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历史人教版总复习:第三单元 第9课 课时跟踪训练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课时跟踪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课时跟踪

课时追踪训练 (二)一、选择题1.西汉初,“自天子不可以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 ()A.墨家思想C.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D.儒家思想[ 分析 ]西汉初年,因为经济受到严重损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平定人心,汲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纳了与民歇息的政策。

[ 答案 ]C2.到汉武帝时,道家“无为”思想被新儒学所代替的主要原由是 ()A.道家“无为”思想不可以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局势发展的需要 B.儒家思想比黄老之学地位高C.xx 政治的实行使西方社会大伤元气D.xx 自己的素质,勤于xx[ 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期间经济发展,国家面对稳固一致等问题。

这时黄老之学已不可以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局势发展的需要。

所以答案选A。

[ 答案 ]A3.“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帅气宜可得矣。

”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 ()A.xxxxC.xxxxB.xxxxD.xxxx[ 分析 ] “太学”“养天下之士”反应的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建立太学,用儒家经典教育天下之士。

[ 答案 ]C4.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以“天人感觉”“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和完美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排除了 xx 对中央的威迫D.为中央集权的政治供给理论依照[ 分析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觉”“君权神授”拥有相当作分的迷信色彩,同时也将皇权统治神奇化,但客观上为中央集权政治的稳固供给了依照,适应了中国古代先期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益于推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这是其进步作用的主要表现, D 正确。

[ 答案 ]D5.董仲舒为儒学增添了“君权神授”“天人感觉”的内容,皇帝的以下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确定“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C.把自然灾祸与天意相联合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 xx[ 分析 ]此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理解资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课时检测:第三单元9 真题再现高考体验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课时检测:第三单元9 真题再现高考体验 Word版含解析

■真题练———————————————————1.材料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

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

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

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称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

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

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等回答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为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依据等方面回答意义。

(2)根据材料信息“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对日本的军事管制”“中美双方同意”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处置日本、中美合作、以美国为主导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2.材料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

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

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

2013高考历史人教版总复习:第三单元 第10课 课时跟踪训练

2013高考历史人教版总复习:第三单元  第10课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奏请通饬开办矿务,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

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

清廷这一举措()A.标志着清廷对民族工业政策的彻底放宽B.其意在支持商办企业与外商企业展开竞争C.目的是模仿西方国家“工业立国”政策D.是为解决战争赔款和财政匮乏而进行的调整解析:A项中“彻底”的叙述是不正确的;B、C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政策相一致。

答案:D2.“1870年以后,因为官员们开始主办工业企业,许多买办商人被招聘去当官办企业的经理。

到1900年,有那么多人亦官亦商,致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令人尊敬的选择了。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危机加深B.清政府政策的调整C.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D.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注意关键词——直接原因。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商业经营的限制,商人的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B3.(2011·山东高考)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A.2 B.31C.73 D.193解析:1872-1911年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民族工业主要是以轻工业为主,如纺织业、面粉业等,重工业发展很慢。

从表格信息看,矿冶业数量为72家,纺织业工厂肯定远远超过这个数量,故选D。

答案:D4.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短暂的春天”。

该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有()A.纺织业、面粉业等行业发展迅速B.重工业的发展超过了轻工业C.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D.内地工业发展超过了沿海地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当时中国民族工业虽有较大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在重工业领域非常薄弱,而且并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沿海比内地发展势头好。

高中历史 课时跟踪训练3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课时跟踪训练3 新人教版必修3

课时跟踪训练(三)一、选择题1.他们这一派别认为“理”是永恒的、是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

这一思想主张诞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A.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C.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的冲击并趋向融合D.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A项是政治背景,B是经济发展状况,均排除;C、D两项属于文化领域的内容,但D项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C。

[答案] C2.“北宋儒学与其先宋儒学不同,故北宋诸儒实已为自汉以下儒统中之新儒。

”此处“新儒”主要表现在( )A.继承了西周礼乐制度传统B.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精华C.吸收了唐代文化发展成果D.借鉴了宋代北方民族文化[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从而形成理学。

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 B3.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

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 ( )A.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理是人生固有的思想观念C.理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D.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解析] A错误,体现在社会上理是儒家伦理道德,是唯心主义的;B错误,理是强加到人身上去的道德观念,并非生来就有;C错误,理是体现最高统治者的意志的;D正确,宋明理学的“理”主要是指“三纲五常”,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

[答案] D4.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他所主张的是( )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心外无物D.知行合一[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知”与“行”的关系,故选D项。

A项是“二程”的思想主张,排除;B、D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均排除。

[答案] D5.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 )A.黄宗羲B.王阳明(守仁)C.朱熹D.董仲舒[解析]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守仁)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主张,选择B项符合题意。

2013高考历史人教版总复习:第二单元 第8课 课时跟踪训练

2013高考历史人教版总复习:第二单元  第8课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汽油价格上涨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石油问题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石油工业作为一种能源支柱工业开始崛起是在()A.19世纪中期B.20世纪中期C.19世纪晚期D.20世纪晚期解析:石油工业能成为能源支柱工业,主要是由于内燃机的大规模应用,而内燃机是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答案:C2.1916年5月,德国海军某舰队在遭遇英国海军舰队时,试图迅速通知远在40海里外的德国海军主力舰队前来增援,其应该选择的通讯方式是()A.有线电报B.电话C.无线电报D.信件传递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记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但这时是有线电话,不适合海军使用;有线、无线电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但根据题干提供的情形判断,最适合的通讯工具应是无线电报。

答案:C3.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下列最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的发明是()解析:A项是火车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B、C、D三项分别为汽车、飞机、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电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答案:D4.冯如是“中国航空之父”。

1909年9月21日,驾驶着由他设计制造的“冯如1号”飞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市南郊完成了属于中国人的首次载人动力飞行。

“冯如1号”飞机主要得益于()A.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蒸汽机的发明B.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内燃机的发明C.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内燃机的发明D.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发电机的发明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是内燃机的发明和创制,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动力不足的问题,进而推动了包括飞机在内的新的交通工具的研制成功。

答案:C5.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 A.发生的领域广泛B.各国统治者高度重视C.科技与生产的结合加强D.新技术新设备解析:工业革命的成就大多是工匠经验的总结,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是科学家成果的体现,并且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3.金融危机:现代国际金融具有一定的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 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4.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 (1)2009 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2010 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 国和日本。 (3)2015 年,中国发起成立_亚__洲__基__础_设__施__投__资__银行。 (4)2016 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各成员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
源、保护环境,确保_发__展__中__国__家_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 宗旨
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_多__边_ _贸__易__体制
成立
1995 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①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间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
直接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
4.经济全球化下的经济危机 (1)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没有解决资本主义_生__产__社_会__化__与生产资 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 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 (2)表现: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 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5.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①原因:_指_令__性__计__划__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 越来越突出。 ②结果:改革陷入困境,最终导致东欧发生剧变和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解读: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世界各国经 济文化的发展,形成全球意识和全球观念;另一方面,以发达国家 为主导的全球化又给全球带来了严峻挑战。
知识点二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1)原因 ①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 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因此增速放缓,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 ②世界经济萧条,人们生活困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课时跟踪训练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课时跟踪训练1

课时跟踪训练(一)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社会动乱,矛盾锋利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开展[解析]此题实际考察的是“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动乱,矛盾锋利。

B与史实不符;C、D不是孔子生活的社会背景。

[答案] A2.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这句话表达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泼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场面的出现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解析]此题考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考察学生的分析理解才能和归纳概括才能。

“百家争鸣〞场面形成的原因是社会大变革,而不是“百家争鸣〞引起了社会大变革,即B项是原因此不是意义。

[答案] B3.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解析]三民主义表达了孙中山先生重视民权和对民生的关注,这是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开展而来的。

其他选项都不能准确反映民权和民生的思想。

应选C。

[答案] C4.小成语大文化。

成语“游刃有余〞“舍生取义〞“守株待兔〞与我国古代的思想流派有关,即()A.道家、墨家、儒家B.墨家、儒家、法家C.道家、墨家、法家D.道家、儒家、法家[解析]“游刃有余〞语出?庄子·养生主?,与道家思想流派相关,“取义〞与儒家思想流派相关,“守株待兔〞与法家主张变革的思想相符,应选D。

[答案] D5.以下图漫画表达的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A.老子B.荀子C.墨子D.韩非子[解析]老子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互相依存,不断转化的,故漫画表达了老子的观点。

2013高考历史人教版总复习:第三单元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课时跟踪训练

2013高考历史人教版总复习:第三单元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邦联制度,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

华盛顿的戏称主要是针对()A.各邦之间不团结,经常内讧B.独立后的美国形成了南北两种经济类型C.中央权力极小,对各州缺乏控制D.美国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解析:“用沙子扭成的绳子”意为国家政权软弱,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由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度,国家政权软弱无力,缺乏对各州的控制。

答案:C2.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总统行使行政权B.最高法院行使立法权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使美国成为联邦制国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最高法院应该行使司法权,立法权应归国会。

答案:B3.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不对国会负责,直接对选民负责。

这主要体现了() A.联邦制原则B.分权制衡原则C.人民主权原则D.中央集权原则解析: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又对选民负责,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答案:C4.《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一书评论道:《联邦宪法》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这体现了该宪法的主要特点是()A.遵循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B.实行中央和地方权力互相制约C.坚持大小州利益妥协的原则D.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权力机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指的是联邦政府与州、中央机构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因此A项正确。

答案:A5.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下列违宪的一项是()A.总统是国家权力的重心B.行政机关官员兼任国会议员C.总统统率陆海空三军D.联邦法院的法官除非渎职任职终身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的是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相互独立。

行政机关官员兼任国会议员不符合三权分立的原则。

宪法规定在职的政府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

答案:B6.下列关于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的比较,正确的是()①都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②都是政府首脑,实际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③都与政党政治关系密切④都受议会制约A.①②④B.①④C.①③④D.②③解析: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都是国家元首,英国国王“统而不治”,而美国总统掌握行政大权,他们都受议会制约。

(新教材适用)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后习题必修

(新教材适用)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后习题必修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专制皇权得到加强D.相权对皇权形成制约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反映了宋朝对相权的分割,相权削弱有利于皇权的加强,C项正确。

2.“陈桥驿兵变”后,北宋政权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没有成功的是( )A.收复燕云十六州B.削平南方割据势力C.解除节度使兵权D.消灭北汉割据政权答案:A解析:北宋宋太宗在统一后,欲夺取燕云十六州,但被辽军击败。

几年后宋再次征辽,结果仍大败。

3.陆游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王师”,按两宋军事管理模式,其调兵之权应属于( )A.节度使B.枢密院C.三司使D.转运使答案:B解析:按照北宋政府规定,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统兵,与统兵将帅互相牵制,故选B项。

4.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范君”和“希文”指的是范仲淹。

他之所以受到百姓的赞誉,是因为他主持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几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答案:A解析:概括题干材料中钱穆的观点就是王安石变法“敛财急”,强调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A项正确;B、D两项符合王安石变法,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表述错误。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含解析)选修三第3讲备考针对训练Word版含答案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含解析)选修三第3讲备考针对训练Word版含答案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材料2:参战各方伤亡情况统计:材料3: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提示和显露出来。

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永久和平是一个梦,并且还不是一个美梦,而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

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类的最高贵的美德,包括勇敢、克己、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

——德军参谋总长毛奇(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高科技战争的特点。

(2)概括材料3的主要观点和意图。

试从战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简要批驳上述观点。

(3)针对21世纪人类和平事业面临的挑战,我国应该坚持怎样的立场?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结合图表材料和教材有关知识,从图表中作战双方可知这次战争是海湾战争,这是二战结束后第一次大规模的高科技战争,图中反映出多国部队采用了海陆空立体作战方式,双方的伤亡数字悬殊,反映出了高科技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回答第(2)问的关键是要准确把握毛奇的观点——美化战争,然后再作有针对性的批驳。

回答第(3)问时要注意结合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潜在的战争威胁来组织答案。

答案:(1)特点:各种先进武器装备的运用;电子战、信息战;战场空间的高度立体化;规模大、节奏快;双方伤亡人数悬殊。

(2)观点和意图:战争能重新安排世界秩序;战争揭示人类的高尚品德;歌颂与美化战争,宣扬军国主义。

反驳:战争本身是一种巨大的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战争中;战争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之一。

(3)立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和打击恐怖主义活动;化解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

2.(2012·丽水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材料2: 20世纪50~60年代部分歌曲:材料3:……世界人民和平大会终于于1952年12月12日在维也纳胜利召开了。

到会国家85个,代表1 880名。

这里面正式代表1 627名,列席代表102名,来宾105名,国际组织代表46名。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

三、王安石变法 1.庆历新政 (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宗旨:整顿官僚队伍。 (3)结果:因触犯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而失败。
2.王安石变法
时间 1069 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原则
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达到___富__国__强__兵___的目的
3.(2020 年山东卷)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 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 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解析:选 C。根据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 “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既可以修建水利 设施,又可以救济受灾农户,为农户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业生 产发展,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故选 C 项。
4.(2019 年全国Ⅲ卷)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
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 120 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解析:选 A。北宋时期兵士的待遇较为优厚,军队的数量庞
大,这就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 A 项正确;由于北宋实行重
省用之”。两人争论的焦点是( A.增税与减赋 C.开源与节流
) B.利民与害民 D.国富与民强
解析:选 C。王安石的“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是增加 政府收入的办法,属于“开源”;而司马光的“减损浮冗而省用 之”则是节省政府开支的办法,属于“节流”,这表明二人争论 的焦点是开源与节流,故 C 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课时同步练习汇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课时同步练习汇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课时同步练习汇总第一课时1. 题目:简述秦朝的建立过程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问题类型:简答题- 内容概要:秦朝的建立过程包括秦穆公继位、秦穆公实行变法、秦始皇统一六国等。

秦朝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央集权、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方面。

- 参考答案:秦穆公实行变法,推动了秦国的强大;秦始皇通过灭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

由秦朝统一六国而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

2. 题目:解释“兼并战略”在秦朝的实施中的意义。

- 问题类型:解释题- 内容概要:兼并战略是指秦朝通过吞并其他国家的领土来实现统一的策略。

这种战略的意义在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统治力量,扩大领土并消除潜在的敌对势力。

- 参考答案:秦朝实施兼并战略的意义在于通过吞并其他国家的领土来扩大自身的版图,增加资源和劳动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潜在的敌对势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时1. 题目:简述汉朝的统治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 问题类型:简答题- 内容概要:汉朝的统治经历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对国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 参考答案:汉朝的统治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上,刘邦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稳定了国家统一;在军事上,刘秀创建了东汉朝代,平定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在经济上,汉朝推行了均田制和开疆拓土,发展了农业和经济;在文化上,汉朝儒学的发展和兴盛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2. 题目:阐述汉武帝的改革和创举。

- 问题类型:阐述题- 内容概要:汉武帝是汉朝的一位重要皇帝,他进行了多项改革和创举,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参考答案:汉武帝进行了许多改革和创举。

他实行的均田制有利于土地的平均分配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他推行的开疆拓土政策扩大了国家的版图和资源;他大力发展儒学,推行儒家思想,对社会的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重视经济的发展,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繁荣。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单元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课时跟踪训练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单元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课时跟踪训练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阶级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二、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思想(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主要思想主张:A.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B.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C.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D.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E.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A.思想——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 理 观:“人性本善”说。

价 值 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B.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1)积极影响: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 了 内部动乱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消极影响:影响了 行政 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 治风气。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宋辽议和。 ①背景:辽朝占领了北宋的 燕云十六州 并大举南下,北 宋面临巨大压力。 ②内容:宋辽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 每年送给辽“ 岁币 ”。 ③影响: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但加重 了财政负担。
——《中国大历史》 (2)试举两例北宋创设的新组织,并说明其职能。 【教你读史】 材料二主要说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的 行政体制相较以前既有继承也有发展。
【我的结论】 枢密院、三司等。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 掌财政。
论从史出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但造
【我的结论】揭竿而起的人民群众。官僚地主兼并土地。
材料二 介甫曰:“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如此,则百姓 困穷,流离为盗,岂国家之利耶?” 介甫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卷四十二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 中是如何体现的。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 东京 ,史称北宋。 (2)相继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结束了 五代十国 的分裂局面。 (3)吸取了唐朝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 长官知州 ,节度使逐渐 变为虚衔。 ②设诸路 转运司 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 分上缴朝廷。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 禁军 ,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 期更换驻地。

高中历史 课时跟踪训练4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课时跟踪训练4 新人教版必修3

课时跟踪训练(四)一、选择题1.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

对其“离经叛道”理解准确的是(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B.倡导君民共主思想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解析] A项中“彻底”说法错误,其仅是挑战了孔子的权威;B项不是李贽的思想,其并没有提出政治主张;C项中“道家学说”说法错误,对象应该是宋明理学,故D项正确。

[答案] D2.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被人称作“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自称“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下列不属于其思想主张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批判礼教的虚伪,主张童心说[解析] 由材料内容分析得知,材料中提到的思想家是李贽,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的思想,故A符合题意;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故B 项不符合题意;李贽针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故C项不符合题意;李贽提出“绝假存真”的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故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3.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B.儒家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C.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D.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朝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解析] 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变化的反映,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上反映的是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所以答案是A项。

[答案] A4.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来限制君权的思想主张出现于( )A.秦汉时期B.魏晋南北朝C.隋唐时期D.明末清初[解析] 黄宗羲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故选D。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历史课后习题+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历史课后习题+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后训练巩固提升一、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朝诗人张籍的这首《凉州词》可供研究唐朝的()A.社会习俗B.区域经济C.边疆治理D.丝绸之路,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运送丝绸前往西域的画面。

根据题干“白练”“安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可供研究唐朝的丝绸之路,D项正确。

2.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A.开辟丝绸之路B.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C.购买西域的香料D.推动西汉与大月氏等政权的友好往来3.张骞出使西域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有人将其与哥伦布发现美洲相提并论,这主要是因为()A.实现了联络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的目的B.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C.贩卖丝绸等珍贵商品,获得丰厚利润D.建立了与大秦帝国直接的经贸联系,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B项正确。

4.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力衰落,吐蕃控制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汉族人民大多逃亡中原。

这一局面()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加速了民族交融C.阻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D.造成唐朝的灭亡,河西走廊被吐蕃控制阻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C项正确。

5.2000年前后,多位学者到徐闻县(今隶属广东湛江)考察,发现汉朝“万岁”瓦当、汉墓等文物遗存,结合古代文献记载,你认为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最早可能从哪个朝代开始()A.夏朝B.西汉C.宋朝D.清朝,可知西汉时期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在徐闻县发现了汉朝“万岁”瓦当、汉墓等,并结合古代文献记载,可知汉朝时期徐闻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B项正确。

6.张骞在给汉武帝的汇报中建议:“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

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

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同步练习题卷: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doc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同步练习题卷: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doc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选择题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A.宋辽对抗B,南宋与金对峙C.宋夏和议D.北宋与金对峙2.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

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A.统一国家建立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民族政权并立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3.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是解决纷争的方式之一。

结束宋辽之间战争状态的盟约是()A.绍兴和议B.渲渊之盟C.宋辽协议D.雁门关协议4.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A.频繁换相B.培植亲信C.分化事权D.重视法治5.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济县(知,即兼理、兼管之意)” o这表明()A.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B.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C.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D.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6.宋太祖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

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为此,北宋采取的措施有()①解除统军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②分军权于地方③由中央掌控地方财政④派文官管理地方政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着眼点是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其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是()①极力提高皇权②竭力削弱相权③首先集中军权④削弱地方权力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8.司马光在《潦水记闻》中记载,宋太祖曾对大臣说:“今之武臣欲尽令读经书。

”宋太祖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A.提高将领的文化素质B.确保北宋政局的稳定C.改变社会的价值取向D.选拔杰出军事人才9.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宋真宗想了解经济发展的具体数字,在多次询问后,宰相李沆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给了真宗。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

第九课测试1、北宋改进了唐代的集体宰相制,形成了宰执制度。

“宰”是宰相,“执”是执政。

同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和枢密院长贰官为执政。

这一变化()A.鉴于藩镇割据教训B.意在加强中央集权C.体现君主专制强化D.意在防范吏治腐败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D.政府无偿救济,力求社会公平武臣“敕七条”规定,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

由此可见宋朝初年()A.治军突出理学思想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制衡兵权管控过度D.铲除地方割据势力5、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

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

这种制度设计意在A.加强地方权力B.加强中央集权C.分割丞相权力D.完兽监察机构6、《宋史》载权臣吕惠卿之弟温卿以不法闻,大理正张近受诏治理,哲宗皇帝谕之日:“此出朕命,卿无畏惠卿”。

张近对日:“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材料体现了宋代()A.司法实践中官员的法治意识B.司法事务独立于皇权之外C.理学坚定了司法官判案立场D.礼法合一的传统受到破坏7、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能挽救北宋灭亡的命运。

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A.涉及范围广领域宽B.实现了富国强兵C.减轻了人民的负担D.直接导致北宋灭亡8、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

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

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A.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B.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C.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D.“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9、赵匡胤称帝后曾对臣僚说:“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然我亦终日侍侧,不能害我。

”他认为刻意除去那些有“帝王相”的人,并不能保证君权常在。

这体现出宋太祖()A.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B.君臣共治的儒家思想C.理性务实的统治精神D.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10、“便(biàn)宜”之权是中央赋予臣下的一种特殊权力,臣下随时决断,不受中央既有规定制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结合下表数据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1840年前与1894年中国生丝销售量
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C.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D.蚕丝成为外国人衣料的最主要来源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从表格反映的信息可知,1894年与1840年前相比,中国生丝出口量大增,而内销量占总量的比重大减,这说明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B项正确。

其他三项都无法从材料中反映出来。

答案:B
2.“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

”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A.武夷北苑的农民舍本逐末,争相种茶
B.外国经济入侵已冲击中国封建自然经济
C.各国通商之后,武夷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解析:武夷地区争相种茶是在各国通商之后,与外国经济入侵有关,已冲击中国封建自然经济,故答案为B。

答案:B
3.某编剧撰写历史剧本《洋务风云》时,下列有关洋务派活动的素材符合史实的有
()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③创办近代海军④创办京师同文馆⑤派遣留学生出国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解析:洋务运动前期打出“自强”旗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后期打出“求富”旗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同时为了巩固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为了培养洋务人才,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

因此①②③④⑤都可以作为该历史剧的素材。

答案:D
4.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

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B.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C.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D.奠定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英法两国航运公司由于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出现而遭受损失的情况,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外来侵略、抑制外国经济势力扩张的作用。

答案:A
5.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表明洋务运动()
A.增强了封建统治力量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
D.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主要客观作用。

A项为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C项以“中体西用”为宗旨,对近代科学技术只是局部性的、有条件地引进与发展。

D项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起一定的抵制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故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B项洋务运动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诱导作用,故符合题意的是B项。

答案:B
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A.国内出现了日益扩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B.外商企业进入中国
C.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
D.部分地主、官僚和商人投资新式工业
解析:条件是指必须具备的因素。

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需要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这都是必要条件。

B、C、D三项是兴起的标志或表现而不是条件。

答案:A
7.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看到一座城市中同时并存有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

这座城市应该是()
A.苏州B.重庆
C.上海D.沙市
解析:据“同时并存”“三类企业”可判定这座城市应属于通商口岸,再根据“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间限定可判断选C项。

答案:C
8.阅读下面的表格材料,其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分布特点是()
近代著名民族企业简况表
①地区分布不平衡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③行业分布不合理④传统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从表格材料中只能看出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上的特点,无法看出民
族工业与传统经济的比重,④说法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继昌隆缫丝厂的蒸汽锅炉机:
材料二(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南海县志》卷21 材料三采用机器生产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

……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

……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同在一厂房里工作,有伤风化……
——1874年《捷报》卷12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它与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6分)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的关系?(6分)
(3)材料三中的现象又说明了什么?(6分)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第(2)问要在理解材料二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材料一进行分析;解答第(3)问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中的信息是继昌隆缫丝厂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

答案:(1)原因: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了自然经济、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不同点:古代主要是手工劳动,民族企业是机器生产。

(2)二者是相互印证的关系:先进的技术设备带来了产品的质优价廉和畅销。

(3)说明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和守旧观念对先进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着极强的抵制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