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消退原理

合集下载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惩罚原理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惩罚原理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惩‎罚原理摘自《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戴淑风刘全礼编著惩罚原理在一个确定‎的情境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不良‎的后果或者‎是一个令人‎厌恶的结果‎,那么,今后在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惩罚是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普遍使‎用的行为改‎变方法。

《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10日‎报道,海口市某学‎生为了“好玩”,做出了下列‎“好事”:这个学生暑‎假期间在海‎口市东方广‎场的某快餐‎厅打工。

8月3日下‎午2点,他从海口海‎甸岛沿江西‎路骑自行车‎回家,途中突发奇‎想,想看看人们‎遇到爆炸事‎件会有何种‎反应。

于是,他就产生了‎往快餐店打‎电话开个“恐怖玩笑”的念头。

在查到该饭‎店的电话号‎码后,他就在4点‎左右用公共‎电话打快餐‎店的电话,称:“我已经在你‎们店里放置‎了两枚炸弹‎,餐厅很快就‎会爆炸”。

打完电话,他还先后两‎次到现场围‎观看热闹。

8月7日凌‎晨,他被警方刑‎事拘留。

按照刑法规‎定,他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这是一个用‎法律惩处的‎例子,是惩罚原理‎的具体应用‎。

惩罚原理和‎消退原理一‎样主要是用‎来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的,专业描述说‎:“在一个确定‎的情景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不良‎的后果或者‎是一个令人‎厌恶的结果‎,那么,今后在类似‎情景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减少‎。

”这个不良的‎后果或厌恶‎的刺激叫做‎惩罚物。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小时‎候做错了某‎一件事情或‎出现了某些‎不良的行为‎,如果它们引‎来了不良的‎后果,尤其是严重‎的体罚时,今后往往就‎不再做类似‎的事情了。

但是,惩罚如果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改变行为的‎目的,还可能使不‎良行为加重‎,或导致其他‎不良的后果‎。

因此,在使用惩罚‎时也要注意‎:(1)要惩罚的行‎为必须具体‎、明确这样能避免‎惩罚了优良‎行为;同时,要惩罚的行‎为必须是不‎良行为或应‎该惩罚的行‎为。

行为矫正的一些基本方法

行为矫正的一些基本方法

行为矫正的一些基本方法一、榜样法1.定义:以某个个体或某个团体的行为为榜样,让儿童通过观察、收听、阅读或操作等途径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儿童形成与榜样相同的动作、思想、态度或是语言表达等特性,这种行为改变技术被称为“榜样法”;2.理论基础:榜样法是建立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班杜拉认为模仿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模仿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条件:1儿童具备模仿能力2榜样为儿童接受3及时给予奖励4尊重儿童的个性与价值4.实施步骤:1确立目标行为2选择好榜样3榜样展示良好行为并受到奖励4儿童模仿并展现该良好行为,得到奖励5.应用范围:学习良好行为;表现已获得的良好行为;抑制不良行为;多表现良好行为二塑造法1.定义:塑造法是指系统地、及时地对儿童所表现出的那些接近目标行为的一系列相似行为进行强化,从而使儿童最终建立起目标行为的方法;2.理论基础:斯金纳训练小白鼠压杠杆试验望着杠杆——望着杠杆并鼻子靠近杠杆——鼻子靠近杠杆且前肢离开地面——前肢离开地面并碰着杠杆——抬起前肢且完全压下杠杆3.条件:1有效的划分各个中间行为2组织好各个中间行为之间的替代4.实施步骤:1确立目标行为2合理的划分起点行为与目标行为之间的各个中间行为3确定行为塑造的方向4儿童表现出中间行为后方可获得强化5顺序地强化各个中间行为,直至目标行为或终点行为的完全建立5.提示与渐隐提示:是指在行为塑造的过程中,教育者所给予儿童的各种特殊帮助,如身体上的帮助、语言上的指导等;渐隐:是指在行为塑造的过程中,教育者所给予儿童的各种特殊帮助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减少;3.应用范围:塑造新行为三合同法1.定义:教师或家长组织或安排一种情境,让儿童按照成人要求完成任务,之后儿童可以从事自己喜欢且是被成人认可的事情;口头合同、书面合同;短期合同、长期合同2.理论基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如果你做甲事,那么你就可以做乙事或得到乙”;3.条件:1儿童真正理解合同普通 2岁以上2共同协商3任务与奖励相称4考虑儿童特征年龄、认知发展水平、成就动机、时间和事件有先后的概念等选择合同种类5双方坚持遵守4.实施步骤:1教师与儿童建立和保持亲密的关系2教师与儿童见面并向儿童解释见面的目的3教师向儿童解释“合同”是什么:教师举例——儿童举例——共同总结4教师和儿童共同讨论合同里的任务5教师和儿童共同讨论强化物6教师和儿童共同协商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以及完成任务的标准:详细,时间、标准7教师和儿童共同协商任务与强化物之间的比值8教师和儿童共同探讨评估儿童完成任务的方式9教师和儿童共同确定给予儿童强化物的时间与地点10教师或者儿童写下合同;教师念给儿童听,再次向儿童明确各自的责任,以确保儿童理解正在签订的合同11教师和儿童在合同上签字,教师留下原稿,给儿童一份合同复印件12教师祝贺儿童签订合同,并预祝儿童成功13开始执行合同5.应用范围:已获得的良好行为的增强格式:日期:书面合同本合同是经和同意而签订;本合同开始生效的时间 ,终止日期为 ,检查日期为 ; 合同内容:儿童将教师将如果儿童完成本合同的要求,教师将按照合同规定给予儿童奖励;如果儿童只完成本合同的部分要求或不能完成,教师将按照合同规定不给予奖励;儿童签名:教师签名:四代币制1.定义:当儿童表现出良好行为时,即可获得相应的代币;若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即被扣除相应的代币;儿童用手中的代币可换取自己所希望的奖励;通过应用代币来帮助儿童建立良好行为、消除不良行为的方法被称为代币制;2.理论基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代币制里,戴碧本身不具有价值,它的价值隐藏在它所能换取的奖赏物里;3.条件:1儿童4、5岁以上2儿童有一定耐性,可等待3行为与代币比值合理,代币与奖赏比值合理4按时兑现奖赏5奖赏有强化作用4.实施步骤:1确立目标行为2向儿童讲解:什么是代币制3将行为规则告诉儿童4确定代币5确定目标行为与代币之间的比值6确定奖赏物品或活动7确定各种奖赏与代币之间的比值8当儿童表现出某个目标行为时,立即给予或扣除儿童相应的代币9确定代币交换奖赏的时间与地点:5-7岁,当日;8岁以上,隔日或周末10时常更换奖赏5.应用范围:增强已有的良好行为,抑制存在的不良行为五消退法1.定义:当儿童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不给予其强化或处罚即不予理睬、不予关注,从而导致该行为的出现频率下降,直到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消退掉;2.理论基础:斯金纳“小白鼠操作杠杆”实现时,小白鼠压杠杆——得到食物——再次表现压杠杆的行为,小白鼠压杠杆——虽然没有遭受电击,却也得不到食物——压杠杆的行为就会消失3.条件:1正确应用“不予理睬”2坚持不懈3各方意见一致:儿童发现成人之间的观念不一致——不良行为加剧4.实施步骤1确立目标行为2实施者要与相关人员共同来确定行为改变计划——相关人员的支持与配合3告诉儿童即将要进行的消退计划:在儿童情绪正常时沟通;告诉儿童如何表现才是正确的4对儿童表现出的不良行为不予理睬:不批评儿童、不与儿童争辩交谈、不与儿童有任何的目光接触、转移对儿童的所有关注、关注其它的事情、离开儿童所在的场所5对儿童表现出的良好行为进行及时强化5.应用范围:非自伤性、非破坏性、非攻击性的不良行为,且这种行为在以前表现时会受到强化六饱厌法1.定义:通过持续地给予儿童某种奖赏物,从而帮助儿童消除由该奖赏物所诱发的某种不良行为;2.理论基础:斯金纳小白鼠试验3.实施步骤:1确立目标行为2确立强化物3制定固定强化程序:固定比率每次见面都问:“你吃了吗”、固定间隔4执行固定强化程序:注意相关人员的配合,并注意发掘儿童积极的兴趣点4.应用范围:囤积东西纸、笔、毛巾、乱撕衣服、不停喝水、问时间等;不适用于有强迫症的有消极意义的行为如儿童对性感兴趣、破坏性、伤人和自伤的行为,孤独症的刻板行为也不适用,而宜用转移注意力、占用时间的方法;七惩罚法1.定义:当儿童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立即对儿童施予不愉快或厌恶刺激身体的或言语的,从而使儿童表现该不良行为的频率下降直至消失;2.理论基础:斯金纳小白鼠压杠杆3.种类:体罚法、言语惩罚法、任务惩罚法、特殊惩罚法厌恶治疗法4.关于惩罚法的问题:1惩罚仅是压抑行为而不是消除行为2惩罚没有提供一个可接受的良好行为模式3部分实施惩罚的人所表现出的攻击行为给儿童展示了一种不好的模式4惩罚所造成的伤害有:害怕、紧张、焦虑以及退缩等5惩罚之后儿童所产生的挫折感会使他们今后更偏离群体6惩罚破坏了儿童头脑中的教师和家长的形象7它鼓励儿童表现暴力行为8它破坏了教师和家长以后与儿童进行积极交流的机会9它会使儿童产生心理上的障碍10它会是受惩罚儿童和目睹惩罚的儿童产生焦虑11它影响了儿童关注积极和有意义的活动的能力12言语的惩罚经常恶化为诋毁儿童的智力、人格和尊严13教育者因自己的事情迁怒于儿童14执行惩罚不公平15实施惩罚不注意选择场合和地点——儿童尊严16对儿童执行惩罚时,夸大错误:将行为上升到人品,夸大孩子的错误,实质上是在暗示孩子朝那个不好的方向发展17将惩罚变成了让儿童服从成人的手段18在儿童接受惩罚时,没有实行监督5.原则:1儿童首次表现某种不良行为时,教育者应先尝试其它的行为改变技术,而非惩罚法2儿童屡次表现某种不良行为而且使用其它方法均无效时,可以应用适度的惩罚去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3对于儿童的某些不良行为可能会伤害自己或他人,例如儿童玩火或者借助外物伤害其它儿童时,可以应用惩罚法4对儿童实施惩罚后,要告诉儿童惩罚的原因,让儿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惩罚5惩罚之后注意在平时与儿童建议更亲密的关系,避免留下伤痕6.实施步骤:1明确行为守则:认真分析哪些行为是不可以发生的,明确告诉儿童不能发生哪些行为2将行为守则贴在醒目处3教儿童学会良好的行为方式4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儿童将受到惩罚5惩罚执行后,让儿童了解自己受惩罚的原因6让儿童示范良好行为,强化行为的正确方式:让儿童自己用语言将正确行为表述出来,再让儿童用行为示范八隔离法1.定义:当儿童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暂停儿童正在进行的活动,将儿童从受到正强化的环境中带到一个不受正强化的环境,并让该儿童在那里待上特定的时间,由此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正在进行的活动:儿童原意从事的活动,但并不是不良行为发生的原因受到正强化的环境:儿童原意在的地方,是让儿童感觉愉快、高兴的场所不受正强化的环境:儿童不原意在的地方,是让儿童感觉单调、乏味的场所,但并不是害怕得场所若是环境原因导致不良行为,则需对环境进行控制2.理论基础: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趋乐避苦”3.条件:1儿童对行为规则真正理解2隔离区要求:有灯光、椅子,无危险物品,四周无装饰物3真正隔离4时间恰当5阶段性评估4.实施步骤:1确立将要消除的目标行为2合理选择适当的隔离法:观望式隔离、排除式隔离、绝缘式隔离3确定隔离时间:1岁一分钟,不超过10分钟4将行为改变计划告诉儿童5一旦不良行为发生,立即进行隔离:少于10个字,少于10秒钟6记录隔离时的相关信息7解除隔离后,让儿童明白自己被隔离的原因8让儿童示范良好行为,强化行为的正确方式5.应用范围:2-12岁,合群儿童,尤其争吵等不良行为隔离记录表儿童姓名:教师姓名:目标行为:进入隔离室时间离开隔离室时间隔离之前儿童从事的活动隔离期间儿童的行为表现隔离结束后儿童将进行的活动九行为代价法1.定义:当儿童表现某种不良行为后,教师或家长将儿童本该享受的某种奖赏或权利收走一段时间,以此达到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2.理论基础:操作性条件反射3.实施步骤:1仔细分析行为问题:前因、性质与程度、儿童年龄与当前行为问题的关系等2选择收走适当的正强化物:对儿童有激励作用的正强化物、对儿童赋予特殊意义的权利、不影响儿童的正常发展、不侵害儿童的尊严与人格3制定恰当的收走时间:年龄、性格特征等考虑,是暂时收走还是永远收走4将行为改变计划告诉儿童5一旦不良行为出现,立即收走相应的正强化物或权利6控制各种因素,确保在特定的时间内,儿童得不到该强化物或享有权利;4.应用范围:年龄5岁以上,有一定认知基础十系统脱敏法1.定义:在舒适的环境中,让患者充分地放松自己,然后系统地让患者逐渐接近其所恐惧的事物;或是逐渐提高患者所恐惧的刺激物的强度,从而让患者对于恐惧事物的敏感性逐渐减轻,直至完全消失;2.理论基础:南非心理学家 Wolpe 沃尔普的恐惧症治疗法:肌肉放松下机体的愉快反应会抵制恐惧反应;后天习得的各种恐惧症都可以通过系统脱敏法得到缓解、消除;3.实施步骤:1训练儿童学会完全放松肌肉2建立焦虑、恐惧事件的等级:找出引发恐惧的各种事件确定不同事件所产生的恐惧的程度按照患者对事件评定的数值,由低到高对事件进行排列3通过各等级的恐惧事件首先让患者进行肌肉放松训练——呈现最低等级的事件——肌肉放松——稍高程度事件——肌肉放松……通过全部等级的事件注意:步子勿太大十一、强化相反行为的方法1.定义:通过系统地正强化儿童与某种不良行为相反的良好行为,从而帮助儿童培养良好行为以取代不良行为;2.理论基础:1947年英谢林顿一组肌肉受刺激而兴奋,另一组肌肉即受抑制,且在神经系统也存在这种相互对立抑制的情况1958年南非沃尔puWolpe个体在同一时间只能表现一种状态,而不会在同一时间又两个相反的行为;3.优点:可避免惩罚法、隔离法等的不良影响,表现为扶持好的行为以压抑不良行为;改变看待儿童的观点;4.实施步骤1确立要改变的目标行为2找到与目标行为相反的行为3确立强化物4实施行为干预程序:塑造法、代币制、合同法等;各方法并非各自独立5评估行为干预的效果:目标行为是否消除了良好行为是否建立了十二前提控制法1.定义:通过改变前提刺激以激发良好行为的发生以减少甚至消除不良行为;前提:是指引发行为的刺激事件,且它可影响着行为的再次发生;特点是可引发良好行为,也可引发不良行为;2.应用前提控制法来增进良好行为:1安排引发良好行为的刺激:改变前提刺激的某些特征2降低良好行为发生的难度3为良好行为安排效果建立3.应用前提控制法来减少不良行为1排除引发不良行为的刺激2增加不良行为发生的难度3为不良行为安排效果建立。

行为疗法的原理及方法

行为疗法的原理及方法
2、小丽对自己发脾气的定义是:对我丈夫闹情 绪,向他大喊,走进卧室摔门,或者当他说出阻止我 的话时对他说“闭嘴”。
3、大庆对自己学习的定义是:任何时候自己在 图书馆把书打开放在面前或桌子上,这时电视必需是 关着的,而且没有任何干扰。
2.5 反应
反应:是指行为记录过程引起被观察行为的改变。 减少反应的方法:1. 等被观察者习惯了;
2. 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
2.6 观察者信度
1.观察者信度(IOR):当两个人各自独立地对同一 个行为进行观察并且都作记录时称为观察者信度。(80% 以上的值可以被接受)
2.观察者信度计算方法: (1).频率记录:较底的频率除以较高的频率再乘以100% (2).持续时间记录:较短的持续时间除以较长的持续时间
所以,行为治疗一般是改变僵化的刺 激——反应行为模式,学习适应当前社 会的和物理的生活环境的新的行为模式。
要改变已经习惯的行为反应模式不是容 易的,会感觉不舒服,需要专业的心理 治疗技术的帮助。
分析行为从四个层面进行:
认知:当刺激出现后,你当时想到了什么? 动作:当刺激出现后,你当时有什么外现
Behavioral概括起来包括有三类: (1)外显的行为:衣着、谈吐、姿势、
动作速度、语音、语调、面部表情、眼 神、身体语言、字体和讲课风格等; (2)内隐行为:思维、言语、表象; (3)躯体行为:肌肉、骨骼、腺体、胃 肠道、血压、皮电皮温等。
行为主义认为:
人的行为是刺激——反应之间联结建立 的后果,问题行为的出现是刺激——反 应的行为模式过于僵化的结果。
• 连续记录:记录一个观察阶段中每一次行为的出现。
• 成果记录:记录行为发生带来的切实的结果或持久的成果。 • 间隔记录:在一个观察阶段里各连续的时间段中记录行为

行为矫正消退法的实施步骤

行为矫正消退法的实施步骤

行为矫正消退法的实施步骤简介行为矫正消退法(Behavior Modification Extinction)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技术,用于改变不希望的行为并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该方法基于行为心理学原理,通过削弱不希望的行为的反馈机制来减少或消除其出现频率。

下面将介绍使用行为矫正消退法的具体步骤。

步骤一:确定目标行为在使用行为矫正消退法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目标行为。

确定目标行为有助于专注于消除特定的不希望行为并促进良好行为的培养。

步骤二:了解目标行为的背景和原因在开始实施行为矫正消退法之前,了解目标行为出现的原因和背景是至关重要的。

这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触发因素,并提供有关如何制定更有效的消退计划的线索。

步骤三:制定计划制定行为矫正消退法的计划是确保成功实施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制定计划的要点:•设定明确的目标:明确指出要削弱或消除的不希望行为和期望达到的良好行为。

•确定奖励和惩罚机制:制定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有助于激励个体改变行为。

•制定时间表:制定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可以帮助监测进展并保持一致性。

•决定监测和记录进展的方式:使用记录表或其他方式监测和记录目标行为的频率和进展情况。

步骤四:开始实施一旦制定了计划,就可以开始实施行为矫正消退法。

以下是实施过程的一些建议:•削弱反馈:避免给予目标行为不希望的反馈,这通常是对目标行为习惯性的正向或负向反应。

•不给予关注:尽量不给予目标行为额外的关注或反应,以防止其得到任何形式的积极或消极反馈。

•提供替代行为的反馈:鼓励并给予正向反馈,以促进替代行为的发展。

步骤五:监测和评估进展监测和评估进展是确保行为矫正消退法有效性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一些建议:•使用记录表:使用记录表追踪目标行为的频率和进展,以了解是否有任何改善或消退。

•定期评估:定期评估目标行为的变化,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或修改原始计划。

步骤六:维持良好行为一旦目标行为开始消退并替换为良好行为习惯,维持这种良好行为非常重要。

行为改变技术期末知识总结word版本

行为改变技术期末知识总结word版本

行为改变技术期末知识总结word版本行为转变技术期末知识总结一、名词解释1行为是指有机体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即机体任何外显的、可观看的动作、反应、运动或行动,以及人的头脑里所举行的各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环境两者互动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行为大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2学习是指个体在一定情景下因为反复地阅历而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3行为转变技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旨在削减、消退个体不良行为,塑造、增进个体良好行为的各种原理、办法。

4非条件反射是指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

5行为评估:行为评估是心理评估的一种办法。

它主要用于行为问题的讨论和临床治疗实践工作中。

在行为转变技术中,对目标行为的测量可以叫做行为评估。

6目标行为是指行为转变过程中所要处理的某项特定行为7强化物:指那些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为人们所喜爱的、能够产生开心结果的刺激物,它能提高行为或反应的发生频率。

8正强化:指在一定的情境或刺激的作用下,某一行为发生后,立刻有目的地赋予行为者以正强化物,那么,以后在相同或相像的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将会提高。

9负强化:当个体正在承受厌恶刺激时,一旦个体表现出期望的良好行为,便立刻撤除其正在承受的厌恶刺激,那么以后在同样的情境下,该行为浮现次数就会增强10正强化定义:一个行为的发生,随着这个行为浮现了刺激的增强或刺激强度的增强,导致了行为的增加,负强化定义:一个行为的发生,随着这个行为浮现了刺激的消退或刺激强度的降低,导致了行为的增加。

11代币制的含义:堆积起来交换其他原级强化物的次级强化物叫做代币。

代币制是一种运用代币作为正强化物的行为转变程序。

12渐隐是指个体逐渐变化某项能引起特定反应的刺激,而令个体对于部分变动,或有重大变动的刺激,仍可保持与本来相同的反应。

即刺激变化,而反应不变13我们把通过对刺激—反应链的正强化而建立尽头行为的训练办法叫做链锁。

14 消退原理

14 消退原理
消退原理
一、消退原理的涵义 指个体任何一种行为,在经过多次发生后, 指个体任何一种行为,在经过多次发生后,都 不能带来满意后果, 不能带来满意后果,也无法获得所期望的强化 其强度渐趋衰弱, 物,其强度渐趋衰弱,最后在个体的行为领域 完全消失。简言之,有意地忽视不当行为,对 完全消失。简言之,有意地忽视不当行为, 此不直接作反应称为消退。 此不直接作反应称为消退。如李老师就通过不 理睬明明讲脏话这一策略消退了他的讲脏话这 一问题行为。 一问题行为。
另一种是由消极操作制约历程所建立的 行为,消退起来比较困难。心理疾病患 者所拥有的许多症状,往往是经由消极 操作制约历程所建立,所以常常根深蒂 固,不易根除。消极操作制约历程是借 停止厌恶刺激为手段以迫使个体建立某 一种行为。
四、消退原理运用前应考虑的问题 消退原理运用前应考虑的问题
(一)找准问题行为和强化物之间的关联性 一 找准问题行为和强化物之间的关联性 消退是消除维持问题行为的强化物的过程, 因此实施消退原理的关键是找准问题行为与 强化物之间的关系。确切地说,找准是什么 样的强化物维持着问题行为。因为尽管是同 一问题行为,但也可能不同的人由不同的强 化物来维持的。
(四)分清维持问题行为的强化类型 已有研究表明,在间歇强化条件下建立 的行为比在连续强化条件下建立的行为 更难消退。
二、消退过程中的特征
(一)消退爆发 一种行为,在经过多次发生后,没有得 到强化之后,其行为频率、强度可能在 减少或消失之前出现暂时性的增加。这 是消退过程中的特征之一,即消退爆发。 在消退爆发中一般会出现一些异常行为 和之二,是行为可能在 消退一段时间后又再次出现,这叫行为 的自动恢复。它是行为在该行为消退之 前的类似情境下再次发生的倾向。
三、消退现象的种类

数学组校本培训记录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数学组校本培训记录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渝北区特殊教育学校2015-2016 学年第一期校本培训记录时间2015.9.11 地点副校长办公室参加人员数学组全体教师主持记录张琪主题讨论并制定本学期数学教研工作计划主要内容讨论内容:一、本期工作重点:(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使常规教学稳步提升,着重抓好“备、教、改、辅、考、评及教学反思”等七个教学环节的检查工作。

(二)利用好学校康复设备资源,积极开展各类康复训练,落实学生个别化康复训练。

(三)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培智及智障学生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四)进一步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练好毛笔字和钢笔字。

(五)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类教科研活动并开展好组内常规教研活动。

(六)提高智障儿童入学率,对因身体原因不能入学的少年儿童进一步规范“送教上门”工作。

(七)加强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达到以老带新,以能带新,共同提高。

二、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安排:张琪、谭兰、李小丽、鲁静主要内容三、常规检查:备课、作业每学期三次检查,检查内容:听障组检查:(1)课后练习(全批全改)培智组检查:(1)课后练习(全批全改并附有个性化激励性评价)(2)扩展巩固练习(内容形式丰富,综合性强)四、校本课题主题及中心发言人1、专题研讨:培智数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2、中心发言人:张琪、雷英、李晓卫渝北区特殊教育学校2015-2016 学年第一期校本培训记录时间2015.9.30 地点副校长办公室参加人员数学组全体教师主持记录张琪主题如何提高智障学生数学能力主要内容一、组长汇报学习内容数学能力培养涉及很多方面,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相对较弱,因而对其数学能力的培养需要具体化,通过三年对智障学生的数学教学,我觉得直观的观察判断能力、动作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及对数学的理解、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对于智障学生学习数学尤为重要。

那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来培养智障学生的这些数学能力呢二、学习要点(一)、以情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1、选取智障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2、情境创设趣味化3、把数学情境融入进生活场景中4、情境创设动态化5、构建层递式情境系统(二)、以操作为手段,使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有机结合操作过程有序化根据智障学生逻辑思维弱、迁移能力差、理解能力弱等特点,操作过程有序化显得尤为重要。

行为改变技术

行为改变技术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行为及其特点一、行为的涵义(一)行为的界定(1)传统华生斯金纳可观察的外显行为(2)新行为主义赫尔托尔曼内隐性的意识行为(3)认知论心理表征的过程(4)广义内在外显意识潜意识有机体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即有机体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反应、运动或行动,以及人的头脑里所进行的内在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行为大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二)促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的因素1、生理成熟与衰退2、偶发事件(疲劳,疾病,药物,剧烈运动,情绪紧张)3、学习二、1行为问题的产生(一)适应与发展个体通过不断的做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

个体的身心机能及其品质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

三、行为的分类正常行为:普通人能做到的,与个人的性别,年龄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并与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相符合的行为。

不正常行为四、行为的特点1、行为包括人们的所说和所做2、行为具有可塑性3、行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4、行为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5、行为可以由别人或自己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6、行为可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7、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8、行为是可以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第二节行为改变技术及其特点一、行为改变技术的产生背景二、行为改变技术的界定建立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旨在减少、消除个体不良行为,塑造、增进个体的良好行为的各种原理和方法。

三、行为改变技术与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的辨析四、行为改变技术的特点(一)研究领域集中于人的行为(二)积极应用实验心理学的原理(三)注重客观系统的行为处理方法(四)强调分析当前的环境事件并重组个体的环境(五)解决个体问题、增进个体社会适应为终极目标第三节行为改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行为改变技术的发展二、行为改变技术的应用(一)应用在家庭教养上1、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2、培养儿童的良好的生活习惯3、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4、改变儿童某些不良行为(二)应用在学校的教育上1、课堂行为2、学业行为3、亲社会行为4、不良行为(三)应用在其他领域1、发育障碍2、心理卫生3、功能康复4、医疗保健5、公益事业社区管理6、机构人事管理第四节行为改变技术的价值取向和操作原则一、行为改变技术的价值取向与操作原则(一)塑造良好行为(二)增进维持已有的良好行为(三)消弱或消除已有的不良行为二、行为改变技术的操作原则(一)重视控制外部情境与改变行为后果(二)强调内因与外因的结合(三)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四)尊重个人权益和伦理要求第二章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一、巴甫洛夫及应答性条件反射实验二、应答性条件反射的形成及其原理在给予行为者条件刺激后,立即给予无条件刺激,即强化行为者出现期望行为。

行为改变技术(完整可编辑版)

行为改变技术(完整可编辑版)
• 前提是:孩子必须拥有负强化物
塑造原理
• 塑造是指在建立一个新行为时,可从起点开始对该行为有关的一系列反应 逐个进行正强化,并连续强化这些不断接近新行为的一系列反应,来建立 最终的目标行为。因此,此法又称为“连续接近法”。
渐隐原理
• 所谓渐隐法,与塑造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渐隐法先提供最容易 引发正确反应的情境刺激或模仿对象,然后在诱发刺激弱化的情况下巩固 正确反应,直到到这种正确反应在适当的新情境下仍能产生。如书法练习 中先描红后临贴,再到自行书写的过程。
行为 改变技术的基本步骤
• 二、探索问题行为的前因后果 • 三、制定行为改变方案 • 1、确定目标行为和终点行为 • 2、选择适当的强化物 • 3、选择适当的行为改变原理 • 4、创设良好的训练环境 • 5、安排实施行为改变方法的日程表
行为 改变技术的基本步骤
• 四、实施行为改变方案 • 1、做好实施前的说明工作 • 2、正确使用强化物 • 3、严格执行方案程序,严密操作行为处理策略 • 4、系统而客观的观察和记录行为资料
• 如对正常儿童的懒惰行为、马虎行为、缺乏自信行为、退缩行为、过度 的紧张焦虑行为、自我为中心行为、对人的敌意行为等。以及正常儿童口 吃、发脾气、厌学、说谎、逆反、网瘾、早恋等不良行为的治疗。
儿童行为改变概论
儿童学习行为的三种方式
经典条件反射——经典学习理论
操作条件反射——操作学习理论
• 斯金纳:白鼠杠杆试验 • 反映了人来主动适应世界,人的很多行为就是在不断的外界环境的强化下
逐渐巩固起来的;(强化物) • 如:礼貌行为、发脾气等
观察和模仿——社会学习理论
• 班杜拉:儿童试验 • 当儿童看到榜样被奖赏的行为时,就增加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反之,当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很多情况下,父母不经意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某些行为变成了强化物。
李女士的第一个孩子稍有点残疾,便生了第二个孩子。可是这个残疾男孩有一个坏毛病,就是爱打小报告,总是说妹妹如何欺负他。他每次打小报告,父母倒没有怎么表扬他,可是小妹总要受到父母的批评、指责,对小妹妹的批评、指责成了这个残疾男孩好打小报告的有效强化物。每次看到小妹妹受批评,他总是高兴不止,更加乐此不疲地打小妹的小报告。
对于一时不知道孩子到底喜欢什么的父母,下面的问卷提纲能有效地帮助你了解孩子的喜好。
(1)孩子最喜欢吃什么?
?常规类食品(馒头、米饭)
?营养品(麦乳精、娃哈哈)
?甜食(饼干、桃酥)
(2)孩子最喜欢喝什么?
?牛奶、果汁、可乐、咖啡等
(3)孩子喜欢什么活动?
?室内活动(玩跳棋等)
?室外活动(打球、踢球、爬山、旅游、散步、跳绳等)
?看小人书、看电影、看电视
(4)孩子喜欢什么游戏和玩具?
?喜欢的游戏(捉迷藏、叼小鸡、吹口哨等)
?喜欢的玩具(洋娃娃、小汽车、小手枪、冲锋枪、彩带、彩纸等)
?喜欢的日用品(香水、小刀、指甲刀、小梳子等)
(5)孩子喜欢别人如何对待自己?
?语言表扬(好孩子、棒极了、干得好、好极了等)
?身体接触(拥抱、亲吻、瘙痒、摸头、拍肩等)
4、负强化原理
在某个确定的情景中,孩子做出了某种行为之后使得引起他厌恶的刺激消失,那么,今后在同样情境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增大。
某少年因为行为不良,被送进了少年管教所。在管教所,经过管教的耐心说服、观看同龄人的优良事迹,慢慢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有所认识,并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由于表现良好,被提前一年解除管教。
在很多情况下,家长们在强化孩子的行为时是不自觉的。原因就是许多家长还不知道强化的原理和奥妙。因此,家长掌握有关的原理和方法,正确地、主动地使用正强化,就会很容易建立孩子的优良行为。

行为改变技术-第2章

行为改变技术-第2章

• (三)条件反射的基本定律—— 消退、类(泛)化、分化
• 认识处于类化过程时,刺激间的细微差别是分辨不 清的。如果一再重复地对条件刺激进行强化,而对 相似的其他刺激不予强化。那么,个体最后只会对 特定的条件刺激发生反应,而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 再发生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分化。
二、制约与反制约的经典实验
形成分化、消退、泛化等过程
二、反应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比较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发展和应用
• (1)富勒 • (2)林德司来和阿兹林 • (3)美国教授毕吉武与贝尔及其同事
第三节 认知行为改变理论
• 一、认知行为改变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认知行为改变理论的基本内容
• (一)艾里斯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 1、理论概要 • 患者的情绪困扰是由个人的不合理信念所引
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
• 一、观察学习
• 二、“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
三、间接强化在学习行为中的作用
四、观察(认知)决定学习的观点
五、观察学习的主要心理过程
第二章
行为改变技术的 理论基础
第二章 行为改变技术的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反应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二节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三节 认知行为改变理论 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
第一节 反应性条件反射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及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的产生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程序
• 2、行为的愉快与否主要在于强化物。 • 3、个体在一个情景里所学习的行为,必须是个体生
理条件所允许的,亦即个体具有此项行为的潜能。 • 4、个体必须亲自表现这种行为才能得到奖赏 • 5、由于个体做这项行为,经常得到奖赏,因此,这
种行为终于学会,而长久的保持下来。 • 6、行为显现来自于个体的自愿。 • 7、和反应性条件反射一样,操作性条件反射也可以

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
方法: 放松训练 设计焦虑的层次 系统脱敏 适应症: 焦虑症 恐怖症 性心理障碍
行为治疗
2. 冲击疗法(满灌疗法) 冲击疗法(满灌疗法) 原理: 超限抑制 将患者置于所恐怖的情景中, 方法: 将患者置于所恐怖的情景中,不让患者 回避退却, 不给予任何支持帮助, 回避退却 , 不给予任何支持帮助 , 致使患者 筋疲力尽,无可奈何,以至于听之任之。 筋疲力尽,无可奈何,以至于听之任之。 适应症: 恐怖症 强迫症
Fig. 4 生物反馈
不可觉察的 生物信息
探察到的 生物信号
调节(放松 调节 放松) 放松
B (信念 信念) 信念 A 后果 后果) 后果
行为治疗
非理性信念的特点: 对事件的消极解释 过分的概括化 非建设性的假设 适应症: 情绪问题 方法: 分析患者的激发事件,反应和体验, 分析患者的激发事件,反应和体验,非理性信念 通过提问和讨论用理性信念替代非理性信念 作业和训练
行为治疗
5.生物反馈 原理: 训练患者对平时无法或很难控制的机 体功能进行控制, 如血压、 心率。 体功能进行控制 , 如血压 、 心率 。 这种技 术一般用于控制自主性功能。 术一般用于控制自主性功能。 适应症: 神经症 头痛 失眠 心身疾病
行为治疗
6. 认知行为治疗 原理: 患者一些非理性的信念可导 致不良情绪的出现, 致不良情绪的出现 , 纠正这 些信念就可以改变患者的不 良情绪。 良情绪。
行为治疗
3. 厌恶疗法 原理: 古典条件反射 方法: 确定靶症状 设计惩罚性刺激 厌恶刺激的应用 恐怖症,强迫症, 适应症: 恐怖症,强迫症, 各种瘾癖 性心理障碍
行为治疗
4.标记奖励法( Operant behavior modification) 标记奖励法( 阳性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原理: 阳性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方法: 确定要强化的行为 确定奖励方式 适应症: 慢性精神分裂症 精神发育迟滞 神经性厌食 孤独症 各种行为障碍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目录1、正强化原理2、强化物3、正强化的正用和误用4、负强化原理5、逃避或回避6、消退原理7、消退原理的正用和误用8、惩罚原理9、惩罚物10、惩罚的正用和误用11、体罚12、隔离13.制止、否定和斥责14、学校的惩罚15.相互抵制策略16、系统脱敏法17、厌恶疗法18.自我控制19.提供模仿榜样20.行为改变原理和方法的使用21.代币22.重塑和任务分析策略23、逆向结链法24.渐隐25.类化或泛化26、分化27、行为改变技术的使用1、正强化原理在一个确定的情景中,当孩子做出某种行为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好的结果,那么,今后在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增大。

正强化原理是直接从操作条件反射引申出来的,是操作条件反射的直接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个原理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小明虽然只有6岁,见了人时却说“叔叔好”,于是大家笑着表扬孩子说:“这孩子真乖!”并微笑着摸摸他的头,以示赞赏。

那么今后当小明再见人时,说:“叔叔好”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这就是本书中强调的重要方法之一-----正强化,用更规范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在一个确定的情景中,当人做出某种行为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好的结果,那么,今后在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增大。

”在这里,这个“好的结果”叫正强化物,有时简称为强化物。

人的许多行为就是在正强化下,经过无数次强化塑造起来的。

例如,儿童学习说话的过程就频频使用了正强化。

当婴儿刚刚3个月~4个月,咿呀发单音节时(行为),妈妈就非常高兴地用抚摸、亲吻来表扬、夸奖婴儿,“宝宝会说话了,宝宝真了不起”。

(强化物)。

孩子长到8个月~9个月时,会发单音节或双音节了,在某一天,婴儿偶然说出了“ma—ma”这个音(行为),妈妈高兴地说:“宝宝会叫妈妈了”(强化物),并不断的引导婴儿发音。

实际上,这时的婴儿发“ma—ma”音还完全是无意识的,可是妈妈的无数次强化,终于使婴儿会发这个音并使这个音与眼前的这个人联系了起来。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消退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消退

一、消退的涵义消退是指在确龙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若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频率会降低。

只要行为得到强化,哪怕是间歇的强化,它就会继续发生。

但是,如果行为不再造成具有强化作用的结果,行为人就会停止这个行为。

当行为因为不再得到强化而停止发生时,我们就说这个行为正在经历消退的过程或者已经消退了。

消退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由正强化建立起来的不良行为,这种行为较容易消退。

第二种是由负强化建立的行为,这种行为消退较难,应和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我们刚刚举的例子中都是受到正强化而建立起来的不良行为。

下而的例子是由负强化建立起来的不良行为的消退过程。

有一个智力障碍的女孩,喜欢抓自己的头发,抓到疼了才感到舒服。

他父母用了各种方法都不见效,只好把她的头发剃光。

开始,小女孩又哭又闹,但谁也不理她。

过了一个月,她的哭闹渐渐少了。

两个月后,女孩的头发长岀来后,她也不再去抓头发了。

对于这个女孩来说,不抓头发就会产生不适感,这就是厌恶刺激。

为了摆脱这个厌恶刺激她只能去抓头发,不良行为由此产生。

在这种情况下,由负强化建立起来的行为就不容易消退。

二、消退的误用消退是一种有效减少不良行为的行为娇正原理。

如果运用不当有时会适得其反。

比如说, 消退儿童礼貌行为、对儿童好的行为不予强化、表扬一个同学,忽视另一个同学或者罚站时间过长。

这些情况都是对消退的误用。

消退的误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1.无意中消退了儿童的良好行为由于成人的忽视,儿童表现了良好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注意及强化而减少。

比如说,小明坐公交车时主动让座给一位老奶奶,可是老奶奶没有对小明说谢谢,而无表情地坐在座位上。

这以后,小明就不再让座给别人了。

在这里,由于老奶奶对小明良好行为没有给予应有的强化,导致小明这种良好行为的减少。

因此,对于儿童的一些良好行为,成人要给予应有的关注,对良好行为给予表扬,这样才能养成儿童的好习惯。

行为改变技术

行为改变技术

行为改变技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旨在减少消除个体不良行为,塑造增进个体良好行为的各种原理方法。

基本原理联结学习论行为改变原理正强化物: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或为人们喜欢的,能够长生愉快结果的刺激,就称之为正强化物。

正强化:在一定的情景或刺激作用下某一行为发生后立即有目的的给予强化物,那么以后在相同行为或相似的情况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将会提高。

这种有目的的利用正强化物来提高行为出现率的行为改变原理叫正强化原理,简称正强化。

负强化:当个体正在承受厌恶刺激时,一旦个体表现出期望的良好行为,便立即撤出其正在承受的厌恶刺激,那么以后在相同的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次数就会增加。

惩罚:某种情境或刺激下产生某一行为后,及时给予行为者以厌恶刺激或撤出其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降低该行为在相同或相似情境或刺激下的出现率,这个行为改变原理叫惩罚。

消退:在确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若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伴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在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

塑造:在建立一个新行为时,可从起点开始对与该行为有关的一系列反应逐个进行强化并连续强化接近新行为的一系列反应,来建立最终目标行为,因此此法又称为连续接近法。

渐隐:个体逐渐变化能够引起某向特定反映的刺激,而个体对于部分变动或有重大变动的刺激,仍可保持与原来相同的反应,即刺激变化而反应不变。

连锁:我们把通过对刺激---反应链的正强化而建立的终点行为的训练方法叫连锁。

任务分析:将一个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刺激——反应的过程叫任务分析。

代币制:我们把可以积累起来交换其他原级强化物的次级强化物,叫做代币。

饱足法:是指针对目标行为,运用连续不断的强化技术,使个体因为该行为而得到过多的强化作用,最终产生厌倦而自然消减继续发生该目标行为的力量。

又称饱足原理。

相互抑制原理:针对某种不当行为,运用强化作用建立一项与该种不当行为不能两立的,又是人们所期望的良好行为。

行为矫正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行为矫正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行为矫正期末考试题及答案行为矫正是一种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使用的技术,旨在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

以下是一套行为矫正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供参考: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是什么?A. 奖励和惩罚B. 观察学习C. 条件反射D. 自我效能感答案:A2. 正强化是指什么?A. 增加不期望的行为B. 减少期望的行为C. 增加期望的行为D. 减少不期望的行为答案:C3. 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是什么?A. 惩罚是增加不期望的行为,负强化是减少期望的行为B. 惩罚是减少不期望的行为,负强化是增加期望的行为C. 惩罚和负强化都是增加期望的行为D. 惩罚和负强化都是减少不期望的行为答案:B4. 下列哪项不是行为矫正的常用技术?A. 塑造B. 链锁C. 消退D. 模仿答案:D5. 消退的原理是什么?A. 通过奖励来增加行为B. 通过惩罚来减少行为C. 通过停止奖励来减少行为D. 通过重复强化来增加行为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行为矫正中的“塑造”技术。

答案:塑造是一种行为矫正技术,通过逐步接近目标行为来增加个体的期望行为。

通过奖励接近目标的每一个小步骤,逐渐引导个体达到最终目标。

7. 解释什么是“链锁”技术,并举例说明。

答案:链锁技术是将一个复杂的行为分解成一系列小的步骤,然后逐步教授这些步骤。

例如,教授一个人学习游泳,可以先教他如何在水中呼吸,然后教他如何踢腿,接着是手臂动作,最后将所有动作串联起来完成游泳。

8. 描述“消退”在行为矫正中的应用。

答案:消退是一种减少不期望行为的方法,通过停止对这种行为的强化来实现。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因为哭泣而得到父母的注意,父母可以通过忽视哭泣行为,而只在孩子平静时给予关注,从而减少孩子的哭泣行为。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9. 假设一个学生经常在课堂上讲话,老师想要矫正这种行为。

请分析老师可以采取哪些行为矫正策略,并解释这些策略如何操作。

行为改变技术的应用

行为改变技术的应用

行为改变技术的应用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孟成成行为改变技术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旨在减少消除个体不良行为,塑造增进个体良好行为的各种原理方法。

包括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代币制等等一些方法。

本学期结合学生刘佳上课反复说“给馍馍吃”这一行为,我采用了手势代替和消退法的干预技术,极大减少了学生上课重复这句话的频率。

消退法是在一个确定的环境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外界环境不予理睬,那么,今后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学生刘佳上课总是反复诉说“给馍馍吃”这句话,学期初每节课要重复40-50遍。

一开始我以为他只是想给我要馒头吃,因此每当他提出这个要求或重复这句话时我就告诉他“做完练习老师就奖励”。

但是后来我发现,他说这句话有时并不是表达需求,更多的是无意义重复这句话,我每次给予他的回应都是在负强化他的这种重复行为,因此,我开始运用消退法来减少他这句话重复诉说的频率。

具体做法是一开始,当他重复这句话时,我用伸出食指放在嘴边,并发出“嘘”的声音这一方法取代之前回应他“做完练习老师奖励你”的话语回应。

一开始他不理解我这个手势的意思,慢慢地我做的次数多了,只要我把手指放在嘴边,不发出“嘘”声他也能做到不说。

慢慢地,我把手势提示取消,只要他一开口,我就看他,他就能理解老师不让他出声的要求。

慢慢地,刘佳上课重复“给馍馍吃”的频率减少到每节课6-8次。

甚至更少。

而在刘佳表现好,能及时高效完成训练任务时,我也会及时奖励他喜爱吃的小馒头,告诉他只要好好做,好好训练,老师也会奖励,奖励是和完成任务同步的。

慢慢的,孩子注意力稳定的时间增强,重复语言的行为慢慢减少。

其实特殊儿童身上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特殊教育教师要善于学习和区分各项行为技术原理并学会应用到学生身上去,从而帮助学生减少此类不良行为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消退原理
摘自《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戴淑风刘全礼编著
消退原理
在一个确定的环境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外界环境不予理睬,那么,今后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没有比被人忽视或置之不理更叫人难受的了。

试想,三个人一个小组活动,可偏偏其中两个人亲亲热热地交流,不理第三个人,你猜测这个人的心情会怎样?
小明虽然只有6岁,但是很有礼貌。

一天早上见到李叔叔问“叔叔好”,由于当时李叔叔心情不好,不想搭理任何人,对小明的问候置之不理,结果第二天早上,小明见李叔叔问好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这就是“消退法”。

这是一个错误应用消退法的例子,把一个好的行为消退了,也就是把本来应该强化的行为消退了。

这一原理用更规范的语言描述就是:“在一个确定的环境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外界环境不予理睬,那么,今后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不经意的利用这一方法减少孩子出现良好行为的次数。

我们只是希望通过这一方法,能有效的控制由于不恰当的强化而形成的不良行为。

前文中提到的虎子以哭闹的方式来实现买玩具的行为,应该采用消退法来对待,任你怎么哭闹,使用这种方法就是不给你买。

妈妈可以走开,不理虎子。

当然,这时妈妈必须表面上做出坚决的毫不妥协的姿态,要用强硬的态度。

这样,当虎子发现用哭闹、打滚换不来玩具时,他可能变得乖起来,或者采用另外的方法来索取玩具,或者干脆打消要这个玩具的念头。

这时妈妈的方法就有效了。

使用消退法主要是减少儿童的不良行为的发生。

莎莎在幼儿园就餐时,需要加饭,她不是说“老师,我的饭吃完了,请给我加饭”,而是举着碗在那里“哼”、“哼”地叫(不良行为),这时老师就像没有看到一样,照顾其他小朋友吃饭而不理她(置之不理,即消退法)。

老师
这样做是正确的,莎莎今后就可能不用这种方式要求加饭了。

使用消退法时必须注意:
(1)消退的行为必须明确具体
要消退的行为必须是不良的行为,并且是由以往不注意强化建立起来的。

如果孩子的某些行为是由于照顾不到而产生的则应该给与照顾,而不应该使用置之不理的消退法。

例如,孩子因饥饿而哭泣,不应该置之不理,而应该告诉他:“别哭了,妈妈马上给你牛奶喝。


(2)与正强化联合起来使用
消退和正强化联合起来使用效果更好。

因为当不良行为出现时,极有可能在你置之不理的情况下出现可取的行为或可取行为的苗头。

例如,上例中莎莎“哼”、“哼”地喊叫时,老师不理(消退),但老师密切关注着她的行为,一旦看到她放下手喊“老师我要加饭时”,立即给她回应,给她盛饭(正强化许可的行为),并对她说:“以后再加饭时,要礼貌的向老师要,好吗?”以此建立规则。

前文提到的文文在妈妈洗衣服时用脚踢门的坏行为,也可以用消退和正强化相结合的方法。

因为文文妈妈的错误在于用正强化巩固了他踢门的坏行为,这样孩子更可能在妈妈再次洗衣服时用此法“捣乱”。

实际上,孩子倒不是故意“捣乱”,而是因为妈妈洗衣服冷落了他,他采用不恰当的方式也是要引起妈妈的注意。

也许,他踢三下就不踢了,又看小人书了。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妈妈在文文踢门时置之不理,可他一旦放弃了踢门而去从事其它正常活动,如翻小人书,妈妈马上走过来抱抱他、亲亲他,并说:“妈妈不喜欢你踢门叫妈妈,你现在看书妈妈才喜欢。

”这样处理既可能使孩子将来不再以踢门方式引起妈妈注意,有可能培养起大人做事时小孩子自己玩的好习惯。

(3)在消退过程中,被消退的行为可能变得更坏
对此,父母要有清醒地认识。

父母必须坚持,否则会前功尽弃。

例如,虎子在商店用哭闹要玩具的行为,妈妈不理睬,他可能更起劲地哭闹,这时妈妈一定要坚持原则,干脆说:“不”,坚持不妥协。

7、消退原理的正用和误用
消退原理主要用来减少或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因此,使用时首先要搞清楚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

消退原理主要用来减少或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因此使用时首先要搞清楚哪些行为是我们不需要的不良行为。

应该说,这些行为大多数是过去经过强化获得的,或者是刚刚模仿来的。

10岁的小刚好引起别人的注意,有段时间从电视里学会了几句脏话。

到学校上学时,在课下有时就说这几句脏话。

同学告诉了老师,老师告诉同学们小刚再说这些脏话时,就当没有听见(消退),结果,没有几天,小刚觉得没趣,就再也不在同学中说这些脏话了。

林正文在其著作<<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中,提供了一个在家中使用消退原理成功地消退坏行为的例子。

某夫妇对自己还没有上学的小孩吃蛋糕的行为特别头痛,因为每次吃蛋糕时,孩子都是把蛋糕外层的奶油先剥下来,搓成圆球再吃下去,而蛋糕的其他部分则不吃。

夫妇俩人使用打骂、利诱等各种办法想改变孩子的行为,但都不见效。

后来专家建议,使用消退法矫正。

一次吃蛋糕时,孩子吃法如旧,但妈妈什么也没有说。

孩子反而诧异地说:“妈妈,我在剥奶油哩!”妈妈克制着内心的激动说:“我知道”。

孩子又问:“你不骂我啊?”妈妈说:“不骂你”。

以后连续四次,孩子和往常一样吃蛋糕,妈妈也是什么也没说。

到第五次,妈妈惊异地发现,孩子竟然和两个兄弟用一样的方法吃蛋糕了。

这是两个正用消退原理的例子。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大量误用的例子。

这些误用大致分为:
(1)无意之间消退了应该强化的好行为
某一个调皮学生,有一天花了很长时间把教室里横七竖八的卫生工具进行了整理,整齐地放在一边。

结果,老师点名表扬了另外一名学生。

下课后,班长告诉了老师实情,老师却怀疑地说:“你是不是看错了,或者记错了,不可能是他吧?”即使事情得到证实,老师还是没有表扬那个调皮的学生。

在上小学后,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包括教育孩子在早晨上学前和父母说:“爸爸妈妈再见”,放学回家时在门口喊:“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但是,有些父母根本不注意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在孩子说:“爸爸
妈妈我回来了”和“爸爸妈妈再见”时没有任何反应。

(2)无意中中断消退程序,使消退半途而废
洋洋因为想要玩具机关枪不能被满足而大哭大闹。

爸爸妈妈坚持,不为所动。

这时恰好爷爷奶奶来了,一看孙子哭得厉害,不仅批评儿子、媳妇,还一个劲地安慰孙子,并承诺马上买。

爷爷奶奶的卷入和不正确的处理方法,使本来有可能执行得很好的消退程序半途而废,从而可能使孩子把哭闹当作达到自己不合理要求的手段。

(3)无意中使用了间歇消退
我们说过,在消退的过程中孩子的行为可能变得更坏。

许多父母或教师可能放弃正在消退的程序,待孩子的行为缓和时,再使用消退原理,如此往复,就是间歇消退。

这是万万要不得的,要么不采用消退程序,要么用就用到底。

一对夫妇想通过消退法消退女儿的打断别人谈话的不良行为。

一天有人来访,女儿又打扰大人谈话,父母没有理她,可是,女儿却在一边大吵大闹。

父母感觉没有办法,走过来和她讲道理(这就强化了她的不良行为,中断了消退)。

下一次出现类似情景时,父母又试图用消退法消退孩子的打断大人说话的行为。

这就是间歇消退,并不能达到消除不良行为的目的。

(4)消退了不应该或不适于使用消退原理消退的行为
消退原理是用来减少行为的发生的,但是也要看行为的性质。

例如,孩子的行为是自伤行为、自杀行为,是对他人有严重损害的行为等,这些行为发生时,一般是不能用消退原理置之不理的。

下面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雷雷爱吃荔枝。

一天,妈妈买回了一斤半荔枝,说等爸爸回来一起吃。

但是雷雷说:“我就吃两个”。

妈妈虽然生气,没有说什么,结果雷雷吃完两只后又吃了一只,妈妈很生气,不再理他,结果,雷雷居然把所有的荔枝吃完了。

在这里,妈妈的错误不仅在于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置之不理,而且对孩子溺爱,没有家规,这样是没有办法培养出好公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