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外固定技术

合集下载

胫骨外固定支架手术步骤

胫骨外固定支架手术步骤

胫骨外固定支架手术步骤胫骨外固定支架手术是一种用于治疗胫骨骨折或其他骨骼损伤的手术方法。

它主要通过将一种称为外固定支架的金属装置固定在胫骨上来稳定骨骼,并促进骨折的愈合。

下面是胫骨外固定支架手术的一般步骤:1.当骨折或损伤确诊后,患者将接受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2.医生将在手术区域进行消毒,以减少手术感染的风险。

3.医生将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以使手术区域无痛。

4.在骨折或损伤附近的皮肤上,医生将做一小切口来揭示骨骼。

5.使用特殊的工具,医生将定位固定支架所需的几个引导针插入骨骼中。

6.通过引导针,医生将把临时的固定支架(也称为“针架”)放入骨骼中,以稳定骨折。

7.一旦针架被放置,医生会进行X光检查来确保固定支架的准确位置。

8.一旦位置确认正确,医生将固定支架上的调节杆和螺钉进行调整,以保持骨骼的正确对位。

9.在一些情况下,医生还可能将额外的钢丝或其他附加装置添加到固定支架上来增加稳定性。

10.手术完成后,医生会将切口缝合,并进行适当的绷带包扎,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在术后,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训练和康复计划。

这可能包括物理疗法、肌肉强化和伸展运动,以帮助恢复正常的功能和运动能力。

胫骨外固定支架手术通常是安全有效的,但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并发症,包括感染、骨不愈合、神经或血管损伤等。

因此,在决定进行手术之前,患者和医生应共同评估手术的风险和益处。

总结起来,胫骨外固定支架手术的步骤主要包括准备手术、导航定位、固定支架放置和调整、固定支架确认、切口缝合等。

这个手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胫骨骨折的方法,可以稳定骨骼,促进愈合,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功能。

常见的骨折复位外固定

常见的骨折复位外固定

往往手法复位后,外固定体位比如旋前,旋后等特殊体位对于固定后的稳定是很重要的。

自己总结了一些,希望有用,主要是抛砖引玉,大家一起补充一下。

一. 2.上尺桡关节旋前时方形韧带的后部纤维紧张;旋后时方形韧带的前部纤维紧张。

3.下尺桡关节旋前时下尺桡后韧带紧张;旋后时下尺桡前韧带紧张。

4.桡骨头在上尺桡关节处做“自转”运动;桡骨远端在下尺桡关节处做“公转”运动。

5.尺骨近端在前臂旋转运动中做着轻度伸展及向桡侧的摆动。

二.几个常见骨折脱位外固定位置:1.孟氏骨折:旋后位复位并维持6~8周。

2.下尺桡关节脱位(尺骨头向背侧脱位):旋后位前臂石膏托固定6周。

3.下尺桡关节脱位(尺骨头向掌侧脱位):旋前位前臂石膏托固定6周。

4.桡骨头脱位:屈肘、旋后位外固定3周。

几个解剖关系:1.前臂中部及远侧,骨间距离在轻度旋后位最大,继续旋前或旋后时反而松弛;前臂近侧则以完全旋后时骨间距离最大,旋前时逐渐放松。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后外固定1当有外翻畸形(向外倾斜,向内成角)时,前臂应固定于旋后位,2内翻畸形时前臂固定于旋前位。

3成角不明显时至于中立位肱骨内上髁骨折如移位不明显常固定于屈肘屈腕,前臂旋前7-10天青枝骨折1对于骨折向后移位(掌侧成角)石膏固定于旋前位。

2对于骨折向前移位(背侧成角)石膏固定于旋后位。

3四周后改为中立位石膏固定。

前臂骨折手法复位与固定在前臂上1/3骨折时保持前臂旋后位牵引,这样骨折容易复位,当然石膏应固定前臂于旋后位;在前臂中1/3骨折时保持前臂中立位牵引,这样骨折容易复位,当然石膏也应固定前臂于中立位;在前臂下1/3骨折时保持前臂旋前位牵引,这样骨折容易复位,当然石膏也应固定前臂于旋前位;对于colles骨折还应保持掌屈尺偏位,smith骨折则应保持背伸尺偏位。

中节指骨骨折固定体位1向掌侧移位,复位后(将骨折远端屈曲复位)用石膏或绷带卷固定于屈曲位。

2向背侧移位,须将远端伸直未复位,,用石膏托将伤指固定于伸直位。

骨科外固定技术

骨科外固定技术

适用范围
适用情况
骨科外固定技术适用于多种骨折类型,如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粉碎性骨 折等。此外,对于骨折伴有感染、软组织损伤等情况的患者,外固定技术也是 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注意事项
在使用外固定技术时,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装置和材料, 同时需定期进行复查和调整,以确保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和愈合。
特点
外固定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 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适用 于骨折部位需要长期稳定固定的 患者。
发展历程
起源
未来展望
骨科外固定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 代,当时人们使用木夹板等简易材料 进行骨折固定。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骨科外固定技 术将进一步发展,有望实现更加智能 化、个性化的治疗。
现代发展
随着材料科学和医学技术的进步,现 代骨科外固定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出 现了多种新型固定装置和材料,如髓 内钉、外固定支架等。
遵循医生指导
在固定期间,患者应避 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
骨折愈合。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指导, 正确使用和护理外固定
器。
05
骨科外固定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新型外固定材料的研发
高分子材料
生物降解材料
高分子材料具有轻便、耐腐蚀、强度高等优 点,是外固定材料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已 有一些高分子材料被应用于外固定器的制造, 如聚乙烯醇、聚氨酯等。
石膏固定是一种常用的外固定技术,通过将特制的石膏绷带绕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以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石膏 固定具有强度高、塑形性好、适用范围广等优点,适用于各种骨折的固定,尤其适用于关节骨折和粉碎性骨折的 固定。
外固定器固定
总结词
稳定性好、可调节性强、适用于复杂骨折
详细描述

骨折外固定术操作流程

骨折外固定术操作流程

骨折外固定术操作流程骨折外固定术是一种常见的骨折治疗方法,它通过外科手术将骨折部位的骨片固定在一起,促进骨折愈合。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骨折外固定术的操作流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1. 手术准备在进行骨折外固定术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手术准备。

首先,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病史、骨折类型和骨折部位。

然后,医生会要求患者进行必要的预手术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等,以确保患者身体状况适合手术。

同时,手术室也需要准备好必要的手术器械和设备。

2. 麻醉在手术开始之前,患者需要进行麻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部位,可以选择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或脊髓麻醉。

麻醉后,患者将进入无痛状态,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3. 清创与暴露在完成麻醉后,医生会进行骨折部位的清创与暴露。

首先,医生会用消毒液对手术区域进行清洗,以减少手术感染的风险。

然后,他们会用消毒布将周围的皮肤和组织覆盖起来,保持手术区域的无菌状态。

接下来,医生会使用手术刀或电凝刀进行切口,将骨折部位暴露出来。

4. 骨折复位与固定当骨折部位暴露后,医生会通过牵引或手法将骨折的骨片复位,使其恢复正常位置。

复位完成后,医生会选择合适的外固定器材,如骨钉、骨板、钢丝等,将骨片固定在一起。

外固定器材的选择通常根据骨折类型、骨折位置和骨折稳定度来决定,旨在提供足够的稳定性,促进骨折的愈合。

医生需要确保外固定器材的安全固定和正确位置,以保证手术效果。

5. 术后处理骨折外固定术完成后,医生会进行术后处理。

首先,他们会对手术切口进行缝合或贴合,并进行消毒处理。

此外,医生会为患者进行适当的止痛和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和减轻术后不适。

最后,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监测术后病情恢复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

需要注意的是,骨折外固定术是一项复杂的手术过程,需要有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操作。

患者在术前应充分了解手术风险与效果,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

同时,术后患者应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恢复骨折部位的功能。

骨折外固定术操作流程

骨折外固定术操作流程

骨折外固定术操作流程1. 引言骨折是指骨骼的断裂,是常见的外伤性损伤。

骨折外固定术是一种通过外固定装置将骨骼稳定起来,促进骨折愈合的手术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骨折外固定术的操作流程。

2. 术前准备在进行骨折外固定术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

2.1 术前评估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骨折类型、骨折部位、骨折程度等。

同时还需要评估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包括患者的年龄、体重、有无其他疾病等。

2.2 术前检查在进行手术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术前检查,以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合进行手术。

常见的术前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肾功能检查、心电图、X光片等。

2.3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包括消毒手术区域、准备手术器械和材料等。

消毒手术区域可以使用酒精或碘酒进行消毒。

手术器械和材料的准备需要根据具体手术的需要进行。

3. 骨折外固定术操作流程3.1 麻醉在进行骨折外固定术之前,需要给患者进行麻醉。

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麻醉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的需要来决定。

3.2 切开首先,医生需要在骨折部位进行切开。

切开的长度和位置需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切开时需要小心不要损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

3.3 复位在切开后,医生需要将骨折的骨头复位。

复位时需要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来确定复位的方法。

复位后,医生需要检查骨头的位置是否正确。

3.4 固定复位后,医生需要使用外固定装置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

外固定装置包括骨钉、钢板、螺钉等。

固定时需要将外固定装置固定在骨折的两端,以保持骨头的稳定。

3.5 检查在固定后,医生需要进行骨折部位的检查,确保骨头的位置正确且固定牢靠。

检查时可以使用X光片等影像学检查手段。

3.6 缝合在完成固定后,医生需要将切开的伤口进行缝合。

缝合时需要注意伤口的清洁和牢固,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3.7 敷料在缝合后,医生需要对伤口进行敷料。

敷料需要保持伤口的干燥和清洁,避免感染的发生。

3.8 术后处理在手术完成后,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处理。

常见骨折的固定方法

常见骨折的固定方法

常见骨折的固定方法
夹板固定法:这是一种外固定方法,通常用于四肢骨折。

医生会使用夹板、石膏或绷带等材料将骨折部位固定住,以保持骨骼的稳定性和防止进一步损伤。

夹板固定法可以有效地减轻疼痛和肿胀,促进骨折愈合。

石膏固定法:石膏固定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固定方法,通常用于手腕、脚踝和手臂等部位的骨折。

医生会将石膏绷带缠绕在受伤部位,然后用水浸泡使其硬化。

石膏固定法可以有效地固定骨折部位,促进骨折愈合,并减轻疼痛和肿胀。

牵引固定法:牵引固定法通常用于颈椎、腰椎和股骨干等部位的骨折。

医生会在受伤部位施加牵引力,使骨折部位对齐并保持稳定。

牵引固定法可以通过外部装置(如牵引床或牵引架)或内部装置(如钢针或钢板)实现。

支架固定法:支架固定法是一种外部固定方法,通常用于四肢骨折。

医生会使用金属支架将骨折部位固定住,以保持骨骼的稳定性和防止进一步损伤。

支架固定法可以调整角度和长度,以适应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的骨折。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固定方法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固定方法,如外固定器固定、内固定等。

不同的骨折类型和部位需要采用不同的固定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固定方案。

总之,正确的固定方法对于治疗骨折至关重要。

患者应该及时就医,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固定治疗,以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健康。

【骨科小技巧】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骨科小技巧】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骨科小技巧】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操作方法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微创切口小、操作简单、能维持较复杂骨折的复位、并发症较少、费用相对低等优点。

外固定架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克氏针等其他固定方法联合使用。

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主要适用于桡骨远端较粉碎的骨折,尤其是AO分型的C型骨折,其增加有限内固定,可明显提高骨折复位的稳定性且疗效满意。

常用的外固定架可分为桥接和非桥接两种。

桥接外固定,即跨腕关节固定,适用于伴桡腕或桡尺关节损伤的关节内骨折;非桥接外固定,即不跨腕关节固定,适用于关节外骨折和少数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但骨折远端需保留一定空间安放螺纹针。

手术技术:掌骨螺钉的置入:第一枚螺钉位于第2掌骨基底部,在示指伸肌腱和第1骨间背侧肌之间,做一皮肤切口,用手术钳轻轻分开软组织,套筒保护软组织,打入1枚3mm Schanz螺钉。

螺钉的方向与手掌平面呈45°,也可以与掌平面平行。

通过导向器选取第二枚螺钉的位置。

在第2掌骨打入第2枚3mm的螺钉。

掌骨固定针的直径不要超过3mm,固定针位置位于近端1/3部,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最近端的螺钉可以穿3层皮质(第2掌骨,第3掌骨半侧皮质),这样螺钉固定力臂长、固定扭矩大,增加固定针的稳定性。

桡骨螺钉的置入:在桡骨外侧缘,肱桡肌和桡侧腕伸肌间,骨折线近端3cm以上,约腕关节近端10cm的位置做皮肤切口,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直至骨面。

注意保护在此区域内走行的桡神经浅支。

与掌骨螺钉在同一平面,套筒保护软组织导向器引导下置入2枚3mm Schanz螺钉。

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手法牵引复位C形臂透视下检查骨折的复位情况。

跨腕关节的外固定,难以完全恢复掌倾角,可以结合Kapandji针辅助复位、固定。

对于桡骨茎突骨折的患者,可以结合桡骨茎突克氏针固定。

维持复位的情况下,连接外固定支架,将外固定架旋转中心同腕关节旋转中心置于同一轴线上。

正侧位透视,检查桡骨长度、掌倾角和尺偏角是否恢复,调整固定角度直至骨折复位满意。

骨折的五种外固定方法

骨折的五种外固定方法

骨折的五种外固定方法介绍如下:骨折常用的外固定法通常有夹板固定、石膏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绷带固定、皮肤牵引等5个。

1、夹板固定:若患者骨折后,断端部位的对位线良好,可以采用夹板固定的外固定法进行治疗。

在医生操作下,将夹板固定在骨折部位,同时还可将骨折部位抬高,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2、石膏固定:若患者骨折后没有明显的移位,症状较轻时可采用石膏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将石膏固定在骨折部位。

3、外固定支架固定:如果患者的骨折属于开放性骨折,可以采取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

通过将外固定器放置在离骨折部位稍远的地方,来达到固定骨折部位的作用。

4、绷带固定:是适用于四肢部位的外固定法,将绷带在骨折部位进行绕圈,包裹完全后用胶布进行固定。

5、皮肤牵引:将胶布条或乳胶海绵条粘在皮肤上,并用固定针进行固定,是骨折常用的外固定法。

骨折外固定架固定术手术步骤

骨折外固定架固定术手术步骤

骨折外固定架固定术手术步骤骨折,一说到这个词,很多人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画面:那是一个人扭着脚踝,痛苦地坐在地上,脸上写满了“我真倒霉”。

骨折可不是小事,别看它听起来简单,背后可是大文章。

今天就来聊聊骨折外固定架固定术的步骤,轻松一点儿,大家听着就好。

1. 术前准备1.1 了解病情首先,医生要和你聊聊,问问你的伤情。

毕竟,骨折就像是人生的“调味剂”,有些人一次加得太多,有些人则恰到好处。

医生会仔细查看X光片,像侦探一样寻找骨头的秘密。

如果骨头碎了,骨折了,那就得开动脑筋,想办法把它们重新放到一起。

1.2 术前检查接下来,还得做一些检查。

血压、心率、各种化验单一大堆,简直像是在做一场“体检马拉松”。

这一步是为了确保你在手术时能“安全着陆”。

医生会在你身边忙得不可开交,而你只需要在一旁耐心等待,想象一下手术后的美好生活,心里默念“快点儿好起来”。

2. 手术进行时2.1 麻醉一切准备就绪,麻醉就登场了。

想象一下,这就像是给你上了一层“隐形保护罩”,瞬间让你进入了梦乡。

别担心,麻醉师会时刻关注你的状态,确保你在手术过程中是“无忧无虑”的。

2.2 骨折复位接下来,医生会小心翼翼地对骨折处进行复位。

这就像拼乐高,一块一块地把骨头重新对齐。

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医生的手法得像是灵巧的艺术家,轻柔而又坚定。

想象一下,那些“嘭嘭”的声音,就是骨头在重归于好的瞬间,别说,还挺神奇的!2.3 安装外固定架复位完成后,医生会在伤处安装外固定架。

这就像是给骨折的地方穿上一件“铠甲”,保护它们不再受到外界的侵扰。

这个架子不仅要稳固,还得能灵活调整,就像给你的骨头搭建一个“临时家”。

医生用钉子、螺丝等工具,一步步地把它们固定住,整个过程就像在玩拼装玩具,虽然麻烦,但总能看到成果。

3. 术后护理3.1 观察和恢复手术结束,护士小天使们会来检查你的伤口和外固定架。

这里可得小心了,术后要定期观察,看看有没有肿胀或出血的情况。

骨折手术种类

骨折手术种类

骨折手术种类
骨折手术的种类取决于骨折的类型、位置、严重程度以及医生的判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骨折手术种类:
内固定手术(Internal Fixation Surgery):内固定手术是通过使用金属板、钉子、螺钉或螺丝等内部装置将骨折的骨段固定在一起。

这些内部装置将骨折骨片对准并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促进骨折愈合。

内固定手术适用于复杂或不稳定的骨折。

外固定手术(External Fixation Surgery):外固定手术是通过在骨折骨段的外部使用金属棒、钢针或钢丝等装置将骨折固定。

这些装置通过穿过皮肤插入骨骼来固定骨折部位。

外固定手术通常用于复杂的开放性骨折或在其他手术前临时固定骨折。

骨折复位手术(Closed Reduction Surgery):骨折复位手术是通过手动或机械手段将骨折骨段重新定位到正确的位置。

在复位后,可能需要使用石膏或其他固定装置来维持骨折位置的稳定。

骨髓钉手术(Intramedullary Nail Surgery):骨髓钉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法,用于治疗长骨骨折。

在手术中,医生将金属钉子插入长骨骨髓腔中,固定和稳定骨折。

这种手术可以恢复骨折骨段的稳定性,并促进骨折愈合。

骨植入物移除手术(Hardware Removal Surgery):当骨折愈合后,有时需要进行骨植入物的移除手术。

这些植入物可以是内固定手术或其他手术中使用的金属装置。

骨植入物移除手术通常在骨折完全愈合后进行,以减少植入物的不适或其他潜在问题。

『8分钟创伤』胫骨远端骨折的外固定技巧详解,看完的人都收藏了!

『8分钟创伤』胫骨远端骨折的外固定技巧详解,看完的人都收藏了!

『8分钟创伤』胫骨远端骨折的外固定技巧详解,看完的人都收藏了!本文为作者整理在进行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案选择时,对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骨折来说外固定可以作为临时固定。

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胫骨远端骨折外固定的手术技巧。

适应证•对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骨折,如开放骨折或明显的软组织肿胀的闭合骨折进行“损伤控制”临时固定。

•对污染、感染的骨折,或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骨折的最终治疗。

检查/影像•软组织状况:①开放伤口;②严重的软组织挫伤、软组织肿胀。

•检查神经血管情况并认真记录。

•胫骨的正位和侧位X线片,以及踝关节的正位、侧位和踝穴位相。

A:胫骨的正位X线片;B:胫骨的侧位X线片;C:踝关节X线片•如果怀疑有关节内骨折,应对胫骨穹窿进行CT扫描。

外科解剖•根据不同水平的横断面定义出外固定针置入的解剖“安全区”。

•胫骨近端干骺端处提供了220°范围的可置入外固定针的前侧弧形安全区。

•胫骨的其他部位提供了120°~140°范围的前内侧安全入针区域。

▲ 示意图手术技巧体位•全麻较好•患者仰卧于可透X线的手术床上,并在患肢下方放置其他如垫子或架子等协助维持体位的东西。

▲ 患者体位•应用止血带,并将患肢消毒、铺单。

要点局麻可能影响对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评估。

同侧臀下放垫可以向内旋转患肢,而避免其过度外旋。

入路/显露•绝大多数情况下,在胫骨,跟骨,以及第一跖骨处做小切口以便置入外固定针。

▲ 手术图片•腓骨骨折从可触及的外侧皮下缘显露固定更方便。

▲ 示意图•累及关节的胫骨穹窿骨折,可以经皮固定。

如果软组织条件允许,而且的确必要时,可以应用正规的前外侧入路或内侧入路进行固定。

要点与注意事项要点1.如果外固定仅作为临时固定措施,计划放置外固定针的进针点应远离最终的板钉固定区域,以防止软组织污染。

2.尽早固定腓骨和关节内骨折块,有助于随后的确定性固定。

注意事项1.警惕随后的确定性固定手术区域的外固定针针道,因为污染的组织将不可避免的导致术后并发症。

【骨科小技巧】外固定支架——基本操作技术!

【骨科小技巧】外固定支架——基本操作技术!

【骨科小技巧】外固定支架——基本操作技术!操作方式(一)麻醉上肢用臂丛神经阻滞,下肢用硬膜外阻滞或蛛网膜下腔阻滞,亦可酌情选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二)体位上肢:仰卧、屈肘、前臂置于胸前。

下肢:仰卧、屈髋、外展、屈膝并将踝关节置90度背伸位。

(三)操作步骤外固定支架的具体操作顺序是一个复位、穿针与固定的交替。

【操作过程】即先将骨折初步复位(纠正旋转、重叠畸形),后穿骨折线远处的钢针并初步固定,然后再使骨折进一步复位并穿近骨折线处的钢针,最后将骨折复位满意后再进行整体固定。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直接穿针固定,待情况允许时再行复位,调整后重新固定。

【骨折复位】骨折复位是骨折治疗的关键环节,骨折复位是否满意,直接影响骨折愈合的质量。

骨折复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闭合复位或直视下复位。

也可凭体表标志复位后再根据X线片进行调整。

具体复位方法如下:1.直视下复位:对骨折端已外露的开放性骨折,彻底清创后可在直视下复位。

闭合骨折手法复位失败时,也可作3~5cm 小切口后在直视下复位、穿针、固定。

2.闭合复位方法:先使骨折大致复位后按顺序操作,可利用近骨折线处的钢针,应用提、扳等方法协助骨折进一步复位,直至满意后再固定。

亦可凭体表或骨性标志大致复位固定后,根据X线透视对小的移位或成角作适当的调整。

对骨折复位的要求,原则上是解剖复位,但严重粉碎性骨折,常不易恢复原来的解剖学形态,此时应使骨折块之间有较好的接触,并保持良好的力线要求。

【穿针】穿针是骨外固定的主要操作技术,穿针技术的好坏,不仅影响骨折固定的牢稳性,而且关系到合并症发生率的高低。

因此穿针时应严格以下操作技术:1.避免副损伤:充分了解穿针部位的解剖,避免刺伤主要血管与神经。

2.严格无菌操作技术,穿针须在感染病灶区外2~3cm。

3.严格无创技术:穿半针和粗直径全针时,钢针的进、出口用尖刀作0.5~1cm的皮肤切口;穿半针时用止血钳将肌肉分离后放置套管再钻孔。

钻孔或直接穿针时不要用高速动力钻,穿好钢针后,应活动关节检查钢针处皮肤有无张力,有张力时应切开减张并缝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型+托,5-8层。
浸水:
没有特殊时限要求,要求完全浸湿,以观察 气泡出净为准;挤除多余水分。
管型石膏:整卷浸水,石膏托:平铺后折叠 后浸水,挤除水分后平铺。
要求:必须尽可能的挤除石膏内的气泡空气。
石膏绷带的制作:
石膏托:要求平铺后平整、抹匀石膏 托条,做到均匀厚薄一致。 石膏管型:用比较湿的石膏绷带缠绕, 操作中避免石膏绷带脱离管型石膏, 因为每层之间液体石膏浆“墙”有助 于充填和消除石膏之间的空间。
二、固定什么?
1.关节内或其周围骨折,关节近端或远端的骨干均需固 定,上下各一。 2.关节外骨折,邻近的上下两个关节均需固定。 3.注意固定关节的数量,不宜过多导致永久性医源性关 节功能降低;过少导致固定减效或失败,骨折移位。 举例: 1.腕部骨折(桡骨远端):其上骨骼=桡骨,下骨骼=腕 骨;管型或夹板应起自肘关节之上,从而防止前臂(桡 侧)在腕部旋转;应终于接近掌指关节处,如下图。
明显或已发生肿胀的肢体。
三、石膏管型:
1.分类:普通管型石膏、玻璃纤维管型 石膏、弹力管型石膏。
2.优点:塑形效果佳,维持稳定效果好。 3.缺点:容积固定、操作技术要求高。 4.适应症:前臂、上下肢、小腿、关节
部位骨折。
石膏绷带固定操作中遵循的原则
一、不伤害原则: 1.确保应用石膏固定利大于弊,不会造成严重或 大的并发症。 2.避免技术上的缺陷造成并发症,如神经压迫, 压疮等。 3.肿胀肢体禁用环形石膏或硬质石膏,避免骨筋 膜室综合征。 4.绷带必须松紧有度,尤其是弹力绷带。 5.肘部、前臂、小腿、手部骨折急性期注意石膏 固定后的骨筋膜室综合征。 6.注意石膏的放热效应,足够衬垫,避免热灼伤。
石膏绷带固定适应症:
1.某些部位骨折,小夹板难以固定者。如腕关节、踝 关节骨折。 2.某些骨折内固定术后,辅助性外固定。如股骨髓内 钉或钢板内固定术后。 3.矫形手术后位置维持。如拇外翻、腕关节融合术后。 4.开放性骨折清创术后。 5.化脓性关节炎、关节结核、骨髓炎患者肢体固定。
石膏绷带固定禁忌症:
软枕。
石膏绷带固定后注意事项
➢注意观察和交待患者观察患肢(指、趾)血运、皮肤颜 色、温度、肿胀、运动及感觉,尤其是管型石膏固定者, 及时复诊或自行拆除纱布绷带。 ➢注意保持石膏清洁,有血液、渗出或脓液者,及时处理。 ➢注意冷暖,寒冷季节注意保温,炎热季节注意保持通风。 ➢定期复诊,发现肿胀消退或松动者及时更换。 ➢指导患者做石膏固定内肌肉收缩锻炼。
(4)持续牵引:也是外固定,牵引具有复位作 用,其是利用螺旋或滑轮装置予以牵引固定骨折 肢体,促进复位和愈合的方法。可分为皮肤牵引 和骨牵引。适应症:颈椎骨折脱位;股骨骨干、 转子骨折、胫骨开放性骨折的临时牵引;复位困 难的肱骨髁上骨折等。注意事项:依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来选择和计算牵引重量,动态观察,及时 调整。
四、总结:
1.正确把握适应症和选择石膏绷带类型,准确的 测量至关重要。 2.掌握合理的关节位置和合理固定范围,充分做 到良好的塑形是成功的关键。 3.术后严密观察,是关乎预后和预防并发症的关 键环节。 4.规范的操作技术、把握要点是固定成功的基础。
谢谢大家
4.纱布绷带。
第二步:患者肢体准备:
1.向患者解释交待石膏固定的注意事项。 2.清洗伤肢,有创口者先行清创和换药。
第三步:石膏固定:
1.测量患肢长度:用棉纸测量患肢或健肢,注意普通石膏 泡水可缩短约5%。 2.铺垫衬垫:石膏托或夹板一般铺垫4层衬垫,边缘应长 于石膏绷带测量长度和宽度1-2cm。管型石膏多采用衬垫 缠绕法,2层缠绕,要求每层重叠50%,自近向远,由远返 近,重叠依然是50%。注意事项:铺平避免皱褶;管型石 膏避免将衬垫的接缝处置于关节凹面;注意隆突部位保护, 衬垫加厚或用棉絮垫衬垫。
内收内旋位。
(2)肘关节:屈曲位90°。 (3)腕关节:30°背伸位。
(4)拇指:拇指最大伸展和 外展位的中间位置。
(5)手:掌指关节屈曲 70°,指间关节伸直位。
(6)膝关节:屈曲1530°。
(7)踝关节:背屈中立位。
石膏绷带固定的范围和时间
石膏绷带固定操作要点
三点:是指严格遵守三点固定的原理,
(5)外固定架:将骨圆钉或Schanz钉穿入近骨折 处骨骼,利用夹头和钉棒组装成的外固定架固定骨 折。适应症:开放性骨折、骨不连、闭合性骨折伴 广泛的软组织损伤、骨折合并多发性创伤、截骨矫 形。优点:固定可靠、易于处理伤口、不限制关节 活动,可早期活动。缺点:钉道感染、后期易松动、 不便利。
二.石膏绷带固定方法与原则
(2)夹板固定:利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木板、 塑料制成的长、宽合适的夹板,在适当部位 加固定垫,绑缚在骨折部肢体外面,固定骨 折的方法。
(3)外展架固定:利用合金、塑料制成固定或 可调节的外展架来固定肩、肘、腕等部位的骨 折的技术。适应症: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 臂丛神经损伤、肩胛骨骨折、肩肘关节化脓性 感染或关节结核。
三、石膏绷带固定的并发症
1.压疮:
病因:多由石膏塑形不佳,衬垫不当引起,以骨突隆起部 位易发,如:踝、髂前上棘、骶尾部。 预防措施:骨隆突部加以厚的衬垫。 处理:发生早期,更换衬垫和纱布绷带,局部擦拭75%酒 精,按摩,擦伤换药。
2.缺血性肌挛缩或坏死:
病因:石膏过紧,延期处置。 预防措施:严密观察,及时更换,必要时手术干预。 处理:及时解除石膏固定,切开减压,药物治疗。
2.胫骨干骨折:其上关节=膝关节,下关节=踝关节; 管型或夹板应起自大腿以限制膝关节活动,应终于 足趾已限制踝关节活动。 3.踝部骨折(胫腓骨远端):其上关节=腓骨+胫骨, 下关节=距骨;管型或夹板应始于膝关节远端,应终 于足趾近端。
三、固定在什么位置?
1.每个关节都应固定于最佳位置(功能 位)以确保接除固定后关节有良好的活 动度。 2.关节功能位: (1)肩关节:
1.确诊或可疑创口有厌氧菌感染者。 2.进行性浮肿患者。 3.全身情况恶劣,如休克患者。 4.新生儿、婴幼儿不建议使用。 5.严重的心、肝、肾疾患患者,不推荐使用大型石膏固定。
石膏绷带固定优、缺点

1.良好的塑形性能,符合肢体 塑形要求。

2.固定作用确实可靠。
3.维持时间长。
缺点
1.无弹性,不能调节松紧度。 2.固定范围大,限制关节活 动,关节僵硬。
中国兵器工业521医院 急诊科 程永涛
目录
一 外固定的概念和分类 二 石膏绷带固定方法与原则 三 石膏绷带固定的并发症 四 总结
一.外固定的概念和分类
1.骨折外固定概念:
是指骨折经手法复位或切开复位有限内 固定术后,用于身体外部的固定,从而固定骨 折,稳固复位,促进康复。
2.骨科外固定的分类
(1)石膏绷带固定:是用熟石膏绷带或聚乙烯、 树脂、玻璃纤维绷带等,经温水浸泡后,外包在 需要固定骨折的肢体上的固定方法。
其是指骨折时骨折一侧的软组织铰链是 维持骨折稳定的重要因素,从而石膏固 定骨折时,也必须正确利用这一稳定因 素。在存在软组织铰链的对侧为三点固 定的中间力点,铰链同侧的骨干上下端 各为一个力点(见图例)。
石膏绷带只有准确地塑形出上述三 点关系,才能稳定骨折,尤其是石膏管 型。
三点固定原则与骨折软组织铰链的关系
制作良好的石膏,X线下表现为一坚 硬的线而不伴有洋葱皮样外观,反之。
第四步:绷带固定及后处理。
1.纱布绷带固定: 托扶用后掌部力量,禁止抓提、按压;
绷带固定,应由近自远,围绕肢体上石膏固定 均匀缠绕,绷带边缘相互重叠1/3。 2.后处理:
➢干燥不加时可用风扇或热风烘干,注意温度。
➢未干前不宜活动或搬动,制动垫高患肢宜用
石膏绷带固定的类型
1.石膏托。 2.石膏夹板。 3.石膏管型。 4.躯干石膏。 5.特殊类型石膏。
常用膏托:
1.分类:单托、前后(双)托、U型托。 2.优点:简单、轻便。 3.缺点:制动能力差。 4.适应症:用于较为稳定的骨折和临时制动。
二、石膏夹板:
1.优点:简便、对血运影响小。 2.缺点:固定效果较差,稳定性差。 3.适应症:骨折的临时固定、软组织肿胀
3.神经损伤:
病因:塑形不佳,隆突部衬垫不当。以腓总神经、桡神经 损伤多见。 预防措施:合理隆突部衬垫。 处理:合理衬垫,及时解除。
4.皮炎:
病因:过敏。 预防措施:选用其他材料,加厚衬垫。 处理:更换过敏石膏固定,应用药物局部处理。
5.肌肉萎缩和费用性骨萎缩: 病因:患肢不功能锻炼。 预防措施:合理指导,定期访视和复诊指导。 处理:加强锻炼。 6.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结石、胃肠反应:临床少见。
3.石膏绷带准备制作和浸水: 石膏绷带:按照测量长度选择符合肢体适宜规格的石膏。 层数厚度: 石膏托:10-14层。 单托固定:上肢10-12层;下肢12-14层。 双托固定:上肢8-10层;下肢10-12层。 石膏夹板:可制作或选用成品。夹板层数10-12层。 石膏管型:国外4-6层;国内:单纯石膏管型10-14层。
“六度”
一、准确测量长度。 二、注意宽度(充分固定)。 三、厚度(10-14层)。 四、松紧度(以小指指尖能伸进绷带为宜)。 五、注意石膏含水量和温度。 六、患肢屈度(保持关节功能位)。
石膏绷带固定具体操作:
第一步:准备用物:
1.衬垫:棉纸和棉絮垫,棉纸5-15cm多种规格。
2.弹力袖套。
3.石膏绷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