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儿童中期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目
06
CHAPTER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 展
家长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作用
1 2榜样,通过日 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家长可以向幼儿传递积极 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情感支持
家长给予幼儿无条件的爱和关怀,为幼儿提供情 感上的安全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信任感和 归属感。
03
CHAPTER
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亲子关系建立与维护
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
01
通过积极回应、亲密接触等方式,与幼儿建立信任和安全的基
础。
亲子沟通与情感表达
02
鼓励幼儿表达情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促进亲子间的情
感交流。
家庭规则与价值观传递
03
设定合理的家庭规则,以身作则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幼儿
方放松等。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游戏、故事或角色扮演等方 式,帮助幼儿学会分析问题、提
出解决方案并尝试解决问题。
寻求帮助和支持途径
与父母或老师沟通
鼓励幼儿在面对挫折时,主动与父母或老师沟通,表达自己的感 受和需要。
寻求同伴支持
教育幼儿学会向同伴寻求帮助和支持,共同解决问题或分享经验 。
利用专业资源
如有需要,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辅导等资源的帮助,为幼儿 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指导。
诚信友善品质塑造
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的品质,做到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不说谎话。 教育幼儿友善待人,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分享快乐。
引导幼儿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解决问题。
05
CHAPTER
挫折应对与心理调适能力
面对挫折时心理反应分析
焦虑、紧张或不安
当幼儿遇到挫折时,可能 会表现出情绪上的紧张和 焦虑,如哭闹、发脾气或 退缩等。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六节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心理学中,所谓“个性”即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
它主要包括: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
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成分,影响心理活动进行的方向。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明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另外自我意识也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当以上各成分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具有稳定的,有倾向性和独特的特点,才组成个性。
人不仅具有个性,还具有社会性。
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幼儿期)的开始的,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儿童的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社会化中实现的。
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是使儿童由生物人变为成社会人的过程。
在儿童社会化中,家庭(包括家庭气氛,家庭教育,家庭结构等)及幼儿园(包括同伴,老师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幼儿是在家庭与幼儿园里,在与父母及其他成员,小伙伴及老师的相互交往中,形成其个性与社会性的。
一、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在普通心理学中,我们学过意识的概念,意识是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的区别之所在。
人的意识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人的意识主要表现为用词的形式巩固在头脑中的知识体系。
第二、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三、人的意识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
由意识的第三个特点,我们知道意识不仅使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而且还能认识主观世界。
例如:人不仅有喜怒哀乐等情绪,而且知道为什么喜或怒,这就是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
“自我”既是反映者,又是被反映者。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第一章练习题
第一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 )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
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 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 岁。
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ee ”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 年龄段或11-22 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 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 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 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3.发展个体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生理成长与心理发展。
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大脑的发育、身高和体重的增强、生理机能的改变等。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
5.认知发展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6.社会性发展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7.心理发展特征(一)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二)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三)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四)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8.生物性过渡个体一生经历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是从受精卵开始到一岁左右;二是在10-20 岁的青少年期。
青少年时期要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包括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体形与面部特征成人化,第二性征的出现,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育成熟等。
经过这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青少年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_10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天空中过往飞机的轰鸣引起儿童不由自主的注意,这是_____。
A : 有意注意B : 无意注意C :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均有D : 选择性注意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不由自主的注意是无意注意。
2、单选题学前教育目标即_____。
A : 教育目的B : 学前教育方针C : 学前教育政策D : 教育目的在学前儿童阶段的具体化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学前教育目标是学前教育阶段的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学前儿童阶段的具体化。
3、填空题幼儿园和小学双方都把培养儿童的____作为衔接工作的着眼点,共同创造合理的过渡期的外部教育环境与条件,搞好衔接工作。
参考答案: 基本素质4、多选题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有_____。
A : 演示法B : 情境法C : 尝试法D : 讲解法参考答案: BC本题解释:【答案】BC。
解析: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有:第一,情境法是教师在了解活动的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为儿童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儿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儿童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二,尝试法是指儿童在教师设置情境中,对某一学习任务进行不断地尝试,错误后找出正确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
5、判断题影响幼儿园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有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
_____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
6、判断题幼儿学习相对学生学习而言,有其特殊性。
_____参考答案: 正确本题解释:【答案】√ 。
解析:幼儿的学习不仅具有学生学习的特点,还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 (1) 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游戏活动中进行的; (2) 幼儿学习注重真实经验和主动参与; (3) 幼儿的学习更需要教师的指导。
7、单选题欧文为幼儿学校发明了_____。
A : 算术架B : 游戏场C : 旋转秋千D : 阶梯教室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幼儿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PPT课件
8
第一节 幼儿的生理发展 (二)幼儿皮质抑制功能的发展
内抑制 的发展
3岁以前儿童的内抑制发展很慢,约从4岁起,由于 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皮质 对皮下的控制和调节作用逐渐加强。 幼儿的兴奋过程也比以前增强,表现在儿童的睡眠
兴奋过程 的发展
时间逐渐减少,清醒时间相对延长。新生儿每日睡眠时
19
第二节 幼儿认知发展
3. 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天津幼儿师范学校心理组(1979)的研究发 现,幼儿的形状知觉随年龄发展提高很快。认识 图形正确率高,而对图形命名则正确率低。 丁祖荫(1985)研究发现,幼儿辨认开关时 配对最容易,指认次之,命名最难,幼儿掌握形 状的易难次序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 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
28
第二节 幼儿认知发展
(2)元记忆的形成
元记忆就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记忆的元认 知知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 ②有关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③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 。 弗拉韦尔等人(Flavell,Friedrick,&Hoyt,1 970)的 实验中,当呈现给被试一套印有10张图画的卡片后,问被试是 否能够全部记住这套卡片。大多数5岁儿童认为能够记住,只 有较少的8岁儿童也这样认为。如果不限定时间,让被试识记 这套卡片,5岁儿童很快就宣布他已识记好了,即使他只记住 很少几张。而8岁儿童却知道花较多的时间去识记,对自己记 忆能力的评价比幼儿要客观得多。
13
第一节 幼儿的生理发展
2.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
精细动作是指协调胳膊、手和手指等 的更小的肌肉的能力。如大肌肉动作的发 展,精细动作技能在儿童早期也有了飞跃 性的发展。 4岁儿童能够很容易地拿着蜡笔或钢笔 在墙上涂写。他们能够运用小剪刀、堆摆 积木、用刷子画画、能够折纸等。5岁儿童 能够系口子、拉拉链,在吃饭的时候能够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科目347北师大版)
____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一、考试性质《心理学专业综合》是____年应用心理硕士(MAP)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一。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以解决都市压力、公共安全、灾害救助、危机防御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章心理学导论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测验法4.调查法5.个案法(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行为主义心理学4.格式塔学心理学5.精神分析6.人本主义心理学7.认知心理学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元2.突触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1.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2.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3.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4.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三)脑机能学说1.定位说2.整体说3.机能系统说4.机能模块说三、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的含义2.意识的种类3.意识的功能4.睡眠与梦(二)注意概述1.注意的含义2.注意的功能3.注意的种类(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1.注意的生理机制2.注意的外部表现(四)注意的品质1.注意广度2.注意稳定性3.注意分配4.注意转移(五)注意的认知理论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2.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四、感觉(一)感觉概述1.感觉的含义2.感觉的种类3.感觉测量4.感觉现象(二)视觉1.视觉的含义2.视觉现象3.视觉的生理基础4.视觉理论(三)听觉1.听觉的含义2.听觉现象3.听觉的生理基础4.听觉理论(四)其他感觉五、知觉(一)知觉概述1.知觉的含义2.知觉的组织原则(二)知觉的特征1.知觉选择性2.知觉整体性3.知觉理解性4.知觉恒常性(三)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2.大小知觉3.深度知觉4.方位知觉(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1.时间知觉2.运动知觉(五)知觉的信息加工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2.模式识别理论(六)错觉1.错觉的含义2.错觉的种类3.错觉产生的原因(一)记忆概述1.记忆的含义2.记忆的过程3.记忆的种类4.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二)感觉记忆1.感觉记忆的含义2.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3.感觉记忆的特征(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1.短时记忆的含义2.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3.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与提取4.短时记忆的特征5.工作记忆(四)长时记忆1.长时记忆的含义2.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3.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4.长时记忆的特征1.遗忘的含义2.遗忘曲线3.遗忘理论4.影响遗忘的因素七、思维(一)思维概述1.思维的含义2.思维的特征3.思维的种类4..思维的过程(二)概念1.概念的含义2.概念的种类3.概念的形成4.概念的掌握(三)推理1.推理的含义2.推理的种类(四)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的含义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3.问题解决的策略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五)创造性思维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3.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4.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六)表象1.表象的含义2.表象的特征3.表象的种类4.表象理论(七)想象1.想象的含义2.想象的种类3.想象的功能八、言语(一)言语概述1.言语的含义2.言语的功能(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1.言语运动中枢2.言语听觉中枢3.言语视觉中枢(三)言语感知和理解1.言语感知2.言语理解3.句子理解4.语篇理解5.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九、情绪和情感(一)情绪和情感概述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1.情绪的种类2.情感的种类(三)表情1.表情的含义(四)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五)情绪理论1.早期的情绪理论2.情绪的认知理论十、动机、需要与意志(一)动机概述1.动机的含义2.动机的功能3.生物动机和社会动机4.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5.动机的理论(二)需要1.需要的含义2.需要的种类3.需要的层次理论(三)意志1.意志的含义2.意志的特征3.意志行动过程4.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5.意志的品质一、能力(一)能力概述1.能力的含义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3.能力、才能与天才(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1.能力的种类2.能力的结构(三)智力理论1.智力因素说2.智力结构理论3.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四)智力发展的差异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2.智力发展的差异性3.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二、人格(一)人格概述1.人格的含义2.人格的特征(二)人格理论1.人格特质理论2.人格类型理论3.精神分析人格理论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三)气质1.气质的含义2.气质的类型3.气质的理论(四)性格1.性格的含义2.性格的特征3.性格的类型4.性格与气质的关系5.认知风格(五)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参考书目:《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04.《心理学与生活(16版)》.,著.,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03.第二章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一、描述统计(一)统计图表1.统计图2.统计表(二)集中量数1.算术平均数2.中数3.众数(三)差异量数1.离差与平均差2.方差与标准差3.变异系数(四)相对量数1.百分位数2.百分等级3.标准分数(五)相关量数1.积差相关2.等级相关3.肯德尔等级相关4.点二列相关与二列相关5.φ相关二、推断统计(一)推断统计的数学基础1.概率2.正态分布3.二项分布4.t分布5.F分布6.样本平均数分布7.抽样原理与抽样方法(二)参数估计1.点估计、区间估计与标准误2.总体平均数的估计3.标准差与方差的区间估计(三)假设检验1.假设检验的原理2.样本与总体平均数差异的检验3.两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检验4.方差齐性的检验5.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四)方差分析1.方差分析的原理与基本过程2.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3.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4.协方差分析5.多因素方差分析6.事后检验(五)统计功效与效果量(六)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检验及应用2.可化为一元线性回归的曲线方程(七)卡方检验1.拟合度检验2.独立性检验(八)非参数检验1.独立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2.相关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九)多元统计分析初步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主成分分析3.因素分析参考书目:《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徐建平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04.《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甘怡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05.《行为科学统计》.Frederick J.Gravetter,Larry B.Wallnau著.王爱民,李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08.第三章心理测量学一、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一)心理测量的基础1.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2.心理测量的特征与分类(二)经典测量理论1.经典测量理论模型2.测量的信度与效度信度的定义;信度系数的估计;信度的影响因素与改进。
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个性的发展PPT课件
2021/8/2
15
第15页/共159页
4 勤奋对自卑(6-11岁)
• 埃里克森认为,学龄期人格的变化是以弗洛伊德的潜伏期为基础的。虽然弗洛伊 德理论不再被广泛地接受,但具有积极经验的儿童会带着平静的自信,即弗洛伊 德所谓的潜伏特性,进入学龄期。他们的能量从假装游戏重新回到现实成就上来。
2021/8/2
2021/8/2
17
第17页/共159页
勤奋感
• 埃里克森所谓的勤奋感综合了儿童中期的几种发展成就:积极而现实的自我概念,完成任务的骄傲和自豪 感,更多的道德责任感,与同龄伙伴的合作。
2021/8/2
18
第18页/共159页
发展任务
• 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2021/8/2
19
• 同一性混乱
无法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 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形成清晰的牢固的自 我同一感。
青少年出现暂时的混乱可能是正常的。
2021/8/2
28
第28页/共159页
培养措施
• 顺利实现同一感的关键是鼓励并支持青少年亲自去作一些试验。通过亲身的体验,摒弃不合适的,发现适 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2021/8/2
6
第6页/共159页
培养措施
• 应使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节律和规律,要让儿童 产生期望并使期望得以实现。即父母养育方式的 一贯性、可靠性和可预见性对于儿童形成基本的 信任感很重要。
• 不仅要重视育儿的技术,更要重视育儿时亲子关 系的性质。信任是双向的,要使婴儿信任父母, 父母必须相信“我们所做的事情的方式于自己的 儿童是有益的”。婴儿对于母亲有一种特殊的身 体上的移情。如果母亲感到焦虑,婴儿也会感到 焦虑;反之,也是如此。总之,父母对儿童、对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
成年早期人群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寻求心理咨询等方式来缓解 孤独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对成年早期人群影响
01
人格发展
02
社会适应
成年早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亲 密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个体形成健康的 人格特质,如信任、责任感、同理心 等。
亲密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成年早期人群 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他们的社会适 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探索与尝试
通过社交互动、参与活动等方式,青少年尝试不同 的角色和身份,探索自我同一性。
整合与确认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尝试后,青少年逐渐整合自 我认知,确认自我同一性。
角色混乱表现
角色定位模糊
青少年可能无法清晰地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 和身份,导致行为举止不符合社会期望。
价值观冲突
青少年在形成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可能面临不同 价值观的冲突,导致内心矛盾。
家庭关系
婚姻关系的确立使得成年早期人群开始组 建家庭,承担起家庭责任和角色,建立亲
密的家庭关系。
孤独感体验
孤独感的产生
在成年早期,人们可能会因为亲密关系的缺失或不稳定而感到孤独,尤其是在面对生活 压力和挑战时。
孤独感的影响
孤独感可能会导致成年早期人群出现情感上的困扰和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影响 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未来发展
同一性的形成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 具有重要影响,如职业选择、人生 规划等。
07
亲密与孤独阶段(成年早 期)
亲密关系建立
恋爱关系
成年早期是建立恋爱关系的重要时期,人 们开始寻找和建立与异性的亲密关系,体
验爱情的情感和责任感。
婚姻关系
随着恋爱关系的深入发展,成年早期人群 开始考虑婚姻,通过婚姻建立更为稳定和 长期的亲密关系。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艾里克森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划分为8 个发展阶段,这八个阶段依次为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前期、成人中期和成人后期,其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存在特定的“危机”。
如果顺利渡过危机,人们就会形成相应的积极品质,反之则不能,并且前一阶段顺利渡过危机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一)口腔—感觉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时间约从出生到 1 岁。
此阶段婴儿愉快的感觉集中在口腔部位,最主要的活动是吮乳。
母亲是满足婴儿需要的最重要人物,婴儿的快乐、健康和满足均来自母亲,其生存和幸福均依赖母亲。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母亲的育儿态度是受社会影响的,如果社会贬低育儿者的地位,则母亲可能抱怨自己承担的角色,对孩子采取消极的态度。
如果社会赞赏母亲的地位,其结果则恰好相反,导致对孩子积极的态度。
因此,在发展的第一阶段里,同母亲的互动产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社会经验。
在艾里克森看来,若母亲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则婴儿会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
这种信任感的表现是,当母亲从婴儿的视线中消失时,婴儿并没有过度的焦虑,即显得平静,没有明显的烦躁不安。
因为婴儿有一种内部信念,相信母亲会返回来照顾和哺育他。
艾里克森认为这种内部信念的获得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成就,是婴儿自我同一性的基础,它培养了婴儿对他人的信任感,使婴儿感受他人是可靠的。
这种人际关系的经验给婴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若母亲对婴儿的态度是消极的、拒绝的,则婴儿可能产生基本不信任感,使婴儿体验到挫折和烦恼、恐惧和怀疑,每当母亲离开时,他就会烦躁不安,深怕被剥夺受哺育的权力,这种恐惧和怀疑将持续存在,影响到以后的发展过程。
在发艾里克森认为最优的危机解决方式应兼具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其中积极的方式所占比例高于消极的方式,展的第一阶段就是如此,婴儿既应形成信任感也应形成不信任感。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发展心理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选修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 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让学生在学习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心理发展观,学会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学生问题。
课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对发展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动态有所理解,为后续的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
三、先行课程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学原理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每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程难点: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理论解释;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研究设计及方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手段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什么是发展心理学;(2)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史;(3)发展心理学的进展。
2.重、难点提示(1) 教学重点:发展心理学的进展;(2) 教学难点:发展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种系心理的发展。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2学时)1.教学内容(1)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3)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4)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5)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2)教学难点: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2学时)1.教学内容(1)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2)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3)发展心理学收集研究资料的常用方法;(4)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5)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发展心理学 答案
《发展心理学》单项选择题1、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 )。
(0.5 分) D.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2、埃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标准是( )。
(0.5 分) B.心理社会危机3、大多数运动员在( )达到职业生涯的巅峰。
(0.5 分) C.成年早期4、( )最早对生命全程发展进行了研究。
(0.5 分) B.荣格5、华生在心理发展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 )。
(0.5 分) C.环境决定论6、根据塞尔曼友谊发展的观点,6~12岁的儿童处于友谊发展的( )。
A.双向帮助阶段7、“最近发展区”是由( )提出的。
(0.5 分) C.维果斯基8、( )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
(0.5 分) C.霍尔9、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这种研究方式是( )。
(0.5 分) A.横断研究10、成年早期的个体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的( )。
(0.5 分) D.亲密对疏离阶段11、根据皮亚杰的理论,3~6岁的儿童处于思维发展的( )。
(0.5 分) B12、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观点,儿童中期的个体处于( )(0.5 分)B.勤奋对自卑的阶段13、( )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智力测验量表。
(0.5 分) D.比纳14、世界上第一部儿童心理学的经典之作为( )。
(0.5 分) A.《儿童心理》15、同时选择三个不同的年级,利用三年时间进行纵向追踪,完成对一至五年级儿童的数概念发展的研究,这种研究设计属于( )。
(0.5 分) B.聚合交叉设计16、( )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0.5 分) C.冯特多项选择题17、发育期对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1 分)A.生理变化可能对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B.生理变化可能通过影响自我意向而影响行为C.生理变化可能通过影响外貌进而影响同伴的反应18、托马斯、切斯等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 )三种。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在小学教资笔试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对历年试题的分析,这块知识点多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今天本店铺就带大家看看这个理论。
埃里克森指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经历8个有固定顺序的阶段。
在这8个阶段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这一任务是由个体的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要求之间的冲突产生的。
每一任务又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端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就处于两个端点之间,而健康的人格倾向于积极的一端。
在此基础上,埃里克森提出了“同一性渐成说”,具体表现为社会文化影响人格发展的8个不同的年龄阶段。
(一)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第一阶段是婴儿期,是从出生到一周岁。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婴儿出生后,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刚刚起步,各方面都需要护理者对其进行悉心的呵护。
对婴儿而言,健康心理发展的基础是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感,认为世界是安全的、美好的。
如果成人没有给予婴儿这种能够满足其安全感的基本需要,婴儿出生后没能获得很好的照顾,就会产生不信任感,从而为其人格的正常发展埋下了不良的种子。
(二)自主感对羞怯感第二阶段是儿童早期,约从1岁到3岁。
儿童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婴儿在开始直立行走以后(约1岁),各种活动技能迅速增长。
婴儿开始逐渐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处处想为自己的行为做主,如自己吃饭、自己取东西等。
尽管这一时期儿童大量的行为会被成人阻止,但成人须给儿童一定的自主,让其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而不应嫌麻烦而完全阻止或替代儿童,更不能强迫或羞辱儿童,只有这样儿童早期人格发展中的自主感才能够逐步建立起来。
(三)主动感对内疚感第三阶段是学前期或游戏期,从3岁到6岁左右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在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出现了思想上的“主动”,要求根据自己的目的去行动。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案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发展心理学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授课对象:_____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系统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2、帮助学生理解个体从出生到衰老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发展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关注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课程内容(一)绪论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介绍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包括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阐述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如揭示心理发展的规律、解释发展中的现象等。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讲解纵向研究、横断研究和聚合交叉研究等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分析各种研究设计的优缺点,培养学生选择合适研究方法的能力。
(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介绍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包括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讲解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重点阐述八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冲突。
2、行为主义理论阐述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观点,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介绍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认知发展理论讲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分析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三)胎儿的发展1、胎儿的生理发展介绍胎儿发育的过程,包括胚种期、胚胎期和胎儿期的主要特点。
讲解胎儿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等生理系统的发展。
2、胎儿的心理发展探讨胎儿的感知觉能力,如听觉、触觉等的发展。
分析母亲的情绪、营养等因素对胎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四)婴儿的心理发展1、婴儿的生理发展描述婴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如体重、身高、大脑等的变化。
介绍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
2、婴儿的认知发展讲解婴儿的感知觉发展,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特点。
发展心理学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图式
婴儿期
幼儿期
童年期
青春期
青年期
中年期
老年期
年龄
0-3岁
3-6岁
7-12岁
11.12—15.16岁
17.18-35岁
35.40-60.65岁
60岁以上
总特征
动作发展
游戏
学习
生理和心理矛盾
一般特征
生理变化
心理变化观
认知发展
感知觉发展 记忆发展 思维发展 言语发展
言语发展 记忆发展 思维发展
幼儿期
3-6岁
言语发展
1词汇的发展:词汇量的增加、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词类的扩展。
2语法结构的发展: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从词数少的短句到词数多的长句。③ 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从对话语向独自语发展、从情境句向连贯句发展。
记忆发展
1幼儿记忆容量的发展:短时记忆的发展趋势是向快后慢
3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提问类型从是什么模式向为什么模式变化、幼儿末期能按事物的本质特征掌握概念。
童年期
7-12岁
记忆发展
1记忆容量的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青年期
17.18-35
一般
特征
①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②进入成年社会,承担社会义务③生活空间扩大④开始恋爱结婚
中年期
35.40-60.6
5岁
生理
变化
1身体变化
2更年期
老年期
60岁以
上
心理变
化观
1老年丧失期观:把老年的心理变化描写成不断老化和衰退,没有发展。主要依据是:把人看作是生物机体,其心理活动随着机体的衰 退而衰退;认为心理发展是单向前进的,不可逆转;认为年龄是心理发展或衰退的根据,普遍适用。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100%通过课程总成绩=形成性考核×50% +终结性考试×50%形考任务(60分)阶段测验一题目1概念题01.学前儿童心理学答: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题目2概念题02.发展答:发展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历程中,心剃头生、发展的特点和纪律;简而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剃头展的特点和纪律。
题目3概念题03.个案研究法答:个案研究要求对某个学前儿童或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相关资料,阐发其心理特性,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进而进行准确的题目诊断与有用的干预行动。
题目4概念题04.跨文化研究法答:跨文明研究法是在一项研究中用来自不同文明背景的被试进行研究,从而了解文明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在研究时通常选取文明差异较大的被试进行比较。
题目5概念题05.纵向研究答: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群被试进行重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题目6概念题06.横向研究答: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尝试,以探究心剃头展的纪律或特点。
题目7 概念题07.观察研究答:观察进修是指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可以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进修、无尝试进修。
题目8概念题08.替代强化答:替代强化是指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题目9概念题09.认知结构或图式答:有构造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历、办理题目。
题目10概念题10.同化与顺应答:同化是指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
免费师范生硕士第一学期作业《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期末考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1.青少年答: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2.身体意向答:是指一个人心目中对自己身体的美学。
所有时代的人类社会对人体美学寄予了很大的价值,但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可能不符合社会的标准。
身体意象的概念应用在许多学科,包括心理学、医学、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学、哲学、文化和女性主义研究。
这个词虽然经常在媒体出现,但相关的学科和媒体也没有对定义达成共识。
在心理学中,它往往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看法、信念和情感态度,这个概念是用来讨论各种疾病和障碍,如神经性厌食症、其他饮食失调、身体变形症(BDD)、身体完整认知失调(BIID)和各种中风后的状态。
身体意象问题也在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和虚无妄想综合征(Cotard delusion)中显现出来。
身体意象经常与身体图式(Body schema)混淆,后者涉及控制姿势和动作。
3.认知发展答: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4.假想观众答: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实际上是指青少年高度自我意识的结果,这种高度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或者“个人神话”。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通过最新吉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8年吉林教招将已出公告,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一个重要考点,主要考察形式是单选题,同时也能做为简答等主观题考察。
在备考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各个阶段的心理冲突,并且理解这一阶段的特点。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
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中期的自我
• 长期拥有低自尊对儿童的危害 可能让儿童陷入一种逐渐无法摆脱失败的 恶性循环之中。例如,一个孩子的自尊一直很 低,目前正面临一场重要的考试,由于自尊很 低,他预期自己会考砸,所以就会非常焦虑, 过分的焦虑使得他不能很好的集中精力有效的 学习。进而,他可能会觉得既然考不好 又何 必要学,于是决定不再努力。 最后,高焦虑和不努力当然导致了他所预 期的结果,失败恰好验证了他的预期,也强化 了他的低自尊,使得失败的恶性循环持续下去。
儿童中期的性别隔离
• 性别隔离:小学阶段儿童对异性的回避非常明 显。性别隔离几乎在所有的社会中都存在,具 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 原因:在非工业社会里,性别隔离可能是由于 儿童所参与的活动类型导致的结果。例如,许 多文化社会规定男孩只能做一类事,而女孩只 能做另一类。不过,这不能完全解释性别隔离 现象,因为在一些发达国家,虽然同一学校参 与大部分相同的活动,他们仍然倾向于回避异 性同伴。
儿童中期的自我
• 怎样看待家长对重点学校的追捧? • 向下社会比较: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自尊受到威胁 的时候,儿童会选择向下社会比较,即和那些明显差 于自己的人进行比较(Aspinwall&Taylor,1993) • 向下社会比较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教学水平较低的小学 里,某些学生的学业自尊水平要比来自教学水平很高 的小学里非常有能力的学生更强。 • 教学水平低的小学的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都不怎么样, 所以比较后的感觉相对要好。所以,在为孩子申请学 校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
儿童中期的自我
• 如何提高儿童的自尊? 小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勤奋与自卑阶段。 这里的勤奋包括了孩子用手工作的各种愿望和 能力,在这个阶段,儿童对于事物是如何做成 的以及有什么用处变得非常有兴趣。如果孩子 们没有机会亲自动手去做事,他们就会认为这 些事情只有成年人才能够完成。 因此,鼓励学生参与进来,不论是课堂内 外。同样,采用多种评价指标,让每个学生都 有成功的机会,也是避免儿童自卑和习得性无 助的有效手段与策略。
儿童中期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 儿童中期的自我 • 儿童中期的同伴关系与友谊
儿童中期的自我
1、儿童中期自我理解的特点 • 开始更多从内部心理特质来描述自己。 • 出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开始发现自 己可能擅长某些事情而不擅长另一些事 情。
儿童中期的自我
• 儿童了解自己的方法——社会比较 • 学前儿童在理解和评价自己能力的时候,常常 是按照一些假定的标准进行考虑,作出的推断 也都是绝对意义上的擅长和不擅长。而到了小 学阶段,开始用社会比较的方法,通过与他人 比较来判断自己的能力水平(Weiss , Ebbeck , & Horn , 1997) • 社会比较是指期望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 的行为、能力、特长和看法。
受欢迎的儿童
受欢迎的儿童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和 更容 易理解他人的非言语行为和情绪体验,能更有 效的控制自己的非言语行为,从而更好的表现 自己。 相反,还有一些经常表现出一系列消极行 为的学生,如攻击、破坏行为和制造麻烦。他 们也可能很受欢迎,可能因为他们敢于挑战权 威、勇于打破规则而被认为很酷。
儿童中期的友谊
• 友谊在儿童中期越来越重要,在这一时期,儿 童开始对朋友的重要性更为敏感,建立和维持 友谊成为儿童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 友谊为儿童提供有关世界、他人和自己的信息, 增长儿童的经验来促进他们的智力;提供情感 支持从而使儿童更有效的应对压力;拥有朋友 使儿童不太可能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 在儿童中期,同伴之间的友谊的重要性仍然不 及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
儿童中期的自我
• 儿童中期的自尊 • 自尊是指个体在整体上和特定方面对自我的积极和消 极的评价,相比自我概念,自尊有着更多的情绪导向。 • 儿童中期自尊的变化和稳定性 一般来说,总体自尊在儿童中期会有所提高,大 概到12岁又略有下降。对这种下降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但主要的一个原因似乎是从小学到初中的升学通常发 生在这个年龄段。研究表明,儿童在小学毕业升往初 中时,表现出自尊的下降,随后又逐渐回升(Eccles et al.,1989;Twenge&Campbell,2001)
友谊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William Damon
• 阶段1(学前):基于他人行为的友谊把那些和自己相 似的人、与他们分享玩具的人、一起玩游戏的人当成 朋友。不太会考虑他人的个人品质。 • 阶段2(儿童中期):基于信任的友谊 ,该阶段的友 谊的核心是相互信任 • 阶段3(青春期):基于心理亲密的友谊,通过相互倾 诉,分享各自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建立友谊。 • 可见,儿童对友谊的理解经历了从分享愉快的活动、 到考虑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特质、再到亲密和忠诚的 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与个体认知的发展、对自我理解 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 如何提高儿童的自尊? 从父母教养方式的角度。父母可以通过提高孩子 的自尊来打破这回总失败的循环。最好的办法是采权 威性的教养风格。 权威性的父母为孩子提供温暖和情感支持,对孩 子的行为设定清晰的限制。 其他类型的养育风格对于自尊没有太多的积极影 响。高惩罚和高控制的父母只会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 息,你们是不值得信赖的,没有能力作出正确的决策。 这种信息将削弱儿童的能力感。而溺爱型的父母对孩 子的表现总是不加区分的给与赞扬和强化,从而形成 孩子错误的自尊感,最终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 (Damon,1995).
友谊性质的性别差异
• 男孩子通常比女孩子有更大的交友圈,他们更 喜欢很多人一起玩耍;男孩子的地位等级也很 明显,他们会努力维持和提升自己的地位 ; 男孩的游戏更容易火药味。 • 儿童中期的女孩子往往有一两个地位差不多的 好朋友,而不是拥有一个广阔的朋友圈子;她 们更喜欢在同等地位水平上维持友谊;通常通 过妥协解决冲突。 • 你认为哪个心理学理论流派更能解释上述现象?
• • • •
•
让儿童更受欢迎的方法之一——提高儿童的社 会问题解决能力 鼓励社会交互,想办法让儿童参加集体活动。 教授儿童倾听技能,给他们演示如何仔细倾听 并正确回应。 教儿童觉察他人用非言语方式表达的情绪和情 感。让他们知道除了注意话语的含义之外,还 应该注意他人的非言语行为 教授学生交谈技能,让他们知道提问和自我袒 露的重要性。 不要让儿童公开选择小组或团队。相反,随机 分配儿童:这样能够保证各组之间能力的均匀 分配,避免出现最后只剩下某个儿童未被选择 的尴尬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