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心肌病课件
合集下载
糖尿病心肌病诊断与治疗PPT
运动锻炼:适当 进行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等
药物治疗:按时 服药,定期监测 血糖、血压、血 脂等指标
心理支持:保持 乐观心态,避免 焦虑、抑郁等不 良情绪
建立良好的医 患关系,增强 患者的信任感
和安全感
鼓励患者积极 面对疾病,保
持乐观心态
提供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缓解 焦虑、抑郁等
情绪
指导患者进行 自我管理,提 高自我护理能
车等
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避免 血糖波动过大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 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 食,多吃蔬菜水果
戒烟限酒:戒烟有助于降低糖尿 病心肌病的风险,适量饮酒有助 于预防糖尿病心肌病
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 和药物等方式控制血糖水平
控制血压:通过药物、饮食 和运动等方式控制血压水平
控制血糖: 通过饮食、 运动和药物 控制血糖水
平
控制血压: 通过药物控 制血压,降 低心血管疾
病风险
控制血脂: 通过药物降 低血脂水平, 降低心血管
疾病风险
戒烟:戒烟 可以降低心 血管疾病风
险
健康饮食: 多吃蔬菜、 水果、全谷 类食品,少 吃红肉、加 工食品和糖
分
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进 行150分钟 的中等强度 有氧运动, 如快走、游 泳、骑自行
原因
胰岛素:控制血糖,降低心肌病风险
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格列齐特等,降低血糖水平
降压药:如ACEI、ARB等,降低血压,保护心脏
抗凝血药: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预防血栓形成,降低 心肌梗死风险
调脂药:如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 化
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普鲁卡因胺等,控制心律失常, 预防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肌病
最新糖尿病与心血管病[1]教学讲义ppt课件
DM1 DM2
FBG(mmol/L)
不同体重指数(BMI)病人分布
80 70 60 50
% 40
30 20 10
0
73 66
<25
Diab Care Asia-China 1999
N=2417
34 27
>25
DM1 DM2
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 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1
2 赞成 3 不赞成 4 完全不赞成
支持
支持 秩序检验
强化治疗 传统治疗 P 值
0.1
1
10
0.029 0.34 0.44 0.052 0.52 0.15 0.0099
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 和大血管并发症
❖ 升高的血浆胰岛素水平作为大血管 并发症的独立危险标志
糖尿病病人的心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
❖ Framingham: - 非糖尿病男性和女性冠心病的死亡率分别为4%和8%,但糖 者的死亡率为16%
尿病二
❖ Finmonica:11,000名心肌梗死病人随访1年的死亡率
—非糖尿病男性对比糖尿病男性 38% :49%
—非糖尿病女性对比糖尿病女性 26% :42%
RR=相对危险 PVD=外周血管疾病
RR (95% CI)
0.88 (0.79–0.99) 0.90 (0.73–1.11) 0.94 (0.80–1.10) 0.84 (0.71–1.00) 1.11 (0.81–1.51) 0.65 (0.36–1.18) 0.75 (0.60–0.93)
UKPDS Group. Lancet. 1998;352:837-853.
(高加索男性)
无症状高血糖
2小时血糖 <8.9mM/L 8.9-11.0mM/L >11.1mM/L 糖尿病
糖尿病与冠心病课件PPT
冠心病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 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 ,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 。
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关系
糖尿病和冠心病常常同时存在 ,相互影响。糖尿病患者发生 冠心病的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 高2-4倍,而冠心病患者中也 有较高的糖尿病发病率。
糖尿病与冠心病的症术等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 生活,如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 限制运动等。
冠心病可能导致患者产生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生活质 量。
冠心病对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影响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介入 治疗等可能与其他糖尿病治疗药物产 生相互作用,需要医生综合考虑治疗 方案。
冠心病患者需要更加注意生活习惯的 调整,如饮食、运动等,这些生活习 惯的改变可能对糖尿病的治疗产生影 响。
应等。
长期糖尿病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细 胞功能障碍,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的进程,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高血压、高 血脂等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进一步增加了冠心病的风险。
冠心病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
冠心病可能导致心绞痛、心肌 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这些 症状可能导致患者活动受限, 影响生活质量。
公共卫生策略
制定针对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公共卫生策略,提高 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预防能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心理支持
01
研究如何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减轻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提
高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
02
研究康复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
力。
社会支持
03
研究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如医疗保障、家庭支持
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症状可能相 似,包括胸闷、胸痛、气短、 乏力等。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 查、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 脉造影等。
内科学_各论_疾病:糖尿病心肌病_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糖尿病心肌病>>>
检查项目:
血葡萄糖、心肌灌注显像、多普勒超声心 动图、血葡萄糖、心肌灌注显像、多普勒 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音图检查、红细 胞变形性、尿液肉眼检查、餐后2小时血 葡萄糖(2HPG,PBG)、血清胰岛素(SI)。
内科学各论疾病部分 糖尿病心肌病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糖尿病心肌病>>>
别名: 糖尿病性心肌病。
内科学疾病部分:糖尿病心肌病>>>
身体部位: 胸部。
内科学疾病部分:糖尿病心肌病>>>
科室: 介入医学科 心血管内科。
内科学疾病部分:糖尿病心肌病>>>
简介:
糖尿病性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是指发生于糖尿病患者, 不能用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 化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及其他心脏病变 来解释的心肌疾病。
内科学疾病部分:糖尿病心肌病>>>
病因:
网对钙离子的摄取能力下降,舒张期心肌 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增加,心肌舒张期 顺应性下降。
(2)血管病变:为糖尿病性心肌病的 特征性改变之一。主要累及肌间小动脉, 而心外膜冠状动脉完全正常(合并冠心病 者除外)。主要表现为细小动脉血管内膜 及内膜下增生、纤维化及PAS阳性物质沉 积,管腔变
5.必要时行心肌活检,发现微血管病 变及PAS染色阳性者可确诊。
6.有其他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肾 血管病变者则支持诊断。
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鉴 别。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主要分支存在狭窄 性病变者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可资鉴别。
内科学疾病部分:糖尿病心肌病>>>
【专业课件】糖尿病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b) 心肌儿茶酚胺水平 : 糖尿病早期心脏去甲肾上腺素和ß肾上腺受 体密度都显著增高 随着糖尿病进展,两者水平又恢复正常
c) 与左室功能不全的关系: 一些研究证实糖尿病自主神经病与心脏舒张 功能不全和运动负荷下的收缩功能不全有关
1. 代谢紊乱 2. 心肌纤维化 3. 小血管病变 4. 心脏自主神经病 5. 胰岛素抵抗: 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与心肌细胞收缩功能不 全有关,而二甲双胍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 同时,也可改善这种功能不全
d) 治疗反应: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左室舒张末压升高、左室 收缩压和心输出量降低等都可被胰岛素治疗 纠正,进一步证实糖尿病心功能的改变与血 糖控制密切相关 不仅如此,早期开始胰岛素治疗可以完全逆 转心肌结构的改变,而延迟的胰岛素治疗只 能部分逆转 运动锻炼由于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而有利 于心肌结构异常的恢复
1. 代谢紊乱 2. 心肌纤维化 3. 小血管病变 4. 心脏自主神经病 5. 胰岛素抵抗
a)
自主神经病的评价方法 : 123I-MIBG SPECT或11C-HED PET方法可以量化分 析心脏自主神经分布以及左室去交感的病生理结果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患者心脏交感神经功能不全,且 主要累及下壁 同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交感神经功能不全更 常见,且更严重 左室远端较近端交感神经功能不全更加严重
主要限制糖利用的因素是细胞内葡萄糖转运 蛋白(GLUTs)1和4损耗导致的葡萄糖跨肌 纤维膜转运至心肌的速度降低,胰岛素治疗 可以改善这一状况 减少葡萄糖氧化的因素是循环高游离脂肪酸 引起的脂肪酸氧化反应对丙酮酸脱氢酶的抑 制作用 由底物代谢异常引起的收缩功能改变已在糖 尿病遗传鼠上得到验证
b) 心肌纤维化过程 : 胶原赖氨酸残基糖基化致使胶原降解减少是 糖尿病心肌胶原沉积的原因之一 高血糖产生的活性氧和氮,增加了氧化应激 反应,导致基因表达和信号传导异常,激活 细胞凋亡途径
糖尿病性心脏病课件
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减轻体重,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03
糖尿病性心肌病
病理生理变化及影响因素
心肌细胞代谢紊乱
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导 致心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 少,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可累及心肌 组织,导致心肌广泛灶性坏死和纤维 化。
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支持
患者教育
通过开设健康讲座、提供科普资料、进行个体化指导等方式 ,帮助患者了解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相关知识,掌握自我管理 技能,提高治疗依从性。
自我管理支持
鼓励患者参与自我管理,如定期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按 时服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同时,提供心理支持和社 会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断流程
临床表现
自主神经紊乱所致心律失常可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晕厥或猝 死。
诊断流程
首先排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律失常,然后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手段 明确心律失常类型,最后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治疗策略及非药物治疗方法
治疗策略
治疗自主神经紊乱所致心律失常时,应首先去除诱因 ,如控制血糖、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同时根据心律失 常类型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自主神经紊乱所致心律及心功能失常
自主神经在心血管系统中作用
调节心脏功能
自主神经通过调节心脏收 缩力、心率和心律,维持
心脏正常生理功能。
调控血管张力
自主神经调节血管平滑肌 的收缩和舒张,影响外周
血管阻力和血压水平。
参与心血管反射
自主神经参与多种心血管 反射,如压力感受性反射 和化学感受性反射等,以
维持心血管系统稳态。
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减轻体重,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03
糖尿病性心肌病
病理生理变化及影响因素
心肌细胞代谢紊乱
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导 致心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 少,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可累及心肌 组织,导致心肌广泛灶性坏死和纤维 化。
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支持
患者教育
通过开设健康讲座、提供科普资料、进行个体化指导等方式 ,帮助患者了解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相关知识,掌握自我管理 技能,提高治疗依从性。
自我管理支持
鼓励患者参与自我管理,如定期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按 时服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同时,提供心理支持和社 会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断流程
临床表现
自主神经紊乱所致心律失常可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晕厥或猝 死。
诊断流程
首先排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律失常,然后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手段 明确心律失常类型,最后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治疗策略及非药物治疗方法
治疗策略
治疗自主神经紊乱所致心律失常时,应首先去除诱因 ,如控制血糖、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同时根据心律失 常类型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自主神经紊乱所致心律及心功能失常
自主神经在心血管系统中作用
调节心脏功能
自主神经通过调节心脏收 缩力、心率和心律,维持
心脏正常生理功能。
调控血管张力
自主神经调节血管平滑肌 的收缩和舒张,影响外周
血管阻力和血压水平。
参与心血管反射
自主神经参与多种心血管 反射,如压力感受性反射 和化学感受性反射等,以
维持心血管系统稳态。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PPT课件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糖尿病的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 、运动治疗、自我监测等,以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
心血管病的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可以降低心血 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心血管病的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以控制病情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联合治疗的策略
综合评估
对患者的糖尿病和心血管 疾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协同治疗
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也要 关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长期管理
对患者进行长期管理,定 期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Part
05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的营养与运 动管理
糖尿病的营养管理
血糖波动
心血管疾病可能影响血糖的稳定 性,导致血糖波动,增加糖尿病 并发症的风险。
心血管病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胰岛素抵抗
心血管疾病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影 响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而影响 血糖控制。
胰岛素分泌异常
心血管疾病可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延迟,加重糖 尿病病情。
心血管病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
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01
糖尿病患者应限制高糖、高淀粉和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摄入,
以控制血糖水平。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02
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葡萄糖耐量,糖尿病患者应多
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
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糖尿病性心脏病。ppt课件
3.立位后第30次与第15次心搏R-R间期比值 (30/15比值),正常人≥1.03,糖尿病有 自主神经病变时,特别是迷走神经病变时, 其比值≤1.0.。 4.位置性低血压试验 当病人从卧位起立时,如收缩压下降 >4KPa(30mmHg),舒张压下降>2.67KPa (20mmHg)为位置性低血压,常见于糖 尿病晚期有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者。
四治疗 (一)西医治疗 1.严格控制糖尿病 但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胰岛 素 达美康 2.控制高血压,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 酶抑制剂 3.早期防治自主神经病变 4.合并冠心病的治疗 (1)基础治疗:合理的膳食,低脂低盐(<5.0/ 日),低胆固醇(<300mg/日)富含维生素及纤 维素 ,控制体重,戒烟酒
(四)体位性低血压(或者治理性低血压) 当病人从卧位起立时,如收缩压下 降〉41﹤pa(30mmhg)舒张压,下降〉2.67 ﹤pa(20mmhg)称直立性低血压。主要 机制可能由于血压调节反射弧中传出神经 损害所致。直立型低血压多原糖尿病神经性 病变的中晚期表现,当直立型低血压发作时 病人常感头晕,,软杨心悸,大汗视力障碍, 有时晕倒。
(三)充血性心力衰竭
女性比男性更高,其原因可能是综合的,因心 梗后出现的心力衰竭,可能与糖尿病患者的心 脏不能承受心梗应 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和大片的心肌坏死使心室壁收缩力下降有关。 糖尿病患者在无心梗或无冠心病的情况下出现 心力衰竭可能与糖尿病心肌病有关,因心肌病 的病变改变如心肌肥大,心肌间质钱卫华和小 灶性坏死,心肌内微血 基底膜增援和PAS、 RD性物质连心肌内沉淀变心肌缺氧,心室壁僵 硬,心室的顺应性降低,使左室 和收缩功能障 碍。
C β受体阻滞剂 氨酰心安 12.5—100mg 5,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糖尿病性心肌病
加强跨学科合作
加强心血管、内分泌、代谢等多学科的合作,共 同推进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研究和治疗。
提高公众对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认识
宣传与教育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认识 和重视程度。
早期筛查与诊断
推广早期筛查和诊断方法,及时发现和治疗糖尿病性心肌 病。
患者管理与支持
建立患者管理和支持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患者服务,包括 心理咨询、营养指导、运动康复等。
糖尿病性心肌病
03-21
CONTENTS
• 引言 • 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 治疗原则及方法 • 预防措施与生活方式干预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介绍糖尿病性心肌病的概念、危 害及预防措施,提高公众对该疾 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背景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病率也在逐 年增加,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的 主要原因之一。
鉴别诊断
糖尿病性心肌病需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 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进行鉴别诊断。这些疾病与糖尿病性 心肌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上存在差异。
辅助检查方法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心电图是诊断糖尿病性心肌病的重要辅助 检查方法。患者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 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定义
糖尿病性心肌病是一种发生在糖尿病 患者中的心肌疾病,不能用高血压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 瓣膜病及其他心脏病来解释。
该病主要表现为心肌广泛灶性坏死、 亚临床的心功能异常,最终可导致心 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等严 重后果。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危害
加强心血管、内分泌、代谢等多学科的合作,共 同推进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研究和治疗。
提高公众对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认识
宣传与教育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认识 和重视程度。
早期筛查与诊断
推广早期筛查和诊断方法,及时发现和治疗糖尿病性心肌 病。
患者管理与支持
建立患者管理和支持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患者服务,包括 心理咨询、营养指导、运动康复等。
糖尿病性心肌病
03-21
CONTENTS
• 引言 • 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 治疗原则及方法 • 预防措施与生活方式干预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介绍糖尿病性心肌病的概念、危 害及预防措施,提高公众对该疾 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背景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病率也在逐 年增加,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的 主要原因之一。
鉴别诊断
糖尿病性心肌病需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 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进行鉴别诊断。这些疾病与糖尿病性 心肌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上存在差异。
辅助检查方法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心电图是诊断糖尿病性心肌病的重要辅助 检查方法。患者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 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定义
糖尿病性心肌病是一种发生在糖尿病 患者中的心肌疾病,不能用高血压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 瓣膜病及其他心脏病来解释。
该病主要表现为心肌广泛灶性坏死、 亚临床的心功能异常,最终可导致心 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等严 重后果。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危害
糖尿病与心脏-PPT课件
糖尿病心脏病变的表现
• 体位性低血压
是植物神经病变进展过程中常出现的症状。 确定标准是从卧位起立,于站立1~5分钟内, 每分钟测血压1次,若有一次收缩期下降≥30毫 米汞柱,舒张期血压下降>20毫米汞柱,称为 体位性低血压。当低血压发作时,病人感到头 晕、软弱、心悸、大汗、视力障碍,有时昏倒。
糖尿病心脏病变的表现
糖尿病心脏病变的表现
• 冠心病:
1 心绞痛 2 心律失常(以心房额动较多) 3 心力衰竭 4 无痛性心肌梗塞(约 l/3在急性心梗时并 无疼痛) 5 猝死。
糖尿病心脏病变的表现
• 糖尿病性心肌病
1:心脏扩大 2:心律失常 3:心力衰竭
糖尿病心脏病变的表现
•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律紊乱
休息时心动过速,有时心率每分钟可达 130 次。凡在休息状态下心率每分钟大于90次者, 都可考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种心率增挟较 固定,且不会受各种条件反射所影响。
糖尿病心脏病是怎样发生的?
• 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作用下,其动脉内皮细 胞受损,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促使血管内 皮基底膜增厚,脂质、粘多糖沉积而引起管腔 狭窄,从而形成微血管病变。近年来,认为糖 尿病微血管病变是并发器官损害的病理基础, 是决定糖尿病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强 调了微血管病变的重要性。
什么是糖尿病
•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基本特征是长期高血糖。当胰岛素分泌不足, 葡萄糖利用及贮存受阻,血液中葡萄糖浓度 (血糖浓度)就会升高。血糖浓度超过一定水 平,多余的葡萄糖便通过肾脏排出体外,这时 化验小便会发现尿糖阳性,故称糖尿病。
糖尿病的主要症状
• • • • • 多饮、多食、多尿、消瘦 疲乏无力 皮肤感觉异常 视力障碍 容易感染
糖尿病性心脏病PPT课件
• (1)血小板功能亢进:研究证实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 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原发性增强,血小板合成释放α-颗 粒内容物(血栓球蛋白、血小板第四因子和血小板衍生 生长因子)增加;对血小板激动剂如ADP(腺苷二磷酸 )、 胶原蛋白花生四烯酸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凝血酶的敏感性 增强;血小板活化升高血栓素A2的合成和释放,加剧血 小板的聚集在被ADP等激活时,血小板表面可表达糖蛋 白Ⅱb-Ⅲa复合物,它可与纤维蛋白原结合,该过程是 原发性血小板聚集的一部分不依赖于花生四烯酸途径和 释放反应与非糖尿病对照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 与纤维蛋白原连接增强,这部分可能与血小板表面血小 板糖蛋白Ⅱb-Ⅲa分子数量增加有关
3、胰岛素抵抗和(或)高胰岛素血症 4、低度血管炎症 5、高血压 6、高血糖
.
4
• 糖尿病伴高胆固醇血症和LDL增高是肯定的心血 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但在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是2 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G升高和HDL-C降低更为常 见,血清TG增高伴HDL-C下降亦是心血管疾病的
肯定危险因素;不少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单纯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0
5、高血压
•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动脉硬化性疾病的独立 危险因素,无论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均
影响寿命。平均动脉压每增加10mmHg, 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就增加40%。临床荟萃 分析提示,若血压从115/75mmHg开始,收 缩压每增加20mmHg,舒张压每增加 10mmHg,心血管事件就成倍增加,中国 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70%~80%死于 脑血管病10%~15%死于冠心病,5%~ 10%死于肾衰。
• (1)、出现胸闷、气短,或者原为阵发性变为持续 性;有的出现心绞痛或者心前区不适感。先兆症 状主要是心绞痛占61.8%,其特点是疼痛频繁发 作,疼痛程度逐渐加剧,发作时间逐渐延长。(2) 胸痛:多发生于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或劳累搬移 重物之后。有时发生在熟睡中其疼痛性质、部位 酷似心绞痛,但其疼痛性质甚为剧烈。持续时间 较长,通常在0.5~24h。少数患者不典型疼痛, 如上腹部、颌部肩胛以及牙痛等。尚有个别患者
3、胰岛素抵抗和(或)高胰岛素血症 4、低度血管炎症 5、高血压 6、高血糖
.
4
• 糖尿病伴高胆固醇血症和LDL增高是肯定的心血 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但在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是2 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G升高和HDL-C降低更为常 见,血清TG增高伴HDL-C下降亦是心血管疾病的
肯定危险因素;不少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单纯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0
5、高血压
•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动脉硬化性疾病的独立 危险因素,无论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均
影响寿命。平均动脉压每增加10mmHg, 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就增加40%。临床荟萃 分析提示,若血压从115/75mmHg开始,收 缩压每增加20mmHg,舒张压每增加 10mmHg,心血管事件就成倍增加,中国 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70%~80%死于 脑血管病10%~15%死于冠心病,5%~ 10%死于肾衰。
• (1)、出现胸闷、气短,或者原为阵发性变为持续 性;有的出现心绞痛或者心前区不适感。先兆症 状主要是心绞痛占61.8%,其特点是疼痛频繁发 作,疼痛程度逐渐加剧,发作时间逐渐延长。(2) 胸痛:多发生于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或劳累搬移 重物之后。有时发生在熟睡中其疼痛性质、部位 酷似心绞痛,但其疼痛性质甚为剧烈。持续时间 较长,通常在0.5~24h。少数患者不典型疼痛, 如上腹部、颌部肩胛以及牙痛等。尚有个别患者
糖尿病性心肌病超声
发病机制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病与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心肌间质 纤维化等多因素有关。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导致心肌细胞代 谢紊乱,微血管病变则会引起心肌广泛灶性坏死,最终导致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糖尿病性心肌病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高,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 一。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 势。
糖尿病性心肌病超声
03-21
CONTENTS
• 糖尿病性心肌病概述 • 超声心动图在糖尿病性心肌病
中应用 • 糖尿病性心肌病超声表现与评
估 • 鉴别诊断与误区提示 • 治疗策略选择及效果评价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01
糖尿病性心肌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糖尿病性心肌病是指发生在糖尿病中,不能用高血压、冠心 病等其他心脏病来解释的心肌疾病,是一种独立的心肌病变 。
临床应用
未来超声心动图将更加注重与临床的紧密结 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心脏 结构和功能信息。同时,还将积极探索与其 他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联合应用,以进一步提 高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诊疗水平。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糖尿病性心肌病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易被误诊。但后者无明确的心脏结 构和功能异常,预后良好。
鉴别诊断中注意事项
重视糖尿病病史和临床表现
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如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表现,应高度怀疑糖尿病性心肌 病的可能。
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手段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等多种检查手段相结合,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性心肌病的 诊断准确率。
综合治疗策略制定
个体化治疗策略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病与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心肌间质 纤维化等多因素有关。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导致心肌细胞代 谢紊乱,微血管病变则会引起心肌广泛灶性坏死,最终导致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糖尿病性心肌病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高,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 一。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 势。
糖尿病性心肌病超声
03-21
CONTENTS
• 糖尿病性心肌病概述 • 超声心动图在糖尿病性心肌病
中应用 • 糖尿病性心肌病超声表现与评
估 • 鉴别诊断与误区提示 • 治疗策略选择及效果评价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01
糖尿病性心肌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糖尿病性心肌病是指发生在糖尿病中,不能用高血压、冠心 病等其他心脏病来解释的心肌疾病,是一种独立的心肌病变 。
临床应用
未来超声心动图将更加注重与临床的紧密结 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心脏 结构和功能信息。同时,还将积极探索与其 他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联合应用,以进一步提 高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诊疗水平。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糖尿病性心肌病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易被误诊。但后者无明确的心脏结 构和功能异常,预后良好。
鉴别诊断中注意事项
重视糖尿病病史和临床表现
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如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表现,应高度怀疑糖尿病性心肌 病的可能。
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手段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等多种检查手段相结合,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性心肌病的 诊断准确率。
综合治疗策略制定
个体化治疗策略
糖尿病性心肌病护理课件
早期筛查和诊断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 高血压等高危人群,应尽早进 行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筛查
和诊断。
控制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相关药物控制 病情,如降糖药、降压药、降脂药等。
饮食调整
遵循低糖、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饮 食原则,控制总热量摄入,保持营养 均衡。
运动锻炼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增强心肺 功能和代谢水平。
定期检查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心电图和心脏超 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心脏问题。
了解家族史
了解家族中是否有心脏病史,如有 疑虑及时咨询医生。
自我调整生活习惯
控制饮食
遵循低糖、低脂、高纤 维的饮食原则,保持营
养均衡。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保持良好心态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 的运动方式,如散步、
慢跑、太极拳等。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 以降低对心脏的损害。
THANKS
感谢观看
运动护理
适量运动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 步、慢跑、太极拳等。
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剧烈运动引起的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
药物护理
遵医嘱用药
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
观察不良反应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如低血糖、水肿等,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
特点
糖尿病性心肌病通常表现为心肌 肥厚、心肌纤维化、心肌收缩和 舒张功能受损等。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病理机制
01
02
03
高血糖
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心肌 细胞代谢紊乱,引起心肌 细胞肥大和纤维化。
胰岛素抵抗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 高血压等高危人群,应尽早进 行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筛查
和诊断。
控制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相关药物控制 病情,如降糖药、降压药、降脂药等。
饮食调整
遵循低糖、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饮 食原则,控制总热量摄入,保持营养 均衡。
运动锻炼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增强心肺 功能和代谢水平。
定期检查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心电图和心脏超 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心脏问题。
了解家族史
了解家族中是否有心脏病史,如有 疑虑及时咨询医生。
自我调整生活习惯
控制饮食
遵循低糖、低脂、高纤 维的饮食原则,保持营
养均衡。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保持良好心态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 的运动方式,如散步、
慢跑、太极拳等。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 以降低对心脏的损害。
THANKS
感谢观看
运动护理
适量运动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 步、慢跑、太极拳等。
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剧烈运动引起的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
药物护理
遵医嘱用药
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
观察不良反应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如低血糖、水肿等,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
特点
糖尿病性心肌病通常表现为心肌 肥厚、心肌纤维化、心肌收缩和 舒张功能受损等。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病理机制
01
02
03
高血糖
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心肌 细胞代谢紊乱,引起心肌 细胞肥大和纤维化。
胰岛素抵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心肌病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糖尿病性心肌病
1
主要内容
流行病学
病理生理 临床特点 治疗进展
糖尿病性心肌病
2
中国11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CMCS研究)
8 (%) 7
中国部分省市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
(Age 35-64, 1992)
6.7 6.9
6
全国约有4000万-5000万糖尿病人
15
12 12.4 13.1
9.8
10
8
6.3 5 2.9 4.4 4.9
0
浙江 天津 广州 内蒙 四川 上海 北京 河南 宁夏 辽宁 黑龙江
糖尿病性心肌病
4
糖尿病性心肌病
5
From P.Zimmet et al..:Bulletin of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48:13,2003
12
心肌结构特点:糖尿病心肌肥大
• 高血糖诱导心肌细胞肥大,早期超微结构改变: 肌纤维排列改变
线粒体断裂
胞质面积增大,脂质含量增加
胶原纤维横断面积增加
• 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出现左室重量增加,室壁增 厚,同时心脏舒张期顺应性降低,EF减少,进而出 现收缩期功能障碍
糖尿病性心肌病
13
心肌结构特点:糖尿病心肌纤维化
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在8-12周 • 梁自文通过腹腔注射STZ制成DM大鼠模型,8周后
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血糖血脂,心肌功能,高 能磷酸含量降低,心肌超微结构损害,但无冠状 动脉及其分支的病变,结果表明DC的独立存在
糖尿病性心肌病
10
主要内容
流行病学
病理生理
临床特点 治肌胶原网络
成人(20岁)中糖尿病发生率
(按年份及地区)
9
1995
8
2000
7
2025
6 百5 分 比4
3
2
1
0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世界
King H et al Diabetes Care 1998;21:1414-
1431.
糖尿病性心肌病
6
• 根据全国糖尿病协作组1994~1995年在全国25万 人口中(>25岁)调查,发现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者各占2.5%,较15年前增长了3倍多。
• 1998年who的世界健康报告中,估计现在全世界糖 尿病患者已超过1.43亿人,到2025年将增至3亿人, 而发展中国家的糖尿病患者将占世界总糖尿病患 者的75%。
• Framingham等研究表明,男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充
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增加3.8倍,女性糖尿病患
者增加5.6倍,
糖尿病性心肌病
7
• DM是全球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 危险因素及合并症,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 病率增长近8倍,已达10%。
• 目前全国逾9240万人患糖尿病,肥胖症及 久坐的生活方式的流行将导致在2025年有 近3亿人患DM。
糖尿病性心肌病
8
概念
• 糖尿病心肌病(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DC )是指在排除高心、冠心及瓣膜病变等心脏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结构改变以及心室舒缩功能 异常的心肌病变
平均率: 4.2%
5
5.1 5.3
5
4
3.9 4
3
2 1.3 1.9
2
1
0
浙江 天津 广州 四川 内蒙 北京 河南 上海 黑龙江 宁夏
糖尿病性心肌病
3
中国11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CMCS研究)
(%)
25
中国部分省市人群糖尿病+IFG的患病率
(Age 35-64, 1992)
21.5
20
15.3
糖尿病性心肌病
9
概况
• 早在1972年,RUBER等人根据4个成年糖尿病(DM) 患者在无明显的冠状动脉及瓣膜病变,先天性心 脏病,高血压及酗酒的情况下罹患充血性心衰首 次提出DC的概念
• 3个时期的不同人证实了这个概念的存在: • 1983年Tahlini等发现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心功能
改变发生在6-14周 • 1993年Thompson等报道,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心肌
• 心肌纤维化是指在心肌正常组织结构中胶原纤维 过量积聚,心肌组织中胶原纤维浓度显著升高而 胶原成分发生改变
• 心肌纤维化表现为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失衡, 间质胶原沉积增多,各型胶原比例失调(Ⅰ、Ⅲ 胶原比率增加),排列紊乱,心肌纤维增粗,心 肌僵硬度增加,心室顺应性下降
糖尿病性心肌病
14
糖尿病性心肌病
•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 成分的含量常被用来评估器官纤维化的程 度,主要由多种蛋白质构成:胶原 (collagen)、层粘蛋白(laminin)、纤维 连接蛋白
• 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适当比值对维持心 肌组织结构及心脏功能的完整性具有重要 意义。
糖尿病性心肌病
15
心肌纤维化程度与舒张功能障碍的 关系
• 1期心肌舒张受损(心肌和二尖瓣E/A<1,二尖瓣舒 张受损),主要表现为代谢紊乱,无明显心肌纤 维化
• 2期中度舒张功能障碍(心肌E/A<1,二尖瓣E/A>1, 二尖瓣假正常化,主要表现中度纤维化,左心房 压力增高
• 3期严重舒张功能障碍(心肌E/A<1,二尖瓣 E/A>1.5,主要表现为严重纤维化,左心房压力严 重增高
成减少及内皮受损、血小板功能受损和凝血异常、 生长激素过多、PPAR过度表达
糖尿病性心肌病
21
基本病程
• 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引起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 肌代谢紊乱所致心肌广泛局灶性坏死
• 早期通常表现为心肌顺应性降低和舒张期充盈受 阻为主的舒张功能不全
• 晚期以收缩功能不全为主,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 竭
糖尿病性心肌病
16
糖尿病性心肌病
17
糖尿病性心肌病
18
糖尿病性心肌病
19
微血管病变
• 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 • 多元醇代谢异常,糖化反应的亢进、一氧化氮合
成减少及内皮受损、血小板功能受损和凝血异常、 生长激素过多、PPAR过度表达
糖尿病性心肌病
20
微血管病变
• 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 • 多元醇代谢异常、糖化反应的亢进、一氧化氮合
糖尿病性心肌病
22
发病机制:共同土壤学说
• DC表现出的心肌细胞的凋亡、心室重塑、收缩机 制异常并最终发展为心功能不全,根本上都是由 高血糖、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缺 乏通过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或引发代谢紊乱、 氧化应激、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激活、非酶促糖 基化产物堆积、钙调控机制异常等,引起一系列 级联反应所致,各机制间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疾 病的发展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糖尿病性心肌病
1
主要内容
流行病学
病理生理 临床特点 治疗进展
糖尿病性心肌病
2
中国11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CMCS研究)
8 (%) 7
中国部分省市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
(Age 35-64, 1992)
6.7 6.9
6
全国约有4000万-5000万糖尿病人
15
12 12.4 13.1
9.8
10
8
6.3 5 2.9 4.4 4.9
0
浙江 天津 广州 内蒙 四川 上海 北京 河南 宁夏 辽宁 黑龙江
糖尿病性心肌病
4
糖尿病性心肌病
5
From P.Zimmet et al..:Bulletin of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48:13,2003
12
心肌结构特点:糖尿病心肌肥大
• 高血糖诱导心肌细胞肥大,早期超微结构改变: 肌纤维排列改变
线粒体断裂
胞质面积增大,脂质含量增加
胶原纤维横断面积增加
• 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出现左室重量增加,室壁增 厚,同时心脏舒张期顺应性降低,EF减少,进而出 现收缩期功能障碍
糖尿病性心肌病
13
心肌结构特点:糖尿病心肌纤维化
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在8-12周 • 梁自文通过腹腔注射STZ制成DM大鼠模型,8周后
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血糖血脂,心肌功能,高 能磷酸含量降低,心肌超微结构损害,但无冠状 动脉及其分支的病变,结果表明DC的独立存在
糖尿病性心肌病
10
主要内容
流行病学
病理生理
临床特点 治肌胶原网络
成人(20岁)中糖尿病发生率
(按年份及地区)
9
1995
8
2000
7
2025
6 百5 分 比4
3
2
1
0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世界
King H et al Diabetes Care 1998;21:1414-
1431.
糖尿病性心肌病
6
• 根据全国糖尿病协作组1994~1995年在全国25万 人口中(>25岁)调查,发现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者各占2.5%,较15年前增长了3倍多。
• 1998年who的世界健康报告中,估计现在全世界糖 尿病患者已超过1.43亿人,到2025年将增至3亿人, 而发展中国家的糖尿病患者将占世界总糖尿病患 者的75%。
• Framingham等研究表明,男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充
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增加3.8倍,女性糖尿病患
者增加5.6倍,
糖尿病性心肌病
7
• DM是全球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 危险因素及合并症,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 病率增长近8倍,已达10%。
• 目前全国逾9240万人患糖尿病,肥胖症及 久坐的生活方式的流行将导致在2025年有 近3亿人患DM。
糖尿病性心肌病
8
概念
• 糖尿病心肌病(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DC )是指在排除高心、冠心及瓣膜病变等心脏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结构改变以及心室舒缩功能 异常的心肌病变
平均率: 4.2%
5
5.1 5.3
5
4
3.9 4
3
2 1.3 1.9
2
1
0
浙江 天津 广州 四川 内蒙 北京 河南 上海 黑龙江 宁夏
糖尿病性心肌病
3
中国11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CMCS研究)
(%)
25
中国部分省市人群糖尿病+IFG的患病率
(Age 35-64, 1992)
21.5
20
15.3
糖尿病性心肌病
9
概况
• 早在1972年,RUBER等人根据4个成年糖尿病(DM) 患者在无明显的冠状动脉及瓣膜病变,先天性心 脏病,高血压及酗酒的情况下罹患充血性心衰首 次提出DC的概念
• 3个时期的不同人证实了这个概念的存在: • 1983年Tahlini等发现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心功能
改变发生在6-14周 • 1993年Thompson等报道,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心肌
• 心肌纤维化是指在心肌正常组织结构中胶原纤维 过量积聚,心肌组织中胶原纤维浓度显著升高而 胶原成分发生改变
• 心肌纤维化表现为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失衡, 间质胶原沉积增多,各型胶原比例失调(Ⅰ、Ⅲ 胶原比率增加),排列紊乱,心肌纤维增粗,心 肌僵硬度增加,心室顺应性下降
糖尿病性心肌病
14
糖尿病性心肌病
•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 成分的含量常被用来评估器官纤维化的程 度,主要由多种蛋白质构成:胶原 (collagen)、层粘蛋白(laminin)、纤维 连接蛋白
• 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适当比值对维持心 肌组织结构及心脏功能的完整性具有重要 意义。
糖尿病性心肌病
15
心肌纤维化程度与舒张功能障碍的 关系
• 1期心肌舒张受损(心肌和二尖瓣E/A<1,二尖瓣舒 张受损),主要表现为代谢紊乱,无明显心肌纤 维化
• 2期中度舒张功能障碍(心肌E/A<1,二尖瓣E/A>1, 二尖瓣假正常化,主要表现中度纤维化,左心房 压力增高
• 3期严重舒张功能障碍(心肌E/A<1,二尖瓣 E/A>1.5,主要表现为严重纤维化,左心房压力严 重增高
成减少及内皮受损、血小板功能受损和凝血异常、 生长激素过多、PPAR过度表达
糖尿病性心肌病
21
基本病程
• 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引起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 肌代谢紊乱所致心肌广泛局灶性坏死
• 早期通常表现为心肌顺应性降低和舒张期充盈受 阻为主的舒张功能不全
• 晚期以收缩功能不全为主,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 竭
糖尿病性心肌病
16
糖尿病性心肌病
17
糖尿病性心肌病
18
糖尿病性心肌病
19
微血管病变
• 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 • 多元醇代谢异常,糖化反应的亢进、一氧化氮合
成减少及内皮受损、血小板功能受损和凝血异常、 生长激素过多、PPAR过度表达
糖尿病性心肌病
20
微血管病变
• 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 • 多元醇代谢异常、糖化反应的亢进、一氧化氮合
糖尿病性心肌病
22
发病机制:共同土壤学说
• DC表现出的心肌细胞的凋亡、心室重塑、收缩机 制异常并最终发展为心功能不全,根本上都是由 高血糖、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缺 乏通过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或引发代谢紊乱、 氧化应激、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激活、非酶促糖 基化产物堆积、钙调控机制异常等,引起一系列 级联反应所致,各机制间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疾 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