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蚕丝(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蚕丝(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蚕丝(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程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蚕丝。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蚕丝的来源、特点及其用途,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蚕丝的来源、特点及其用途。

•掌握三种蚕丝的颜色和特征。

•掌握蚕丝长度的计算方法。

•了解蚕丝和生活有什么关系。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进行蚕丝长度的计算。

•学生能够将蚕丝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中食品来源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蚕丝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蚕丝的来源、特点及其用途。

•明确三种蚕丝的颜色和特征。

•掌握蚕丝长度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蚕丝的复杂加工过程。

•让学生理解蚕丝纤维是如何被提取和制造的。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展示法和互动式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也要注重实践操作和对事物的探究。

五、教学过程1.引入讲解蚕丝的来源、特点及其用途,引导学生认识蚕丝。

通过展示蚕丝的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好奇心。

2.讲解三种蚕丝的颜色和特征让学生观察三种蚕丝的颜色和特征,通过讲解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蚕丝的特点和用途。

3.探究蚕丝长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蚕丝长度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亲自体验蚕丝长度的测量,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计算。

4.引导学生应用蚕丝到日常生活中通过案例分享和探究,让学生了解蚕丝的应用场景,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蚕丝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蚕丝的来源、特点及其用途。

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前测试、课中测试和课后测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和评价。

七、教学工具与材料•粉笔、黑板。

•蚕丝实物。

•测量工具。

•相关案例资料。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应用了多种教学方式,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探究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并对其思维发展有利。

蚕丝(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蚕丝(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案标题:蚕丝(数学四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蚕丝的概念,掌握蚕丝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蚕丝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蚕丝的概念:介绍蚕丝的来源、特点及用途。

2. 蚕丝的计算方法:讲解如何计算蚕丝的长度、重量等。

3. 实际问题:运用蚕丝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蚕丝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蚕丝的来源、特点及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1)介绍蚕丝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蚕丝的来源、特点及用途。

(2)讲解蚕丝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蚕丝的长度、重量等。

3. 案例分析:展示蚕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反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总结反馈,指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

6. 课后作业:布置与蚕丝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听课、思考、交流等,给予及时反馈。

2. 练习评价:检查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蚕丝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

2. 辅助材料:蚕丝实物或图片、相关练习题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六、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蚕丝的计算方法。

2. 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适时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蚕丝》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蚕丝》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蚕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蚕丝》主要介绍了蚕丝的基本知识,包括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等。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使学生掌握蚕丝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是,对于蚕丝这一特定主题,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蚕丝的初步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关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

2.难点:如何将蚕丝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活动,准备好所需教具。

3.安排好课堂练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蚕丝的特点和用途,引导学生关注蚕丝这一主题。

提问:“你们对蚕丝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让学生了解蚕丝的基本知识。

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观察等方式,使学生对蚕丝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蚕丝知识解决。

例如:“如果用蚕丝制作一件衣服,需要多少蚕丝?”等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4.巩固(10分钟)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蚕丝》教学设计(精选6篇)

《蚕丝》教学设计(精选6篇)

《蚕丝》教学设计(精选6篇)《蚕丝》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蚕丝》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蚕丝》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法竖式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1、能根据主题图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竖式的计算,掌握积的小数末尾0的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大家有没有看见蚕吗?提到春蚕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蚕丝,同学们,你知道关于蚕和蚕丝的一些知识吗?春蚕和秋蚕吐的蚕丝是不一样的。

请看情境图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教学情境图。

3、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这里面隐藏着什么数学知识。

(教学时,让学生读一读有关信息。

该信息十分有趣,但对学生来说都比较生疏,所以让学生认真读一读。

)二、自主探索1、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生1:一条春蚕吐出的丝长约多少千米?(呈现已知信息,一条秋蚕吐丝的长度约是1。

2千米,春蚕丝长大约是秋蚕的1。

25倍。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让导入更加自然。

)(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1.2×1.25 (2)估算。

要求学生先估估1.2×1.25积,并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学生可能出现:把1.2估成1,把1。

25估成1,所以结果是1米。

这时教师可引导提问:是大于1米还是小于1米?这样学生就知道一条春蚕吐出的丝长约1千米。

蚕丝(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蚕丝(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案标题:蚕丝(数学四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蚕丝的概念,掌握蚕丝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蚕丝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蚕丝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蚕丝的概念。

(2)蚕丝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蚕丝的计算方法。

(2)蚕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蚕丝样本、计算器、投影仪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蚕丝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用途?”(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蚕丝,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誉为‘东方丝国’的瑰宝。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蚕丝样本,让学生了解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

(2)教师讲解蚕丝的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蚕丝的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操作(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蚕丝的测量和计算任务。

(2)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蚕丝产业,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师介绍我国蚕丝产业的发展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蚕丝的重要性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6. 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完成蚕丝相关计算题。

(2)拓展阅读:了解我国蚕丝产业的发展现状。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蚕丝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蚕丝产业,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操作”环节。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蚕丝》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蚕丝》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蚕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蚕丝的来源、特点以及与数学知识的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蚕丝的来源和特点2. 蚕丝与数学知识的联系3. 蚕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蚕丝的来源、特点以及与数学知识的联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将蚕丝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蚕丝样品3. 相关数学工具(如尺子、计算器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蚕丝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丝线是从哪里来的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2. 新课讲解(1)介绍蚕丝的来源和特点利用课件展示蚕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蚕丝是由蚕吐出的丝线制成的。

同时,介绍蚕丝的特点,如柔软、光滑、具有良好的光泽等。

(2)蚕丝与数学知识的联系通过课件展示蚕丝的长度、重量等数据,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

如:一公斤蚕丝大约有多少米长?一千克蚕丝可以织成多大的布料?(3)蚕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示蚕丝在服装、家居、工艺品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了解蚕丝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蚕丝的长度、重量等数据,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讨论蚕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蚕丝的来源、特点以及与数学知识的联系。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课后作业设计一些与蚕丝相关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1. 蚕丝的来源和特点2. 蚕丝与数学知识的联系3. 蚕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蚕丝的来源、特点以及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蚕丝》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蚕丝》教案

教案:《蚕丝》教学目标:1. 理解蚕丝的概念,知道蚕丝是由蚕吐丝制成的。

2. 学会计算蚕丝的长度,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蚕丝的概念和制作过程。

2. 学会计算蚕丝的长度。

教学难点:1. 单位换算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蚕丝样本、蚕丝制作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2. 学生准备尺子、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蚕丝样本,引导学生观察蚕丝的外观和质地。

2. 学生分享对蚕丝的了解和观察结果。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蚕丝的制作过程,展示蚕丝制作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2. 学生观看并了解蚕丝的制作过程。

三、学习计算蚕丝长度(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蚕丝的长度。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计算蚕丝长度的方法。

3. 教师总结并介绍常用的计算蚕丝长度的方法。

四、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发放蚕丝样本和尺子,引导学生测量蚕丝的长度。

2.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五、单位换算(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单位换算。

2. 学生讨论并分享单位换算的方法。

3. 教师总结并介绍常用的单位换算方法。

六、巩固练习(15分钟)1. 教师发放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蚕丝长度的计算和单位换算。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蚕丝的概念、制作过程和计算长度的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课后调查蚕丝的用途,了解蚕丝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蚕丝制作工厂,深入了解蚕丝的制作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和计算,让学生了解了蚕丝的概念和制作过程,学会了计算蚕丝长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要加强单位换算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单位换算。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蚕丝的认识,了解蚕丝的更多用途和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蚕丝》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蚕丝》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蚕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蚕丝》这一节内容位于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章《认识分数》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蚕丝的分配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但对分数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容易与整数混淆。

在《蚕丝》这一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深化对分数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计算分数的加减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分数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探究蚕丝的分配问题,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分数的加减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法。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展示。

2.蚕丝素材: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关于蚕丝的图片或者实物,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练习题:教师需要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关于蚕丝的图片或者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蚕丝分给一些小动物,你会怎么分?”让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关于蚕丝分配的实际问题,例如:“有12根蚕丝,要分给3只小动物,每只小动物分几根?”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蚕丝》数学教案设计

《蚕丝》数学教案设计

《蚕丝》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蚕丝的基本知识,包括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和蚕丝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蚕丝的基本概念: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

2. 数学知识:比例、百分比、统计等。

3. 实际问题:蚕丝产业中的数学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蚕丝的基本知识,数学在蚕丝产业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蚕丝的基本知识和数学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蚕丝产业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蚕丝的来源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蚕丝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蚕丝产业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5.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课堂反馈。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数学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

4. 课后访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访谈,了解他们对蚕丝和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蚕丝样本:展示不同类型的蚕丝样品,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蚕丝的特点。

2. 数学软件:使用数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辅助教学。

3. 在线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教育视频、文章和案例研究,丰富教学内容。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蚕丝生产厂家,了解蚕丝生产过程和数学在其中的应用。

八、教学拓展1. 蚕丝文化:介绍蚕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蚕丝(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蚕丝(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蚕丝(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数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个知识点——蚕丝。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第四章第二节《蚕丝》。

这一节主要让我们了解蚕丝的产生过程,以及如何计算蚕丝的重量和质量。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蚕丝的基本概念,蚕的生长过程,蚕丝的采集、加工和测量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蚕丝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蚕丝重量和质量的方法,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蚕丝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蚕丝质量的测量和计算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帮助同学们理解蚕丝的产生和计算过程,我准备了一些实物模型和计算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给大家展示一段蚕的生长过程的视频,让同学们对蚕丝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 知识讲解:接着,我会带领大家学习教材中关于蚕丝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我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讲解如何计算蚕丝的重量和质量。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同学们一些练习题,让大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5. 小组讨论:我会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方法和经验。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蚕丝的基本概念、蚕的生长过程、蚕丝的采集和加工方法,以及蚕丝重量和质量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蚕丝的产生过程。

a. 一公斤蚕丝有多少克?b. 如果有10公斤蚕丝,它们的总重量是多少?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蚕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计算蚕丝重量和质量的方法。

但在实践中,我们还需要注意蚕丝的保存和加工技巧,以保证蚕丝的质量和使用效果。

课后,同学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蚕丝的历史和文化,探索蚕丝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这就是我对于四年级下册《蚕丝》这一节的教学设计。

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蚕丝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蚕丝的基本概念和产生过程蚕丝是一种天然的蛋白质纤维,由家蚕的幼虫通过吐丝制成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蚕丝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蚕丝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蚕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蚕丝的基本知识,包括蚕丝的来源、特点和应用。

2.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蚕丝的制作。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学会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二、教学内容1. 蚕丝的基本知识:蚕丝的来源、特点和应用。

2. 蚕丝的制作过程:蚕茧的采摘、煮茧、抽丝和织造。

3. 蚕丝的数学知识:蚕丝的长度、宽度和重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蚕丝的基本知识和制作过程,蚕丝的数学知识。

2. 教学难点:蚕丝的制作过程,蚕丝的数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蚕丝的基本知识和制作过程。

2. 演示法:演示蚕丝的制作过程。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蚕丝的制作。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蚕丝的数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蚕丝的基本知识。

2. 新课:讲解蚕丝的来源、特点和应用,让学生对蚕丝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制作过程:演示蚕丝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蚕丝的制作方法。

4. 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蚕丝的制作,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5. 数学知识:讲解蚕丝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了解蚕丝的长度、宽度和重量等。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蚕丝的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7.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蚕丝有更全面的了解。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蚕丝的基本知识和制作过程。

2. 让学生测量蚕丝的长度、宽度和重量,并记录下来。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蚕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蚕丝的基本知识和制作过程,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注:本教案根据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编写,仅供参考。

幼儿园自然科学教案《蚕丝》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自然科学教案《蚕丝》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自然科学教案《蚕丝》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蚕丝的来源和制作过程;2. 培养幼儿热爱动植物,尊重自然的意识;3. 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蚕丝的来源和制作过程;2. 培养幼儿尊重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1. 让幼儿理解蚕丝的制作过程;2. 培养幼儿对蚕丝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1. 实物:桑叶、蚕卵、蚕茧、蚕丝;2. 形象资料:图片、视瓶等;3. 材料:玻璃瓶、塑料袋、棉签、生活用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幼儿展示桑叶、蚕卵、蚕茧等实物,激发幼儿对蚕丝的好奇心,引导幼儿讨论蚕丝的来源和用途。

2. 学习(15分钟)通过图片、视瓶等形象资料,向幼儿介绍蚕丝的来源和制作过程,让幼儿了解蚕丝是由蚕茧中的蚕丝腺分泌出来的,蚕茧中的蚕丝是由蚕蛹经过多次来回运动形成的。

3. 实践(25分钟)让幼儿进行实践操作,观察蚕茧,用玻璃瓶、塑料袋等模拟蚕丝的形成过程,让幼儿亲手体验蚕丝的制作过程。

4.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鼓励幼儿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蚕丝手工制品,激发幼儿对蚕丝的兴趣。

六、教学延伸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组织幼儿到蚕丝加工厂参观,让幼儿深入了解蚕丝的加工过程,拓展幼儿对蚕丝的认知。

七、教学效果评估观察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专注度,通过观察幼儿的手工制作过程和成品,评估幼儿对蚕丝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八、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使教学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

以上是幼儿园自然科学教案《蚕丝》的教学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基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继续扩写教学内容,来进一步深入幼儿对蚕丝的了解和体验。

九、教学延伸1. 由于蚕丝的加工过程比较复杂,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组织幼儿到当地的蚕丝加工厂进行参观学习。

通过实地参观,幼儿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蚕丝的加工过程,比如蚕丝的脱脂、清洗、纺织等环节。

《蚕丝》(教案)

《蚕丝》(教案)

《蚕丝》(教案)一、教学内容:《蚕丝》二、教学目标:1、了解蚕丝的来源和基本知识。

2、理解蚕丝的特点和用途。

3、了解蚕丝加工的过程,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简单的蚕丝加工方法。

三、教学准备:1、课件、图片等教学工具。

2、蚕桑、桑叶、蚕黄酱等实物。

3、蚕丝加工工具:蚕茧(已开口)、蚕丝绸子(10m左右)、缝纫线、剪刀等。

四、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利用图片等教学工具,首先向学生展示大量蚕丝制品,引导学生讨论并尝试回答蚕丝是什么,它的来源和用途等问题。

2、知识讲解介绍蚕丝基本知识,注重开展趣味性、生动性讲解,以学生的视角讲解:为什么蚕丝是珍贵的?它具有哪些特殊用途?3、实践操作(1)蚕丝加工制作让学生实践制作蚕丝制品,步骤如下:1)将已开口的蚕茧放入温水中,让蚕丝渐渐散开,取出蚕茧。

2)找几个朋友帮忙,轮流将散开的蚕丝绕在绸子上,绕完之后进行下一步。

3)取出绕好的蚕丝绸子,用清水将上面的蚕丝团洗掉,小心不要将蚕丝穿漏。

4)用缝纫机或手工将绸子缝制成最终的蚕丝制品。

(2)观察蚕宝宝进化成蚕茧为了让孩子更深刻的了解蚕丝产生过程,可以带他们去观察蚕丝的生长过程。

让学生围绕着蚕提出问题,从观察入手,尽量开展深入探究。

4、课堂互动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建立一个讨论和分享的机会,让学生彼此交流他们正在制作的蚕丝制品的想法。

当学生完成制作后,教师可以收集学生制作好的蚕丝制品,讲解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

五、教学总结1、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制作,巩固了学生对蚕丝的学习和认知。

2、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

3、丰富了学生对科技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

六、教学反思1、在课程开始之前,应该引导学生先自由讨论一下蚕丝相关的问题,这样可以先激起学生的兴趣,增加学习的动机。

2、在蚕丝制品的制作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帮助,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3、在制作中,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确保学生完成作品后能够顺利制作出蚕丝制品。

3.5蚕丝(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3.5蚕丝(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3.5 蚕丝(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3.5 蚕丝年级: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关于蚕丝的章节。

具体内容有: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蚕丝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学会识别蚕丝制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学生能深入探究蚕丝的奥秘,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良好品质,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

难点:蚕丝的生产过程和蚕丝制品的识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标本、实验器材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美丽的丝绸图片,引发学生对蚕丝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蚕丝的来源:讲解蚕丝的来源,介绍蚕的生长过程,展示实物标本,使学生了解蚕丝的生产过程。

3. 蚕丝的特点:通过实验,让学生亲手触摸蚕丝和其它纤维材料,对比分析蚕丝的特点。

4. 蚕丝的用途:讲解蚕丝在生活中的应用,展示各种蚕丝制品,使学生了解蚕丝的重要性和价值。

5. 课堂练习:发放实验报告单,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几种常见纤维是否为蚕丝。

六、板书设计蚕丝来源:蚕的生长过程特点:柔软、光滑、透气、保暖用途:服装、家居、装饰等七、作业设计1. 描述蚕的生长过程。

2. 列举几种蚕丝制品,并说明它们的用途。

3. 调查身边的纤维制品,分析其是否为蚕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蚕丝的兴趣。

但在讲解蚕丝的生产过程时,部分学生对于蚕的养殖技术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

拓展延伸:邀请丝织厂的工人或专家,进行实地参观,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蚕丝的生产和加工过程。

《蚕丝》的教学设计

《蚕丝》的教学设计

《蚕丝》的教学设计
一、了解蚕丝的来源
蚕丝,源于中国,历史悠久。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开始养蚕并利用蚕丝。

蚕丝是由家蚕蛾幼虫分泌出的天然蛋白质物质,经过加工处理后形成。

蚕丝的生产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且对环境的要求极高,因此产量有限,价格昂贵。

二、掌握蚕丝的特性
质地轻盈:蚕丝的重量轻,手感柔软,穿起来轻盈舒适。

保暖性好:蚕丝的保暖性能极佳,适合制作冬季衣物。

吸湿性好:蚕丝能够吸收相当于其自重30%的水分而不感觉潮湿,对皮肤友好。

光泽度好:蚕丝的光泽度优良,给人以高贵、典雅的感觉。

三、探索蚕丝的应用
纺织品:蚕丝是纺织业的重要原料,可制成丝绸、绸缎等高档面料,用于制作高档时装、床上用品等。

医疗保健:蚕丝中的特殊成分具有消炎、杀菌、抗过敏等作用,可用于制作面膜、护发素等美容保健品。

文化艺术:蚕丝因其质地、光泽度等特性,常被用于制作传统工艺品,如绣品、书法作品等。

四、掌握蚕丝的加工工艺
收茧:从蚕农手中收购的蚕茧需经过挑选、洗涤、烘干等处理,去除杂质和不良茧。

选茧:根据品质、色泽、大小等因素挑选出合格的蚕茧。

煮茧:将选好的蚕茧放入特定溶液中煮熟,使蚕茧变软并去除部分胶质。

缫丝:将煮熟后的蚕茧进行机械处理,抽出其中的蚕丝。

复摇:将缫丝缠绕在纸管上形成线圈,再通过复摇机整理成片状
的生丝。

染整:对生丝进行染色、整理等处理,提高其品质和附加值。

3.5《蚕丝》(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3.5《蚕丝》(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3.5《蚕丝》(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3.5《蚕丝》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和思路。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关于蚕丝的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蚕丝的定义、特点、用途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蚕丝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对蚕丝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蚕丝的基本知识,了解蚕丝的特点和用途。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蚕丝的兴趣,增强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蚕丝的定义、特点和用途。

难点:蚕丝的生产过程和蚕丝制品的鉴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各种昆虫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特点和作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蚕丝。

2. 课堂讲解:(1)介绍蚕丝的定义:蚕丝是由蚕宝宝吐出的丝线,经过加工后制成的天然纤维。

(2)讲解蚕丝的特点:柔软、光滑、透气、保暖等。

(3)介绍蚕丝的用途:服装、床上用品、装饰品等。

3. 实践环节: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了解蚕丝的生产过程,并动手制作简单的蚕丝制品。

六、板书设计蚕丝定义:蚕宝宝吐出的丝线,经过加工后制成的天然纤维。

特点:柔软、光滑、透气、保暖用途:服装、床上用品、装饰品等七、作业设计1. 画一画:让学生画出蚕宝宝吐丝的过程。

2. 写一写: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蚕丝的小作文。

3. 调查报告: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常见的蚕丝制品,并整理成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引导学生关注蚕丝的特点和用途,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制作蚕丝制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整体教学效果较好,但部分学生在蚕丝制品的鉴别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蚕丝》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蚕丝》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蚕丝》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蚕丝》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蚕丝的产生过程以及相关的数学问题。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了解蚕丝的产生过程,掌握蚕丝的计算方法,以及运用蚕丝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蚕丝的产生过程以及相关的数学问题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才能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蚕丝的产生过程,掌握蚕丝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蚕丝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蚕丝的产生过程,掌握蚕丝的计算方法。

2.难点:运用蚕丝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究等活动,自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学具准备:准备练习纸、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蚕丝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蚕丝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初步掌握蚕丝的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蚕丝的计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利用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检查学生对蚕丝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蚕丝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蚕丝》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蚕丝》教案、教学设计
c.针对知识运用难点,教师可以设计具有生活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巩固提高: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巩固重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7.课后作业,延伸拓展: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延伸课堂学习。
8.教学评价,关注成长: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d.介绍几何图形与蚕丝长度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几何图形表示蚕丝长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小组合作,探讨蚕丝的测量方法、数据分析技巧以及几何图形的应用。
教学过程:
a.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b.各小组针对讨论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经验。
c.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a.丝织品的长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b.如何将测量数据用图形表示出来?
提交方式:将分析报告以书面形式提交给老师。
3.创新作业: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几何图形知识,设计一幅以蚕丝为主题的创意画作。要求作品美观、富有创意,并能体现出蚕丝的特点。
提交方式:将创意画作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并进行口头介绍。
4.研究性学习作业:分组进行蚕丝相关研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方向,如蚕丝的历史、蚕丝的加工工艺等,进行深入探讨。
四年级数学下册《蚕丝》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蚕丝的概念,了解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
2.学会使用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厘米)进行测量,并能准确测量蚕丝的长度。
3.能够运用简单的数据分析方法,对蚕丝长度进行统计和比较。
4.掌握用图形表示蚕丝长度,提高学生的几何图形认识和运用能力。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蚕丝》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蚕丝》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蚕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蚕丝》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蚕丝的基本概念、蚕丝的产生过程以及蚕丝的用途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蚕丝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于蚕丝这一主题,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逐步建立对蚕丝的全面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蚕丝的基本概念,知道蚕丝的产生过程,掌握蚕丝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家乡特产的认识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蚕丝的基本概念、产生过程和用途。

2.难点:蚕丝的产生过程,以及如何正确操作实践。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蚕丝的图片和实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蚕丝的产生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操作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蚕丝的图片、实物、视频等。

2.学具:每人一份蚕丝实验材料,包括蚕卵、桑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蚕丝的外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蚕丝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蚕丝的基本概念、产生过程和用途。

通过讲解和展示,使学生对蚕丝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体验蚕丝的产生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自己的操作成果,分享心得。

教师点评,总结正确的操作方法。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制作蚕丝,我们还可以用蚕丝制作哪些产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下册《蚕丝》教学设计
——深镇镇东塘小学梁木生学情简析与常见问题: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竖式计算(一),会进行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在此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出现的问题是小数点位置错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法竖式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能根据主题图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竖式的计算,掌握积的小数末尾0的处理方法。

教法:学导式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大家有没有看见蚕吗?提到春蚕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蚕丝,同学们,你知道关于蚕和蚕丝的一些知识吗?春蚕和秋蚕吐的蚕丝是不一样的。

请看情境图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教学情境图。

3、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这里面隐藏着什么数学知识。

(教学时,让学生读一读有关信息。

该信息十分有趣,但对学生来说都比较生疏,所以让学生认真读一读。


二、自主探索
1、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1:一条春蚕吐出的丝长约多少千米?
(呈现已知信息,一条秋蚕吐丝的长度约是1。

2千米,春蚕丝长大约是秋蚕的1。

25倍。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让导入更加自然。

)(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1.2×1.25
(2)估算。

要求学生先估估1.2×1.25积,并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学生可能出现:把1.2估成1,把1。

25估成1,所以结果是1米。

这时教师可引导提问:是大于1米还是小于1米?这样学生就
知道一条春蚕吐出的丝长约1千米。

)
在此基础上,师引导学生用笔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3)尝试计算。

笔算1.2×1.25又要注意什么呢?巡视指导列竖式有困难的孩子
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汇报交流。

(师配合板书:)
1.2×1.25=1.5 (千米)
1.2 5
× 1.2
—————
2 5 0
1 2 5
__________
1.5 0 0
直接用小数列竖式,然后重点解决小数的位数问题,使学生明确第一个乘数有2位小数,第二个乘数有1位小数,两个乘数一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就有3位小数。

2、师提问:织一条丝巾大约要用300条秋蚕吐的丝,一条丝巾的质量约多少克?
(呈现已知信息:一条秋蚕吐丝的质量大约是0.35克)
(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0.35×300
(2)估算。

(3)用竖式计算。

小结小数乘整十数或整百数一般让小数和整十数或整百数的非零数对齐,所以上面的竖式可以怎样写?
让学生自己独立列竖式计算,然后与同桌交流,互相检查计算过程,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算式时,教师要突出0的处理。

要先落0,再点小数点。

最后结果可以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

3、小结小数乘法的竖式算法应该请注意什么。

师: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你有什么体会?
生:可以按整数计算方式列竖式。

生: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也应有几位小数。

生:遇到末尾有0的,在计算时可以先不管0,直接计算。

然后点小数点
最后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

4、出示教材第42页最下面的例题。

教师:请同学们算一算,填一填,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探究结果汇报。

通过刚才解决一条春蚕吐丝的长度的问题和一条丝巾质量的问题。

归纳升华小数乘法的竖式算法。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本第43页“练一练”第1题。

(1)生独立计算,师巡视检查。

(2)全班反馈。

2、完成课本第43页“练一练”第3题。

(1)让生直接说出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2)让生说一说你的根据。

3、完成课本第43页“练一练”第2题。

四、巩固学习。

(1)完成课本43页“练一练”的第4题。

(2)完成课本43页“练一练”的第5、6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