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客观事物
【良心出品】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
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
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的特点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
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
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价值观与人生观和世界观互相影响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哲学思想的基础构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自然或自发状态下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作用,而通过自觉学习修炼养成的价值观也可以使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异化和改变。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价值观分为普适性价值观和特定性价值观。
人们以追求真善美为价值取向的观念是为普适性价值观。
而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为特定性价值观。
1、价值观的初始形成过程。
主体为尽快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进行价值观的修正以前,就应该合理确定价值观的初始值,以缩短价值观的修正过程。
在人的幼年时代和青少年时代,这一过程往往由父母或启蒙老师来完成。
客观看待事物的事例
看待事物(共9篇)篇一:看待事物怎样看待事物佛法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由心想生.唯心所见,唯识所变.万事万物都是由人的意识幻化出来的,是虚空的,变化的,这世间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所以千万别执着于任何事物.做一个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过平凡的日子.我们需要的并不多,把欲望放小一点,希望放大些,那么烦恼就会少许多,心安就是平安!篇二:看待事物如何正确的看待一些事物?怎样能全面看待事物怎么做到正确的看待一些事物.主要是这个绝对正确不存在,只能相对正确,比较正确.唯物辩证法需要从主客观去了解事物,自己即是主,也是客,融合主客观,就能相对正确了. 篇三:看待事物这个世界由不同的人和事构成的,所以,对待事物的观点也是不同的,但也正是因为每个人,每件事的不同才会有现在世界的精彩和繁华.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会因为同一件事而都持有各自的观点,有的也许会是相同的,但也一定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他们都有各自的理由,来使自己的观点成立,也许别人看待他的观点是一个错误的,但他们能依旧坚持,因为有些东西的结果不止一个,或许结果也会是相同的,但过程就不一定相同了,就好像一道数学题,当我们求几何类型的题时,往往有多种方法去做,但不管你的过程是如何,但结果只有一个除非你的答案是错的,只是当你在选择解决的过程时应该有挑选,因为这些过程会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当然我们应该去造简单的过程,这样能使自己有一个更愉快的结果,因为你走捷径了,你能够比别人更快的做好同一件事,所以做数学题时选择解题的方法就像在社会中对待同一件事一样,我们应该有一些能够更直接,更准确,更通俗易懂的理由来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使别人能够更理解你的观点,从而来发表他对你的观点的赞同与否.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时,不应该盲目的听从别人的看法,我们应该持有已见,而且不要去轻易的改变它,有时候的一些真理或许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但往往你都不能从自己的手中获得真理,因为你不够自信,不够坚定.就像诗人一样,你能够入乎其内,也能够出乎其外.如果你入乎其内,你就能够写诗,如果你出乎其外,你就能够欣赏它了.对待同一件事,你能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虽然我们不应该轻易的去改变自己的观点,但也不应该始终都不去改变,如果你知道了你的是错的或者知道了别人的是正确的.在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观点,但我们应相信正确的观点,但也应发表不同的观点,因为这个世界因这些不同而更加精彩.篇四:看待事物如何客观的看待事物要客观就必须多角度任何事物从不同角度看都有不同综合各种角度才能准确定位篇五:看待事物话题作文“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应该是说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看待事物】篇六:看待事物如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比如苹果落地就是因为万有引力,这就是联系啊,再比如你作业不会了,就上网来请教别人,这也是普遍联系嘛,你和网络,你和网络上回答你问题的人都是有联系的,不是孤立的.【看待事物】篇七:看待事物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唯物论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高二《哲学常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盐城市龙冈中学【考纲规定的考点】1、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3、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4、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知识梳理】(一)知识要素知识结构1、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关于意识A本质:意识是在人脑中的反映;B起源:意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生理基础: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但有了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识。
它还必须作用于才形成意识。
无论是的思想意识,还是还有人们对现状的认识、、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1)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
(2)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客观原因,最根本的是,特别是所达到广度和深度的制约;主观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第二;第三。
(3)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方面的原因,人们的意识未必都是正确的,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为指导,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3、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1)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有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就是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导人们使用去作用于,从而引起的变化。
(3)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表明,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4)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重视自觉树立克服。
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1);(2)。
(二)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1)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2)抽象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3)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4)为什么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5)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教学难点(1)对“反映”内涵的理解(2)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典型题解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答:B解析:本题考查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较为直观,没有多大的区分度。
说明文是一种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
说明文是一种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予读者知识。
中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最感头痛,往往举步维艰。
其实,说明文的写作并非像同学们所害怕的那样,只要理顺了头绪,把阅读说明文和写作说明文结合起来,以阅读课文为写作借鉴的范例,多观察、多分析、多练习,就能逐步学会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正确而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第一,要写好一篇说明文,首先得分清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
说明文的写作是授人以知,让人明白,记叙文写作目的是以情感人、让人动情。
说明文只是说明事物的特征,阐明原理,介绍知识,说明是手段。
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主要在于说明文的目的主要是说明,议论文的目的则主要是说理;说明文要求把实体事物或抽象事理本身的情况说清楚,议论文则要求提出个人对议论对象的看法或主张。
第二,要完成一篇说明文,须将说明文的特点烂熟于心。
说明文的特点主要有说明性、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
只有很好地掌握了说明文的这些特点,才能将说明文写好。
第三,须将说明文的类型分清楚,如果从内容上而言,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如果从表达方式上分,可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
事物说明文:以具体事物为说明对象,将事物是'怎样的'作为说明重点,对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构造、发展变化等特征,进行科学说明。
事理说明文:以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相互联系的成因等为说明对象的说明文,说清'怎么样'和'为什么',使人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平实性说明文:是指用平实、简洁、明白的语言对事物的外形,内部结构,功用及种属关系加以较客观的说明,用词造句一般不带感情色彩和主观倾向,很少使用描写,更少使用修辞手法。
科学小品文:它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情文并茂的说明文。
唯物论三观两原理
唯物论三观两原理唯物论是一种哲学观念,它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是建立在对物质存在的认识之上的。
唯物论强调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世界的根本,意识、精神等都是物质的属性和产物。
唯物论的三观是指唯物的认识论、唯物的辩证法和唯物的历史观,而唯物论的两原理则是指唯物主义的因果关系原理和唯物主义的发展原理。
下面将对唯物论的三观两原理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唯物的认识论强调的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唯物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认识的真理性是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的。
唯物的认识论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唯物的认识论的核心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其次,唯物的辩证法是唯物论的哲学方法,它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
唯物的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历史地认识,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
唯物的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由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唯物的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
再次,唯物的历史观是指对历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唯物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唯物的历史观的核心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预见和指导的。
最后,唯物主义的因果关系原理是指对事物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因果关系决定的。
唯物主义的因果关系原理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事物的发展是有因果关系的。
唯物主义的因果关系原理的核心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预见和指导的。
总之,唯物论的三观两原理是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的基本原则,它强调的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主观和客观是哲学上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相对的,但又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主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感受和思考,是人类意识活动的表现。
而客观是指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客观实在,独立于个人意识的存在。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性体现在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中,主观起着主导作用,客观则提供了认识的对象和基础。
在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主观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认识和经验,这使得我们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比如,同一个电影对不同人来说,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理解。
这种主观的差异是由于每个人的历史和环境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
因此,主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然而,主观认识不是绝对的,它必须以客观存在为前提。
客观实在是独立于个人意识的,它存在于物质世界中,不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客观实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对世界认识的对象。
如果没有客观存在,主观认识就没有基础,将变得毫无意义。
客观实在一方面为主观认识提供了对象和基础,另一方面也对主观认识进行了限制和约束。
客观事物具有自己的规律和规定,不受主观意识的支配。
我们的主观认识必须依据客观实在的规律性来进行,否则就会出现错误和偏差。
比如,科学研究中,我们必须以客观实验和观察为基础,而不能仅凭主观臆断。
客观实在的规律性对我们的认识起着指导作用,它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发现真理。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性体现在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
主观认识是在与客观实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人们通过主观认识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和反思,通过实践与客观世界进行相互作用,并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的主观认识。
这种相互作用和反馈的过程,促使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还体现在各个领域的认识过程中。
在科学研究中,主观因素是不可忽视的,科学家的创造力、好奇心和思维能力对科学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科学研究又是以客观实验和验证为基础的,只有通过客观实证,才能验证和证实科学理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哲学常识》易错知识点解析
《哲学常识》易错知识点解析作者:孟庆烽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08年第03期1.错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解析:人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
正确: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错误: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解析:意識对客观事物的作用有促进的,也有阻碍的。
正确: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3.错误: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解析:意识本身不能改变客观事物,它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影响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且客观事物的变化也是多方面的。
正确: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4.错误: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解析: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认识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规律。
②利用规律,改变条件,改造世界。
③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具有的向上的精神状态。
其中,利用规律、改变条件、改造世界是指意识的反作用。
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促进事物发展只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
5.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解析:物质的属性有很多,客观实在性、运动性、联系性、多样性、矛盾性、可知性,等等,其中与意识相比,物质的独有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性是物质产生其他属性的根本。
正确: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6.错误: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解析: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成功,需具备的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①客观条件;②主观条件。
其中客观条件最为根本。
正确: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7.错误:要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实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主观必须伴随客观现实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让客观符合主观。
正确:要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的原理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的原理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是对客观事物间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性质和表现进行的理论分析和归纳。
必然联系指的是客观事物内部各要素或要素之间的必然性的联系,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本质规律;而偶然联系则指的是客观事物之间非必然的、暂时的以及不稳定的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的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述。
首先,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是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之一。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而实现的。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就是在这个矛盾运动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联系方式:必然联系体现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必然性,是矛盾斗争和统一发展的结果;而偶然联系则是在各种偶然因素作用下产生的非必然的联系,是事物发展中的偶然性和不稳定性。
其次,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主观认识和客观实在相互作用的过程。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的存在使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相对性,我们不能完全把握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只能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认识来逐步接近事物的本质。
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既看到必然性,又看到偶然性,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
再次,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
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都具有自己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正是由于这种必然联系的存在,才使得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形态和现象得以正常发展。
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也同样具有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的特点。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又充满了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
良好的社会发展需要在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和控制。
最后,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是要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的存在使得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科学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内在关系和外在条件,不能仅凭借主观意志和随意行动。
客观对象和客观事物
客观对象和客观事物客观对象和客观事物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时所接触到的两个重要概念。
客观对象是指存在于物质世界中,具有独立存在、客观实在性、可感知性和可测量性的实体。
而客观事物则是由客观对象组成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总称。
客观对象和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客观对象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起点。
人们通过感官来感知客观对象,如看到一只猫、听到一首歌、闻到一种气味等。
这些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的基础。
但是,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因为感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光线、声音、气味等。
因此,人们需要通过科学方法来验证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从而进一步认识客观对象。
客观事物是由客观对象组成的。
例如,一座房子是由砖块、水泥等材料组成的;一部电影是由演员、导演、摄影师等人员共同创作的。
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客观对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例如,一座房子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有砖块、水泥等材料的供应和使用;一部电影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有演员、导演、摄影师等人员的合作和创作。
客观对象和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认识客观对象和客观事物,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和技术水平;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研究客观对象和客观事物,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同时,客观对象和客观事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
这些问题需要人们共同努力去解决。
客观对象和客观事物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人们需要通过感官来感知客观对象,并通过科学方法来验证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同时,人们也需要通过认识客观对象和客观事物,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和技术水平,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引言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是辩证法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本质上相辅相成、共生共存。
客观辩证法强调对客观事物的辩证认识和处理,主观辩证法注重对主体思维和态度的辩证思考和转变。
本文将深入探讨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分析二者的相互作用、联系以及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客观辩证法的概念和特点客观辩证法是一种处理客观事物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
客观辩证法强调对客观事物的辩证属性和规律的深入认识和理解。
客观辩证法的特点主要包括:1.1. 相对性和普遍性客观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具有相对性和普遍性这两个方面的特点。
相对性指的是客观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存在孤立的事物。
普遍性指的是客观事物的规律在不同时间、空间和条件下都具有普遍适用性。
1.2. 统一和矛盾客观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矛盾构成的统一体。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事物运动的动力。
客观辩证法要求对事物的矛盾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综合思考。
1.3. 持续性和发展性客观辩证法主张对客观事物进行持续的辩证认识和分析,不断地深化对事物的认识,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客观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只有不断更新认识才能适应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主观辩证法的概念和特点主观辩证法是人们对待问题、处理思考的一种哲学方法和思维方式。
主观辩证法主要包括以下特点:2.1.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主观辩证法认为主观和客观是辩证统一的。
主观不是与客观相对立的,而是通过对客观的认识和把握,主动地、有目的地去改变客观。
2.2. 主观的发展性和变化性主观辩证法认为主观思维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人们的认识和思维是逐步提高和完善的,通过辩证思考和认识的不断深化,主观思维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3. 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主观辩证法认为主体思维和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通过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对客观进行改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③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义从两个极端割裂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绝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否认了真理的相对性。绝对主义认为人们所获得的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真理不可能是相对的。人们所获得的真理具有永恒不变性,它穷尽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一切认识。绝对主义否认了真理的发展。
相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相对主义否认了绝对真理,必然同时否认了客观真理,从而把真理变成了主观随意的东西。相对主义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混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的。(详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
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其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要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其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转化和发展的过程。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属于由相对真理转化为绝对真理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②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
真理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真理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2.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3.真理来源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
真理不是僵硬的模板,盲目地套用,不但指导不了实践,反而会歪曲实践,贻害实践。
一分劳作,一分收获。
辨证的科学的发展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是真正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尚方宝剑。
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扎实勤恳的工作作风,没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方法,没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仅仅从会议到会议,从文件到文件,从讲话到讲话,从机关到机关,说的是教条主义,玩的是形式主义,摆的是官僚主义,用的是经验主义,只能是一层层脱离实际,一步步远离真理。
掌握实情,破解难题,总结经验,发现真理,指导实践,接受检验,让普遍的真理,结合鲜活的实践的检验,替代片面的过时的经验。
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事物
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事物客观地看待事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和情况。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对某些事物怀有情感或偏见,导致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和判断出现偏差。
然而,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事物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而不受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干扰。
客观的观察是指以事实为依据,不带有主观色彩地观察事物。
这需要我们保持冷静、理性的思维,不受个人感受和观点的影响。
客观观察的基础是准确的信息和充足的了解,只有在掌握了充分的事实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客观地看待事物。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客观的观察和判断呢?首先,我们需要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
这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采访相关人士或亲身经历等方式来获取。
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保持中立的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以免影响我们的判断。
其次,我们还需要学会分析和评估收集到的信息。
这需要我们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辨别。
我们应该问自己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比如信息的来源是否可靠,是否存在偏见或错误等。
只有经过深入思考和评估,我们才能对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
此外,在客观地看待事物时,我们也需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
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认知局限和盲点,愿意接受他人的观点和反馈。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不同方面和角度,从而更好地进行客观观察和判断。
客观地看待事物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能力和态度的体现。
它需要我们有良好的素质和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修正。
只有通过客观的眼光看待事物,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他人,做出明智的决策和选择。
总结起来,客观地看待事物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它要求我们保持冷静、理性,积极获取和分析信息,同时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
只有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事物,我们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更好地适应和理解这个世界。
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客观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成为一个理性和成熟的人。
马哲答案整理
马哲答案整理辨析题:1.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错误。
“亲眼所见”属于感性相识,感性相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是亲眼所见到的感性相识中,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对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
必需用实事求是的看法加以分析,有感性相识上升为理性相识,才能推断真假,得到事物的正确相识。
该命题夸大了感觉在相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混淆,在理论上简洁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简洁产生荒谬的推断。
2.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错误。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并不否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回答上。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确定社会存在。
两者的其他对立和分歧都是由这一对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
3.“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错误。
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探讨思想史对于深化相识人类历史与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资料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于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相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相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是指人的相识中含有不依靠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与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相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相识是否是真理以与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相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5.真理和谬误是肯定对立的。
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什么是真理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必然性和普遍性的反映。
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随人们的信仰和认识而变化;真理是规律性、必然性和普遍性的反映,它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对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进行了准确的反映,所以真理不是主观的臆想和随意的捏造。
二、真理的特征1.真实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它能够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实质和规律,与客观世界相一致。
2.客观性真理不依靠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它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必然性和普遍性的反映。
3.普遍性真理是普遍的,不受时间、地点、人物等条件的限制。
4.永恒性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它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依然存在,并且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5.绝对性真理是绝对的,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
三、真理的相对性1. 时代性真理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所不同。
2. 主观性真理的认识是通过主观思维和感觉活动进行的,有一定的主观性。
3. 相对性真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它是在一定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目的和一定范围而言的。
四、真理的认识渠道1.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觉和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认识,它能够揭示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规律性。
2.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推理、概念等活动形成的认识,它能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
3. 科学认识科学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的认识。
它包括观察、实验、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能够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五、真理的评价标准1. 实践检验真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通过实践证明能够取得客观性的、稳定的认识才能成为真理。
2. 逻辑论证真理必须经过逻辑论证,只有经过合乎逻辑、正确的推理过程才能成为真理。
3. 历史检验真理必须经过历史的检验,只有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并且能够得到业已证明的认识才能成为真理。
4. 社会实践真理必须能够指导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
如何学会客观地看待事物
如何学会客观地看待事物学会客观地看待事物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为只有客观地看待事物,才能减少自己的成见和偏见,更好地认识世界。
但是,学会客观地看待事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时候,我们总是会受到自己的主观情绪的影响,没有考虑特定情境下的事实真相。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帮助大家学会客观地看待事物。
一、接受自己的情绪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情绪对于客观看待事物的影响。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些经历或者观点而受到激怒,因而不再客观地看待这个事情。
虽然这十分人性化,但这道路往往会让我们沉迷在自己的情绪中而无法脱身。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正视这种情况,接受自己的情绪,等情绪平衡之后再来客观地看待这个事物。
这种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但需要我们多吸收该方法并多实践,方可掌握。
二、寻找更多信息当我们只有少量或者不完整的信息时,我们往往会因为自己对事情的先入为主印象而产生偏见。
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更多信息来帮助自己认识事情的真实面貌。
除了可以从多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和其他媒体获取不同的声音和意见,这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和全局观念。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更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到事物的本质和不同的解释。
三、自我审查与否定当我们找到了更多的信息和聆听了其他声音后,我们仍然需要注意自我审查的能力。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问自己以下问题:我的看法是否还存在漏洞?我是否还受到主观情况的影响?我是否偏执地坚持我的观点而不肯承认其他可能性?只有经过自我审查和否定,并且尝试克服自己的先入为主的印象,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事物并且保持客观地态度。
四、坚持分析与推理最后,我们需要坚持分析与推理来帮助自己客观地理解。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事物的表面而错过它们的本质。
所以相对分析而言,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对于思考的深度。
利用逻辑和推理的方法分析问题,从而更加客观地了解它。
我们需要思考关键问题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彼此关联,最终形成的结论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能否解释并证明现有的数据和解释?这种分析方法会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并排除我们关于事物的主观情况影响而做出更加客观的判断。
认识的基本规律
认识的基本规律
认识的基本规律是指人类通过感知、思维、记忆、语言等方式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规律和规律性。
以下是认识的基本规律:
1.客观性规律:认识必须以客观事物为依据,只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
2.主体性规律:认识是由主体进行的,主体的认识必须与客观事物相适应,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3.历史性规律:认识是在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认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
4.相对性规律:认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完全正确的认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受到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的。
5.全面性规律:认识必须是全面的,要尽可能地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事物,不能仅从一方面或一个角度进行认识。
6.系统性规律:认识必须是系统的,要将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体系。
7.实践性规律:认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
综上所述,认识的基本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必须在认识过程中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够得到科学、正确的认识。
客观看待事物的议论文
客观看待事物的议论文超人脱下他的袍子后也只是个会从马背上摔下导致瘫痪的普通人,然而演员克里斯托福•里夫懂得在消沉的黑暗期中让思维转弯,“‘禁止通行’的路牌不是要你停下,而是在提醒你该转弯了”。
有些事单凭一腔热血和一份坚执是无法完成的,正如格林兄弟永远无法找出那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关系,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
这种时候,让思维转个弯,也许你能看得见成功的彼岸草丰水美,风细柳斜。
困厄接踵,无所建树,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前路荆刺棘藜、乱石粗砺,何必囿于传统,不肯转圈?你无法知道你是否是在第666次实验中侥幸成功的欧立希,是否是尝试了五百多次而成果寥寥的普利斯特利。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直言索勒“在真理撞上鼻尖时还是没有找到真理”,也许正是由于后者和格林兄弟相同,不愿在原有假设上让步,让思维转个弯,终究把“氯气的发现者”这一称号拱手让人。
人生极长又极短,岁月不会容许你做那个徒劳地把巨石重复推到山顶复又使其滚回谷底的薛西弗斯。
让思维转个弯,无用功只会降低生命机械的输出功率。
郁悒幽囚,悲天悯人,何防让思维转个弯。
当人人都在“恨不能挂长绳于西天,系此西飞之白日”时,麦克阿瑟一句“幸运的是我们只会失去一次生命”有如木锋醒世。
当世人皆叹“风住尘香花已尽”,怨“幽窗冷雨一身孤”之时,偏有人朗声道“肯信来年别有春”,“明年****倍还人”如清夜鸣钟。
事物往往有其好的一面,人生短暂到让人不舍得用郁郁寡欢来把它填满。
让思维转个弯,在消逝中找寻美丽,在失去中找寻收获。
于是当道边柳絮吐白,上下纷舞,不妨放下心中执念的“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让思维转个弯,相信“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于是当名缰利锁桎梏了周围的人,不妨放下心中坚信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让思维转个弯,庄周的“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亦不失为一种人性的率真与可爱,意气的豁达与豪迈。
”须知道,当把金球奖的“最佳导演奖”和世界畅销书排行榜冠军双双揽入怀中之后,“超人”克里斯托福•里夫,最庆幸不再是演员的的就是在那场不幸发生之后,让自己的思维转了个弯。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对吗
⑴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承认了客观真理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1+1=2 是真理吧,但在二进制中1+1=10任何真理,都只有在产生或是被人们发现的特定状态下才是绝对正确的。
真理根本上是整个命题系统的性质,个别命题只因与整体相融贯而衍生地被赋予真理的性质。
在通常被视为融贯论的各类观点中,理论家们在究竟融贯论带来许多可能为真的思想体系还是只有一个绝对体系是真的问题上并不一致。
⑵扩展资料: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
其一、真理是具体的,总是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范围。
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或者超出了特定的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其二、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必然要随着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如果人们的认识不能及时地反映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或者超越历史发展,就会造成主观和客观由相符变成不相符,从而使真理转化成谬误。
其三、真理是全面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如果把其中的某一原理孤立起来,把它加以绝对地夸大,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对客观的认识
对客观的认识
客观指的是人们看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以物质的一种本身存在为依据,而不以人的意志的转移为依据。
也既指无论人的心情如何,我们都不能偏离物质的本性,如果偏离了物质的本身存在,也就歪曲了事实,就谈不上什么客观。
物质本身的变化也就是一种客观性的变化,客观是物质本身的表现,客观性就是要以物质的本身存在为依托,物质本身的规律性变化毕然会在客观性上产生强烈的反响,客观二字本身来说是抽象的,但一落实到物质本身时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了,我们不能歪曲事实,也就是要尊从物质的本身存在,这样的认识才是全面的、整体的、唯物的,客观性要求我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时候要遵守自然界的规律,如果我们一直从自身出发,那我们做任何事的时候就不是从客观性出发,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充分而且合理的的把握事物的本质。
客观是运动的,这样的运动是抽象的,事物本身在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剧烈变化,这也可以说成客观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因为客观是物质存的外象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符号与意义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明示性意义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 意义的核心部分; 暗示性意义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 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北极熊”-霸权大国 爪牙-得力武将-帮凶
3/10/2020 1:38 AM
第二节 符号与意义
现象用简单的方式加以表示,简 单明了,易于理解,但征兆是一 种“未经预谋和加工、未经授意” 的信号。(云是雨的征兆,烟是 火的征兆。)
征兆反映的是因果关系的一 对一的表示对象,具有自然显示 的特点,本身不含有目的性和密 写性的信息。
3/10/2020 1:38 AM
第一节 符号概述
3.符号类别 符号分为信号与象征符
3/10/2020 1:38 AM
第二节 符号与意义
•意义作为符号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全部内容,是人(主体) 对客观事物(指示物)进行阐释(符号化)的结果。
3/10/2020 1:38 AM
第二节 符号与意义
意义产生的步骤
(1)某传播者面对具体的实在的事件本体 (2)这一事件他可以感知的部分 (3)这一事件他实际感知的部分 (4)对于事件用符号表述的部分 (5)传播者对于该事件形成的价值判断 这一符号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抽象 的过程,而当符号(如字词)越发抽象时, 它跟那个具体的事件的关系就越发疏离。
5、功能 指代:确定符号和它所指对象的各种关系;为指代对象建立真实的信息,即客观的、可 观察到的和可验证的信息。
电视机---用电的、信号传输的、可视的玻璃屏幕、音像接受显示器 电影机---用电的、拷贝的、音像播放器 表义:通过符号表示和传达传播者自己的感受、情绪、见解和客观事物的形状、对客观 事物的认识等信息。 自律:符号对人亦有规范、控制、约束的作用。 《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 《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显示:符号的使用和传播,能显示个人政治地位的高低、经济条件的好孬、工作关系的 主从和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同样是“我”的意思,皇上用“朕”,大臣用“臣”, 佣人用“奴才”。 认识:这是指接受者通过对符号的读解获得对客观世界的间接认识 。 交流:通过符号的使用来确立、维持和中断传播,或用于检验传播是否通畅,或用于吸 引交谈者的注意力。
3/10/2020 1:38 AM
第二节 符号与意义
一、意义性质与表意过程 *从社会传播的角度对意义作界定:
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 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 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势传递和 交流的精神内容。(命名;仙人掌、猴 头)
*在传播学研究中,过程学派把传播视作“信
息的传递”,而符号学派则把传播视作“意义 的表述”。换句话说,符号学分析的重点是表 意过程,是符号所显示的对客观事物进行阐释 或抽象的途径。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 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 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是形式, 信息是内容。
第一节 符号概述
*语言 *文字 *动作 *表情 *体态 *音声
3/10/2020 1:38 AM
第一节 符号概述
图片
3/10/2020 1:38 AM
第一节 符号概述
影象
3/10/2020 1:38 AM
3/10/2020 1:38 AM
第一节 符号概述
4、特征 *随意性:符号具与符号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同样的事物可 以用不同的符号具来表达,而同样的符号具又可以表达不同的符号 义 。日本语:手纸——信,中文:手纸——手纸 *传授性:人类识别、理解、运用符号是后天学习得到的。符号传 授犹如授权,只要某人学习和掌握了某个符号系统,也就获得了这 一符号系统的使用权,无人可以剥夺。 *约定性:符号一旦创造完成,具、义的联系一经社会成员认同、 约定,那么就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具有某种不变性,任何人都必须 遵守,不得随意改变。 *组合性 *跨越性
包括修辞意义、语境意义、历史意义、文化意义。 例如:“乌龟”
第五章 传播与符号
第一节 符号概述 20 1:38 AM
第一节 符号概述
3/10/2020 1:38 AM
一、基本概念 1、符号的含义
1 2 3 4 + -× ÷ xy a bcd
在传播学中,符号具有极广泛 的意义。一般解释为:只要在事物 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 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 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 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仙人掌、蝴蝶兰、人)
信号具有物理性质,特点如2; 象征符的性质: (1)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 物;(2)能表示具体事物,也能表达 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3)不是遗 传的,而是通过传统和学习来继承的; (4)可以自由创造,即象征符与其指代 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 它们之间具有随意性。(一个概念可 以用不同的人工符号表示,如和平, 可用文字、声音、画)
第一节 符号概述
2、符号与相关事物、概念的区别 *符号与信号
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 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关系。(__ 蜜蜂舞姿、荧火虫闪光、信号弹)
符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 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文字 “山”“水”源于事物本身)
3/10/2020 1:38 AM
第一节 符号概述
*符号与征兆 征兆与信号虽然都是将复杂
3/10/2020 1:38 AM
第一节 符号概述
组合性
3/10/2020 1:38 AM
清
以茶 心
可也
第一节 符号概述
跨越性 空间:蓟北楼—幽州台—北京
时间:跨越时间的文学作品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10/2020 1:38 AM
第一节 符号概述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内蕴意义
外延意义: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外延 意义是指语言符号体系中所固有的与客观事物有代表性 关系的意义。 (人----) 内涵意义:内涵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 括。(人----) 内蕴意义,是指人们在运用语言符号时所表达的与客观 事物无直接联系的评价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