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单元总述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从系统、器官等不同的结构层次认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内容要求】概念2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1.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繁殖方式等,可以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1)无脊椎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如线虫动物(蛔虫)、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蝗虫、蜜蜂)等(2)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都具有适应其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主要特征(3)动植物类群可能对人类生活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2.微生物一般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1)病毒无细胞结构,需要在活细胞内完成增殖(2)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3)真菌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4)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概念5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3.人体各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相互联系和协调,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以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1)人体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由肌肉牵拉着骨围绕关节进行的【学业要求】(2)对于给定的一组生物,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二)课标解读课程标准中对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一单元的要求位于学习主题(二)生物的多样性里。
行为动词“尝试……分类”属于知识目标的应用水平,要求对于给定的一组生物,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三)教材分析本单元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后续,之所以单元名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是因为本单元涉及动物、细菌、真菌和病毒。
除此之外,本单元还涉及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重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及骨骼和骨骼肌协调配合完成运动;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举例说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描述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繁殖方式;说出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举例说出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教案)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学生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不同动物的运动形式,本节在第一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原理,从而使学生对动物运动的本质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为下节的动物行为的教学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各动物类群的特点,知道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而对动物运动行为的内在原因并不清楚。
从整体到内部,学生学习比较困难,但是学生的好知欲强,利用这点加上辅助教学,能够更好突破重难点,学生真正理解运动系统的协调运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通过亲身感悟、探究,明确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从而较好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运动系统的组成2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难点:1理解肌肉、关节的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例举法、演示法【教学准备】:预习课本、完成同步导学的知识优梳理【教具准备】:准备运动系统各成分的挂图、模型或标本、多媒体、视频展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1、一块骨骼肌,至少要跨越()个关节,附着在()块骨上。
A、2,3B、2,1C、1,2D、2,42、关节软骨的作用是()A、提供营养 B、使骨生长C、使骨结实D、减少磨擦和震动3 下图中能正确示意骨、关节和肌肉关系的模式图是()ABC你能用一句话概括骨、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板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一、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骨骼肌二、运动器官的协调配合1、运动的形成是由骨、骨骼肌、关节共同完成的。
2、曲肘和伸肘时肌肉的协作关系三、运动的意义1.有利于觅食避敌2.有利于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教学反思】本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产生运动的结构基础,另一方面是介绍运动是如何在骨、关节、肌肉的配合下产生的。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生物学 教案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五章 病毒第五章 病毒
第五章病毒一、章节学习主题本章内容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22》)第二个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内容包括病毒的相关知识。
二、章节学习内容分析1.内容的课标分析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规定的第二个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达成以下目标:(1)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重要概念:微生物一般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
(2)要帮助学生形成2个次位概念:①病毒无细胞结构,需要在活细胞内完成增殖;②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本章教学内容分析本章主要讲述了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三、章节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为本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已有经历:学生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某些病毒会使人类患病,但认知不够全面、准确。
已有技能:学生掌握了观察和实验的一般方法和分类方法;能够熟练正确地使用显微镜,并掌握了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类比分析能力。
已有情感: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建构生物学重要概念,并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建立正确的认识。
四、章节学习目标生命观念: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说明病毒的生活特点,举例说出病毒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在生物防治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尊重事实证据,运用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病毒的形态;认识到病毒对人类利与弊的两面性。
探究实践:尝试制作病毒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设计和创新能力。
态度责任:关注人类健康问题,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病毒性传染病。
五、章节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病毒》章节学习概览课时内容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第1课时病毒本章中心内容有三个问题: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病毒在活细胞中的寄生和增殖;病毒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在生物防治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通过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详细讲解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分类、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比较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知识体系。同时,关注学生对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此外,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仍需引导和培养。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制定差异化教学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助力其在生物学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学生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探讨:
1.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分类和特征有哪些?
2.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3.它们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讨论,相互交流观点,加深对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分类、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难点:理解真菌、细菌等微小生物的生活方式、生存条件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以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兴趣。例如,通过展示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案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节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
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课时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观看视频和做实验,认识蛔虫和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征,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2.通过分析总结多种生物的特征,总结出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体会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学习重点: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难点: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
课时活动设计新课导入。
你知道蛔虫病吗?蛔虫寄生在人体的什么器官内?为什么儿童容易得蛔虫病?(蛔虫病指的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
儿童的卫生习惯往往较差,如饭前便后不洗手,生吃没有洗干净的瓜果蔬菜,啃咬不清洁的手指等,黏附在手上和瓜果蔬菜上的蛔虫卵易进入儿童体内,使得儿童感染蛔虫病。
)设计意图:由常见的疾病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线虫动物中的代表动物:蛔虫。
1.观察蛔虫的体形、体色,区分雌雄蛔虫。
(体形:圆柱形,两端细长。
体色:乳白色,微红。
雌虫较大,体长20~35cm,尾端尖直;雄虫较小,体长15~25cm,尾端蜷曲。
)2.观看视频,思考蛔虫与其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体表包裹着半透明的角质层;消化管结构简单;有口、肛门;有发达的生殖器官。
)3.观看视频,分析蛔虫生活史,说一说如何预防蛔虫病?(①注意个人饮食卫生;②严格粪便管理。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和视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认识蛔虫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征,体会结构与功能观。
认识其他线虫动物,如线虫、钩虫、蛲虫等,总结出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各种线虫动物的特征,总结出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环节动物中的代表动物:蚯蚓。
1.观察蚯蚓,思考蚯蚓为什么被称为环节动物?它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特点呢?(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身体的前部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颜色也与其他体节不同,而且比其他体节厚,如同在蚯蚓的身体上戴了一个环,称为环带。
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教学设计:八年级人教版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生物一班•授课时间:2024年秋季学期•教学时数:45分钟二、核心素养目标1.生命观念:•使学生理解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分析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探究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特征。
4.社会责任:•使学生认识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例子:海蜇、海葵、水螅•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左右对称、有口无肛门•例子:涡虫、猪肉绦虫、血吸虫•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等措施四、教学资源•教具:•多媒体投影仪和显示屏•生物模型或挂图•显微镜和样本切片•PPT演示文稿和视频资料•学校学习管理系统(LMS)和生物学教育网站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活动:•展示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找出这些动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吗?”•学生活动:•积极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知讲授(25分钟)•教师活动:•讲解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包括结构、生活方式和进化地位。
•通过PPT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动物的结构特点。
•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独立完成练习题,并与同桌或教师讨论问题。
3. 互动环节(10分钟)•教师活动:•提问学生:“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和想法。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将带领学生探索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了解它们在生物圈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之前所学生物知识,又为后续学习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等内容打下基础。
2.对生物进化历程的认识不够清晰,难以理解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3.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不足,容易忽视生物圈中的生态平衡;
4.部分学生对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理解困难。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生活情境:通过展示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之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课堂小结:鼓励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反馈。通过这些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问题引导:提出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昆虫?它们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生物的分类和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基于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有助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合作学习。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2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1节 动物的运动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本节是在学习了动物的类群基础上,通过观察骨骼、肌肉和关节的结构,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基础,再分析关节、肌肉、骨的关系,搞清三者之间在运动过程中的协调关系,让学生对动物运动的本质有更深的认识,为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社会行为》对动物个体和群体生存的意义及对环境的影响作铺垫,有利于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
学生在生活中对肌肉、骨骼和关节等结构有所了解,但对动物完成运动的各结构的协调配合及完成运动过程中各系统的协调配合认识不深。
在教学中要坚持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适当加入推理判断,让学生体会通过推理获取新知识的乐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运动系统的组成,关节、骨骼肌的结构。
教学难点: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相关材料、图片、视频,模型、模具、除去皮肤的鸡翅等。
一、导入新课播放动物运动的视频,通过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兴趣,在此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所表现的如捕食、求偶、迁徙等行为的各种各样的运动依靠的是哪些身体结构?它们是怎样完成各种动作的?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探究之旅吧!二、探究新知探究一运动系统的组成1.组织学生体验屈肘动作,想一想:屈肘是靠哪些结构完成的?如果肘关节受伤,还能正常完成这些动作吗?学生观察思考后,总结运动系统的组成。
提示:动物的行为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
2.多媒体展示家兔骨骼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比较、讨论前肢和后肢的骨的形态、骨在运动中的作用。
3.多媒体展示关节示意图,组织学生观察关节的结构。
带领学生绘制关节结构图,思考、讨论关节的结构特点、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
提示:关节由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关节窝、关节软骨等组成。
关节囊及韧带使关节具有牢固性;关节软骨和滑液使关节具有灵活性。
4.多媒体展示除去皮肤的鸡翅,(解剖鸡翅)了解肌肉附着在骨上的方式。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集体备课(新版)新人教版
农村中学的学生,相对于城市的中学生来说,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也比较简陋,有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学生都没接触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如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学生就很难清楚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
(结合课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动物都与各自环境和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特点;
2、理解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基础;
7、认识生物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
四、教学重点难点
应对措施和思路
教学重点
以典型动物为例(如鱼、蚯蚓、家兔、昆虫和鸟等)来探究动物在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上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以及 各门动物的基本特征。
主要采用洋思教学法,学生先学后教模式,辅助运用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 体辅助教学,每课制作课件。
3、区别先天性行为 和学习行为;
4、通过了解细菌和真菌相似的营养方式,不同的结构和繁殖方式,从而认识细菌和真菌的特征。
能力目标
5、通过观察、调查、收集、实验、模拟等方法,体 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6、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动物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建立生物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观点;
教学难点
1.探究活动的 组织与实施。
2、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
3、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每课制作课件。
五、课时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2~7
第五单元第一章动物 的主要类群
8~9
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3
9
第五单元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
六、知识结构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教材分析
2、探究活动的内容及选材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相 联系,有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饲养和观 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制 作甜酒”等活动的内容有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充分利用此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 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意加强学生动手操 作的能力训练。
本学期听课重点: 1、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情况。 2、对教材编写意图理解的程度。 3、探究式教学开展的是否有效。(重点考察资料分析、 观察与思考探究式学习资料的利用方式是否有效,是 否贯彻了教材编写的意图、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4、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3、加大了技能训练的难度。本单元的“技能训练” 内容增加了“综合和概括”、“设计和评价实验方 案”等训练项目,同时还进一步地加强了学生搜集 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这 部分教学内容希望教师不要敷衍了事,要认真对待。 4、注重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在内容上不仅 包含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还增设了微生物培养的 方法、模拟实验的方法等。提醒教师要充分利用本 单元的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
2、利用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或多媒体 课件引导学生对比水生环境,从而总结出陆地环境与 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及陆生环境的特点,环境比较干 燥、气态氧充足、没有水的浮力作用,以及环境复杂 多变等特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 物在皮肤、呼吸、运动,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几 个方面与水环境中生活的动物不同的结构特征。用比 较分析的方法处理教材,不仅使叙述简洁明了,也便 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陆地生活动物的共性特征。教师 要注意这并不是单纯为了让学生学习有关动物适应环 境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的知识,另一个重要作 用是让学生关注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关注动物栖 息地的保护,让学生理解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意义,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单元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第五单元单元分析在地球这个生物圈中,除了前面学习过的绿色植物和人,还有生活在我们周围形形色色的动物、各种各样的细菌和真菌。
这些生物在维持生物圈物质流动和能量循环方面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包含课标中的三个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技术”。
以生态为主线研究动物,探讨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主要类群,它们与各自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以及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
教材突破了传统学科体系,简化了一些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围绕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展开教案内容,便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第五单元第一章和第二章涉及了“生物的运动和行为”这一主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观察及实验过程中加深探究动物主要类群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强化动物与环境的紧密联系,关于动物的结构和生理的内容则考虑到人体结构和生理的内容已在第四单元学过,因此做了较大幅度的简化,避免重复。
第五单元的第四章及前面的动物的类群涉及了“生物的多样性”这个主题,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到自然界中多种多样的生物都有适应环境和对环境的一定影响能力,进一步理解第一章提到的“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这一思想。
“生物技术”这一主题则是通过第五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个题目所体现。
其中涉及到“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和“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各种相关事务,甚至由学生来讲解相关操作,教师只是将此行为上升到一定的知识层面。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方面能够认识到自然界中与我们生活较密切的动物,了解它们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简要了解自然界中动物的主要类群;在能力方面通过教材设计的诸多项探究活动,使学生提高了观察、调查、模拟实验以及资料分析的能力,熟练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同时认识到科学的实践价值和认识论价值,再有就是学习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审美情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七节《哺乳动物》教材分析
第七节哺乳动物
教材编排特点:
第九节哺乳类部分主要通过对家兔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及通过对家兔体温的测量活动,总结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如通过对家兔外形的观察,可以看到家兔被毛,观察乳头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家兔哺乳,通过对家兔内脏浸制标本的观察,可以了解膈及其作用,并说明它是哺乳动物的特殊结构;测量不同环境下的体温,说明家兔的体温基本保持恒定。
通过上面的活动以后,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也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哺乳动物的一般特征。
能力目标
尝试进行哺乳动物的观察。
情感目标
进一步形成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学情分析:
一般学生对家兔都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欢这种温顺的小动物,因此实
验过程中会有较高的兴趣,容易获得关于哺乳动物的直观认识。
在教学前,教师应准备好家兔和家兔的标本,供学生观察用。
由于有前面两节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观察过程不需太多的指导,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即可。
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讨论即可解决。
在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之后,教师在引导学生结合观察结果和日常经验总结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5.0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教学计划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五章:第一章是动物的主要类群,主要介绍了11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文中附带了详细的图片和说明文字,课堂上应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阅读,准确识记。
第二章是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要介绍了动物的关节与肌肉结构,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
本章内容重在理解,课堂上要多利用例子,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章是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本章内容较少,学生认真阅读即可。
第四章是细菌和真菌,主要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结构,在自然界的作用,人类对它们的利用。
本章识记内容较多,所以重在阅读。
第五章是病毒,主要介绍了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学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但仍有少数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主动性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太理想等现象。
因此,通过本学期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管理和调控和学习方法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让他们端正学生态度、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等11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②识记关节、肌肉的结构和运动方式。
③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能区分两种行为。
④掌握社会行为的特点。
⑤掌握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①尝试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3、情感目标①尝试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以及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种类和生存方式。
•掌握生态位的概念及其意义。
•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绘制食物链和食物网。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够绘制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种类和生存方式。
•生态位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绘制。
•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生物,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中有哪些其他生物,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
1.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特点和生存方式。
例如,树木是光合作用的重要角色,能够制造出氧气和有机物质;而真菌则通过分解腐烂物质来获得能量。
2.生态位的概念讲解生态位的概念,即一个生物在生态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
生态位直接影响一个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能力,也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例子和图片介绍,让学生理解生态位的重要性。
3.食物链和食物网让学生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图片和文字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位置和角色。
3. 练习1.绘制食物链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食物链,例如:草->蝗虫->鸟。
2.构建食物网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食物网,通过图示让学生能够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3.分析现象通过多种现象的例子,让学生分析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为什么某些植物只能生长在松树林下,或者为什么鲸鱼数量减少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衡。
总结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让学生讲解学习到的内容和自己的体会,可以借鉴同学的学习方法和理解方式。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引入视频让学生了解其他生物,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但有些学生可能会有跟不上的感觉。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解答和小组竞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观点,互相学习。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深入理解生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问题解答环节允许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及时解答,促进师生互动。小组竞赛则通过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互动方式旨在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我会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类型,通过实例解释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接着,我会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理解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然后,我会引入生态平衡的概念,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和稳定性。
4.最后,我会讨论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采取行动保护生态环境。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2011人教版初中生物《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2实验教学时注重学生实验行为及细节,联系第一章实验操作。
3以学生为主体,适当安排练习课,让学生多做多说,巩固知识。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第二课时: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第三课时: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四课时:鱼
第五课时: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4.认识病毒的种类、结构和繁殖等特征;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5.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1.认识动物各主要类群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归纳各类群的基本特征,便于区别和识别
2.理解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基础;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以及各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011人教版初中生物《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初中生物
教材版本
2011人教版
单元名称
《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动物,是内容最多的一个部分总共分为3章:1.动物的主要类群意在展示动物的多样性以及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排版从低等到高等动物进行意在为八年级下册“生物的进化历程”打基础;2.动物的运动和行为;3.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二是细菌和真菌:希望学生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细菌、真菌与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是病毒。
3.了解细菌、真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区分常见的类群,认识它们数量巨大,分布广泛;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具有重要意义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4.认识病毒的种类、结构和繁殖等特征;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应该仅仅只关注学生的活跃效果,还应该关注他的特点和实效性。
1、系统的活动设计
系统是系统论的核心概念。系统论认为,系统是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将世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看作是一个系统。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称为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被称为系统结构。系统论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而形成的方法。系统方法是指教学设计从:“教什么”入手,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选用恰当,经济实用的媒体,具体、直观地表达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绩效作出评价,根据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总之,现在得到公认的教学设计方法是“系统设计方法”。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着眼整体、统揽全局,也就是说,教师在安排每一个教学活动时,心中有全局,兼顾各方面,而不是片面强调突出某一点;二是指循序操作、精细落实,这表明教学的效果来自于环环相扣、扎实有效、连贯一致的教学促进行为。
单元目标
1、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这些动物的主要特征。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这些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掌握生物的主要类群并了解生物进化的关系。
第十四课时:第三章概括整合
第十五课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十六课时:细菌
第十七课时:真菌
第十八课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十九课时Leabharlann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二十课时:第四章概括整合
第二十一课时:病毒
第二十二课时:第五章概括整合
第二十三课时:第五单元概括整合
第二十四课时:第五单元综合测试
第二十五课时:第五单元综合测试讲评
三、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要求学生按照预习提纲先完成本节内容的总结。特别是海洋软体动物的种类和名称,先要求学生自己预习并通过查字典和相关资料做最基本的了解。上课时学生明显表现出相当强的表现欲,想要将自己在课前学到的知识在课堂表现出来,这个时候再配合呈现相应的图片,效果特别的好;
2.节肢动物的代表生物要求学生每个小组列举不一样的生物种类,每个小组四中,学生将预习内容在课堂上展示时明显表现出内容较多,而且有很多不确定的生物种类,借此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了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一大类群,然后再通过课堂教学总结归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再利用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对学生不确定的生物种类进行分析来确定是不是节肢动物。
学生答:“不是。”
教师问“你们所理解的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两期动物,这种说法是?”
学生齐声回答“不正确的。”
这样的导入加深对两栖动物概念的判断。
五、鸟
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的探究中针对假设而设立的“折纸飞机的活动”快速折纸飞机比赛增加本节课的乐趣,使学生活跃精神和思想;通过纸飞机和纸张的飞行比较,让学生做出假设:①鸟的飞行和体型有关;②鸟的飞行和鸟具有翅有关;再通过纸飞机的飞行和真正鸟类的飞行能力比较让学生再次做出假设:①鸟的飞行和鸟的肌肉有关;②鸟的飞行和骨骼有关。这个活动的设计和比较帮助学生从多个方面理解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4、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及运动对于生物生存的意义。
5、动物的行为特征及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6、动物在圈中的作用有哪些。
7、细菌和真菌分布、结构特征和作用。
8、病毒的结构特征和种类有哪些。
重点、难点与关键
1.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这些动物的主要特征。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出现,每个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都会引起众多教师以及研究者的关注。新的教学模式中强调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了学生的听觉系统的训练,教师讲学生听,新课程的改革就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既要听,又要看,既要动手,更要动脑。新的教学模式提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当成了接受教育的容器,学生的个性被扼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初中生物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单元名称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以下内容: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这些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说明
动物的主要类群——典型小活动设计和反思
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容易被新奇的实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的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本章知识所涉及的各类群的代表动物对学生而言有的比较陌生,学生对于他们的结构和特征理解和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对形象的理解比较容易。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并穿插安排实验、观察讨论、总结活动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巩固,便于学生掌握。虽然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有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缺少足够的认识,总结知识上也是把握不到,所以仍然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8.病毒的结构特征和种类有哪些。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在教学中,主要以创设问题情境入手,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教材中的实验、观察与思考等活动对不同的动物进行了解,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交流自己的认识,对某种动物的特征进行概括,老师做最后的总结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通过对动物的主要类群的观察和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1、两栖动物的概念是容易生活化理解错误的概念,导入的部分进行抢答
教师问“什么是两栖动物?”
学生抢答“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属于两栖动物”
教师统计:“认同这种说法的学生有多少”
教师举反例,“生物老师自己特别喜欢游泳,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请问是两栖动物吗?”
2、“为学习的活动设计”
“为教学设计教学”表现出一种“以学习者为本”的追求:教学本身是围绕学习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现代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习者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它强调充分挖掘学习者的内部潜能,跳动让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并带来积极变化,注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2、扁形动物,也借用橡皮泥制作的模型进行切割来帮助理解两侧对称。
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1.线形动物的活动主要通过得过蛔虫的学生的详细描述来理解蛔虫的主要特征,例如:要求学生描述患蛔虫病的感受;见到的蛔虫成虫的形态结构;蛔虫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能力的描述。结合图片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线形动物。
2.环节动物的教学,带领学生一起饲养和观察蚯蚓,期中比较有趣的活动是观察蚯蚓在光滑的玻璃板和粗糙的纸面上运动的区别,学生特别感兴趣,这一活动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了蚯蚓的辅助运动结构刚毛。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这些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掌握生物的主要类群并了解生物进化的关系。
4.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及运动对于生物生存的意义。
5.动物的行为特征及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6.动物在圈中的作用有哪些。
7.细菌和真菌分布、结构特征和作用。
参考文献:1.顶尖教案;延边教育出版社,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课程改革的意义;《基础教育参考》
在本章内容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些小活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下面就本章教学中比较突出的几个活动做简要的介绍:
一、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学中小活动。
1、腔肠动物对于云南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没有机会接触海洋生物,去海洋博物馆的机会也不多。腔肠动物的教学活动是观察水螅,我们主要借助视频观察水螅的生理活动,但是微小生物的结构观察不清晰,不便于学生理解,我在课前利用矿泉水瓶和橡皮泥制作了一个水螅的模型。课程教学让学生观察水螅模型,让学生思考“水螅的身体能分出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吗?”借助此模型,学生还可以理解腔肠动物的体腔和有口无肛门的特征;再让学生利用橡皮泥的模型对水螅进行切割,以此来理解腔肠动物的辐射对称。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第二课时: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第三课时: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四课时:鱼
第五课时: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第六课时:鸟
第七课时:哺乳动物
第八课时:第一章综合概括整合
第九课时:动物的运动
第十课时: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第十一课时:社会行为
第十二课时:第二章概括整合
第十三课时: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