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
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7.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隙。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1.飨土卒 (飨;犒劳)2.夜驰之(之:到,往)3.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4.从沛公 (从:跟从)5.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6.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估量:当:抵挡)7.与臣游(游:交往)8.籍吏民 (籍:登记)9.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10.具言 (具:详细,完备)11.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12.杀人如不能举(举;尽)13.窃为大王不败也 (窃;私下里)14.坐须臾(须臾:片刻)15.相去(去,距离)16.置车骑 (置;放弃)17.督过之 (督过:责备)18.留谢(谢:辞谢)(二)虚词1.固不如也 (固:当然,本来)2.君安与项伯有故 (安:怎么)3.孰与君少长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4.人有大功而击之 (而:却)5.因言曰 (因:趁机)6.今者有小人之言 (者:助词,不译)7.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这样)8.因留沛公与饮 (因:于是)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10.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11.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 ①亡去不义。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符合信义。
鸿门宴重点实词虚词文学常成语
《鸿门宴》实词虚词归纳整理有哪些?(一)实词:飨土卒(飨;犒劳)夜驰之(之:到,往)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从:跟从)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与臣游(游:交往)籍吏民(籍:登记)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具言(具:详细,完备)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举;尽)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坐须臾(须臾:片刻)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督过之(督过:责备)留谢(谢:辞谢)(二)虚词固不如也(固:当然)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因言曰(因:趁机)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以示之者三(三:多次)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通假字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
)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容纳。
)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⑥令将军与臣有却(却,通“隙”,隔阂、嫌隙。
)⑦因击沛公于坐/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容纳。
)。
《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
《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接纳)二、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而听细说明确(古:小人的谗言;今:地讲述。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2个)1、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击忽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5、倍: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8、坐: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
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5。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7.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隙。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1.飨土卒 (飨;犒劳)2.夜驰之(之:到,往)3。
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4.从沛公 (从:跟从)5.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6。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估量:当:抵挡)7.与臣游(游:交往)8。
籍吏民 (籍:登记)9。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10。
具言 (具:详细,完备)11.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12。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13。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14.坐须臾(须臾:片刻)15.相去(去,距离)16。
置车骑 (置;放弃)17.督过之 (督过:责备)18。
留谢(谢:辞谢)(二)虚词1.固不如也(固:当然,本来)2。
君安与项伯有故 (安:怎么)3。
孰与君少长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4.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5.因言曰 (因:趁机)6。
今者有小人之言 (者:助词,不译)7.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8.因留沛公与饮 (因:于是)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10。
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11.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 ①亡去不义。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符合信义。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
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7.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隙。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1.飨土卒(飨;犒劳)2.夜驰之(之:到,往)3.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4.从沛公(从:跟从)5.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6.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7.与臣游(游:交往)8.籍吏民(籍:登记)9.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10.具言(具:详细,完备)11.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12.杀人如不能举(举;尽)13.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14.坐须臾(须臾:片刻)15.相去(去,距离)16.置车骑(置;放弃)17.督过之(督过:责备)18.留谢(谢:辞谢)(二)虚词1.固不如也(固:当然,本来)2.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3.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4.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5.因言曰(因:趁机)6.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7.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8.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10.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11.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①亡去不义。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符合信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
词语释义1. 获取,接受:~到。
~失。
~益。
得~空(kòng)。
~便。
~力。
~济。
心~。
2.适合:~劲。
~当(dàng )。
~法。
~体。
3.满意:~意。
扬扬自~。
4.完成,实现:饭~了。
~逞。
~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5.可以,许可:不~随地吐痰。
6.口语词(a.表禁止,如“~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就这么办”)。
〈动〉1.得到,获得2.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孟子·梁惠王上》佳婿难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卖炭得钱何所营。
——唐·白居易《卖炭翁》工之侨得良桐焉。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3.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4.找到知得而不知丧。
——《易·文言》虑而后后能得。
——《礼记·大学》。
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
——《庄子·秋水》既而得其尸于井。
——《聊斋志异·促织》5.得知故无术者得于不用。
——《韩非子》礼得其报则乐。
——《礼记·乐记》。
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
——《吕氏春秋·义赏》。
注:“犹知也。
”6.捕获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7.亦指被捕获;被逮捕。
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8.成功;完成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
明日就得。
——《红楼梦》9.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10.适,合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陶渊明《饮酒》11.具备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荀子·劝学》12.同“德”,恩惠,感恩[be grateful;feel grateful]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
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7。
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二、虚词实词(一)实词:1。
飨土卒(飨;犒劳)2。
夜驰之(之:到,往)3.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4。
从沛公(从:跟从)5。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6。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7。
与臣游(游:交往)8.籍吏民(籍:登记)9。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10。
具言 (具:详细,完备)11。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12。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13。
窃为大王不败也 (窃;私下里)14。
坐须臾(须臾:片刻)15.相去(去,距离)16。
置车骑 (置;放弃)17.督过之(督过:责备)18.留谢(谢:辞谢)(二)虚词1.固不如也 (固:当然,本来)2.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3.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4.人有大功而击之 (而:却)5。
因言曰 (因:趁机)6.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7。
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这样)8。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10。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11。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 ①亡去不义。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符合信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之虚词的用法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之虚词的用法鸿门宴知识点总结之虚词的用法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
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鸿门宴知识点总结之虚词的用法,欢迎大家分享。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之虚词的用法篇1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现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2.表现润饰关系,即衔接状语。
可不译。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3.表现目标关系,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二)何:通“呵”,喝问。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2.表现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4.【乃】(一)用作副词。
表现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光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5.【且】(一)用作连词。
妥协关系,尚且,还。
臣逝世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二)用作副词。
将,将要。
且为之奈何(《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6.【若】(一)用作代词。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萧亚轩演唱会若属:你们这些)7.【所】(二)助词表现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8.【为】(一)动词。
《鸿门宴》中所有“以”字的用法,原词原句
《鸿门宴》中所有“以”字的用法,原词原句《鸿门宴》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数目项王:shuò数次用目示意项王。
目,用目示意,动词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杯杓sháo酒杯和勺子。
鲰生zōu浅陋的小人卮酒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杯戮力:lù合力樊哙:kuài刘邦的战将瞋目:chēn瞪大眼睛,表示发怒目眦:zì眼眶跽:jì直身而坐参乘:cānshèng负责警卫的骑士彘肩:zhì猪腿啖:dàn吃靳强:jìnqiáng刘邦的战将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1.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同上连夜3.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上像翅膀一样4.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5.沛公军霸上同上驻扎6.沛公欲王关中同上统治7.范曾数目项王同上用眼示意8.道芷阳间行同上取道9.刑人如恐不胜同上处罚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之为王11.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使……跟从,率领13.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14.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事2.判断下列加线的古今异义词的词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明确:婚姻,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③而听细说明确: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16.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
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7.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隙。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1.飨土卒(飨;犒劳)2.夜驰之(之:到,往)3.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4.从沛公(从:跟从)5.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6.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7.与臣游(游:交往)8.籍吏民(籍:登记)9.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10.具言(具:详细,完备)11.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12.杀人如不能举(举;尽)13.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14.坐须臾(须臾:片刻)15.相去(去,距离)16.置车骑(置;放弃)17.督过之(督过:责备)18.留谢(谢:辞谢)(二)虚词1.固不如也(固:当然,本来)2.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3.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4.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5.因言曰(因:趁机)6.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7.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8.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10.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11.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①亡去不义。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符合信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完整版)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
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7.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隙。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1.飨土卒 (飨;犒劳)2.夜驰之(之:到,往)3.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4.从沛公 (从:跟从)5.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6.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估量:当:抵挡)7.与臣游(游:交往)8.籍吏民 (籍:登记)9.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10.具言 (具:详细,完备)11.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12.杀人如不能举(举;尽)13.窃为大王不败也 (窃;私下里)14.坐须臾(须臾:片刻)15.相去(去,距离)16.置车骑 (置;放弃)17.督过之 (督过:责备)18.留谢(谢:辞谢)(二)虚词1.固不如也 (固:当然,本来)2.君安与项伯有故 (安:怎么)3.孰与君少长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4.人有大功而击之 (而:却)5.因言曰 (因:趁机)6.今者有小人之言 (者:助词,不译)7.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这样)8.因留沛公与饮 (因:于是)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10.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11.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 ①亡去不义。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符合信义。
(完整版)鸿门宴重点实词及译文
鸿门宴沛公军○1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2关○1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军队;军队的编制单位○2王:称王。
帝王;秦汉以后帝王改称皇帝;诸侯或外族来朝见天子;大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3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4飨○5士卒,为○6击破沛公军!”○3有:被动词,被占有。
○4旦日:明天○5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指犒劳。
○6为:介词,替,给。
后面省略宾语“我”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7项羽曰:“沛公居7崤山以东都指钱财动宾结构,没有○8幸:宠幸,宠爱,指封建君主对妻妾○9素:一向叔父○10善: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友善○11之:到公军,私见张良,具○12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12具:完全,全部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13,亡去○14不义,不可不语○15。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13急:紧急情况,急难○14亡去:逃跑离开○15语:告诉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16大王为○17此计者?”曰:“鲰生○18说我曰:‘距○19关,对这件事怎么办?○16替,给○17献出○18浅薄无知的小人○19通“拒”把守○20通“纳”接纳毋内○20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21大王士卒足以当○22项王乎?”沛公○21料:料想○22当:对等,比得上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23项王也。
”○23背:违背,背叛沛公曰:“君安○24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25,项伯杀人,臣活○26之;今事有○24安:怎么○25游:交往,交际○26活:使动,使……活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孰与:跟……比,谁……和你相比谁大谁小?○27像对待兄长一样○28侍奉吾得兄○27事○28之。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完整版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
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7.令将军与臣有却。
却,通“隙”,隔阂,嫌隙。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1.飨土卒(飨;犒劳)2.夜驰之(之:到,往)3.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4.从沛公(从:跟从)5.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6.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7.与臣游(游:交往)8.籍吏民(籍:登记)9.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10.具言(具:详细,完备)11.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12.杀人如不能举(举;尽)13.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14.坐须臾(须臾:片刻)15.相去(去,距离)16.置车骑(置;放弃)17.督过之(督过:责备)18.留谢(谢:辞谢)(二)虚词1.固不如也(固:当然,本来)2.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3.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4.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5.因言曰(因:趁机)6.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7.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8.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10.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11.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
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7.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隙。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1.飨土卒 (飨;犒劳)2.夜驰之(之:到,往)3.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4.从沛公 (从:跟从)5.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6.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估量:当:抵挡)7.与臣游(游:交往)8.籍吏民 (籍:登记)9.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10.具言 (具:详细,完备)11.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12.杀人如不能举(举;尽)13.窃为大王不败也 (窃;私下里)14.坐须臾(须臾:片刻)15.相去(去,距离)16.置车骑 (置;放弃)17.督过之 (督过:责备)18.留谢(谢:辞谢)(二)虚词1.固不如也 (固:当然,本来)2.君安与项伯有故 (安:怎么)3.孰与君少长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4.人有大功而击之 (而:却)5.因言曰 (因:趁机)6.今者有小人之言 (者:助词,不译)7.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这样)8.因留沛公与饮 (因:于是)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10.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11.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 ①亡去不义。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符合信义。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之虚词的用法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之虚词的用法鸿门宴知识点总结之虚词的用法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
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鸿门宴知识点总结之虚词的用法,欢迎大家分享。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之虚词的用法篇1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现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2.表现润饰关系,即衔接状语。
可不译。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3.表现目标关系,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二)何:通“呵”,喝问。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2.表现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4.【乃】(一)用作副词。
表现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光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5.【且】(一)用作连词。
妥协关系,尚且,还。
臣逝世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二)用作副词。
将,将要。
且为之奈何(《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6.【若】(一)用作代词。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萧亚轩演唱会若属:你们这些)7.【所】(二)助词表现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8.【为】(一)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释义2.1基本字义1. 获取,接受:~到。
~失。
~益。
得~空(kòng)。
~便。
~力。
~济。
心~。
2.适合:~劲。
~当(dàng )。
~法。
~体。
3.满意:~意。
扬扬自~。
4.完成,实现:饭~了。
~逞。
~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5.可以,许可:不~随地吐痰。
6.口语词(a.表禁止,如“~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就这么办”)。
〈动〉1.得到,获得2.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孟子·梁惠王上》佳婿难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卖炭得钱何所营。
——唐·白居易《卖炭翁》工之侨得良桐焉。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3.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4.找到知得而不知丧。
——《易·文言》虑而后后能得。
——《礼记·大学》。
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
——《庄子·秋水》既而得其尸于井。
——《聊斋志异·促织》5.得知故无术者得于不用。
——《韩非子》礼得其报则乐。
——《礼记·乐记》。
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
——《吕氏春秋·义赏》。
注:“犹知也。
”6.捕获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7.亦指被捕获;被逮捕。
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8.成功;完成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
明日就得。
——《红楼梦》9.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10.适,合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陶渊明《饮酒》11.具备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荀子·劝学》12.同“德”,恩惠,感恩[be grateful;feel grateful]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孟子·告子上》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
——《盐铁论·击之》13.助动词。
能,能够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史记·项羽本纪》14.得意,满足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史记·管晏列传》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
——《世说新语·文学》16.看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名〉1.收获,心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
——《南史·陶潜传》2.德,道德,有德之人尚得推贤不失序。
——《荀子》〈副〉1.必须,应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形〉1.合适;正确于彼计则得。
——马中锡《中山狼传》历古今之得失。
——《汉书》〈助〉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能够或可以。
2.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
3.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
如:冷得打哆嗦;笑得肚子痛与yǔ,yù,yú与yǔ1.连词,和:正确~错误。
2.介词,跟:~虎谋皮。
生死~共。
3.给:赠~。
~人方便。
4.交往,友好:相~。
~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5.〔~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
6.赞助,赞许:~人为善。
与yù1.参加:参~。
~会。
与yú1.同“欤”。
与yǔ1. 计算机的一种逻辑运算方式【两运算数都为1结果为1,否则为0】与yǔ〈动〉1.与,赐也,通作“与”。
——《正字通》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2.又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
——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名〉1.党与;朋党与,党与也。
从舁从与。
与声。
——东汉·许慎《说文》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
——东汉·许慎《史记》群臣连与成朋。
——《汉书》2.盟国,友邦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
——《荀子》〈介〉1.跟;和;及与臣而将四矣。
——《战国策·魏策》孰与君少长。
——《史记·项羽本纪》与城为殉。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2. 为,替[for]。
如:与我想想<连>1. 和;同[and]。
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助〉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
吗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战国策·魏策》与yù〈动〉1.参与[take part in]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礼运·大同》怀嬴与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蹇叔之子与师。
(与师,参军作战。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常用词组与yǔ1.与夺yǔduó(1)赐予和剥夺(2)奖励和惩罚2.与共yǔgòng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分开荣辱与共3.与虎谋皮yǔhǔ-móupí同老虎商量,要剥下它的皮。
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决不能成功。
后多指跟恶人商量,要他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定办不到。
本作“与狐谋皮”4.与民更始yǔmín-gēngshǐ指政治革新,旧指帝王即位与民众共同开创新局面其赦天下,与民更始。
——《汉书·武帝纪》5.与其yǔqí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与其在这里等他,毋宁去找他更好与yù1.与会yùhuì到会2.与闻yùwén参与并知道[内情]为wéi 为(多作动词)◎做,行,做事:~人。
~时。
~难。
不~已甚(不做得太过分)。
◎当做,认做:以~。
认~。
习以~常。
◎变成:成~。
高岸~谷,深谷~陵。
◎是:十两~一斤。
◎治理,处理:~政。
◎被:~天下笑。
◎表示强调:大~恼火。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以为,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有。
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②敢用是为怨望。
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将来,将。
将来,将。
例: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将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
◎治理。
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装作。
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装成清扫垃圾的人,把史公带进去。
◎为了。
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③慎勿为妇死。
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给,替。
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⑦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⑧为汉家除残去秽。
⑨请为筹之。
⑩保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
(14)公为我献之。
(15)为君翻作《琵琶行》。
(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7)阿母为汝求。
(18)臣请为王言乐。
(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20)为复守黜藏使者。
(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
◎因为。
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则“于”,在,当。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
例:⑪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⑫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⑬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意谓:夫子假装听不见而过之。
为即“伪”(伪装、假装)。
((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欣赏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意思是: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孔子说:“没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为,这里指欣赏wèi(多用作介词)◎替,给:~民请命。
~虎作伥。
~国捐躯。
客有~齐王画者。
◎表目的:~了。
~何。
◎对,向:不足~外人道。
◎帮助,卫护。
文言虚词——为(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⑤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孔雀东南飞》)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⑦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⑧因为(创作)长句。
(《琵琶行》)⑨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⑩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③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⑤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刺秦王》) ⑥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译文:瘦弱的士兵被人马践踏,陷在泥泞中,死的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