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诗歌中的唯美主义

合集下载

解读《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解读《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摘要: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为了“艺术而艺术”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精髓,他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

象征、重复、明喻、暗喻、“三段式”叙事手段等艺术技巧在王尔德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中的运用,赋予了作品形象美、音乐美、色彩美等美,给读者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

关键词:夜莺与玫瑰; 唯美主义; 艺术技巧; 形象美;音乐美;色彩美一唯美主义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

认为“美”才是艺术的精髓。

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

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称为“美的之上主义”。

它形成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提倡“为艺术而艺术”、一味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的唯美主义运动(AestheticMovement) [ 1 ]。

唯美主义运动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建议性而非陈述性、追求感观享受、对象征手法的大量应用、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即探求语汇、色彩和音乐之间内在的联系。

英国著名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奥斯卡·王尔德是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

“维多利亚时代文学之所以伟大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以王尔德为首的唯美主义文学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

[ 1 ]童话历来被认为是他唯美主义理论最理想的载体。

本文将从艺术技巧使用的角度解读王尔德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二《夜莺与玫瑰》中运用的艺术技巧及其中的美王尔德是形式的信奉者,无论是理论上的召唤,还是文学创作的实践,都说明形式是王尔德孜孜以求的。

王尔德唯美主义对形式( form)强烈的爱好,对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的追求,在童话《夜莺与玫瑰》中具体体现在丰富多彩的积极修辞在作品中的运用。

积极修辞( active rhetoric)是相对“在形式上要求‘明确’、‘通顺’、‘平匀’、‘稳密’,偏于‘记述的’”消极修辞(passive rhetoric)而言的,它“是偏于‘表现的’,‘以生动地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的’,因而是‘具体的、体验的、情感的’。

奥斯卡·王尔德《快乐王子》中的唯美主义与现实批判主义

奥斯卡·王尔德《快乐王子》中的唯美主义与现实批判主义

摘要: 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故事《快乐王子》从形象、情节、语言三方面, 反映出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观的丰富内涵。

王尔德的文学创作并非都是/ 为艺术而艺术0, 《快乐王子》既是唯美主义又具有现实批评主义性质, 是两者的巧妙融合。

关键词: 王尔德; 快乐王子; 唯美主义; 现实批评主义王尔德一生中出版了两部童话集, 即1888年的5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6 (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 和1891年的5石榴之家6 (The House of Pomegranates)。

共收集童话9篇。

正是这两部故事集的出现, 使得王尔德真正步人文坛, 人们才将其归入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列。

亨特生在5人生与现代精神的解释者6中说: / 九篇都是空想的童话, 中间贯穿着敏感而美的社会的哀怜, 恰如几幅锦绣镶嵌的织物, 用一条深红的线坚固地缀成一帖。

0王尔德对英国唯美主义思潮及创作的作用是重大的, 比尔伯姆就诙谐地说: / 美存在于1880年以前, 但王尔德使它问世了。

作家的作品是其文艺思想的载体, 王尔德也不例外。

不过与他那些相对来说是/ 纯艺术0或/ 纯社会批评0作品略有不同的是, 《快乐王子》既是唯美主义的, 也体现对现实社会的批评, 它所反映出的对现实社会批评的成分不容忽视。

一《快乐王子》中唯美主义的体现王尔德首先是个唯美主义者, 唯美主义的文艺观在《快乐王子》中得以充分体现。

( 一) 《快乐王子》中唯美的形象由于唯美主义强调灵肉合一, 只有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心灵因为至爱而至美。

《快乐王子》中的王子和燕子, 因为至爱至善而变得至美的形象, 体现了王尔德追求理想艺术的初衷, 无愧为这位/ 为艺术而艺术0之始祖的佳作。

像这样一尊美丽的雕像, 所有的人都投以赞许的目光,先是市议员对他的欣赏, 而后有聪明的母亲以快乐王子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失意的人渴望像快乐王子一样快乐;孤儿院的孩子把它想象成天使。

莎乐美之吻:唯美主义、消费主义与启蒙现代性

莎乐美之吻:唯美主义、消费主义与启蒙现代性

莎乐美之吻:唯美主义、消费主义与启蒙现代性内容提要:王尔德的《莎乐美》是唯美主义的一部代表作。

这部诗剧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和肉体崇拜,以及唯美主义当前即永久的时间观念,是英国文学中反对启蒙现代性的艺术作品。

但是,莎乐美作为艺术形象以及《莎乐美》在中国上海的传播与接受却完全表达了商品文化的物化逻辑。

体现歌故事为之?獗踩皇且南笳鳌?nbsp;此后,随着王尔德的法文诗剧《莎乐美》在巴黎出版(1893)和上演(1896),比尔兹利为英文版《莎乐美》所作的惊世骇俗的插图在伦敦出版(1894),以及理查德·施特劳斯(1864-1949)的歌剧《莎乐美》在德国德累斯顿(Dresden)演出(1905),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莎乐美成为极具魅力的艺术形象并广为流传。

那么,莎乐美在西方文学中意味着什么呢?它的流行有哪些历史文化原因?图1《幻影》。

居斯塔夫·莫罗作。

1874-1876。

于斯曼笔下的主人公德·艾散特对此画有如下描绘:"面带忧郁、庄严、甚至令人敬畏的表情,她跳起了淫荡的舞蹈,旨在唤醒希律老王沉睡的感觉。

她的乳峰上下颤抖,晃动的项链轻擦着硬起的乳头;钻石在她湿润的皮肤上闪闪发光;她的手镯、腰带、指环也闪烁不已;在她宏伟的长裙之上,珍珠镶边、银色的花纹衬出金光闪耀,宝石串起的胸铠燃烧起来,射出一束束火焰,在乌暗的肉体、褐红色的皮肤上滚动,如同一只巨大昆虫纹。

"《无,到顾,实现,而历史还不断重复过去的邪恶。

而唯美主义对理性不屑一顾,对启蒙理想百般嘲弄,对审美感性顶礼膜拜,对感官享乐疯狂追求。

这正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文艺思潮中的回响。

惠斯勒、斯温伯恩把法国的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思想带到英国,佩特和王尔德使之发扬光大,成为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先声。

佩特对感性和艺术瞬间的礼赞影响深远,奠定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

王尔德对唯美主义奔走实践:奇装异服,高谈阔论,语惊四座。

而《莎乐美》则集中体现了唯美主义的思想观点和艺术特色。

浅论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的论文

浅论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的论文

浅论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的论文浅论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摘要: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最著名的唯美主义代表作家。

他博取名家之说,融会贯通前人思考的成果,逐步形成并确立其独特的唯美主义思想。

他的“以什么为美”的主要思想及其文学作品对现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王尔德唯美主义《道连·葛雷的画像》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是出生于爱尔兰的英国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的写作涉及到戏剧、诗歌、小说、童话、散文、论说文等,几乎每一种体裁都给世人留下了佳作,堪称唯美的经典,体现了其对于纯粹美的执着追求和把握艺术美的非凡能力。

本文尝试探讨王尔德的唯美理论和实践及其影响。

19世纪的欧洲,各种文学思潮迭起,流派纷呈。

而唯美主义以其鲜明强烈的艺术个性、一反常规的美学主张和特立独行的生活姿态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

唯美主义把美作为最高理想,崇尚“为艺术而艺术”。

《道连·葛雷的画像》的自序包含着王尔德对美根本看法的议论,他认为“艺术除了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

它和思想一样,有独立的生命,而且纯粹按自己的路线发展。

”生活和自然具有不完美性,必须经过艺术的加工。

一切坏的艺术都是返归生活和自然造成的,并且是将生活和自然上升为理想的结果。

生活和自然有时候可以用作艺的部分素材,但是在它们对艺术有任何真正用处之前,它们必须被转换为艺术的常规。

艺术一旦放弃它的想象媒介。

也就放弃了一切。

作为一种方法,现实主义是一个完全的失败。

每一个艺术家应该避免的两件事是形式的现代性和题材的现代性……生活比现实主义跑得快,但是浪漫主义却总是在生活的前头。

(杨东霞,杨烈,译356-357)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张介明(p43)筛选出四点王尔德的“以什么为美”的主要思想:第一,是“以感性为美”。

分析王尔德作品中的唯美主义倾向

分析王尔德作品中的唯美主义倾向

分析王尔德作品中的唯美主义倾向作者:雷唯蔚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8期【摘要】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极具争议的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戏剧、小说、诗歌和童话等等,通过阅读王尔德的作品,可以体会到其内心深处的浪漫和现代主义意识。

但是在王尔德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唯美主义贯穿于其中。

本论文针对王尔德作品中的唯美主义倾向进行研究。

【关键词】王尔德作品唯美主义艺术审美唯美主义注重于感性美的追求,更多地倾向于意向之美而不满于现实,这种审美态度源自于社会,同时表达了对社会玩世不恭的态度。

这种情绪化的审美所强调的是瞬间的享受,抬高艺术审美层次,虽然不存在功利性,但是却几近偏执。

王尔德的作品在唯美主义的滋养下,开启了后现代注意的先河,创作了诸多不朽的诗篇,对于文学创作领域中唯美主义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王尔德文学作品中唯美主义倾向王尔德文学作品之美已经达到了偏执的程度,但是这种唯美通过艺术形式体现出来,却能够给人以深刻的感知,并透过心灵深处,给人以愉悦之感。

王尔德的唯美是感性的,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使这种唯美理想化,近乎完美无瑕。

对于王尔德而言,美虽然是抽象的,但却可以作为艺术的载体,通过这种超越现实的美的存在,达到艺术追求的目标。

所以,在王尔德的作品中,多为真实环境的描绘,却运用富于形象化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

使得艺术发掘于现实,却又超越了现实。

王尔德对于美的界定,凸显出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表达以及艺术形象之美。

艺术形式之美,表现为王尔德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对象,无论是直接表达,还是隐晦的描述,都能够将内心的情感呈现出来,以获得内容丰富且不失现实性的艺术效果。

王尔德被称为是语言大师,且对于语言文字驾驭之娴熟,已经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景。

王尔德在文学创作中,善于发挥语言的装饰效果。

他喜欢选择华丽的辞藻,喜欢悦耳动听的词汇。

在王尔德看来,语言就由于音乐的音符,随着文字如音符般跳动,那么,整个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幅优美的乐章。

论王尔德作品中的唯美主义语言表达

论王尔德作品中的唯美主义语言表达

论王尔德作品中的唯美主义语言表达论王尔德作品中的唯美主义语言表达摘要:奥斯卡・王尔德作为英国唯美主义文学创作的集大成者,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也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

他的字里行间用一种近乎挑剔的唯美主义倾向弥补了英国文学史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之间的那段空缺。

从王尔德的作品中你可以找到浪漫主义那种追求感性、宣泄唯美的特质,同时又能找到现实主义客观的思想意识,所以当我们从多个角度去体味王尔德作品中的唯美主义语言的时候,会发现王尔德构造的天堂般的唯美中总是会透出客观现实的淡淡悲凉。

关键词:王尔德唯美主义现实主义引言唯美主义作为西方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在整个世界的艺术开展进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最负盛名的诗人、作家、童话家,自成名以来一直都是以一个唯美主义者的身份出现在所有人的视野中,并且他的生活和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唯美的色彩。

在19世纪,他是与萧伯纳齐名的著名作家,以其过人的自信与天赋站在了唯美主义文学开展历程的巅峰之上。

可以说奥斯卡・王尔德的人生是曲折与奇特的,他渴望解开客观现实对其的束缚,追求单独徜徉在纯色的梦境里,没有世间的庸俗和社会的压力,有的只是源自于自然的那份纯洁与唯美。

可是在他的作品中,却又时常可以发现他的挣扎、他的摆脱经常会被打回原型,出现客观现实的那种莫名的悲凉。

就像有些评论家对王尔德的评价认为他是从唯美主义象牙塔里跳出来的小丑,是福斯塔夫和哈姆雷特的集合体。

但是无论生活赋予了王尔德什么,他始终依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在唯美领域里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而我们要从王尔德作品中找到其唯美主义的痕迹,必然也要回归到其作品中去,去领会那份纯色的幸福。

一、?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情怀在王尔德的唯美世界里,爱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它比墨尔本的翡翠还珍重,比牙买加的红宝石还浓烈。

这种情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更不会出现在商人贩卖的范畴里。

在?夜莺与玫瑰?中,夜莺用一夜啼鸣与生命换来了稀世的爱情梦幻,却遭到残忍的践踏,就如同年轻人付出了真心却依旧得不到他所珍爱的姑娘。

美到极致美到幻灭——论《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美到极致美到幻灭——论《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美到极致美到幻灭——论《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连菲菲康玫(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河北邯郸056038)摘要:王尔德是19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

本文以童话《夜莺与玫瑰》为例,从灵魂美、图画美、语言美三方面探讨其中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唯美主义童话矛盾性一、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点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大师,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名世。

在风流才子那颓废唯美、猖狂放浪的表面姿态下,是一颗至纯至善、永难泯灭的童心。

他所创作的童话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传世佳作。

王尔德推崇“为艺术而艺术”,宣称“艺术就是撒谎”。

其理论和人一样充满了叛逆精神。

他的创作无处不是智趣横生,充满真理似的悖论。

而其矛盾性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不无关系。

19世纪末期的英国,充满矛盾和痛苦。

垂死而疯狂的政治高压和空前突破的科学进步,对传统的生活结构和秩序产生了双重冲击。

到处弥漫着一种世纪末的悲哀,文化知识界人士普遍处于一种焦灼和混乱的心态之中.他们一方面感受到了资产阶级的腐朽、庸俗,另一方面又找不到拯救时代和解脱自己的出路。

王尔德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生存环境中将唯美主义作为自己反叛现实和正统思想、对抗资产阶级庸俗人生的旗帜。

但他为解决世纪末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开出了一个近乎天真的药方.就是把“改造社会的理想寄托于所谓美的追求。

以‘装饰美’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以‘艺术美’来批判社会。

影响人生。

”而童话以其纯美独异的自由幻想的文体特征,为他张扬唯美主义文艺主张提供了最为理想的实验基地。

本文以《夜莺与玫瑰》为例,探讨其中的唯美主义。

二、《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夜莺与玫瑰》出自《快乐王子及其它童话故事》,文中的夜莺为了达成一个穷学生的爱情愿望不惜牺牲自己,利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玫瑰,而玫瑰却终为无情人所弃,任由车轮从它身上碾过。

本文从灵魂美、图画美、语言美三方面进行分析。

{1.灵魂美《夜莺与玫瑰》中的玫瑰与青年学生和女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出美与丑、高尚与卑劣的对立。

奥斯卡王尔德《莎乐美》中的唯美主义

奥斯卡王尔德《莎乐美》中的唯美主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3 非智力因素在口译中的重要性4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培根《谈读书》的翻译5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无秩序性6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7 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8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9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10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11 The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Style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12 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13 浅议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制约作用14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15 从《热爱生命》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观16 英汉基本色彩词的种类、特点与其文化映现对比17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18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19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20 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消费主义思想探索21 美国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的对比与分析22 从桑提亚哥看海明威的奋斗人生23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24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25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26 对外交语言准确性与模糊性的语言特点的研究27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28 A Research on V 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Non-English Majors in the CALL Environment29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3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3132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33 图式理论对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34 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比较35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 bervilles36 简析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特征37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38 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39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的幽默与讽刺40 人性的救赎——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美国英雄主义的新侧面41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42 简•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43 谈商务英语信函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44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 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45 从概念隐喻看寓言的语篇连贯46 关于汉字“打”在英语翻译中的研究47 On Hybridization i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Lexemes in Moment in PekingThe Duality of Life and Death——An Analysis on Virginia Woolf’s Mrs. Dalloway48 从文化差异角度论商标词的翻译49 自救或被救: 小说《红字》分析50 The Real Sinner in The Scarlet Letter51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52 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53 对意象翻译的初步研究54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55 中英植物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分析56 Approaching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5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8 《纯真年代》中的双性同体和自我实现59 A Study of Hawthorne’s Criticism on Purita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60 《当幸福来敲门》之美国文化价值观分析61 从《达罗卫夫人》看弗吉妮娅伍尔夫的个性62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63 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64 从文化角度论动物词汇的比喻与翻译65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Wuthering Heights66 新闻英语文体分析67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英语复杂句汉译68 论女性主义对翻译标准的影响69 汉语句型习惯对英文写作的负迁移作用70 《看管人》下的“品特式”(开题报告+论)71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72 英语法律文本翻译原则73 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74 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因素的转化75 Analysis of Social Condition from American Gold Rush in The Call of the Wild76 女性主义视角下《白象似的群山》与《莳萝泡菜》中男性形象的对比研究77 评析艾米莉狄更生及其诗歌78 Feminism in To the Lighthouse79 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80 《红楼梦》杨译本与霍译本文化意象的翻译对比81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82 英汉称谓语中的文化差异83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旅游广告的翻译84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85 《飘》的成长主题解读86 中英文化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习语的干扰87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88 浅谈外贸英语的翻译标准89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90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91 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对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社会异化与身份认同的解读92 An Analysis of Word Formation of China English93 中英婚礼习俗中的红和白颜色文化的研究94 论文学翻译中“原作之隐形”存在的必然性95 从动态对等角度分析中国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以中国庐山网为例96 论《金色笔记》中的象征手法97 The Strategies and Translation of Politeness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98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田纳西•威廉斯《玻璃动物园》99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100 浅析英汉宗教死亡委婉语的异同101 国际商务谈判中有效的非语言技巧102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103 从婚姻和家庭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对比差异104 冲破人生的枷锁——试析毛姆《人生的枷锁》中的七个枷锁105 The Cultural Identity Dilemma of Colonized Afro-Americans: the Study of The Bluest Eye 106 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辞的中译本比较107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108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自我矛盾及其成因109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论人性与兽性110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111 从《拦截魔人岛》中的邪恶三位一体分析蒙特哥利死亡的必然性112 《愤怒的葡萄》主人公性格分析113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14 现代伦理和俄狄浦斯情结的冲突--浅析劳伦斯作品《儿子与情人》115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116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117 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mpersonal Sentences118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119 英文电影字幕中的文化意象翻译研究120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121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英译汉语菜名中的应用122 《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的成长123 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翻译124 交际式语言测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125 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126 反讽艺术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应用127 《黑暗之心》主人公马洛的性格分析128 谈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129 On Wordsworth’s and Emerson’s Conceptions of Nature130 从语言功能考察汉语公示语英译131 An Analysis of Middlem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132 从叶芝的作品分析其精神世界的转变133 话语标记词在中英戏剧翻译中的作用与运用134 对“细密画”的背叛亦或拯救?——从《我的名字叫红》看文明冲突下的阵痛135 通过政治和日常生活看邪恶的慈禧太后136 小学英语课堂任务设计的研究137 基于情境性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设计138 探讨发现式学习理论在高中任务型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139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140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转向成熟的过程141 论《紫色》的社会意义142 迷信思想起源研究143 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下的英语教学144145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146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147 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48 伍尔芙的人生经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149 An Analysis of F. Scott Fitzgerald’s “Babylon Revis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150 英语幽默语的语用研究15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52 析《虹》中的象征意义153 非语言行为在小学外教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54 庞德对李白诗的误读——《华夏集》诗学探微155 论有效开展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策略156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157 中英颜色词的比较158 女性模糊语在交际中的运用及分析159 从校园暴力看美国枪支文化160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歇后语的翻译161 《老人与海》中马洛林形象的不可或缺性162 论《爱玛》中女性的婚姻观163 网络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164 象征主义手法在《白鲸》中的运用165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66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167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168 《园会》中男性人物性格作用分析169 文本狂欢与女性主义理想:《马戏团之夜》之狂欢化理论解读170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lcohol in Angela’s Ashes171 反思任务型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172 《圣经<箴言>》的修辞分析173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174 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175 论海明威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意义176 中国民族主义的新表现:“中国威胁论”——构建民族认同的一种手段177 论旅游英语的语言学特征178 透过《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托马斯的宗教观179 浅析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180 从冲突到和解—解析《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关系181 《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解析182 衔接理论在科技语篇英译汉中的应用183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184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185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186 On the Differences of Jocasta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and Jin Suo Ji187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188 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89 论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190 浅析动植物词汇中的中英文化差异191 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悲剧的必然性192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193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194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195 Eco-Critical Read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196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197 关于农村初中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意力的调查研究198 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中人性的善与恶199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200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

从《年轻的国王》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从《年轻的国王》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2552020年36期总第528期ENGLISH ON CAMPUS从《年轻的国王》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李月林常别致的柜子,上面的漆格层不是镀了金粉就是镶着金片,格层上摆放着一些精美的威尼斯玻璃高脚酒杯,还有一个黑纹玛瑙大杯子。

绸子的床单上绣着一些浅白的罂粟花,它们好像是从睡眠的倦手中撒落下来的……”就连对宫中内侍的描写也不吝笔墨:“有时候还有几个披着斗篷垂着漂亮飘带的金发长身的内侍陪伴他……”通过这些细致的描写,王尔德把外在的装饰之美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了读者面前。

2.语言美。

文学艺术中纯形式与纯技巧的美是王尔德认为的第二种形态的美,其在《年轻的国王》中主要体现在瑰丽的语言和奇幻上。

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铺陈,他将语言的美感发挥到了极致。

拟人:(1)穷困张着饥饿的双眼爬过阴暗的小巷,罪恶带着他的酒精面孔紧随其后。

早餐唤醒我们的是悲痛,晚上伴我们入睡的是耻辱。

这两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了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

(2)他大叫一声,便醒过来了,穿过窗户,他看见黎明的灰色长手指头正在摘取垂灭的星星。

这句富有诗意的句子展现了黑夜将尽,黎明到来前天空的景象。

(3) 死亡和贪婪从洞穴的阴暗处注视着他们,死亡开口说:“我已经疲倦了,把他们中的三分之一给我,我要走了。

”可是贪婪摇头不肯,她答道:“他们是我的佣人。

”死亡和贪婪是两个抽象的概念,王尔德将它们拟人化,把少年国王的梦境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比喻:(1)绸子的床单上绣着一些浅白的罂粟花,它们好像是从睡眠的倦手中撒落下来的。

此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

作者把“睡眠”拟人化,它有一双倦手。

绣在床单上的浅白的罂粟花开得不饱满,有点枯萎。

拟人化了的喻体形象地刻画出了花儿的倦态。

(2) 刻有条形凹槽的高大的象牙柱撑起天鹅绒的华盖,华盖上面大簇的鸵鸟毛像白色泡沫一般地向上伸展,一直打到银白色的回纹装饰屋顶上。

鸵鸟毛蓬松轻盈, 像“白色的泡沫”,说明其数量之多,少年国王卧室的奢华舒适跃然纸上。

纯粹与极致:《夜莺与玫瑰》折射出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纯粹与极致:《夜莺与玫瑰》折射出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纯粹与极致:《夜莺与玫瑰》折射出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摘要:作为唯美主义集大成者的王尔德,其美学观念以其强烈的反抗性和保持艺术独立的纯洁性而一直为世关注。

《夜莺与玫瑰》与寻常的童话不同,作为王尔德杰出的代表作,它创造了复杂的美感和难以言喻的震撼。

本文着力于通过分析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呼吁人们内心对美的追求,弘扬真善美的社会价值观。

关键词:王尔德;唯美主义;《夜莺与玫瑰》唯美主义是19世纪末西欧兴起的一种资产阶级文学思潮,主要流行于维多利亚时代末期的英国,并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唯美主义认为艺术是用纯粹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作品来反映不真实的、完全不存在的事物。

艺术先于生活,生活模仿艺术。

深入研究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可以给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带来新鲜生命力与思想活力,推动了我国现代文学表达形式和审美方式的多元化。

一、《夜莺与玫瑰》中的艺术之美《夜莺与玫瑰》是最能体现王尔德文学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其极致的艺术美主要表现为:1、细腻的字词美王尔德笃爱纯粹的文字,注重文字的节奏和语感。

在《夜莺与玫瑰》的描述中,王尔德利用诗性的语言和韵调将故事叙说得绝伦超群,比如“The white moon heard it, and she forgot the dawn, and lingered in the sky. The red rose heard it, and it trembled all over with ecstasy, and opened its petals to the cold morning air.” 这句描述将毫无生气的月亮拟人化,将静息的自然风景动态化,使读者可以在诗化的语言中感受到明月的细腻感,黎明的仓促感及凌晨时分的凄凉感。

英语词汇的多样性是有局限的。

而王尔德根据唯美主义和自己的诗歌创作经验,时时注重词汇的选配、句式的韵律和语言的节律,创造出细腻且极致的字词美。

2、丰富的意象美象征是指运用客观存在的实事和具象,以引导暗示的方式激起读者的遐想,使其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在底蕴。

《快乐王子》中的唯美主义体现

《快乐王子》中的唯美主义体现

《快乐王子》中的唯美主义体现第一篇:《快乐王子》中的唯美主义体现摘要:《快乐王子》是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代表作之一,是童话世界里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

作者以诗意的、行云流水般的笔触,以俯瞰式的姿态在我们面前铺展了一幅社会图卷,让我们在唯美的世界里感受了一份凄婉和忧伤,在淡淡的忧伤中走近并不快乐的“快乐王子”,走进王尔德唯美的世界。

关键字:王尔德;快乐王子;唯美主义简介:《快乐王子》讲的是一位生前生活在逍遥自在的王宫里的快乐王子死后人们将他的雕像高高耸立在城市中央。

他活着时从不知道王宫外有什么,可死后成为雕像的他却看到了城市中穷苦的人们没饭吃、没衣穿、没钱看病。

快乐王子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他非常同情穷人,为了帮助那些穷人,他把自己身上的宝石和金片一样一样地奉献出来,最后王子铅铸的心裂为两半,灰暗的雕像也被人们拆了;小燕子为了协助他,放弃了去埃及过温暖生活的机会,最后被冻死了。

但是善有善报,快乐王子和小燕子死后被上帝派的天使接到了天堂。

快乐王子和小燕子这种同情弱者,乐于助人,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钦佩和学习的。

1.一首唯美主义之诗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王尔德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坚信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和自身价值。

他说:“艺术除了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它和思想一样,有独立的生命而且纯粹按照自己的路线发展。

”他明确反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他认为自己所倡导的美学运动是浪漫主义的继续,是英国的又一次文艺复兴。

在创作上,王尔德强调想象、虚构、夸张和象征手法,反对按照生活原样描写。

他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讲述美而不真实的故事”,即非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这正是他童话创作手法的核心。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是完全排斥现实和生活的,《快乐王子》正是不自觉地避免了唯美主义的通病,而抒写的一首唯美主义之诗。

快乐王子本身就是唯美的代表,“他浑身上下镶满了薄薄的黄金叶片,明亮的蓝宝石做成他的双眼,剑柄上还嵌着一颗硕大的灿灿发光的红色宝石”,世人对他真是称羡不已,说他“像风标一样漂亮”,“看上去就像位天使”。

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

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

从 不表现 任 何 东 西 。 ” [ 4 3 3 5 1 在该处 , 他用 “ 表 现 自己” 替代 了“ 个性 ” 。不 过 , 在 王尔 德 那 里, 这两个词语 的意思是相 同的。因为 , 所谓 的“ 表现 自己” , 除 了表现 自己 的“ 个性” 外, 似乎也没有 更多 可表 现 的。这 样一 来 , 就会 出现一个 问题 : 在王尔德的言说语境 中, 艺术 从来都是表 现美 的 , 即艺术 就是 美 。王尔德 又把 艺术等 同于个 性 , 那 么“ 美 ”自然也就 可
并 呈 现 出不 同 的 价值 取 向 。王 尔 德 的 唯美 主
腊 特 别 是 柏 拉 图 的美 学 思 想 。
国内学界 围绕 王尔德 的唯 美 主义话 题 , 已发表 了一 系列 文章 。从 总体 上看 , 这 些文 章大致可 以分 成两类 : 一 类从 纯艺 术 的角度 出发 , 认为王尔德 的唯美 主义 强调 的就 是艺 术 至上 , 即用艺 术来 反抗 现实生 活 。这 是一 种 主流看 法 , 绝 大多数 的文章 都 可归结 到这
纵览王尔德 的相关 文章 , 能发 现他 有一 个特点 : 喜欢用 “ 美” 这个词来代 表或象征其 唯美 主张 。1 8 8 2年 , 初 涉文坛 的王尔德 在其
《 英 国的文艺复兴》 中, 曾旗帜鲜 明地表达 了
对“ 美” 的崇 拜 : “ 为艺术而 热爱艺术 , 你 就 有
化 了唯美主义 运动 以及这 一概 念 的复 杂性 , 对全方位理解 王尔德 具有 一定 帮助 作用 ; 其 不足是过 于 强调 王 尔 德 外 表 和生 活 上 的唯
少研 究 者对 王 尔德 的唯 美 主 义 艺术 的 “ 纯度 ” 提 出 了质 疑 , 认 为 其 导 向 的 主 要 是 以 个 体 需 求

悲剧之美——论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义

悲剧之美——论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义

82悲剧之美——论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义文/黄晔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是英国19世纪末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1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医生家庭,家境优越但他却格外进取。

他是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领域中都有他的杰作。

他是唯美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

作为童话作品,王尔德的童话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感情,他所用的语言词藻对情爱的修饰近乎一种浮华的美,但这种美对于世俗之爱的爱情最终的幻灭与消逝无济于事,能够达成完满的唯有博爱的基督和至上的艺术。

正如王尔德自己所言“艺术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真实,而是复杂的美。

”2他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示唯美主义风格的悲剧故事,打造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美。

一、唯美主义在王尔德童话作品题材上的体现童话是写给孩子们看的,里面描述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比如邪恶的巫婆被打败,王子与公主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

在一般的童话里,善良的人一定会得到幸福,仿佛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

而王尔德的童话记叙的是生命里的美丽与哀愁—平凡生活里的爱,精神世界中的美,以及这两者的毁灭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痛苦,突出了基督神性的救赎与归宿。

3他不再重复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一百年的陈词滥调,也不表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美好愿望,只用一种淡然超脱的口吻来讲述悲剧,演绎出“将美好的事物破坏给人看”的故事。

虽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童话很少直接从现实生活中直接取材,因为幻想是美好的而现实是残酷的。

王尔德把一些古老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作为他的童话故事蓝本,按照他的唯美主义的哲学观念,进行再创造,让这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宗教故事以另一种风格呈现在人们眼前。

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又体会到故事都在情理之中。

人间社会与幻想世界的对立,形成一种丑和美、恶与善的比照。

这在王尔德童话中是一种普遍的存在,这两者的并存是不可分割的。

现实主义的评论家们,往往只站在政治与功利角度,看到王尔德童话辛辣讽刺并批判人间社会丑恶的一面,而忽视或割裂了他的童话哀而不伤的幻想故事中创造美和颂扬美的一面。

奥斯卡_王尔德诗歌中浪漫主义特点表现_吴天民

奥斯卡_王尔德诗歌中浪漫主义特点表现_吴天民

奥斯卡·王尔德诗歌中浪漫主义特点表现吴天民(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要:奥斯卡·王尔德,19世纪英国最为著名的唯美主义艺术运动倡导者,英国著名的诗人、戏剧家、艺术家、童话作家,唯美主义的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不仅创作了很多经典的戏剧、小说作品,而且也出版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集。

王尔德诗歌作品中充满着浪漫主义元素,分析其诗歌作品中所具有的浪漫主义元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浪漫主义诗歌题材的运用,多用民谣、抒情诗、颂诗、十四行诗、讽刺诗、挽诗等形式;主题表达上沿袭英语诗歌的传统,寄情山水,讴歌自然,语词明了、句式简约地表达浪漫情怀;表现形式上主观性也很强,王尔德的主张比较接近于浪漫主义,如对想象、感觉、个性以及创造力的推崇和对庸俗、低劣、乏味的唾弃,都与浪漫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关键词:王尔德;浪漫主义;诗歌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70(2011)10-0050-03收稿日期:2011-06-16作者简介:吴天民(1983-),男,河北邯郸人,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19世纪英国最为著名的唯美主义艺术运动倡导者,英国著名的诗人、戏剧家、艺术家、童话家。

他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童话剧《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以及成名话剧《温德密尔夫人的扇子》、《无足轻重的女人》、《认真的重要性》、《理想的丈夫》等广为人知。

尽管后来人们把他归为唯美主义文学流派,但是他的作品尤其是诗歌实际上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大部分诗歌收录在《诗集》(1881)和诗集《斯芬克斯》(1898)中。

在此笔者将着重分析这位伟大作家的诗歌作品,探讨王尔德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元素。

一、题材运用上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是力主表现个性与感性,在题材与主题的表现上富于传奇性、奇特性,而且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尔德诗歌中的唯美主义著名植物学家!一、唯美主义劳伦斯:“人类的灵魂需要真正的美。

”人性有对美的需要和追求,以及对美的感受。

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出现了一批“唯美”之士,他们唯美而感受、唯美而创作、唯美而发抒、唯美而生活,他们共同的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

倡导唯美并不等于完全无视人间沧桑,不关心社会进步,相反,许多唯美主义者都有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

莫里斯极力播扬社会主义,向往一个没有阶级和等级制度的世界;拉斯金向往一个没有贫穷的世界;王尔德向往一个思想自由、行动自由的世界。

这些源于他们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和感受,希望通过艺术净化人的心灵,达到他们所理解的社会道德;他们的理想世界,是通过对美的追求和对审美意识的培养来实现的。

二、王尔德奥斯卡·王尔德于1854年出生于爱尔兰,一生除了游历,大部分时间居住在伦敦,1900年在巴黎去世,是英国19世纪末期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批评家和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

历史上没有几位艺术家像王尔德一样生前和死后都获得如此多的赞誉以及与赞誉一样多的诋毁和骂名。

他的人生充满了各种惊心动魄的怪诞悲喜剧。

博尔赫斯评价王尔德,“没有一个人比他更有魅力。

”20岁出头,他就以服装惹眼、谈吐机智、特立独行等特点在伦敦社交界有了名气,一些杂志甚至刊登着讽刺他的文章。

在40岁前后的那几年,他的每一部戏剧作品都受到热烈的欢迎,曾有一个时期,伦敦的舞台上竟同时上演着他的三部作品。

1895年年初,王尔德的两部名剧《理想丈夫》与《不可儿戏》在伦敦相继首演,得到了观众及评论家的双重肯定,王尔德因此达到了人生及艺术的巅峰。

因为过早的成功使他过于傲慢,放浪形骸。

他时时都在自己身边聚集一大群地位和趣味相当的青年,就像《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描写那样,日夜享乐,过着一种奢靡放纵的生活。

跟波西相识后,为了满足这位小情人,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只要两人出现的地方,不论食物、衣服、装饰品,都是买最豪华的。

根据在《自深深处》里王尔德的说法,他们出外游玩,三个月的花费已经达到了1300多英镑,在那个年代是一个非常吓人的数字。

可短短一个月后,他就卷入了官司。

昆斯伯理侯爵发现儿子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也就是“波西”)与王尔德交往长达四年而控告王尔德,说他是好男色的“鸡奸者”。

这位同性恋人与自己暴虐的父亲长期不和,矛盾不断,于是鼓动王尔德上诉,控告自己的父亲诽谤,结果王尔德不仅败诉,还被反告,因“同其他男子发生有伤风化的肉体关系”而被捕,被判有罪,在监狱服了两年苦役。

他一下子从风光无限的人生赢家变为身败名裂的阶下囚。

在服刑期间,王尔德还经历了丧母、破产、离婚等打击。

他的妻子康斯坦斯与两个孩子改姓为荷兰德,移居意大利,而他社交界和文学界的大多数朋友都对他避之不及,只有寥寥数人如萧伯纳仍挺身维护他。

1900年王尔德在好友罗伯特.“罗比”·罗斯(Robert 'Robbie' Ross)帮助下改信天主教。

同年11月30日因病于巴黎的阿尔萨斯旅馆(Hôtel d’Alsace)去世,享年46岁,死时只有罗比与另一朋友陪伴。

王尔德的生命中上演了太多的悲剧,因为华丽,因为脆弱,因为他对于美的追求近乎苛刻,对于爱的需求近于完美。

他无可自拔地爱上所有美好的事物,有人称之为滥情。

而他不同寻常地给自己的滥情染上了真挚的色彩,甚而显得凄美,动人。

他的人生经历也造就了他唯美主义的文学风格。

王尔德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从某种角度来说,更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对现实容易视而不见,他只想用知识和美、鲜花和掌声装点修饰自己的生活。

“1878 年王尔德以一首长诗‘拉凡纳’获牛津大学‘牛迪迦’奖,从而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20 年后,作为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作家,他匿名发表了长诗《里丁监狱的歌谣》,为其创作生涯画上了句号。

”以诗歌创作开始,又以其为结束,足以见诗歌在他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作用。

王尔德一生共总写了七十多首诗歌。

除了几首宗教诗与篇幅较长的叙事诗, 如《里丁监狱的歌谣》,其余都是抒情诗。

如果说他的小说与剧本里描绘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那么他的诗歌则主要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情歌赞。

在王尔德诗歌中到处可以看见英国诗歌的传统,诗歌的主题也同样沿袭英国诗歌的传统,可以看见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济慈、丁尼生、阿偌德、斯温伯恩以及拉斐尔前派的踪迹。

(三座与王尔德有关的碑)1998年11月30日,王尔德雕像在伦敦揭幕。

雕像标题为“与奥斯卡•王尔德的对话”,同时刻有王尔德常被引用的语录:“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三、结合作品赏析王尔德诗歌中的唯美主义1.诗歌中的爱情意向爱情是诗歌亘古不变的主题。

王尔德诗歌中也不乏涉及爱情的作品,只是爱情常常与审美合而为一。

爱情是甜蜜的,但是爱情带来的痛苦,也是一种美的感受。

《短歌》以牧歌的形式写成,抒情者献给他心爱的姑娘的“一环金戒和乳白的鸽子”。

“金戒”暗示海枯石烂不变的爱,“白鸽”象征爱得纯洁,同时传达了初恋的意味。

与“白鸽”相映衬的是“象牙的屋”,它是青年想象中的“闺房”,完全由玫瑰建就。

“还有一根大麻编的粗绳,挂在树上是吊你的爱情”与后边“为你栽下了香桃和茉莉,留给我的是痛苦和柏树”前后照应。

《小夜曲》依据古希腊神话中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诱拐希腊美女海伦的故事而写,但是诗歌把海伦变成男人所钟情的任何一位美女,也把帕里斯转换成普通的抒情者。

抒情者想把他心爱的人带走的强烈愿望,变成了想把“生命和欢乐的皇后”永远享有的希望。

诗歌使读者的内心充满一睹理想美的愿望。

诗歌还刻意追求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感应”以及读者与词语之间的“感应”。

“白皙的手”、“闪烁的船头”与“银色沙砾”之间在视觉意象上有很大差距,然而,三个描绘光的同一个特点的形容词把三个毫不相关的名词统一于一个感觉,从而使诗歌的意义产生于吟咏小夜曲的过程,而不在于读诗的结果。

帕里斯诱拐海伦这个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也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美的感觉。

《又苦又甜的爱》诗行长而节奏慢,苦和甜的味道时而分,时而合,时而对照,时而并置,与题目吻合。

题目中的“bitter-sweet”双关,既指抒情者所体验的爱情的滋味,又指一种植物,它的另一种名称为“千年不变心”,象征抒情者爱的永恒。

长长地诗行读起来如泉流,倾泻曲折,意境风雅清绮。

抒情者是一位诗人,爱和美远远高于文学创作,也可以说文学创作是为了爱与美而存在的。

物中有我、我中有物、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王尔德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时所升华出来的审美经验和对不糅合任何利害关系的美的追求和感受,也正是这一境界,使王尔德的个人生活从社会的、历史的、经济的等束缚中解放出来。

这就是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精神所在。

2.借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故事或人物来显现语言艺术的形式带来的快乐。

《伊底斯的副歌》讲述的并不是色雷斯国王蒂留斯的儿子伊底斯被其母杀死并用其肉餐其父的故事,而只是借用故事中雅典公主菲洛梅拉被变为一只夜莺不停地唱着歌,把古希腊神话中许多故事串在一起。

诗中大量地运用神的和女神的名字、人名、地名,频频把古典神话与英国农村的景色进行参照和比较,许多名称只是用来产生节奏、声响或速率的效果,或者说是在“刻意地……寻找新的感觉”,而不是为了意义的参照。

语言使用成了体验、成了感受,语言使用的过程也成了审美的过程。

《厄洛斯的花园》同样把古典的希腊神话和牧歌移植到英格兰,花园里开放的是英格兰常见的花草,鸣叫的是英格兰常见的鸟。

此外,王尔德还特意赞颂了这片土地造就的诗人:乔叟、斯宾塞、济慈、莫里斯、罗瑟蒂、斯温伯恩等,赞颂他们给英格兰带来了美。

他还称自己为“最后的恩底弥翁”,意欲像济慈一样把美洒向人间。

王尔德在这首诗里同样关心人的感官的敏感性,关心人的感官的进步。

他深深地意识到工业社会和经济统治给人的感官造就的压抑和桎梏。

他想通过诗歌、通过诗歌语言磨砺给人的感官的敏感性,唤醒人美的天性。

《喀尔弥德斯》是一首叙事长诗,情节取自古希腊讽刺作家琉善的杂文《速写集》,讲述一位对爱神阿芙洛狄特的崇拜者损毁了普拉克斯泰勒斯城的女神雕像的故事。

王尔德在他的诗中把爱情女神阿芙洛狄特改为智慧和处女女神雅典娜,使故事情节更为匪夷所思。

王尔德从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取人物喀尔弥德斯,让一位年轻英俊的青年与苏格拉底式的理智和节欲进行对话。

然而,喀尔弥德斯的形象却富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英国19世纪80~90年代的纨绔子弟。

纨绔(dandyism),不仅是王尔德等“颓废派”的生活方式的表现,也同样是“唯美”艺术风格的重要特点。

《斯芬克斯》是王尔德在诗歌语言的亲和力以及诗歌结构上的尝试。

诗中提到的神话故事或典故,涉及《圣经》、古希腊神话、古埃及神话、古代叙利亚神话等,然而这些神话或典故并不是为了表达深刻的意义或思想,而只是为了达到声音的某种效果。

诗行采用双行体,格律为英诗传统的抑扬格,但音步却是非传统的八音步,押韵也是错综复杂。

词汇的运用上,有的是精心选择,有的却是在诗人创作是偶然出现在脑海里,有许多外来语和王尔德自己臆造的词仅仅为了技巧的缘故而采用。

这首诗的主题是探索语言在诗歌里如何对传统语言模式进行颠覆,诗歌如何通过语言完成自身的完美形式。

这首诗再次印证了他对诗歌形式的探索的渴望与冒险,反映了他所谓的艺术从来不表达自身以外的任何事物这一信念,体现了他艺术在自身得到完善这一宗旨。

《斯芬克斯》的隐喻力量,在于语言通过自身的参照性揭示语言的秘密,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美。

3.现实主义与唯美主义相结合1895年5月,王尔德以“有伤道德风化”罪被判监禁劳役两年。

王尔德两年的劳役基本上都是在里丁监狱里度过的。

出狱后,王尔德写下了著名的诗歌《里丁监狱的歌谣》。

《里丁监狱的歌谣》以1896 年因醉酒而杀死自己妻子的Charles Thomas Wooldridge 被执以绞刑为创作原型,通过“我”的所看、所感,表现出当时监狱中人们的凄惨的生活状况、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和人们对自由的渴望。

诗中他不再认为人生都是快乐、美好的,而得出了痛苦是生活的永恒规律的悲观结论,采用唯美主义的形式创作,描述了一个靠近现实主义的主题。

这首诗采用了英国传统的民谣体格式创作,全诗共654 行,严格的遵循着六行一节,偶行押韵的形式,结构精巧缜密、文笔流畅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浑然一体。

这首诗还运用了诗句、词语、押韵的重复。

“词语的重复和押韵以及它们所产生的节奏感,正是语言尤其诗歌语言的重要审美特点。

王尔德着意于具有能指功能的词语的自我参照层面,在监狱那种单调无聊和绝望的心理中把玩词语的语音特征,从而达到心理内容向审美快乐的转化。

”诗歌中写实的手法与传奇的叙事并用,平淡的白描和浓重的抒情兼有,与以往“为艺术而艺术”的诗歌、戏剧和小说的创作不同,王尔德描写了里丁监狱里非人道的状况,讽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所谓的法律“公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