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
·全科临床研究·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尹汝尊,刘瑞春,马太成【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糖尿病合并偏侧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6例均在血糖控制不良的情况下急性起病,均为突发一侧肢体舞蹈样运动,症状均清醒时出现,睡眠时消失,影像学表现有其特征性,头颅CT显示出现舞蹈样症状肢体的对侧尾状核和/或豆状核早期呈高密度,头颅MRI显示相对应的部位片状T1高信号,T2等稍低、或混杂信号,无明显水肿征象。
所有患者均给予控制血糖治疗,其中4例给予氟哌啶醇治疗,症状均在短期内改善。
结论糖尿病合并偏侧舞蹈症与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有关,结合特定部位的影像学改变可以做出诊断。
通过控制血糖,症状可以在短期内缓解。
【关键词】糖尿病;偏侧舞蹈症;影像学【中图分类号】R587.1R74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152(2013)01-0095-02偏侧舞蹈症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多表现为一侧上下肢或面部不自主、不规则的舞蹈样动作,是一组锥体外系症状。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临床少见,若不及时诊治,将延误治疗。
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组总结临床收治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6例,对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进行讨论。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6 2011年收治的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患者共6例,男性2例,女性4例。
发病年龄为55 75岁,平均65.3岁。
既往均有糖尿病史,糖尿病史3 8年,平均5年,均未有效控制血糖,2例合并冠心病,2例合并高血压。
所有患者诊断时排除了Huntington舞蹈病、小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及药物性、脑梗塞、一氧化碳中毒及其他系统性疾病等导致的舞蹈症史。
1.2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发病后均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甲状腺功能等。
糖尿病偏侧舞蹈症诊断标准
糖尿病偏侧舞蹈症(Diabetic Hemichorea-Hemiballismus,DHH)是一种少见但独特的运动障碍,通常与糖尿病相关。
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不自主的、非节奏性的舞蹈般的运动,通常出现在身体的一侧(单侧性运动障碍)。
诊断糖尿病偏侧舞蹈症通常需要考虑以下标准:
1. **临床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自主的、舞蹈样的运动,通常是单侧性的(只在身体的一侧)。
这些运动可能涉及手臂、手部、腿部或面部肌肉。
2. **相关病史**:患者有糖尿病的病史或正在接受糖尿病治疗。
3. **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如MRI或CT扫描)可能用于排除其他病因,如中风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4.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相关检查,以确认患者的糖尿病情况。
这些标准可以作为诊断糖尿病偏侧舞蹈症的参考,但诊断过程仍需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判断。
因为糖尿病偏侧舞蹈症是相对罕见的情况,专业医生可能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神经系统疾病
来最终确诊。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8例临床分析
成 分是 基底 神 经节 ,包 括 尾状 核 、壳核 、丘 脑底 核 、苍 白球 、黑 质
等 结构 ,共同组成 多条调节 运动 的复 杂的神 经环路 ,偏 侧舞蹈症 就是 上述 结构部 分损害 形成的 。其病 因较 为复杂 ,可为脑血 管病 、遗 传性
疾 病 、代谢性 疾病 、感染 、药物 影响 以及 神经 系统退行 性疾病 等”。 】
糖尿病性偏侧 舞蹈症8 临床分析 例
邹胜 华 林 敏
( 阳医专附属 医院神经 内科 ,湖 南 邵阳 4 2 0 ) 邵 2 0 0
【 要 】 目的 探 讨 糖尿 病性 偏 侧舞 蹈 症 的 临床 表现 、影 像 学特 点 及 发病机 制 。方 法 回顾 性 分析 了我 院收 治 的 8 糖尿 病 性偏 侧舞 蹈 症病 摘 例 例 , 其 临床 表现 、影像 学特 点 及 发病机 制 等方 面进 行 分析讨 论 。结 果 8 偏侧 舞蹈 症 在血 糖控制 不 良情 况 下发作 , 对 例 表现 为 累及 单侧肢 体 和 / 面部 的舞 蹈样 运 动 , 头颅 C 或 T检 查表现 为舞蹈 症 状 对侧 的尾 状核 、壳核 和 ( 或)苍 白球 高 密度 影 ,头颅 MR 检 查为 T J 1高信 号 ,T 2 低 信 号 , 无水肿 征 象。 结论 偏 侧 舞 蹈 症可 见于血 糖控 制 不 佳 的糖 尿 病 患者 ,表 现 为偏 侧肢 体 舞 蹈样 运 动 。C T表 现 为 高 密度 影 ,MR 为 I T 高 信号 ,T 1 2低 信 号。 发病 机制 尚 不明确 ,可 能微 血 管 病 变引起 的 出血和 缺血 病 变有 关 。
意义 ( <O 5 <0 1 , . 或P . )。 0 0
总之 ,布地 奈德 与复方异丙 托溴铵 雾化吸入 治疗小儿 哮喘急 性发 作 能提高治疗疗 效 ,改善血 气状况 ,值得 推广 应用 。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是一种较少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特征是在单侧肢体或面部出现快速、不规则、无规律和不自主的运动。
这种病症通常由糖尿病引起,因此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就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临床表现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典型症状是在单侧肢体或面部出现快速、不规则、无规律和不自主的运动。
这些运动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并可能伴随疼痛、肌肉僵硬和无力等症状。
患者还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失眠、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等情况。
二、诊断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病史方面,患者通常有糖尿病病史,且可能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麻木、眩晕等。
体格检查方面,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运动情况,并测试患者的肌力和协调性。
医生还可能需要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三、治疗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糖和对症治疗。
控制血糖是治疗的基础,通过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对症治疗方面,医生可能会给予患者镇静剂、抗抑郁药或抗癫痫药等药物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焦虑等症状。
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也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和协调性。
四、预防预防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关键是积极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
定期进行体检和神经检查也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该病症。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休息和锻炼结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是一种由糖尿病引起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了解该病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患者及早发现和治疗该病症。
预防该病症的关键是积极控制血糖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NHDC)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糖尿病并发症,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
NHDC的主要特点是高血糖、高渗透压、脱水、意识障碍或昏迷,以及无明显酮症。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1. 引言描述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是什么,并提出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2. 背景知识2.1 糖尿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2.2 偏侧舞蹈症的定义和病因机制2.3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发生机制3. 临床表现3.1 运动障碍症状的特点和分类3.2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表现4. 诊断标准4.1 确诊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主要依据4.2 诊断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其他辅段5. 治疗方法5.1 物理治疗方法介绍5.2 药物治疗方法介绍5.3 手术治疗方法介绍5.4 康复治疗方法介绍6. 预后评估6.1 影响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预后的因素6.2 预后评估指标与方法7. 临床病例分析7.1 病例一: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典型表现和诊断7.2 病例二: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不典型表现和诊断7.3 病例三: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治疗及预后评估8. 结论总结本文所述的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
附件:附件一:病例一详细资料附件二:病例二详细资料附件三:病例三详细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1. 糖尿病: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特征是血糖水平长期超过正常范围。
2. 偏侧舞蹈症:一种神经系统运动障碍疾病,特征是非自愿性的肌肉收缩和不协调运动。
3. 诊断标准:用来判断是否符合某种疾病的特定标准,包括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等方面。
4. 物理治疗方法:使用物理手段来改善症状和提高功能,如物理疗法、按摩、理疗等。
5. 药物治疗方法:使用药物来治疗疾病,如抗糖尿病药物、肌肉松弛剂等。
6. 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外科手术来治疗疾病,如脑深部刺激术、电刺激术等。
7. 康复治疗方法:通过康复训练来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如物理康复、职业康复等。
糖尿病合并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糖尿病合并偏侧舞蹈症临床少见, 现将 6例该病 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系 2000~ 2008 年苏州大学附属第 二医院就诊的患者, 男 1例, 女 5例; 年龄 46~ 79岁, 平均 61. 5岁。出现舞蹈样症状 1~ 3 d, 平均 1. 5 d。 6例患者有 5~ 29年的糖尿病史, 1例伴有高血压。 1. 2 临床表现 6例患者均在神志清楚情况下突然 出现一侧肢体不自主的快速、大幅度不规则的舞蹈样 运动, 反复旋转屈伸运动, 肢体远端为重, 上肢重于下 肢, 1例伴口角处不自主的抽动, 另 1例口角及眼角 均有不自主的抽动, 症状均在精神紧张激动时加重, 安静时减轻, 入睡后消失。神经系统查体除 1例舞蹈 样症状肢体侧 Babinski征可疑阳性外, 无其他神经系
# 466#
J C lin Neu ro,l December 2009, V o.l 22, No. 6
糖尿病合并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 学术交流 #
葛永春, 赵合庆
=摘要 >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及 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 性分析 6例 糖尿病合并
偏侧舞蹈症患者的临床 资料。结 果 6例患者均在血糖控制不良的情况下 急性起病, 舞 蹈样症状 累及单侧肢
本组 6例均为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且血糖控制不
PET研究发现, 相应损害区域的脑葡萄糖代谢率显著 降低; Ohara等 [ 4] 对 1 例该病患者尸体解剖发现, 壳 核处有大量梗死灶伴有星形细胞增生; 有研究 [ 5, 6] 应
用 SPECT 检 查发现, 受 累基底 节区为 低灌注; N ath 等 [ 2 ] 解剖了 1例因并发症死亡的该病变患者, 发现病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diabetic hemichorea-hemiballism)是一种罕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扭转性的运动异常,通常出现在肢体的一侧。
本文将对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一、临床表现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通常表现为单侧肢体的不自主动作,包括扭转、扑动、摆动等。
这些运动异常常常呈现跳跃性质,在运动过程中伴有骨骼肌的收缩和放松。
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性的、无法控制的协调失调,导致日常活动的困难,如饮水、进食、穿衣等。
二、发病机制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研究认为与糖尿病相关的神经代谢异常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糖尿病时,高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浓度的变化可能引起神经元活性的改变,导致扭转性运动的发生。
此外,糖尿病病理过程中的血管损伤、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也可能与病情有关。
三、诊断与鉴别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相关病史。
血糖检测和神经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和确认糖尿病的存在。
同时,鉴别诊断也需要考虑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症状,如脑血管病变、代谢异常、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四、治疗方法目前对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治疗尚无统一的方案,治疗方法可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轻度症状的患者,糖尿病的控制和药物治疗往往可以改善舞蹈症状。
而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或抗震颤药物,如异丙嗪、戊氮平等。
此外,物理治疗如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也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运动障碍。
五、预后与预防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原发糖尿病的控制情况有关。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随着糖尿病的控制和治疗的进行,舞蹈症状往往可以逐渐减轻或消失。
预防方面,良好的糖尿病管理是预防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关键,包括定期监测血糖、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遵医嘱使用药物。
六、结论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是一种糖尿病相关的罕见运动障碍疾病,在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还存在挑战。
糖尿病性舞蹈症病例分享
抗癫痫药
用于控制舞蹈症状的发作,如卡马西平、丙 戊酸钠等。
镇静剂
用于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烦躁情绪,如苯二氮䓬 类药物。
饮食调整
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保持水分充足
减少高糖、高淀粉和高碳水化合物食 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 食物的摄入。
多喝水,避免脱水,有助于控制血糖 水平。
控制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和健康脂肪,如 鱼肉、鸡肉、豆类和坚果等。
运动疗法
01
02
03
有氧运动
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代 谢水平。
力量训练
进行适量的力量训练,有 助于增强肌肉力量和稳定 性。
平衡训练
针对患者的舞蹈症状,进 行平衡训练和协调性训练, 有助于改善症状。
04
治疗效果与预后
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
大多数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舞 蹈样动作会有所减轻。常用的药 物包括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和
2
复发风险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复发,尤其是在血 糖控制不佳或应激情况下。因此,保持 稳定的血糖控制和预防应激是预防复发 的关键。
3
并发症
糖尿病性舞蹈症可能伴随其他糖尿病相 关的并发症,如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 病变和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舞蹈症的 同时,也需要关注和治疗这些并发症。
注意事项
及时诊断
糖尿病性舞蹈症是一种罕 见但可治疗的疾病,及时 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 的预后非常重要。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状态以及 糖尿病病程较长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患 者罹患糖尿病性舞蹈症的风险。
症状分析
糖尿病性舞蹈症患者通常表现为面部、上肢和躯干的不自主、无规律、快速而多变的舞蹈样动作,严重时可影 响日常生活。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而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是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其特点是病人在行走时存在偏侧性异常姿势和舞蹈样动作。
本文将对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表现、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临床表现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主要表现为行走时的偏侧性异常姿势和舞蹈样动作。
患者在行走过程中,常伴有不自主地抬高一侧肩膀、甩动一侧手臂和腿部以及躯干的侧弯等症状。
此外,病人还可能出现面部扭曲、舌头偏斜和动作失调等表现。
二、病因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与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病理学改变有关。
糖尿病引起的高血糖和糖尿病相关的神经病变可能导致神经元的异常兴奋性和痉挛性肌肉的出现,从而导致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发生。
三、诊断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的观察和糖尿病的病史。
医生通常会仔细检查患者的行走姿势和动作以及相关的神经系统表现,以确定是否存在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特征。
同时,医生还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了解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
四、治疗治疗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主要目标是缓解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1.药物治疗:目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和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首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改善神经传导和减轻肌肉痉挛来缓解症状。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主要包括物理理疗、康复训练和运动疗法等。
物理理疗可以通过热敷、电疗和超声波等手段缓解症状。
康复训练和运动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和平衡功能,改善行走姿势和动作。
总之,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是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其临床表现独特。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行走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然而,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偏侧舞蹈综合征2例临床分析
给予抗癫痫等 处理 , 者病 情继 续加 重 。 患 病 后 l 患 者 开 始 出现 右 侧 肢 体 持 续 不 O天
自主 运 动 , 只有 在 睡 眠 时 症 状 才 消 失 , 由 于动 作 出 现不 可 预 测 , 者 因 此 多 次 伤 及 患
疗。
不 自主运 动以不同组合形式持续存在 , 该
侧肌力 、 济运动 、 反射检查无法 配合 , 共 腱 左侧肢体肌力 、 反射 正常 , 侧 肢 体共 腱 左 济运动正常 , 侧 肢体 痛觉 正常 对称 , 双 双 侧 巴 氏 征 阴 性 。 实 验 室 检 查 : 糖 血 2 . m lL 尿 糖 (+ + +) 肝 肾 功 能 、 83 mo , / ,
占位征 象。诊 断 为 “ 尿 病 偏侧 舞 蹈 综 糖 合 症” 。治 疗 在诺 和 灵 +甘 精胰 岛素 控 制血糖 的基 础上 , 给予氟 哌 啶醇 口服 。5 天后患者血 糖稳 定 在餐 前 6~8 o L mm l , / 餐 后 7 ~1 m lL 1 mo 。2周 后 患 者 面 部 动 /
异 常 , 侧 面 部 可 见 不 自主 抽 动 , 面 部 右 在
眼, 动作很少 相同 , 说话有 时突然 中断 、 不 连 贯 , 上 肢 可 见 元 规 律 、 目的 、 大 的 右 无 粗 不 自主活动 , 各关 节 屈伸 、 内收 、 展 、 外 扭 转, 右侧肢体 肌力五级 , 济运动 、 反射 共 腱 检查无法配 合 , 侧 肢体 肌力 、 反射 正 左 腱 常 , 侧 肢 体 共 济 运 动 正 常 , 侧 肢 体 痛 左 双
无 目的 、 大 的 不 自主 活 动 , 关 节 无 规 粗 各 律 的 屈伸 、 内收 、 展 、 转 , 指 不 断 屈 外 扭 手 伸 , 部 动 作 变 化 万 千 , 下 肢 不 自主 活 手 右 动较 少 , 要 表 现 屈 髋 屈 膝 , 关 节 内 收 、 主 踝 外 展 、 屈 和 跖 屈 , 体 过 程 中 患 者 上 述 背 查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
龙源期刊网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
作者:王妮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22期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影像学表现。
方法分析了2例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及影像改变,并学习相关文献。
结果 2例糖尿病患者均未经过系统的降血糖治疗,且均为非酮症高血糖患者。
2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出现一侧肢体舞蹈样运动,睡眠时消失,早期CT表现为患肢对侧侧尾状核、壳核和(或)苍白球高密度影,一个月左右减弱或消失。
MRI则表现为病灶区T1为高信号,T2为低信号或高信号,边界清晰,无水肿征象。
结论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多见于未系统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
者,发病部位以纹状体为主,CT早期表现为高密度影,易与脑出血相混淆,MRIT1像为高信号,T2像为低信号或高信号认识该疾病可以使糖尿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防止误诊误治的发生。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
除了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外,糖尿病还可能引发一些罕见病症,其中之一便是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
本文将对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进行临床分析,以加深我们对这一病症的认识。
1. 疾病概述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是一种糖尿病并发症,表现为原因不明的舞蹈样动作发生在糖尿病患者的一侧身体。
该病症通常发生在糖尿病进展到中晚期时,病因尚不明确。
患者一侧的肌肉持续性或间歇性地产生舞蹈样动作,这些动作无法通过意识控制而自发发生。
病症发作时,患者可能会表现出肢体扭动、不自主的踱步、一侧肢体的细微震颤等症状。
2. 临床特征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具有一些独特的临床特征,这些特征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该病症常常是一侧性的,即只发生在身体的一侧,通常是躯干和四肢。
其次,病症具有舞蹈样动作的特点,这些动作具有多样性和不规则性,可以表现为肢体扭动、摆动、颤动等。
此外,病症的发作时间和频率也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可以是持续性的,也可以是间歇性的。
3. 诊断方法对于疑似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患者,临床医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诊断方法以确定诊断。
首先,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和相关症状。
其次,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的关键步骤,包括观察患者的肢体动作、检查肌力和感觉等。
此外,医生可能还会需要进行一些特殊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EEG)等,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4. 治疗方法目前,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治疗方法还相对有限。
一般而言,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包括抗帕金森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其次,康复治疗也可以发挥一定的效果,如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
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考虑的选择,如深脑刺激术(DBS)等。
5. 研究进展虽然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病因尚不明确,但近年来有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挖坑教学,创新立意,学无止境,乐思进取。
病历摘要男,72岁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不自主运动2月余,加重1周。
神经系统查体:四肢肌力均V级,左上肢肌张力齿轮样增高,余肢体肌张力无增高或降低;左侧肢体可见不自主运动。
余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
有糖尿病史。
经降糖、改善循环,口服氯硝西泮片,氟哌啶醇片,盐酸苯海索片后不自主运动有减轻。
头颅MRI示:1.双侧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基底节区、左侧丘脑、胼胝体膝部及脑桥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2.右侧基底节区少许脑出血?。
3.颅脑MRA示双侧大脑后动脉远端纤细,余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1、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2. 2型糖尿病探讨1、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不自主运动2月余,四肢肌力正常,左上肢齿轮肌张力增高,症状和查体中未能具体明确描述患者不自主运动形式,及起病、进展方式,但从诊断“偏身舞蹈”病来看,应表现为左上肢快速伸屈、上举等,或下肢快速变幻的屈曲、外展、内收、脚趾不时伸屈等动作,或表现为偏侧投掷运动样舞蹈动作。
2、头颅MRI报告示多发腔梗,右侧基底节区“少许脑出血”,但读片,右侧尾状核短T1信号,T2像无明显信号改变,不支持出血。
3、患者系成人起病的偏侧舞蹈症状,仅表现为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左上肢齿轮肌张力增高,无明显肌力变化,无认知损害及精神症状,无明确急性脑血管病史,无系统性红斑狼疮、甲亢等常见引起偏侧舞蹈症状的基础病,不考虑亨庭顿舞蹈病,存在明确的糖尿病史,结合右侧纹状体特征性的T1高信号,倾向诊断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
偏侧投掷症-偏侧舞蹈症( hemiballism-hemichorea,HBHC) 是糖尿病高血糖症的常少见神经系统表现之一。
偏侧投掷症为一侧肢体大幅度、猛烈的投掷样动作,累及肢体近端; 偏侧舞蹈症为一侧肢体快速、无目的舞蹈样动作,见于肢体远端。
随着病情好转,偏侧投掷症常转化为偏侧舞蹈症。
糖尿病性HBHC常见于老年女性,以亚裔人群为主。
糖尿病并发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附3例报告)
糖尿病并发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附3例报告)作者:张琪芳陈奕鹏来源:《糖尿病新世界》2019年第13期[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影像学改变、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大家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5月3例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资料加以讨论分析。
结果 3例均在血糖控制不良的情况下急性起病,2例为突发一侧肢体舞蹈样运动,1例为突发双侧肢体舞蹈样动作;3例癥状均清醒时出现,睡眠时消失,呈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头颅CT显示出现舞蹈样症状肢体的对侧尾状核或豆状核呈高密度影,头颅MRI 显示相对应的部位片状T1 高信号,T2 低信号。
所有患者均给予降血糖治疗,其中2例加用氟哌啶醇治疗,症状在3~5 d内改善。
结论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急性起病,与血糖控制欠佳有关,具有特异的影像学改变,通过降血糖,予氟哌啶醇对症治疗,症状可以在短期内缓解,预后良好。
[关键词] 糖尿病;偏侧舞蹈症;氟哌啶醇[中图分类号] R587.1;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7(a)-0174-03目前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糖尿病可并发多种并发症,其中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发病率高,广受关注。
糖尿病舞蹈症是糖尿病较为少见的并发症,患者可以偏侧肢体抽动为首发症状[1-3],极易被误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而延误治疗。
该文将2015年2月—2018年5月来该科收治的3例糖尿病并偏侧舞蹈症的诊治及分析报告如下,以引起大家重视。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该科收治的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患者3例,其中男1例,女2例,年龄66~85岁。
患者皆急性发病,表现为偏侧肢体舞蹈样动作,为不自主无规律快速运动,清醒时出现,睡眠时消失,1例伴口角抽动、咀嚼样动作、伸舌,无伴发热、全身酸痛、头痛、恶心、呕吐,无肢体偏瘫、抽搐、言语不清及尿便障碍,无意识障碍。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
方法:对8例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8例患者早期CT表现舞蹈症状对侧的尾状核、壳核、苍白球的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并在1周~1个月左右减弱或消失;磁共振(MRI)T1像为片状高信号,T2像为低信号或高信号,无明显水肿征象。
给予降血糖、氟哌啶醇、氯硝安定等药物治疗后,患者血糖均控控在正常范围,其中2例舞蹈动作较轻者临床症状在1周内好转,6例较重者治疗2周后症状均消失。
结论: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临床表现结合头颅CT及头部MRI检查可作出诊断。
给予控制血糖、氟哌啶醇等药物治疗效果较好。
关键词:糖尿病;偏侧舞蹈症;CT;MRI偏侧舞蹈症是局限于一侧肢体的运动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患侧肢体不自主舞蹈样动作。
糖尿病造成锥体外系损伤时,可造成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该疾病临床较少见,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使病情加重。
笔者对我院近几年收治的8例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例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患者,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54~81岁,平均(67.12±2.37)岁,既住均有糖尿病史,合并有高血压病2例,血脂增高1例,冠心病2例,无舞蹈症史。
1.2临床表现患者均急性起病,一侧肢体不自主舞蹈样动作,在面部表现为不自主的咬牙、挤眉弄眼、努嘴等。
其中3例累及右侧上下肢,2例累及右侧上下肢及头面部,累计3例左侧上下肢。
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1.3实验室检查见表1。
1.4神经影像学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头颅CT及头部MRI检查。
早期CT表现舞蹈症状对侧的尾状核(6例)、壳核(4例)、苍白球(4例)的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并在1周~1个月左右减弱或消失;磁共振(MRI)T1像为片状高信号,T2像为低信号或高信号,无明显水肿征象。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二例
㊃病例报告㊃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二例王晓英,万顺伦,王楠楠关键词:糖尿病;舞蹈症;运动障碍;四肢D O I :10.3969/j.i s s n .1009-0126.2019.04.023作者单位:266071解放军海军青岛第一疗养院(王晓英);解放军海军971医院神经内科(万顺伦,王楠楠)通信作者:王楠楠,E m a i l :n a n n a n 0700@126.c o m舞蹈症是基底节受损导致的一种不常见的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持续不规则㊁无节律和无目的不自主运动,甚至出现挤眉㊁弄眼㊁噘嘴㊁伸舌等面部异常动作,影响日常活动,清醒时出现,睡眠时消失㊂病情严重时表现为投掷症㊂绝大多数病变位于尾状核头部,而苍白球病变相对较少㊂在临床中,能引起舞蹈症的原因很多,如脑梗死㊁亨廷顿病㊁药物㊁甲状腺功能亢进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但高血糖是少见原因[1]㊂我们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㊂1 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性,73岁,主因左侧肢体及口角不自主活动半个月入院㊂既往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理想㊂体检:血压126/90mm H g (1mm H g=0.133k P a ),言语清晰,口角不自主运动,左侧上下肢持续舞蹈样运动,左侧肢体肌张力略减低,右侧肢体肌张力正常,躯体痛㊁温㊁触觉左右对称正常,双侧肱二㊁三头肌腱和膝㊁跟腱反射减低,双侧病理征(-)㊂入院后查空腹血糖12.1mm o l /L ㊂糖化血红蛋白8.6%,尿液中尿糖(+++),酮体(-)㊂影像学检查:头颅M R I 显示,右侧尾状核头㊁右侧苍白球㊁壳核片状短T 1短T 2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 I )偏低信号(图1~3)㊂给予降糖㊁氟哌啶醇等药物治疗,2d 后症状好转,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㊂图1 T 1加权像显示右侧尾状核头㊁右侧苍白球㊁壳核片状高信号(箭头所示) 图2 T 2加权像显示病变部位低信号(箭头所示) 图3 D W I 显示病变部位偏低信号(箭头所示) 例2,患者女性,80岁,因右侧肢体及面部不自主运动3d 入院㊂既往患糖尿病,未规律用降糖药物㊂体检:血压124/80mm H g,神清语利,脑神经(-),面部挤眉㊁弄眼㊁噘嘴异常动作㊂右侧上下肢可见快速㊁不规则㊁无目的㊁粗大的不自主运动,上肢较下肢明显,右侧肢体肌力㊁共济运动㊁腱反射检查无法配合,左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肢体腱反射(++),躯体痛㊁温㊁触觉左右对称正常,双侧病理征(-)㊂入院后查空腹血糖24.7mm o l /L ,糖化血红蛋白12.3%,尿液中尿糖(++++),酮体(-)㊂头颅C T 显示左侧基底节区高密度影(图4~5)㊂头颅M R I 显示左侧基底节区条片状短T 1短T 2信号,DW I 显示低信号(图6~8)㊂诊断: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㊂给予增加胰岛素用量㊁口服降糖药物,右侧肢体不自主运动未见好转,给予口服氟哌啶醇2m g,2次/d ,治疗1周,右侧肢体及面部不自主运动消失㊂出院后严格控制血糖,随访6个月未复发㊂图4~5 头颅C T 显示左侧基底节区高密度影(箭头所示)图6 T 1加权像提示左侧基底节区高信号(箭头所示) 图7 T 2加权像提示左侧基底节区低信号(箭头所示) 图8 DW I 提示左侧基底节区低信号(箭头所示)2 讨 论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首先由B e d w e l l 在1960年所述㊂偏侧舞蹈症发病率低,约占运动障碍性疾病的2.8%㊂国内报道较少,多发生于多年糖尿病病史而血糖控制不理想或未曾发现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多急性起病,亚洲女性比例较高㊂本组患者均为老年女性,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良,与之符合㊂亚洲人群发病率的增加可能暗示了一种潜在的遗传倾向[2]㊂R ya n 等[3]在梅奥医疗中心的15年监测中,确诊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病例占该中心所有舞蹈症病例的1%㊂虽然在大多数患者中,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在纠正㊃924㊃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年4月第21卷第4期 C h i n J G e r i a t r H e a r t B r a i n V e s s e l D i s ,A pr 2019,V o l 21,N o .4高血糖后得到症状改善,但长期无控制的高血糖可能会导致持续的症状,可能长达6个月[4-5]㊂即使血糖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在高血糖事件发生数周后,可能出现迟发性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6]㊂该病多累及尾状核㊁壳核㊁苍白球㊁黑质㊁丘脑底核及中脑,内囊一般不受累㊂壳核比基底节其他部位更易受累[7]㊂头颅C T早期多显示高密度影,边界清晰,无占位病变及水肿㊂头颅M R I提示,T1加权像病灶部位高信号,几乎在所有的病例中存在,可作为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关键诊断措施[8]㊂另外,纹状体高信号可能在2~11个月消失[9]㊂T2加权像为高㊁低㊁等信号,故在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患者中,影像科医师了解T2加权像的异常变化很重要㊂本研究中的2例患者影像特点与之相符[10]㊂磁共振波谱显示, 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㊁N-乙酰天冬氨酸/胆碱比值降低,提示对侧壳核神经元损伤[11]㊂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在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中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有文献报道,无论异常运动是否已经被控制,在急性期,基底节区葡萄糖代谢正常或增高,发病几周以后,葡萄糖代谢明显下降[1]㊂M R I不能为预后和长期结局提供明确的指导,开发新技术来评估可逆性的㊁可能性和预测结果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目标[12]㊂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㊂原因可能是大脑中动脉分支纹状体外侧动脉分布的轻度缺血性改变[3]㊂高血糖也可导致血糖㊁胰岛素㊁胆碱㊁氨基酸转运改变和中枢神经系统微毛细血管氧化应激所致的血脑屏障改变㊂高血糖还会导致脑缺血的进展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13]㊂另外还有以下几种假说:(1)离子沉积学说;(2)自身免疫介导的炎症学说;(3)神经变性学说;(4)基因易感性学说㊂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均可能使基底节区受损而表现为偏侧舞蹈症㊂具体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㊂有研究将高糖血症㊁偏侧舞蹈症和对侧纹状体T1加权像高信号归为三联征㊂本研究中,患者除肢体不自主运动外,均存在面部异常运动㊂有文献报道糖尿病纹状体病变也可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而无不自主运动[14]㊂治疗上积极控制血糖,但血糖具体数值无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2例患者将空腹血糖控制在10~14mm o l/L㊂另外,氟哌啶醇㊁氯丙嗪㊁奋乃静等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对症治疗㊂本研究2例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给予氟哌啶醇治疗,症状均在短期内迅速改善㊂综上所述,这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值得注意,因为及时诊治,患者的临床症状可逆,预后良好㊂如患者突发单侧或双侧舞蹈症,同时发现空腹血糖或随机血糖明显增高,建议患者立即行头颅C T或M R I检查,以提高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减少误诊率,避免不良结果发生㊂参考文献[1] Góm e z O c h o a S A,E s pín C h i c o B B.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 p a t h o-p h y s i o l o g y o f 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a s s o c i a t e d c h o r e a-b a l l i s m:a s y s-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 o f p o s i t r o n e m i s s i o n t o m o g r a p h y f i n d i n g s[J].F u n c t N e u r o l,2018,33(2):67-72. D O I:10.11138/F N e u r/2018.33.2.067.[2] M i t t a l P.H e m i c h o r e a-h e m i b a l l i s m s y n d r o m e:a l o o k t h r o u g h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w e i g h t e d i m a g i n g[J].A n n I n d i a n A c a d N e u r o l, 2011,14(2):124-126. D O I:10.4103/0972-2327.82803.[3] R y a n C,A h l s k o g J E,S a v i c a R.H y p e r g l y c e m i c c h o r e a/b a l l i s ma s c e r t a i n e d o v e r15y e a r s a t a r e f e r r a l m e d i c a l c e n t e r[J].P a r-k i n s o n i s m R e l a t D i s o r d,2018,48:97-100. D O I:10.1016/j.p a r k r e l d i s.2017.12.032.[4] B h a g w a t NM,J o s h i A S,R a o G,e t a l.U n c o n t r o l l e d h y p e r g l y-c a e m i a:a r e v e r s i b l e c a u s e o f h e m i c h o r e a-h e m i b a l l i s m u s[J].B M JC a s e R e p,2013,2013:b c r2013010229.D O I:10.1136/b c r-2013-010229.[5] T u n g C S,G u o Y C,L a i C L,e t a l.I r r e v e r s i b l e s t r i a t a l n e u r o i m-a g i n g ab n o r m a l i t i e s s ec o nd a r y t o p r o l o n ge d,u n c o n t r o l l e d d i a-b e t e s m e l l i t u s i n t h e s e t t i n g o f p r o g r e s s i v e f oc a l n e u r o l o g i c a ls y m p t o m s[J].N e u r o l S c i,2010,31(1):57-60. D O I:10.1007/s10072-009-0127-6.[6] L i n C J,H u a n g P.D e l a y e d o n s e t d i a b e t i c s t r i a t o p a t h y:h e m i-c h o r e a-h e m i b a l l i s m o n e m o n t h a f t e r a h y p e r g l y c e m i c e p i s od e[J].A m J E m e r g M e d,2017,35(7):1036. D O I:10.1016/j.a j e m.2017.02.018.[7] P r i o l a AM,G n e d D,V e l t r i A,e t a l.C a s e204:n o n k e t o t i c h y-p e r g l y c e m i a-i n d u c e d h e m i b a l l i s m-h e m i c h o r e a[J].R a d i o l o g y, 2014,271(1):304-308. D O I:10.1148/r a d i o l.14120840.[8] T a k a m a t s u K.D i a b e t i c c h o r e a[J].B r a i n N e r v e,2014,66(2):121-128. D O I:10.11477/m f.1416101712.[9]S uár e z-V e g a VM,Sán c h e z A l m a r a z C,B e r n a r d o A I,e t a l.C Ta n d M R u n i l a t e r a lb r a i n f e a t u r e s s ec o nd a r y t o n o n ke t o t i c h y-p e r g l y c e m i a p r e s e n t i n g a s h e m i c h o r e a-h e m i b a l l i s m[J].C a s eR e p R a d i o l,2016,2016:5727138.D O I:10.1155/2016/5727138.[10] Y u F,S t e v e n A,B i r n b a u m L,e t a l.T2*-b a s e d M R i m a g i n g o f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i n d u c e d h e m i c h o r e a-h e m i b a l l i s m[J].J N e u r o-r a d i o l,2017,44(1):24-30. D O I:10.1016/j.n e u r a d.2016.09.005.[11] A c h i l l e s E I,M a u s V,F i n k G R,e t a l.H e m i c h o r e a w i t h c o n t r a-l a t e r a l h i g h s i g n a l i n t e n s i t y p u t a m i n a l l e s i o n o n T1-w e i g h t e di m a g e s i n n o n-k e t o t i c 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J].F o r t s c h r N e u r o lP s y c h i a t r,2016,84(4):222-225.D O I:10.1055/s-0042-104347.[12] R o y U,D a s S K,M u k h e r j e e A,e t a l.I r r e v e r s i b l e h e m i c h o r e a-h e m i b a l l i s m i n a c a s e o f n o n k e t o t i c 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 p r e s e n t i n ga s t h e i n i t i a l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o f d i ab e t e s m e l l i t u s[J].T r e m o rO t h e r H y p e r k i n e t M o v(N Y),2016,6:393. D O I:10.7916/D8Q Z2B3F.[13] P r a s a d S,S a j j a R K,N a i k P,e t a l.D i a b e t e s m e l l i t u s a n d b l o o d-b r a i n b a r r i e r d y s f u nc t i o n:a n o v e r v i e w[J].J P h a r m a c o v i g i l,2014,2(2):125. D O I:10.4172/2329-6887.1000125. [14]S a t o H,H a m a n o M,F u s h i m i E,e t a l.D i a b e t i c s t r i a t o p a t h ym a n i f e s t i n g a s s e v e r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d i s t u r b a n c e w i t h n o i n-v o l u n t a r y m o v e m e n t s[J].D i a b e t M e d,2017,34(12):1795-1799. D O I:10.1111/d m e.13526.(收稿日期:2018-09-27)(本文编辑:顾菊芳)㊃034㊃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年4月第21卷第4期 C h i n J G e r i a t r H e a r t B r a i n V e s s e l D i s,A p r2019,V o l21,N o.4。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除了常见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外,糖尿病还会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是一种较为罕见但具有代表性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本文将对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是一种以不自主的舞蹈样运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其病因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细胞代谢紊乱和神经纤维病变,进而影响大脑皮层的运动功能。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上肢和下肢的不自主舞蹈样运动,以及可能伴随有认知障碍、情感异常等精神症状。
目前,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糖水平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
其中,血糖水平和脑电图检查是两个关键的指标。
此外,神经影像学检查(如MRI)也可发现脑部是否存在异常病变。
对于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两个方面。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控制血糖水平,减轻临床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癫痫药物、镇静剂等。
康复治疗主要是通过物理疗法、语言疗法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和认知功能。
本文对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进行了临床分析,探讨了该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研究发现,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与血糖水平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密切相关。
同时,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认识和关注,提高对该疾病的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1、李小黎, 王拥军.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研究进展[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8, 15(4): 202-205.2、胡波, 王莹.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表现及诊疗方法[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0, 28(8): 657-661.3、蒋雨平, 王佳伟.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9, 27(2): 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