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纺织机电技术技能精英培养模式的研究
机电专业人才培育方式研讨-机电教学论文-教育论文
机电专业人才培育方式研讨-机电教学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0引言“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公认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就业为导向就要充分考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从行业企业的具体用人需求出发开展人才培养[1]。
青岛滨海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伴随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设立的专业。
学校始终围绕“服务青岛市产业发展需求,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这一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明确目标,合理定位,产学结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在具体改革过程中,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合理设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深化企校合作,将企业纳入人才培养的主体,使其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和滨海特色的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培养效果。
1从企业需求出发确定人才培养定位《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框架(2009-2015)》中明确提出发展壮大第二产业,培育特色产业聚集区。
其中现代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集中在青岛滨海学院所在地的西海岸新经济区以及邻近的胶州湾北部高新区。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未来五年内要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2],实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的发展策略,其中要重点发展的家电电子、船舶制造和汽车制造三大产业集群。
可以预见未来五年青岛地区对机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
根据对青岛地区企业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除了对高职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提出要求之外,普遍关注高职毕业生的诚信敬业、吃苦耐劳等思想品质,以及职业迁移和发展潜力,熟悉一线生产流程和工业要求,同时又能够胜任基层生产管理,并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极其匮乏。
从上述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出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在生产现场从事机电设备的运行维护或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服务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管理意识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汇成融合的技术。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涵盖的内容和范围更加广泛,除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还包含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测量技术等。
随着我校不断的发展壮大,以及教学改革的需要,作者对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一点建议和探讨。
专业定位: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1.学生起点低,基础差。
初中起点学生居多,高中学生起点少,且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生活及学习习惯不好,厌学情况严重,导致教学与学生管理难度大。
2.专业定位模糊,需要准确定位。
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即懂机又会电”来定位。
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技校学生短短两年里系统的掌握两大学科理论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
前述的理想化定位,往往造成“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失去了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
从理论上来讲,其定位应以机为主、电为辅,或者电为主、机为辅均可。
由于许多机械类专业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一般也强化了电子和计算机方面的应用,使他们没多大差异,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实际上行不通。
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定位在“以电为主,机为辅“。
机、电、计算机三足鼎立为宜”。
3.教学内容陈旧,模式单一,方法单调,手段落后。
目前很多学校课程结构是,先基础文化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三段模式。
其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在教学的模式上采取的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是必须分开的。
在实施的程序上,理论课程在先,实践课在后,单科独进,分科教学,分阶段实习。
在教学管理模式上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以班级为中心。
学习的内容是,大纲、教材及教学进度是“一刀切”,强调统一性。
在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上,通常是一个人的卷面分数为准,课程知识部分考试是评价该课程的唯一依据,强化了考试成绩,难以保证受教育者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电类高端人才培养思路研究
机电类高端人才培养思路研究[摘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的教改及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大中型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情况的深入剖析,提出了机电类高端人才培养的思路,并按照实际企业运作中的生产营运部门、工程部门、质量部门等几方面分别给出具体方案,从而为深化当前教改,完善培养方案提供基本指导依据。
[关键词] 机电类高端人才高级小时工工程类生产类质量管理类机电类高端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是为了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的运营管理、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产品生产、质量检验、交付使用以及后期服务等过程都离不开专业技术的支持。
技术支持能否到位,关健在于人才的准确甄选与合理使用。
在经济发达地区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用人单位甄选人才也更为谨慎,可谓百里挑一,宁缺勿滥。
高职院校则是为企业培养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现代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学校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训,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充分就业。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高职教育的教师,我认为这里的就业不应简单地看成让学生找到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而是让学生找到一份有前途,有保障,有助于实现个人理想的事业。
目前职业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高职院校中进行,行动导向教学、项目教学、适度够用、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普遍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养了大量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生产一线操作人员。
教育部门的一系列改革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呢?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对这些一线人员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原因是,对于机电相关企业来说,设备的高度自动化和模块化,使其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不断下降,相关从业人员的门槛实际上大大降低了。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到了企业,薪金、地位等方面都相对较低。
这与教育部门的改革初衷相悖。
值得反省的是由于校方的改革,在有限的课时内为了强调针对性强的实操技能,对基础知识进行了部分删减,使得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体系不够完整,这不利于学生进入企业后的职业规划和发展。
正如某企业负责人说的:“对于每小时10几元的小时工和每小时近千元的高级技术人员,我宁可花大价钱聘用并培养高端人员。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分析了该专业的特点,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
接着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存在一些瓶颈和不足。
随后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探讨了必要的实施路径和方法。
在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回顾,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最后给出了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的建议,希望能为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实施路径、教育建议、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特点分析、现行模式、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新兴的高职专业,其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和行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当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探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在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高职教育也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推动高职教育朝着更加专业化、精英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旨在从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出发,分析人才培养目标,评估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并提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实施路径和方法,最终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育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提出实施路径和方法。
通过研究,旨在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育提供有效的指导,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更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也旨在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职业生涯教育视野下的纺织行业精英人才培养
职业生涯教育视野下的纺织行业精英人才培养作者:马书明来源:《学理论·下》2016年第10期摘要:以培养学生从“完整的人”到行业精英为基本教育理念,通过课程、辅导、实训项目等多元培养机制,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纺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索纺织行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路径如下: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专业兴趣与职业认同;践行“知行合一”的生涯规划理念,有效推动学生职业生涯实践;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建设“职业生涯规划师”专业队伍,为学生提供团体辅导和个性指导。
关键词:职业生涯;纺织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189-02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包括学习生涯教育、创业教育与指导、就业教育和培训等环节,是高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深化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学习和发展能力,帮助学生确立学业和职业发展目标并落实可执行方案的系统性、综合性教育活动[1]。
根据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萨珀(Donald E.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15-24岁),正处在职业选择和适应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2]。
一、构建可行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1.构建职业生涯教育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关于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在总体原则上要突出“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本”的主旨,兼顾生涯意识启蒙、生涯规划能力和职业发展技能的综合塑造。
在内容设计上,实行“以课程教育为基础,职业测评和咨询为特色,精品讲座为补充,就业实习和实践为辅助,职业指导队伍为保障”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课程教育分为通识模块和个性模块。
以2013级本科生的课程方案为例,通识模块面向全院所有学生投放,如纺织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与调整等;个性模块,根据学生的生涯发展路径投放,如研究生考试的专业准备、公务员职业现状及从业要求等。
高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高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摘要:叙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结合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阐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充分发挥技能比赛的导向作用、促进技能教学的发展,动员学生组建团队申报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
关键词: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培养途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项目化教学高技能人才指的是具备高超的实际操作技能,承担这解决生产过程中各种疑难技术、工艺问题,能够有效地协调产品设计和加工、技术管理和产品质量等各种疑难问题的群体[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
显然,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符合行业需求,具备职业岗位能力,适合于社会和企业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的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注重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努力从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
笔者结合沙洲职业工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现状,谈谈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
1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高[2006]16号文件强调高职教育要探索校企紧密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
“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最佳的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高职院校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都要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需求来实施。
2007年学院提出了“根植张家港、融合张家港、服务张家港”的办学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基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理念。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机械制造业对高素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通过实现产教融合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够适应现代机械制造业新形势和新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一、实行产教融合,加强实践教学实现产教融合,是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高职院校需要积极与产业界加强联系,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设置课程和实验项目。
在实验室和工厂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需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生产工艺,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引进优秀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实效高职院校应该引进优秀的教学资源,如国内外知名教师、机械行业专家等,搭建专业研究平台,不断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注重教学实效,推行“项目+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课堂教学互动模式,以此搭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开展就业导向教育,注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该从根本上加强就业导向教育,强化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教育,为学生成为全面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针对机械制造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加强英语、计算机等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确保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四、鼓励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完善能力高职院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技能比赛,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
充分发挥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优势,设计并进行机电项目的实施,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研究、开展创新设计和实验验证。
通过开展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的科研实践、科技成果展示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完善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高素质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总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是一项实践探索过程,需要不断总结和完善。
基于纺织机电产品工程训练创新模式[论文]
基于纺织机电产品的工程训练创新模式的探索一、引言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各高校对学生的工程训练教学,即原来传统的《金工实习》进行了各种改革探索。
根据国家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工程训练要充分体现下列“三个转化”和“一个结合”。
“三个转化”是:由常规的金工实习和电子工艺实习向现代工程实践教学的方向转化;由单机技能培训向部分实现局域网络条件下技术集成的培训方向转化;由操作技能培训向技能与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转化。
“一个结合”是:工程训练的教学过程尽可能与教学产品(包括面向市场的产品和完成工程训练的产品)相结合。
我校是全国唯一以纺织命名的高校,纺织服装是学校的特色优势学科。
纺织服装的生产涉及的机电设备类型非常多,为大学生工程训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特色学科资源,选取典型的纺织服装生产设备为主题,设置综合创新制作环节。
二、综合创新制作过程原有的《金工实习》是单一的工种训练,学生实习通俗地讲就是“做榔头”,比较单调,学生的积极性有限。
我们将实习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常规的工种训练阶段,学生对各种加工方法进行逐个学习和训练,掌握基本的制造技能。
第二个阶段称为“综合创新制作”环节,学生根据实训中心指定的主题,分组进行设计和制作,最后进行比赛和评分。
综合创新制作环节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实施过程介绍如下:1.选题阶段在工程训练的工种练习阶段,实训中心就把综合创新制作的主题和要求公布。
题目的选取非常重要,要求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纺织服装行业。
纺织服装的生产类型多,工序长,相关的设备多种多样,如纺纱、织布、针织、印花、缝绣等设备。
这为综合创新制作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素材。
二是难度合适。
由于工程训练的教学时间有限,综合创新制作环节最多只有一周时间。
参加训练的大多是二、三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还不牢固。
因此题目不能太难,以免学生无从下手,大面积做不出来,打击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现代高新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方向。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日益重视和对高职教育的大力支持,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模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提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能力,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
因此,在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通过实验、调试、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操作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开设产业与市场需求的课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直接面向国家的生产线、生产企业以及各种技术服务机构。
因此,培养模式应该结合产业和市场需求来设计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培训体系,建立与产业、市场和企业的宽松联系,更好地为市场和产业服务。
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模式,应该本着“实践出真知”的原则,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进行分层次的技术实验、课程设计和实训等,使学生具备先进的技术实践能力和行业实际工作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与校外企业建立稳定的联络机制,使学生在规范的企业环境中能够得到更加完善的实践训练。
四、注重团队协作能力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涉及到很多与人交往、沟通合作的能力。
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实践,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例如,在课程设计等环节,引导学生按照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分工、合作与协调等操作。
五、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要求既能注重理论水平,又能强调实践能力。
因此,在考核学生的过程中,要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即针对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项目考核、课程设计、科技创新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成果展示机会,同时也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个别化和专业化学习。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与目的(一)调研背景分析1.经济发展背景“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关键时期,新一轮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紧抓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调整的机遇,继续实施向西扩大开放、向东承接合作,面向中亚西亚对外开放战略,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以机电集成制造为导向,加快发展机电信息产品制造业,着力建设天水微机电产业、安宁特种机电产业、兰州高新技术软件产业三大集聚区,打造集成电路芯片封装制造、电真空器件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和元器件生产等三大基地。
随着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的建设,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力资源缺口至少达到200万。
2.行业发展背景随着机电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触发了机械工程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促进了机械技术与微机电技术及信息技术的高度结合。
随着企业对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低水平的劳动者已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已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势和资本,机—电结合业已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和机械工程领域在机电技术上又相对比较落后,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产品的创新和质量的提高,造成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高端产品稀少、缺乏竞争能力,机电设备从外观质量到内部质量都反映出诸多问题。
企业为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的发展实力和后劲,纷纷成立技术研发中心,积极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升级,引进机电融合的高级技术人才。
因此,该学科的建设将对国民经济建设以及科技兴国、振兴中华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现代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自动化的机电设备,数控机床不断增加,柔性制造、工业机械手和机器人、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应用是必需的生产方式。
高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 我 校 现 代纺 织 技 术 专 业 的人 才 培 养模 式 改革 的主
1 . 5 , 即第 一至 第 三学期 , 校 内安排 职 业 素质 课 程 和部 分 职 革工 作 。 第 二个 0 . 5 , 即 第 四学 期 , 在 校 外 实 训 1现 代纺 织技术 专业 的人才培 养模式 改革背 景与方 向 业 专 业课 程 的 学 习 , 基 地 进行 , 安 排 专 业 认知 和 基 本 技 能 的训 练 : 第 三个 0 . 5 , 近 几 年来 , 我 国 高等 业职 教 育得 到 了迅 猛发 展 , 规 模 安排 部 分职 业核 心技 能课 程 学 习, 校 内 生 产 与本 科 大 体相 当 , 已经 成 为 “ 半壁江山” ; 在 高 素 质 技 能 型 即 第 五 学期 , 第 四个 0 . 5 , 即第 六 学 期 , 安排 企 人 才 培养 方面 , 本科 院校 的产 学研 结 合模 式并 不 完 全适 用 性 实训 穿插 在其 中进 行 : 业 生产 实 习、 岗位 综 合实 践 , 完成 毕业 设计 与毕业 论 文。通 于 高 职 院校 。 目前世界 流 行 的三种 高职人 才培养 模式 : 学生 对 工作 岗位 的适 是 以德 国为 代表 在 北 欧 流 行 的 “ 双元制 ” 人 才培 养 过校 内校 外教 学 与实践 的交替 进 行 , 应 , 将 由基 本生 产 岗位一 技 能工作 岗位 综 合工 作 岗位 逐 模式。 其 根本 标志 是学 生 一面在 企业 ( 通常是 私 营 的 ) 中接 不但 专 业知 识 、 操作 技 能迅 速 提升 , 而 且还 增 强 了 受职 业 技 能培 训 , 一 面在 部 分 时间制 的职 业 学校 ( 公立 的 ) 渐递 进 , 质 量 意识 、 工 时观 念 和 效 益观 念 , 从 而 提 高 了学 生 适应 企 中接 受 包 括 文化 基 础 知 识和 专 业 理 论 知 识在 内 的 义务 教 业生 产 的综合 能力 。 在 企业 进行 实 习过程 中 , 学 生要 了解 、 育。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纺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纺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纺织行业也在不断地进行转型升级。
在这个背景下,高职纺织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进行创新研究,以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
首先,高职纺织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纺织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纺织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需要具备一定的智能化技术能力。
因此,高职纺织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智能制造技术,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其次,高职纺织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市场的变化,纺织行业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因此,高职纺织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最后,高职纺织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纺织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因此,高职纺织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够掌握实践技能,又能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总之,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纺织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创新研究,以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
高职纺织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备智能制造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纺织人才,为纺织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基于纺织机电产品的工程训练创新模式的探索
基于纺织机电产品的工程训练创新模式的探索
日趋规范的纺织机电产品行业在当今迅速发展的智能制造产业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纺织机电产品制造技术和相关服务不断提升,企业需要开展工程训练以实现系统优化。
如何基于纺织机电产品行业创新工程训练模式,更好的服务客户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建立更高效的设备拓扑结构,实现精准维护。
根据针对客户的实际需求,构建适当的设备组织架构,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持。
通过技术变革与创新,实现设备的长期运行和可持续运营。
其次,加强产品以及相关服务的质量管控。
设备与零部件质量是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强化产品的质量管理,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及生产现场应用,实施质量管控,减少产品维护和备件管理成本。
此外,提升客户的产品应用服务水平。
通过不断地对生产需求进行研究分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处理流程,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开展技术培训,提升客户的产品应用技术水平。
最后,通过培训机制加速技术创新。
以客户需求为依据,重点培养设备操作、热机整洁、安全熟练技能,不断维护、增加公司技术资源,提高服务水平。
同时,促进客户现场产品应用技术知识的深入开发和反映,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在当今趋势下,如何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改善行业标准化管理素养,这是立足纺织机电产品行业,优化工程训练模式的必须探索的内容。
今后,对于纺织机电产品行业工程训练创新模式的探索,必将给客户带来更多的方法和解决方案,加速行业发展大潮,实现资源共享、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优化。
电机电器智能化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电机电器智能化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电机电器智能化领域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就像我曾经遇到过的一件事,有一次去参加一个科技展览,看到了一台超级酷炫的智能电机,它的高效运转和精准控制让我大为惊叹。
那时候我就在想,要是能有更多的专业人才来推动这个领域的发展,那该多好啊!这也让我对电机电器智能化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更多的思考。
对于电机电器智能化的技术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得精心规划。
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是单纯地讲理论知识,得把实践操作和项目案例融入到每一门课程里。
比如说电路原理这门课,不能只是在黑板上画电路图,得让学生亲手去组装电路,去感受电流的流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就像我有个学生,他在做电路实验的时候,不小心接错了线,结果灯泡没亮,仪器还冒了烟。
这时候他着急得不行,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仔细检查线路,最终找到了错误,成功点亮了灯泡。
那一刻,他脸上的兴奋和成就感,让我深深感受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环节更是不能马虎。
学校得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电机电器智能化设备。
而且不能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得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从设备的安装调试到故障排除,都要经历一遍。
我记得有一次带学生去企业实习,他们看到那些大型的智能化电机生产线,眼睛都直了。
在实际操作中,有个学生因为不熟悉设备,操作失误导致生产暂停,但是他没有退缩,而是在师傅的帮助下,认真学习,最终熟练掌握了操作技巧。
师资队伍也得跟上。
老师不能只懂理论,还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可以聘请一些企业里的技术专家来学校兼职授课,给学生讲讲行业里的最新动态和实际应用。
曾经有个企业专家来给我们学生讲课,他讲的那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感觉一下子就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连接起来了。
教材的选择也很关键。
不能用那些过时的教材,得选用最新的、结合了实际案例和前沿技术的教材。
就像我最近看到的一本教材,里面不仅有详细的理论讲解,还有很多实际项目的分析,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纺织工程人才创新实践培养模式的探索
纺织工程人才创新实践培养模式的探索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好,带动纺织业也得到可很大的提升。
在这个新时代的新形势下,纺织企业及纺织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在学校的相关学习实践中,让很多学生面临毕业后失业的困境。
针对纺织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开展纺织工程实践教学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纺织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引言就目前国内及国际形势而言,纺织行业依旧是我国出口的强势企业,也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纺织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行业存在的问题也在不断凸显:行业传统标签较强,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及科技的发展;行业总体附加值过低,企业生存压力较大;区域经济发展,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激烈。
与此同时,作为纺织行业高端人才培养的纺织工程专业同样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
比如:专业概念老旧,学生、家长认可度不高,导致纺织工程专业志愿填报率较低;专业知识陈旧,相关知识理念及开设课程仍为专业传统课程,无法跟进当下行业最新发展潮流;人才培养模式僵化,无法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以及企业对于本科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1纺织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1.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纺织工程实践教学的第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实践课程,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参与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首先,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包括可以到生产一线切身地熟悉纺织工程的工作环境,了解纺织的具体操作流程,与纺织产品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和研究。
其次,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主要是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后,就有信心在毕业后进入到纺织生产相关工作中,在具体操作中也不会因为缺乏经验和对专业知识体系的认识而导致工作错误。
在经过实践教学之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加强,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降低了纺织企业和相关机构的人才培养成本,对今后学生在工作上的发展也有帮助。
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周琪甦
【期刊名称】《职教论坛》
【年(卷),期】2006(000)12X
【摘要】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是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专业.是江苏省
教育厅公布的特色专业,经过十年的探索,形成了三条支线汇总到一条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摸索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办法,实践指导教师的组成和培养,开办了定单式培养“大生班”,为培养纺机电“三合一”高职人才提供了实践教学保障。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周琪甦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技能精英培养模式的探索
3.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技能精英培养模式的探索
4.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
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以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5.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
业与企业合作办学模式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纺织机电技术技能精英培养模式的研究[摘要]通过探讨新型纺织机电技术技能精英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和比较各种培养模式的特点,探索更有效提高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和方法,实施更合理、更全面的教育模式,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要素,为实现技能精英教育培养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培养模式技能精英纺织机电校企合作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纺织企业培养一线高素质、高技能生产和管理人才提供有力保证的新兴专业。
为了进一步加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实现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切实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开展新型纺织机电技术技能精英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一、新型纺织机电技术技能精英培养目标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激烈的世界金融动荡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以美国为首的金融海啸加速了企业的洗牌效应,对纺织企业更是带来前所未有的产业革命。
一个纺织企业要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中保持长足的竞争力,必须引入高新技术装备,加快企业产业升级,加快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寻找具有开发能力和新兴市场适应能力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是纺织行业的竞争主流,也是企业能否继续生存的关键因素。
企业急需而又紧缺的是具有综合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开展新型纺织机电技术技能精英培养模式的研究,这不但是学校的需要,社会的需求,更是学生顺利融入社会的重要保障。
我国纺织产品远销欧美,且以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占据一定优势,但由于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导致市场价格低,利润空间小,缺乏市场竞争力,要改变现状,必须加大力度提高人才素质。
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技能精英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满足企业需求,对新型纺织设备实际动手能力强,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适应现代纺织机电制造业需要、擅操作、懂工艺、高技能的技术人才,培养熟悉纺织机电设备结构原理、掌握机电设备常用操作控制方式和日常维护管理基本常识的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的技能精英。
技能精英不但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更是新型纺织机电设备的直接使用者和推广者。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偏低,毕业后感觉什么都没学会,专业能力不强,善意的综旨是想办法拓宽就业面,让学生能够什么都会,样样都懂,各行各业的工作都能适应,结果是学生的能力与市场的需求脱离,无法适应社会的就业,从而感觉就业压力越来越严重,特别在今天这种特定的环境和形势下,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本领就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技能精英培养要求学生不但能成为万金油,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懂一点,更应该有自己突出的、能引以为荣的技能和专长。
二、新型纺织机电技术技能精英培养模式目标和模式是两个紧密关联的问题,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着培养模式的选择,良好的教育模式也是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与企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供求茅盾,他们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学生毕业缺乏实践工作经验未能马上胜任企业的职能岗位,从而让企业把我们的毕业生挡在门外;二是学生自身的期望值与实际能力不相符,间接造成学生就业困难。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设计不合理性,使知识体系与岗位能力的要求脱节;二是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的培养。
三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缺乏发展战略眼光,造成实践教学形式化。
四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还存在不足,有双师资格而无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偏大,特别是现任教师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他们只懂理论,不懂实际操作现象严重,在知识、技能的输出上形成误区,从而贻误了人才培养的良机。
五是教学质量观念没有深入到每位教职员工的心中。
造成多数教职员工懒得在教学内容、教法及标准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教师的主要精力发生了偏移,从而使教学质量提高不快。
要扭转这种劣势,首先要从转变培养模式入手。
中央16号文件是对高职教育提出了系统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办学模式要求,明确提出各地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为实现新型纺织机电技术技能精英的培养目标,对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理念、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培养途径、实践教育等内容进行探讨。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学做合一”和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探索新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研究新型纺织机电技术技能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最早提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是德国,她是世界职业技术教育最重要的培养模式之一,她充分体现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通力合作关系。
德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侧重于工程技术领域,学生毕业后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加强校企合作,改善实训、实习基地的条件,使它紧紧围绕地方行业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工艺流程、生产技术,分析与产业相关联的各专业的能力要素,进行知识、技能相对应的课程建设,使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具有较强专业特长的比较优势。
这种模式不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学生毕业时能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以突出技能训练为特色,加强实践教学,是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关键所在。
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开发的新模式,即由企业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方式,并与企业签订协议,毕业生毕业后可到该企业工作,对企业来说是量身定做,为企业提供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不断发展的业务需要,对学生来说也解决了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三得,利学校、利企业、利学生。
订单式教学更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是从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育才模式,为企业所认同。
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与纺织设备的生产企业联合办学,他们为我们提供实践基地和相应的技术指导,通过企业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学生具备新型纺织机电设备产品的设计、开发、改造、维护和管理的能力,对从事纺织机电设备生产及下游纺织企业机电设备的使用工作得心应手,为企业产品的推销和市场售后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本领、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解决了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问题。
这种模式我们已拥有部分的合作单位,但企业和学生还不能完全接受这种新模式,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宣传、去推广、去挖掘,争取更多的合作单位。
通过校企合作,实施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积极支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企业应用性科学研究、支持企业实施技术革新和推广,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
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实行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能突出办学特色,明析办学目标。
学校与工厂、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培育学生。
同时利用学生下企业,下工厂顶岗实习的有利机遇,让学生把工厂的问题带回学校,教师通过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
积极探索产学研校企合作新模式,加强校企合作项目开发,才能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只有拥有一支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的师资队伍才能为培养技能精英提供更有力的保证,才能在这复杂多变的世界取得绝对胜利的,有了这样一支既有全面知识,又有实干能力的师资队伍才能培育出合格的技能精英。
目前,很多学校为了提升本校的师资队伍,不继引进新的技术人员,而忽视原有教师的培训,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技术接收能力较强,略加培训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产学研合作的培养模式,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直接接触企业的高新技术,让他们的知识能量得到释放和发挥,让他们在原有的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升。
产学研合作的培养模式,也让企业对学校的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企业,了解企业。
2、1∶1教育培养模式的新思维培养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技能精英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过去普通三年制高职教育一般是采用2:1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2.5学年的时间在校进行理论课学习和部分实践课的学习,半年时间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实际毕业实习的时间只有12周。
在这阶段,部分学生还往往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找工作上,真正实践的机会很少,严重影响实践教学计划,与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1∶1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着手研究和推广“2+1”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两年时间在校学习,一年时间实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这样,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得到扩大,能有效实现高职教育1∶1的教学目标,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这样,学校能腾出更多的教学资源扩大招生。
但有部分学生和家长未能完全接受,他们认为第三年就打工了,相当于提前毕业,既然如此,就应该改为二年制,但这样就不能保证学生的教学质量了,与三年制的高职高专教学也不相符。
“2+1”教育模式,也不利于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对学校来说也较难找到能同时接收大量学生实习的单位,弄不好就会出现放羊式。
1∶1的教育培养模式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分配为1∶1。
采用1∶1教育培养模式的新思维就是第一年以基础理论课教学为主,其余二年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让部分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搬到企业去,增设现场课堂教学,如纺织电气、染整机械等,这样就可化解理论教学与实物的脱钩,对于一些特定专业名词学生容易接受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有较强烈的要求。
同时,分批、分次、分阶段、分课程根据相应的教学目的适当安排时间让学生到企业实习,这样的安排有很多优点:①实习目的明确,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均有针对性,避免了学生到哪不知干什么的盲目性;②实习能与专业教学相涵接,因为如果理论课堂教学与相应的见习实习时间相差太远,学生往往会把原来的知识点忘掉,实习期间又得重新学习,这样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③企业好安排接纳学生,一般企业不愿意同时接纳太多的学生,因为这样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产,所以我们不容易寻找合作单位,但如果是小批量,一般企业都能接受,④学生家长满意,这样的安排虽然会存在一定的教学难度,但学生能真真实实学到知识和本领,他们会深切体会到学校认真、负责的态度,为我们赢得信誉。
1∶1教育培养模式的新思维就是要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教学,根据培养目标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建立基准课程框架,对每门课程的功能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选择安排合适的课程内容,以缩减理论课程教学,在原则上引入理论课程教学以够用为准。
其次学校应该积极寻找实习的合作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效益,让企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通过建立相应的考勤制度,要求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不能随便离开实习单位,让企业的技术人员承担实践指导教师,学校给予提供相应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