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之“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三大教育思想及案例分析
![陶行知三大教育思想及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7a237531b765ce0508147d.png)
《教育原理》陶行知三大教育思想及案例分析---------11计教王雪旖110124368 一、案例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
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以下是我选取的几则案例,以供研习:(1)有一次,陶行知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
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
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
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
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2)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
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
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
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
”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陶行知说:“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木匠慌了:“我可不识字。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
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
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
”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
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
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不同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4b088c62e53a580216fcfefc.png)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不同杜威的思想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陶行知的思想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二者都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实践,但两者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两种教育思想背景不同: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在美国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在杜威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阶段,美国工业跃居世界第一,机器工业开始广泛推广,产业工人数量大幅度增加,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增长。
然而,当时美国的教育体制仍是承袭欧洲的旧教育传统,以形式主义的、呆板的教育为主,尤其是道德教育更是味注重道德知识灌输,这种教育机制显然不适应当时美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思想脱颖而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在中国反帝反封建、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最需要接受教育的大众百姓在生死线上挣扎,进入学校学习是绝对的空想和绝对的奢侈。
杜威的教育思想总的指向是学校教育的变革,但当时中国学校极少,仅仅进行学校教育的改革不可能实现中国教育的改革,更不可能改善广大民众无法接受教育的现状,所以陶行知提出了大众教育,把教育办到平民中去,办到农民中去,开启民智,大行教育,培养道德,培育新人。
其次,陶行知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培养目的不同:杜威的教育思想培养目的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着力点在于革除欧洲传统教育在道德教育培养上直接的、灌输式、压制式、重知不重行的弊端,在尊重个体和尊重人性的前提下,达成教育的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培养的目的是要养成配做社会的良好分子的公民。
民主或民主社会,民主教育或教育民主化是陶行知平生奋斗且不懈努力的教育理想和事业终极。
就教育而言,在晓庄时期,陶行知主张培养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双全的现代人,到育才学校时期,也是中国的抗战时期,他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追求真理的小学生,自觉教人的小先生,手脑双全的小工人,反抗侵略的小战士。
到重庆社会大学时期,也是中国争取自由解放、民主和平的最关键时期,他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为争取自由解放、民主和平而奋斗的民主革命战士。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word版本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word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1bbe884a83c4bb4cf7ecd18f.png)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陶行知的三个观点
![陶行知的三个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5e13b76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7b.png)
陶行知的三个观点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陶行知的三个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针对就中国的帝国主义“洋化教育”和封建主义“传统教育”而提出的。
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进行,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对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具有多方面的。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1、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2、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3、四种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4、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5、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
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谈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
![谈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82d56585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a4.png)
谈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一生是探索与推动教育教学研究与发展的一生,他的一生又是充满谆谆教诲与爱之闪光的一生;他将毕生的精力与心血都献给了伟大的教育事业,并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等主要教学思想与先进主张;从陶行知先生的主要教學思想为出发点,结合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与体会,阐述并践行陶行知先生的主要教育教学思想,进一步促进和提升目前的实际教育工作。
标签:陶行知;教育思想;教书育人;发扬光大1.陶行知先生的主要教育思想1.1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思想理论,主要强调的就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问题,强调基础教育的改革要拓宽思路,鼓励学校实施开放性的教育方式,努力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向开阔的外界,到社会和生活中汲取知识、丰富自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于孩子来讲,都是一项成长中的课程,所以作为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造积极健康、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以促进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学校也要充分运用家庭这一重要地域资源,提供有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
1.2 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1.3 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4770215650e52ea55189846.png)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对现代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c2dea5dc850ad02de8041a1.png)
任何教育理论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和发展才能常青常新。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
他一生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普及教育和社会大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这一理论成果在今天仍有意义。
一、“生活即教育”的启示陶行知在1927年《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解释:“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逐民之欲,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
并指出:“中国从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铐的……以天理压迫人欲”。
他说:“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
”1934年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一文中确切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他强调“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并把其普及教育的最终目的定为“解放全人类”。
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与生活教育的主旨有许多相同之处,审视素质教育的实践,我们会发现有些地方还有待改进:一是教育和生活相脱节的现象还相当严重。
陶行知十分强调教育与生活要保持一致。
他说:“过的是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的教育;过的是迷信的生活,虽天天听科学的讲演,不算是受着科学的教育;过的是随地吐痰的生活,虽天天写卫生的笔记,不算是受到卫生的教育;过的是开倒车的生活,虽天天谈革命的行动,不算是受着革命的教育。
”目前从小学到大学,对学生的劳动观念教育不够,许多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差、自理能力差,我们的爱国教育乃至做人教育也都存在着内容和形式两张皮的现象。
我们天天谈爱国,可听到国歌许多学生竟然无动于衷!我们从小教育孩子要诚实友爱互助,可“逢人只说三分话”颇有市场,见恶不止,甚至不敢仗义直言的现象普遍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依然不少。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efb641d227916888486d723.png)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科室副主任:彭春华一、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其核心理论是“生活既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 生活即教育: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之内。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终身教育思想。
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
(家庭生活当然也是教育,学校应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
)使学生在学校的全部生活,成为受教育的过程。
(展开讲解这一部分)2 社会即学校:“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学校,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
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传统教育是有钱有闲有面子的人才能受到的装饰品,是大小书呆子的养成所,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
这一理论可使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范围都极大地增加和扩大。
应使学生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的怀抱里,如学校周围的街道、商店或电灌站、粮油加工站、节日氛围、人际关系以及自然景象、动植物,无一不是教育的场所、范围和内容。
这是陶行知从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出发而寻找的普及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讲解:小先生制及其由来;即知既传;平民教育。
3 教学做合一:使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以行求知,手脑并用。
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最能反映其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是陶行知在国立暨南大学教育学系的演讲,请大家听一听,看看是否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二、创造力的培养: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创者。
他认为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产业的人;儿童生活是创造、生产,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
所以他特别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他发表了创造宣言,设立创造奖金,提倡创造的儿童教育,热情号召人们把创造未完成的工作接过来继续创造,要求教育者努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论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思想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意义
![论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思想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25b014d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86.png)
112美眉 2023.10下教研与美育教学研究论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思想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意义赵子薇(常熟市海虞高级中学,江苏 苏州 215500)摘 要:历史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对于历史教学的质量要求逐渐升高,但是现阶段的历史教学依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老先生提出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社会即学校”便是其中的主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主要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社会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重视教育的生活化。
这样的教育思想不仅为当时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思路与方向,同时也为现今的历史教育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社会即学校;高中;历史教学一、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思想(一)生活教育理论的确立与发展1917年,陶行知先生回国后便积极参与了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新教育改革运动。
当时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离社会。
为改变此状况,1926 年,陶行知在《我之学校观》中指出,“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改造社会“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
以上论述隐含着学校包含社会、社会包含学校的意味,但此时陶行知还未正式提出“社会即学校”。
1930 年,《生活即教育》正式将“学校即社会”改为“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前者是把“小鸟从天空捉来关在笼子里”,而后者是把“小鸟放到天空中去”,是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界里去”。
至此,“社会即学校”理论基本形成。
在此之后,陶行知在“社会即学校”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丰富的教育实践,对大众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以及社会的发展和改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社会即学校的内涵“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论肯定了在教育过程中学校与社会的关联。
陶行知提出学校教育必须以社会生活为中心时用了生动的比喻,他把学生比作罐头,先生则是装罐工人,伪知识则是装在罐砂里的臭鱼。
这样只会让学生吃了恶心泻肚送老命。
由此可见,只有以社会生活为中心的学校才能称为真正的学校。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9050c4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2.png)
前言: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正文:就一般而言我们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以下内容:一、引言陶行知,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其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与实践,形成了独特而深刻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主张教育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他主张教育要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需求,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陶行知认为,只有将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
三、社会即学校在陶行知看来,社会是一个更大的学校,它比传统的学校更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学习空间。
他主张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将社会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他提出“社会即学校”的观点,认为学生应该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从社会中汲取知识、锻炼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四、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操作中成长。
他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探索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民主教育陶行知倡导民主教育,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
他主张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陶行知
![陶行知](https://img.taocdn.com/s3/m/c02928d5ad51f01dc281f159.png)
5、我们要创造教学特色。
新的教学方法: (1)变“传话”为沟通与“对话”。 (2)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3)倡导“问题导学”教学法。 (4)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与生活。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 命》中写到:“杜威博士的最有创造力的 学生却是陶行知,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 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
谢 谢 聆 听!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 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寻求出
路。”
教学方法改革的三条思路: 第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 第二,“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第的启示
1、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 2、我们要改变教学方法。 3、我们要改进考试及评价方式。 4、我们要转换教师角色。
陶行知教育思想
主讲:张
玲
一、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 核心
社会即学校
场所
教学做合一
方法
(一)生活即教育
(1)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 (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
(3)教育具有终身性。
(二)社会即学校
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 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在内的大教育体系。
(三)教学做合一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b45a9437cfc789eb172dc872.png)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有三个主要观点: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它明确规定了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思想。
“社会即学校”,就是充分利用社会的活环境,努力进行教育。
它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是相联系的。
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教育的范围。
无疑,学校与社会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应该注意“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也有别于“学校社会化”。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教学论。
陶行知早就反对注入式的“教授法”。
主张“教学合一”,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1陶行知认为,如实行“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则一可使教育与生活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达到学用一致的目的,二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继承了“五四”民主与科学的传统,反对封建传统教育与洋化教育,提倡为大众服务的教育。
它强调的教育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生活力”、创造力”的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遵循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应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多做;利用集体活动和个别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
2、阐述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心得体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丰富,底蕴深刻,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陶行知先生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是摧残人才。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各种人才的激烈竞争,我们作为中学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认真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学生学习要活学活用,要乐学,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在陶先生看来,教师要注重以人教人,用自身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感化和教育学生。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c62aa49e45c3b3567ec8b15.png)
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
“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
“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
“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
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
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5a22bbe6f1aff00bfd51e10.png)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摘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其基本主张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社会生活课程论和“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法两大部分。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关键词] 生活即教育社会及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特点一、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语录中提到“生活即教育,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即教育”是说生活是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教育;教育要是脱离了生活,便不是教育。
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
生活和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曾读过题为《一个小女孩的智慧》的一篇小短文: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上,并立即哇哇大哭起来。
一个小女孩一看那跌倒的小家伙,愣了一愣,接着跑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倒了,就跌在那小家伙的身边,她跌倒了,还笑得咯咯响。
那小家伙一看小姐姐,也笑了,抹抹眼泪,又玩了起来。
文中的小女孩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别人,没有刻意的雕琢,行为自然,充满灵性,仿佛生命与生命之间本该如此。
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往往无视学生具有的无限发展可能的潜在状态,在教学中对学生过多的干预和控制,始终保持习以为常的高高在上者角色,殊不知学生有自己天然的学习方式和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
在教学中,我们要走进学生们的生活,走进学生们的心灵世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共同去学习,去解决生活问题。
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
每个活动都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导,有考核。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8cc7c320b4daa58da0114af6.png)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
他的这一理论是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也因为推行平民教育未取得成果而产生的。
他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要建立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他给“生活教育”下的定义是这样的:“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是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打破鸟笼式的小学校,建立森林式的大学校,把鸟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
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当时国统区、老解放区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国外。
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周恩来评价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关于"生活教育"的思想"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
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之“社会即学校”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之“社会即学校”](https://img.taocdn.com/s3/m/6c09cbc1da38376baf1fae73.png)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之“社会即学校”作者:程春葵来源:《教育实践与科研》2013年第02期【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构成,对科学完善我们现阶段的教育思想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小康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本文,即试以科学发展的着眼点,浅析陶行知“社会即学校”这一“生活教育论”中的重要思想构成在现实教育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体系的创立者,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曾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颂其为“万世师表”、郭沫若评他为“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构成,对科学完善我们现阶段的教育思想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小康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本文,即试以科学发展的着眼点,浅析陶行知“社会即学校”这一“生活教育论”中的重要思想构成在现实教育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1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思想内涵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保守僵化教育,倡导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创新开放型教育,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总结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质,就是提倡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
他坚决反对死灌死背死考,徒把教学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强调教育应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格局。
在“生活教育”理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主要构成中,“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寓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人们在社会上过不同的生活,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之“社会即学校”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构成,对科学完善我们现阶段的教育思想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小康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本文,即试以科学发展的着眼点,浅析陶行知“社会即学校”这一“生活教育论”中的重要思想构成在现实教育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体系的创立者,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曾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颂其为“万世师表”、郭沫若评他为“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构成,对科学完善我们现阶段的教育思想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小康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本文,即试以科学发展的着眼点,浅析陶行知“社会即学校”这一“生活教育论”中的重要思想构成在现实教育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1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思想内涵
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保守僵化教育,倡导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创新开放型教育,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总结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质,就是提倡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
他坚决反对死灌死背死考,徒把
教学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强调教育应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格局。
在“生活教育”理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主要构成中,“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寓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人们在社会上过不同的生活,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提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
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社会即学校”则是“生活教育”思想体系的又一重要构成。
它是“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延伸,也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是“生活教育”思想的社会观、场地论。
“社会即学校”的涵义,即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是教育的场所,社会离不开学校,学校更不能脱离社会。
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教育的范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
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
偏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任何人都可以做师生”,“扩大增加教育之人、事、物范围,认识坏的社会,以增加抵抗力”,“到处是学校,到处是教育”。
而且在人的一生中,学校生活毕竟是短暂的,而在家庭、社会中的生活实践时间则相对漫长,人一生的自我完善,人的素质的提高,也不是在学校就能完成的,更多的教育,是在社会实践生活中完成,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活到老,学到老”。
2 从教育思想视角看今日教育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不少弊端,到现在,我们的教育思想也还没有走出传统旧教育走了两千多年都没有走出的怪圈,“金榜题名”正以新的形式把它的阴影笼罩在当前的教育领地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文化沉淀,依然象一堵无形的墙,隔开了学校和社会、教育和生活。
封闭、单一的教育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培养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学校日常的声音:“改卷老师喜欢什么什么样的答案!”“改卷老师喜欢什么什么样的答题方式!”“改卷老师喜欢……”现在许多优等生心里想着只要成绩好就行了,其他事情统统不管!不会做饭的学生已经很常见,可是现在还有连衣服都不会洗的学生!一个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招聘方的叹息:“我要的专业优秀生倒有不少,但没合我用的人”。
现在以书面成绩优良为主的优等生越来越被国
内公司排斥,因为他们并不想要一个书呆子,每天只是笼统的做自己的工作,他们想要的是一个能为公司出谋划策、对本职工作能给予新的见解又善于灵活处置的人。
毕业即失业,能全怪就业机会数量下降吗?
陶行知在1934年写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早就对脱离社会的“纯读书”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
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
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
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
一针见血,直指传统的单一、封闭式教育的死穴。
3 吸纳“生活教育”理论精髓,科学完善教育思想体系
陶行知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中指出:“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在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今天,教育面临新的要求。
我们的教育思想体系,也要与时俱进。
我们研究探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理论,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吸纳“生活教育”理论精髓,改变现行教育中还存在的单一、封闭的状况,不断完善我们的教育思想体系,树立起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先
进的教育思想,摸索出一套适应新形势的办学模式,象“生活教育”所倡导的那样,“社会即学校”,“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让学生超越书本,走出学校,投入生活,投入社会,“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建立一种以实践为基础,以学校为中心,以生活为内容,以社会为课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开门教育模式,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国民教育,为构建和谐小康社会架设科学的教育平台,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