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自身性免疫病
第二十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二十章自身免疫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一、选择题A型题:1.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中的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的类别是:A.IgAB.IgGC.IgMD.IgDE.IgE2.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机制主要是:A.Ⅰ型超敏反应B.Ⅱ型超敏反应C.Ⅲ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E.以上都不是3.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生机制是A.Ⅰ型超敏反应B.Ⅱ型超敏反应C.Ⅲ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E.以上都不是4.携带DR3的个体易患下列哪种自身免疫性疾病?A.类风湿性关节炎B.重症肌无力(此答案也是)C.多发性硬化症D.桥本甲状腺炎E.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5.携带DR5的个体易患下列哪种自身免疫性疾病?A.类风湿性关节炎B.重症肌无力C.多发性硬化症D.桥本甲状腺炎E.系统性红斑狼疮X型题: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包括:A.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和)自身应答性T淋巴细胞B.免疫应答产物作用于表达相应抗原的组织细胞,造成其损伤或功能障碍C.在动物实验可复制出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似的动物模型D.患者的免疫应答产物可使疾病被动转移E.反复发作和慢性迁移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有:A.男性与女性发病率几乎相同B.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发病率C.男性发病率小于女性发病率D.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E.自身免疫病发生机制类似于超敏反应3.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A.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B.类风湿性关节炎C.多发性硬化症D.系统性红斑狼疮E.重症肌无力4.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有:A.I型超敏反应B.I I型超敏反应C.I II型超敏反应D.IV型超敏反应E.以上都不是5.由II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A.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B.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C.药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D.重症肌无力E.甲状腺功能亢进6.通过哪些途径可引起自身抗原的产生:A.手术B.感染C.外伤D.输精管结扎E.眼睛穿透性外伤7.决定基扩展与下列哪些疾病相关A.系统性红斑狼疮B.类风湿性关节炎C.多发性硬化症D.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E.Grave病8.下列哪些药物可治疗自身免疫病:A.环孢菌素AB.FK506C.皮质激素D.前列腺素E.水杨酸制剂9.下列哪些抗原属于自身抗原:A.精子蛋白B.眼晶状体蛋白C.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D.甲状腺微粒体E.类风湿因子10.类风湿因子可存在于:A.部分正常人B.梅毒患者C.结核患者D.乙型肝炎患者E.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二、填空题:1、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和————两大类。
医学免疫学(应用型创新规划教材)PPT课件 免疫缺陷病
四、补体缺陷病
(一)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hereditary angioneurotic edema,HAE) HAE是由C1INH基因缺陷所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1INH缺乏不 能有效抑制C1活化,引起C2裂解失控,C2a产生过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 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肤黏膜水肿,若水肿发生于喉头可导致窒息死亡。
二、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
(二)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CVID) CVID是一种常见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又称成人型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为一 组遗传方式不定、病因不明确、主要影响抗体合成的PIDD。大多数CVID是由 于T细胞功能异常不能提供有效的辅助信息,导致B细胞不能合成抗体和发生 类别转换。
(一)HI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HIV属逆转录病毒,分为HIV-1和HIV-2两型。约95%的AIDS由HIV-1引起。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二)HIV感染免疫细胞的机制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三)HIV损伤免疫细胞的机制
1.CD4+T细胞 HⅣ直接杀伤靶细胞;HⅣ间接杀伤靶细胞;HIV直接诱导细胞凋亡。 2.B细胞 出现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并产生多种自身抗体。 3.巨噬细胞 HIV 可随单核/巨噬细胞游走至全身广泛播散。
概述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是免疫系统先天发育障碍 或后天损伤所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分类: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AIDD) 特点:①反复、慢性、难以控制的感染;
《病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二十章)
《病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二十章)第二十章、常见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入易感人群的个体引起的一组疾病,并能在人群中流行。
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一、结核病定义: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炎,以肺最常见,可引起全身各器官结核。
典型病变: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临床表现:咳嗽、咯血、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
病理变化:1.渗出为主的病变发生条件:早期或抵抗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免疫反应弱、变态反应强。
主要表现:浆液/浆液纤维素性炎,早期中性粒细胞渗出,以后被单核巨噬细胞所代替;渗出物和巨噬细胞内含结核杆菌。
好发组织:肺、浆膜、滑膜、脑膜。
转归:吸收消散,或转变成为增生或变质为主的病变。
2.增生为主的病变发生条件:细菌数量少,毒力较低或机体免疫反应较强时,变态反应弱。
病变:结核结节——具有诊断意义肉眼:融合成大结节时表现为粟粒大,灰白半透明状,有干酪样坏死时略带黄色,略隆起。
镜下: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周围放射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朗罕巨细胞,外围聚集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3.变质为主的病变发生条件:细菌数量多,毒力强、抵抗力低或变态反应强烈时。
病变:干酪样坏死——特征性病变。
肉眼:淡黄色,均质细腻,质地较实,状似奶酪或豆腐渣。
镜下: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
结核病的病变转移规律:(一)转向愈合1. 吸收消散(吸收好转期)(1)条件:以渗出为主的病变,小干酪样坏死灶和增生性病变亦可。
(2)途径:淋巴道。
(3)病变:缩小消散。
(4)X线:边缘模糊、密度不均的云絮状阴影缩小、消失。
2. 纤维化、纤维包裹、钙化(硬结钙化期)(1)条件:三种病变均可结核结节--纤维化干酪样坏死灶--小:纤维化;大:纤维包裹、钙化未完全吸收的渗出性病变--机化后纤维化。
完全纤维化的病灶无菌,纤维包裹、钙化者仍含菌(复发的根源)。
(2)病变:瘢痕。
【医学免疫学(公卫)】大纲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
2.了解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概念与特点。
3.了解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4.了解21世纪免疫学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免疫器官与组织1.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2.掌握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3.了解淋巴细胞的归巢与再循环第三章抗原1.掌握抗原的概念和抗原的特性,抗原的异物性。
2.掌握表位的概念、类型、T-B表位的区别和联系;3.了解抗原的种类;4.掌握TD-Ag和TI-Ag、超抗原、佐剂、丝裂原的基本概念第四章抗体1.掌握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功能区。
2.熟悉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3.了解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特性。
4.掌握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5.了解人工制备抗体。
第五章补体系统1.掌握补体概念及补体系统的组成,3种激活途径的过程和不同点。
2.掌握补体系统的功能。
3.了解补体系统命名;4.熟悉补体激活的调节;5.了解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第六章细胞因子1.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与特性、主要类型,生物学功能。
2.了解细胞因子分类3.熟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性;4.熟悉细胞因子受体;5.了解细胞因子与临床应用。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1.掌握白细胞分化抗原和CD分子的概念。
2.掌握与T,B细胞有关的CD分子(补充)3.熟悉粘附分子的种类和功能4.了解CD和粘附分子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掌握MHC概念(补充)、HLA复合体的组成,HLA分子的结构、类型、分布。
2.掌握HLA生物学功能;3.掌握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4.了解HLA多态性和多基因性;5.了解HLA与临床医学。
第九章B淋巴细胞1.了解B细胞的分化发育(TCR\BCR多样性单独成章)2.掌握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作用;3.熟悉B细胞亚群;4.掌握B细胞的功能。
5.熟悉B细胞的辅助受体和亚群概况。
第十章 T淋巴细胞1.熟悉T细胞的分化发育;2.掌握T细胞表面分子及作用;3.掌握T细胞亚群;4.掌握T细胞的功能。
C20 免疫缺陷病(医学免疫学)
3. 潜伏感染与免疫逃逸:可不断复制,也可进入潜伏 状态(表面并不表达HIV蛋白)
3.3、HIV诱导的机体免疫应答机制
体液免疫应答
中和抗体、抗P24壳蛋白、抗gp120抗体
细胞免疫应答
gp120与CD4结合; 形成CD4-gp120-CCR5或CXCR4复合物 暴露出被其掩盖的gp41; gp41与细胞膜相互作用使病毒 核心进入靶细胞。
(二)HIV损伤免疫细胞的机制---CD4+T细胞
HIV
① 病毒囊膜蛋白插入细胞膜或病毒颗粒以出芽
方式从细胞释放。
② 抑制细胞膜磷脂合成,影响细胞膜功能;
医学免疫学
第二十章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
一、概述 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三、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一、概 述
*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IDD)
是因遗传因素或其他原因造成免疫系统先天 发运障碍或后天损伤所致综合征。
* 分类: IDD按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按累及的免疫成分可分为:体液免疫缺陷、
HIV
① HIV感染DC表面的gp120可与T细胞表面
诱
CD4分子交联,导致胞内Ca离子浓度升高,
导 细
导致细胞凋亡。
胞 ② gp120与CD4分子交联,促使靶细胞表达Fas
凋 亡
,通过Fas/FasL途径诱导凋亡。
③ HIV编码的tat蛋白可增强CD4+ T细胞对
Fas/FasL效应的敏感性。
B细胞 :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及Th细胞对B细胞辅助能力降
北京大学《免疫学》免疫病理之五:移植免疫
2、间接识别
指受者APC提呈同种异型抗原肽供受者T细胞识别。同种异型 MHC抗原在结构上不同于受者自身组织成分,故亦属“非己”抗原 也可按普通外来抗原的方式被提呈。
三、(急性)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
1、细胞免疫效应机制:多个T细胞亚群参与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 损伤机制:①Th1细胞通过分泌IL‐2、IFN‐γ和TNF-α等炎性 细胞因子,聚集单核/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导致迟发型超敏反 应性炎症损伤;②CTL可直接杀伤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和实质细胞 ;③Th17细胞可释放IL-17,后者可招募中性粒细胞,促进局部组 织产生炎症因子、趋化因子(IL-6、IL-8、MCP-1等)并表达 基质金属蛋白酶,介导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 2、体液免疫效应机制:体液免疫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发挥一定作用 。急性排斥反应后期,机体产生抗同种异型组织抗原的抗体,其 通过不同机制损伤移植细胞:形成免疫复合物,通过激活补体而 损害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通过ADCC、调理作用,介导或促进效 应细胞对移植物细胞的杀伤和吞噬。 3、移植排斥反应的固有免疫损伤机制:同种器官移植术中,诸多 因素可启动移植物非特异性损伤 (1)参与同种排斥反应的非特异性效应分子 (2)参与同种排斥反应的固有免疫效应细胞
第三节
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
(一)供者选择
1、检测预存抗体 2、HLA配型 3、移植物与受者预处理
(二)免疫抑制治疗
1、激素和抑制代谢药物 2、抑制T细胞活化的药物 3、抗体及其他生物制剂
(三)诱导移植耐受的策略及其原理
1 、诱导同种异基因嵌合体
(1)建立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嵌合体:通过大剂量全身 放射线照射以破坏宿主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然后进行同种 异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建立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嵌合体 。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郑州大学医学院前言医学免疫学的教学目的是着重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由于医学免疫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教学中要结合本学科新的、重大的研究进展,使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国际先进水平有所了解,培养学生探索献身科学的兴趣和志向。
根据全国统编的《医学免疫学》(第三版)教科书内容,我们制订了本教学大纲,规定了医学免疫学的基本要求:重点内容要求掌握,其余内容则要求熟悉和/或了解。
根据五年制、七年制教学计划,我校医学免疫学理论课学时为42学时,实验课为20学时。
课程性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检验、口腔、影象等专业基础必修课基本内容:《医学免疫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医学免疫学概论、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MHC及其编码分子、固有免疫应答的组成细胞及其功能、抗原提呈细胞及其抗原提呈、T细胞及其T细胞介导免疫、B细胞及其B细胞介导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免疫调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的理论基础、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
医学免疫学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检验、口腔、影象等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免疫系统在病理状态下组成与功能的改变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更好地将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到该专业其他各学科。
基本要求:从理论上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免疫学功能、免疫系统应答机制及其相互调节;了解病理状态下免疫系统异常应答机制。
教学方式:大课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讲授基本理论,实验课介绍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考试和成绩评定:闭卷考试,笔试占90%,试验占10%。
第一篇概论免疫学简介[教学内容]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功能;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意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医学免疫学:自身免疫疾病
肺出血肾炎综合症(Goodpasture’s syndrome)
抗基底膜IV型胶原的自身抗体(IgG), 肾小球基底膜受损-肾炎 40%肺出血(与吸烟有关)
10
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四)自身成分-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AID 典型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5
第一节 概 述
二、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桥本甲状腺炎
原发性 AID
器官 特异性
突眼性甲状腺肿(Graves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
全身性
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继发性 AID
药物 狼疮样反应 外伤 交感性眼炎
病毒感染 心肌炎
6
第二十章 自身免疫病(AID)
概述(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15
第三节、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的相关因素
三、微生物感染 分子模拟:由异嗜性抗原介导。
如:链球菌与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生。 大肠杆菌菌体蛋白与抗精子抗体性不育发生。 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 四、表位扩展 (p205)
16
第三节、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的相关因素
五、免疫忽视(的破坏) 六、 遗传
HLA B27阳性者受志贺氏菌感染后--易 患强直性脊柱炎。可能原因:细菌固氮 酶188--193位aa与B27的72--77位序列相 似,为异嗜性抗原。 七、 性别
如:CsA、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 3、应用细胞因子抗体 4、应用细胞因子受体阻断剂 5、口服自身抗原,诱导自身耐受。
19
第四节、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
二、治疗: 1、预防和控制病原体的感染。 2、使用免疫抑制剂。
如:CsA、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 3、应用细胞因子抗体 4、应用细胞因子受体阻断剂 4、口服自身抗原,诱导自身耐受。
第二十章自身抗体检测及应用一、选择题
一、 选择题
(一)、A1 型题(标准型) 1. SLE 患者血清中有多种自身抗体,检出率最高的是: A.抗核抗体 B.抗Sm 抗体 C.抗 dsDNA 抗体 D. 抗 SSA 抗体 E. 抗 SSB 抗体 2. SLE 患者血清中与疾病诊断高度相关的自身抗体是: A. 抗核抗体 B.抗 SSA 抗体 C. 抗Sm 抗体 D. 抗 uRNP 抗体 E.抗 dsDNA 抗体 3. 自身免疫病的特点是在患者血清中存在: A. IgE B. 低效价自身抗体 C. 补体 D.高效价自身抗体 E. B 细胞 4. SLE 患者血清中与疾病诊断高度相关的是: A. 抗 dsDNA 抗体 B. 抗Sm 抗体 C. 抗核抗体 D. A 和 B E. A 和 C
10. 不属于对自身抗体进行进一步区分所采取的方法是: A. ELISA B. Westen-Blot C. 对流免疫电泳 D. 免疫双向扩散法 E. RIA 二、 填空题
1.临床上检测 RF 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主要的 ANCA 有_____、_____两型 3.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标志是_____。 4. 对 SLE 诊断价值最大的 ANA 类型是_____。 5. 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PSS)的特征性抗体是_____ 6. ANCA 主要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
1.A 2.E 3.D 4.D 5.B 6.A 7.C 8.C 9.B 10.B 11.C 12.B 13.E 14.C 15.B 16.A 17.A18.E 19.C 20.B 21.A 22.D (二)、A2 型题(否定型) 1.C 2.B 3.B 4.E 5.D 6.E 7.E 8.C 9.D 10.E
第20章-抗磷脂抗体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193-203
第二十章抗磷脂抗体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北京协和医院张奉春磷脂是指分子中含有醇、脂肪酸和磷酸基团的一类化合物。
人体内的磷脂主要是含有甘油醇的甘油磷脂,包括心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胆固醇,磷脂酰乙醇胺等组成。
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A)是一族针对带负电荷磷脂或带负电荷磷脂与蛋白复合物的异质性抗体。
一些aPLA在体外可以使磷脂依赖的凝血试验时间延长,故可采用凝固法检测,所检测的aPLA称为狼疮抗凝物(1upus anticoagulant,LA)。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syndrome,APS),是一组与抗磷脂抗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动脉静脉血栓、血小板减少以及习惯性流产。
APS患者血中检出aPLA是确立APS诊断的必要条件。
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是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LA)和LA。
第一节历史回顾1907年Wassermann将患有先天性梅毒胎儿的肝脏提取物作为抗原检测梅毒患者血清中的抗体,1941年Pangborn证实这种抗原是一种磷脂,将其命名为心磷脂。
后来发现有许多梅毒血清反应阳性的人并没有梅毒,故称此现象为“梅毒血清反应生物学假阳性(BFP-STS)”,与感染性疾病有关者称“急性BFP-STS”,“慢性BFP-STS”指BFP-STS在血中持续存在数月或数年。
1950年Moore等人发现慢性BFP-STS人群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病率很高,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尤为突出,高达33%~44%。
1957年Conley 和Hertman报道了2例BFP-STS阳性SLE患者,在其血浆中发现了一种特异的抗凝物质,Mueller等人也观察到类似的现象,这种抗凝物质也存在于一些非SLE患者中,尽管如此Feinstein和Rapaport仍将此物质命名为狼疮抗凝物(LA)。
自身免疫性疾病课件
女/男
0.3 < 0.5 10.0 4-5 1 10-20 1 3 4-5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 制及典型疾病
介导成分
抗
二、类超型I 敏反速应发名型的、称过分敏型类
II
慢性并发症:大血管病变——冠心病、脑血管病 小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 眼部并发症——视网膜水肿、白内障等 神经系统并发症——感觉异常、运动神经受累 糖尿病足——足部溃疡、坏疽
糖尿病的诊断
血糖监测:电子血糖分析仪
采血针 专用试 条
采血笔
空腹血糖:正常范围是 3.9-6.1 mmol/L,高于7.0 mmol/L诊断为糖尿病, 6.1-7.0 mmol/L间称为空腹血糖增高 饭后两小时的血糖 :正常餐后两小时血糖范围是 3.9-7.8 mmol/L。餐后血 糖 的诊断标准是 11.1 mmol/L以上。7.8-11.1 mmol/L间称为餐后血糖增高。
3.调节性 T细胞的功能失常 有CD4+CD25+Treg 功能异常
4.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发生障碍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 AICD):激活的效应淋
巴细胞在行使效应功能后死亡的现象。 Fas基因 突变的个体可发生系统性自身免疫综合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革兰阴性菌、CMV\EBV、HIV均为B细胞的多克隆激活剂。
sites):脑、睾丸、眼球、心肌和子宫。手术、 外伤、感染时该部位的抗原可释放出来 。
2.自身抗原的改变
生物、物理、化学以及药物等因素可以使自 身抗原发生改变。
3.分子模拟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医学免疫学 第二十一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1、SLE
SLE 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自身抗体和抗 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组织器官血管壁上,激活 补体系统,由此产生血管炎。引起多器官、多系统病 变。
主要免疫学特征
1.抗核抗体(ANA)阳性,较为特异的抗核抗体为抗dsDNA 2.出现多种其它自身抗体,如抗磷脂抗体、抗Sm抗体等 3.IC和补体沿肾小球基底膜、表皮和真皮交界处沉积 4.病情活动期,血清补体水平下降
终止感染
自身免疫或自身免疫病
一、 概述
(一)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1. 自身免疫(autoimmune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 成分发生免疫应答,形成特异性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 胞。
生理和病理生理学意义:清除衰变的自身成分。 2.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e disease) 自身免疫反 应达到一定强度,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引发临 床症状的疾病状态。
自身抗体和相应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 积在’肾小球、关节和其他器官的小血管壁,激活补
体,引起炎症,进而造成组织细胞的损伤。 如: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 、 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等。
2、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RA是滑膜关节的慢性炎症
一、 主要免疫学特征
1.血清和滑液中存在类风湿因子(RF)、抗核周因子、抗角 质蛋白抗体等阳性。
2、增生的滑膜组织中,大量T淋巴细胞浸润、如CD4细胞、 CD8细胞、浆细胞。
3.单核巨噬细胞的不断浸润,炎症急性期,中性粒细胞多见。 4.增生的滑膜细胞和新生增多的微血管长入软骨、骨组织
2)继发性AID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疾病
第一节 概述
一.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 答的现象。
自身免疫性疾病—指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 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 患者血液中可测到高效价的自身抗体
和(或)自身应答性T淋巴细胞;
1.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致病相关 因素
2. 自身抗原的出现
四.隐蔽抗原的释放
五.自身抗原发生改变
三.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
四.免疫调节异常
1. 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 2. 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3. Th1和Th2细胞功能失衡
五.Fas/FasL表达异常
六.遗传因素
01
第四节 自身 免疫性疾病的 治疗原则
典型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 (RA)等。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
机制及典型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由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应答性T 淋巴细胞介导的对自身抗原发生的免疫应答引起, 其发病机制相似于 II、III、IV型超敏反应。
由II型超敏 反应引起的 自身免疫病
一.抗血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引起的自 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 血
2. 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应答性T淋巴细胞作用于表达自身抗原的组 织细胞,造成其损伤或功能障碍;
3. 在动物实验可复制出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似的动物模型,用患者的 血清或
致敏的淋巴细胞可使疾病被动转移,
○ 某些自身抗体可通过胎盘引起新生 ○ 儿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应答强度相
○ 关;
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
有遗传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章 自身性免疫病第一节 概述自身免疫(autoimmunity)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能力,存在于所有的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对机体产生伤害。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是机体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机体对外来抗原免疫应答的结果通常是外来抗原的清除, 如清除细菌的毒素。
在对自身细胞或组织抗原发生免疫应答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或不易清除自身的细胞或细胞间的抗原成分,而是持续不断地对其进行免疫攻击,结果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和其它的疾病相比,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下述特点:①患者体内可检测到自身抗体(autoimmune antibody)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autoreactive T lymphocytes);②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对自身细胞或组织成分的获得性免疫应答,造成损伤或功能障碍;③病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反应强度密切相关;④反复发作,慢性迁延。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organ specific autoimmune disease),患者的病变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器官,由对器官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应答引起。
典型的疾病有: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突眼性甲状腺肿(Graves’disease)和胰岛素依赖的糖尿病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
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systemic specific autoimmune disease),患者的病变可见于多种器官和组织。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是典型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皮肤、肾脏和脑等均可发生病变,表现出各种相关的体征和症状。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对自身成分发生的获得性免疫应答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原因。
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际上是由自身抗体,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或二者共同引起的针对自身抗原的超敏反应性疾病,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些自身抗体可以启动自身细胞的破坏而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是由抗红细胞表面抗原的自身抗体(IgG或IgM)引起的溶血性疾病。
药物和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贫血都属这类疾病。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uto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是由抗血小板表面成分抗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
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utoimmune neutropenia)是由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易患化脓菌的感染。
自身抗体可通过下述方式引起的自身细胞的破坏:①自身抗体识别和结合细胞膜上的抗原性物质后激活补体系统,在膜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而破坏细胞;②结合自身抗体的细胞在脾脏由表达Fc受体的吞噬细胞清除;③自身抗体包被的细胞被自然杀伤细胞等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ADCC)杀伤;④自身抗体包被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有趋化作用的因子C5a,招募中性粒细胞到达并释放酶和介质引起细胞损伤。
脾脏是清除包被自身抗体的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场所。
因此,脾脏切除是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一种疗法。
2、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些自身抗体可激动细胞表面的受体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突眼性甲状腺肿(Graves’disease)是由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 TSHR) 的自身IgG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表现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症状。
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IgG)持续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的TSH受体,刺激甲状腺细胞分泌过多的甲状腺素,进而发生甲状腺机能亢进。
某些低血糖症患者体内有胰岛素受体激动剂样自身抗体,此种抗体结合胰岛细胞胰岛素素受体后刺激其分泌胰岛素,结果引起低血糖症。
有些自身抗体可阻断细胞受体的功能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重症肌无力 (Myasthenia gravis, MG) 是一种由自身抗体引起的以骨骼肌进行性肌无力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者体内存在乙酰胆碱受体自身抗体,这种自身抗体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结合乙酰胆碱受体,使之内化并降解,致使肌肉细胞对运动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的反应性进行性降低。
一些胰岛素耐受性糖尿病患者体内有胰岛素受体拮抗剂样自身抗体,此抗体和胰岛素受体结合后,抑制其和胰岛素结合,引起糖尿病,患者可表现高血糖和酮症酸中毒等。
3、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细胞外抗原的自身抗体也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 syndrome)是由抗基底膜IV胶原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IV胶原广泛地分布在身体各处包括肺和肾脏的的基底膜。
由抗基底膜IV胶原自身抗体启动的免疫应答可使患者肾小球基底膜受损而发生肾炎,约40%的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的患者发生肺出血。
发生肺出血的患者几乎都是吸烟者。
在正常情况下,肺基底膜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之间,血管内皮细胞间形成的紧密连接使血液中的抗基底膜IV胶原抗体不能到达基底膜。
吸烟可损伤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使抗基底膜IV胶原抗体得以结合于基底膜引起损伤性炎症,进而引起肺出血。
4、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有些情况下,机体有核细胞普遍表达的抗原可刺激自身抗体的产生,这种自身抗体和相应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此类疾病的代表。
SLE患者体内存在自身细胞核抗原物质的自身IgG类抗体。
这些抗体和细胞核抗原物质形成的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皮肤、肾小球、关节、脑等器官的小血管壁,激活补体造成细胞的损伤。
损伤的细胞释放的核抗原物质又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自身抗体,结果形成更多的免疫复合物,造成进一步的细胞损伤。
SLE患者可表现多器官、多系统的病变,广泛而严重的小血管的炎症性损伤,发生在重要器官(如肾、脑等)的严重损伤会危及病人的生命。
自身抗体可以过继相应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患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 disease)的母亲血循环中的自身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激动剂样IgG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婴儿体内。
这种婴儿在出生后前几周表现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症状。
此症状可随来自母亲的IgG抗体水平下降而逐渐消失。
婴儿的血浆置换是治疗此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有些自身抗体不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对一些疾病有辅助诊断意义,如自身抗线粒体抗体对原发性胆管硬化有辅助诊断意义,自身平滑肌抗体对慢性活动性肝炎有辅助诊断意义。
二、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存在的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是由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者体内存在的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持续杀伤胰岛β细胞,致使胰岛素的分泌严重不足。
有报道,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同卵双生的半胰腺移植后,移植的胰腺细胞很快被受者的CD8+ CTL杀伤排斥。
T淋巴细胞激活抑制剂环胞霉素A可抑制这种排斥的发生。
髓鞘碱性蛋白(MBP)特异性Th1细胞在小鼠可引起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过继转移MBP特异性的Th1细胞克隆可使正常小鼠发生这种疾病。
人类的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制和EAE相似。
有一点应提及,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是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在有些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体内既存在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也存在乙酰胆碱受体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一、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免疫隔离部位(immunologically privileged sites)是指脑、睾丸、眼睛和子宫等。
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这些器官的内含的抗原性物质通常不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而接触免疫系统,因此在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库内相应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并未消除。
在手术、外伤或感染等情况下,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性物质释放入血流或淋巴液,得以与免疫系统接触,刺激可能存在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因眼外伤释放的眼内容抗原性物质可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这种自身抗体可启动对正常侧眼睛的免疫攻击,引发自身免疫性交感性眼炎。
二、自身抗原发生改变生物、物理、化学以及药物等因素可以使自身抗原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的自身抗原可引起自身免疫病。
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可改变红细胞的抗原性使其刺激机体产生抗红细胞的自身抗体,此抗体结合红细胞后引起红细胞的破坏。
变性的自身IgG可刺激机体产生IgM或IgG自身抗体,这类抗IgG的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
RF和自身变性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造成包括关节炎在内的多种疾病。
普鲁卡因酰胺可诱导机体产生自身抗核抗体。
吸附到红细胞上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小分子药物(半抗原)可获得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引起溶血(参见第十九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三、微生物感染微生物可通过分子模拟、释放免疫特惠部位的抗原和多克隆激活等机制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1. 分子模拟 一些微生物和正常宿主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类似的抗原表位,感染人体后激发的免疫应答也能攻击人体的细胞或细胞外成分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现象被称为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
如克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感染激发的免疫应答可攻击人胰岛的β细胞,引发糖尿病;感染链球菌可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性心脏病。
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特异性抗体可能结合并破坏人的心脏组织。
此外,肺炎衣原体感染和冠状血管疾病,EB病毒感染和多发性硬化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联。
2. 免疫隔离部位释放抗原 一些微生物感染造成的炎症损伤可使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释放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3.多克隆激活 非感染性炎症也可通过多克隆激活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而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心脏缺血坏死导致的心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