讲 ,“ 衣 正 单 ”应 该 “ 愿 天 暖 ” 可卖 炭 翁 却 把 解 决生 计 的希 望全 部 寄托在 “ 卖炭得 钱 ”上 , 只有 天越寒 , 他 的 炭 才 能卖 出越 好 的 价 钱 , 所以 , 尽管冻得不行 , 仍 一 心 期 盼 朔 风 凛 冽 , 大雪 纷 飞 。可是 诗 人一 反 常理 , 将 两种 矛 盾 的事 实摆 在一 起 , 这 就 触及 主人 公 的 内心深 处 , 较好 地表 现 了特定 条件 下 人物 的特 殊 心态 , 深 刻地 反映 了 人物 的痛 苦遭 遇 , 正是 这种 看似 无理 的 现象 深 入 地 揭示 了 卖炭翁 的 艰难 处境 和复 杂 的 内心活 动 ; “ 锦 瑟无 端五 十
着芳 草一 同生长 ,其 立意 就更 新 奇 ,逭词 就更 巧妙 了 。实 际上这 首 诗很 典型地 体 现 了清代 贺裳 《 载酒 园诗话 : “ 诗有 无理 而妙 者 。” 无理 ,就是 从逻 辑思 维上 讲似 乎不 通 ,而妙 ,就 是从情 感上 说 它是 对 的 、合 理 的 。 “ 无 理而 妙 ” 中的 “ 无理 ”其 实就 是用 常规 所 解释 不 了的 东西 。 “ 无理 ” 是对 “ 有理 ” 的否 定 , 是 一种对 逻辑 的 合理 背 叛 。台湾 诗人 洛夫 也说 :有些 诗是 不讲 理 的 ,当理性 从 诗人 的 前 门进 来 ,灵感 则悄悄 地从 其 他窗 口溜 走 。其实 “ 无理 而妙 ” 的 表 现 手法 早 在 汉 乐府 上 邪 》 就有 体 现 ,它 拟女 子 口吻 , 描 写忠 贞 不 渝 、誓死 不二 的爱情 。诗 云 :“ 上邪 ! 我欲 与君 相 知 , 长命 无 绝 衰 。山无 陵 , 江水 为 竭 , 冬 雷 震震 , 夏 雨雪 , 天地 合 , 乃敢 与君 绝! ” 主人 公设想 了三 种奇 特 的 自然 变异 , 作为 “ 与 君绝 ” 的 条件 “ 山 无 陵 ,江水 为 竭”— — 山河 消失 了 ; “ 冬 雷震 震 ,夏 雨雪 ”— — 四 季 颠倒 了 , “ 天地合 ”— —再 度 回到 混沌 世界 。这 些 设想 一件 比一 件荒 谬 ,一 件 比一 件离 奇 ,根本 不可 能 发生 。正 是这 无理 把主 人 公 生 死不 渝 的爱情 强 调得 无 以复加 ,以至于 把 “ 与 君绝 ” 的可能 从 根 本 上排 除 了 。深情奇 想 ,确 实美 妙 。而在 当下的 中学 阶段 的语 文教 材 中也 有大 量经 典篇 章体 现 了这一 表现 手法 。 先来 读读 下 面几首 诗: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联读课件30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读作者: 即“知人论世”。
①它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感情公:元4诗05人年(东的晋人安生帝义经熙历元年,),性陶
五格柳陶先特渊生明点,(谥以约号3及靖65节他年先—所生42,遭7年入遇)刘,宋的字后时元改亮名代,潜,渊便号。声明都称在会不江愿西在“彭他为泽五做的斗县诗米令歌折,腰不中向过刻乡八里十下小多深儿天”,,
目标: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 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意识。
方法:诵读 感受意境 体会情感与主旨 尝试写文学评论
【单元学习内容】
本单元分为三个板块: 第一部分:魏晋之风骨——四言诗 五言诗(质朴刚健) 第二部分:唐代之盛情——七言古诗、律诗、长篇乐府诗(绚 丽多情) 第三部分:宋代之丰盈——豪放词 婉约词(华丽典雅)
4.读序注:诗歌只要有序、有注释,对理解诗句和答题就有暗示作用,
必须从中读出相关的信息,以帮助理解。
注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用
介绍疑难词元语和、十地年名,予左迁九江郡帮司助马理。解明本年诗秋,送客湓浦口,闻
介绍写舟作中背夜景弹琵琶者。听其音,铮暗铮示然本有诗京的都思声想。主问旨其人,本长安
介绍相倡关女诗,句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暗才示。本年诗长的色用衰典,与委意身境为贾人妇。
白居易:新乐府运动
并交流 展 宋词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分享。 脉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为代表
络 元曲 杂剧:关汉卿、王实甫为代表
散曲:马致远、白朴为代表
【学习任务二】
讨论思考:根据自己学习古诗的经验,谈谈鉴赏古代诗歌的 方法有哪些?整理笔记并交流分享。
1.读标题:标题是诗歌内容的重要载体,读诗歌就要先读标题。有的标题概括
九九重阳节古诗
九九重阳节古诗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赏析这首作于王勃南游巴蜀之时。
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运用了“无理而妙”的写作手法,虽然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这两句的确很妙。
因为错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
”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赏析今天云彩飘飘,景色迥然,流水更绿,青山更明亮。
我手携一壶流霞酒,采撷一朵黄菊花,欣赏这菊花凌霜不凋的品行。
这里山石偏僻,松树古远,快乐的管弦乐随风飘洒。
酒杯当明镜照耀我欢乐容颜,独自一个人喝酒,自得其乐。
望着山月独自起舞高歌,任帽儿被舞风吹落,哥们,你们在那里?你们还好吗?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赏析此与《九日龙山饮》,同作于当涂。
这首诗是李白历尽人世沧桑之后的作品。
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的“无理”之妙
古诗往往有些反常之笔,不合理却合情,有特别的妙处。
下面我们来欣赏如下两首具有反常之笔的好诗。
一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全诗如下:
岭外音书断,经久复开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反常之笔。
越走近故乡,内心就越发恐慌。
即使在路上遇见来自故乡的人,内心虽迫切想知道故乡的情形,却反而犹豫踌躇不敢发问。
为什么呢?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这两句借反常之笔来写一腔深情,表现了诗人“情更怯”“不敢问”的矛盾心理。
所以后来这两句就用来形容久别故乡的游子归返家园时的复杂的情绪。
二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示三子》,全诗如下: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这首诗反常之笔更多些。
首两句便是。
“即相忘”只是无奈而已,其实并不曾忘却,不然何以家人团聚的日子近了却又兴奋难抑呢?“不可忍”正说明诗人对亲人怀着一腔不可抑制的思念。
三四句也是。
儿女已回到眼前,诗人却记不情他们的容貌,恍惚难以相认,似乎无情,但是,正是因为别时儿女正小,见面时儿女形貌已非,这正说明离别的时间已久,正可见分离时惦念之苦,想忆之深。
最后两句同样是。
与亲的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
“了知”,是明了知道。
既然“了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
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深怨别离之苦,反映了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
总之,这三处反常之笔,同样借反常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深情。
由上面两例,我们知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有人称之为“矛盾逆折”。
反常则显得无理,因为它违反了生活常识和思维逻辑,但它又合符诗歌情感逻辑,能别开生面地,更曲折地表达诗人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情感。
无理和有情,其实是一种对立的统一,更能体现诗歌的密妙。
傅庚生先生曾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说道说:“写情到真处好,到痴处亦好,痴者,思虑发于无端也,情深者往往因无端之事作有关之想也。
”可以是反常之笔,便是实现古诗无理之妙的高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