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公开课】内力作用与地貌
内力作用与地貌
内力作用与地貌1. 引言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地形的特征,其形成与各种力的作用有关。
其中,地球内部的力,即内力,在地貌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2. 地球内力的分类与特点地球内力主要分为构造力和热力两种类型。
2.1 构造力构造力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和变形引起的力,主要包括地壳运动造成的压力、张力和剪切力。
这些构造力会使地壳发生拗压、抬升、下沉、断裂等现象,直接影响地貌的形成和变化。
2.2 热力热力是由地球内部的热能释放引起的力。
地球内部不断的热能释放导致地壳板块发生热胀冷缩现象,从而产生应力和变形。
热力对地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火山喷发、地震和构造活动等方面。
3.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貌变化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变形使得地球表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例如,由于地壳拗压作用,山脉形成;地壳的抬升使得高原和山地出现;地壳的下沉则形成盆地和洼地等。
这些地貌变化直接受到构造力的影响。
3.2 热胀冷缩引起的地貌变形地球内部的热胀冷缩现象会导致地壳板块的变形。
当地壳板块受到热胀冷缩的影响时,地表可能发生断裂、抬升、下陷等现象。
例如,火山的喷发是由地下岩浆的热胀引起的,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地貌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3.3 地震引起的地貌变化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的地壳震动现象。
地震会引起地表的沉降、抬升和破裂,从而改变地貌形态。
例如,地震造成的地质断层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形成断崖、峡谷等地貌特征。
4. 内力作用与地貌的相互关系内力作用与地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地貌的形成需要内力的作用,而地貌的变化又会影响内力的分布和释放。
例如,地表的断裂和抬升会改变地壳板块的受力状态,进而影响内力的释放方式。
此外,地貌对内力的分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貌的高低起伏和形态特征会导致内力分布的差异性。
例如,在山脉地区,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力作用,内力会被积聚在山脉脊线附近,从而加剧地震和火山活动。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第一中学高三地理微专题复习课件(共43张PPT)
山东省平邑第一中学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 内外力作用的
态影响
关系
地球内部 的热能
地球外部 的太阳辐 射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使地表高 低起伏
风化、侵 蚀、搬运、 堆积等作 用
使地表趋 于平坦
在空间上相互联 系,时间上同时 进行;在一定时 间一定地点往往 是某一种作用占 优势;一般地说, 内力作用对地壳 的发展变化起主 导作用。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
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地
形成:地壳运动产生强大挤压力,使岩层
质
褶皱 弯曲变形。 向斜
构常
基本形态
造见 构
背斜
造
断层
疑难辨析: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有什么关系?
背斜
岩石变形变位
褶皱 向斜
地质构造 褶皱山脉
山 谷 山 外力作用 谷
水平运动
地壳运动
1.请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
内力作用:由于地壳运动,太行山及以西的黄土高 原缓慢抬升,太行山以东整体缓慢下沉。
外力作用:海河、黄河、淮河等河流每年都要挟带 大量泥沙,自西而东冲刷和堆积到东部低洼地区, 使古冲积扇面积不断向东延伸扩大,最终形成了坦 荡辽阔的华北平原。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 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2.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
岩层的年龄
新
老
褶皱形成的地貌
背斜
向斜
2、岩层的新老关系
背斜:中间岩层老,两侧岩层新; 向斜:中间岩层新,两侧岩层老。
内力作用与地貌 课件
谷地
背斜顶部受 张力,易被 侵蚀成谷地
(3)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 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 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读图,完成下题。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 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
C 断,正确的是( )
山体的类型-----火山
1、火山的形成: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 2、火山的结构:火山口、火山锥
火山口
火山锥
山体的类型-----火山
3、火山的类型:按活动状况可以将火山分为 ①活火山:还有可能喷发 例:富士山 ②死火山:再也不会喷发 例:乞力马扎罗山 ②休眠火山: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会突然喷发。长白山
(向下凹)向斜
褶皱
3、向斜和背斜的判别 注意:一定不能按照外部地形轮廓来判别背斜、向斜
②岩石新老判断法(判别向斜和背斜最科学、最本质的方法)
背斜:中间老,两边新
向斜:中间新,两边老
褶皱的判读
二、地质构造与地貌
向下弯曲
向上拱起
由中心向两 侧逐渐变老
向斜
由中心向两 侧逐渐变新
背斜
山峰
向斜槽部受挤压 岩性坚硬不易被 侵蚀,形成山岭
一、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影响
内力 作用
地球内部放 射性元素衰 变产生的的 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 脉与盆地等,奠定地 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 作用
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
削低高山,填平洼地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 向于平缓
小专题2 地形-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1]
小专题2 地形【课标要求】1.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2.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知识板块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习目标】1.了解陆地和海底基本地形类型。
2.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4.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一、地形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地形指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2.陆地地形类型与特征3.海底地形类型与特征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⑴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
⑵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⑶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①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⑴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⑵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构造。
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⑴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⑵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考点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1.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2.板块构造学说的其他应用(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
二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形态精讲课件
河流地貌的形成与演 变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不断侵蚀河 岸和河底,形成峡谷、河曲等地 貌形态。河流的侵蚀作用还使得 河流搬运能力增强,将侵蚀产物
搬运到下游。
河流的堆积作用
当河流流速减缓时,侵蚀产物会 沉积下来,形成河漫滩、三角洲 等地貌形态。河流的堆积作用还 使得地壳物质不断积累,形成新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也可以影响地貌 形态,如土地利用、采矿、 城市化等。
地貌形态的识别方法
01
02
03
04
地面观察
通过实地观察地貌形态,分析 其特征和形成原因。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地表地 貌形态信息,进行地貌形态分
析和研究。
地质勘探
历史地理研究
通过地质勘探了解地下的地质 构造和岩层性质,推断地貌形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的升降、折叠、断裂等 现象,是内力作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 够形成山脉、海沟、裂谷等地貌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是指岩浆的生成、流动和冷却过 程。岩浆活动能够形成火山、岩浆岩等地 貌形态。
地震
变质作用
地震是指地壳快速震动的一种现象。地震 能够改变地表形态,形成断裂带等地貌形态。
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是指地表物质在外力作用下被移动、输 运和沉积的过程。水流、风和冰川等都是常见的 搬运力量。
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破坏、搬 运和磨蚀的过程。常见的侵蚀方式有水力侵蚀、 风力侵蚀和冰川侵蚀等。
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是指地表物质在外力作用下被沉积下来 的过程。沉积物可以来自原地,也可以通过搬运 作用从其他地方带到沉积地。沉积方式包括机械 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等。
第12课-内力作用与地貌(共34张)PPT课件
方法便笺 根据海陆轮廓和经纬度推断板块边界类型的方法
16 16 of 22
方法便笺 根据海陆轮廓和经纬度推断板块边界类型的方法
17 17 of 22
(3)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 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读 图,完成下题。
7 7 of 22
火山与地貌
三、内力作用与地貌
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 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 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 非高原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 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 国长白山主峰
8 8 of 22
六组题讲透
(1)读图,完成下题。 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
成因。 答案: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或 板块构造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内力作用强烈)。(4分)
解析:本题考查构造地貌成因判断。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
代由老到新,甲、乙两地的岩层从下往上均由老到新。甲处岩层向
下弯曲,为向斜构造,故A项错误。
27 27 of 22
下列有关图中甲、乙两地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属于 地堑(1分) 。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 判断。渭河谷地是由于岩层 断裂、错动,下陷形成地堑 构造,然后经过泥沙沉积形 成的。
33 33 of 22
小积累
常考的内力作用形成的我国典型地貌
34 34 of 22
9 9 of 22
六组题讲透
地理—内力作用及其地貌
3.形成及影响:侵入地层,侵入岩如花岗岩。 喷出地表,玄武岩、流纹岩
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 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 主峰、日本的富士山)
4.火山的结构
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 物质坚硬不易被 侵蚀, 成为山岭
背斜山
向斜谷
地形倒置 向斜成
背
山
斜
成
谷
❖(3)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存场所
❖向斜有利于地下水的储存
❖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因为背斜岩层 的走向呈天然拱形, 结构稳定, 且不易 储存地下水, 便于施工
❖背斜顶部地带岩石破碎, 易开采, 适宜 建采石场
活动
1.根据背斜和向斜岩层的分布特征,判断下
面的褶皱哪部分是背斜、哪部分是向斜,并
说说形成的山岭是背斜山岭还是向斜山岭。
北
乙
甲甲
2.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考虑背斜 和向斜的构造,应该选择在甲地还是乙地?
思考1:
① ② ③
不透水层
a
储集层
在储集层,由于石油,
天然气,和地下水三
者比重差异而产生的 分异规律是: ①层是 ___天_然_气, ②层 是___石,油③层是_ __地。下水
较高处。
•五、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交通方式: 公路优先, 铁路为辅 2.线路分布: 地势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延伸方向: 迂回前进(避开陡坡)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 河流, 沼泽等自然因素。
(2)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选线要尽可能多地 联系居民点, 方便人们的出行, 这说明了人口和聚落 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是要考虑的。
内力作用与地貌优秀课件-2021高考一轮复习地理(中图版)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地貌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海岸的变迁
第 内二 力章 作第 用六 与讲 地貌优内秀力课作件用-与20地21貌高考课一件轮-复20习21高地考理一(轮中复图习版地)理((完中整图版版))
第 内二 力章 作第 用六 与讲 地貌优内秀力课作件用-与20地21貌高考课一件轮-复20习21高地考理一(轮中复图习版地)理((完中整图版版))
内力作用与地貌优秀课件-2021高考一 轮复习 地理( 中图版 )(完 整版)
[巧判断]
题号
分析
材料中显示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湖泊,从图中可 第(1)题 知其近于南北狭长形,位于巴尔古津山左侧,二
者几近平行分布,应是由山前地带 断裂下陷 而成
A
贝加尔湖所在地区的__气__候___没有什么变化
第
材料没有显示径流的变化且该湖为淡水湖,湖水
03 课时跟踪检测
01
必备知识 · 自主梳理
第 内二 力章 作第 用六 与讲 地貌优内秀力课作件用-与20地21貌高考课一件轮-复20习21高地考理一(轮中复图习版地)理((完中整图版版))
一、地质作用
1.定义:由 自然力 引起的地壳的 物质组成 、 内部结构 和
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的统称。
第 内二 力章 作第 用六 与讲 地貌优内秀力课作件用-与20地21貌高考课一件轮-复20习21高地考理一(轮中复图习版地)理((完中整图版版))
三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
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
相撞
板块运动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 陆板块相互挤
内力作用与地貌
地
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
貌 图示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
有时形成泉、湖泊
地质构造的应用
隧道工程应 向斜是良 选址于背斜, 好的储水 而不应选址 构造,利 于向斜,可 用向斜可 防止地下水 找水 渗漏
背斜是良好 的储油、储 气构造,利 用背斜可找 油、找气
断层处易于找 泉,但大坝等 工程建设应避 开断层
地形地貌专题
福建 张露
考点二 地形成因
【分析角度】【运用地质作用原理分析:内力+外力】
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 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任何地形(地貌)的形成均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依据地势高低确定内力作用是因何种地壳运动(褶皱、 断层)促使地壳(岩体)上升或下降。 ②依据气候干湿状况确定外力作用是流水还是风力。 ③再依据地势高低确定外力作用是侵蚀还是堆积。
【真题解析】 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
(一)内力作用与地貌
所有的生长型边界都是分布在大洋中 的中脊上。由此岩浆涌出,冷凝向两 侧推移。就像新生儿一样生长发育。 由大洋中脊向两侧的岩石由新到老。
II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褶皱山系、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洋陆板块碰撞:
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 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陆陆板块碰撞: 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学知识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和内力作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地形、地貌的定义及分类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化过程2. 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3. 地球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地球内力作用的具体过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和内力作用的相关图像和视频资料。
2.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的地形地貌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内力作用过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思考。
2. 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介绍地形、地貌的定义及分类,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化过程。
3. 讲解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讲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的概念和特点。
4. 分析地球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球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和内力作用的实例,进行讲解和分析。
2.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的地形地貌案例,总结内力作用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陆地环境《02内力作用与地貌幻灯片PPT
①水平运动 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②垂直运动 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中 三、地壳运动
2、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
运动方向 水平挤压
水平张裂 地壳抬升 地壳下沉
对地表影响 形成褶皱山系
形成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高低起 伏和海陆变迁
举例
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等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红海等
中 (一)大陆漂移说
中 (一)大陆漂移说
1、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
①地球上所有大陆曾是一 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 “联合古陆”或“泛大陆”。 围绕泛大陆的海洋叫“泛大 洋”。
②中生代以后,联合古 陆解体分裂,其碎块即现 代的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 现在所处的位置。
“联合古陆”或“泛大陆”
中 (一)大陆漂移说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 二、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板块构造学说 机制 (理论与应用)
地壳 类型 水平运动
运动
垂直运动
对
足迹
背斜
地
褶
貌
找矿找水 意义 地质 类型 皱 向斜
的 影工程建设来自构造响断 上升岩块
层 下降岩块
中 三、地壳运动
地球自形成以来,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确确实实是在不断 变化的。地球上海陆的变迁,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 壳变动的结果。
中 【案例】
黄河每年将16亿吨左右的泥沙输往下游 ,其中大部分注入渤 海,有人计算过,用2000多年时间即可填满渤海。但是事实是, 长期以来渤海的形状基本未变,这是为什么呢?
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约两万米,可是珠穆 朗玛峰的海拔只有8848.13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019·全国卷Ⅰ·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
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 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 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 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 地理环境。
4.(2019·杭州四校联考)如图表示岩石圈循
环模式,图中序号表示风化与侵蚀作用、
沉积作用、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和
岩浆。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有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岩石是
A.①
B.②
C.④
D.⑤
(2)能反映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成因的序号是
A.①
B.②
C.④
D.⑥
() ()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③是来自地幔的岩浆,所以②是岩 浆岩;①是风化与侵蚀作用;⑥是沉积作用;⑤是沉积岩;④ 是变质岩;而煤、石油、天然气存在于沉积岩中。第(2)题,黄 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而表示侵蚀 作用的是①。 答案:(1)D (2)A
内力作用与地貌
1.(2019·江苏高考)右图为某次地质野外
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 M
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 M
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
表沟谷,N 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1)~(2)题。
(1)界面 M 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 N 的是
()
A.沉积物化
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
(2018·全国卷Ⅰ·节选)如图
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
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
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 T0、T1、
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
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 T0。据此完成下题。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解析:根据河流阶地的形成原理可知,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 次地壳抬升运动;而且图示每个时期的阶地面都较平坦,说明 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据此可以推测该区域经历了间歇性 抬升。故选 D。 答案:D
[“四翼”齐展析考情]
基础性
高考主要以区域图、景观图和物质循环图等相关图 文材料为背景,考查地表形态的塑造、板块构造学 说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考查考生对原理的理解能力 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综合性
一般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内力作用的表现形 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同岩层、地貌的形成 及演化过程,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创新性 应用性
以某一具体景观图为载体,调动考生的地理实践力 分析其成因;或以某区域图及相关材料为背景,考 查在不同地质条件下人类如何正确开展相关活动, 践行人地协调观这一科学发展理念
[微点拨] 高考一般会从岩石类型、岩浆、地质作用的名称和先后顺 序等角度对该知识点进行考查,考生往往不能理顺其相互关系 而导致失误。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准确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 环过程。
结合图示,判读三类岩石和岩浆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关键是判断岩浆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 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 “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 “归 宿”,有三个箭头指向它。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 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D.构造运动变化
(2)该区域
()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解析:第(1)题,N 是向斜构造中岩层的层面,反映了地壳受水 平挤压产生了明显的褶皱运动;界面 M 是水平岩层的下界,反 映了地壳的下沉运动,N、M 分别反映了水平运动和垂直升降 运动对岩层的作用,D 正确。M、N 能够反映出古地理环境的 变化(包括古气候、沉积物的变化),A、B、C 错误。第(2)题, M 界面以下与向斜构造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反映了甲岩层形成 之前乙岩层已经形成,并且褶皱抬升后经历长期侵蚀,然后再 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甲岩层,A、B 错误,C 正确;甲岩层及其 以上为水平岩层,没有发生褶皱,即没有形成背斜或向斜,D 错误。 答案:(1)D (2)C
地质构造
从形态 上 判 从岩层 断 的新老 方 关系上 法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
挤压力发生弯曲变形,但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
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
岩层一般向上 岩层一般向 移
拱起
下弯曲
中心部分岩层 中心部分岩
较老,两翼岩 层较新,两
层较新
翼岩层较老
图示
集训过关(四) 岩石圈物质循环
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可知,里海的形成是板块挤压运动的 结果。而地中海和黑海演化为湖泊的原理与里海相同,因 此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与亚欧板块持续挤压, 导致直布罗陀海峡和土耳其海峡消失,地中海和黑海水域 封闭,最终变成湖泊。 答案: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 不变)。
集训过关(一) 内力作用的主
要表现形式及影响
1.兰屿(如图)距台湾岛台东市
约 90 km,面积 45 km2,风
景优美,有“世外桃源”之
称。岛上丘陵起伏,被火山
碎屑岩所覆盖。从成因上看,
兰屿形成于
()
A.海洋地壳隆起抬升
B.板块碰撞挤压隆起
C.火山活动
D.大陆板块断裂分离
解析:据材料岛上丘陵被火山碎屑岩覆盖,说明其形成与火山
集训过关(二) 板块构造理论
2.下图为某世界著名海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该海域面积变化趋
势及主要原因是
()
A.变小 消亡边界,挤压断裂 B.变小 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C.变大 温室效应,海面上升 D.变大 地壳运动,板块张裂
解析:根据图中海陆位置分析,该海域是红海海域,根据板块 理论和海底地质构造分析,红海处于板块张裂形成的板块生长 边界,其面积会逐渐增大。故 D 项正确。 答案:D
喷发有关。
答案:C
[微点拨] 高考针对内力作用主要表现类试题的考查,一般都会从所 给的景观图、岩石类型、海陆变迁的演化表现等角度进行考查。 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准确掌握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并 能区别其对地表形态的不同影响。
表现形式 地壳 水平运动 运动 垂直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信息,甲、乙两地连线对应的 地形和地质剖面图最可能为 A。 第(2)题,由题干可知,该地 区主要由红色的侏罗纪岩层组成,早期受到流水侵蚀等外力作 用后形成今天的景观,图中甲、乙之间凹地的形成原因是背斜 顶部遭受外力侵蚀。 答案:(1)A (2)D
[微点拨] 高考对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类试题的考查,一般都会 从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构造地貌的形成等角度进行考查, 因此,在备考时要准确掌握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及对应的 构造地貌。
[微点拨] 高考针对板块构造理论的考查,一般都会从所给地理事物 的板块位置、演变趋势及演变原因等角度设问。因此,我们在 备考时要准确掌握板块的划分边界,板块运动方向,以及板块 运动所形成的地理事物,具体如下:
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 (1)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2)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3)板块张裂→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4)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高大山脉、高原→喜马拉雅 山脉、青藏高原。 (5)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马 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集训过关(三)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3.(2019·河南新乡三模) 下图为阿根廷西部安第斯山脉某处俯
瞰图,该地区主要由红色的侏罗纪岩层组成,早期受到流水 侵蚀等外力作用后形成今天的景观。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连线对应的地形和地质剖面图最可能为 ( )
(2)图中甲、乙之间凹地的形成原因是 A.断裂下陷 B.向斜槽部遭受外力侵蚀 C.褶皱凹陷 D.背斜顶部遭受外力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