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文言翻译

合集下载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及翻译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

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

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粮食供给并不是不充足,弃城而逃,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qu ǎn亩之中,傅f ù说yu 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 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 举于海,百里奚x ī举于市,舜从田野中被任用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任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饿 其 体 肤,空 乏 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为,经 受 饥 饿, 身 受 贫 困 之 苦, 使 他 做 事 不顺,所 以 动 心 忍 性,曾 益 其 所 不 能。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叛)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翻译翻译为: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1、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原文如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译文: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从四面围攻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时令,可是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啊,护城河不是不深啊,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啊,粮食不是不充足啊,但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振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优势,攻打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得道多助全文翻译

得道多助全文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及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孟子二章》词语重点一、古今异义词:1.郭:古义:今义:2.池:古义:今义:3.去:古义:今义:4.亲戚:古义:今义:5.委:古义:今义:6.域:古义:今义:7.是:古义:今义:二、一词多义:(一)虚词:1.之:亲戚畔之三里之城寡助之至2.而:夫环而攻之泉香而酒洌环而攻之而不胜3.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4.以:以天下之所顺所以动心忍性(二)实词:1.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恒亡去国怀乡2.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三、词类活用:文言文中有一些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可译为“使(让,把)”+宾语+动词(形容词)请照下面例子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天时不如地利》原文和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原文和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原文和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原文和翻译孟子·公孙丑下【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原文
译文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中的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小城,七里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能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时令、气候的有利条件了;但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离开,这是因为对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中的上下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用划定的边疆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建立威信于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获得的帮助多到看极点,天下人都服从他。

凭借天下人都服从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君主又不打仗的时候,作战就一定胜利。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你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什么了解?一起去看看这篇文章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上学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品原文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

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

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

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

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

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词句注释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

3.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和练习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和练习

【今语对释】孟子说:“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譬如有座)内城方圆三里、外城方圆七里的小城,(敌人)包围攻打它却不能够胜利。

(敌人既然来)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却没有胜利,这正是说明有利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

(又譬如,另有一座城池,)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士兵们的)武器和盔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离开了它,这是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所以说,不能用划定的边疆界线来限制人民(定居而不迁走),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不能凭借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来建立威信。

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缺少帮助达到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用全天下都顺从他的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君子要么不战,若战,就一定会获得胜利。

”【阅读指南】1.孟子是儒家著名代表人物,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本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主张施“仁政”以统一天下。

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

2.全篇结构紧密。

文章把“天时”“地利”、“地利”“人和”两两对比,交织立论,提出“天时不如地利”(第二段)“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的观点。

这部分内容紧紧扣住了第一段提出的论点。

第四段又紧接前面的“人和”加以申述,层层深入,蝉联直下,一气呵成,无懈可击。

3.本文在论证思路结构上,是层进关系。

“天时”、“地利”、“人和”逐层论述,不可颠倒。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古诗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翻译赏析

古诗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翻译赏析

古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赏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文言文《公孙丑下》,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翻译】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ORg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孟子》两章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孟子》两章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孟子》两章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管理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要降临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的体肤饿瘦,使他们受到贫困之苦,使他们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强,增加他们所不具备的才能。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译: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1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1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1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11、【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

《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

18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比不上人心归属. 。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够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来攻城,一定是得到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可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啊,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归属、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阻,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征服天下也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借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郭:外城;环:包围;而:却;城:城墙;(池:古:护城河;今:池塘)兵革:武器装备;兵:兵革;革:甲胄;利:锋利;委:放弃;(去:古:离开;今:往,到);域:限制;故:所以;威:威慑;以:凭靠、依靠;至:极点;(亲戚:古:包括父母、兄弟;今:不包括父母、兄弟)畔:通“叛”,背叛;顺:归顺、服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舜从田地中被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从鱼盐贩子当中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举于市。

天时不如地利古诗名字

天时不如地利古诗名字

天时不如地利古诗名字一、原文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过来大概是这个意思: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二、解析与赏析。

1. 论点鲜明,层层递进。

- 孟子一上来就抛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观点,特别干脆。

就像我们平常争论什么东西更好吃,他直接就说“这个不如那个,那个不如另一个”。

然后他就开始举例论证。

先说攻城的例子,一座小城,从外面围攻,按说有天时了,但是打不下来,这就说明天时没有地利重要。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文化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2、《孟子》一书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现存7篇,共261章,约3.5万字,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论,是儒家经典之一。

3.孟母的经典故事有孟母三迁、孟母断织。

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中得人心、上下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方圆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不能胜利。

能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

但是不能取胜(的原因),这是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者),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盔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抛弃城池离开了,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时得人心、上下团结。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用划定的边疆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凭借武器盔甲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服从他。

凭借天下人都服从的条件,去攻打亲属都背叛的人,所以得道的君子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小结:本文采用层层推理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

开头1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指出了“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为了证明这一论点,在第2段以攻城为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3段又以守城为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最后一段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及翻译【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

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原;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上下团结的局面。

原;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有一座小城,只有方圆三里的内城和方圆七里的外城,敌人把它包围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既然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有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的条件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多;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地形比不上心,上下团结。

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说:“限制民众不用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越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越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的时候,连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用天下都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亲属也会背叛他的人,所以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去打仗,要去打仗就一定胜利。

注解2.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指适合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3.三里之城:周围三里的城。

4.环:围。

5.夫:发语词。

6.然而:但是仍然。

7.者……也:是因为(表原因)。

8.不如;比不上。

9.也:判断句的标志。

10.城:城墙。

11.池:护城河。

12.兵:武器。

13.革:铠甲,盔甲。

14.坚:坚固。

15.利:锐利。

16.米粟:粮食。

18.去:离开。

19.故:所以。

20.域:限制。

21.以:用。

22.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要)。

比如有一座内城方圆三里,外城方圆七里的城邑。

(敌人)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敌人既然)围起来攻打它,必定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的条件;但是还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守城的)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盔甲不是不锐利、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但敌人进攻守城者)抛弃城池离开了它,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的流动)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坚固锐利。

得治国之道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达到极点,(连)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达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

凭借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内亲外戚都背叛他的人。

所以施行仁政的圣君要么不去打仗,要去打仗,就一定取得胜利。

翻译: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要)。

比如有一座内城方圆三里,外城方圆七里的城邑。

(敌人)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敌人既然)围起来攻打它,必定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的条件;但是还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守城的)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盔甲不是不锐利、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但敌人进攻守城者)抛弃城池离开了它,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的流动)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坚固锐利。

得治国之道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达到极点,(连)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达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

凭借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内亲外戚都背叛他的人。

所以施行仁政的圣君要么不去打仗,要去打仗,就一定取得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