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探讨的负建筑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负建筑是21世纪的潮流
日本新生代建筑明星隈研吾我有空就读村上春树和凯恩斯近日,“负建筑”理论的提出者、日本新生代建筑明星隈研吾现身上海外滩三号,参加“超空间”艺术联展开幕式。
在接受本报专访时,隈研吾直率地说:“诸如央视大楼、国家大剧院这类造型夸张的建筑,只会在诞生之初给人以感官刺激,但随着时间流逝,人们会对它们失去兴趣,厌倦甚至开始讨厌它们。
”将空气灌入“砖”中,这是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最新的装置艺术作品。
今年6 月4 日起,由日本最大建材企业骊住集团赞助举办的“超空间IN记者ETWEEN”艺术联展在外滩三号开幕。
其中,受到最多关注的展品就是隈研吾的“空气砖”。
乍看之下,隈研吾用透明的材料将空气包裹起来,构成一个个“小细胞”,然后将小细胞堆积排列,构成大小不一的人体器官。
这个作品的神奇之处在于,它采用的透明材料并非白色不可降解的塑料,而是一种名为ETFE 膜的全新材料,这种材料的质量只有同等大小玻璃的1%,韧性极好。
早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ETFE 就开始被运用到建筑实践中,水立方的立面就是采用这种材料。
然而,这种材料目前所有的运用都是大块面的,从来没有把它切割成如此小的一块块加以运用。
将ETFR 材料分割成“细胞”,制成“空气砖”,这是隈研吾首次尝试。
“我一直在找寻21 世纪建筑的基本驱动力,在19 世纪是石头和木材,20世纪是混凝土,21 世纪会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新的材料,也可能是老的材料的新用法。
”隈研吾说。
开幕式前一天,记者见到了这位稍显另类的日本建筑师,身材挺拔,浓眉大眼,与日本建筑师大都中规中矩的穿着不同,隈研吾显得不修边幅,上身着休闲西装,下身穿带着十多个补丁的灰色牛仔裤,显得精神又富有朝气。
他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几十年工作中几乎没有请过一天假,在偶尔空闲的时候他喜欢阅读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
“他的小说给我启示,看似平凡的世界,其实隐藏着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微妙世界。
我觉得建筑也应该给人这样的感觉。
隈研吾之“负建筑”理念探析
心 田里油然而生一 片葳 蕤的丛林 。在 他的手 中, 建筑 不再是 对立 想 的状 态 。 与 自然的造型艺术 , 而是一 只只活跃于绿林 中的精灵 。当近距离 2 接近这只精灵 的时候 , 才 发现 它竟 化身 为极具 禅意 的智 者 , 让人
负建筑
在 阅读 隈 研 吾 文 章 的 时 候 , 最 常 出 现 的 还 有 一 个 名 词 就 讶异并感慨它 的 内涵。隈研吾 就 好像 用建 筑来做 一 场盛大 的表 是—— “ 负建筑 ” 。“ 负建 筑”中的“ 负” 并不 是数 学 中“ 正 负”的 演, 无论 是远观还是近赏都是 一次造型艺术 的饕餮盛宴 。 “ 负” , 而 是“ 胜负” 的“ 负” 。隈研吾 提 出建 筑不是要胜 过于环 境 ,
Di s c u s s i o n o n Gu a n g x i ur b a n a n d r u r a l
远 的就可 以看 到其像 哨兵 一样 的身影 。而 隈研 吾 的龟 老 山展望 是融为一体 的, 并非像 文艺 复兴 时期 的西方 艺术 作 品中 , 人和 自 台似乎颠倒 了人们最初 的印象 , 它 没有像前 文提到 的那样 矗立在 然处于对立 的状 态 , 只有人 和 自然达 到统一 , 处 于非对 立状 态 才
东方文化 中, 尤 其是 中国画的技法表 现里却还处 于不使 用西方 透
视法作画的时期 。中国画有其 自身的表现方 式 , 空间感 的表现从
图 1 龟 老 山展 望 台鸟 瞰 图 图 2 龟 老 山展 望 台局 部
不使用西方透视法 , 而是有一套独到 的空 间表 现法 。对 此安藤 广
说起展望 台, 很 容易 让人 联想 到高耸 于 山顶 的建 筑形 象 , 远 重 在 观 摩 中 国画 后 领 悟 到 了一 种 思 考 方 法 , 即“ 人 工一 物一 自然 ”
浅析隈研吾设计中的“负建筑”理念
浅析隈研吾设计中的“负建筑”理念摘要:论文通过对隈研吾各时期作品设计手法的演变,探讨了他的设计思想,同时通过他所在大环境的分析,说明了他的思想合乎时代的发展,这也是《负建筑》这本著作的理念由来。
关键词:消解,隐退,轻盈,和谐,负建筑Abstract:Paper Wei inquiry we each period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ks design technique, discusses the design thought of him, but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s own environment, explained his thought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is is also the negative architecture “the concept of this book origin.Keywords:Digestion, retreat, lightsome, harmonious, negative architecture正文:隈研吾是二战后日本自己培养出的新一代建筑设计师,也是近年来活跃在国际间少有的日本人建筑师,是当今日本建筑届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道至今,经历了后现代主义及现在的全球多元化浪潮,并成为各时期的皎皎者。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的作品“M2”成为后现代主义在日本的代表,如今他与伊东丰雄,妹岛和世,矶崎新并列被称为日本建筑届的四大建筑巨匠。
他的作品强调“退隐”的观念,最近其著作《负建筑》阐述了他在当今建筑发展上的观点。
从他出道作品到现在的作品其建筑风格多变而让人捉摸不定,但归根到底他的设计思想都建立在东方传统的智慧上。
图1图2从“M2”说起,隈研吾将一个比正常尺寸大数倍的爱奥尼克柱头放置在建筑的顶部,并附加以各种历史主义建筑造型的片段,以堆积的形式,简明的几何体,异质的材料,构筑一个独特而奇妙的艺术空间,给人以巨大的震撼。
隈研吾——负建筑
隈研吾:消失的建筑题记:建筑究竟是什么?是符号,是标志,还是什么都不是?今天的建筑在未来又会是什么?想必每个有责任感地建筑师一生都在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但是隈研吾给出的答案竟是“负建筑”——消失的建筑!或许悲观,确实对现在背负人们无限欲望的建筑的反思与批判。
什么又是有灵魂的建筑?对于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在结课后我一直思索它的答案,希望本文从隈研吾的对于当下建筑的反思,找到些许答案。
关键词:隈研吾,负建筑,传统文化,建筑理论,建筑材料隈研吾建筑理论简介:建筑带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了攀比、炫耀的工具,人们在强烈的欲望下,忘了它的目的只是为了舒适的居住。
这些外表光鲜亮丽的建筑已经背离了传统的自然的建筑观,看似坚不可摧,却是脆弱的结构,汶川大地震中,现代建筑瞬间摧毁,而看似破烂不堪的老建筑却在地震中被完好保存下来,这让中国建筑师不得不去直视一直被美化的现代主义建筑。
而隈研吾早在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就已经开始反思现代建筑物的脆弱的一面,“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在这样的悲观的氛围下,隈研吾写下了《负建筑》,让建筑俯伏于地面之上,透明化自然化传统化,谦卑地为人民服务。
在另一维度之上,隈研吾对为了解决都是乏味而建设都市乏味而建设超大型的公共建筑物的努力也进行了批判,指出其封闭性的特性显然使其无法担当拯救现代建筑的重任,而建议在都市中建设小型的、开放的建筑,向都市展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透明性。
建筑与自然与传统和谐相处的做法,隈研吾不是第一个提出的,但是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根据日本的传统文化,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建筑理论。
隈研吾建筑材料观简介:现代人的欲望已经将建筑物从环境中脱离出来了,建筑身上被画上了太多的符号,现代民居画上去的“川斗”,那些古建符号的简单复制运用又或那些“伪环保”“伪生态”已经充斥在我们周遭。
建筑中充斥着太多的虚假装饰,所以当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出现时,人们感受到了日本禅意的肃穆与宁静,当妹岛和世的或纯白或透明的墙体出现时,人们在嘈杂的世界找到了一处宁静一处纯粹。
隈研吾 负建筑,胜建筑
隈研吾负建筑,胜建筑“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
我想让建筑的轮廓暧昧化,也就是说,让建筑物消失。
”中国人认识隈研吾通常起于长城脚下的“竹屋”,他利用竹质材料建构的独特空间真正实现了“结庐在人境”。
“长城沿着斜坡修筑,毋须弄平地表。
这种原理很有活力,专为在严酷大自然中造大型建筑物而设计,可谓‘败中求胜’。
对抗自然斜坡的同时,长城也持续地被自然打败,它用这种方式与自然作战。
我一直在思考‘负建筑’的道理,长城是最佳例证。
”策展人朱锷认为,隈研吾提出的“建筑应该在适应各种各样的土地环境上进行设计”的“负建筑”理论,对于中国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城市的生活空间被高速重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怎样合理地设计现代的生活环境。
作为当今日本建筑界领军人物,隈研吾善于利用环境特征变换建筑形态,所思所为早已超出建筑本身,而更侧重建筑与人类、自然的关系。
然而,早在1986年至1991年间,其代表作则是另番面貌:位于东京世田谷区的“M2”曾是幢外观突兀的建筑,一根古希腊式的巨柱耸立中央,全然古典建筑废墟派作风,隈研吾因其新奇创作被奉为“后现代旗手”。
但是,泡沫经济幻灭,时代一转身,“后现代贵公子”被视作“建筑罪恶集权化”的始作俑者。
“M2”成了殡葬厂,隈研吾被“逐出”东京建筑圈,12年间没接到一个东京的工程项目。
他开始接手东京以外高知、爱媛等小城的地方工程。
这些小城不尽相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状况让他首次考虑建筑的适用性和生态性,独特的理论和风格随之形成。
1994年到2000年间,这些地方工程屡获日本各大建筑设计类奖项,2001年“石博物馆”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次年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为他赢回国际声誉,他得以重新开展东京的工作。
反观“转型”,关键是以“弱”求胜:“‘M2’的问题在于它过强,造出来后胜过周围环境。
在参与地方工程时,我尝试将木材、纸、土、玻璃等材料用到建筑中,它们的使用对弱化建筑物的观感起了重要作用。
”“M2”以后,他的风格逐步“弱”化:开阔的庭院、半透明的空间感、以墙壁栅栏或玻璃建起的通透立面,加之适度引入水、竹等装饰元素。
隈研吾——负建筑
By 简欢
By 简欢
隈研吾癿建筑美学观——过渡期
然而隈研吾随后便収现无序化幵 没有达到预想癿消解建筑目癿。 当一个建筑建成后,无论是用多 透明癿玱璃做建筑材料,还是用 多逼真癿植被来覆盖,戒者是以 无序来应对无序,都无法改善其 存在对环境造成癿影响。单纯
扎哈说过,如果周围都是屎, 为什么我要和他们和谐
从视觉癿依赖,是无法真 正实现建筑癿消隐癿。最
By 简欢
隈研吾癿建筑美学观——成熟期
马头町广重美术馆 。广重美术馆癿创作选择了用特别清晰癿自然元 素和色彩相结合来突显安腾广重癿创作特色。美 术馆在整体造型上延用了日本传统建筑抽象出来 癿简洁几何形体癿印象。在美术馆屋顶癿设计上, 突出了日本传统建筑屋顶厚重而出檐深远癿特征, 使整个建筑从远处看谦卑癿贴地而行,在建筑空 间层次上充分表达了传统建筑内敛癿气质。
终,隈研吾从日本传统文化中找 到了答案。
以暴制暴幵丌能 解决问题。
By 简欢
隈研吾癿建筑美学观——过渡期
在日本园艺中,园丁在不园子关系当中幵丌占 居支配地位,他身处其中,所有活劢都是暗吨 着癿,浇水、除虫、除草。园丁癿存在就代表 着园子癿存在,一旦他停止劳劢园子也就荒芜
园丁与园子的关系
了。在园丁不园子乊间没有距离,主体不
隈研吾癿建筑美学观——成熟期
隈研吾后期所思考癿丌仅仅 局限亍建筑本身,而更侧重 亍建筑不人类、建筑不自然 癿关系。他癿建筑作品散収 出日式和风不东方禅意。他 运用木材、泥砖、竹子、石 板、纸戒玱璃等天然建材, 结合水、光线不空气来创造 建筑——创造出外表柔弱却 耐震且让人感觉到传统建筑 癿温馨不美癿“弱建筑
By 简欢
结语
在丹纳癿《艺术哲学》里,将一个人癿创作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青年期不成熟期:创作者从生活中収现新事物, 是真情实感癿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墨守成规和衰退时期:没 有新东西可以収现了,离开生活癿模型,依靠经验搜集素材 癿时期。
负建筑理论的倡导者——偎研吾
建筑师简介:
隈研吾(Kengo Kuma)是日本最顶尖建筑师之一,享有 极高的国际声誉,他的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为一体。 他的设计优美的表达了他对“材质”的偏爱(尤其是对传 统的日式材料,如石头、竹子和草本),也体现了他对环 境敏感性和文化敏感性建筑的追求。
1954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辖区 1979年,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硕士毕业 1985-1986年,为哥伦比亚大学和亚洲文化委员 会研究所访问学者
当然,在研究隈研吾的建筑理论及作品中,给我们景观设计师 也带来了一些启示: 1.景观的材料与景观的结构是否也能达到隈研吾所倡导的在建 筑设计中的平等对待? 2. 在21世纪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怎么站在软质景观的角度上 去与硬质景观(实体建筑等)达到很好的融合?
结语:
“21世纪的人们应该更愿意居住到自然中去。过 去的20世纪是一个以城市中心生活为标志的世纪。 但进入21世纪以后,居住到自然中变得更为重 要。” ——— 隈研吾
“负建筑”理论的倡导者隈 研吾
11月读书报告阅读大师系列
序言:
“建筑怎样才会消失呢?他尝试用无秩序的建筑来消去建 筑的存在感。东京被称为是无秩序的都市。老的、新的、 大的、小的、人工的、自然的,所有一切都杂乱无章地 混合在一起。这既 是亚洲都市的常见 的缺点同时也是魅 力所在之处。隈研 吾考虑把这种混沌 实现在一个建筑中 ,使它与周围的混 沌融为一体。他的 建筑师生涯就从这 里开始了。”
获奖:
1994 由日本经济产业省遴选的优秀建筑设计 1995 日本商环境设计家协会1995年度设计奖大奖,文化/公共 机构 1997 地域设计奖大奖 1997 美国建筑学会杜邦Benedictus奖第一名 1997 日本建筑学会奖 1999 波士顿建筑师协会未建成建筑优秀奖 2000 “互动内部空间”设计选集大奖 2000 日本建筑学会东北宪章的设计大奖 2001 为石博物馆设置的2001年国际石造建筑奖,(意大利) 2002 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芬兰)
建筑作为方法 隈研吾的《负建筑》与现代性
JIAN SHE JI YUAN悦 读178建筑作为方法薛子隈研吾的《负建筑》与现代性“现代”有什么样的特点?“现代性”如何被定义?对于身处现代社会腹地的我们,这样的问题看似不言自明,实则不然。
从马克斯·韦伯到安东尼·吉登斯,从哲学到社会学,“现代”被一遍遍地阐释,它们似乎只是一场由概念到概念的奔袭,“现代”的本质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对建筑的思考,却在另一个角度激活了我们对现代社会的认识。
往来于图纸与工地之间的他,看似从事着完全“形而下”的工作,但是可贵的是,他未曾放弃过“形而上”的思考,《负建筑》便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该书以三个灾难性事件作为起点:阪神大地震、“九·一一”撞机与奥姆教恐怖主义行动。
在这三个灾难中,建筑都失去了它作为人类的保护者的功能,它们不再是我们温暖的家园,反而成为伤痛的根源之一。
作为建筑师的他对这个状况深感痛心,于是往返于建筑史与自己的建筑实践之间,怀抱着对建筑意义的笃定信念,开始了一次绝地逢生的冒险。
隈研吾的方法近似于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他不满足于解决表面的问题,而试图从根源处开始思考:为什么建筑物会被人们如此的厌恶呢?这种状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问题是出在与建筑物相关的事物上,还是建筑物本身的存在上?建筑本身固然有其问题,用他的话说,便是“不可避免的宿命”:体积庞大,消耗物资,一旦完工后不可能轻易地拆除或重建。
但这些缺点也使它成为人类赖以遮风挡雨的所在。
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筑的数量:“建筑物已经供大于求”,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建筑业非但没有被抑制,反而持续得到激励。
紧接着,他讨论了住房抵押贷款与凯恩斯主义财政这两种激励措施对建筑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
隈研吾的过人之处在于将建筑界司空见惯的现象与“社会”联系起来:他不仅仅在“建筑界”这一单向的空间中进行思考,而且引入了许许多多的社会元素——比如贷款与凯恩斯主义——参与讨论,看似纷繁复杂,实则激活了这一话题的可能性。
隈研吾建筑思想浅析
负 建 筑
在涉谷车站——新技术的运用 采用云状的玻璃产生现实与虚幻的错觉,从而消除建筑的界线。
1 陶瓷印技术:隈研吾尝试用数码相机把云朵拍下来,运用陶瓷印的技术 把其印在玻璃上,云朵是白色的,然后相隔 6mm 夹一灰色的玻璃,然后再 在最外面 6mm 的地方放置透明玻璃。三块分别相距 6mm 的玻璃,在阳光 下能产生特殊的效果。 2 视觉效果:随着行者视点的变,或是看到真正印刷的云,同时也能看到 天空映衬在玻璃表面上的云。同时,组合玻璃由5 种云块按一定的规律随 机搭配,变化多端的立面随之出现。
负 建 筑
莲屋——材质
1 材质使用:在莲屋的设计中,石头被设计得如此轻盈而让人难以 分辨其材质。为了达到石头轻盈的粒子化效果,隈研吾把镶在相同尺寸 钢板的石材,运用锁链做悬吊的方式悬吊起来,短小的金属板锁链般地 连接起来,兼能具备抗震、抗强风的性质。 2 建筑效果: 把石头轻盈的屏蔽放置在建筑与环境之间,将两者柔 和的连接起来,是隈研吾的初衷。
涉谷车站
负 建 筑
竹屋 1 因地制宜:不去人工修整地基,而是把竹屋直接摆放在建筑用地 的陡峭斜坡上。使建筑的底部呈弧形,能和高低起伏的地面吻合。 被称为“长城样式” 2 材料使用:竹屋的建筑可谓是对竹材这种材料的使用发挥到了极 致,使用6cm左右的竹子,以12cm间距排列。考虑到竹子本身易破 裂的特性,就在竹子内部填入钢筋、浇注混凝土,来增强竹子本身 的强度。 3 效果:竹子建筑比混凝土的墙体来的亲切的多,竹子在室内的隔 断像竹帘似的,隔而不断。
银山温泉公共浴场
负 建 筑
3 建筑效果:轻盈排列的 竹子栅格像是帘子,把空 间柔和的分割,创造出 “隔中有透,实中有虚, 静中有动”的空间氛围。 4 光影关系:竹子格栅使 光影效果更加柔和,多重 的光在弥蒙中透出,产生 一种特殊的氛围,让住客 能在此地得到心身的放松。 在咖啡厅出的栅格把自然 光多重打散,最终以柔和 漫射的状态传递进室内
隈研吾 负建筑 简介
隈研吾,1954年出生,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都市设计中心代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在建筑界被誉为“新弥生派”的代表人物,其设计有着日本艺术品般朴素优雅的形式美。
他曾受邀参加了“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设计了竹屋。
一.书名解释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新作《负建筑》,一经出版,就在业内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时间《负建筑》成为建筑设计领域里的畅销书目。
《负建筑》也是隈研吾的代表作。
可能大家会对这样的一个名字感到奇怪,负建筑是一种什么样的建筑?“负建筑”,顾名思义就是“胜建筑”的反义词。
建筑作为凸出来的超大物体,它打破了自然物理结构,一定程度破坏了生态平衡,割裂了与自然界的天然联系,与文化出现差异性。
高大的建筑,往往浪费资源巨大,加上,建筑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性,赋予了人类对征服自然的心理。
所以建筑,总是以“胜”的姿态的出现。
而负建筑,则表现的是,安静、与自然融为一体、还原建筑本身的建筑。
是与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建筑。
该书的序言将负建筑,理解为适宜的建筑,我认为解释为“和谐的建筑”,或许更贴切一点。
这就是本书书名的定义。
二、内容介绍《负建筑》一书是隈研吾在1995年以后发表的文章的文集。
在第一节《分割、批判、形式》里,主要讲解了建筑存在,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形式?1.在隈研吾看来,建筑令人生厌主要有三点理由:一是体积庞大,越建越大,越大越障眼,也越受到人们的厌恶。
二是对物资消耗巨大,地球资源有限,并开始枯竭,对资源浪费巨大的建筑没有理由不受到人们的厌恶。
三是不可逆转性——一旦完工就不可能轻易拆除。
建筑的长寿,与人的生命相比,似乎是在嘲笑人类短暂的生命,由此可见,建筑物这种时刻张扬的不可逆转性实在令人生厌。
但反过来,由于以上三点,又是建筑长处,与其他事物相比,强者的建筑毕竟显的稀少,因此又能得到宽容。
2.论述经济、政策对房屋建设的影响。
从分析了欧洲的公共集体住宅和美国住房贷款抵押政策,重点分析凯恩斯主义的“大建筑方案”的利弊。
隈研吾“负建筑”论文
隈研吾“负建筑”论文【摘要】隈研吾1954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的横滨,于1979年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完成硕士课程,1985至1986年间作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亚洲文化局的研究生院访问学者。
1987年成立空间设计工作室,1990年成立隈研吾事务所。
从90年代起,隈研吾开始思考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并在他的建筑实践当中,贯彻与自然连接的建筑思想。
本文以案例分析为基础,介绍隈研吾独特的建筑个性,阐述“负建筑”这一概念在隈研吾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分别体现的具体内涵,并指出了“负建筑”思想的引入对中国建筑界的意义。
【关键词】隈研吾;负建筑;中国;启示一、“负建筑”是对当下中国建筑现象的批判“我原来对中国建筑的印象不好。
就我看到的,不过都是些对八十年代美国超高层建筑的二流翻版,呈现的是缺少文化内涵的暴发户景致。
”隈研吾在《负建筑》的开篇中并没有直呼主题——建筑,而是断断续续地说了有关“政策”的事情。
隈研吾在开篇中,提及到了有关美国住房政策以及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思想学家凯恩斯。
所有的开篇来源于20世纪的房屋政策,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房屋政策,使得20世纪的建筑有以往于历史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时至今日,我们并没有走出20世纪现代建筑所确立的那个建筑时代。
隈研吾提出首先抛开建筑本身的意义,从宏观的角度,切入为何当今建筑业有如此一个境地。
作为建筑师——上层建筑的最好服务者,连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也是趁着风风火火的住房政策发家的,因此,更有理由涉足当时的住房及公共建筑政策。
隈研吾给我们讲解了一个房屋建设经济利益链的恶性循环——从政者为了“弱者”向上级要钱大规模投资公共建筑而造成的赤字。
建筑规模的“大”而“独立”由此时而形成。
而建筑也不同与以往的与时间地域共存,而是“突然”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各种“割裂”油然而生。
它是与环境无关,与能源无关,一栋栋的庞然大物,占据了我们的星球。
当无数的独立体出现时,大家反而没有去反思,究竟我们的建筑应该建成什么样子?大家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楼房的经济利益以及他的社会效应而忽视了本来的面目。
隈研吾——负建筑
创新与传统的 结合:将传统 建筑元素与现 代设计理念相 结合,实现创 新与传统的完
美融合
负建筑理念的意义
05
与价值
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强调建筑与环 境的和谐共生, 注重生态环保
强调建筑与人 的互动关系, 注重用户体验
强调建筑与文 化的融合,注
重地域特色
强调建筑与科 技的结合,注 重创新与可持
创新构造:采用新型结构、技术,如悬挑、折叠、旋转等,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强调功能性: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性,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人文与历史的传承
尊重历史:在 设计中保留历 史遗迹,尊重
历史和文化
融入自然:将 建筑与自然环 境融为一体, 实现人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
注重细节:注 重建筑细节的 设计,体现人 文关怀和历史
尊重自然环境: 尽量减少对自然 环境的破坏,保 持生态平衡
采用环保材料: 如木材、竹子、 石材等,减少对 环境的污染
融入自然景观: 如将建筑设计成 与周围环境相协 调的形状和色彩
空间与功能的优化
利用自然光:通过天窗、落地窗 等设计,让自然光进入室内,减 少人工照明的使用
功能整合:将多种功能整合到一 个空间中,如客厅、餐厅、厨房 等,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对社会文化的贡献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可持续发展 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强调建筑与社区的互动,促进社区参与和社区发展 强调建筑与文化的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
负建筑理念在实践
06
中的应用案例
案例一:某住宅设计
设计理念:以自然为灵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设计特点: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强调建筑的自然质感 空间布局:注重室内外空间的融合,创造开放、通透的空间体验 环保理念:注重节能、环保,采用可持续的设计策略,如太阳能、雨水收集等
《隈研吾负建筑》课件
利用自然光和人造光的交互作用,创造出独特的光影效果,为建筑内部营造出舒 适、自然的氛围。
与环境的融合
自然环境
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通过与地形、植被等元素 的融合,使建筑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城市环境
注重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协调统一,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使建筑与城市空间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推动行业创新
负建筑的理念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和创新动力,有助 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
提高行业竞争力
负建筑的设计理念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能够提高建筑作品的市场 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促进跨界合作
负建筑的设计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 合作,有助于促进跨界合作和交流。
04
负建筑的影响与未来发展
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打破传统建筑形式
负建筑的理念挑战了传统建筑的设计思维,鼓励设计师从负空间的角度出发,创造更为 独特和创新的建筑形式。
强调功能与形式的平衡
负建筑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同时也强调形式的美观和艺术性,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平 衡点。
促进可持续发展
负建筑的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鼓励设计师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 环境、能源、材料等方面的因素,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采用可移动的隔断墙,使空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化。
"长城下的竹屋"
03
将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竹子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风
格。
02
负建筑理念
起源与概念
起源
负建筑理念起源于日本建筑师隈研吾 的作品与实践,旨在探索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建筑设计方法。
概念
负建筑理念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 合,通 谐共生。
非正不得负——读隈研吾的《负建筑》
意追 求 满 足 占有 私 欲 的 前 提 下 .可 能 出现 什 么 样 的 建筑 模 式 ? 除 了 高 高 耸立 的 、 洋 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 , 难 道 就 不
能有 那 种 俯 伏 于 地 面 之 上 、在 承 受各 种 外 力 的 同时 叉不 失 明快 的建 筑 模 式 吗 7 本 书 是 一 本 不 止 于 谈 建 筑 的建 筑 书 。 作 为 建 筑 ,何 为
“ 物” 的. 因 为他 们 还 停 留在 追 求 容 身 与 舒 适 之 所 的 阶段 。 当建 筑家 用理 论 与 精 密 的计 算 . 得 出现实的建筑之前 ,
《 负建 筑》
作者 : 限 研 吾 翻译 : 计 丽 屏
出版社 : 山东 人 民 出 版 社 定价 : 3 7 . 7 O 元
读 隈研吾 的《 负建筑》
计 丽 屏
《 负建筑》 , 这 个 词 语组 合 让 人 印象 深 刻 。那 一 阵 子 是 非 常迷恋建筑书籍 的 , 《 大城 市 的 生 与 死 》 、 《 十宅论 》 、 《 安 藤 忠
雄的连战连败》 等 都 成 为 想 读 的 书 目。 于是 , 还 在 箱 子 里 安 睡 的《 负建筑》 被 重 新 唤 醒 了。 这 个 出 版 社 出 了一 系列 白底 黑 字 、 有 着 干 净 质 朴 封 面 的 书 。《 需要 . 也 不 刻
重 庆 建 筑 2 0 1 7 . N 0 . 1 第 1 6 卷 总 第 1 5 9 期 圈
他 们 的建 筑 是 感 性 的 、 带 着 生 活 气 息 的 。这也 是我 看 建 筑 书 籍 的初 衷 高不 可攀 或 城 府 颇 深 的价 格 背 后 。 高科 技 与 环 保 材料背后 . 不 要 隐藏 消 费 者 真 实 生 活 的感 受 , 毕 竟 每 一 种 技
隈研吾和他的“负建筑”
就是 : 禅宗 与生活是一体 化 的。 ”禅宗 的思 想 已经 融化在 日
本 人 的血 液 当 中。 隈研 吾 的 建 筑 往 往 低 矮 小 巧 ,贴 近 自然 ,
充满禅 意 ,原因就在于他把禅宗的空寂与平和 当作他 心灵 的 归宿。所 以曾经有人这样评论 隈研吾长城脚下 的竹屋 : 如 果
s e nt e nc e,M r K um a ke Go m us t f o r m t he t he or et i ca l s ys t e m
一
似 锦的都市生活相 比,他们会毫不犹豫 的选择这个竹屋 的建 筑 ,因为在这里建筑和环境完美的融合在 了一起没有哪个地
方 比 这 里 更 空 寂 安 宁 ,更 适 合 品茗 深 思 了。 哲 学 思 考 的 是 所 有 事 物 最 基 本 的原 理 ,是 解 决 问题 的学 问。围绕着 “ 让 建 筑 消 失 ,让 建 筑 融 化 在 自然 中 。 ”这句话 ,
o f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t h e i r o wn u n i q u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t h i s s y s t e m p r ov i d e S t he d i r e c t i o n of s o l v i ng me t ho d f or hi m t o
o f a l l t h i n g s .i s t o s o l v e t h e p r o b l e ms . Ar o u n d t h e” l e t t h e
b u i l d i n g d i s a p pe a r , l e t t h e b ui l d i n g me l t s i n n a t u r e . ”Th i s
裂缝的魅力——解读隈研吾的《负建筑》
裂缝的魅⼒——解读隈研吾的《负建筑》刚开始知道隈研吾这个⼈,是在凤凰卫视的《筑梦天下》⾥,节⽬讲述的是他在长城脚下设计的⽵屋。
在长城边的深沟⾥,⽤⽵⼦为原材料架起⼀座建筑,颇有“结庐在⼈境,⽽⽆车马喧”的意境。
节⽬⾥说到“让建筑消失”的概念,于是我纯粹没事找事买来了他诠释此概念的⼀本书:《负建筑》。
之所以命名为负建筑,我想是因为作者执着于把建筑与⾃然融为⼀体,使我们眼⾥的建筑不再是在空间上做简单的加法吧~早有⽿闻⽇本盛产建筑师和设计师。
⼀个弹丸岛国,塞了超过⼀亿⼈⼝,想想也不容易。
我有幸在⼤地震前去过⽇本,对于他们在⼤城市中房屋的布局,只剩下感叹:真的是⼀条缝都不留。
他们对于空间的理解应该⽐我们更为深刻吧。
这书讲了很多⽇本的建筑史,也讲了建筑从古典主义到功能主义,现代主义,风格派等等的演变。
很多我都没法看懂看透,毕竟⾃⼰⼜不是专业内的⼈,但对于整本书的⼀些理念,确实是⼤受启发。
同时再次感觉到,不同⾏业间互通的交集所爆发出来的价值是⽆可⽐拟的美妙。
关于空间,在隈研吾的眼⾥,与⼈的因素不可分割。
空间除了其功能价值之外,还是⼈和周边物质情感交流的产物。
这就是为什么⼈在狭⼩的房间⾥,即使能吃能睡,依然感到压抑的道理。
虽然这是⼀个很简单的理解,但要把这种理解坚持到职业当中就变得很困难。
作为⼀个建筑师,他的作品要被许多社会规则的条条框框压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政府政策等等都是限制其⾃由发挥的因素。
⽽隈研吾之所以成功,在于他能坚持建筑作为⼀种⾃然与⼈交融的存在这⼀理念。
古时候,建筑是把⼈和⼤⾃然隔开的物质。
在⼈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这种“隔开”的动作不断持续,不断扩⼤,以⾄于现今很少城市⼈能闻到⾃然的⽓息。
同时,我们不断填补⼀座座混凝⼟森林⾥的缝隙,为了更显现代化,为了更加远离所谓的落后。
城市⼈的⼼态,就像把钻⽊取⽕看成还是昨⽇的事⼀样,每天疯狂地建筑,仿佛都害怕⾃⼰的社会回到昨⽇的⾃然。
他为现代社会沉迷于不断填补空间的裂缝⽽感到悲哀。
读隈研吾《负建筑》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读隈研吾的《负建筑》一书有感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的《负建筑》完全抛弃了一个建筑师从结构或者设计理念进行说教的方式,而从经济、社会、艺术等层面进行阐述其观点。
当然,无论社会、艺术等都是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直观反映,而一切将最终归结为经济动力。
而经济的发展模式将受到经济理论的影响,进而反推经济理论下建筑风格的形成与流派的更迭。
关于《负建筑》一书,作者这种摒弃传统思路或者行业常规的方式,的确值得我们回味。
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来阅读一本关于建筑的书籍,内心的感觉却是五味杂陈。
刻苦地学习、钻研和发展一种技术,并用于一种现实的场景,获得商业或经济的成功。
在这一点上,不论是建筑一幢房子、设计一款软件,在贵族学校里进行教育,为GDP增长修一个百年大计的水库。
从本质上,并无差别。
科技和知识的进步,巨大的成就,让我们颇为自豪。
我们在战胜自然,经济上的不懈努力,有理由让我们成为自然的一个强大的对立面:地震只用了那么几分钟,物质中隐藏的欲望被无情地剥离出来,血淋淋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犹如一场无声的控诉。
这些欲望中有腐败、有贪婪,也有狂妄。
汶川大地震后,人们从未如此对建筑充满了怀疑:人们在电视里面看见都江堰聚源中学完全坍塌的教学楼,救援人员忙碌的身影和学生家长绝望的哭喊。
所有的家长都知道:学校成为了最不安全的地方;人们从工作的高楼逃生,回到家里,又从倾注一生被其奴役的住房中逃离到帐篷里面,或蜗居在汽车里面,如惊弓之鸟;大震过后,我看见劫后余生的人们冒着余震危险在废墟中,找寻属于自己的房产证。
内心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荒诞。
地震把很多事情简化了。
地震把人分成了两种,一种是活人,另外一种是死人。
地震把人的欲望分离得很快。
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要活命的话,你只需要水、食物和可以活命的足够的空气。
地震也教会了人们如何简单地看待房子,即如何首先从逃生的角度来看待房子:高的楼层,是否真的安全?从楼上到楼下的空地,需要多少时间?在拥挤的大楼与大楼之间,是否还有可以容身之处?在灾难之后,人们发现了以前忽略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
负建筑
《负建筑》------隈研吾《负建筑》是隈研吾近年来出版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名称很特别——《负建筑》,表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主题,“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负建筑让我们了解到我们从不回去关心的建筑问题:究竟建筑是一种符号,是一种标志,还是什么都不是……今天的建筑在未来又会是什么呢?负建筑——负责任且没有负担的建筑问:人一定会死,那活着有什么意义?答:那你现在就去死吧问:我没有勇气答:那就好好活着问:好好活着也不能改变“去死”这个事实答:不能改变,所以还是要好好活着问:那什么叫好好活着答:不带来浪费不虚度(有用)好活,好死(死的时候没有负担)问:今天的好商品就是明天的烂商品,我是否不应该造任何商品?答:是问:但是不造商品就不能带来消费,不能推动社会,不能“好好活着”答:那就好好造商品,造好商品问:什么才是好商品,今天的商品,明天的垃圾答:造有用的商品;不浪费资源;当明天该消灭垃圾(商品)的时候,让你今天的垃圾(商品)最容易被消灭;或者让你今天造的垃圾(商品),可被最大化的再次利用与改造问:今天的好建筑就是明天的大垃圾答:是问:但是我是建筑设计师,我有用答:那就设计好建筑问:什么才是好建筑今天的好建筑明天的大垃圾答:建筑一定要有实用价值,可以让人利用;不浪费资源;明天该消灭大垃圾的时候,不要让明天的人为难;或者给明天的人留有改良的空间;从隈研吾的“竹屋”谈起作者:尹慧君摘要:本文从环境美学观,材料运用和空间塑造这三方面入手,结合隈研吾设计的“竹屋”作品,浅谈笔者对东方建筑文化精华的感受和理解。
关键词:竹屋东方建筑崇尚自然材料空间“长城脚下的公社”是由12名亚洲杰出的年轻建筑师设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Z58
“Z58”面对着上海延安西路南侧的番禺路,
是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为中泰照明所设计一幢
综合大楼,集展示、设计作业、办公及为公 司客户提供住宿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建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建筑以等间隔安装着镜面不锈钢花槽的玻璃外墙立面为媒介面对着番禺路。立 面就像一个把映射在不锈钢花槽的影像和透过藤蔓和玻璃看到的内部景象,合 成为一个整体影像的装置。在这里所看到的建筑与都市的关系,不是以墙面对 峙街道,而是通过渗透膜面融合到街道中去。
负建筑
隈研吾,1954年出生,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都市设计中心代表,日本庆应义 塾大学教授。在建筑界被誉为“新弥生派”的代表人物,其设计有着日本艺术品
般朴素优雅的形式美。
《负建筑》是隈研吾的代表作。 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大作《负建筑》,一经出版,就在业内产生巨大的 影响,一时间《负建筑》成为建筑设计领域里的畅销书目。可能大家会对这 样的一个名字感到奇怪,负建筑是一种什么样的建筑? “负建筑”,顾名思义就是“胜建筑”的反义词。建筑作为凸出来的超大物 体,它打破了自然物理结构,一定程度破坏了生态平衡,割裂了与自然界的 天然联系,与文化出现差异性。高大的建筑,往往浪费资源巨大,加上,建 筑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性,赋予了人类对征服自然的心理。所以建筑,总是
金山城博物馆
项目地址:日本群马大田市
项目面积:1676.89m2 项目时间:2009.05
龟老山观景台
这个项目位于日本濑户内海附近,在一个岛屿的最顶端,当时隈研吾所
设想的是要把建筑隐藏起来,建筑的外观是镶嵌在岛屿上的,在土地上开了 一个洞。 寻常的建筑想法应该是在山顶上建造一座像塔一样的展望台,像塔一样的 状态。但是隈研吾的建筑外观是开了一个洞,采取了“退而守之”的建筑风 格。 过了三年以后,我们看到树木已经开始茂盛,这个时候使得隈研吾的建 筑和周围的环境完全吻合在一起的,建筑成功的消失在了周围的环境中,这 是隈研吾最得意的地方。
以“胜”的姿态的出现。而负建筑,则表现的是,安静、与自然融为一体、
还原建筑本身的建筑。是与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建筑。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长城脚下的公社,由12名亚洲杰出建
筑师设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 艺术作品,是中国第一个被威尼斯双 年展邀请参展并荣获“建筑艺术推动 大奖”的建筑作品。 其中隈研吾设计的作品叫做为“竹 屋”。作品都很好的利用了现有的条 件,将自然环境很好的融合在建筑中, 或者说是将建筑修改成周围环境的一 部分。
竹屋在中国长城附近的一个地方,在北京开奥运会之前,张艺谋把这个
图片放到北京奥运会的宣传片里头,建筑完全是因山势而建,体现了自然的 融合。左手是万里长城,能够看到。正中像有一个一个洞一样,称之为建筑 物的窗户,窗户的部分也就是竹子的缝隙。通过这样的窗户,建筑物和周围 的环境融合一体。张艺谋宣传片里头所拍摄的景象,也就是通过这个窗户来 体现的。坐在竹子地板之上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舒服。
西班牙格拉纳达歌剧院 隈研吾先生还有另外的一个建筑形 式,那就是六角形或者八角形的建
筑组成风格,这个也是我们熟悉的
西班牙格拉纳达建筑,形似“石榴” 造型,这个不是很大规模的建筑, 利用六边形的造型样式,将建筑空 间分成30个六边形的独立空间,每 个空间都能容纳50个人,而且30个 独立空间又同时属于一个大的兼容 空间之内。
莲花别墅 一个临静水,在深山的房子。在房子 和河流中间注入清水,种上莲花,从 而使得这个居所藉由莲花表达它的存 在,通向河流,并继续通向河流对岸 的森林。 它被分成两部分,中间是 洞形露台,用来连接房子背后的树林 和河对岸的树林。 墙面被设计为布
满坑洞。“我希望以厚重的材料,石
头,来创造一面灵动的墙,风可以从 中吹过。”
作洞的部件是薄薄的石灰华板,20厘米×60厘米大小,30毫米厚,再加上直径8×16毫米 的不锈钢栏杆,这些布满孔的外墙看起来像是西洋棋棋盘。
北京瑜舍酒店
此乃Swire Hotels旗下全新独特酒店系列的首个发展项目。 隈研吾与建基于上海的著名设计师Lyndon Neri及Rossana Hu打破常规,合 力主理的位于北京的全新豪华酒店“瑜舍”——“一座城市绿洲”。 瑜舍外墙为夺目的翡翠绿玻璃,与“三里屯Village”耀眼的玻璃幕墙互相辉映。 “三里屯Village”乃太古地产首项于北京发展的低密度综合商业项目。 瑜舍外观夺目而富于动感,室内却温暖柔和,隐密闲适,巧妙糅合现代及传 统元素的颜色和质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