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
幼儿园法制安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园法制安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认识到别人的东西是归别人所有的,不能随意拿取。
2. 培养幼儿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3.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学会尊重他人的财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尊重他人的财产。
难点: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能够自主选择不拿别人的东西。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故事书《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图片、视频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故事书《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了解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拿取。
2. 讲解: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幼儿展示拿别人东西的不良后果,让幼儿认识到这是错误的行为。
3. 互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不会拿别人东西的原因和经验。
4. 情景演练:教师设置情景,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选择不拿别人的东西,并解释原因。
5. 总结:教师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尊重他人的财产。
五、作业与延伸:1. 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绘画或手工任务,让幼儿画出自己不会拿别人东西的原因。
2. 延伸:教师鼓励家长参与,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情景演练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于“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收集和分析幼儿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认识水平。
3. 检查幼儿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内化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幼儿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融入法制安全教育,让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体现出“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
3. 探索如何与家长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
八、家庭作业:1. 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一幅画作,主题是“我喜欢的物品”,通过画作表达自己对自己物品的珍惜。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第一章:活动目标1.1 了解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拿取,尊重他人的财产权。
1.2 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懂得等待和分享。
1.3 提高幼儿的社交技巧,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1.4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活动准备2.1 教具准备:故事书《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图片卡片、玩具等。
2.2 环境布置:设置一个温馨的课堂环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第三章:活动过程3.1 导入:通过唱一首关于友谊的歌曲,引起幼儿的兴趣,进入活动主题。
3.2 故事分享:《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让幼儿了解故事中的小动物如何正确处理别人的东西。
3.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的做法,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3.4 情景模拟:设置一个模拟场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并学会处理类似问题。
3.5 总结反思:引导幼儿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第四章:活动延伸4.1 亲子活动:与家长共同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学会分享和等待。
4.2 环境创设:让幼儿参与设计一个关于友谊的主题墙,展示他们的作品。
4.3 课后作业: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人分享活动中的所学,巩固活动效果。
第五章:活动评价5.1 幼儿参与度: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主题的兴趣。
5.2 幼儿表现:评价幼儿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了解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3 家长反馈:收集家长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第六章:活动步骤6.1 第一步:热身活动(2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拍手歌、模仿动物走等,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6.2 第二步:故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6.3 第三步:小组讨论(5分钟)幼儿分成小组,讨论在故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幼儿园法制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园法制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的法制观念。
2. 培养幼儿自我约束能力,让他们在遇到诱惑时能够自觉地拒绝。
3. 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帮助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使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概念。
2. 培养幼儿在面对诱惑时,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幼儿理解并接受“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
2. 如何培养幼儿在面对诱惑时,能够自觉地拒绝。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
2. 情景模拟法:设置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自我控制。
3. 讨论交流法: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准备一个关于“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生动故事课件。
2. 情景道具: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于情景模拟。
3. 讨论卡片:准备一些关于“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问题卡片,用于小组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如《小猴子借东西》,引导幼儿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幼儿理解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包括道德和法律的层面。
3. 情景模拟:设置一个场景,如在公园里看到喜欢的玩具,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
4. 小组讨论:发放讨论卡片,让幼儿分组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5. 总结:通过总结,强化幼儿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认识。
七、作业布置:1. 家长协助: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做到“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并在家庭作业本上记录。
2. 绘画作业:让幼儿画一幅关于“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画,表达自己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自我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传达了“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概念,是否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模板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
规则——别人的东西不能拿1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活动目标】1、我能了解拿别人东西是一种不讲诚信的行为,是一种道德亏欠行为。
2、我能分清借与拿,做到自己的物品自己支配,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活动准备】PPT课件【活动过程】一、《弟子规》导入课件出示《弟子规》: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身有伤,宜亲忧;德有伤,宜亲羞;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
说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二、讲故事一有一天,妈妈在辅导小丽写作业时发现,小丽的文具盒中多了一支漂亮的中性笔。
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这支笔是小丽在教室里捡到的,问了周围的同学都说不是他们丢的,小丽又特别喜欢,于是她就留下自己用了。
小组讨论:1、这支笔是小丽的吗?她应该留下用吗?为什么?2、怎样分清借与拿?三、故事二《范仲淹“封金不纳”》范仲淹历来以清正廉洁著称于世。
他有一个好友临终时托咐给他一个用火漆封了口、并加盖了印章的口袋,对他说:“我一生的积蓄都在这里面了,现在,我把它与年幼的儿子一并交付给您了,由您处置一切吧!”好友去世后,范仲淹一面精心养育朋友的儿子,一面珍藏着这个口袋。
曾经有一段时间,范仲淹家里穷得只能靠喝粥度日。
有个巨富听说他有一个价值连城的口袋,想出巨资买下,范仲淹一口回绝了,说:“这是朋友的钱,我怎能私自动用?”后来,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李太监也想要把这口袋“借去看看”,并以高官、厚利加以诱使,范仲淹依然坚决地说:“不是自己应得的东西,就不能昧心私用,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也是我做人的信条。
”过了十多年,朋友的儿子己经长大成人,能够自立了。
这时,范仲淹就把那宝袋郑重其事地还给了朋友的儿子。
小组讨论完成:三、视频观看1、拾金不昧的父子捡到皮包主动地去寻找失主,对于失主的物质答谢,他们婉言谢绝,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不令我们敬佩吗?2、盐城市环卫女工韦青、陈红在登瀛桥清扫积雪时,捡到一只黄色的环保袋。
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
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在诱惑面前坚持自己的原则。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爱护他人财物的良好品质。
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故事课件、图片、道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通过一个发生在幼儿园里的故事,引发幼儿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思考。
2. 故事分享:讲述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里遇到诱惑,最终选择不拿别人东西的故事。
3.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面对诱惑时如何做出正确选择。
4. 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在情景模拟中的感受和体验,讨论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
5. 总结提升: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要尊重他人、爱护他人的财物。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家长协助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监督幼儿践行“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
2. 环境创设:在幼儿园内设置“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宣传标语,提醒幼儿时刻保持良好品德。
3. 社会实践:组织幼儿参加公益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认识和理解。
2. 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的表现,评估他们践行该原则的能力。
3. 搜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该原则的践行情况。
六、活动注意事项1.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主动参与,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注意调整教学节奏,保证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保持注意力集中。
七、活动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幼儿园里的故事,引发幼儿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思考。
2. 故事分享:讲述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里遇到诱惑,最终选择不拿别人东西的故事。
3.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面对诱惑时如何做出正确选择。
幼儿中班法制教育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中班法制教育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的法制意识,懂得尊重他人的财产。
3. 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不依赖别人的物品。
二、教学重点:1. 让幼儿明白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拿取。
2. 培养幼儿的自制力,不贪图小利。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幼儿理解并实践中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
2. 培养幼儿遇到诱惑时,如何自我控制。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讲解故事,引导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
2. 情景模拟法:设置相关情景,让幼儿参与其中,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
3. 讨论交流法: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经验,加深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认识。
五、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小猴子的故事》2. 情景道具:模拟商店、玩具等3. 奖励物品:小贴纸、积分卡等教案内容:一、教学导入(5分钟)1. 讲解故事《小猴子的故事》,让幼儿了解小猴子因为拿了别人的东西而遭遇困境,引导幼儿思考拿别人东西的后果。
2. 提问:故事中的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我们应该怎么做?二、情景模拟(10分钟)1. 设置模拟商店,让幼儿扮演顾客和店员,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
2.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遇到诱惑时,学会自我控制,不拿别人的东西。
三、讨论交流(5分钟)1. 提问:在情景模拟中,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2. 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四、总结与奖励(5分钟)1. 总结本次活动的重点,强调“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
2. 给予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小贴纸或积分卡作为奖励,激励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反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
六、教学延伸(10分钟)1. 组织幼儿进行“法制小游戏”,如“找不同”、“法制拼图”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不能随意拿取。
2. 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学会尊重他人的财产。
3. 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通过拿取别人的东西来满足。
4. 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1. 故事课件:《别人的东西我不拿》2. 玩具、图书等物品3. 贴纸、画笔等绘画工具三、活动过程:1. 主题导入:讲述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2.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拿取别人东西后的情感变化。
3. 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表自己对拿取别人东西的看法,讨论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
4. 小组活动:分成小组,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别人的东西的喜爱,如绘画、制作礼物等。
5. 总结分享: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的作品。
四、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家里不必要的物品,进行捐赠或分享给需要的人。
2. 环境创设:在班级设置“分享角”,让幼儿将自己的玩具、图书等物品放置在分享角,供大家共同使用。
3. 主题班会:定期开展“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主题班会,巩固幼儿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别人东西的态度。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是否能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
3. 班级氛围:观察班级中幼儿之间的互动,了解他们是否形成了尊重他人财产的良好氛围。
六、活动资源:1. 参考书籍:《幼儿社会行为发展指南》、《幼儿道德教育手册》等。
2. 网络资源:相关幼儿社会教育视频、教案分享等。
3. 社区资源:邀请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为幼儿讲解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
七、活动步骤:1. 主题导入:通过故事课件讲述《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2.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拿取别人东西后的情感变化。
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3篇
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精选3篇(一)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遵守班级社会规则;2. 能够理解并遵守物品的归属权,明确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3. 能够正确处理与他人分享物品的问题;4. 能够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学习班级社会规则,明确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2. 学习与他人分享物品的方法和技巧;3. 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分享的乐趣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班级社会规则,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班级规则的理解。
2. 提问引导:你觉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第二步:学习(15分钟)1. 引入故事:以《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为例,通过故事告诉学生一个小孩在学校拿了别人的文具袋,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行为是对还是错。
2. 学生讨论:请学生就这个故事进行讨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3. 解释故事中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文具袋是他人的,拿着别人的物品是不正确的行为,即使是临时借用也要经过对方同意。
第三步:活动(15分钟)1.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两个角色,一个是需要分享的人,一个是提供帮助的人。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体验分享物品的乐趣。
2. 分享和总结: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感受,并由全班进行总结,总结出正确分享和处理物品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步:巩固(10分钟)1. 提问:通过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如:如果有人来向你借文具,你该怎么做?你的朋友生日你会送他什么礼物?2.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这堂课主要是教导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物品和分享的问题。
通过故事引入,让学生产生共鸣,明白拿别人的东西是不正确的行为。
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分享物品的乐趣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良好,学生对班级规则和与他人分享的规则有了更好的理解。
小班社会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小班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2. 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引导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的财产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明白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道理。
2. 难点:帮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1. 故事讲述法:通过生动的故事引导幼儿理解主题。
2. 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学习。
3. 讨论交流法:组织幼儿讨论,促进他们的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故事图片或 PPT:《小熊的玩具》。
2. 一些小道具,如玩具、文具等。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与幼儿互动,询问他们是否有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物品,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自己特别喜欢的玩具呀?那你们知道这些玩具都是属于谁的吗?(2)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如果看到别人有好玩的东西,自己能不能随便拿。
师:如果你们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一个很好玩的玩具,你们能不能直接拿过来玩呢?为什么呢?2. 故事讲述(1)教师讲述故事《小熊的玩具》。
故事内容:小熊有很多好玩的玩具,有一天,小兔子看到小熊的玩具很羡慕,就偷偷地拿了一个回家。
小熊发现自己的玩具少了一个,很伤心。
后来,小兔子知道自己做错了,把玩具还给了小熊,小熊也原谅了小兔子。
(2)教师提问,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师:小兔子为什么要拿小熊的玩具?小熊发现玩具少了之后心情怎么样?小兔子最后怎么做了?3. 讨论交流(1)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呢?如果随便拿了别人的东西会有什么后果呢?(2)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倾听并给予肯定和引导。
幼儿可能会回答:“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别人会伤心。
”“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我们不能拿。
”等。
4. 情景模拟(1)教师创设情景,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情景一:在教室里,一个小朋友看到另一个小朋友的文具很漂亮,就想拿过来用。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这一社会行为规范,知道拿别人的东西需要经过别人的允许。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尊重他人。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感。
二、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理解并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规范。
2. 活动难点: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尊重他人的物品。
三、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玩具、图书等物品若干,小筐若干个。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玩具、图书等物品摆放整齐。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活动室里的物品,引发幼儿对“别人的东西”的兴趣。
2. 主题讲解:教师讲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因,让幼儿理解这一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3. 情景模拟:教师创设情境,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尊重他人的物品。
4. 小组讨论: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情景模拟中的感受和体验。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强化“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意识。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并在家庭中予以配合。
2. 环境创设:教师引导幼儿在活动室内摆放物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
3. 区域活动:教师设置相关区域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规范。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主动遵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规范。
2. 关注幼儿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是否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尊重他人的物品。
3. 搜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是否能够践行“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规范。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别人的东西是不可以随意拿走的,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
2. 培养幼儿与人分享、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他人的所有权。
3. 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动手能力。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故事课件、图片、道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三、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走,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所有权。
2. 活动难点:培养幼儿在面对诱惑时,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去拿别人的东西。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引出主题《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2. 故事分享:讲述一个关于幼儿拿别人东西的故事,引导幼儿思考这种行为是否正确。
3. 分组讨论:让幼儿分成小组,讨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别人拿自己的东西时,应该如何处理。
4. 情景模拟:设置一些情景,让幼儿扮演不同角色,实践如何处理别人的东西。
5. 总结提升:引导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尊重他人的所有权,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家长在家引导幼儿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3. 区域活动:设置“情景剧场”区域,让幼儿通过表演,进一步巩固“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理念。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于主题的理解和表现。
2. 关注幼儿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观察他们是否能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去拿别人的东西。
3. 搜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情况。
七、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生动的故事,引发幼儿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 小组讨论法: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景模拟法:设置真实的情景,让幼儿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内容1. 故事分享:《小猴拿香蕉》2. 小组讨论:别人的东西能不能拿?为什么?3. 情景模拟:遇到别人拿自己的东西,应该如何处理?九、教学步骤1. 导入:讲述故事《小猴拿香蕉》,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主题。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尊重别人的财产。
2.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懂得分享和合作。
3. 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二、活动准备1. 教具:故事课件、图片、玩具等。
2. 环境:安静、舒适、安全的学习氛围。
三、活动过程1. 引入话题:邀请幼儿讨论,认识到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2. 讲解故事:通过故事课件,讲述一个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
3.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并引导幼儿自己认识到错误。
4. 讨论交流: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幼儿懂得尊重别人的财产。
四、活动延伸1. 区角活动:在区角活动中,引导幼儿自己决定是否拿别人的东西,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2. 家庭作业:请家长协助,观察幼儿在家的行为,及时引导幼儿改正错误。
五、教学反思1. 本次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2. 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如何?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幼儿的理解水平?4. 是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教案编写过程中,需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游戏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注重家园合作,将教学内容延伸到家庭,让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六、活动实施1. 开展“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主题活动,通过PPT、故事视频等形式,向幼儿展示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取。
2.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现实生活中遇到别人的东西诱惑时,如何自觉抵制诱惑,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
3. 设立“分享角”,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玩具、书籍等物品带到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4. 开展“道德小故事”演讲活动,让幼儿讲述自己在家庭、幼儿园中,如何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树立榜样。
七、活动评价1. 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这一观念的认同程度。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了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走。
2. 培养幼儿物权意识,懂得尊重别人的物品。
3. 引导幼儿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4. 培养幼儿与人分享、帮助他人的品质。
二、活动准备1. 教具:玩具、图片等。
2. 环境: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引出主题《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2. 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角色的行为,让幼儿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3. 情景模拟:教师设置情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拿别人东西的感受。
4.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经验,明确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共同培养幼儿的正确价值观。
2. 区域活动:设置“分享角”,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实践分享、助人等品质。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主题的认识。
2. 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评估幼儿价值观的培养情况。
3. 搜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家园共育效果。
六、活动内容1. 故事分享:《小兔子找尾巴》通过讲述小兔子丢失尾巴的故事,引导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
2. 讨论话题:什么是别人的东西?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让幼儿理解物权概念,懂得尊重别人的物品。
3. 情境体验:设置情境,让幼儿扮演故事角色,体验拿别人东西的感受。
4. 分享与助人:引导幼儿学会分享自己的玩具和物品,帮助有需要的小朋友。
七、活动步骤1. 教师引导幼儿观看故事图片,引发幼儿对故事的好奇心。
2. 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角色的行为。
3. 教师组织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4. 教师设置情境,引导幼儿参与互动体验。
5. 教师总结活动内容,强化幼儿对主题的认识。
八、活动注意事项1. 确保活动环境安全、舒适,让幼儿放松参与活动。
2. 教师应以引导者、协助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尊重幼儿的观点。
幼儿园法制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园法制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
3. 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
2. 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
2. 如何培养幼儿遇到诱惑时,能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生动的故事,引发幼儿的兴趣。
2. 讨论交流法: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景模拟法:设置实际情景,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小猴子的故事》2. 讨论卡片:各种诱惑场景的图片3. 情景道具:模拟幼儿园教室环境一、第一章:故事导入1. 播放故事课件《小猴子的故事》,让幼儿了解小猴子因为拿了别人的东西而受到惩罚的经历。
2. 引导幼儿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被惩罚?我们应该怎么做?二、第二章:讨论交流1. 发放讨论卡片,展示各种诱惑场景,如:看到别人的玩具想拿、看到别人的零食想吃等。
2.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总结讨论成果,让幼儿明白“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
三、第三章:情景模拟1. 设置情景:模拟幼儿园教室环境,让幼儿扮演不同角色,如:学生、老师等。
2. 引导幼儿在情景中运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解决问题。
3. 组织幼儿分享体验,总结经验。
四、第四章:教学游戏1. 设计教学游戏:“爱心传递”,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分享快乐的喜悦。
2. 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认识到“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意义。
五、第五章:家园共育1. 向家长发放《家园共育手册》,介绍“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方法。
六、第六章:案例分析1. 收集一些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如:拿别人的玩具、零食等。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第一章:活动目标1.1 了解别人的东西不可随意拿取,尊重他人的所有权。
1.2 培养幼儿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1.3 提高幼儿的社交技巧,学会与同伴分享和合作。
1.4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活动准备2.1 教具准备:故事书《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图片卡片、道具等。
2.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适当布置活动场景。
第三章:活动过程3.1 导入部分(5分钟)a. 教师以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起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b.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2 主体部分(10分钟)a. 教师通过图片卡片和道具,展示不同的社交场景,引导幼儿讨论正确的行为方式。
b. 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亲身参与,体验在不同场景下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别人的东西。
c. 教师总结正确的行为准则,强调尊重他人的所有权。
3.3 实践部分(5分钟)a.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如互相借还物品、分享玩具等。
b.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正确的行为,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别人的东西。
第四章:活动总结4.1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活动过程,让幼儿复述所学知识。
4.2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收获。
4.3 教师总结活动重点,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尊重他人的所有权。
第五章:活动延伸5.1 家庭作业: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协助监督幼儿在家庭中实践所学知识,如借还物品、分享玩具等。
5.2 环境创设:教师在活动室布置相关主题展板或海报,时刻提醒幼儿关注并实践正确行为。
5.3 后续活动:开展类似主题的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教师观察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表现和理解程度。
6.2 通过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实践所学知识的情况。
6.3 评价幼儿在后续活动中的表现,检验活动效果的持续性。
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明白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要尊重他人的所有权。
3.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明白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学会尊重他人的所有权。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故事课件、图片、玩具等。
2.环境布置:模拟情景、教室环境。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教师出示一个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玩具的名称。
2.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玩具是谁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玩这个玩具?”(二)故事讲解1.教师讲解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故事讲完后,教师提问:“故事中的小明为什么不能拿小华的玩具?我们应该怎么做?”(三)讨论交流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曾经遇到过的类似情况及解决办法。
(四)实践活动1.教师设置模拟情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尊重他人所有权的过程。
2.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教师提出希望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原则。
五、教学反思1.故事讲解: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幼儿能够直观地理解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的道理。
在讲解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2.讨论交流:在小组讨论环节,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通过讨论,他们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所有权,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一原则。
3.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情景,幼儿能够亲身体验尊重他人所有权的过程,提高了他们的自律意识。
在实践活动中,我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一原则。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让幼儿深刻理解并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主动遵守规则,友好解决冲突。
教学过程补充:(二)故事讲解1.教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适时插入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幼儿中班法制教育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中班法制教育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的法制观念。
2. 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懂得尊重他人的财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明白“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
2. 教学难点: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道理,自觉抵制诱惑。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故事书《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图片、视频等。
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幼儿讨论“什么是别人的东西?”、“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等问题,引发幼儿对主题的兴趣。
2. 主体部分:a) 讲述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学习主人公不拿别人东西的良好品质。
b) 分析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让幼儿明白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要尊重他人的财产。
c) 开展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相关情境,讨论如何应对。
3. 巩固环节:a) 出示图片或视频,让幼儿判断对错,巩固“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观念。
b) 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道理,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4. 总结与拓展:a)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幼儿明确“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观念的掌握情况。
2. 关注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评估他们能否自觉践行“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该观念的认同和实践情况。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通过故事《小猴子的教训》,让幼儿了解拿别人东西的后果,培养幼儿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2. 教学步骤:a. 讲述故事《小猴子的教训》,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小猴子因为拿别人的东西而受到的惩罚。
b. 讨论:故事中的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后果?我们应该从故事中学到什么?c. 联系实际:让幼儿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以及今后应该如何做。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不能随意拿取。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德。
二、活动准备:1. 故事课件:《别人的东西我不拿》2. 玩具、图书等物品3. 贴纸、奖励小红花等激励物品三、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课件《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了解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不能随意拿取。
2. 情境模拟:设置情境,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拿别人东西的感受,引导幼儿认识到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
3. 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处理想要别人东西的冲动,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4. 游戏:设计互动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
四、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到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不能随意拿取,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让幼儿养成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德。
五、活动延伸:2. 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主题墙,提醒幼儿注意行为规范。
3. 区域活动:在角色区设置“超市”、“书店”等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正确处理想要别人东西的冲动。
六、活动实施:1.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讨论法、游戏法、情境模拟法等,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2. 教学步骤:(1)导入:播放故事课件《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观看并思考。
(2)情境模拟:分组进行情境模拟,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拿别人东西的感受。
(3)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如何处理想要别人东西的冲动。
(4)游戏:组织互动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幼儿在活动中能自觉认识到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不能随意拿取。
2. 幼儿在情境模拟中能表现出正确的处理想要别人东西的冲动。
3. 幼儿在讨论和游戏中能积极参与,与人交往的能力得到提高。
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
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作者收集整理的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 1设计背景小班幼儿刚入园,自我意识较强,随意性也很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容易拿别人的东西,还有个别幼儿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
为此设计本课教育幼儿,想要别人的东西时要经过别人的允许,并且通过学习,知道如何借东西。
活动目标1、知道未经别人的允许不能拿走别人的东西。
2、学习如何向别人借东西。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教学难点:看到喜欢的东西,能够使用文明语言向别人借。
活动准备1、玩具“机器猫”一个。
2、故事图片《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3、幼儿自带一件喜欢的玩具。
活动过程一、以玩具“机器猫“导入主题,激发幼儿兴趣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要和我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
”(出示玩具“机器猫”)师:“它是谁呀?听!它怎么了?”“呜____________,机器猫哭了?为什么会哭呢?谁来猜一猜?”幼儿回答:“生病了,迟到了____________”师:“也许小朋友们的猜都有可能,那到底机器猫为什么会哭呢?小朋友们知道吗?”“原来呀,机器猫被丁丁偷偷的带回了他的家,到了晚上,机器猫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要找妈妈了,想回自己的家,所以它就哭了。
唉!有小朋友也许要问老师,机器猫为什么会被丁丁偷偷的带回家了呢?原来呀____________”二、边出示图片边讲故事1、教师引导幼儿看图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一边出示教学图片,一边和小朋友讲述故事内容)2、提问:(1)现在小朋友明白了没有,机器猫为什么会哭呢?(2)丁丁把机器猫还给毛毛了吗?丁丁是怎么对毛毛说的?(3)如果你是毛毛,你会对丁丁怎么说?3、讨论:小朋友,刚才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丁丁是因为太喜欢机器猫了,才会把它带回家,可是他这样做对不对呀?那如果是你的话,你非常喜欢别人的玩具或者东西的话,你会怎么办?幼儿回答:“不能抢,要借____________”师:“借的时候怎么说?”“那好,咱们现在就来做个游戏,它的名字叫借玩具。
幼儿园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了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拿取。
2.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
3. 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懂得与同伴分享和合作。
二、教学内容:1. 别人的东西不能拿2. 知道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3.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4. 与同伴分享和合作5. 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并懂得与同伴分享和合作。
2.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故事课件、图片、玩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故事《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引导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拿取。
2. 基本环节:a. 教师展示图片,让幼儿辨别哪些行为是拿别人东西,哪些行为是分享和合作。
b. 教师通过情景模拟,让幼儿参与进来,体验拿别人东西和分享合作的不同结果。
c.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让幼儿明白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应该懂得分享和合作。
3. 拓展环节:a.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分享和合作的游戏,让幼儿在实践中提高交往能力。
b.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让幼儿确认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懂得分享和合作。
4. 总结环节:教师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强调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懂得分享和合作。
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分享所学内容,加强家庭教育。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 通过情景模拟和游戏,评估幼儿在实际情境中能否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懂得分享和合作。
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是否能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幼儿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教育。
八、教学延伸:1. 开展类似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幼儿在不同的情境中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则——别人的东西不能拿1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活动目标】
1、我能了解拿别人东西是一种不讲诚信的行为,是一种道德亏欠行为。
2、我能分清借与拿,做到自己的物品自己支配,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弟子规》导入
课件出示《弟子规》: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
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身有伤,宜亲忧;德有伤,宜亲羞;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
说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讲故事一有一天,妈妈在辅导小丽写作业时发现,小丽的文具盒中多了一支漂亮的中性笔。
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这支笔是小丽在教室里捡到的,问了周围的同学都说不是他们丢的,小丽又特别喜欢,于是她就留下自己用了。
小组讨论:
1、这支笔是小丽的吗?她应该留下用吗?为什么?
2、怎样分清借与拿?
三、故事二
《范仲淹封金不纳”》
范仲淹历来以清正廉洁著称于世。
他有一个好友临终时托咐给他一个用火漆封了口、并加盖了印章的口袋,对他说:我一生的积蓄都在这里面了,现在,我把它与年幼的儿子一并交付给您了,由您处置一切吧!”好友去世后,范仲淹一面精心养育朋友的儿子,一面珍藏着这个口袋。
曾经有一段时间,范仲淹家里穷得只能靠喝粥度日。
有个巨富听说他有一个价值连城的口袋,想出巨资买下,范仲淹一口回绝了,说:这是朋友的钱,我怎能私自动用?”后来,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李太监也想要把这口袋借去看看”,并以高官、厚利加以诱使,范仲淹依然坚决地说:不是自己应得的东西,就不能昧心私用,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也是我做人的信条。
”
过了十多年,朋友的儿子己经长大成人,能够自立了。
这时,范仲淹就把那宝袋郑重其事地还给了朋友的儿子。
小组讨论完成:
三、视频观看
1、拾金不昧的父子捡到皮包主动地去寻找失主,对于失主的物质答谢,他们婉言谢绝,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不令我们敬佩吗?
2、盐城市环卫女工韦青、陈红在登瀛桥清扫积雪时,捡到一只黄
色的环保袋。
市城管局局长吴中良介绍说:打开以后发现是钱,数量
还蛮大的蛮多的,然后她就和同事一起在那边等,等了两三个小时,没有失主过来认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报了警。
”
环卫女工韦青说:我觉得失主很着急,即使外面的天气再寒冷,我们也要等到失主来。
”
3、6月7日下午3时,永康古丽镇乘客郑苏绸女士把一面高尚品德、拾金不昧”的锦旗送到武义金星汽车出租车有限公司,对该公司浙GFH出租车司机陈阿东师傅拾金不昧第一时间送回救命钱的精神,一再表示感谢和赞扬。
司机陈阿东在一旁表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事情今后还会做下去。
四、老师总结
友谊、信任、尊重、健康、诚信、尊严、人格……都比金钱财物更重要。
让我们牢记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西工区实验小学许宜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