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指导: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2、引导学生学会新诗的赏析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这首诗的诗境之美。
2、领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3、感悟《再别康桥》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教学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在1928年的夏天,一个三十开外、身材颀长、面容清秀的年轻人在伦敦郊外的康河边长久的踯躅。
他看不倦河畔水色,听不厌近村晚钟。
这康河以及河上的康桥,还有那上游的拜伦潭,潭边的果树园……一切的一切都令他留连忘返。
这位风度潇洒、相貌英俊而又略带倦容的人是谁?他为什么要到这里?他,就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
今天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三、朗读欣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四、朗读练习。
通过反复吟咏,体悟诗境之美。
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朗读做出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指导。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提示]:自古以来离别诗词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哪些诗词?(学生可就自己所知道的畅所欲言)[提问]:1、《再别康桥》与中国古代的离别诗词在告别对象上有什么不同?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对象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对象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等,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2课 诗两首
诗两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赏析现代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读诗大家知道,诗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情感,学习诗歌时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明确:读。
下面老师叫七位同学,每人一节把这首生诗朗读一遍,读时声音要洪亮,情感要丰富。
其余的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读这首诗歌时用什么样的语调最合适?明确:轻柔、舒缓是什么内容决定了要这么读?叫学生说他独处的内容。
明确:别离诗。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依依不舍之情再读这首诗。
师生齐读,正音正字。
三、讲诗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诗歌朗读和背诵: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记忆力。
3. 诗歌内容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诗歌朗读、背诵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两首诗歌的文本内容、作者简介和相关的插图等。
2. 诗歌文本:准备两首诗歌的文本,以便学生朗读和分析。
3. 相关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诗歌欣赏:组织学生欣赏两首诗歌的朗读视频,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是仿写或者自由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高一语文《诗两首》教案
高一语文《诗两首》教案高一语文《诗两首》教案雨巷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意象”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重点】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唐磊的音乐《丁香花》。
一条悠长而寂寥的小巷,一位美丽而忧郁的姑娘,一次擦肩而过的邂逅,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思念和忧伤?80多年前的《雨巷》成为经典,曾以音乐、绘画和舞蹈(《小城雨巷》)的形式表现出来,今天,让我们走进走进文字版(能留下想象空间)《雨巷》,走进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二、作者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
作品创作分早期和后期两部分。
早期作品多写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有朦胧含蓄之美,代表作《雨巷》;后期作品多写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显得明朗、诚挚,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
《雨巷》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诵读1、诵读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 chù)惆怅(chóu chàng )颓圮(tuí pǐ)2、美吗?什么样的美?美;忧郁美、朦胧美,不同于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和李清照词的凄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请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谈你的感受?用几个词来表现。
内容上:低沉、伤感、忧伤、朦胧、孤独、惆怅、失落、哀怨等。
形式上:低沉缓慢、舒缓悠扬,有很强的音乐美。
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听起来悦耳、和谐,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4、归纳音节特色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明确:①全诗共7节,每节6行,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读进来有舒缓悠扬之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和朗诵技巧;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基本要素,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雨巷(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雨巷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④赏析:教师对诗歌进行赏析,介绍诗人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发言,深入理解诗歌。
⑤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3)课后:学生背诵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教师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以《雨巷》为主题,进行短文写作或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再别康桥(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康桥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诗两首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案
诗两首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案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久、悠久又寂寥的雨巷,我期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色彩,丁香一样的芳香,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诗两首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掌控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诵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进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遭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乐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说明是“文学文体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应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寻求。
《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陋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流连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寻求之美。
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
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第一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诵,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设生活敲诈了你》教学进程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
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比方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三、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形?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word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
《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
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
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
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三、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教学设计 Word版含答案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雨巷》【学习目标】1、了解《雨巷》中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诵读、讨论、探究中感受这诗的诗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理解作者孤独、苦闷和彷徨的感情。
【学习重点】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3、反复的手法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象征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吟咏、欣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诗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中国“左联”成员。
1925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学法文,开始接触法国象征派诗歌。
建国后在国家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代表作有《雨巷》(被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我用残损的手》等。
因《雨巷》获“雨巷诗人”称号。
2、写作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许多热心革命的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四•一二”政变后,戴望舒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
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再现了处于迷惘时期的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3、丁香:丁香的形状像结,在暮春时节开花。
诗人们面对丁香花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伤春的愁绪,因此有人把丁香看成是愁品;丁香花的颜色以白色或淡紫色为主,颜色并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因此,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丁香花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4、给下列词语注音。
彷徨..( ) 彳亍..( )..( ) 寂寥凄婉..( )..( ) 颓圮( ) 惆怅5、解释词语。
彷徨寂寥彳亍惆怅颓圮太息凄婉6、朗读全诗。
7、听朗读录音,然后朗读、齐读全诗。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诗二首》2课时教学设计
二、诗二首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崇高的理想,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2、了解“自由体诗”的特点。
3、培养学生读诗歌、品赏诗歌的能力,把握两首诗歌的思想感情4、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深刻理解两首诗的意象及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展开想象和联想,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了解并掌握诗歌中运用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1、通过品味意象,进一步感悟诗歌中的意境美。
2、准确把握两首诗歌的情感及主题。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方法:语言品读法、点读法、比较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教时导入课题:请同学们一起背诵«沁园春·长沙»。
这是一首词,表达的是作者阔大的胸襟和伟大的志向。
词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诗歌又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课板题:诗两首雨巷解题:这是一首现代诗。
我国现代诗有好多个诗派。
主要有现代诗派、新月派等。
«雨巷»是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
现代诗派并非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简单移入,它实际上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因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现代诗派的诗艺术核心是象征主义。
作者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两首》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
(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望庐山瀑布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
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
(注意“瀑”的读音)3、齐读诗题。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
(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诗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
2.让学生借助课外图书资料,了解戴望舒、徐志摩的生平简历。
3.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在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
4.让学生深入品读,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二、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反复朗读,认真领会和体验诗人的情思,训练学生美读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培养对诗歌艺术细腻灵敏的感受力和初步的鉴赏能力。
三、价值目标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初步学会欣赏现当代诗歌,大胆创造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⒈学习现当代诗歌意象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分析的角度与方法;⒉让学生借助独特的诗歌意象,体验并理解诗歌作品中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点。
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戴望舒、徐志摩都是为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诗人。
他们的生活道路各不相同,诗歌创作的追求也各自有别,诗歌的风格特点也有所不同,这为学习二人的诗歌带来一定的困难。
“形象大于思想”,这是诗的重要特征。
“诗是抒情的艺术”,抒情又是诗的独到之处。
所以,本课教学重点放在组织学生吟诵、美诵上,帮助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并在美诵基础上层开广泛的联想,充分调动他们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并进行再造想象,这是必要的,如能结合现代技术手段,结合直观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依据各自的努力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意境。
解决办法1.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并翻阅课外书籍和上网查阅有关诗人的生平简历。
2.利用校园内外的各种教学信息资源,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的发展简史。
3.教师必要的点拨讲解。
4.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开展课内外诵读比赛,组织诗歌诵读兴趣小组,激发并带动学生多读诗、多欣赏。
学生活动设计1.让学生中的“诗歌创作与欣赏兴趣小组”成员在一定的时间内简介中国现代诗发展简史。
2.诵读比赛。
3.学生自己搜集文、图、音资料,在教师帮助下,制作成光碟或输入磁盘,配合诵读。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诗两首》名师教学设计
《诗两首》名师教学设计一、教学建议1.反复诵读2.该课可以用两条线贯穿全课:一是从掌握节奏、理解内涵、把握情感三个层面理解欣赏诗作;二是在理解诗作艺术手法、主旨情感对基础上对诗歌做出创意解读和个性化解读。
二、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虽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一些现代诗歌,但较之古典诗词对现代诗歌仍然并不熟悉。
基于《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品味诗歌意象的方法,一定程度上能理解“景物——意境——情志”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2.通过掌握意象把握意境的营造。
(重点)3.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体会徐志摩对“爱、美、自由”的追求。
(难点)(三)教学方法1.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四)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雨巷》1.导入有些诗篇注定会成为经典,有些诗篇注定被人传颂。
戴望舒笔下那悠长的“雨巷”,那“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不知牵系了多少人的绵绵惆怅;徐志摩在那风景旖旎的“康桥”轻轻挥手低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不知牵系了多少人的淡淡哀伤。
求美的心灵才可能写下至美的笔触,戴望舒和徐志摩,无疑都是内心洁净的求美之人。
2.诵读诗作,美读入境3.小组合作,梳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1)学生就字词质疑,学生相互解答,教师作修正和补充内容参见“语言积累与运用”板块“重点字词”部分。
1.字音彷徨(p áng hu áng ) 寂寥(li áo ) 彳亍(ch ì ch ù) 惆怅(ch óu ch àng )颓圮(p ǐ) 青荇(x ìng ) 浮藻(z ǎo ) 长篙(g āo ) 漫溯(s ù)斑斓(l án ) 笙箫(sheng xi āo )2.重点词语(1)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2)寂寥:寂静;空旷。
(3)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
(2)能够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
(2)通过模仿、创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一:《静夜思》(1)原文阅读与理解。
(2)诗歌的主题分析:思乡、亲情。
(3)诗歌的形式特点:五言绝句、对仗工整。
2. 诗歌二:《登鹳雀楼》(1)原文阅读与理解。
(2)诗歌的主题分析:登高远望、感慨时光。
(3)诗歌的形式特点:七言绝句、意象丰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特点。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
(2)如何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分析与欣赏:分析两首诗歌的形式特点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4. 模仿与创作:让学生模仿两首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诗歌理解与欣赏:评估学生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诗歌创作与展示: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展示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高一语文《诗两首》优秀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设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像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⑴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反复朗读这首诗。
⑵品味诗歌的语言,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⑶诗歌的两局部各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问题探究: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能立刻解决的立即解决,解决不了的采取四人小组讨论形式答疑解难。
教师备题:
⑴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⑵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思念?
4、朗读背诵:
试着当堂背好这首诗。
5、体验反思:
6、比拟学习《未选择的路》:
学生自主阅读《未选择的路》,并将其与《假设生活欺骗了你》进行比拟。
(比拟两文在内容、态度、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高一语文教案《诗两首》
高一语文教案《诗两首》【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教学步骤】一、导语(教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
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自己母亲真挚的爱。
而冰心的《纸船》却借着一只小小的纸船寄托了对母亲至死不渝的爱,表达了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体感悟1、默读。
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嗅摩衍叠匿笑花瓣沐浴祷告妄弃倘若2、朗读。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⑴教师放录音。
⑵学生各自练读。
⑶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诗歌(或片段)。
师生共同评价。
⑷进行朗诵比赛,评出5名优胜者。
3、整体感受: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明确: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明确:不见了孩子,妈妈心中着急;见了孩子,妈妈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
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归去。
四、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2 诗两首教案
高中语文《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一、知人论世。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抓住意象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幻灯)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代表就是《雨巷》。
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
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
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
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
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
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
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
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
1940年俩人离婚。
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
生了两个女儿,到1948年又以离婚结束。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学设计
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雨巷》《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雨巷》就是这样。
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
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
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
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
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
“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再别康桥》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指导: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诗两首》教学设计高考研究2014-08-29 15432014年秋季人教版必修一教学指导:《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教学设计㈠说教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惆怅的情绪。
《雨巷》编排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
第一单元还选取了毛泽东、郭沫若、徐志摩几位现代诗人的代表作品。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要求,使学生能够受到诗歌美的熏陶。
㈡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②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③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介绍与《雨巷》相关的资料,能够开阔眼界与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①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激趣导入→彷徨雨巷熟读顿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③通过介绍《雨巷》的衍生艺术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发散思维。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②通过推荐《雨巷》的衍生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感情。
㈢教法与学法。
⑴教法。
①情境教学法。
情境导入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营造与课文一致的氛围。
②导读与诵读法《语文新课标》提到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朗诵有利于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朗诵也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通过朗诵,可以创造性地表现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
③交流与讨论法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重难点,在意向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⑵学法①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练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只有带感情的多读,才能真正把握诗歌意蕴。
②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③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
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㈣教学过程由于《雨巷》是一篇比较经典的文章,所以我将把《雨巷》分成两个课时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语文教学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我将打破“先介绍、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一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设计了“走进雨巷煽情激趣——彷徨雨巷熟读顿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伸”这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侧重课文的导入与诵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时,侧重分析探究课文的重难点,锻炼学生的分析研究与创新能力。
第一课时1.走进雨巷煽情激趣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开始时要求大家尽量闭上眼睛,欣赏纯音乐《雨巷》,欣赏时一定要带着想象,提前进入雨巷的学习氛围。
连续听两次后,开始打开课本。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叶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导入,用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同时带着想象去听一首曲子,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所以我在教学中会强化学生的“想象力教育”。
2.彷徨雨巷熟读顿悟《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
”因此,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在此环节中我将设计一个活动就是在班上组织一次“模拟招聘会”。
假设招聘方是一家电视台,招聘中学生节目的业余主持人,由同学自己扮演考官。
考查的主要方式是朗诵《雨巷》,当然也可以在朗诵的同时配以表演成分演绎《雨巷》,鼓励应聘者以自己独创的个性方式朗诵《雨巷》,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应聘之前要参加一个小小的培训班。
此时教师的身份变成培训班教师的角色,而每一个学生的身份则变成应聘者的角色。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模拟招聘会”的活动方式,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也可以提前让学生进入社会角色,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潜力。
下面是培训班的学习过程。
⑴让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可让一两个同学尝试朗诵。
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直觉先做一个感性评价。
⑵接着播放优秀录音带《雨巷》。
教师明确,学生领悟: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效果: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效果: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例如: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
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分析: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⑤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巷娘怅茫惶(ang)⑥一些重点字的强调如:“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a听范读,学生总结:悠长二子读的长而凝滞,才能体现出情感的抑郁与惆怅。
b教师在黑板上标示:悠——长,悠——长c延伸阅读,加强把握诗歌中的特殊字词或句式。
等(寒山石)夜长烛短风把你的名字念叨了一遍又一遍中秋月(桑恒昌)自从母亲别我永去,我便不再看它一眼,深怕那一大滴泪水落下来,湿了人间。
(3)然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地朗读诗歌。
(4)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分头进行面试。
应聘学生可以在朗诵标准的基础上自由发挥。
由评委学生指出应聘学生在朗诵中的优缺点。
让学生自我反思,自己在朗诵方面的长处和短处是什么?如何扬长避短?(5)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优秀应聘学生。
在全班面前朗诵表演。
由全班同学打分。
选出获胜者。
(6)布置课下作业,有感情地背诵《雨巷》。
第二课时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和悟。
品悟诗歌要从意象入手。
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三个问题:⑴找出本诗的意象,并从诗中找出描述意象特点的词语,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
⑵诗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⑶诗人刻画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1.找出本诗的意象,并从诗中找出描述意象特点的词语,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
(学生回归文本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雨巷:悠长、寂寥。
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丁香姑娘:丁香姑娘。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冷漠、凄清、惆怅、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消散了……我:冷漠、凄清、惆怅。
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共同点:调子都是压抑、低沉的、凄迷的,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凄美的意境。
这就是本诗的第二美——意境的朦胧美。
2.诗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而不说成兰花姑娘,梅花姑娘或是菊花姑娘(出示梅花,兰花,菊花的图片供学生理解)比一比:梅花:不畏霜雪,凌寒独放,浓郁芳香——高洁兰花:常青、独秀、幽香、素雅——清逸菊花: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傲霜怒放,不畏寒霜欺凌——孤傲(出示丁香花的图片供学生理解)丁香颜色为白色或紫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美丽、高洁丁香未开时形状像结,所以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愁怨、易逝教师可以补充两句诗作为提示: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浣溪沙》李璟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代赠》李商隐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凄婉、容易消失离去的。
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还刻画出了她那楚楚动人的忧郁。
中国诗歌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意象来传情达意,历代诗人在意象的使用过程中使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本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意识,培养这种能力,使其在以后的诗歌阅读鉴赏中有据可依,有法可用。
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诗人刻画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共青团。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丁香姑娘既可以是诗人的爱情追求,也可以是同伴或知己,还可以是对美好理想、人生信念的追求, 在此主旨下,其他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也显露出来“我”代表着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
雨巷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即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至此我们有领悟了这首诗歌的第三美——情感的含蓄美(补充问题:《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
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
你有什么看法?)(开放题目,让学生们自由发挥,鼓励学生们发表独特见解,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