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进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一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

化的战略部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历史性、国际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

理方法和理念来管理农业。

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手段、生产过程、生产条件、经济结构、经营管理、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现代化。其追求目标是:在优化生态环境、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加工增值率,实现农区产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包括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电子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包括培育优良品种,使动物、植物、微生物有一个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用现代方法去控制和改善环境条件。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及各环节上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采用现

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从2000年9月起,总局党委组成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研究”专题组,分成7组到9个分局和部分农场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垦区各方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分别在北京与哈尔滨两地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顾委专家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权

威性。

2000年11月6日,《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论证。这次论证会得到了省政府和农业部、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开发银行的关怀和支持。出席论证会的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研究员卢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学科评议委员李里特,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于新华,水利部松辽委副总工程师、规划研究室主任李金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教授杨志福,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外经贸部WTO农业谈判组组长程国强,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

农业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信乃诠等专家和学者。

经过认真的审阅和充分论证,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的率先实现,对保证我国粮食供给和粮食宏观调控,提升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垦区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近20年的快速发展,已具备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专家委员会论证指出:《规划》确定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清晰,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得当,可操作性强,并且体现了

实事求是的原则,所以是科学的和切实可行的。

同时,专题组根据各方面专家和各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规划》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规划》于2000年11月9日经总局党委会议上讨论通过后,2000年11月24日报请第62次省长办公会议。省政府和农业部联合以黑政发〔2001〕109号文件上报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转国家计委后,国家计委以计办农经〔2002〕135号复函,认为该《规划》“结构基本合理,指导思想比较明确,符合

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规划》开始正式公布实施。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共分三个部分:

基础篇、目标篇和实施篇,总计14章。

针对垦区土地资源比较充裕,农业经营规模在国内领先,在编制《规划》时,在参照国外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指标前提下,结合垦区的实际,构建具有垦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在指标的设定上遵循了四项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二是可比性原则,三是因地制宜原则,四是可操作

性原则。

根据上述原则,提出了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大类指标,共15项。其中,1~8项为经济发展指标,主要指标有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场人均纯收入、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率、农业劳均增加值、农业劳均生产粮食、每公顷耕地农业增加值;9~15项为社会发展指标,主要指标有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从业人员高中以上比重、城镇化人口比重、同年龄青年中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重、每名医生服务人口数、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森林覆盖率。

《规划》提出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扬北大荒精神,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大力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实施

产业化经营、科教兴垦、开放开发、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食品工业、畜牧业、绿色食品业和服务业发展,加快产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2010年率

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2010年的经济目标是实现“2588”,即经济总量增加2倍,利税总额达到人民币50亿元,人均收入超过人民币8 800元,粮食生产能力达到200亿斤。把垦区建设成为国内机械化水平和科技贡献率最高,人均提供优质商品粮最多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成为生态环境优良、产业结构合理、综合实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裕,繁荣、文明的现代化垦区。

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分两步走。

第一步,从2001年至2005年为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结构优化阶段。主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科技兴垦和战略性结构调整,把目前比较薄弱的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品质调优、品种调特、市场调大;把二、三产业以及非国有经济总量调强、比重调高,大幅度提升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总体效益。到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3亿元,年均增长

10.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万元,粮食生产能力950万吨,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60%,人均纯收入元,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57:16:27,到2010年达到45:22:33。二道河等32个农场(占垦区农场总数的31%)、300余个规模效益队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完达山乳业、北

珠米业、北大荒酒业等一批企业建设成现代企业。

第二步,从2006年至2010年为经济跨越发展阶段。主要通过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和服务业,延伸农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大幅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加工增值,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2亿元,年均增长12.2%,人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万元;粮食生产能力1 000万吨,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75%,人均纯收入8 800元,三次产业比例达到35:27:38。垦区103个农牧场中90%以上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垦区到2010年的经济发展指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人民币432亿元,年均增长12.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民币2.7万元;利润总额人民币35亿元,上缴税金人民币15亿元;农场人均纯收入超过人民币8 800元;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 000万吨,提供商品粮875万吨;粮食加工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