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实践教学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学生规划技能的重要环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契机下,依托新农村共建示范基地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篇1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促进理论实践创新
〔摘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吹响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进军号。回眸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及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是改革开放闯出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道路;是改革开放找到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不竭动力;现在深入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正是时。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无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是党十分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三农”中的农业是经济问题,农村、农民是政治问题,它们是经济、政治中的重大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的谋划中,农业现代化为“四化”之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是中国的国情,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念。为了夯实基础,稳定社会,党的几代中央领导人励精图治,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一、改革开放,闯出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道路
1978年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驶出了改革开放的航船,至今已30多年了。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开了6次代表大会,作了12个关于“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吹响了向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军的号角。
改革开放使我国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的改革发轫于农业改革,首先是改变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在推行“包
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责任制形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农村改革初期的核心内容,也是农村改革的突破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动摇和瓦解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基础,加之在政权建设上实行了政社分开和撤社建乡,便宣告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彻底解体,标志着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基础从此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农户作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强化了农村基本生产单位的预算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农业生产的内部动力大大增强,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和种植业获得了超常规的增长,为农村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民情,顺应民心,凸显中国特色。
土地是中国农民的命根子,社会保障的屏障,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心理特强。改革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使农民的这种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又符合我国农业的具体特点。我国农业经营地域广,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农民居住分散,在农业生产中适合采用家庭经营。家庭经营弹性很大,不仅适应传统农业,也能适应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实践表明,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迅速改变了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落后面貌,同时也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农民的心理状态,推动了中国农村由传统向现代的全面转型,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制度依托和保障。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我们的任务是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土地和劳动力,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和劳动,发展多种经营的农副业生产。
但是,这时的农民还只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其主要产品还受到原有统购、派购体制的限制,还不能自由自主地进入市场。当时除了粮棉油
实行统购外,还有130余种农副产品实行派购和专营,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副土特产品,农业产品的交易均由公营商业实行高度垄断,加上资金、土地、劳动力流动又受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公社组织制度以及城市分隔的户籍制度等的限制,很难流通,更难进入市场。
有鉴于此,在1983年、1984年、1985年连续发了中央1号文件,从放活农村工商业,疏通流通渠道,调整产业结构,取消统购统销等,使农民不仅是土地的经营主体,而且也是商品经营主体,解决了农村工商业微观经营主体问题,农民以平等的身份进入市场,其意义非常巨大。将农业引入市场,农民成为市场的主人,成为多渠道吸纳投资的主体,促进了农业的技术改造,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了乡村工业化、城镇化,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乡镇企业是农村改革的一大成果,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制是中国农村生产力的“第一次突破”,那么,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便是中国农村生产力的“第二次突破”。
乡镇企业的发展,吸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增加了社会产品供给,加速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邓小平说,这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大特点,“路子走对了”,是“最大的收获”。他对外宾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1〕他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一搞改革和开放,一搞承包责任制,经营农业的人就减少了。剩下的人怎么办?十年的经验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2〕。
他还说:农村改革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发展乡镇工业,乡镇工业兴起和发展了,才能容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否则农村人口都要往大城市跑,这是我们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看来,这个路子走对了。总之,中国农村改革中出现的乡镇企业,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乡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改革开放,寻求增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不竭动力的新路子
在农村改革过程中,人们的认识有曲折和反复,这原本是一种正常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