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解读
张爱玲的爱情观
张爱玲的爱情观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她的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小说歌颂了女性的美丽和魅力,展现了上海浪漫而复杂的城市生活。
但是,张爱玲的作品中又有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那就是她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反思。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张爱玲的爱情观。
一、爱情是一种错觉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常常被描绘成一种虚幻的东西。
她认为,爱情只是一种臆想,一种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感觉。
在《色,戒》中,她写道:“我们的心灵它的幸福,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臆想罢了。
其实我们体会不到爱情,我们只是体会到一种好像是爱的东西,好像是快乐,不是就是悲哀。
”张爱玲认为,所谓的爱情,只是人们在追寻幸福时,自欺欺人地想象出来的一种情感。
当这种幻觉消失时,爱情也随之烟消云散。
人们往往为了一种虚幻的感觉,而牺牲了现实生活的幸福。
张爱玲用她精湛的语言,表现了现代人在爱情中的迷茫和痛苦。
二、爱情的复杂性如果说张爱玲在小说中表现了对爱情的怀疑和不信任,那么在她的日记和私人信件中,她又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
她认为,爱情是一种细腻的情感,需要通过思考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
在她与徐志摩的周旋中,张爱玲更是感受到了爱情的种种挑战和矛盾。
很多时候,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爱徐志摩还是恨他。
在信件中,她写下:“他似乎真的和我玩斗智斗勇的游戏……我每每想和他彻底分手,当我见到他面容时就已经输了半个赌局。
”张爱玲对于爱情的质疑,来自于对爱情的深度思考和自我反省。
三、爱情的世俗性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往往与物质和权力联系在一起。
她通过对于细节的描述,揭示了爱情和现实生活的矛盾。
在《色,戒》中,她描绘了一个被物质和阶级利益支配的社会,而爱情也受到了这种世俗性的影响。
在张爱玲看来,爱情不可避免地与人们的利益和欲望相结合。
他们往往为了物质利益而决定了自己的爱情选择。
这种爱情,虽然带有一定的世俗性,但在张爱玲看来,也是一种真正的感情,值得尊重和认可。
四、爱情的自由对于张爱玲来说,爱情应该是一种自由的选择。
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独特解读
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独特解读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独特解读《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问世以来就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然而,这部作品的诸多细节和意义,仍然有待于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以其独到的文学眼光和思想观点,对《红楼梦》进行了独特的解读,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观察角度。
首先,张爱玲对《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她认为,贾宝玉与庞、林、史、王四大家族的女性形象,代表了中国古代封建家庭中女性的不同命运和处境。
她通过对贾宝玉与林黛玉、王熙凤等女性关系的分析,指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束缚和压抑。
她强调了女性心灵的独立性和对情感的追求,对传统女性形象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呈现。
这种独特的女性解读,为《红楼梦》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性和时代性。
其次,张爱玲对《红楼梦》中的爱情描写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她认为,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真和浪漫,而是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交融。
她通过对贾宝玉与黛玉的相处、互动以及最终的分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爱情的无奈和残酷。
她强调了命运的摆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情感的冲击和破坏。
这种对爱情的独特解读,使得《红楼梦》的爱情故事更加真实动人,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此外,张爱玲还对《红楼梦》中的家族观念和封建伦理进行了重新审视。
她认为,贾府作为封建社会的代表,凸显了家族观念和封建伦理对个体命运的束缚和限制。
她通过对贾宝玉作为贾府嫡系继承人的命运的描写,对家族责任和个体自由进行了深入思考。
她质疑了传统封建伦理对个体自由和幸福的压抑和摧毁,以及家族观念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这种对家族观念和封建伦理的批判性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视角和价值观念。
总之,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独特解读,不仅拓宽了我们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思维方式。
她通过对女性形象、爱情描写和家族观念的重新阐释,使得《红楼梦》更具现代性和时代性。
她的独特解读,给我们带来了对于传统文学作品的全新思考和观察角度,也为我们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方向。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意境解读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意境解读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在她的小说中,时而风情万种、婉约柔美,时而深情厚重、含蓄优雅。
其中《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一篇情感深刻、反映社会矛盾的小说,这篇作品不仅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更是对当时时局的一种印象和表达。
本文将从意境角度分析《红玫瑰与白玫瑰》。
一、红玫瑰还是白玫瑰小说开篇即出现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对比,红玫瑰象征着生命的热情与奔放,而白玫瑰则代表着静谧与死亡。
这种对比的深度和意境,是张爱玲长篇作品中常见的写法。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美,也象征着女性的两种不同的性格和追求。
小说主人公,顾里,既爱着红玫瑰的张先生的妻子珠珠,也喜爱着白玫瑰的赵又廷姐姐。
顾里始终无法做出选择,最终导致了他不堪的结局。
这种红白玫瑰的象征意义,对比鲜明的画面,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突。
二、生活的压迫与想象的自由小说的描写充满着压迫感,人物形象和情感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表面上看,这篇小说似乎是在描述女性追求爱情权利的命运和困境。
但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作为五四以前的女作家,张爱玲早已有了对于生活境遇的清醒认知。
她描写了当时上海的独有的文化生态,女性缺乏平等权利,男人的私生活又常常与伦理道德产生冲突。
在这样的沉闷氛围下,人们看似尊崇繁荣浪漫的情感,却实则是对于自由、光明和心灵径路的渴求。
小说描写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现实,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压迫联系起来,深刻剖析了生命中的困厄时刻。
三、爱情的多样性在小说中,张爱玲不是在描写纯净的爱情,她也没有解释谁是好人某某人是坏人的道德标准。
相反,她是在向读者展示一种多元性,教人明白所谓的爱情其实不止一种形式,无论是阴之美、成就之美还是伤痛之美,它们都是个体心灵选择的集体题材。
从此,审美标准和爱情观念便得到了极大的拓宽与提升。
小说中的情感细节,更使得一些情感需要进行剖析,不断厘清自己的情感认识,进而建立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审美价值体系。
《金锁记》全书解读
《金锁记》全书解读《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44年上海《天地》上,后收入小说集《传奇》中。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以及她对家人、儿女的情感纠葛和深刻影响。
以下是对《金锁记》全书的解读:1.人物塑造: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曹七巧这个形象。
她原本是一个活泼、直率的少女,然而在不幸的婚姻和家庭环境中,她的性格逐渐被扭曲,变得乖戾、狠毒。
她不仅对自己的子女造成了深重的伤害,也对自己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反抗。
2.情感描写: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十分复杂。
曹七巧与姜家三爷的婚姻是建立在利益关系上的,她对姜家二爷的暗恋和追求却成为她心灵深处的痛。
这种情感纠葛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
3.叙事风格:张爱玲以她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语言艺术,将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和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和对环境氛围的生动刻画,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命运变迁。
4.社会背景:小说通过主人公曹七巧的命运变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命运往往受到限制和束缚,这种束缚不仅来自外部环境,更来自女性自身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5.主题思想:小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中的善恶、情感与理智、道德与利益等主题。
通过对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灵变迁的描写,张爱玲展现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局限性。
总的来说,《金锁记》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小说。
通过对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灵变迁的描写,张爱玲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局限性。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和人性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张爱玲(1920-1995),华语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擅长写作小说、散文和剧本。
她的作品风格独特,笔触精细细腻,常常揭示人性的复杂和伤痛。
本文将介绍张爱玲作品的三个特点:情感细腻,婉约而优美,思想深邃。
一、情感细腻张爱玲的作品以对人情世故的敏锐触察和对情感的深刻表达而著称。
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和纠结。
例如,在《红玫瑰和白玫瑰》中,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不仅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情感,还通过一些微小的细节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二、婉约而优美张爱玲的作品以婉约而优美的文风而闻名。
她的文字流畅而雅致,富有诗意。
她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蕴,构建独特的意象与符号体系。
她的文字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美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倾城之恋》中,她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凄美的爱情,她的文字如丝一般柔软,温婉而又动人。
三、思想深邃张爱玲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往往与深刻的思考与哲学意蕴相结合。
她通过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与局限。
她的作品常常提出对于自由、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思索。
例如,在《金锁记》中,她通过女主角的命运反思了封建礼教对于女性命运的束缚,提出了对于个体自由和权利的呼吁。
她的作品中透露出的思考和触动,常常引发读者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与共鸣。
总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情感细腻、婉约而优美的文风与深邃的思想常常相结合。
她用她独特的文学语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伤痛,使读者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她对于人情世故的敏感触察和对于文字的精细塑造,使她的作品仍然深受世人的喜爱,并且对于华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
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张爱玲(1920年-1995年),女作家、翻译家,出生于上海,是华语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闻名于世,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精练,深入人心。
下面是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
首先,张爱玲作品的深邃思考和独特视角令人难以忽视。
她以女性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人性的复杂性。
她的作品表现了性别、婚姻、爱情等主题,对人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剖析。
她善于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独到的洞察力,揭示人们生活中的痛苦和迷茫。
她的作品常常以微观的细节来体现人物的情感状态,让读者共情、触动内心深处的感觉。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优美精准。
她的语言简练而精确,字字珠玑,丝毫不多余。
她善于借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寥寥数语,刻画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
她的作品常常给人以美感的享受和阅读的乐趣,同时也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让读者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这使得她的作品富有了更多的深度和张力。
第三,张爱玲的作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文化特点。
她的作品大多发生在上世纪的中国大陆和香港,通过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等进行描写,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她的作品既承载着个体的情感和命运,同时也承载着整个时代的变迁和动荡。
通过她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从而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和体悟。
最后,张爱玲的作品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文学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她的作品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模式,为后来的作家树立了榜样。
她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和表达,对于当时的女作家来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她的作品被广大读者推崇和喜爱,不仅是因为她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独特之处,同时也与她的作品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张爱玲是一位具有独特视角和卓越才华的作家。
她的作品凭借其深邃的思考、独特的风格和对时代的把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现代华语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品味苍凉——张爱玲作品解读
牺牲品, 没落的宗法社会里微不足道的渣滓(傅雷)” 曹七巧被 。 金钱的枷锁锁住一生, 并用这把枷锁砍杀了自 己的至亲至爱。 小 说女主人公的变态心理, 被作者刻画得人木三分, 苍凉无比。人
品
—
味
苍
凉
张爱玲作品解读
王 阳秀
(衡阳经济贸易学校, 湖南 衡阳 421101)
摘 要 : 张爱玲的作品中, 弥漫着浓郁的悲剧 色彩 , 她以 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故事: 一个个悲剧
傅雷曾肯定《 金琐记》 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作者 是“ 。
在这部小说中挖掘出了人性的悲剧。主人公曹其巧为了生存、
故事中, 无法找到一个“ 健康的、 正常的” 通过她的作品, 爱; 我
们能触摸到“ 人性恶” 的一面、 人的灵魂阴暗和丑陋的一角。 这 是 因为作者的身世、 经历、 思想感情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 , 她 才写出了人生真实而安稳的一面。 关键词: 悲剧感 人性揭示 苍凉回味
捧读张爱玲的作品, 她所写的是一种女性化的敏锐细腻 的感叹, 其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 她的第一部习作— 7岁时所写的小说便是一个悲剧故 事, 一个无题的家庭伦理悲剧, 一个小康之家里发生的姑嫂相 斗又相杀的故事。这使得她从此珍惜人世间一切可以品尝到 的舒适, 并在品尝的同时仍抹不掉心底的悲哀。 恋爱和婚姻是张爱玲作品的中心题材 ,一个个情爱悲剧 故事中, 无法找到一个“ 健康的、 正常的爱”情爱在游戏中进 , 行, 男女间虚伪、 欺骗, 进行着玩世不恭享乐主义的精神游戏。 《 倾城之恋》 是写一对精明过分的男女: 白流苏, 一个“ 破落户” 家的离婚女儿;范柳原, 一个饱经世故的老留学生。两个旧家 庭的弃儿, 茫然中抓住了对方, 犹如攀住了救命稻草。他们调 情、 互相吸引、 挑逗, 毫无真心。 最后, 是一座城市的沦陷, 他们 才有了“ 一点真心”但那真心并没多少可靠, , 他们婚后回到上 海, 范柳原“ 把他们的俏皮话剩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 白流苏 。 也还是“ 有点怅惘” 。 《 沉香屑 第一炉香》 中的葛微龙, 一个漂亮、 善良、 纯洁的 女中学生, 在金钱的诱惑下, 在她姑妈那飘荡着“ 满清末年淫逸 空气” 小世界的浸染下, 她对“ 这里的生活上瘾了”她已离不开 , 这里的生活。 终于成为“ 永远也填不满心里饥荒” 的姑妈和浪子 乔琪手中的工具, 为姑妈勾引男人, 为乔琪弄钱, 甘愿“ 改良为 娟”做了黄金的奴隶, , 妄想用金钱来锁住乔琪莫名其妙的爱。 《 十八春》 中的翠芝爱着叔惠, 当旧家庭的千金小姐想自 由恋爱是不可能的, 他们间的鸿沟无法跳过去。 假使没有曼璐 的陷阱、 没有祝鸿才作梗 , 曼祯和世均也不会有结合的希望 。 曼祯也好、 翠芝也好, 她们都无法逃离没落的旧文化、 旧观念 对她们的迫害。 腐朽的旧文化圈住了男男女女, 他们只能在其 中打转 , 走不出、 逃不掉 , 上演了一出出令人寒心、 阴差阳错的 悲情情爱故事。 张爱玲作品中对于人性冷漠的描写令人震慑, 通过她的 作品, 我们能触摸到“ 人性恶” 的一面, 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 一角。 她笔下的人物苍白、 渺小, 没有高贵的情操, 没有善良的 心, 也没有质朴、 憨厚的性格。 花凋》 《 中郑先生一副“ 标准上海 青年绅士”“ ,不承认民国, 自民国纪元起就没长过岁数— 是 酒缸里泡着的孩尸” 他“ 。 有钱的时候在外面生孩子, 没钱的时 候在家里生孩子”养了一大群孩子,全家不断吃零食, , “ 坐汽 车看电影, 孩子蛀了牙却没钱补, 孩子在学校买不起钢笔头” 。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上, 张爱玲是格外引人注目的。
她以无尽苍凉的笔调对女性进行叛逆的书写, 通过对一群徘徊在“死世界”边缘的女性的描写, 深刻地揭露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以及当时女性生存的困境。
她作品中的女性是可怜的、可恨的、可悲的。
纵观张爱玲所有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描写, 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典型形象的塑造。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篇11 、丧失母性的母亲形象俗话说母爱大于天, 母爱是众人赞赏的。
惟有张爱玲笔下的母爱是一反常态的, 她把人世间最美丽的母爱作了叛逆的描写, 她们或自私、或冷酷、抑或是无情, 都是身受环境的抑制。
在她的笔下曹七巧、顾太太、白流苏的母亲、川嫦的母亲她们的爱冷的让人不寒而栗!其中, 曹七巧这个形象是张爱玲笔下刻画的“最彻底的人物”。
曹七巧, 是个麻油店主的女儿, 原本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 她洋溢着青春气息, 是个讨人喜爱的大姑娘。
然而, 在“存天理, 灭人欲”、“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中, 她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代行父权的兄长把她嫁给了残废的姜家二公子。
门第上的悬殊, 使她很不适应姜家人的生活, 她的粗俗遭到了姜家上上下下的鄙视, 虽然生活的衣食无忧, 但是这种幸福并不是她想要的。
她心理的不平衡导致了她人性的扭曲, 导致了人性恶的发展。
姜家人在情感上对她的排挤是她人性扭曲的第一个因素。
作为一个正常的女人, 应该过正常人的生活, 而曹七巧嫁给的是一个骨痨患者, 畸形的婚姻不仅使她情感空洞, 同时也无法满足她正常的情欲, 虽然对小叔子季泽有爱慕之情, 但是那是近不得身的。
情欲上的饥渴和压抑感是导致她人性恶发展的第二个直接因素。
无性无爱的婚姻不仅使曹七巧正常的生理欲求得不到满足, 心理上也渐渐发生扭曲变形。
这时候她意识到只有钱, 只有金钱不会鄙视她, 而她也只能靠金钱来拥有立身之本。
金钱的枷锁是导致她人性蜕变的主要因素。
长期心理生理上的压抑使曹七巧感觉“人生在世, 还不是那么回事”而后, 当她的小叔子把那份家产挥霍地所剩无几的时候, 便到她面前倾诉起爱情来了。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她以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创作闻名于世。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她对女性角色的描绘和思考。
首先,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常常展现出复杂而矛盾的个性。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作者通过对两位女主角的描写,展示了她们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
红玫瑰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冲动的女人,她追求自由和爱情,不愿受到任何束缚;而白玫瑰则是一个温柔而顺从的女子,她将家庭和婚姻看作最重要的事情。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小说中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和碰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身份和角色的多样性。
其次,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置于男性的视角下。
在《金锁记》中,女主角茉莉被描绘成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女人,她的存在对男主角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然而,茉莉的内心世界却很少被揭示,读者只能通过男主角的眼睛来观察她。
这种置于男性视角下的描写方式,使得女性形象显得神秘而不可捉摸,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男女关系的复杂性和不平等。
此外,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赋予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在《色戒》中,女主角王佳芝是一个普通的女学生,但她却因为与日本间谍有染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情报来源。
尽管她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但她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成功地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并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对抗和解脱。
这种将女性形象赋予社会地位和权力的描写方式,展示了张爱玲对女性意识觉醒和自我解放的思考。
最后,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描绘成具有独立思考和情感世界的个体。
在《小团圆》中,女主角柳如是一个聪明而独立的女人,她对婚姻和家庭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尽管她最终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她的坚持和努力展示了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将女性形象描绘成具有独立思考和情感世界的方式,反映了张爱玲对女性自我认知和自由选择的关注。
张爱玲的小说《爱》及详细解读
爱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很远,站定了,轻轻地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小说全文不过300字,被称为二十世纪最短的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美丽女孩,在她十五六岁的一个春天的晚上,就在她家后门口,手扶桃树站着,看到了对门住的一个年轻人。
年轻人轻轻地说了声“奥,你也在这里吗?”他们静静地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
后来,这女孩被亲眷拐卖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
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那个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个年轻人。
赏析1小说十分简洁、凝练,耐人寻味,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一、以独特的视角发掘人性的丑恶。
谈张爱玲小说而不谈其身世,几乎是不可能的。
张爱玲出身于清末豪门世家,但因父母离异,从小就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温暖和母爱,在高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
父亲的粗暴、母亲的冷落和继母的虐待,使敏感早慧的张爱玲受到极大的心灵创伤,过早地积累了对世界的敌意和恐怖,产生了对人性的怀疑与否定,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观察视角。
小说《爱》中的这个女孩,生于小康之家,“生得美”,于是,就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说成”,后来她“被亲眷拐了,卖他乡外县去作妾”,从此开始了她“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的屈辱悲惨的一生。
现代小说解读张爱玲作品选读
现代小说解读张爱玲作品选读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作品而闻名。
本文将选取几篇张爱玲的作品,对其进行解读,通过对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的剖析,深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现代小说意义。
1. 《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以青年女子罗秀英嫁入豪门为背景,描写了她对伴侣崇拜的迷恋和婚姻生活的无奈。
通过对罗秀英的情感心路描写,张爱玲深刻地展现了女性在传统家庭中的压抑与困境。
作品以细腻而又典雅的笔触,将女性内心的心理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
2. 《红玫瑰与白玫瑰》《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故事以乱世中爱情的起伏和矛盾为主题,通过对两个女性形象的对比描写,探讨了爱情和婚姻的本质。
作者通过对两个女性角色的塑造,巧妙地展现了爱情中的错综复杂,以及人性中的欲望和现实。
3. 《倾城之恋》《倾城之恋》以1920年代上海滩的复杂政治背景为背景,通过讲述富家女慕容慧星和英俊风流的冯文学之间离奇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小人物在大背景下的沉浮命运和命运的残酷。
张爱玲在作品中揭示出虚伪与真实,个人欢乐与世俗悲剧之间的对立冲突,以及个人信念在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力。
4. 《金锁记》《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抗战时期的上海为背景,通过描述儿童袁文生的成长经历,展示了一个家庭在困局中的嬉笑怒骂以及对生活的坚持。
张爱玲以犀利的语言和幽默的笔调,展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残和变革,同时也展示了生活中的希望和力量。
通过对以上几篇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的作品呈现出对女性命运和爱情的特殊关注,同时也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性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通过描绘细腻入微的情感和独特的叙述手法,张爱玲的作品融汇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元素,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结起来,张爱玲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个体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也通过情感的细腻刻画打动了读者。
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特色解读
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特色解读在我国文坛史上,张爱玲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她之所以能够在文学界颇具盛名,就是因为她笔下塑造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描绘的动人的爱情故事以及处处透出的对人性的洞悉和解剖,在她的作品中,语言艺术无处不在。
词句绚烂、修辞巧妙,无不凸显出她的作品的独特魅力。
平声字的运用渲染了整体的悲哀基调,叠音字又让情感百转千回,华丽和悲哀,在她的诠释下都成为了美的代表,共同造就了张爱玲小说独具一格的语言特色。
标签:张爱玲;小说语言;语言特色引言张爱玲笔下的故事多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香港为背景,讲述这些时代、背景之下都市男女的人生浮沉。
她非常善于对事情的深入剖析,洞察内心,以笔法精湛而为人称道。
在《茉莉香片》的开头,张爱玲写道“……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
”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形容她的小说艺术,即“华美而悲哀”。
本文尝试由修辞学的角度着手,来对张爱玲的小说艺术风格进行探究,感受其中的华美和悲哀。
一、古典文学的印记张爱玲骨子里是偏向传统的,有非常古典的一面,虽然她的行为表现和中国传统女子很不一样,小说中的人物却各个都是典型的“中国人”,体现出典型的中国特征。
无论怎样的人物,都被贴上了中国化标签[1]。
古典文学语言就是张爱玲作品的底色。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红楼梦》的痕迹。
以《金锁记》来说,二者除了故事环境相似之外,书中的人物的说话风格、言行举止等风格都非常相近。
都是家长里短的故事,都是细腻的语言,想到那些人物的举止神态,很容易联想到《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那些活泼的、生动的话,就像是从《红楼梦》中的人物口中说出来的,但在《金锁记》当中又是那样的贴切、自然。
比如她描写曹七巧出场的部分“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四下里一看,笑道:‘人都齐了。
今儿想必我又晚了!怎怪我不迟到——摸着黑梳的头!谁教我的窗户冲着后院子呢?单单就派了那么间房给我,横竖我们那位眼看是活不长的,我们净等着做孤儿寡妇了——不欺负我们,欺负谁?’”一个疯丫头的形象跃然纸上,性格风风火火、说话泼辣刁钻,和凤姐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张爱玲小说的存在主义解读
张爱玲小说的存在主义解读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张爱玲的创作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她把那个变动的社会作为她所写生活与人物的活动背景,描写那个社会中属于旧时代的人们变动的生活,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动中人和人心的变化。
张爱玲知道自己与周围的现实之间隔着一堵厚厚的围墙,她在精神的思辨中确认了人类存在的荒诞性和人本来的孤独状态,她的作品也因此而营造出一种悲凉的存在主义氛围。
一、《倾城之恋》:生存的困境张爱玲的创作直言不讳地将“饮食男女”作为人生的全部,很难让人把她和形而上的哲学联系在一起,然而香港学者刘再复对她做出了迥异于他人的评价:“在本世纪中,张爱玲是一个逼近哲学、具有形而上思索能力的很罕见的作家。
浸透于她的作品中是很浓的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悲观哲学氛围……张爱玲这种对人生的怀疑和对存在意义的叩问,使得她的作品挺进到很深的深度。
中国现代文学,普遍关注社会,批判社会的不合理,但缺乏对人类存在意义的叩问这一维度。
而张爱玲的小说却在这一维度上写出精彩的人生悲剧。
”[1]这样的评价是否过高仍值得商榷,但可以确定的是,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对人性和人的生存困境的展示,使她同存在主义哲学之间建立了某种可以相互阐述的关系。
在“男女问题”这条主线中,张爱玲用独特的视角在审视着现代人,她所关注的是人类本质上的孤独和被抛掷状态,直逼人类生存的困境,这就使张爱玲的创作,尤其是其小说中呈现出明显的存在主义倾向。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所有小说中堪称圆满的一个情爱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集中展示了世界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世界的荒诞与人的荒诞,命运的不可把握与情爱的不可靠,这里,没有真假、是非、善恶、因果的道德判断,而是充满了对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的暗示。
从封建遗老家庭走出来的白流苏,因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与其离婚,却又因为与兄嫂发生争执而在家庭里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母亲的冷漠,兄嫂的冷嘲热讽都使得流苏感到在这样的一种处境中无处容身。
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有活路,我早走了!我又没念过两年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我能做什么事?”[2]这样的存在,使得她处于非常痛苦的精神和生存困境之中。
解读张爱玲范文一份
解读张爱玲范文一份解读张爱玲 1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张爱玲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张爱玲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凄风苦雨,处处弥漫着__的寥廓凄迷。
寂寞的文坛上,她是轰轰烈烈的满山杜鹃,灼灼的大红色,既突兀又自然;她是姹紫嫣红的罂x,颔首低垂里,带着诱惑和神秘;她是开在阴暗角落里的玫瑰,凄红而妖艳,藏不住浮世的悲欢。
她的小说集叫《传奇》,而她自己也正是上海瑰丽的传奇之一。
冷暖人生1921年,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地处公共租界的张家公馆。
她的爷爷张佩伦是晚清翰林院学士,外祖父更可谓大名鼎鼎,乃是稍微了解一点中国近代史的人就知道的李鸿章。
可以说她是地道的贵族后裔,血管里流淌着“贵族的血液”。
两岁的时候她随全家迁居北方,直至8岁才搬回上海。
8岁以后的日子对于她来说是残缺不全、黯淡凄楚的——父母失睦离婚,不久父亲再婚。
因为看过太多太多关于后母的小说,她认为世上最坏的事情莫过于此。
“我只有一个迫切的感觉: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件事发生。
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
”和她想的一样,她的后母待她很不好。
17岁那年,年少的张爱玲终于受不了后母的虐待,从父亲__她的黑屋中逃了出来,逃到母亲那里,从此和那个封建家庭断绝了一切联系。
然而等待她的并非幻想中的幸福与美满。
她的母亲是一个新式女子,颇受__文化的熏染,几度与她的姑姑一起远赴法国留学。
对于张爱玲,她的母亲一心想将她培养成一个淑女。
但她在父亲家里孤独惯了,对于骤然要在窘境中学做人,而且是学做淑女,感到非常困难。
因此,母女间也开始产生了隔阂。
如果说她的情感世界里还有什么轻松愉快的部分,那就只有她的姑姑张茂渊和好朋友炎樱了。
她在《姑姑语录》中说:“我姑姑说话有一种清平的机智见识,我告诉她有点像周作人他们的。
”在《炎樱语录》中她则记录了这个黑皮肤女孩的许多有趣的奇思妙语。
正是由于她们的存在,她不幸的童年里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天真,偶然也有一丝生活的甜蜜。
悲凉而无奈的歌——张爱玲《封锁》解读
悲凉而无奈的歌——张爱玲《封锁》解读悲凉而无奈的歌——张爱玲《封锁》解读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而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独到的观察力而著称。
其中,短篇小说《封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本文将通过对《封锁》的解读,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悲凉情感和无奈感受。
首先,从叙事视角上来看,《封锁》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主人公欣子的生活。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欣子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更具体地展示出来,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她的内心体验。
然而,叙事者的选择象征了现实社会对于个体的封锁和围困,就像一个围观者无法真正参与到他人的内心世界中一样,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封锁是无法避免的现实。
其次,通过人物塑造,作者把欣子描绘成一个在封锁中生活的女性,她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欣子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她的丈夫被捕,她被迫与现实斗争,同时她内心的渴望却难以言说。
小说中描述了欣子心理上的痛苦和挣扎,她试图逃避现实,但又不能完全脱离,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让人感到无奈与悲凉。
欣子的内心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她渴望自由的愿望,愿意过上自己真实的生活,然而现实的封锁却使得她的渴望无法实现。
另外,《封锁》中还反映了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封锁和群体无奈。
小说背景设置在了动荡的战乱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被封锁了起来,人们被限制在生活的小圈子里,面对着窒息的压力。
小说中的公共场所和私密关系被严格限制,人们的自由受到了强烈的约束。
这种社会封锁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曾经亲密无间的夫妻关系还是朋友间的交往,都面临着阻碍和破裂。
这种社会、情感的封锁呈现出悲凉的氛围,人们似乎被困在了封锁的世界中。
最后,《封锁》中的描写语言和意象也传递出悲凉和无奈的情感。
张爱玲以她独特的笔法,用简练而深刻的句式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她眼中那一丝丝无法言说的悲伤让人动容。
小说中的意象也诠释了无奈的情感,比如黑暗、沉默、封锁等,这些意象深深地映射了欣子内心的困顿和挣扎。
张爱玲第一炉香解读
张爱玲第⼀炉⾹解读
1. 张爱玲在《第⼀炉⾹》中想要表达什么
想表达爱情,亲情,尊严,⼈性,在物质利益⾯前通通不堪⼀击的幻灭。
就像圣经上说的那样爱如扑风,⼀切都是空。
可是葛薇龙这个傻孩⼦,在清楚的看清了这个结局之后,依然义⽆反顾的深陷泥沼,且毫⽆怨⾔。
⼀个⼥孩⼦,在这个浮华精巧的世界⾥,想要活的充裕富⾜,如果没有男⼈的帮衬,她会是多么的艰难。
葛薇龙年轻美丽,对⽣活充满期盼,想通过⾟苦完成学业来获得改变⼈⽣命运的权利,但最后,都失败了。
在⽣活⾯前,她们⼼⽢情愿的妥协了,从⽽选择了⼀条更为便捷,更为舒适的道路,就像亦舒在⽂中写道的那样:“我不介意出卖我的青春,青春不卖也是会过的。
”。
扩展资料
剧情介绍:
上海⼥学⽣葛薇龙求学⾹港,投靠姑母梁太太,被梁太太利⽤,当作诱饵来吸引男⼈,葛薇龙渐渐沉迷在纸醉⾦迷中,后来被花花公⼦乔琪乔吸引。
为了继续过声⾊⽝马的上流社会⽣活,不惜出卖⾃⼰的灵魂,费尽⼼机嫁给了乔琪乔,最终沦为姑母梁太太和乔琪乔敛财的⼯具。
结局不⾔⽽喻,当葛薇龙失去利⽤价值时就会被乔琪乔⽆情地抛弃。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读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读张爱玲《倾城之恋》解读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作家,她的小说中弥漫着一种梦魇般挥之难去的悲凉氛围,虽然其中也有着人生的种种热闹繁华,但最终都难逃一个苍凉破败的结局。
而《倾城之恋》似乎是一个例外。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也是《传奇》中最具有传奇色彩且唯一以大团圆收场的小说。
故事讲的仍是张爱玲擅长的男女情爱:白流苏和范柳原,一个破落世家的离婚女儿和一个饱经世故的老留学生,两个来自不同文明和世界,有着不同身世和欲求的原本毫不相干的人被命运的巨手搓合在一起,靠一场惊心动魄的倾城战火结成了婚姻,在那兵荒马乱的时代里做了一对平凡的夫妻,这在张爱玲满是残缺的故事中是少有的圆满结局。
然而这个看似各得其所皆大欢喜的圆满里却蕴含了更深刻的不圆满,这段得意缘的华丽底色上衬出的其实是现代人灰色人生的苍凉和悲哀。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她对女性可悲生存处境的感知与体认。
《倾城之恋》也是如此。
它可以看作是一曲女性生存困境的苍凉之歌。
对于流苏,很多人将她视作情场的赌徒,是个以婚姻为职业,借谋爱来谋生的恶俗女人,也有人认为她是封建专制和男权社会的双重受害者,是个值得同情和悲悯的弱者形象。
而张爱玲本人则在《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中称赞流苏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女人,有决断,有口才。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流苏以及她的倾城之恋呢?流苏出身于式微旧家庭,是那种比较完整地接受了封建传统文化熏染的女性。
范柳原就认为她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而他之所以对流苏一见钟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后者身上所具有的完美的古中国情调。
但流苏又并非完全是旧式的,她虽然接受了封建包办婚姻,但当性情暴躁的丈夫对她百般虐待时,流苏并不是像大多数旧式女人那样委曲求全忍辱偷生,而是愤而与之离婚。
尽管在这个走出丈夫家门的过程中夹杂着太多痛苦和无奈,却表明流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恪守三从四德凡事逆来顺受的懦弱女子了,她已经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人格和权利,可是她仍要面临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
(完整word版)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解读
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解读周茜几乎少有女人不爱服装,也几乎少有女人能象张爱玲那样举重若轻地描绘服装。
一篇五千余字的《更衣记》,有一个女人对服装难以言喻的迷恋之情,更有一般女人难有的对服装千变万化的智慧之思。
“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作者以此起笔,是颇具匠心的,实际上没有比一年一度晒衣裳的场景更能展示一个普通女人与服装的关系了.那本是一件烦琐的家务,却又偏偏让女人们乐此不疲:“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置身于缤纷衣袂中的女人对于服装的莫名之心,被作者微妙地道出,非女人不能体味。
衣裳在太阳的暴晒后,时光的推移中,“然而现在已经冷了”――那个悠闲、平静、绣金的世界随着落日永远地逝去了。
接着第二段承首句的“如果当初”而来,生发出张氏特有的妙语:“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把“回忆”联系起来的是残存在衣裳中的樟脑香.衣裳的回忆、服装的历史将在这香甜而怅惘的气味中徐徐展开。
于是,一部“更衣记”――服装的更新换代的历史,在作者津津乐道于衣领的忽高忽低、衣袖的时长时短中悄然演进.一、“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张爱玲开宗明义,概括了第三至十一自然段的内容和主旨。
作者从满清开国写起,那时,因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明代遗风.17世纪中叶直至19世纪末,女子的服装是宽大的衫裤,加“大袄”、“中袄"、“小袄”,再加“云肩背心”的层层压迫。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
”这哪里是人在穿衣,而是衣在装人,只见衣衫不见人,人的主体性全然丧失.人虽然无足轻重,但穿什么却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
张爱玲的散文红玫瑰与白玫瑰解读
张爱玲的散文红玫瑰与白玫瑰解读张爱玲的散文《红玫瑰与白玫瑰》解读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以独特而深入的洞察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其中,散文《红玫瑰与白玫瑰》被广大读者广泛传播与研究。
本文将对这篇散文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张爱玲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散文《红玫瑰与白玫瑰》以“红玫瑰”和“白玫瑰”这两个象征着不同性格与命运的女性形象展开,深入探讨了爱情、婚姻、命运和社会现实等主题。
通过对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对比,张爱玲在作品中揭示了现代女性的矛盾和困惑。
首先,红玫瑰和白玫瑰塑造了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
红玫瑰代表了一个放荡不羁的女人,她自由奔放,不受拘束,不按常理出牌。
而白玫瑰则代表了一个温柔贤淑的女人,她忍辱负重,默默无闻。
通过对红玫瑰和白玫瑰在外貌、性格和品性上的对比,张爱玲巧妙地展示了现代女性的两面性。
她们或者为了独立而舍弃传统道德规范,或者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迎合社会的期待。
其次,散文中透露出了对婚姻制度的思考。
红玫瑰与白玫瑰都陷入了不幸的婚姻中。
红玫瑰嫁给了一个不能给予她真正爱情的丈夫,而白玫瑰则被迫嫁给了一个不懂她的男人。
通过对两位女性婚姻生活的描写,张爱玲探讨了传统婚姻制度对女性所带来的种种限制和压迫。
她通过这两个形象,反思了女性在婚姻中所失去的自由和幸福。
此外,散文中的描写还呈现了命运对女性的影响。
红玫瑰并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她的人生道路注定了是一条悲剧的道路。
而白玫瑰则通过自我努力改变命运,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这种对命运与自由意志的思考,使散文更加深刻。
通过对《红玫瑰与白玫瑰》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她在作品中通过红玫瑰与白玫瑰这两个形象,传递了自己对女性命运和传统价值观的反思。
她借散文这一形式,引发读者对婚姻、爱情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综上所述,张爱玲的散文《红玫瑰与白玫瑰》以红玫瑰和白玫瑰为载体,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细节的把握,深入刻画了现代女性的复杂内心世界和命运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经典语录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 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 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听到一些事,明明不相干的,也会在心中拐好几个弯想到 你。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
• •
•
•
• •
家庭背景
• 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 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 家道已然完全败落。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 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受父亲风雅能文 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 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 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 西 洋化的。 •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 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 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 浊。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 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张 爱 玲
关于张爱玲
在四十年代的老上海,曾经有一 个女人,她的声名叱咤,红极一 时,在上海掀起了一阵狂风暴雨。 虽然如流星般一闪即逝,但那一瞬间的绚 烂,却给现代文坛留下了永久的辉煌。 她在当时、现在、甚至将来都不减魅力的代表作 《传奇》、《流言》,被人们称作奇迹般的杰作, 欣赏者们把它们与《红楼梦》、英国作家毛姆的 作品等相提并论;而反对者却因她的一段私情而 不以为然,但仍承认她的才情,她的天分;当她 独自在美国隐士般谢世后,人们称其为:一个 “王朝”的结束……
相关著作
浮花浪蕊,五四遗事,一经提来多少恨, 误入连环套,古今无数痴怨女。 燎一壶、沉香屑,却闻茉莉香。 绣鸾付与鸿鸾禧,一生只候半生缘。 只一桩、戒色。 琉璃作瓦,金锁曾记,聚少离多年青时。 且品桂花蒸,人生几何倾城恋。 撷几枝、郁金香,但见花凋色。 心经读罢燃红烛,红烛泪下小团圆。 吟几段、留情。
爱情故事
•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 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 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 的分手,都堪称一场“传奇”。 • 1944年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并结婚,后来 胡先后与护士周训德、寡妇范秀美如胶似 漆。离婚后张依然资助胡 • 后张改嫁美国剧作家赖雅,不久赖雅瘫痪, 张照顾他至死,一生无子嗣
END
———WZB倾情奉献
生平
• • 1920年 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瑛。 1922年 迁居天津。 1928年 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1930年 十岁时,改名为张爱玲。 1931年 秋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 1932年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短篇小说处女作 《不幸的她》。 1933圣 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刊载第一篇散文《迟暮》。 1938年 旧历年的前一天,逃出父亲家,从此与父亲家告别。同年,她考取了英国的 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前往。 1939年 考进香港大学专攻文学。两年後,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 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和胡兰成。 1944年 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传奇》发行。与胡兰成结婚,炎樱作为证婚人。 1945年 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 1947年 与胡兰成离婚。 1948年 以梁京为笔名在上海《亦报》连载《十八春》(后改名“半生缘”) 1952年 移居香港,赴港后,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工作。 1955年 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 1956年 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时年,张爱玲36岁,赖雅 65岁。 1960年 成为美国公民。 1961年 张爱玲在台湾旅行期间,丈夫赖雅在美中风瘫痪。 1967年 赖雅以76岁高龄去世。 1973年 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1995年 9月8日逝世于洛杉矶公寓。
童年阴影
• 从张爱玲四岁起,便由于母亲的离开,使得她的 童年缺失了应有的母爱,在父亲又娶继母以后, 便开始在继母、父亲的统治下受尽煎熬。一次由 于与继母争执,结果被父亲毒打、监禁中,让她 在“数星期内已经老了许多年”。 • 因此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家不仅没有丝毫的温馨 与甜蜜,而是那么的黑暗、寂寞与荒凉,并散发 着腐烂的气息,成为了伴随她一辈子伤痛的记忆。 孤独和寂寞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她童年生活的最 大情感体验,这驱使着她走向一条内省、敏感、 自我封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