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过程

合集下载

第六章 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第六章  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有一系列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是围绕着政策过程的 权力本质这一议题的讨论构建的,如多元主义模型、 精英主义模型、制度主义模型、集团模型、官僚制模 型、组合主义模型、支持联盟框架、政治系统模型, 等等。这个系列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被称作政治性过 程模型。
第二节 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
一、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
① 理论。首先要建立观察现实的政策过程的参 照系统(reference system) ,经过分析,建 立假设。
② 资料。资料的精确性与相关性对于模型的构 建很重要,因为通过资料可以检验第一步建立 起来的参照系统和假设是否成立或需要改进。
③ 方法。主要是指模型应用中要使用的操作性
方法和检测方法。
4、政策过程理论模型的类型划分
二、政策过程研究与政策过政策过程研究指对影响政策过程的各种 主要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发现和检验。
公共政策研究分为两个方面: ① 政策内容的研究( studies of policy content) 。 ② 政策过程的研究(studies of policyprocess) 。
规范最佳模型把政策过程划分为三大阶 段和17个小阶段。
2、混合扫描模型
埃齐奥尼(A畅Etzioni)提出的综合模型 叫做混合扫描模型( mixed‐scanning model ) ,它在试图保留广博理性模型和渐进主义 模型各自的优势并弥补其缺陷这一点上,与德 洛尔的模型所抱初衷是相同的。
混合扫描则因运用了两种摄像机阐述其基 本内容:第一种是多角度摄像机,它能观察全 部空间,只是观察不了细节;第二种摄像机对 空间做深入、细微的观察,但不观察已为多角 度摄像机所观察的地区。
第二,有助于研究者简化和澄清关于政治和公共 政策的思考;有助于界定政策问题中的重要方 面以及通过提出哪些问题重要、哪些不重要, “更好地引导我们理解公共政策” ;有助于 解释公共政策。

电化学 第6章 气体电极过程

电化学 第6章 气体电极过程

第6章 气体电极过程所谓气体电极过程是指涉及气体的电极反应。

换句话说,反应物或产物为气体的电极反应就是气体电极过程。

如工业生产中电解制备H 2和Cl 2。

222Cl e Cl →---再如:--↔++OH O H e O 42422也是气体电极过程。

研究气体电极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气体电极过程的规律,控制反应的进行,使其为科研和生产服务。

比如在电解法制备氢气中,我们可以设法降低氢析出过电位(如选择电极材料等),从而节约能源。

再如在电池工业中,充电过程中正极要有2O 析出,该反应都是副反应,对电池充电有害,我们通过研究可以设法提高2O 的析出过电位,从而提高电池的充电效率。

同样在电镀技术中,负极常常伴随着2H 的析出,由于存在该反应,使镀液体系的电流效率下降。

若能设法提高2H 的析出过电位,则电流效率则可以提高,从而节约能源。

还有就是22O H -燃料电池、Air Al ,Air Zn --电池等等都涉及气体电极过程,这方面例子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在气体电极过程中,研究得比较多,比较透彻的是氢、氧电极过程。

尤其是氢电极过程研究得最多,重现性好,人们认识也比较一致,有关氢电极过程的一些理论也是比较成熟的。

而氧电极研究的也不少,但认识不一致,提出几十种机理。

因此本章以氢电极为重点,氧电极也做一定介绍。

由于气体电极过程一般都涉及表面转化问题(或易于生成新相),大都涉及在电极上的吸附、吸附态中间粒子。

故先讨论吸附问题:6.1 氢原子和氧在电极上的吸附本节主要介绍吸附的方式、研究吸附的方法和吸附量的求出。

氢通常是以原子形式吸附的,而氧的吸附则是很复杂的,故不特指氧原子。

(可能形成222222O H HO HO O OH OH O O 、、、、、、、----…,ϕ不同,也可几种形式同时存在)。

氢原子吸附主要在Ni Fe Pd Pt 、、、等过渡金属表面上,而在Zn Cd Pb Hg 、、、等金属表面上从未发现过较大量的吸附氢原子。

第六章 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

第六章 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

3、大量生产 每年的产品数量很大,产品品种单一, 每台设备上经常重复生产某工件的一道工 序,如汽车、拖拉机制造多为大量生产。 一些标准件生产,如轴承、螺栓等也属于 大量生产。 大量生产的组织形式多为流水线或自动 线形式,广泛采用高效率专用设备和工艺 装备,对工人技术水平要求不高。
第二节 工件的安装和夹具
1、直接找正法
如图a所示,在车床上加工偏心轴上与小外圆A同轴的孔。 因工件安装以偏心轴的大外圆B定位,加工孔时,必须保证 加工出孔的中心线与小外圆A的中心线同轴。这样,在定位 时,如图b所示,要用划线盘或百分表直接找正,使偏心轴 小外圆A的中心线与主轴中心线重合,以保证加工孔与偏心 轴小外圆A的同轴度要求。
中型产品
≤10 > 10~50 > 150~500 >500 ~5000
重型产品
≤5 > 5~100 >100 ~300
大批
>5000 ~50000
>300 ~1000
大量生产
> ~50000
>5000
>1000
1、单件生产 不重复或很少重复生产单个或少量的不同结构 或尺寸的产品,称为单件生产。 单件生产中,因产品种类经常变化,所以多用 通用机床,对工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车间机床 多为机群式排列,以提高适应性。灵活多变为其 工艺特点,如新产品试制等。 2、成批生产 每一计划期内(月或季)投入产品种类较少, 数量较大,每隔一段时间又重复生产称为成批生 产。成批生产又分为小批、中批和大批生产。如 中型内燃机和机床的生产,多为成批生产。
钻四个相同孔的工步
复合工步
为了提高生产率,同时对一个零件的几个表面进 行加工,称为复合工步
(5)走刀
在一个工步中,被加工的某一表面,由 于余量较大或其他原因,在切削用量不变的 条件下,用同一把刀具对它进行多次加工。 刀具对工件的每次加工称为一次走刀。

第六章 天气过程

第六章 天气过程

台风路径 台风的移动主要受大型环境流场( 副高、西风 带高空槽)的引导
转向路径 (陆上转向、海上转向)
西北路径
西移路径
19
西移路径
副热带高压
引导气流
台风路径(决定了台风雨的分布)
6月以前和 9月以后:在我国海南岛或越
南一带登陆;
20
西北路径
台风路径(决定了台风雨的分布)
7月-8月:在我国江浙或浙闽一带
17
台风降水的特点:降水强度大, 范围广,分布不均匀
为什么台风是一个强降水系统?
? 源地:含有丰富的水汽 ? 气旋雨(锋面雨): 气压低,强烈上升气流,有冷
空气南下时形成锋面降水 ? 地形雨: 登陆时在山地迎风坡、喇叭形等地受地形
影响产生降水增量
9417号台风:我省 70个台站出现日雨量 100mm,乐 清砩头日降雨量达 620mm 台湾新寮6712号台风影响时,降水量 1672mm/d
早在18世纪,澳大利亚气象学家就突发奇想,开始用女 性名给台风起名。这一做法迅速在欧美各国流行起来。但有 一年墨西哥湾同时跳出两个台风,分别取名为“艾丽丝”和 “巴巴拉”。不料,这对小姊妹引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洪 水。结果,反对用女性名给台风取名的运动风起云涌。但是 固执的气象学家们仍坚持这一做法。 1979年的赛西尔飓风, 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男姓名字命名的台风。
台风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 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澳门、日本、老挝、马来西亚、密克 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提供。每个 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
6
2004年14号台 风“云娜”
7
珍珠”(Chanchu),在菲律宾、中国东南部、台湾总 共造成104人死亡以及12亿美元的损失。 2、2006年的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Bilis),在菲律宾、台湾、中国东南 部总共造成672人死亡以及44亿美元的损失。 3、2006年的8号超强台风“桑美”(Saomai),在马利安那群岛、菲律宾、中 国东南沿海以及台湾省总共造成 458人死亡以及2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4、2006年的16号超强台风“象神”(Xangsane),在菲律宾、海南、越南、 柬埔寨、泰国总共造成279人死亡以及7.47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5、2006年的22号超强台风“榴莲”(Durian),在菲律宾、越南、泰国总共造 成于819人死亡,经济损失无法估计。

第六章 教育过程思维导图-高清脑图模板

第六章 教育过程思维导图-高清脑图模板

教育过程教育过程概述自由主题教育过程名词解释教育过程首先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来提高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过程。

教育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发展就是要在提高学生以识的基础上,构建和完善学生的主观世界,使学生的智力,品德,美感等方面的素质得以提高。

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必须处理好教育教育过程的本质与内涵5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是一 种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因教师的规范、组织和引导而得到促进,学生则通过这一过程而提高认识、 获得发展。

这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哲学家赫斯特和彼特斯所指出的:“教育过程即学习过程,这种学习过程可能因教学(即教的活动—引者)而得到促进,理想的心智状态(包括知识和理解力)由于学习而得到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将外在的学习(教育)要求和内容转化为自身素质的过程。

对学生来讲,这-转化过程既是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发展过程;而且,这一转化过程是在教师的规范、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的。

因此,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教师规范、组织和引导下的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换言之,教育过程既是提高学生认识的过程,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认识的过程教育过程首先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来提高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过程。

教育过程作为一种精心设计和科学组织的提高学生认识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对学生成长为社会生活的主体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育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识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的两个方面。

如果说提高学生的认识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外部的客观世界的话,那么促进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在提高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构建和完善学生的主观世界,使学生的智力,品德,美感等方面的素质得以提高。

显然,促进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提高学生的认识,但提高学生的认识并不必然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两个方面是不能等同的。

第六章高校教学的过程

第六章高校教学的过程

第六章高校教学的过程高校教学是指在大学及高等教育机构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

高校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

下面将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教学设计是高校教学的初步工作,它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知识组织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即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然后,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为每个教学环节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确保教学过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施是高校教学的核心环节,它是将教学设计转化为具体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教学实施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设计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首先,教师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次,教师需要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进行解释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后,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和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教学评价是高校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的反馈和评价。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评价方式和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进行评价。

首先,教师需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进展情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其次,教师需要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进行评价。

最后,教师需要通过考试、作业和项目评估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水平。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涉及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施中,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六章 干绝热过程

第六章 干绝热过程
抬升凝结高度: LCL (lifting condensation level) , 也称等 熵凝结高度,饱和气压:pL 饱和温度:TL
表示在热力图上的点(TL, pL)称为气块特征点、或绝 热饱和点、或绝热凝结点。
下沉成云
1、抬升凝结高度的估计
达到 LCL 时,饱和温度和露点的表达式为
或 为露点公式(dewpoint formula)

许多有机物,如:乙烷基(C4H10O) 随分子量增大而降低, ≈1.08,蒸发焓低
【例】 水汽标高是饱和水汽压随高度降低到e¡1值时 的高度,求此高度。并由此导出此高度与 LCL 的关系。说明下沉成云时水汽标高与气压标高 的关系,并进一步说明大气和水汽的哪些特性 影响下沉成云,与本章给的下沉成云条件比 较。
3、上升和下沉皆有可能 如果 结合泊松方程 ,令 ,
开始时 p=p1,即 对应 。
r 对 的二次导数为
开始时
对应的相对湿度是最小值,
上升过程或下沉过程都能成云。
总结 和 大小,决定了上升或下沉
成云、或者上升和下沉都能成云。 成云气体:比汽化潜热、气体常数 混合气体:成云气体和干空气组成,热容量比 ,气块初态温度 T1。
若用位势米:
℃/gpkm
(2)露点减温率 e= p/( +),水汽压随高度降低,则露点随高 度减小。 露点减温率
e=es(Td) ,→ 对 e= p/( +)两边高度求导 ,→ 合并
考虑 C-C 方程
根据泊松方程和减温率
合并
对流层 1.7~1.9℃km1 平均D=1.8℃km1,作为近似值。
第六章 干绝热过程
内容提要 一.方程、物理量 二.刚达饱和:特征量 三.升降成云

艺术心理学 第六章 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艺术心理学 第六章 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第六章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的心理活动过程。

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又促进认识过程的发展.三者彼此制约又互相促进,是人的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

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中,也毫不例外地显现出这三者交互作用的实现过程。

第一节艺术知觉艺术知觉基于一般知觉。

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艺术知觉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艺术知觉产生于情感,也表现于情感。

因而,具有情感特征的艺术知觉便有了自己的独特性。

一、唤情结构同一般的知觉一样,艺术知觉也是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对象的。

但它所把握的是一个特殊的整体——包含着与某种情感相关的众多因素的整体,我们将之称为唤情结构。

这一结构在组织过程中便是伴随着某种情感或者干脆就是按照某种情感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

唤情结构体现着艺术知觉的整体性。

对于这种结构的知觉组织,便构成了对于艺术形式的整体把握。

唤情结构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静态的,一是动态的。

1.静态唤情结构。

艺术心理学认为,色彩、线条、块面、声音等因素与人的某种情绪、情感密切关联在一起,或者它们就是艺术家某种情绪与情感的外观,故有人称之为感情的材料。

包含一定情感和情绪的形式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就有了静态的唤情结构。

2.动态唤情结构。

有机体的情绪或情感往往关联着明显的躯体变化,我们将之称为表情动作。

以表情动作为核心的动态因素依据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就是动态的唤情结构。

它实现于动态,但却未必是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

例如:雕塑就是十分典型的以动态结构为其形式依据的艺术。

但它表现的不是一个动作过程,而只是一个动作的最佳点——雕塑家们称之为动作的“黄金点”。

绘画、摄影要捕捉的也是这么一个“黄金点”3.两种唤情结构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艺术对象的复杂整体。

前面我们分别讨论了构成艺术整体的静态唤情结构和动态唤情结构。

前者是可以独立地构成艺术形式的,即人们通常所谓的“形式艺术”、“装饰艺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6.2】编一个交换两个整型变量值的子过程。
Private Sub Swap( X As Integer, Y As Integer)
Dim temp As Integer Temp=X X=Y Y=Temp
End Sub
6.1.2
子过程的建立
创建Sub过程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在窗体模块中建立Sub过程。操作步骤如下: ① 双击窗体进入代码窗口,在“对象”框中选择“通用”,在“过程”框 中选择“声明”。 ② 在窗口内键入Sub和过程名,然后按回车键,系统自动在过程名后加 “( )”符号,并把End Sub语句写入下一行。这时,“过程”框中显示用户 输入的过程名。(如图6.2所示)
Call语句把程序控制转到由“过程名”指定的Sub过程。用Call语句调用 Sub过程时,如果该过程没有参数时,则“实参”可以省略,其“( )”符号也 可以省略。否则应给出相应的实参,并把参数放在“( )”符号中。“实际参 数”简称“实参”,就是传送给Sub过程的变量、常数、数组和表达式。当参 数多于2个时,它们之间必须用逗号“,”隔开。注意实参的类型应尽量与相 应形参的类型一致。 例如:调用上面定义的Swap子过程的形式是:Call Swap(a,b)。
d = a + b - c
Print "7!+9!-8!="; d End Sub
Hale Waihona Puke 运行程序6.2 函数的定义与调用
返回首页
6.2.1 函数的定义
在VB中,用Function语句定义的过程称为函数。函数定义的格式为:
[Static][Public|Private] Function函数名[(参数列表)][As 数据类型]
以“Event” 保留字开始的事件过程。
所有的可执行代码都必须属于某个过程。另外,属性过程和事件过程只 有在用户自己设的有关Active组件和类模块时需要设计,本书暂不讨论。本章 介绍用户自定义的子过程和函数过程。
6.1
子过程的定义与调用
返回首页
6.1.1 子过程的定义
子过程是用特定格式组织起来的一组代码,通常用来完成一个特定的功能, 可以被其它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调用。在VB中,用Sub语句定义的过程称为子 过程。子过程定义的格式为: [Static][Private|Public] Sub 过程名 ([参数列表]) 语句序列 [Exit Sub] 语句序列 End Sub
语句序列 [Exit Function] 语句序列
[函数名=表达式]
End Function
6.2.2 函数的建立与调用
前面介绍的建立Sub过程的两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建立函数,只需要把Sub换 成Function即可。
调用函数过程可以由函数名带回一个值给调用程序,被调用的函数必须作 为表达式或表达式中的一部分,再与其它的语法成分一起配合使用。因此,与 子过程的调用方式不同,函数不能作为单独的语句加以调用。最简单的情况就 是在赋值语句中调用函数过程,其形式为: 变量名=函数过程名([参数列表])
2. 直接把Sub过程名作为语句使用。其语法格式如下: 过程名 [参数列表] 这种方法与使用Call语句相比,效果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用该方法 调用一个有参数的Sub过程时,必须省略参数列表两边的括号。另外,调 用Sub过程必须是一个独立的语句,不能在表达式中调用Sub过程。 例如:调用例6.2定义的Swap子过程的形式:Swap a,b。
结果如图6.1所示。
图6.1
2. 通用过程 通用过程与事件过程不同,通用过程并不是由对象的某种事件激活,也 不依附于某个对象。如果两个以上的不同事件过程需要执行同样的动作时,为 了不重复编写代码,可以使用通用过程来实现,由事件过程调用通用过程。通 用过程可以保存在窗体模块(.frm)和标准模块(.bas)中。 通用过程还不能出现在表达式中。过程说明是静态的,不具备执行的含 义。如果一个通用过程声明之后未被调用,该过程永远不会被执行。因此事件 过程是必要的,而通用过程不是必要的,只是为了程序员编程方便而单独建立 的。
第六章
过程
6.1 子过程的定义和调用
6.2 函数的定义和调用
6.3 参数的传递
6.4 变量、过程的作用域 6.5 递归 6.6 常用算法
返回目录
在VB中过程有两种:
一是系统提供的内部函数过程和事件过程,其中事件过程是构成VB 应用程序的主体,应用设计基本上是对事件过程进行设计; 二是用户根据应用的需要而设计的过程。在VB中自定义过程分为以 下几种: 以“Sub”保留字开始的子过程。 以“Function” 保留字开始的函数过程。 以“Property” 保留字开始的属性过程。
图6.2
③ 在Sub和End Sub语句之间输入所需的语句序列即可。
方法二:在代码窗口中创建Sub过程。操作步骤如下: ① 打开“代码窗口”。 ② 选择“工具”菜单的“添加过程”命令。 ③ 在“添加过程”对话框中输入Sub过程名,在“类型”选项中选定类型 为“子程序”,在“范围”选项中选定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单 击“确定”按钮。如图6.3所示
Print "数组中的负元素之和为:";s
End Sub
6.4
变量、过程的作用域
返回首页
在VB程序中定义的变量、过程都有其作用域。所谓作用域,就是过程、变 量可以被使用的范围。作用域可分为:过程、模块(文件)和全局(工程)三 个层次。其中过程的作用域最小,仅限于过程内部;模块次之,仅在某个模块 或文件内;而全局范围最大,可作用于整个应用工程范围内。
d = jc(7) + jc(9) - jc(8) Print "7!+9!-8!="; d
End Sub
运行程序
6.3
参数传递
返回首页
6.3.1 形式参数和实际参数
1. 形式参数:简称形参,指的是在定义过程时,出现在Sub或 Function语句行中的变量,是接受数据的变量,形参列表中的各个变量 之间用逗号“,”隔开,且这些变量名只能在过程内部使用。另外,形 参只能使用变长数据类型,不能使用定长。如x As String *4这样的定 长字符就不能使用在形参中。 2. 实际参数:简称实参,指的是在调用过程时传送给Sub或函数的 常数、变量、表达式或数组控件对象等。
【例6.4】用函数实现对例6.3的求解。 Function jc(n As Integer) As Long Dim i As Integer jc = 1 For i = 1 To n jc = jc * i
Next i
End Function Private Sub Form_Click()
Dim d As Long
2.传值调用
在按值传递参数时,系统把需要传递的变量复制到一个临时单元中, 然后把该临时单元的地址传送给被调用的Sub过程。由于Sub过程没有访 问变量的原始地址,因而不会改变原来变量的值。所以,传值方式只是 传递变量的副本,如果过程改变了这个值,所做的变动只会影响副本, 并不会涉及变量本身。当被调过程结束返回主调过程时,VB将释放形参 的临时内存单元。
在定义过程时,形参先为实参预留位置,在调用过程时实参就按位 依次传递给形参。形参名与实参名可以不相同,但是变量的个数和相应 的数据类型必须相同。
6.3.2
传值调用和传址调用
在调用过程时,一般主调过程与被调过程之间有数据传递,即将主调 过程的实参传递给被调过程的形参,完成实参与形参的结合,然后执行 被调过程体。在VB中,实参与形参的结合有两种方法:传址和传值。传 址是默认的方法。两种结合方法的区分标志是“ByVal” 关键字,形参 前加“ByVal”时是传值,否则为传址。
还是以前面的例子为例,用传值方式求两个数值中的最大数。
在Command1_Click事件中的主调过程不变,程序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a As Integer,b As Integer,c As Integer
a=Val(txtA.Text)
b=Val(txtB.Text) txtMax=Max(a,b) txtResA.Text=a '显示最大值
【例6.3】编写一个求n!的子过程,然后调用它计算7!+11!-10!。 Sub jc(n As Integer, s&)
Dim i As Integer
s = 1 For i = 1 To n s = s * i Next i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Click() Dim a&, b&, c&, d& Call jc(7, a) Call jc(9, b) jc 11, c
1.传址调用 在调用过程时,参数传递的默认方式就是按地址传递,因此,不需要加关 键字ByRef就是传址方式。传址方式的特点就是让过程根据变量的内存地址去 访问变量的内容,即形参与实参是共用相同的内存单元。这就意味着形参的改 变将影响实参的改变,实际上形参就是实参的别名。 注意:当形参被默认为传址方式而实参却用一个表达式时传址无效,只是 把表达式的值赋给了形参,相当于传值。
6.4.2 过程的作用域
对于过程的作用域,它有别于变量的作用域。过程通常只分为两级: 模块级(文件级)和全局级。 1. 模块级过程 是指该过程只能在本模块(文件)中定义的过程调用。模块级过 程的作用域只在本模块(文件)。在定义过程时,在Sub或Function前加 关键字Private。 2. 全局级过程 是指能在整个应用的几个模块(文件)中被调用的过程,因此全局 级过程的作用域是整个应用程序(工程)。其定义方式是,在Sub或 Function前加关键字Public。如果不显式声明Public,则该过程默认为 全局级。
图6.3 “添加过程”对话 框
④ 在Sub和End Sub语句之间输入所需的语句序列即可。如图6.4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