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病理病机

合集下载

痛经

痛经

一侧少腹 下腹部平坦,可有压痛, 腹胀,甚至膨隆,有压 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痛、反跳痛,移动性浊 音(+) 正常 眼睑正常,血压正常 阴性 子宫正常 正常 宫颈摆举痛,子宫漂浮 感 眼睑淡白,血压下降 阳性 宫外孕囊或包块 HGB、RBC下降 可抽出不凝血
后穹窿穿刺 无不凝血
鉴别诊断--病例1
原发性痛经 一般无明显病变,部分患者可有子宫体极度屈曲, 宫颈 口狭窄——经血排出不畅,刺激子宫收缩, 引起疼痛。
继发性痛经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后壁、子宫骶韧带、 主韧带等处可触到痛性结节,子宫粘连,活动受限, 或附件区可扪及卵巢囊肿(巧克力囊肿)。
四、鉴别诊断之一
痛经 停经史 出血情况 疼痛部位 腹部检查 妇检 全身检查 妊娠试验 B超 血象 无 量如经量 小腹 有 量少、不规则 异位妊娠
后位子宫引起月经血难以排出
B超子宫后屈
子宫位置的示意图
受凉 因天气寒冷或衣着过少而受 凉,导致气血凝滞,经血无法 畅通排出而加重痛经。
好爽
有些女孩爱吃零食,月经期也吃冷饮 及梨等生冷食物,易导致气血凝滞, 正如中医所说:不通则痛,自然会使 痛经加重。
2、精神心理因素
3、遗传因素 女儿发生痛经与母亲发生 痛经有一定的联系
分 级
轻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显,伴腰部酸痛, 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有时需要服止痛药 中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伴腰部酸痛, 恶心呕吐,四肢不温,用止痛措施疼痛暂缓 重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宁, 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必须卧床休息, 伴腰部酸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 呕吐腹泻,或肛门坠胀,采用止痛措施无明显缓 解

诊断要点
病史 经行小腹疼痛,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或有不 孕、盆腔炎、宫腔手术史。 症状 腹痛多发生于行经第1~2天或经期前1~2天,可 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下坠感,疼痛可引及全腹 或腰骶部,或外阴、肛门坠痛,严重者可出现面 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现象。疼痛程 度虽有轻有重,但一般无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痛经

痛经

痛经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

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

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未婚及已婚未育者。

此种痛经在正常分娩后疼痛多可缓解或消失。

继发性痛经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

发现痛经症状,应寻求医院专家帮助,及时进行康复或治疗。

常用药用玫瑰泡茶喝可调经止痛,效果最明显。

痛经 - 概述女性在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有轻微腹疼、下坠等不适,这是正常现象。

但若这些不适明显变重,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而需要治疗,则称为痛经。

这是一种临床症状, 而不是独立的疾病,它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于初潮后即开始,多为功能性,以未婚未育年轻女性多见;继发性则在行经一段时间后方出现,多为器质性,常见原因有zg内膜异位、盆腔炎,或戴避孕环引起。

痛经多在行经数小时后,或在经前1-2天开始,经期加重,可为腹绞痛、胀痛、坠痛,疼痛剧烈时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甚至虚脱等症状。

几乎每月发作的痛经使许多女性对行经有一种恐惧感,更加重了痛经的发作,以致产生恶性循环。

痛经 - 正确认识痛经虽不能致命,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女性是深有体会的,每月一次的月经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它伴随着女子进入青春期,度过漫长的生育年龄,直到进入更年期。

月经可谓是女性的"老朋友”了,女人一生平均会有400次月经,如果以每次经期持续五天来估算,则将有67月(也就是五年半以上的时间)是在生理期间了。

然而伴随生理期而来的经痛,却也是困扰女性最多的“副”作用,从社会经济层面来看,每年在职业和学校,因生理痛而导致的时间浪费损失,达一亿四千万小时。

女人一生中大约有2000个日子有月经伴随,所以如何愉快而健康地度过经期,对女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痛经分析

痛经分析

[方
歌]清热调血黄连丹,归芍芎地桃仁参 延胡莪术香附入,清热除湿止痛安
肝肾亏虚
[证 候] [方 药]
小腹绵绵作痛,喜按,经 淡量少质稀,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 ,脉细弦。
调肝汤加减。胸胁、乳房 山茱萸—益精气、养肝肾 胀痛者,加柴胡、延胡索 巴戟天—温肾阳,补益冲督, ;腰痛明显者,加桑寄生 阴中助阳,有助于阴血恢复提 、杜仲。
辩证要点
寒-------冷痛,得热痛减
辩 证 四 要 素
时间
寒 热 虚
热------灼痛,得热痛增 部位
虚-------痛在经后;隐隐作痛 ;喜按 实 疼痛程度 实-------痛在经前,经期;疼痛剧 烈;疼痛拒按
性质
治法
经期治标 平时治本
辨证论治
一、气滞血瘀
二、寒凝湿滞 三、湿热蕴结 四、肝肾亏虚
病案分析
郭某某,14岁,未婚。 初诊:1983年2月2日。12岁月经初潮, 周期尚准,量中无痛。13岁一次剧烈运动 后饮冷至今经量减少,此后每转腹痛。末 次月经1月1日,近日腹胀隐痛,舌淡红, 苔薄腻,脉沉细。 诊断?理法方药?


月经周期
重阳转阴 (行经期)
阳长阴消 (经前期)
阴长阳消 (经后期) 重阴转阳 (经前排卵期)
卵巢黄体蒂 突发一侧少 扭转 腹痛,伴恶 心呕吐甚至 休克
患侧少腹部 压痛、反跳 痛、肌紧张
一侧附件肿物张 力较大,有压痛 ,以瘤蒂部最明 显
黄体破裂
发生于月经 期前,突发 一侧少腹剧 烈疼痛
一侧少腹或 全腹压痛、 反跳痛、肌 紧张,移动 性浊音
子宫正常大小, 后穹窿触痛,附 件可触及境界不 清的软包块,有 压痛
3.检查 • 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者属功能性痛经, 部分患者可见子宫体极度屈曲或宫頚口狭 窄;如盆腔内有粘连、包块、附件区增厚 、直肠窝触痛结节、或子宫体均匀增大者 ,可能是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 宫腺肌病等病所致。 • 辅助检查:B超、腹腔镜、宫腔镜检查,有 助于明确痛经的原因。

中医对痛经的病理分析与治疗

中医对痛经的病理分析与治疗

痛经 - 中医妇科痛经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晕厥,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

痛经好发于15-25岁及初潮后的6个月至两年内,是妇科最常见症状之一。

痛经分为两类:1.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今天讲的就是这个);2.继发性痛经: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中医也称作“痛经”,或称为“经行腹痛”。

病因病机中医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声与素体因素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

非行经期间,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能引起崇仁、胞宫瘀滞或不足,故不发生疼痛,而在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胞宫气血由气盛血旺至经后暂虚,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1.气滞血瘀: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不能随气流通,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

2.寒凝血瘀:久居潮湿之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寒湿之邪客于胞宫,血得寒则凝,以致经行不畅而作痛。

3.湿热瘀互结:素多抑郁或恚怒伤肝,肝气郁结;更合经行、产后,摄生不慎,或洗涤不洁,不禁房事,湿热之邪内犯胞中,稽留于冲任,肝气与湿热搏结于胞脉,发为痛经。

4.气血虚弱:素体虚弱,或脾胃素弱,生化乏源;或大病、久病伤耗气血,以致精血不足,胞脉失养而作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血失温运,胞宫阳虚寒凝,经水滞行而作痛。

5.肝肾不足:先天禀赋不足,肝肾本虚,或多产房劳,损及肝肾。

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胞脉失养,经将净血海更虚,故而作痛。

现代医学认为生殖器局部病变、内分泌及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

子宫过度前倾或后倾、子宫颈管狭窄、子宫内膜增厚及异位、盆腔炎等都可出现痛经。

西医辨证施治气血瘀滞痛经·气滞血瘀证(dysmenorrhea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为常见症的痛经证候。

痛经相关病因病机述要

痛经相关病因病机述要
江西 中医药 2 0 1 4年 4月第 4期总 4 5卷第 3 7 6期
痛 经 和器 质 性 痛 经 来 区分 痛 经 。 中 医 古 籍 中没 有
“ 痛经 ” 这个 名词 , 历 代 医 家所 论 , 不外 “ 经行腹痛”
虚, 故 两者 往 往 同 时 出现 。脾 胃虚弱 、 慢 性 耗损 、 久 病体 弱等 导致 气 血 虚弱 , 血海空虚 , 冲任 失养 , 最终
大量 论述 , 而 笔者 认 为 , 所 有 引起 经 水 不 利 的 因 素 , 包括 气血 、 脏腑 、 经络、 体 质 和现 代 的不 良生 活 习惯
致血瘀 。气滞多 因情 志抑郁 , 肝气不舒 , 气机不利 , 气 滞血瘀 , 冲任受阻, 以致行经不畅 , “ 不通则痛” 。
同时 , 如《 读 医 随笔 》 所云 : “ 凡 人 气 血犹 源 泉 也 , 盛
《 黄帝 内经》 云: “ 正气内存 , 邪不可干” , 但是 由 于先 后天 因素 导致 的体质偏 颇 常常导 致人体 正气 虚 损, 以致邪 气入 侵 。靳 琦 【 认 为体 质 决定 着 人 体 对
某种 致病 因子 的易感 性和对 某种 疾病 的易罹 性 。而
此, 黄荣 昌 认 为天癸 既 行 , 肝 为女 子 主令 之官 ; 天 癸既 行 , 肝 为女 子致病 之贼 。这 与肝 主藏血 、 主疏 泄
2 痛 经与 脏腑 、 经络 息息 相关
2 . 1 脏腑
1 痛经 总关 乎气 血 月经 属 于 血 的 范 畴 J , 而血来源 于水谷精 气 ,
故气 血 同 为 月 经 形 成 的 物 质 基 础 。 同 时气 具 有 推 动、 温煦 等作 用 , 是 经水 畅行 的动力 。痛经 为月 经不

痛经 (2)

痛经 (2)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 党参(Radix Codonopsis ) 黄芪 (Radix Astragali seu Hedysari) 熟地 (Radix Rehmanniae Praeparatae) 当归 (Radix Angelicae Sinensis ) 川芎(Rhizoma Chuanxiong ) 生地(Radix Rehmanniae)
病因病理
多青春期 有排卵者 功能性痛 性激素不稳定-PG↑ 宫缩过强, 宫颈狭窄 子宫平滑 子宫过度倾屈 肌缺血
处女膜闭锁
处女膜闭琐
诊断要点
一、病史:有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 小腹疼痛为主证的病史,或经量异常、不孕、 放臵宫内节育器、盆腔炎等病史。 二、临床表现(下页) 三、检查:妇科检查 辅助检查
• 主症:
– 小腹疼痛
• 发病规律:
– 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经行而做,经净而止
• 疼痛特点:
– 时间:多在经期前一、二日或行经第一天,偶有延续至经净 或于经净后始疼痛者 – 性质:有绞痛、刺痛、灼痛、掣痛,拒按;或隐痛、坠痛, 喜按 – 程度:有轻有重,重者可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冷汗淋 漓,甚至昏厥 – 部位:多在下腹部,亦可波及全腹或腰骶部作痛,或放射至 外阴、肛门或两侧股部
寒凝血瘀
主症: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 ; 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黯,有血块,手 足不温 舌脉:舌黯,苔白,脉沉紧。
证候分析: 寒邪客于冲任、胞中,其性收引,寒凝 血瘀,阻于冲任、胞宫、胞脉,导致经血运 行不畅,不通则痛,故经前数日或经期下腹 冷痛或绞痛;瘀血阻于胞中故按之痛甚;得 热瘀滞暂通,疼痛减轻;血为寒凝,经血运 行不畅,故月经量少,色黯,有血块;寒邪 甚则阳气阻遏,四肢失于温煦,故手足不温 ;舌黯,苔白腻,脉沉紧或沉弦均为寒凝血 瘀之象。

浅谈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

浅谈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

浅谈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是当今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西医对于痛经缺乏有效地根治方法,“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意思是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也相关。

”本文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虚四个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关键词痛经辨证论治1.病因病机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

随月经周期性发作,甚至疼痛难忍,或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

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继发性痛经则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病因多与内分泌因素,子宫因素,遗传因素等相关,治疗方法包括止痛药、激素类药,手术等。

病人对西药极易产生耐药性,而手术的复发率较高,因此西医对痛经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致使大部分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

而中医则从病因着手,“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意思是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也相关。

”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型表现而施以不同的方药对痛经进行治疗,从根本上缓解了症状,降低了痛经的发病率。

2.辨证论治历代医学家所论述虽有侧重,但多数认为痛经的发病原因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六淫为害等,并与素体情况及经期或经前后的特殊生理环境有关。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妇女在经期及月经前后,由于血海由充盈渐之转为泄溢,气血变化较大且急骤,这时情绪波动、起居不慎或外邪乘虚而入,均易导致冲任失调、瘀血阻滞,或寒凝经脉、气血不和,胞宫经血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

2.1气滞血淤经前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胀痛、乳头触痛、心烦易怒,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等。

应服具有舒肝理气、化淤止痛作用的药物。

食疗可以用益母草煮鸡蛋。

2.2寒凝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经期延后,月经量少,经色瘀黯有块,或畏寒身痛,手足欠温,面色白,舌黯苔白润或腻,脉沉紧。

痛经中医考试试题及答案

痛经中医考试试题及答案

痛经中医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痛经在中医学中通常归属于以下哪个范畴?A. 月经不调B. 腹痛C. 血瘀D. 肝郁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痛经的常见症状?A. 小腹疼痛B. 腰痛C. 乳房胀痛D. 咳嗽答案:D3. 中医认为痛经的主要病理机制是什么?A. 气血不足B. 气血瘀滞C. 肝气郁结D. 脾胃虚弱答案:B4. 治疗痛经时,中医常用的方法不包括以下哪项?A. 草药内服B. 针灸治疗C. 手术治疗D. 食疗调理答案:C5. 下列哪味中药不常用于治疗痛经?A. 当归B. 川芎C. 人参D. 延胡索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6. 中医治疗痛经时,可能会考虑以下哪些因素?(多选)A. 气血瘀滞B. 肝气郁结C. 脾胃虚弱D. 肾气不足答案:A B D7. 下列哪些是中医治疗痛经的常用草药?(多选)A. 益母草B. 金银花C. 桃仁D. 红花答案:A C D三、判断题8. 中医认为,痛经与情绪因素无关。

(对/错)答案:错9. 针灸是中医治疗痛经的有效手段之一。

(对/错)答案:对10. 中医治疗痛经时,通常不需要考虑患者的整体体质。

(对/错)答案:错四、简答题11. 请简述中医治疗痛经的基本原则。

答案:中医治疗痛经的基本原则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具体方法包括草药内服、针灸治疗、食疗调理等,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12. 中医如何通过食疗调理痛经?答案:中医通过食疗调理痛经,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因选择合适的食材。

例如,气血瘀滞者可食用活血化瘀的食物,如红糖、生姜、山楂等;肝气郁结者可食用疏肝解郁的食物,如玫瑰花、橘子、柠檬等;脾胃虚弱者可食用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山药、扁豆、红枣等。

五、案例分析题13. 患者,女,28岁,每次月经来潮时小腹疼痛,伴有血块,经前乳房胀痛,情绪烦躁,舌质紫暗,苔白,脉弦涩。

请根据中医理论分析病因,并给出治疗建议。

答案:根据患者的描述,病因可能是气血瘀滞和肝气郁结。

10痛经

10痛经
域的皮肤上,刺激强度逐渐增加,可迅速缓解疼痛。
• 5.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除术 阻断来自宫颈、宫体和输卵管近端
的感觉通路。对顽固的原发性痛经,疼痛缓解率可达77%。
附: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 一、定义:
指子宫内膜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 浸润,引发反复出血或者疼痛、不孕不育及结节 包快等。 因其大多数病变出现在盆腔内生殖器和邻近 器官的腹膜面,故临床常称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方药:清热调血汤家加减(桃四黄丹莪元香)
方解:丹皮:清热凉血化瘀;生地:清热凉血 黄连:清热解毒燥湿;归、芍:养血和血 川芎、红花、桃仁、莪术 :活血化瘀 香附、玄胡:调气止痛、
加减:车前子、败酱草、苡仁:增强清热除湿之功
气血虚弱证
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 空坠不适。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圣愈汤加艾叶、香附、鸡血藤、甘草(参芪四物汤) 方解:参、芪:补气;四物:养血调血;艾叶、香附、鸡血藤、 甘草 养血缓痛


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 肾虚血瘀 肾气亏损,阳气不足 人流手术所伤 温煦失职,血行迟滞
气虚血瘀
素体脾虚 饮食劳倦、忧愁思虑 大病久病耗气伤血 脾虚失运,水湿内生
血行迟滞致瘀
湿聚成痰,痰湿瘀血互结
瘀阻冲任、胞宫,发生子宫内膜异位
临床表现与检查方法
临床表现 1、盆腔疼痛 :包括痛经、非经期腹痛及性交痛等。 2、不孕 :40%~50%的患者合并不孕。 3、盆腔包快:17%~44%的患者合并盆腔包快(巧 克力囊 肿)。 检查方法 1、腹腔镜检查 腹腔镜是诊断的金标准。 2、盆腔检查 3、血CA125检查 4、影像学检查
痛经
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痛经

痛经

痛经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痛经英文名称:dysmenorrhea定义:以经期、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腹痛,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妇科疾病(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

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

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

此种痛经在正常分娩后疼痛多可缓解或消失。

继发性痛经则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

本病属妇科临床的常见病,据有关调查表明,痛经的发病率为33.19%。

目录编辑本段痛经(dysmenorrhea)痛经来袭: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

编辑本段症状痛经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多,病机复杂,反复性大,治疗棘手,尤其是未婚女青年及月经初期少女更为普遍,表现为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发生下腹部胀痛、冷痛、灼痛、刺痛、隐痛、坠痛、绞痛、痉挛性疼痛、撕裂性疼痛,疼痛蔓延至骶腰背部,甚至涉及大腿及足部,常伴有全身症状:乳房胀痛、肛门坠胀、胸闷烦躁、悲伤易怒、心惊失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胃痛腹泻、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冷汗淋漓、虚脱昏厥等症状。

其发病之高、范围之广、周期之近、痛苦之大,严重影响了广大妇女的工作和学习,降低了生活的质量。

编辑本段病理原发性痛经痛经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

是指初潮不久后即出现痛经,有时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

也可能由于子宫肌肉痉挛性收缩,导致子宫缺血而引起痛经。

多见于子宫发育不良、宫颈口或子宫颈管狭窄、子宫过度屈曲,使经血流出不畅,造成经血滞留,从而刺激子宫收缩引起痛经。

痛经(中医妇科学)

痛经(中医妇科学)
证候分析:肝郁气滞,瘀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前、经时气血 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故经行小腹胀痛、拒按;冲任气滞 血瘀,故经行量少、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胞宫气血运行稍 畅,故腹痛减轻;肝气郁滞,经脉不利,故乳房、胸胁胀痛;舌紫 暗或有瘀点、脉弦或脉涩有力均为气滞血瘀之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川菖赤芍桃仁红花延胡索五灵脂枳壳香附乌药牡丹皮甘草
方中桃仁、红花、川菖、赤芍活血化瘀;延胡索、五灵脂化瘀止痛; 当归养血活血;香附、乌药、枳売理气行滞;牡丹皮凉血活血;甘 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理气活血,祛瘀止痛之功。
疼痛剧烈伴见恶心呕吐者,酌加吴茱萸、生姜、半夏、陈皮和胃降 逆;若小腹胀坠或痛连肛门,酌加姜黄、川楝子、柴胡、升麻以行 气升阳;若小腹冷痛,酌加艾叶、小茴香以温经止痛;若兼经期延 长,经色紫暗,质黏稠,口苦咽干,舌红苔黄,为肝郁化热之象, 酌加栀子、连翘、黄柏、夏枯草以泄肝经郁热;若肝郁克脾,症见 胸闷、食少,酌加鸡内金、茯苓、陈皮以健脾。
【诊断要点】
1.病史
有经量异常、不孕、放置宫内节育器、盆腔炎等病史。
2.症状
每遇经期或经行前后有小腹疼痛,随月经周期性发作,甚者疼痛 难忍,可痛及全腹、腰甑部,或有外阴、肛门坠痛,或伴有呕吐、 汗出、面色苍白、手足肢冷,甚至晕厥,经将净时疼痛渐缓。也 有部分患者在经血将净或经净后的1〜2天,始觉小腹隐痛。
3.检查
(1)妇科检查:原发性痛经患者,妇科检查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部分患者可见子宫体极度屈曲、宫颈口狭窄等。继发性痛经患者, 多有明显的阳性体征: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有痛性结节、子宫粘 连、活动受限,或伴有卵巢囊肿;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子宫体多呈 均匀性增大,局部压痛明显;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子宫常呈后倾 后屈,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等炎症征象。

痛经(中西医)

痛经(中西医)

五、急诊处理
中药止痛剂 西药止痛剂 针灸治疗 穴位按摩
六、辨证论治
痛经辨证首先当辨识疼痛发生的时间、 部位、性质及疼痛程度。 治疗: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
寒 热 虚 实 气滞 血瘀
疼痛的性质
疼痛时间
绞痛、冷痛,的热痛减
灼痛,得热痛增
隐隐作痛,喜揉喜按 痛在经后
疼痛剧烈拒按
痛在经前、经期
胀甚于痛
痛甚于胀,血块排出则痛 减或刺痛
七、分型论治
肾气亏损型:痛在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 喜按,伴腰骶酸痛,月经量少,色淡质稀;伴 肾虚的表现。补肾填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 汤或调肝汤。
气血虚弱型:痛在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 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 质稀;伴气血虚的表现。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
6、卵泡黄素化不破裂学说:29%~79%的子宫内膜异 位症患者存在黄素化卵泡不破裂现象,致使腹腔液中雌 激素尤其是孕酮含量明显降低,难以抑制子宫内膜的种 植而发病。
未破裂卵巢黄素化综合征:是一种排卵功能障碍的类型,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LUFS占18%~79%,亦是其 发生不孕症的原因。此病症为卵泡发育且卵泡细胞出现 黄素化,患者基础体温双相,子宫内膜呈分泌期改变, 但成熟的卵子不能排出,无受孕可能。
体征
1)子宫后位固定,可以稍增大,若异位在子宫肌层, 子宫呈对称性或结节性增大,质较硬。
2)子宫一侧或双侧附件处扪及与子宫相连的不活动 囊块,有轻压痛。
3)子宫骶骨韧带,子宫后壁或后陷凹处有米粒至蚕 豆大小不等的结节,触痛明显。
辅助检查
1.B超检查 2.腹腔镜检查 3.实验室检查:CA-125、抗子宫 内膜抗体
同时加用一些止痛药

古文献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进展总结

古文献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进展总结

古文献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进展总结古文献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进展总结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也被称为“经痛”或“痛经”,是指月经来潮时伴随的腹痛症状。

这种疼痛感通常在月经来潮前一两天开始,持续一到两天。

痛经的发生给很多女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不仅影响到生活和学习,严重者还可能导致心理障碍。

在不少的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对痛经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探讨。

古代文献中对痛经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

在这部经典中,痛经被称为“病痛”,其病因主要与月经失调、经络瘀阻有关。

《黄帝内经》强调了调理月经的重要性,认为月经的调理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服用药物,以及按摩穴位等方法来实现。

此外,古籍中还指出,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伤过度等因素也会引起痛经。

另外一本重要的古代医学著作是《伤寒杂病论》。

这部书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对于痛经的病因病机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张仲景认为,痛经主要是由于肝脏郁热、血瘀气滞所引起。

他提出了“舆论应禁”、“疏肝悔胆汤”等治疗痛经的方剂,为后世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古代阿拉伯的伊本·西那在其医学巨著《伊本·西那医书》中也描述了痛经的病因病机。

他认为,痛经是由于子宫受寒或子宫脱垂导致的。

伊本·西那建议通过使用热水澡、保暖等方法来缓解痛经。

总体而言,在古代文献中对痛经的病因病机的认识还相对简单,主要集中在月经失调、经络瘀阻、肝郁热以及子宫问题等方面。

这些认识多是以经验总结而来,只能解释痛经的发生,对于深入的病因机制则了解不多。

此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痛经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然而,古代文献中对痛经的认识,尤其是对于经络瘀阻和肝郁热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的一些研究结论有一定的重叠。

例如,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痛经与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肌瘤、盆腔炎症等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某些研究也发现,情绪压力及精神因素、约束紧身服装、生活方式等也会影响痛经的发生。

17.痛经

17.痛经
实 验 室 检 查 : HCG 阴 性 , 血 常 规 : WBC : 23.8×109/L,RBC、HGB正常。
B超:子宫大小正常,双附件区反射增多,杂乱。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十五分。
辨证论治——首先当识别痛证的属性
痛在经前、经期之初、中多属实; 痛在月经将净或经后多属虚。
疼痛剧烈、拒按、掣痛、绞痛、灼痛、刺痛多属实; 隐隐作痛、坠痛、喜揉喜按多属虚。
症见:下腹部剧痛,腰骶疼痛,无头晕,伴呕吐,汗出,无 阴道流血,无发热,纳差,二便正常,舌暗红,苔白,脉 弦细。
查体:神清,痛苦面容,未见贫血貌,血压正常,心肺体征正常,
形体肥胖,全腹尚软,略隆,下腹部压痛,反跳痛(+)移动性
浊音(—),未扪及明显包块。
初诊:痛经?予肌注止痛针后,疼痛不能缓解。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十五分。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十五分。
鉴别要点
1、25岁:育龄期妇女, 未婚:有性生活史
2、月经过期史,阴道流血量少
3、突觉下腹剧痛,伴头晕,汗出,已昏倒2次。
4、面色苍白,眼结膜淡白,心率102次/分,
血压90/60mmHg。
下腹部略胀,压痛、反跳痛明显,叩诊移动性浊音+-
5、消毒下妇检:宫颈举痛明显,子宫大小正常,双附 件触诊欠满意(检查欠合作)。
四、鉴别诊断之一
痛经
异位妊娠
停经史


出血情况 量如经量
量少、不规则
疼痛部位 腹部检查
妇检 全身检查
小腹
一侧少腹
下腹部平坦,可有压痛, 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
腹胀,甚至膨隆,有压 痛、反跳痛,移动性浊 音(+)

痛经(云南中医学院)

痛经(云南中医学院)

继发性痛经
痛经原因
常与生殖器官局部病变,精神因素 和神经内分泌因素有关
(二)病因病机
实证
情志不调→气滞血瘀 经期受寒、坐卧湿地→寒湿 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 大病久病素体禀赋虚弱 →气血虚弱 肝肾不足加之经行精血 更虚,胞络失养
虚证
(三)主要临床表现
经期或行经前后下腹部疼痛,或痛引 腰骶,甚而放射至肛门、会阴、下肢, 历时数小时,有时甚至 2-3 天,疼痛 剧烈时患者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 无力,四肢厥冷或伴有恶心呕吐、腹 泻、尿频、头痛等症状。
治 疗
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主穴: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方义:气海、关元温养冲任,足三里, 三阴交调补气血 配穴:肾气虚配肾俞太溪



腹痛多在经前或经期疼痛剧烈,拒按, 经色紫红或紫黑,有血块、下血块后 疼痛缓解

气滞血瘀
寒湿凝滞



腹痛多在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少腹 柔软喜按,月经色淡,量少
气血不足
肝肾不足
(四)治 疗
实证

治法:散寒理气逐瘀,通经止痛 主穴:中极、次髎、三阴交 配穴:寒痛配归来,艾灸;地机为脾 之郄穴可治痛证,气滞配太冲,腹胀 配天枢
(一)概述
定义 西医范畴 痛经原因

定义

妇女在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发 生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难以忍 受,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者,称 为痛经。本病以青年妇女多见
西医范畴
原发性痛经 功能性 痛经, 常发 生于月 经初潮 后不 久的未 婚或未 孕年 轻妇女 ,常于 婚后 或分娩后消失。 为生殖器器质性病变引 起,常见子宫内膜异位 症,急慢性盆腔炎、肿 瘤、子宫颈狭窄及阻塞。

痛经病历(一)

痛经病历(一)

病历一病患:XXX,26岁,女性,已婚,职员,电话:XXXXXXXXXXXX主诉:每次来月经腹疼不适,感到小腹部发凉,甚至不能上课。

现病史:来月经,小腹冷痛甚绞痛,面色青白,小腹部发凉,得热痛减,经水量少,经色紫黑。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1、诊病依据主诉,每次来月经腹疼不适,询问,无其它疾病,检查体温、血压、腹诊均正常,为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病为痛经,2、症形依据感到小腹部发凉,病情现状恰为月经期,小腹冷痛甚,发凉,得热痛减,经水量少,经色紫黑,询问得知其嗜食寒凉,经行不爽,畏寒便溏,舌象,舌边紫或牙龈紫黯,脉诊,脉沉紧。

为寒湿凝滞型痛经3、病因病机依据经期感寒,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中,经血为寒湿凝滞,溢泻不畅而致疼痛。

中医病症鉴别寒湿凝滞型痛经往往与气滞血瘀型痛经症状混淆寒湿凝滞型痛经:是由于受到寒气、湿气的入侵,日常生活、工作的环境经常潮湿、阴冷,或者忽冷忽热,造成寒气下结,湿气不能顺畅排泄,形成血瘀的症状。

表现为遇冷、潮湿就会加重,小腹喜温喜按,得暖痛减,经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软,手足欠温,小便清长等。

气滞血瘀型痛经:是由于情志不畅,长生气、又得不到释放,引起肝气内结,气机下沉与小腹,一段时间后造成血瘀、疼痛的症状。

表现为有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加重,月经前心烦、胸闷,为小事而大发脾气,伴有乳房及胸胁部胀痛。

两者初期可以分清,如果已经时间较长,可能会形成相互的转化,或者合并的症状。

中医疾病诊断经望、闻、问、切,为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病为痛经。

中医症候诊断经望、闻、问、切,属寒湿之邪伤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因而作痛,为寒湿凝滞型痛经中医治法治法:温经祛寒,活血止痛。

方剂名称---加减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

处方:小茴香15g、干姜10g、元胡15g、五灵脂15g、没药10g、赤芍20g、杜仲20g、川芎15g、当归25g、蒲黄15g、肉桂10g、红花10g、乌药20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病历二病患:XXX,女,24岁,已婚,公司职员,电话:XXXXXXXXXXX主诉: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半年余。

原发性痛经病理

原发性痛经病理

原发性痛经病理原发性痛经【Dysmenorrhea Dysmenorrhoea N94.6】【别名】功能性痛经【概述】乐杰:《妇产科学第六版》痛经为妇科最常见的症状之⼀,是指⾏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严重影响⽣活和⼯作质量者。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是指⽣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后者是指盆腔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痛经。

张向宁:《医师速查丛书妇产科速查》凡在⾏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较重影响⽣活和⼯作质量者称为痛经。

徐增祥:《现代妇产科治疗学》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妇⼥中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

发⽣率介于30%~50%。

约有10%左右的病⼈,疼痛难于忍受,每⽉有1~3d或更长时间不能正常⼯作、⽣活,必须接受治疗。

原发性痛经常在分娩后⾃⾏消失,或在婚后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

【病因】乐杰:《妇产科学第六版》原发性痛经的发⽣与⽉经时⼦宫内膜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含量增⾼有关。

研究表明痛经患者⼦宫内膜和⽉经⾎中PGF2α和PGE2含量较正常妇⼥明显升⾼,尤其是PGF2α含量增⾼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因素。

PGF2α和PGE2是花⽣四烯酸脂肪酸的衍⽣物,在⽉经周期中,分泌期⼦宫内膜PG浓度较增⽣期内膜为⾼。

⽉经期由于溶酶体不稳定,释放各种溶解酶⽽破坏细胞膜,使⼦宫内膜细胞溶解,释放PGF2α和PGE2。

PGF2α及PGE2含量增⾼,尤其PGF2α含量更⾼可引起⼦宫平滑肌过强收缩,甚⾄痉挛性收缩⽽出现痛经。

另外,痛经也与⼦宫平滑肌不协调收缩,造成⼦宫供⾎不⾜,导致厌氧代谢物积贮,刺激疼痛神经元有关。

原发性痛经的发⽣还受精神、神经因素影响,疼痛的主观感受也与个体痛阈有关。

⽆排卵性⼦宫内膜因⽆孕酮刺激,所含PG浓度甚低,⼀般不发⽣痛经。

徐增祥:《现代妇产科治疗学》原发性痛经⼀般均认为应归咎于以下⼏种原因:内膜管型脱落(膜性痛经)、⼦宫发育不全、⼦宫屈曲、颈管狭窄、⼦宫收缩异常、不良体姿及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及精神因素等。

痛经 (2)PPT讲稿

痛经 (2)PPT讲稿
23
六、治 疗
治疗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
24
六、治疗——中医治疗
• 治疗原则
本病病位在子宫、冲任,变化在气血,治疗以调 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 ,遵循“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 治疗分两步:
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控制缓解疼痛 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
25
六、治疗——中医治疗
• 1.症状
下腹部疼痛是痛经的主要症状,多发生在经前或经 期1~2天,呈阵发性绞痛、刺痛、灼痛、掣痛、隐 痛、坠痛等,拒按或喜按,疼痛时间数小时至2~3 天不等,随后逐渐减轻至消失。严重疼痛可牵涉至 腰骶、外阴、肛门等部位,可伴有恶心、呕吐、腹 泻、坐卧不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 全身症状。
继发性痛经:是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 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或宫颈 狭窄等引起的痛经。
5
一、概 念
中医传统的病名概念是概括了原 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本节仅就原 发性痛经进行阐述,继发性将在有关 病种中进行介绍。
6
二、病因病机-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 病机
实证 不通则痛
虚证 不荣而痛
7
薏苡仁
30
六、治疗——中医治疗
湿热瘀阻证
•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疼痛,有灼热感,
经史(有无周期性发作、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及 发生时间等)和有无起居不慎、情志刺激、烦劳
过度、经期感寒或过食生冷食物等。
17
五、诊断—症状
18
五、诊断-辨病要点
• 伴随月经周期出现下腹部疼痛,严
重者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妇科 检查无阳性体征,临床上即可诊断。
19

针灸治疗痛经

针灸治疗痛经

针灸治疗痛经痛经的概述与病因病机概念:女性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难忍,或伴有恶心呕吐的病证。

病因:本病发生与受寒饮冷、情志不调、起居不慎、先天禀赋、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

病机:实证基本病机为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虚证基本病机为冲任虚损,胞宫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痛经的辩证与针灸治疗(一)实证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剧烈,痛处拒按。

基本病理因素为瘀血。

主穴:中极、地机、三阴交、次髎、十七椎中极穴:肚脐下四寸地机穴: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次髎穴: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

十七椎: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

注意针尖要斜向上刺入实性痛经的分证论治:寒凝血瘀:小腹冷痛,可放射到股内侧及肛门,得热则舒,经血量少,色紫暗有血块,舌淡胖苔白,脉沉紧。

取穴:主穴+关元、归来(艾灸)归来: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气滞血瘀:小腹胀痛,可放射到胸胁、乳房,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快下后痛减,舌紫暗或又瘀斑,脉沉弦或涩。

取穴:主穴+太冲、血海、次髎(走罐)(二)虚证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或腰骶部绵绵隐痛或空痛,痛处喜按。

基本病理因素是虚,尤其是阳虚。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次髎、十七椎关元:脐正中下三寸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一横指虚性痛经的分证论治:肾气亏虚:腰骶部隐痛,经行量少,色红,伴头晕耳鸣,舌淡苔薄,脉沉细。

取穴:主穴+太溪、肾俞(艾灸)气血不足:小腹绵绵作痛,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伴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

取穴:主穴+气海、脾俞(艾灸)脾俞(艾灸)(三)虚实夹杂痛经中虚证、实证可单独出现,但更多是以虚实夹杂的情况发病,如气虚血瘀、肾虚寒凝、肾虚血瘀等。

临床症状为虚证与实证的复合表现,可参考实证、虚证临床表现进行辨证。

主穴:关元中极地机足三里三阴交次髎十七椎分证论治配穴:气虚血瘀:主穴+气海、血海、脾俞(艾灸)肾虚寒凝:主穴+太溪、肾俞、关元(艾灸)、归来(艾灸)肾虚血瘀:主穴+太溪、血海、肾俞(艾灸)痛经发作期的止痛取穴:三阴交操作:大幅度提插捻转,要求有强针感,以疼痛消失为度,痛止出针而不需要留针。

痛经

痛经

痛经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

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

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常用药用玫瑰泡茶喝可调经止痛,效果最明显。

编辑本段中医分析1.气滞血瘀主证: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暗,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分析:冲任气血郁滞,气血运行欠畅通,故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血瘀滞,故色暗有块;块下瘀滞稍通,故疼痛暂减;瘀滞随经血而外泄,故经后疼痛自消。

但若郁滞之因未除,则下次经期腹痛复发。

舌质紫暗,脉沉弦,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2.寒凝胞中(l)阳虚内寒主证: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苔白润,脉沉。

分析:肾阳虚弱,冲任、胞宫先煦,虚寒滞血,故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经少色暗淡;寒得热化,故得热痛减;非实寒凝血,故喜按。

余症均为肾阳不足之象。

(2)寒湿凝滞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暗黑有块,恶心呕吐,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分析:寒湿之邪伤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因而作痛,经血色暗黑而有块;寒湿中阻,阳气被遏,水湿不运,则畏寒便溏,恶心呕吐。

余症均为寒湿阻滞所致。

3.湿热下注主证:经前、经期少腹胀痛,经量多,色红,质稠或有块,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分析:外感或内蕴湿热,流注冲任,阻滞气血,经行不畅,故经来腹痛;热扰冲任,则量多色红有块;热灼津液,则经水质稠;湿热下注,伤及任带,则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

舌脉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4.气血虚弱主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分析:体虚气血不足,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故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气虚阳气不充,血虚精血不荣,故经血色淡量少,质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经——病理病机
痛经病症病因
称为经期疼痛,是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

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

痛经系由情志内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素体不足,胞宫失于濡养,致经期或经行前后呈周期性小腹疼痛的月经病。

据有关调查表明,痛经的发病率为33.19%,以青年女性较为多见。

病症分类: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系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异常者;继发性因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等。

中医分类:
1.气血瘀滞: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或伴乳胁胀痛,经行量少不畅,色紫黑有块,块下痛减。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

2.寒湿凝滞:寒凝胞中型,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暗有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

舌苔白,脉细或沉紧。

3.肝郁湿热:寒凝胞中型,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痛及腰骶,或感腹内灼热,经行量多质稠,色鲜或紫,有小血块,时伴乳胁胀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平素带下黄稠。

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4.气血亏虚:经行或经期小腹隐痛喜按,经行量少质稀,形寒肢疲,头晕眼花,心悸气短。

舌质淡,苔薄,脉细弦。

5.肝肾亏损: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行量少,色红无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舌淡红,苔薄,脉细弦。

饮食调理:
1、总体要避免生冷刺激食物,以清淡、温热饮食为主,可遵医嘱食用药食同源的食物,如桂圆、陈皮、当归、吴茱萸等。

2、治疗期间保持饮食清淡,多饮水,多食蔬菜以及具有一定抗菌作用的食物,如马齿苋、鱼腥草、苋菜等。

少吃酸涩食品,包括米醋、
草莓、樱桃、芒果、柠檬等。

不吃生冷寒凉食品,如各种冷饮、冰镇饮料、生拌凉菜、梨、柿子、西瓜、马蹄等;不吃刺激性食品,如辣椒、胡椒、辛辣调味品等,否则会加重盆腔充血、炎症,造成子宫肌肉过度收缩,导致痛经程度加剧。

3、经期前饮食:痛经患者在经前期应多吃活血化瘀、理气疏肝的药食,如陈皮、大米、眉豆等。

多食富含B族维生素食物,如粗粮、奶类、豆类等。

4、经期中饮食:少吃生冷和辛辣剌激性强的食物,尽量清淡饮食,多吃偏于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吴茱萸、桂圆、当归、羊肉、姜等。

5、经期后饮食:多吃滋补要食物,如羊肉、阿胶、黄芪等煮粥,或炖肉食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