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点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5008bf7f90f76c661371adc.png)
一.名词解释:主要概念,现象,定义二.简答题;理论,功能,意义,条件,方法,步骤等一.名词解释:普通心理学1.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
2.绝对感受性:人们感觉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就叫着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E=1/R3.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就是差别阈限。
韦伯定律K=⊿I/I4.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就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
5.视觉感受野: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他们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
视网膜上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6.拮抗过程说:(色觉理论的四色说)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红-绿、黄-蓝。
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7.边界突出的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从刺激物的能量分布来说,亮区的明亮部分暗区的黑暗部分,在刺激强度上和该区其他部分相同,但是人们看到的明暗分布却出现了起伏。
可见,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即侧抑制的结果。
8.视觉适应:是由刺激物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1)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2)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9.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较后像。
后像分正后像和负后像。
10.真动知觉: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
11.似动知觉: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12.盲视:一个大脑视觉皮层受损的病人,其视野的绝大部分变成了一个大的黑点,但病人对呈现于这个黑点内的不同刺激进行区分,超过几率水平。
(干货)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干货)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38bb4265fbfc77da369b142.png)
(干货)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随意后注意:答: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分)2.双侧检验:答:按(待检验的统计量)分布的两端计算显著性水平的检验称双侧检验。
(2分)应用于理论上不能确定两个总体参数中音高必定大于或小于另一个的假设检验。
(1分)3.犯错误效应:答:一点小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的吸引力增加的现象。
(3分)4.离差智商:答:是将音高人的智力测验分数与同年龄组的人比较所得到的标准分数。
(3分)5.学习迁移:答: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3分)6.顺应: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7.点估计:答:是在总体参数未知时,用一个特定的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
(2分)一个较好的估计量应满足无偏性、有效性和充分性等特性。
(1分)8.社会助长:答: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3分)9、似动: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10、归因:归因是指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的过程。
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一般说来,人们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11、常模:常模是揭示心理测量分数的基础。
常模常常是指常模群体得出的测量分数。
所谓常模群体是指具有常模总体基本特征的代表性样本,因此常模群体所导出的测量分数就代表着整体特征。
测量手册所列出的常模常常是样本常模,不一定适合使用者的具体情况,特殊常模常常是为非典型团体建立的,一般比小团体建立的常模范围更窄。
12、众数:众数是指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值。
众数可通过观察的方法直接得到,也可用积分的方法求出。
13、自变量:自变量是指在研究中有意加以改变、操纵的事物、条件或特征,如某些外在刺激、环境条件、被试及其暂时特征等。
同等学力硕士全国统考心理学必看资料--普通心理学考点精要增强版
![同等学力硕士全国统考心理学必看资料--普通心理学考点精要增强版](https://img.taocdn.com/s3/m/f316e150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8.png)
同等学力硕士全国统考心理学必看资料--普通心理学考点精要增强版第一篇:同等学力硕士全国统考心理学必看资料--普通心理学考点精要增强版普通心理学(共106个知识点)分值;普通心理学共占30分。
其中单选题4到5题,名解题1题,简答题2题,论述题1题。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心理现象:答: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人们获得知识或者应用知识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形式。
情绪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和主观体验,如喜爱、厌恶等。
意志过程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克服困难的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有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一个人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答: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
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人的心理具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特点。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三类: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描述研究有自然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相关研究是测量两个及以上事件研究方法或者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非实验性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其他研究方法:心理测验法、自我报告法、内容分析法、语义分析法、社会测量法、元分析法等4.当代心理学的重要的研究取向:(02年论1)答:当代心理学重要的研究取向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用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
行为主义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不关心有机体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心理分析的研究,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
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和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
同等学力普通心理学大纲内容知识点整理
![同等学力普通心理学大纲内容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f832a0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1.png)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的基本结构●1.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觉●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知觉: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记忆●概念●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间接的认识。
揭示本质属性。
●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语言●情绪情感过程一一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一一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2.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一一决定一个人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一一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 心理状态●注意、灵感、激情、心境、信心、犹豫●(二)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1.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
●2. 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4. 人的心理具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特点。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描述研究●1. 自然观察法●2. 调查法●(1)问卷法●(2)访谈法●3. 个案研究法●(二)相关研究●(三)实验研究●(四)其他研究方法●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2014论述】●(一)生理心理学●(二)认知心理学●(三)精神分析●(四)人本主义●(五)行为主义●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一、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功能●(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1. 神经元●2. 神经胶质细胞●(二)神经冲动的传递●1. 什么叫神经冲动●2.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3. 神经冲动的化学回路●(三)神经网络●二、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一)大脑的结构●(二)大脑的皮层的分区及机能●1. 初级感觉区一一视觉区、听觉区、机体感觉区●2. 初级运动区●3. 语言区一一大脑左半球●4. 联合区●(三)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优势●(四)鲁利亚关于脑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1. 第一机能系统一一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系统/动力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2. 第二机能系统一一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系统(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下层组织)●3. 第三机能系统一一行为调节系统(额叶的广大脑区)●第三章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95-06年同等学力心理学真题高频词汇讲述
![95-06年同等学力心理学真题高频词汇讲述](https://img.taocdn.com/s3/m/4c436e5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2.png)
95-06年同等学力心理学真题高频词汇讲
述
本文档将对1995年至2006年同等学力心理学真题中的高频词
汇进行讲述。
以下是对这些词汇的简要解释:
1. 记忆:指人们获取、存储和回忆信息的心理过程和能力。
2. 研究:指通过阅读、听讲、实践等方式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
过程。
3. 感知:指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刺激并对其进行解释和理解
的过程。
4. 意识:指人们对自身和外界的感知和认知的主观体验。
5. 注意力:指人们选择性地关注某些刺激以排除其他干扰的心
理过程。
6. 智力: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思考、推理和研究方面的能力。
7. 人格:指个体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稳定特征和模式。
8. 情绪:指个体在特定环境或事件下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和生理
反应。
9. 动机:指个体经由内在需求或外部刺激而导致行为的目标导
向性。
10. 发展:指个体在生理、认知、社会和情感等方面随时间变化和成长的过程。
以上是95-06年同等学历心理学真题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词汇的简要说明。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心理学同等学力申硕2000--2018年真题之名词解释
![心理学同等学力申硕2000--2018年真题之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4b28e380b4e767f5bcfce2b.png)
心理测量是指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 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5.首因效应09 p.700
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6.刻板印象04 08 p.696
22.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也就是项目的效度。
23.常模:是指有一定代表性且数量足够大的样本(即标准化样本)在某项测验上的分数分布。常模是参照标准的一种,常模团体的分数分布,就是常模。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组群体,或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24.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按照不同的维度可划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将成功归结为内部、稳定的因素,如能力,将失败归结为可控的因素。如缺乏女里,这属于一种积极的归因模式;反之将失败归结为内部、稳定的因素、将成功归结为外部因素,则属于一种消极的归因模式。
15.社会惰化: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16.成熟势力说:格赛尔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提出成熟势力说,该理论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并认为成熟更为重要。格赛尔认为,儿童心理和动作的发展是一个按顺序模式展开的过程,这个模式是由集体成熟所决定的。
19.标准正态分布:格标准正态分布又称为u分布,是以0为均数、以1为标准差的正态分布,记为N(0,1)。
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是:在-1.96~+1.96范围内曲线下的面积等于0.9500,在-2.58~+2.58范围内曲线下面积为0.9900。统计学家还制定了一张统计用表(自由度为∞时),借助该表就可以估计出某些特殊u1和u2值范围内的曲线下面积。
同等学力-名词解释
![同等学力-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28993f303d8ce2f006623f7.png)
发展心理学1、同化: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
2、成熟势力说:格塞尔用双生子爬梯实验的“成熟势力说",该理论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和学习,并认为成熟更为重要。
格塞尔认为,儿童心理和动作的发展是一个按顺序模式展开的过程,这个模式是由机体成熟所决定的。
按成熟势力说,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用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能起作用。
3、性别认同: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特征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而是性别恒常性.4、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性特点或女性特点的认识和信念。
5、客体永久性:当物体从婴儿的视线中消失时,他知道这并非是客体不存在了,而是被藏在了某个地方。
6、自我中心性:指儿童还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7、延迟满足:指为了得到更大的却较远的利益而放弃眼前的较小的好处,幼儿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选择即时报酬而不能等待。
8、晶体智力: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贮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9、流体智力:指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的能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
10、横向/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优点:由于研究持续时间较短,易于控制有关因素,且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了解不同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但由于是对不同儿童的比较,因此看不到同一个体在发展上的连续性。
11、纵向研究:指系统考察同一批被试在不同时间点或年龄的心理发展状况,也即进行“追踪研究”。
优点是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以及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因而纵向研究在发展心理学领域被广泛使用;缺点是研究持续的时间往往较长,有些变量不易控制,样本易流失。
同等学力心理学申硕考试::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同等学力心理学申硕考试::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4ab2427cfc789eb172dc8bc.png)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广义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由经验引起的持久性的态度改变的过程。
狭义学习:即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有计划的、有组织的进行的过程,其目的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正强化:在某一情景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产生的作用为正强化。
负强化:某种刺激在有机体作出一个操作反应后消失,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产生的作用为负强化。
认知结构: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务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主要成分是类别编码系统。
有意义学习: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提供的引导性材料。
包括比较性组织者和说明性组织者。
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
练习律: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得到加强,反之会变弱。
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景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情景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
试误说:通过饿猫逃出问题箱的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
根据他的这一理论,人们称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为“试误说”。
顿悟说:苛勒通过对黑猩猩的实验发现,黑猩猩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在初次获取食物的行为不成功之后,并未表现出盲目的尝试—错误的紊乱动作,而是坐下来观察整个问题情境,后来突然显出了领悟的样子,并随即采取行动,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这就是所谓顿悟,而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
狭义知识:能贮存在语言文字符号和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
如各门学科的事实、概念、公式、定理等。
狭义的知识与技能相并列。
技能:经过练习而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
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国考 心理学综合-普通心理学-考前必背资料
![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国考 心理学综合-普通心理学-考前必背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b2055d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9.png)
普通心理学【必背资料】重点复习范围(28个名词解释、44个简答论述)一、名词解释1.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一个人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2.个性心理特征(14)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4.知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5.侧抑制相邻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还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6.马赫带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种视觉现象称为马赫带,是侧抑制的结果。
7.后像(17)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
8.暗适应(16)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9.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10.主观轮廓/错觉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这种轮廓叫主观轮廓。
11.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12.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特性的认识。
由于物体的运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因此运动知觉和时间知觉、空间知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13.似动知觉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14.真动知觉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的位移。
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动知觉。
15.错觉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现象叫做错觉。
16.随意后注意(07)有自觉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随意后注意来源于随意注意又高于随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
同等学力应用心理学每日打卡知识点-8.21
![同等学力应用心理学每日打卡知识点-8.21](https://img.taocdn.com/s3/m/2599874e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4d.png)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知识点
温馨提示:
第一阶段为基础知识梳理,主要题型是名词解释+相关考点梳理;
第二阶段为重点知识汇总,主要题型是简答题
每日整理1-3个知识点,每周五汇总本周知识+周测题
各位同学,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学习打卡第1天
1.认知过程(名词)-P18
答:认知过程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形式。
相关考点:①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后,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
②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后,人脑对事物的整体及其关系的认识。
③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当前所选择的认识对象和所需要的行为上。
2.意志过程(名词)-P19
答:人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而且是带有目的的改造世界。
为了实现既定的目的就要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
这种为了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活动则构成心理过程中的意志过程。
3.个性倾向性(名词)-P19
答: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一个人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
是人的个性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等学力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点1、思维答: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根括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具有根括性生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
思维不同于感知觉,但又离不开感知觉活动提供的感性材料。
在思维过程中,人只有在获取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并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部联系。
人的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按照发展水平的不同,思维可以分为直观动作民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
2、中数答:中数又称中位数、中点数,它是按顺序排列在一起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
就是说在这组数据中,有一半的数据比中数大,有一半的数据比中数小。
中数可能是数据中的某一个,也可能根本不是原有的数。
中数是集中量数的一种,反映了数据组的集中趋势。
中数计算简便,但反应不够灵敏,受取样影响较大,常用于偏态分布或有极端数据的分布中表示集中趋势。
3、社会惰化答: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宛成时偏少的现象。
在一定范围内,一起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群体越大,个人所做的努力水平也越低。
其产生原因为:个人的被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
当人们的行为效率可以被鉴别出来,或是对个人行为贡献单独进行测量时,人们便保持了足够的被评价焦虑,行为的动机也得到了激发,这时即便与群体一起完成一项工作,也不会出现社会惰化。
4、鉴别指数答:鉴别指数是项目分析指标,它是指测验编制中确定测验项目区分个体所测能力高低的程度指标。
其估计方法很多,不同估计方法的结果基本相同。
最简单的估计方法是比较两个极端效标组通过一个项目的个案比例。
当效标测量是一个连续变量时,可从分布的两端选出高分组和低分组,然后将高分组和低分组通过每个项目的人数用百分比来表示,这两个百分数之间的差异就提供了题目区分度的指标,鉴别指数的范围在1~-1 之间,1 表示鉴别指数最高,-1 表示鉴别指数最低。
鉴别指数越高,题目的鉴别性能即区分能力越好。
5、场独立性答:场独立性是指内部信息加工较少受外界参照物曩响的认知方式,由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等人在知觉研究中发现,可用棒框测验、倾余小屋一倾余椅子测验来鉴别。
场独立型者倾向于以自我内部为参照进行认知,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在认知方面,场独立型者独立于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在学习方面,场独立型者一般偏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性成分,能灵活的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比较易于适就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在人际交往方面,场独立型者喜欢做与人无关的事,对他人不感兴趣,不善与人交往。
6、成熟势力说答:成熟势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成熟与学习是支配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
成熟与内环境有关,是由遗传决定的;学习与我环境有关,是后天经验的习得和行为的变化。
环境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成熟在心理发展中更重要。
儿童行为的发育成长在其自然顺序,儿童的必现发展就是各种行为或行为模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守程,一定行为模式的出现与一定的年龄相对应。
该学说是在对许多儿童的追踪观察和纵向研究基础上提出,有大量的摄影记录支持,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曾对当时有关儿童早期行为的研究产了巨大影响。
但过分夸大了生理成熟的作用,忽视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其他条件。
7、公共因素方差答:公共因素方差又称作共同性或公共性,它是指公共因素所决定的方差在观测变量总方差中所占的比例。
当公共因素彼此正交时,变量公共因素方差等于和该变量有关的所有因素负荷的平方和。
公共因素方差一般用 h2 表示。
在测验中,公共因素方差能反映测验所测量属性的程度,其值越大,说明该因素所测量的属性越强。
8、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答: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会更加牢固的现象。
其产生的原因为:按照认知不协调理论,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和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
因此,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们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的喜欢。
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自己选择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自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
9.随意后注意:答: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 分)10.双侧检验:答:按(待检验的统计量)分布的两端计算显著性水平的检验称双侧检验。
(2 分)应用于理论上不能确定两个总体参数中音高必定大于或小于另一个的假设检验。
(1 分)11.犯错误效应:答:一点小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的吸引力增加的现象。
(3 分)12.离差智商:答:是将音高人的智力测验分数与同年龄组的人比较所得到的标准分数。
(3 分)2015 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名词解释资料精选13.学习迁移:答: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3 分)14.顺应: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15.点估计:答:是在总体参数未知时,用一个特定的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
(2 分)一个较好的估计量应满足无偏性、有效性和充分性等特性。
(1 分)16.社会助长:答: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3 分)17.动机: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也就是说,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它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的功能。
18.常模: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即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它是心理测评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时的参照分数标准。
测验常模简称常模,指一定人群在测验所测特性上的普遍水平或水平分布状况。
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伙食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常模的构成要素为:1、原始分数;2、导出分数;3、对常模团体的有关具体描述。
19.顺应: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格式会适当改变以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称作顺应。
20.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
它是人们通过直接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人际关系的基本指向,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与维持一定的相互接纳和支持的友好情感。
21.抽样分布:样本统计量的概率分布叫做抽样分布。
例如样本平均数的分布、样本方差的分布、样本平均数之差的分布等。
抽样分布是统计推断的理论依据。
22.共同要素说:共同要素说又称相同要素说,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由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提出。
相同要素说认为,一学习之所以有助于另一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相同因素。
若两种情境含有共同因素,不管学习者是否觉察到这种因素的共同性,总有迁移现象发生。
23.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是弗拉维尔(Flavel)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指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以及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的认知,而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学习时,学习者要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解决问题。
24.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会更加牢固的现象。
其产生的原因为:按照认知不协调理论,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和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
因此,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们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的喜欢。
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自己选择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自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
25、似动: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26、归因:归因是指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的过程。
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一般说来,人们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27、常模:常模是揭示心理测量分数的基础。
常模常常是指常模群体得出的测量分数。
所谓常模群体是指具有常模总体基本特征的代表性样本,因此常模群体所导出的测量分数就代表着整体特征。
测量手册所列出的常模常常是样本常模,不一定适合使用者的具体情况,特殊常模常常是为非典型团体建立的,一般比小团体建立的常模范围更窄。
28、众数:众数是指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值。
众数可通过观察的方法直接得到,也可用积分的方法求出。
29、自变量:自变量是指在研究中有意加以改变、操纵的事物、条件或特征,如某些外在刺激、环境条件、被试及其暂时特征等。
30、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一类人或者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刻板印象常常是指人们通过长期的经验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看法,这种看法常常可能作为人们做出行为判断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