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课件
探索臂丛神经阻滞的定义、步骤、风险及护理,为您带来全面且易于理解的 课程内容。
什么是臂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麻醉技术,通过注射药物阻断臂丛神经,实现麻醉效果。 适用于广泛的手部和上肢手术,具有独特的目的和优点。
臂丛神经阻滞的步骤
1
注射药物选择
2
详细介绍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副作用、
2 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
提供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帮助从业人员正确执行臂丛神经阻滞,并确保术后恢复的顺 利进行。
臂丛神经阻滞后的恢复和护理
1
恢复室护理
详细描述术后患者的恢复室护理措施,包括监测、镇痛和观察患者状况等重要步 骤。
2
疼痛管理
介绍术后疼痛管理,包括给予药物镇痛和使用冰敷等方法,以确保患者舒适度和 快速康复。
3
持续观察和随访
讨论术后的持续观察和随访计划,以确保患者在出院后继续获得适当的护理和指 导。
பைடு நூலகம்例
展示实际案例,分享臂丛神经阻滞在不同手术中的应用,以及患者术后的疗 效和反馈。
特点和其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3
麻醉操作详解
介绍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操作步骤,包 括局部麻醉、针刺和药物注射等过程。
常见的臂丛神经阻滞技术
介绍主要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包括颈内 动脉旁路、中颈三角和腋路等技术的步 骤和特点。
可能的并发症和风险
1 切实措施的风险管理
解释臂丛神经阻滞可能的并发症,以及如何通过切实措施来降低风险并提高安全性。
臂丛神经阻滞
6.注射前核对清药名、浓度和用量,防止用错药 物。 7.实施麻醉过程中,一旦遇到病人出现兴奋,立 即停药,观察、处理或抢救。 8.全面掌握局麻药的药理性质,了解病人的病理 生理状态,熟悉注射部位的解剖关系,遵守操作常规, 掌握和实施熟练的麻醉操作技术。 9.几种局麻药的混合使用,使浓度、用量都可减 少。
3.用量须绝对准确,用皮试针头或小针头,经仔 细计算后细心点滴加入,用一般针头点滴,常不可靠。 4.高血压、冠心病、甲亢、血管栓塞性脉管炎的 病人,待产产妇、<6月小儿,指(趾)端禁用。
谢谢!
3.分解排泄延缓:血浆中胆碱酯酶降低,肝肾功 能减退,酸中毒,缺氧,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 素缺乏,体质虚弱和饥饿状态等。 4.吸收过快与发烧、环境温度过高和暑天都密切 相关。 5.妊娠或高钾血症。
中毒症状: 1.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是毒性反应的早期症状。 轻型者口、舌发麻;多语,易怒,失去理智、眩晕、共 济失调,面红、血压升高和脉搏增快;中型者表现为不 安、头痛、视力模糊、恶心呕吐、肌肉抽动,血压升高, 脉搏缓慢、宏大与冲击状,低血氧延脑受刺激所致;重 型者表现为惊厥,惊厥可无前驱症状而突然发生。惊厥 时由于呼吸肌痉挛导致低氧血症,PaCO2上升,脑血管 扩张,脑血流增加,使局麻药易进入脑内。严重时可因 呼吸肌痉挛导致窒息而死亡。临床上一般剂量的利
6.血压下降时应给予升压药。 7.静注氢化考的松100~300㎎,以改变病 人全身情况。 8.心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9.保持病人安静,在手术室内观察病人是否好转。 10.如为严重中毒反应,病人好转后,暂时放弃 手术,等情况好转后进行。 11.惊厥时加用肌松药。
药物在吸收部位的相互作用: 局麻药中加入小量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减慢局 麻药的吸收速度,预防局麻药的中毒反应,有延长麻醉 作用时间和减少出血的好处。肾上腺素对布比卡因等无 以上作用,而对利多卡因有同样作用。因为利多卡因对 组织亲和力较小,布比卡因对组织亲和力大。肾上腺素 不延长其在粘膜上的麻醉作用时间。
小儿臂丛神经阻滞护理课件
局部麻醉药中毒可能是由于药物误入血管或过量所致。患儿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惊厥、心律失常等 症状。护理人员应立即停止给药,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进行必要的急救措施,包括给氧、抗惊厥治疗 等。
其他并发症及处理
总结词
小儿臂丛神经阻滞还可能出现其他并发 症,如注射部位感染、神经损伤等。
VS
详细描述
注射部位感染可能是由于无菌操作不严格 或患儿本身存在感染病灶所致。护理人员 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检查注射部位 ,发现感染迹象应及时处理。神经损伤可 能是由于穿刺针损伤神经所致。护理人员 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神经功能,发现异常应 及时报告医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详细描述
根据小儿的年龄、体重和病情,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剂量和浓度。过高的剂量可 能导致呼吸抑制、心率失常等不良反应,而过低的剂量则可能无法达到满意的麻 醉效果。因此,在术前应进行详细的评估,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麻醉药物的注射速度和注射方式
总结词
总结词
了解麻醉药物的配伍禁忌和不良反应对于预 防和应对潜在风险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
不同的麻醉药物之间可能存在配伍禁忌,应 避免同时使用或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 此外,麻醉药物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 如呼吸抑制、过敏反应等。护理人员应密切 观察患儿的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确保患儿的安全。同时,应做好急救准备
合理的注射速度和方式是保障小儿安全的重要措施。
详细描述
注射速度过快可能导致呼吸抑制、低血压等不良反应,而注射速度过慢则可能影响麻醉效果。应根据麻醉药物的 性质和作用时间,选择合适的注射速度。同时,应采用适当的注射方式,如单次注射、连续注射等,以确保麻醉 效果的稳定和患儿的安全。
麻醉药物的配伍禁忌和不良反应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实践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法,被广泛用于各种手术和治疗。
这种麻醉方法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到臂丛神经周围,实现了局部麻醉的效果,有效减少了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
本文将探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技巧和优缺点等方面的内容。
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通过向臂丛神经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使神经传导受阻,从而实现局部麻醉的效果。
臂丛神经是由颈段神经根C5-T1的融合形成,负责供应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通过向臂丛神经周围注射麻醉药物,可以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使手臂区域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通常适用于手臂、肘部和手部的手术和治疗。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手部外科手术•肘部外科手术•上臂骨折复位术•上肢周围神经阻滞术等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技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患者仰卧位,手臂自然展开,准备局麻注射需用的设备和药物。
2.无菌操作,皮肤消毒,定位臂丛神经的位置,常见的定位方法有锁骨下动脉定位法、直线定位法等。
3.使用超声引导或神经刺激仪帮助定位神经位置,准确插入针头到神经周围,并注射局麻药物。
4.注射后观察麻醉效果,根据需要可以补充注射局麻药物。
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优缺点优点:•麻醉范围准确:可实现局部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麻醉。
•镇痛效果良好:有效减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
•术中患者稳定:避免全麻带来的意识混乱和呕吐等问题。
缺点:•操作技术要求高:需要熟练掌握针头插入位置和注射技巧。
•不适用于所有手术:某些手术要求全身麻醉,不适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综上所述,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减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提高手术的顺利进行。
然而,在选择使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要求,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臂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一.定义: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丛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上肢、肩关节手术可应用臂丛神经阻滞。
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
穿刺部位有感染者不宜穿刺。
三.操作规范:1.检查麻醉机、监护仪、抢救药品及物品齐全。
2.麻醉操作前先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
3.确定穿刺点后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后进行操作。
(1)肌间沟法1)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2)确定胸锁乳突肌后缘,其后方为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
3)沿肌间沟下移,直到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手指下压患者出手臂麻木感,可确定此处为肌间沟。
4)在颈6横突水平或环状软骨或锁骨上2CM处作横线,与肌间沟交汇点即为穿刺点。
5)操作者持穿刺针在穿刺点垂直缓慢进针,进针方向稍向尾侧直至出现异感或抵达横突6)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固定好针头缓慢注药。
注药过程中也要回抽,同时观察病人反应,以便及时发现麻醉意外和并发症。
7)不宜同时双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2)经锁骨上法1)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2)锁骨上缘的中点部位,认真摸清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点。
以此点为准,在其外侧0.5cm、上1cm处做好标记,即为穿刺点。
如果恰好有颈外静脉通过此点,将穿刺点稍向外移3)操作者左手食指按住锁骨下动脉,右手持穿刺针刺入,而后向内、下、后方向缓缓刺入1~2.5 cm(其方向相当于指向第三胸椎椎体)。
针刺入过程中一旦出现异感,表示针尖已接触及臂丛神经,应稳妥地固定好针头,抽吸证实无血或无气后,缓缓注入麻药,注药中需随时做抽吸试验。
如果在刺入过程中遇到骨质,即为第一肋骨,随即可将麻药注在第一肋骨面上,而不必勉强寻找异感,否则胸膜、肺组织或大血管损伤的机会大增。
(3)腋路法1)病人取仰卧,患侧肩下垫薄枕,患肢外展并外旋90°,前臂90°屈曲,完全暴露腋窝。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04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监测与复苏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监测方法与指标
监测方法
•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 • 监测神经阻滞的范围和程度
指标
• 生命体征稳定,无异常波动 • 神经阻滞范围符合手术要求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复苏技术与注意事项
复苏技术
• 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后,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 如出现麻醉不全,可补充注射药物 • 术后给予镇痛治疗,减轻患者疼痛
• 20世纪初开始应用于临床 • 随着麻醉药物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 目前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 法之一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类 型
• 肌间沟阻滞(Intramuscular Block) • 腋窝阻滞(Axillary Block) • 侧入路阻滞(Lateral Approach Block)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培训模式
• 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 建立完善的考核和评估机制,确保培训效果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发展趋势
•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将继续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 新型局部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将不断涌现
挑战
• 如何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 如何降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并发症发生率 • 如何优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教学和培训模式
臂丛神经的组成
• 由C5、C6、C7、C8和T1神经根组成 • 分出五大主要分支: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
臂丛神经的分布
• 肌皮神经主要分布在上臂前群肌肉 • 正中神经主要分布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和皮肤 • 尺神经主要分布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和皮肤 • 桡神经主要分布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和皮肤 • 腋神经主要分布在上臂后群肌肉和皮肤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注射:将麻醉药物注射到注射部位,确保麻醉效果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 并发症及处理
常见并发症
感染:可能导致 局部感染、脓肿
等
气胸:可能导致 气胸、呼吸困难
等
神经损伤:可能 导致感觉异常、 运动功能障碍等
出血:可能导致 局部出血、血肿
等
药物过敏:可能 导致过敏反应、
休克等
处理方法
1
密切观察患者情 况,及时发现并
02
超声引导:利用 超声设备,实时 观察穿刺针位置
03
神经刺激:通过 刺激神经,判断 穿刺针是否到达
目标位置
04
麻醉效果评估: 观察患者麻醉效 果,调整穿刺针
位置和剂量
穿刺方法
定位:确定穿刺 麻醉:局部麻
点,通常在腋窝、 醉,减轻穿刺 锁骨上窝或肩胛 过程中的疼痛 骨上窝
01
03
注射:将麻醉 药物注入臂丛 神经,达到麻 醉效果
E 肩袖损伤:缓解疼痛, 改善肩关节功能
F
肩关节脱位:缓解疼 痛,改善肩关节功能
禁忌症
严重心肺 功能不全
凝血功能 障碍
局部感染 或皮肤破
损
过敏体质 或对麻醉 药物过敏
孕妇或哺 乳期妇女
患有严重神 经系统疾病 或精神疾病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 操作方法
定位方法
01
体表标志:根据 患者体表特征,
确定穿刺点
麻醉效果和持续时间
01
麻醉效果: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以有效地阻断疼痛信号的传 导,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02
持续时间: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和麻醉 药物的种类而异,通常在1-2小时左右,最长可达4-6小时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 适应症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31页】
腋路臂丛阻滞
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术
探头紧贴于锁骨上缘放置 深度选择在2-3cm处 葡萄串样的强回声(含有更多的结缔组织) 主要识别标志锁骨下动脉 定位简单;常伴血、气胸的风险 “上肢的脊麻”
上肢阻滞——锁骨上臂丛阻滞
经锁骨下法臂丛阻滞术
探头放置于锁骨下缘,垂直于锁骨,一般选择在锁骨中线 与腋前线之间 深度在3-4cm 臂丛各束围绕腋动脉排列 外侧束和内束常位于锁骨下动脉表面或同一水平 几乎不存在气胸风险 穿刺难度较大
临床上,我们根据病人的伤口所在部位,并结合臂丛神经 支配区域选择入路。一般来说,肘关节以上用肌间沟,以 下用腋路阻滞。肘关节两者都用。
适应证:上肢的各种手术,及肩关节闭合性复位
禁忌证:双上肢同时进行手术
穿刺点有感染、血肿、肿瘤等
对麻醉剂特别敏感的病人。
臂丛神经麻醉的常用麻药
局麻药名称
剂量(成人) 作用维持时间 一次最大用量 毒性
毒性反应尤以腋路阻滞者为高,发生率可达1%~10%。预防措施:①严格掌 握局麻药安全剂量;②局麻药中加用肾上腺素;③注入局麻药期间,反复做回 抽试验;④高度重视毒性反应的先驱症状,如惊恐、突然入睡、多语、肌肉抽 动等
4 血管损伤
臂丛阻滞穿刺中损伤血管的机会可达1/3,但发生巨大血肿的机会尚少
5 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髓麻醉
锁骨下臂丛超声
并发症
1.胸部并发症
多见于锁骨上、肌间沟或锁骨下入路阻滞,喙突下阻滞偶尔也可发生,系穿刺针 刺伤胸膜及肺,空气进入胸腔引起,病人常伴有疼痛或轻咳征象,多数于术后4~ 6 h内逐渐感觉呼吸困难,X线检查可确诊气胸。刺伤胸膜小、胸腔进气少,病人 呼吸困难轻,一般可自愈;同时刺伤胸膜和肺者,胸腔积气逐渐增多,肺脏可压 缩至一定程度,呼吸困难症状急转明确,需要紧急胸腔穿刺水封瓶引流处理
臂丛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臂丛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1 目的:对局部神经阻滞实施规范操作,提高麻醉效果,避免麻醉意外的发生。
2 适应证:
2.1上肢手术麻醉;
2.2关节复位;
2.3带状疱症后遗神经痛的治疗。
3 禁忌证:
3.1 凝血障碍;
3.2 穿刺部位附近有感染;
3.3 神经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灰质炎;
3.4 患者不同意或不配合。
4 使用人员:
为麻醉专业医师,使用前必须熟悉操作规程并经科主任考核认可。
5 肌间沟入路法操作步骤:
5.1 患者去枕、平卧、头转向对侧,上肢垂直放松紧贴体旁;
5.2 确定胸锁乳突肌后缘,其后方为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
5.3 术者左手示指沿肌间隙下移,直至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示指下压患者出现手臂麻木感,可确定此处为肌间沟;
5.4 在颈6横突水平或环状软骨或锁骨上2cm处作横线,与肌间沟交汇点即为穿刺点;
5.5 以安尔碘消毒二次,注意足够的消毒范围;
5.6 以1% 利多卡因注射局麻皮丘;
5.7 术者右手持3cm长的7号针在标记处垂直皮肤缓慢入针,进针方向稍向尾侧直至出现异感或抵达横突;
5.8 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后,固定好针头缓慢注药。
镇痛目前一般应用0.125%~0.25%布比卡因20ml,或更低浓度;
5.9 注药时手指压迫穿刺点上方,尽量使药液向下扩散。
6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6.1 局麻药中毒;。
臂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将局麻药注射到臂丛神经干旁,暂时地阻断神经传导功能,从而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称臂丛神经阻滞。
第一节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适应上肢各类型手术、肩关节整复术和镇痛治疗。
2.禁忌证:(1)穿刺部位有感染病灶。
(2)病人不合作。
第二节麻醉前准备(1)准备麻醉器具及插管抢救用具。
(2)按需选择局麻药。
(3)麻醉前可给苯巴比妥钠,以利于镇静,预防或减轻局麻药中毒。
第三节实施方法1.肌间沟阻滞法(1)定位:病人去枕仰卧,头偏向对侧,上肢紧贴体旁,显露患侧颈部。
先令病人抬头,显露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在锁骨头的后缘可摸到一条肌肉即前斜角肌,其后缘还可摸到一条大小相同的中斜角肌,前、中斜角肌之间的间隙即为肌间沟,臂丛神经经过此沟下半部。
(2)穿刺点:于锁骨中点上1~2横指(约2~3cm)处可触及前、中斜角肌的间隙,此处即为穿刺点。
在该点用力向脊柱方向重压,若病人诉手臂麻木、酸胀或有异物感,即可定位。
如病人肥胖或肌肉欠发达,离锁骨上2cm~3cm处的肌间沟为穿刺点。
(3)麻醉操作:颈部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持3~4cm的22G穿刺针于穿刺点垂直刺入皮肤,并略向下和向后方推进(相当第七颈椎方向),穿过浅筋膜后有突破感,在横突附近找异感,出现异感为较可靠的标志。
若无异感,只要穿刺部位方向和深度正确,也可取得良好阻滞。
穿刺成功后,回抽无血无脑脊液,一次注入局麻药20~25ml。
2.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1)定位:病人仰卧,患肢外展90度,屈肘90度,前臂外旋,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举手,呈行军礼状,使腋窝完全暴露。
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博动,再沿动脉上摸至胸大肌下缘处动脉博动点,取动脉博动最高点为穿刺点。
(2)麻醉操作:皮肤常规消毒铺巾,摸到腋动脉最高点,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22G穿刺针(或5号半针头),斜向腋窝方向动脉旁刺入;穿刺针与动脉呈20度夹角。
缓慢推进,直到出现刺破纸样的落空感,表明针尖已刺入腋部血管神经鞘内;松手,若针随动脉博动而左右摆动,左手即可固定好针头,接注射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30~35ml。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预防与急救护理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预防与急救护理1. 引言1.1 介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现象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见的局部麻醉技术,常用于上肢手术和疼痛管理。
即使在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操作下,毒性反应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并发症之一。
毒性反应是指在局部麻醉药剂经血管吸收后,在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并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产生毒性效应的过程。
这些毒性反应可能会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严重危害。
毒性反应的主要表现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神经兴奋和心血管系统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表现可以包括恍惚、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神经兴奋则表现为痉挛、抽搐和意识丧失;心血管系统异常则可以导致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
这些症状一旦发生,需要立即识别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才能避免进一步恶化。
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现象有着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医务人员和患者来说都至关重要。
1.2 阐述毒性反应对患者的危害毒性反应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对患者的危害不容忽视。
毒性反应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在发生毒性反应时,患者常常会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皮肤发绀等症状,需要医护人员迅速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毒性反应对患者的危害不仅体现在生命安全方面,还可能对患者的长期健康造成影响。
毒性反应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神经损伤、肌肉痉挛、感觉异常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及时预防和有效处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毒性反应,对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只有充分认识到毒性反应的危害性,医护人员才能更加重视预防和处理毒性反应的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2. 正文2.1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常见毒性反应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引发一些毒性反应。
常见的毒性反应包括局部麻醉药的毒性作用、神经损伤、过敏反应等。
局部麻醉药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局部感觉异常、肌肉无力、呼吸抑制等症状。
小儿臂丛神经阻滞
肌皮N +++ +++ +++ 小儿周围神经较细,神经纤维的髓鞘发育不完善,局麻药浓度低,扩散更容易,起效更迅速.
也可应用肌间沟和锁骨上臂丛阻滞技术
+
桡 N ++ ++ 穿刺操作技术:在腋动脉上缘,与皮肤成45o角刺入穿刺针,穿刺针指向锁骨中点
各种臂丛阻滞技术在小儿的麻醉范围 The success rate of this block is high
三 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常用的局麻药
-
解剖学标志: 锁骨中点和Chassaignac结节(C6颈椎横突前结节, 位于胸锁乳突肌与环状软骨水平面的交叉处).
腋 N +++ 各种臂丛阻滞技术在小儿的麻醉范围
各种臂丛阻滞技术在小儿的麻醉范围
+++
++
-
there is no advantage in trying to locate each nerve and in performing multiple injections.
3. 穿刺成功标志; 1)突破感,2)穿刺针随腋 动脉搏动,3)应用神经刺激器,可在前臂 和手出现肌肉颤搐反应。
小儿周围神经较细,神经纤维的髓鞘发育不完善,局麻药浓度低,扩散更容易,起效更迅速. 三 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常用的局麻药
穿刺操作技术:在腋动脉上缘,与皮肤成45o角刺入穿刺针,穿刺针指向锁骨中点 解剖学标志: 锁骨中点和Chassaignac结节(C6颈椎横突前结节, 位于胸锁乳突肌与环状软骨水平面的交叉处). 仔细计算局麻药容量和总mg/kg数,以避免用药量超过推荐剂量. 更多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周围神经, 也可应用肌间沟和锁骨上臂丛阻滞技术
臂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简介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用于在肩部和上肢手术中提供局部麻醉的常见技术。
通过将局部麻醉剂注入到臂丛周围的神经 plexus 中,可以有效地产生局部麻木,从而减轻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
本文将介绍臂丛神经阻滞的基本概念、适应症和禁忌症、操作步骤、并发症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基本概念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给予局部麻醉剂来使患者手臂一侧神经各个分支发挥麻醉作用的技术。
臂丛是由 C5 至 T1 胸椎神经节的神经根发出的,它在锁骨下静脉旁好发的位置,是手臂和手部的主要感觉和运动神经来源地。
适应症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手术或其他医疗程序,主要是在肩部、上臂、肘部、前臂和手部的手术中。
这种技术可以提供有效的疼痛控制,使患者在手术中保持清醒,减少全身麻醉的风险。
禁忌症尽管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技术,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禁忌症,例如患有出血倾向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经病变或过敏性反应等患者可能不适合该技术。
操作步骤1.麻醉患者的皮肤2.定位臂丛3.插入穿刺针4.注入局部麻醉剂5.观察患者反应并发症臂丛神经阻滞虽然是相对安全的技术,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神经损伤、过敏反应等。
因此,在进行此项技术时应注意细致操作,及时处理并发症。
注意事项1.在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时应对患者的神经和血管情况有充分了解。
2.避免给予过量的局部麻醉剂,以免出现神经毒性。
3.在给药前后及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
结论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局部麻醉技术,能够在手术中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疼痛控制。
尽管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但合理的操作和观察可以减少这些风险。
对于适应症的患者来说,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选择。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知识,你了解多少?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知识,你了解多少?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把局部麻醉的药物注入机体的臂丛神经丛四周使得其所支配的相关区域出现神经传导阻滞的一种麻醉形式。
比较适合运用在手部、上臂、前臂和肩部等多个部位手术中。
一操作程序1 神经根入路刺穿位置是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位置,垂直的进针到第七颈椎横突尖实施首次的给药,将环状的软骨当做是标志,在此平面朝外寻找机体的第六颈椎横突位置,再明确下一个也就是第七颈椎横突位置,后退针大约1cm,后朝下进针麻醉干预C8、T1。
此种操作方式因为个体存在明显的差异,神经根的位置比较深,阻滞效果不够理想、神经根的分布较为分散、成功概率不足、并发症多以及对操作的要求比较高等原因,在临床中并不常见。
2 肌间沟入路肌间沟入路还可以被称作是颈路臂丛阻滞,此操作的方式是引导患者处于去枕仰卧位,将头部偏向于对侧,使其上肢紧紧地贴着身侧,将经颈部的胸锁乳突肌充分地暴露出来,寻找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的后缘,触及前斜角肌位置,在此肌肉的后缘位置触及中斜角肌,此两肌之间就是斜角肌间隙(也就是肌间沟)。
在肌间隙朝下能够触及肩胛舌骨肌,在肌间沟位置肩胛舌骨肌上缘处实施刺穿操作。
针尖和皮肤进行垂直的刺穿,将深度控制在1.5~2cm范围之内,明确有异感亦或是碰触至横突,在回抽后没有血液和脑脊液,就可在其中注入局部麻醉的药物。
在注射药物的过程中,需运用手指对刺穿点上部肌间沟进行压迫,促使药液可以朝着下方逐步的扩散,规避药物朝上扩散造成硬膜外麻醉问题发生。
同时在操作的时候,需关注进针的方向和深度,过深亦或是偏内、偏下容易诱发气胸问题出现。
此入路方式成功的重点为对刺穿位置实施精准的定位,针对颈部粗短、肌肉颈亦或是肥胖患者,解剖标志不够清楚,对刺穿点定位不够准确,实施传统定位的难度比较高,但是可以在定位的过程中告知患者略微地将头部抬起,亦或是运用薄枕垫在患者的枕部,使得此问题被改善,促使肌间沟更容易被触及,提升定位的准确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hao Xuan, Wang Yingwei, et al. Anaesth Intensive Care, 2008, 36(6): 850-854.
药物的剂量与容量
药物的剂量与容量
局麻药包绕神经的最低容量
Harper GK, et al. Br J Anaesth, 2010,104: 633-6.
多点阻滞效果比较
多点阻滞效果比较
在小儿中的应用 清醒患儿通常难以耐受区域阻滞
多点与单点比较:尺、桡、正中阻滞相似 肌皮神经需单独阻滞
Carre P, et al. Paediatr Anaesth, 2000, 10(1):35-39
结论
腋路阻滞的关键在于药物准确到达目的神经 单点腋路阻滞效果差,提倡多点腋路阻滞 多点阻滞中提倡3点法(正中、肌皮、桡神经) 多点腋路阻滞尺、桡侧效果完善 多点腋路阻滞不完全依赖于药物的容量和剂量
解剖学基础与研究
腋路臂丛阻滞简史 解剖学基础与研究 常用的阻滞方法 临床常见的误解 总结
解剖基础与研究
解剖基础与研究
肩5\肘6\腕7\手81 C4平喉结、C6 平环状软骨
解剖基础与研究
腋鞘中的各支神经被分隔
腋鞘各支神经有独立的“隔离室”
Sadan AY, et al. Clinical Anatomy, 2007, 20: 57-63.
Group A: 0.1%左旋布比卡因 9ml ×4
Group B: 0.1%左旋布比卡因 18ml ×4
Group C: 0.25%左旋布比卡因 9ml ×4
Zhao Xuan, Wang Yingwei, et al. Anaesth Intensive Care, 2008, 36(6): 850-854.
尺侧与桡侧效果
起效时间
阻滞效果
Rodriguez J, et al. Reg Anesth Pain Med, 2006,31(3): 202-205.
Sia S. Reg Anesth Pain Med, 2006, 31(6): 514-518.
临床常见的误解
2. 注射容量越大效果越好
dose=volume×concentration 剂量=容量×浓度 质疑这一观点的逻辑推理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老兵新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新华医院麻醉科
王英伟
内容
腋路臂丛阻滞简史 解剖学基础与研究 常用的阻滞方法 临床常见的误解 总结
腋路臂丛阻滞简史
1911年,Hirschel 首次介绍腋路臂丛阻滞 1958年,Burnham 腋鞘单点注射局麻药(动脉前) 1961年,De Jong 腋鞘单点注射局麻药(动脉穿透法) 1961年,Greenblatt 神经刺激器改变了传统的神经阻滞方式 1978年,Lagrange 多普勒超声定位使神经阻滞更为直观 1990年,Baranowski首次报道神经刺激器引导多点腋路阻滞
神经刺激仪引导的腋路阻滞
感觉
前臂外侧 大鱼际区 桡侧手背 小鱼际区
运动
屈前臂
曲手
手腕外展 小指内收
神经刺激仪腋路定位
超声引导腋路阻滞
正中神经 尺神经
桡神经
超声与神经刺激仪比较
60名患者,每组0.75%罗哌卡因5ml×4(四点阻滞)
阻滞实施时间、阻滞成功率、患者的接受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临床常见的误解
腋路臂丛阻滞简史 解剖学基础 常用的阻滞方法比较 临床常见的误解 总结
临床常见的误解
以单点阻滞的概念延续对腋路阻滞的理解
腋路臂丛尺侧好桡侧差 注射容量越大效果越好
临床常见的误解
1.
腋路阻滞的结果是尺侧效果好、桡侧差
手和前臂桡侧的神经支配:桡、肌皮、正中神经
尺侧与桡侧效果
多点阻滞效果比较
研究对比 论著数 阻滞方法 阻滞时 间 5 动脉穿透 长 神经刺激 神经刺激 长 感觉阻 滞 好 运动阻 滞 相似
两点Vs单 点 多点Vs单 点 多点Vs两 点
5
好
好
6
动脉穿透 长 神经刺激
好
好
Handoll HHG,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 2006(1) : CD003842.
6±2* 18±5*
Primary block effectiveness (%)
76
91*
Sia S, et al. Region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 2000, 91: 647-651.
神经刺激仪引导的腋路阻滞
神经定位
动脉上(由浅入深):正中、肌皮 动脉下(由浅入深):尺、桡
解剖基础与研究
隔膜
10ml 亚甲兰(8/8例)
40ml 亚甲兰(7/8例)
Sadan AY, et al. Clinical Anatomy, 2007, 20: 57-63.
解剖基础与研究
0.5-2mm
正常隔膜无孔隙
泡沫样缺陷(40ml亚甲兰)
Sadan AY, et al. Clinical Anatomy, 2007, 20: 57-63.
Serradell A, et al. Br J Anaesth, 2003, 91: 519-524.
药物的剂量与容量
Koscielniak-Nielsen ZJ, et al. Can J Anesth, 1999, 46: 658-664.
药物的剂量与容量
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的臂丛阻滞效果
支持单点阻滞的研究
1961年,De Jong 数学计算(腋鞘中点注射)42ml 1987年,Partidge 神经间隔筋膜易被注射染液穿破
1960S以前,流行两点或多点阻滞 1970年后,De Jong的理论使得单点阻滞流行
Handoll HH,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06, (1): CD003842
Klasstad Q, et al. Anesthesiology, 2002, 96: 1315-1324.
神经刺激仪引导的腋路阻滞
肌皮 (前臂曲反射) 正中神经 (曲腕反射、食指和中指曲反射) 桡神经 (手腕和/或手指伸展反射) 尺神经 (手腕向尺侧曲反射、小指和示指曲反射、拇指内收)
Casati A, et al. Anesthesiology, 2007, 106: 992-996.
超声定位下的异感
Perlas A, et al. Reg Anesth Pain Med, 2006, 31: 455-450.
超声定位下的神经刺激反应
Perlas A, et al. Reg Anesth Pain Med, 2006, 31: 455-450.
药物的剂量与容量
药物的剂量与容量
Group A
0.1%,9ml*4
Group B
0.1%,18ml*4
Group C
0.25%,9ml*4
Block performance time (min)
6.5(5-10)
8.5(6-13) *
7.0(5-14)
Duration of sensory block (min) 480(370-990) 555(315-1060) 560(365-1120) Duration of motor block (min) Primary block effectiveness (%) 510(390-1110) 605(350-1125) 620(400-1210) 94.4 92.1 97.1
动脉搏动法
临床上,腋路单点阻滞效果不 全主要是绕神经和肌皮神经支 配的感觉区域 搏动法注射后药物易停留在浅 表区域 动脉和周围的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组织是药物 扩散的障碍
异感定位法
Pins, eletric shock, annoying pain
包括寻找单个和多个异感定位 阻滞效果较好 理论上容易导致损伤神经 目前未见神经损伤的报道
Horlocker TT, et al. Anesth Analg, 1999, 88:382-387.
异感定位法
腋路四点异感与四点神经刺激的比较
Paresthesia(n=47) Stimulator(n=49)
Performance time (min) Onset time (min)
9±3 21±5
尺侧与桡侧效果
2N: 桡和正中 3N: 肌皮、桡、正中
Sia S, et al. Reg Anesth Pain Med, 2001, 26: 499-503.
尺侧与桡侧效果
Group ULN
Group RAD
Sia S. Reg Anesth Pain Med, 2006, 31(6): 514-518.
腋路臂丛阻滞简史
反对单点阻滞的研究
“circumferential type of incomplete block”、“Patchy anesthesia”
1983年,Thompson CT显示正中、尺、桡被纤维分隔 1986年, Vester-Andersen 桡、肌皮神经不易被胶质扩散
A. 小剂量与小容量能产生良好阻滞效果 B. 极高容量效果与普通容量效果相似
药物的剂量与容量
药物的剂量与容量
Group A: 1% Mepivacaine 36ml (9ml×4) Group B: 1% Mepivacaine 28ml (7ml×4) Group C: 1% Mepivacaine 20ml (5m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