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_李白阅读附答案
2022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依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知,默写的两句诗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依据运用“比喻”修辞和“大雪骤降,一片洁白”可知,默写的两句诗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注意“辨”和“梨”的写法。
⑥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忸怩___________②箴言_____
③jiǎo_____揉造作④附yōng_____风雅
(2)疏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乙】文中乡人“传共饴之”,是因为郗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同“邀”,邀请;②.告诉;③.遇到;④.饥饿。(2)D
(3)①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
②在这种情形下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睡起秋声无觅处”句写夜里秋风由劲吹到停止的过程。起初还听到秋风吹动草木发出呜呜的声音,起床后一点声音都听不到了。起床寻觅秋声,说明诗人对秋天的到来十分关注。
“满阶梧桐月明中”写在明亮的月色中,见到台阶上落满了梧桐叶,诗人终于清楚地见到了秋天到来的足迹。因为秋高气爽,所以秋天的月亮特别明亮。因为梧桐是落叶乔木,叶子比较阔,所以让人觉得梧桐落叶比较早,比较显著。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题中的“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洛城”点出地点。
B.次句“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笛声的悠扬和夜的宁静。
C.“折柳”指汉代乐府曲《折杨柳》,诗人春夜听到此曲,勾起了乡情。
D.本诗着重以诗人感情变化来烘托吹笛人技艺高超和笛声的魅力。
10.结合《逢入京使》和本诗,分析两首诗中“故园”这一意象的意思及其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并据此谈谈你对阅读古代诗歌方法的发现。
【链接材料】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答案】9.D 10.相同,两首诗中的“故园”都是故乡、家乡的意思,都蕴含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诗歌时,可以通过关注意象或有特殊意义的关键词来理解诗歌的情感。
【解析】9.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
D.有误,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结合“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分析可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烘托吹笛人技艺高超和笛声的魅力”理解有误;故选D。
10.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其中“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故园”指的是故乡。
岑参《逢入京使》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其中的“故园”也指故乡。
通过这两首诗中的“故园”这一意象和关键词语,我们理解了诗歌的思想感情,这启示我们,鉴赏诗歌可以通过抓住有特殊意义的意象或关键词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1.诗中能揭露要旨的诗句
是:,。
(2分)
2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
是:。
(2分)
23.先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成效。
(4 分 )
2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
音,因此先人常借“柳” 表达与亲友挚友分别时的迷恋之情,
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2 分)
答案:
2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22.此夜曲中闻折柳。
23.“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尽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感动了很多听众,惹起人们无穷的隐忧;“满”字
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安静,笛之婉转,反衬诗人心里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写全一个字各得 2 分 )
2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024年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5篇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5篇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1【原文】: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阅读训练】:一、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一、1.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3.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二、1、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2(二)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和《逢入京使》,完成1-2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目录《竹里馆》王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晚春》韩愈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目录《泊秦淮》杜牧《贾生》李商隐《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约客》赵师秀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1.解释词语幽篁:幽深的竹林啸:长常的口哨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3.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优美、高雅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
(2分)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来相照”的明月当成知己,展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5.《竹里馆》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6.请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2分)答: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7.“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答:“独”是“独自”的意思。
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8.请赏析一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艺术特色。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部编版七下课内课外古诗赏析(全)竹里馆XXX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XXX评XXX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一、【译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二、【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考试链接】1、XXX《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XXX《竹里馆》一诗中,写XXX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期中复习《春夜洛城闻笛》相关对比阅读练习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春夜洛城闻笛》相关对比阅读练习一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和《黄鹤楼闻笛》,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黄鹤楼闻笛①【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①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②迁客:被贬谪之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③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
贾谊因受权臣的馋毁,无辜受害,贬官长沙。
④落梅花:指《梅花落》,汉代乐府曲名。
内容多描绘凌寒傲雪的梅花。
1.根据你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A.“谁家玉笛暗飞声”中“暗”字写出不知何人深夜吹笛,这笛声低咽、幽微,给人一种时断时续、听不真切的感觉。
B.“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满洛城”三字带有夸张之意,同时也含加有春风所不至,则笛声也满城可闻之感。
C.“一为迁客去长沙”一句,诗人用贾谊的不幸遭遇来自比,暗含了自己也是无辜被贬,有自我辩白之意。
D.“西望长安不见家”一句,诗人辞亲远游,多年未归,愈发思念远在长安的家人。
2.两首诗歌均巧借笛声来渲染愁绪,但具体的情感却同中有别,请分别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注释】【注释】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指蜀国,今四川。
3.“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抒发了诗人的______之情。
4.《春夜洛城闻笛》是借助什么来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李白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③五月落梅花④。
2023-2024学年温州市高一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
2023-2024学年温州市高一语文(下)期末考试卷(满分150分,150分钟完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盛唐诗人常常根据羌笛作为塞外之物的文化属性,将其用于边塞诗中,借以反映征人之悲。
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云:“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此诗中的抒情主人公用羌笛吹奏“伤离别”的《关山月》,表达其久戍边地不得归的无奈与悲痛。
《关山月》不仅成为诗人情感的爆发点,而且还有力地渲染了诗人的哀伤,使诗歌的情思变得更为明晰、深沉。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评论此诗“一语不及征人,而征人之苦可想”。
盛唐的羌笛描写多渲染了征人的思归之苦、久战无功的遗恨等哀情,与诗人的心声水乳交融,这是之前的同类诗歌难以企及的。
②盛唐诗人常借羌笛吐露他们浓烈的思乡之愁,比起前代,此类诗歌的艺术水平也大大提升。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声再大也不可能“满洛城”,这里显然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形容羌笛之声,为诗歌抒情作了铺垫。
其后,诗人巧用“折柳”,说明其所闻的笛曲为《折杨柳》,同时建立了本诗的情感基础。
最后,再用一个反问句将故园之思自然地从折柳送别之情引出。
如此,诗歌的情感内容变得更为丰富、深沉。
浓郁的乡愁与嘹亮的笛声交相辉映,致使全诗达到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的艺术高度和出神入化的境界。
《唐宋诗醇》卷八评《春夜洛城闻笛》云:“凄切之情,见于言外,有含蓄不尽之致。
至于《折柳》笛曲,点用入化。
”以羌笛表达乡愁的诗歌,盛唐约有9首,而盛唐之前仅约有4首,尽管早在先唐就有诗人以羌笛抒写故园之思,但其数量和质量,均不能与盛唐类似诗歌相媲美。
③盛唐时,仕途坎坷的诗人时常被哀怨悲切的羌笛旋律触动,屡将其心中郁结的苦闷与怨愤寄托于羌笛。
如王昌龄《江上闻笛》:“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羸马望北走,迁人悲越吟。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李白诗歌专题训练(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李白诗歌专题训练零、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
(共12 分)寄东鲁二稚子【1】李白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
【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第2练诗歌鉴赏考点提升-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
进阶练02 诗歌鉴赏考点提升(解析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请你加以分析。
【答案】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即“以声写静”。
①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解析】【详解】考查诗句赏析。
题干要求赏析这首诗所具有的“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基础。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以弹琴长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这是“以声写静”。
而“弹琴”“长啸”又属于“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这叫“以动衬静”。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作者李白,号_________。
标题中“左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本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营造出感伤的气氛,朗读要轻而缓慢。
B.第二句写诗人对朋友的遭遇感到不可思议,要读出震惊、愤怒的情感。
C.三四两句将明月人格化,向朋友表达自己的关怀,要读得缓慢、深情。
D.整首诗融情入景,想象奇特,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答案】(1)青莲居士贬谪、降职(2)B【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把握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能力,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称“谪仙人”。
“左迁”意为降职(古人以右为上),降到下一个等级。
(2)B. 第二句写诗人为朋友被贬远行而悲伤、悲痛的感情,选项错误;故选B。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9.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10.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示例1: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
“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示例2: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
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
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
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
《春夜洛城闻笛》试题及答案解析
《春夜洛城闻笛》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玉笛”一词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A. 指代笛子的材质B. 形容笛声的优美C. 暗示吹笛人的身份D. 描述笛子的颜色答案:B2. 诗句“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满”字,最准确地表达了以下哪种意境?A. 笛声无处不在,充满洛城每个角落B. 春风温暖,遍布洛城的每个角落C. 笛声在洛城的上空回荡D. 春风和笛声交织在一起,充满洛城答案:A3. “此夜曲中闻折柳”中的“折柳”在古代诗歌中通常象征什么?A. 春天的到来B. 生命的重生C. 离别的哀愁D. 战争的结束答案:C4. 以下哪个选项最能准确概括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状态?A. 欢愉B. 思念C. 愤怒D. 悲伤答案:B5. 以下哪个句子运用了“通感”这一描写手法?A. 谁家玉笛暗飞声B. 散入春风满洛城C. 此夜曲中闻折柳D. 何人不起故园情答案:A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玉笛:在这里指笛声,用“玉”来形容笛声的清脆悦耳,如同玉石般纯净。
2. 暗飞:指笛声在夜色中隐约传来,仿佛在空中飞翔。
3. 折柳:古代送别时折柳相赠,以示挽留,后成为离别的象征。
4. 故园:指诗人的家乡,强调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5. 洛城:即洛阳城,唐朝的东都,诗中笛声传播的地点。
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翻译:不知哪家吹奏的玉笛,声音在夜色中隐约传来,随着春风的吹拂,充满了整个洛阳城。
2.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在这寂静的夜晚,从音乐声中仿佛听到了折柳的哀愁曲调,有谁不会因此触发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呢?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
填空:散入春风满洛城2. 散入春风满______。
填空:洛城3. 此夜曲中闻______。
填空:折柳4. 何人不起______。
填空:故园情五、内容理解概括(5分)这首诗以春夜洛城为背景,通过笛声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8.对这首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本诗中的“折柳”指汉代名曲《折杨柳》,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
29.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和本诗在题目中都写到“闻笛”,“笛声”分别触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28.D 29.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写诗人漂泊在外,曲子《折杨柳》触发了思念家乡的情感;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写诗人征战沙场,凄凉幽怨的笛声,唤起了征人征战不得归的思乡之情。
【解析】28.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
D.诗歌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在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呢,诗人因闻笛而思乡,并未“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故选D。
29.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对比阅读。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诗写乡思,题目“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抒发了诗人独自漂泊、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这首诗的前两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不知何处吹芦管”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诗人征战沙场,凄凉幽怨的笛声,唤起了征人征战不得归的乡愁。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
部编版七下课内课外古诗赏析全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一、译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二、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三、考试链接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5、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一、译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译: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译: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不会勾起思乡之情呢二、赏析1.”闻”;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前三句描写、叙事,末句抒发思乡之情;这一切皆由“折柳”一词关联起来,而这首诗的“诗眼”是“闻折柳”;2.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和当年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折柳曲让诗人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三、考试链接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4、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2、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一、译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译: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译: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二、赏析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三、考试链接1、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者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韩愈的晚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几个表达拟人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答:知春:赏析中应突出其消息灵通的特点;斗芳菲:赏析韩愈的晚春时应突出其互相比赛的特点;惟解:只知道;赏析中应突出其诚实可爱的特点;2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诸说不一;请对第三、四句中“杨花榆荚”的形象做分析,谈谈你的看法;A、劝勉说:劝人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多读书,以免像“杨花榆荚”那样白首无成;B、揶揄说: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C、怜惜说:“杨花榆荚”也是花;虽无大红大紫,亦有其可称道之处;D、哲理说:诗有寓意;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他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刻意在诗中描画出一个“杨花榆荚”的形象,以鼓励“无才思”者应有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精神;“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岂不是诗人所鼓励的么20-1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评析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的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2.“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1、诗人登上幽州台,看到无穷无尽的天地,先想到古人,再想到来者,不禁怆然涕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任人唯贤的人;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独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哀;4、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述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作铺垫;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7、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是因为作者内心的悲哀与苦闷;8、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9、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10、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1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3、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0-2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杜甫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字好在何处;①“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②“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5.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一面明亮,一面昏暗,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评析:该诗描写了泰山的高大壮美;颔联:用夸张手法突出形容泰山的高,因太高,以至于阳光不能同时照到它的两面,形成一面如同清晨,一面如同傍晚的奇观;尾联:诗的字面意思是某一天"我"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视群山,群山就显得渺小了;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必备心理条件,所以该诗影响深远,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1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20-3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评析第一句用夸张手法突出塔高的气势;塔高千寻又立在峰顶,才能站在塔顶看日出;也才不怕“浮云遮挡观日的目光”;其中包含:“要想头脑清楚目光远大,就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练习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只要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3.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4、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5、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6、这首诗中,“泘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当时的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8、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见日升”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9、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20-4游山西村南宋陆游南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一、作者:陆游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二、重点词注释:①腊酒:头一年腊月酿制的酒;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③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④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⑤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⑥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⑦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⑧无时:随时;叩kòu门:敲门;笑:嘲笑;社:土地神三、中心思想:这首诗写作者到山西村做客,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纯朴民风的陶醉及对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和淳朴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四、译文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当山和水不断重复时,我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欢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子,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五、重点题:1.首联写出了农家人热情、淳朴、好客的特点,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游览之地山西村恋恋不舍的情感;2.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四联诗的内容;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首联,农家盛情款待;颔联,村庄景色诱人;颈联,乡村民风古朴;尾联,再来农家作客;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足”字既写了农家的丰年景象又表达了农家好客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4.你是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产生许多希望,蕴含人生哲理,现在往往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者比喻绝路逢生的情景;5.提炼出这首诗中关于“民俗”的信息;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村民们在迎神的箫鼓声中来来往往;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土地神,祈求丰收;4、全诗紧扣一个“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5、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6、“古风存”一句用来赞美农民的什么品格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7、本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含有什么哲理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8、“柳暗花明”写出了自然美景,请问:①为什么用“暗”来形容“柳”、用“明”来形容“花” ②“柳暗花明”流传下来成为一个成语,它现在意思通常指什么 参考答案: ①柳色深绿,所以用“暗”;花光艳丽,所以用“明”; ②比喻困境后重新出现转机,看到希望;20-5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评析:后两句用比喻,表示自己虽然已成“落红”甚至“化为春泥”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并不因此减退,今后仍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尽自己的责任;境界高远,比喻精妙; 赏析:1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浩荡离愁;诗中表达作者心志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全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顽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思想感情: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名句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落红自喻,表达诗人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1、“落红”在这里比喻 诗人以“落红”自比2、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花有情,死而不已,尚能化泥而护花3、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B 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C 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D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这首诗构思细密而精巧;首句描绘的画面迷蒙中透出冷寂,描绘的画面具有——朦胧迷茫冷寂的特点,作用是渲染了迷蒙冷寂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伤感情怀;;第二句点明悲凉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后两句以形象而婉曲的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的本意是斥责歌女吗 请谈谈自己的看法;诗人表面上指责商女,其实是应用的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婉曲而形象地议论,讽刺那些王公大臣、官僚贵族等封建统治者,不以国家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3、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4、本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讽刺那些王公大臣、官僚贵族等封建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5、泊秦淮作者杜牧,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本诗作者为“ 小杜 ”;本诗从听觉的角度,运用“曲笔”的手法,写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慨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6、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笼罩在河面以及水边的沙滩上;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夜泊秦淮”四字不但为上一句的景色揭示时间、地点,而且照应了诗题;“近酒家”三字则为下文张本;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学情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学情检测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22分)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1~5题。
(10分)①经过两个单元的语文旅行,了解了历史上众多杰出人物,深深地感受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之家国情怀,获得了许多的体验和感悟。
如臧克家的叙事散文《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潜心学术,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民主战士,情况就jiǒng hū bù tòng,而且yī fǎn jì wǎng了。
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②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以颂歌的形式歌颂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
端木蕻良的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以倾诉式的语言,怀着挚痛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对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之情和甘愿为其牺牲一切的决心。
读陆定一的《老山界》,③我从红军的身上学到了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
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受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④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发扬和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1、依次给文中2个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2分)A.zhàng chìB.zàng zhìC.zāng zhìD.④zāng chì2、下列对文中2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 炯乎不同一返既往B. 迥乎不同一反既往C. 炯乎不同一反既往D. 迥乎不同一返即往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A )(2分)A.沦陷可歌可泣B.沉沦可歌可泣C.沦陷悲喜交加D.沉沦悲喜交加4.文中划线的①②③④都有语病,下面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A. 经过两个单元的语文旅行,我们了解了历史上众多杰出人物。
B. 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以颂歌的形式歌颂了中华民族伟大顽强。
C. 我从红军的身上学到了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带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带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选项与原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早春的诗。
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
B.要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C.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D.在诗人的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
(2)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是不是真正否定其“无才思”?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龙钟”和“泪不干”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神态?(2)想象一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九日与陆处士羽①饮茶(唐)皎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重阳②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注】①陆处士羽:陆羽,唐著名茶学专家,与僧人皎然是朋友。
②重阳: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1)从以上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在“九日”这一天有饮酒、________的风俗。
(2)两首诗都以“九日和友人相聚”为题材,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志趣不同,请做具体赏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木芙蓉(南宋)吕本中①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②。
【注】①吕本中:南宋诗人,曾上书论恢复中原之计,未被采纳,后因触怒秦桧遭降职,此后闲居从事著作和讲学。
②东风:春风。
(1)“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芙蓉________的自然属性。
(2)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
5.古诗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带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带答案)《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解释词语:玉笛:折柳:故园:闻: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春夜洛城闻笛》参考答案1、解释词语:玉笛:精美的笛子折柳:《折杨柳》笛曲。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故园:指故乡,家乡闻:听;听见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念家乡3、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4)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5)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6、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7、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8、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竹里馆》参考答案(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4)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5)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2024年部编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指导
2024年部编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材料《秋之韵》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最让人沉醉的季节。
金黄的稻田、火红的枫叶,以及那微凉的晚风,都在诉说着大自然的故事。
秋天,它不仅仅是一种颜色的变换,更是一种心境的转变。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往往会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秋日里,阳光不再那么炽热,而是变得柔和起来,洒在身上暖洋洋的;空气也变得清新,吸一口仿佛能洗净心灵的所有疲惫。
秋天,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然而,在这个丰收的季节,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仍在田间劳作的人们。
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换来了我们餐桌上的丰盛。
所以,在享受秋天的同时,我们也要感恩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们。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感恩的季节。
让我们学会珍惜,珍惜每一份收获,也珍惜那些为我们带来收获的人。
试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秋天是最让人沉醉的季节,没有其他季节可比。
B. 秋天的颜色变化是唯一值得关注的特点。
C. 秋天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心境的转变。
D. 秋天只有美丽的一面,没有辛劳的成分。
2.文章主要描述了秋天的哪些特点?A. 炽热的阳光和丰收的喜悦B. 金黄的稻田、火红的枫叶和微凉的晚风C. 清新的空气和忙碌的农民D. 柔和的阳光和宁静的心境3.“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感恩的季节。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A. 对秋天美景的喜爱之情B. 对劳动者的敬意与感激之情C. 对大自然变化的漠然态度D. 对丰收的担忧与不安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哪一项不是秋天带给人们的感受?A. 心灵的疲惫B. 宁静的美好C. 收获的喜悦D. 清新的空气5.文章最后提到“珍惜”,其含义是什么?A. 只珍惜秋天带来的美丽景色B. 只珍惜那些为我们带来收获的人C. 珍惜秋天的美丽景色和那些为我们带来收获的人D. 珍惜所有季节的美丽景色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材料】在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片神秘的湖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洛城闻笛_李白阅读附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附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9.“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绝不经意地吹。
10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大。
它的表达效果是:竭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婉转悦耳。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11.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症结,诗中“折柳”的寄意是什么?你是不是赞成症结之说,为何?
答:①它的寄意是惜别怀远的意味。
②我赞成症结之说。
只有理解折柳的意味意义才能理解此诗的主题。
“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周而复始、迷恋不舍的姿态,这姿态就象迷恋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作为写作对象,经常使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意味。
如《诗经》里有“惜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纭”。
柳永《雨钤霖》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此,“折柳”曲有惜别怀远的寄意。
(或我不赞成症结之说,由于即使不知道“折柳”的寄意,但最后一句直接表达诗人惜别怀远的思想感情很明确。
)
12.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答: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发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此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