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与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
另外,咳声响亮者多实,咳声低怯者多虚;脉有力者属实,脉无力者属虚。
二、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为邪气壅肺,多为实证,故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根据邪气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应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治疗。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故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为“痰”与“火”,祛邪分别采用砝痰、清火为治,正虚则养阴或益气为宜,又应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俟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注意调理脏腑,顾护正气。
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三、分证论治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茯苓、厚朴燥湿化痰;若表证较甚,加防风、苏叶疏风解表;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咳嗽中医辩证论治
咳嗽中医辩证论治咳嗽是指从肺经喉发出"咳、咳"有声的症状。
因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证。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
“咳”指肺气上逆,有声无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无声,多声痰并见,故并称咳嗽,见《素问·五脏生成篇》。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因外邪犯肺,或脏腑内伤,累及于肺所致。
《医学三字经·咳嗽》:“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
”外感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以调理脏腑、气血为主。
一、《内经》对咳嗽作了专篇论述《素问·咳论》指出;“肺之令人咳,何也?歧伯对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说明咳嗽一证虽属肺病,但五脏六腑功能失调,都能引起咳嗽,并且表现不同特征,即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为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咳嗽的分型,按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按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按咳嗽发病时间与特点分,有久咳、五更嗽、夜嗽、干咳嗽、呷嗽、哑嗽、顿嗽等。
二、《隋·巢元方么诸病源候论》分类为十种咳《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指出:“又有十种咳。
一曰风咳,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
二曰寒咳,饮冷食寒入注胃,从肺脉上气内外合,因之而咳是也。
三曰支咳心下鞭满,咳则引痛,其脉反迟是也。
四曰肝咳,咳而引胁下痛是也。
五曰心咳,咳而唾血,引少阴是也。
六曰脾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少腹是也。
七曰肺咳,咳而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
二.咳嗽咳嗽是因邪客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症,又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
若咳与嗽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西医学中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以咳嗽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症辩证施护。
【病因病机】外感咳嗽多为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或因吸入烟尘、异味气体,使肺气壅遏,气道不利,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引起。
内伤咳嗽多由情志、饮食、久病体虚等因素所致。
情志刺激,肝火郁结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而作咳;过食辛辣之品,嗜烟好酒,熏灼肺胃,助火生热,灼津生痰,或过食肥甘厚味,使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塞气道而发咳嗽;素体亏虚,或久病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失主气之职,肃降无权,而肺气上逆作咳。
咳嗽一证,其病因无论是外感或内伤,基本病因为内外邪气犯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外感咳嗽属实,内伤咳嗽多见邪实与正虚并见。
病理因素为痰与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
【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初期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是宿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已,常兼他脏病症,多属邪实正虚。
2. 辨寒热虚实恶寒,咳痰,鼻涕清稀色白,多属寒;恶风,咳痰,鼻涕稠黏而黄,多属热;病势急,病程短,咳声洪亮有力属实;病势缓,病程长,咳声低弱,气怯,乏力属虚。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者多属实证,而内伤咳嗽中痰湿、痰热、肝火多属邪实,日久伤肺,可与正虚并见。
(二)辨证分型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候表现: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无汗,恶寒或见发热,肢体酸楚,舌苔薄白,脉浮紧。
护治法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别外感和内伤引起的咳嗽,外感咳嗽通常是新发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肺表面证象。
内伤咳嗽则多为慢性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能伴有其他脏器的证象。
2、辨别虚实证型,外感咳嗽多与风寒、风热、风燥有关,属于实证。
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的组合,阴津亏耗引发的咳嗽属于虚证,或者虚证中夹杂有实证。
另外,咳嗽声音响亮者多为实证,咳嗽声音低弱者多为虚证;脉搏有力者属实证,脉搏无力者属虚证。
二、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根据邪正虚实的区分进行。
外感性咳嗽多由邪气阻滞肺脏引起,通常为实证,治疗原则是祛除邪气、促进肺部功能,具体根据不同的邪气类型如风寒、风热、风燥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等治疗方法。
内伤性咳嗽多为邪实正虚的组合,治疗原则是祛除邪气同时扶正,同时考虑病因中的"痰"和"火",采用破痰、清火的治疗方法,对于正气虚弱的情况则需要滋养阴液或益气为宜,同时也要区分虚实的主次进行处理。
在咳嗽的治疗过程中,除了直接治疗肺部病变外,还应从整体角度考虑,重视脾胃、肝脏、肾脏等的调理。
对于外感性咳嗽一般不宜过于收敛阻止邪气,而应根据肺气通畅的情况来处理,等待肺气宣畅则咳嗽自然停止。
对于内伤性咳嗽,需要注意避免过度散发邪气伤害正气,注重调理脏腑,保护正气的平衡。
咳嗽是身体排除邪气的病理表现,治疗绝不能简单地止咳,而必须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处理。
三、分证论治外感咳嗽1、风寒侵袭肺脏症状:咳嗽声音沉重,呼吸急促,喉咙发痒,咳出的痰液稀薄且颜色苍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四肢酸痛,恶寒发热,无汗等外在表证,舌苔薄白,脉搏浮或浮紧。
治疗原则:疏散风寒,宣通肺气,止咳。
方药:使用三拗汤合并止嗽散。
方剂中使用麻黄、荆芥来疏散风寒,结合杏仁来宣通肺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来理肺、祛痰;桔梗、甘草来滋润喉咙、止咳。
如果咳嗽较为严重,可以加入矮地茶、金沸草来祛痰止咳;如果瘙痒感严重,可以加入牛蒡子、蝉蜕来祛风止痒;如果出现鼻塞和声音沉重,可以加入辛夷花、苍耳子来通畅鼻窍;如果携带痰湿,咳嗽时痰液粘稠,胸闷,舌苔厚腻,可以加入半夏、茯苓、厚朴来燥湿化痰;如果外在表证较为明显,可以加入防风、苏叶来疏散风邪、解表;如果外寒未解,内部有郁热,热与寒相互阻遏,咳嗽声音嘎哑,呼吸急促类似喘息,痰液粘稠,口渴心烦,或出现身体发热,可以加入生石膏、桑白皮、黄芩来解表清里。
中医治疗“咳嗽”重在辩证论治
中医治疗“咳嗽”重在辩证论治咳嗽是临床上以症状命名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金.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
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湿、燥、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风邪挟寒者居多;内伤咳嗽多因饮食、情志及肺脏自病;饮食不当,嗜烟好酒,内生火热,熏灼肺胃,灼津生痰;或生冷不节,肥甘厚味,损伤脾胃,痰浊内生,上储于肺,阻塞气道,肺气上逆而作咳;情志刺激,肝失调达,气郁化火,肝火上逆犯肺,肺失肃降而作咳;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疾病日久,迁延不愈,耗气伤阴,肃降无权致肺气上逆作咳;或肺气虚不能布津而成痰,肺阴虚而虚火灼津为痰,痰浊阻滞,肺气不降上逆作咳;笔者从医20余年,结合病人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舌苔脉象等,就咳嗽的中医辨证及治疗体会与大家分享:(1)风寒袭肺:症见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头痛,肢节酸痛、痰清稀色白,鼻塞流涕,发热恶寒,无汗,舌淡苔白,脉浮或浮紧等,辨证为风寒束表,邪气郁闭肺气,致使肺卫失宣,治以疏风散寒、宣肺解表、降气化痰等。
方用三拗汤、止嗽散、杏苏散等加味;方中麻黄、荆芥、杏仁、甘草重在宣肺散寒;百部、紫菀润肺止咳,桔梗、甘草、陈皮等驱风宣肺、化痰利咽;白前、前胡降气祛痰;咳嗽不论病程长短有表证就可适用。
(2)风热犯肺:症见咳嗽频繁阵作、咳痰黄粘稠、咳而不爽,头痛,咽痛声音嘶哑,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汗出恶风,全身酸痛,口渴、舌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用桑菊饮加减;方中桑叶、菊花、薄荷等辛凉解表、疏风散邪、宣透风热;连翘、芦根清热生津;杏仁、桔梗、甘草宣肺化痰;发热伴喘促者,予麻杏石甘汤清热解毒、宣肺平喘;痰热而粘者,加千金苇茎汤,增强化痰和促进排痰的功效;咳甚或兼见哮喘加蝉衣、白芍、炒僵蚕地龙增强疏风宣肺、化痰平喘之力,但要注意的是药物的用量宜大;如舌苔黄厚腻则加冬瓜皮、藿香等清利湿热而醒脾。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时,外感咳嗽可分为风寒袭肺和风热犯肺两种。
风寒袭肺症状为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疗时可采用三拗汤合止嗽散,药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风热犯肺症状为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疗时可采用桑菊饮,方药中用桑花、菊花清热解毒,合杏仁、桔梗、生地黄、玄参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症状:咳嗽声嘶,痰黄稠,或痰中带血,口渴咽干,胸闷气短,甚至呼吸急促,夜间加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方药:清热化痰汤。
方中桔梗、杏仁、石膏清热化痰,宣肺止咳;黄芩、知母、连翘清热泻火;甘草、桔皮调和诸药。
若痰热较重,加瓜蒌、前胡、枇杷叶、浙贝母以清肺热;若咳嗽声嘶,加款冬花、百部、桑白皮润肺化痰;若口渴咽干,加沙参、麦冬、玉竹滋阴生津;若痰中带血,加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临床应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
3、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清冷,痰白稀薄,或咳干无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温肺化饮,祛风止咳。
方药:杏苏散加减。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一、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
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
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
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
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
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
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中医内科学之咳嗽
悲忧伤:过度悲伤, 肺气郁结,影响肺
气宣降
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导致脾胃受损,影响消化 吸收,引发咳嗽
饮食过寒:食用过多寒凉食物,导致脾胃虚寒, 影响肺气宣降,引发咳嗽
饮食过热:食用过多辛辣、煎炸食物,导致肺胃 积热,影响肺气宣降,引发咳嗽
饮食不洁:食用不洁食物,导致细菌、病毒感染, 引发咳嗽
病因病理研究
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过敏反应: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吸烟等
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 遗传因素:如家族遗传性咳嗽等
治疗方法研究
药物治疗:使用止 咳、化痰、抗炎等
药物进行治疗
食疗:通过食用具 有止咳、化痰、润 肺等功效的食物来
中医内科学之 咳嗽
演讲人
目 录
壹
贰
叁
肆
咳嗽的病因
咳嗽的辨证论 咳嗽的预防与 咳嗽的现代研
治
调护
究
1
咳嗽的病因
外感六淫
01
风邪:风邪侵袭,肺气失宣,导致咳嗽
02
寒邪:寒邪侵袭,肺气不宣,导致咳嗽
03
暑邪:暑邪侵袭,肺气失宣,导致咳嗽
04
湿邪:湿邪侵袭,肺气不宣,导致咳嗽
05
燥邪:燥邪侵袭,肺气失宣,导致咳嗽
少阳病:邪犯少 阳,咳嗽咽痛, 寒热往来,胸胁 苦满,脉弦细
03
06
厥阴病:肝经风 热,咳嗽气逆, 咽干口苦,头晕 目眩,脉弦数
05
少阴病:肾阳虚 衰,咳嗽气喘, 畏寒肢冷,腰膝 酸软,脉沉细
04
太阴病:脾虚湿 盛,咳嗽痰多, 食少腹胀,便溏 乏力,脉缓无力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咳嗽的病因。
临床上,咳嗽属于多发病症。
引起咳嗽的病因很多,临床医生经常会面对诊断难、治疗难的患者,尤其是慢性咳嗽患者。
我们能见到很多咳嗽病人,吃了很多药,做了很多检查,最后还是没有结果,没有疗效,甚至加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原庆从中医角度来讲,引起咳嗽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内伤。
外感,六淫、疫疠之邪都能致咳;内伤,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当然肺失宣降是直接原因,但其背后有可能是五脏六腑功能的失调。
咳嗽的辨证。
咳嗽的辨证无非是辨表里、寒热、虚实。
《诊断学》书中条分缕析详细得很,我只简单说说临床上需要注意的几点。
辨表里,有一部分很好辨,患者有明显的恶寒、发热、脉浮、苔不多等,即为表证,否则多为里证。
但很多时候表证、里证都有,这不好辨,特别是要辨出有几分表证几分里证,更难。
有时没有任何表证的表现,但单治里证,效果不好,而治疗时转向治表,或加几味表药,疗效反而上去了,这是通过疗效来辅助辨证。
还有就是通过时间及病程的长短来判定也是很重要的。
如刚起病,我们在辨为里证时免不了加几味表药,临床上发现这样做也挺好,加比不加强。
辨寒热,对于急性咳嗽来说最好辨,口干、舌燥、咽干、咯痰黄稠、大便干、小便赤、舌质红等等,很容易就辨出热了。
如果见到的症状与这些相反,就辨出寒了。
难在辨寒热都有,临床上辨证不清时,往往是寒热并见的情况,因此用药时也需要寒热并用。
对于慢性咳嗽来说,辨寒热没那么简单,一般说痰白属寒,痰黄属热,这适用于急性咳嗽,对慢性咳嗽基本不管用。
很多寒性咳嗽的病人偏偏吐得是黄痰。
对于慢性咳嗽,痰的稀和稠比黄和白对辨寒热更为重要,一般来说,痰稀多寒,痰稠多热。
思考慢性咳嗽患者,为什么病变处会形成一个长期病灶,肯定与他自身的正气虚馁有关系,这种虚馁多是阳气不足,或全身的、或局部的。
而局部邪气长时间滞留,又很容易、甚至是必然化热,这时前面是虚寒,后面是实热,对治疗的要求相对就较高了。
辨虚实,急性咳嗽不存在这个问题,慢性咳嗽往往虚实并见。
咳嗽的中医辨证治疗
舌象:舌质淡,苔白滑
脉象: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方中射干、麻黄开痰结,宣肺气;干姜、细辛 温肺蠲饮;紫菀、款冬花、半夏降气化痰;五味子收敛肺气,大 枣和中并调和诸药。若痰涌胸满,喘逆不得卧,可加葶苈子、苏 子、瓜蒌、杏仁等泻肺涤痰,宽胸利气;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 者,可用小青龙汤,酌加杏仁、苏子、白前、陈皮、青皮等化痰 利气:若面唇青紫,舌质淡暗者,可加桃仁、红花、丹参、赤芍 等活血化瘀;若痰稠胶粘难出,哮喘持续难平者,加皂荚、白芥 子豁痰利肺以平喘;若见痰色转黄,身热,汗出,口干,舌苔黄 者,乃痰郁化热之趋,可酌加石膏、黄芩、桑白皮、枇杷叶、浙 贝母等清肺化痰。 若病久,发作频繁,发时喉中痰鸣如鼾,声 低,气短不足以息,咳痰清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苔淡白, 脉沉细者为阴盛阳虚,本虚标实,当标本同治,温阳补虚,降气 化痰,用苏子降气汤,可酌配黄芪、党参、山萸肉、坎脐、紫石 英、沉香、诃子等补肾摄纳;阳虚明显者,伍以附子、肉桂、补
兼次症:咳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 恶风,身热。
舌象:舌质红,舌苔薄黄。
脉象:浮数或浮滑。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方中麻黄宣肺定喘,黄芩、桑白皮以清 泄肺热,止咳平喘;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降气平 喘,化痰降逆;白果敛肺祛痰定喘;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若寒邪外束,肺热内盛,加石膏与麻黄相配,宣散寒邪, 解肌清里;表寒重,恶寒、无汗者,酌配桂枝、生姜, 加强解表散寒之力;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卧,加葶 苈子、广地龙涤痰泻壅;内热壅盛,舌苔燥黄,大便秘 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利肺;痰黄稠胶粘,酌配知母、 海蛤粉、鱼腥草、枇杷叶等清泄痰热。
咳嗽的中医辩证诊治
咳嗽的中医辩证诊治咳嗽是肺系常见证候之一。
不论外感、内伤均可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至咳嗽的发生。
古代医家将咳嗽分为三类:无痰有声称为咳,无声有痰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
在临床上咳与嗽很难截然分开,故统称为咳嗽。
近代医家对本症的辩证论治大多从内寒、内热、燥热、肝火犯肺、湿痰等几个方面。
咳嗽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系。
肺为清肃之脏,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
肺气受邪或皮毛闭塞,或气逆失畅,均可导致肺气不宣,失于清肃而发为咳嗽。
论其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
病变性质,主要为寒热,或表寒、或里寒、或虚寒、或表热、或里热、或虚热,均可使肺脏功能失调而至嗽。
所谓水即为湿,火即燥,燥火热三者同类,各从其类,仅有程度之不同。
痰含义较广,就咳吐痰而言,乃系肺脏在病理状态下所产生的分泌物。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非指肺之生理功能,而是肺的病理反应。
痰热痰湿与肺热肺寒关系密切。
而肝火多因情绪而发,故对肝火犯肺之咳嗽,要嘱患者注意情绪。
按系统分类,咳嗽属杂症,又为温病常见之症,另哮喘、痰饮、肺痨、肺痛等病也多伴有咳嗽,但不属咳嗽范畴。
本文对咳嗽为主证者辩证,宜分清外感与内伤,治疗以调理脏腑功能为主,如养肺、健脾、补肾、清肝泻火等。
外感咳嗽、肺寒咳嗽表寒证,治宜疏风散寒,宣理肺气,多选用杏苏散加减,常用药物:紫苏、杏仁、前胡、枳壳、桔梗、陈皮等;肺热咳嗽表熟证,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用桑菊饮加减,主要药物为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等:温燥咳嗽,治宜清肺润燥,疏风清热。
取方桑杏饮加减,主要药物为:栀子、淡豆鼓、杏仁、合沙参、桑皮等;凉燥咳嗽治宜疏风散寒、润肺止咳,方宜止咳散,主要药物为:百部、桔梗、紫苑、陈皮、荆芥等。
内伤咳嗽:痰湿犯肺者,治宜健脾燥湿、理气化痰,代表方用二陈汤,主要药物:陈皮、半夏、苍术、茯苓、紫苑、厚朴等;痰热者,治宜清热宣肺,豁痰止咳,方取清金化痰汤加减,主要药物为:黄芪、栀子、陈皮、桑皮、知母、瓜蒌仁、麦冬、贝母等;肝火犯肺者,治宜清肺泻肝,方用黛蛤散合泻白散,主要药物为:青黛、蛤皮、桑白皮、地骨皮等;阴虚者,治宜养阴清肺、止咳平喘,方用二冬二母汤,主要药物为麦冬、天冬、知母、贝母等;气虚者,治宜补益肺气,化痰宁喘,方用清肺汤,主要药物为:黄芪、人参、熟地、紫苑(加)等。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1. 表型咳嗽:表型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响亮,咳嗽频率高,伴有胸闷气急的症状。
中医认为,表型咳嗽多属于外感风寒、风热等外邪侵袭所致。
治疗方案为解表散寒或清热解毒,如使用麻黄汤加减、银翘散等。
2. 肺热咳嗽:肺热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尖锐,咳嗽频率高,伴有咳痰黄稠、口干咽燥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热咳嗽多属于肺热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清热化痰,如使用川贝炖梨、百合薏米煮鸭肺等。
3. 肺寒咳嗽:肺寒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清稀、畏寒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寒咳嗽多属于肺寒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温肺化寒,如使用沙参麦冬汤、炙黄芪煮鸡蛋等。
4. 肺燥咳嗽:肺燥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干燥,咳嗽频率较高,伴有咳痰少、口干咽燥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燥咳嗽多属于肺燥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润肺止咳,如使用玉竹百合炖梨、沙参蒸梨等。
5. 肺虚咳嗽:肺虚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清稀、气短懒言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虚咳嗽多属于肺气虚弱所致,治疗方案为补益肺气,如使用养阴清肺汤、补肺汤等。
6. 气滞咳嗽:气滞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响亮,咳嗽频率高,伴有胸闷气急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滞咳嗽多属于气机不畅所致,治疗方案为疏肝理气,如使用柴胡疏肝汤、逍遥散等。
7. 痰湿咳嗽:痰湿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黏稠、口苦腻等症状。
中医认为,痰湿咳嗽多属于湿浊内停所致,治疗方案为化痰降湿,如使用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等。
8. 脾胃虚弱咳嗽:脾胃虚弱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食欲不佳、腹胀便溏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咳嗽多属于脾胃失调所致,治疗方案为健脾益气,如使用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
9. 肾阳虚咳嗽:肾阳虚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阳虚咳嗽多属于肾阳虚弱所致,治疗方案为温肾壮阳,如使用金匮肾气丸、牛鞭补肾汤等。
10. 心肺不交咳嗽:心肺不交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心悸气短、胸闷不适等症状。
咳嗽辨证论治十法
咳嗽辨证论治十法2021-03-03咳嗽辩证论治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多种病因所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咳,指有声无痰;嗽,指有痰无声。
临床上一般为痰声并见,故合称咳嗽。
1:风寒束肺证候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咽痒,鼻塞流涕,或伴有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骨节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此证乃外感风寒之邪,肺气壅遏不宣所致。
外袭侵袭,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肺卫受邪,即可致肺气郁闭,呼吸不利而咳嗽咽痒,鼻塞声重;肺气受遏,津液失布,故咳痰流涕;涕清痰稀色白,均属寒象;风寒束于肌表,腠理闭塞,阻遏经络,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亦为风寒在肺卫在表之征。
治法疏散风寒,宣通肺气。
2:风热犯肺证候咯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症,舌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热熬津液,故咳嗽痰黄而稠,咳而不爽;肺热津耗,故咽痛口渴;邪客皮毛,则有头痛、身热、恶风等表症;风主疏泄,故汗出;舌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之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3:燥热伤肺证候干咳少痰,或痰如线粉不易咯出,咽干鼻燥、咳甚则胸痛,初起或有恶寒,身热头痛、舌尖红,苔薄黄,脉小而数。
证候分析燥热伤肺,灼伤津液,肺失清润,故干咳少痰,或痰如线粉不易咯出;燥胜则干,肺气不利,故咽干鼻燥,咳甚则胸痛;初起兼有表证者,则因风邪外束,卫气不和而身热,或兼微恶风寒;舌尖红、苔薄黄、脉小而数均属燥热之证。
治法清肺润燥。
4:风燥伤肺证候咳嗽,痰少而粘,喉痒,咽干唇燥,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自而干,脉浮紧。
证候分析风燥袭肺,肺气失宣,津液耗伤,故见咳嗽,痰少或无痰,咽干唇燥;风燥外袭,卫表失和,故见恶寒、头痛、发热、无汗等表证。
此证多发于深秋,为燥邪与风寒并见,以风燥袭肺,肺气失宣,表卫失和为主要病机。
治法温散润肺。
5:痰湿蕴肺证候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粘腻而色白易咯,食甘甜油腻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苔白腻,脉濡滑。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与预防调理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与预防调理一、咳嗽的病机分析二、中医辨证处理方法2.1 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2.2 外感风热引起的咳嗽2.3 阴虚肺热引起的咳嗽三、中医预防调理方法3.1 预防感冒和流感3.2 调理免疫系统一、咳嗽的病机分析在中医看来,咳嗽是由于外邪侵入、情志不畅或内伤损伤导致气机运行失常所致。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寒性、热性、湿性和虚劳等类型。
对于不同类型的咳嗽,中医辨证施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医辨证处理方法2.1 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当患者出现头痛身疼、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时,多为外感风寒所致。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以下治疗方法:(1)祛邪:采用温散解表的中药如桂枝、葛根等,辅助体表发汗排出寒邪。
(2)化痰:使用辛温化痰止咳的中药如白芥子、紫菀等,促进痰液排除。
2.2 外感风热引起的咳嗽外感风热引起的咳嗽多伴有咳嗽声音洪亮、痰黄稠厚等症状,治疗方法如下:(1)清肺泄火:使用清肺泄火、宣利肺气的药物,如板蓝根、连翘花等。
(2)祛湿化痰:采用护津祛湿、化浊润肺的中药方剂,如葶苈大枣汤等。
2.3 阴虚肺热引起的咳嗽阴虚肺热型咳嗽表现为干咳少痰或无痰,可能会伴有口干、五心烦动等不适。
治疗方法如下:(1)润阴降火:使用润肺养阴、清逆降火的中药方剂,如石菖蒲汤等。
(2)止咳化痰:采用止咳化痰、清肺散结的中药,如鱼腥草、百部等。
三、中医预防调理方法3.1 预防感冒和流感为了有效预防感冒和流感引起的咳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自身免疫力:通过良好的作息习惯、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来增强身体免疫能力,减少患病机会。
(2)避免接触多人场所:尽量避免在拥挤封闭空间里长时间停留,减少传染风险。
(3)保持室内通风:经常开窗通风可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降低空气传播疾病的风险。
3.2 调理免疫系统针对慢性反复发作型咳嗽或容易受凉后出现反复咳嗽的人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预防调理:(1)增强体质:中医提倡“平补不倦”,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量的运动来增强自身体质,提高抵抗力。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1)风寒袭肺:症状:咳嗽声大,痰稀白,伴有头痛、鼻塞、鼻清、恶寒、发热、无汗、关节酸痛,咳嗽时咽部痒或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主方:杏苏散。
(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痰浓而黄,咳痰不爽,口干咽痛,伴发热,头痛,鼻黄,多汗,舌苔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主方:桑菊饮。
(3)燥热伤肺:症状: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痰难粘,咳嗽胸痛,口鼻咽干,或痰中带血。
初期可伴有微寒、体热、鼻塞、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疏散外邪,润肺止咳。
主方:桑杏汤。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4)痰湿蕴肺:症状:咳嗽痰多,痰白色粘稠,易咳出,胸闷,有时恶心;或无精打采,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主方:二陈汤。
(5)痰热壅肺:症状:咳嗽、气短、痰黄黏,或面红、口渴口渴、喘息鼻音激越、便秘、舌红、津液黄少、脉滑。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主方:清金化痰汤。
(6)肺气虚损:症状:气短,咳嗽音低,咯痰稀,自汗畏寒,面色晦暗,易感外感,舌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7)肺阴亏耗:症状:干咳无痰,痰少而粘,痰中带血,咽部痒,声音嘶哑,手脚发热,或午后潮热,口干颊红,舌红津液少,脉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主方:百合固金汤。
想了解更多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的精髓,欢迎关注医教网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专栏!下面是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政策动态、必备信息和备考技巧!。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的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和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咳嗽辨证类型及其治疗举例:
1. 风寒咳嗽:
症状:咳嗽声低沉,咳嗽时有寒冷感,伴有恶寒、头痛、鼻塞、流清涕等感冒症状。
治疗:采用祛寒、散风的药物治疗,如麻黄、桂枝等,常配合薏苡仁、紫苏等药物。
2. 风热咳嗽:
症状:咳嗽声响亮,咳嗽时有发热感,伴有咽痛、口渴、咽干、咳黄痰等症状。
治疗:采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治疗,如连翘、金银花等,常配合薄荷、石膏等药物。
3. 痰湿咳嗽:
症状:咳嗽声低沉,咳嗽时有痰多、黏稠、难以咳出的感觉,伴有胸闷、气短、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采用化痰、健脾的药物治疗,如半夏、陈皮等,常配合白术、茯苓等药物。
4. 肺燥咳嗽:
症状:咳嗽声干燥、咳嗽时有干咳、盗汗、口干、咽干等症状。
治疗:采用润肺、养阴的药物治疗,如沙参、麦冬等,常配合枇杷叶、百合等药物。
以上只是针对部分常见的咳嗽辨证类型,具体的治疗方法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因此,在治疗咳嗽时,建议患者务必就医中医内科医生进行专业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 (三)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先后主次的不同。 • 他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如肝火犯肺者,每见气 火炼液为痰,灼伤肺津。痰湿犯肺者,多因湿困中焦,水 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生痰浊,上干于肺, 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 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甚则病及于肾,以致 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由咳致喘。如痰湿蕴肺, 遇外感引触,痰从热化,则易耗伤肺阴。 • 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炎,灼 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甚则痰从寒化 为饮
•
•
咳嗽迁延不已,加紫菀、百部温润降逆,避免过于温燥辛散伤肺;
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 身热,加生石膏、桑皮、黄芩以解表清里或用麻杏石甘汤。麻黄:石膏之比为1:2, 首先石膏麻黄相配,既有相辅相成,又有相制相成。原方石膏麻黄用量比例是二比一。 相辅相成指的它是分工,一个宣肺散表,一个清热(就是解肌透热),而麻黄又能宣肺, 有表邪那透表,这是相辅相成。相制相成,麻黄得到石膏使全方不至于过分温散,不 会散之太过了。得到石膏也可以不会助热,石膏得到麻黄不会过份凉遏,凉遏气机, 这是它相制相成。 素有寒饮伏肺,除风寒表证外,尚有咳痰清稀、胸闷气促、舌苔白滑等,治宜疏散风 寒,温化寒饮,小青龙汤加减。
•
•
•
脾与肺的关系:脾为肺之母,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的同时,运化水湿。脾的特点为喜 燥恶湿,脾运不健,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导致痰浊内生,上渍犯肺。
肾与肺的关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对于维持呼吸的深度具有 一定的作用。如果肾气虚弱,易致久咳虚喘。同时,肺肾金水相生,久咳肺虚,金不 生水,肺病及肾,气逆犯肺,为咳、为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一、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
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
有一4 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
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
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
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
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1、它脏及肺饮食不调:嗜烟好酒,熏灼肺胃;或因过食肥甘辛辣炙煿,酿湿生痰;或脾运不健,痰湿内生,上渍于肺。
情志刺激: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气火循经犯肺。
2、肺脏自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二、病机(一)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不耐寒热,称为“ 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宣肃失司。
肺主宣发肃降,宣降失常,肺脏为了祛除病邪外达,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发为咳嗽。
肝与肺的关系:有经络内在的络属关系,又有五行相克的内在联系,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同时从气机升降角度分析,肝主升,肺主降,肝气上逆,易致肺气肃降不及;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均可影响肺的功能。
脾与肺的关系:脾为肺之母,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的同时,运化水湿。
脾的特点为喜燥恶湿,脾运不健,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导致痰浊内生,上渍犯肺肾与肺的关系:“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对于维持呼吸的深度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果肾气虚弱,易致久咳虚喘。
同时,肺肾金水相生,久咳肺虚,金不生水,肺病及肾,气逆犯肺,为咳、为喘。
(二)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但可发生演变转化。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
因于风寒者,肺气失宣,津液凝滞。
因于风热者,热蒸液聚为痰;因于风燥者,燥邪灼津生痰,痰邪壅阻肺气,则发为咳嗽。
若外邪未能及时解散,还可发生演变转化。
如风寒久郁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等。
(三)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先后主次的不同。
他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
如肝火犯肺者,每见气火炼液为痰,灼伤肺津。
痰湿犯肺者,多因湿困中焦,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生痰浊,上干于肺,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
甚则病及于肾,以致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由咳致喘。
如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痰从热化,则易耗伤肺阴。
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
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炎,灼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甚则痰从寒化为饮。
(四)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
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脏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在气候转冷时尤为明显。
久则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实转虚。
(五)咳嗽的转归及预后。
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
因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致积湿生痰,转为内伤之痰湿咳嗽。
燥伤肺津,久则肺阴亏耗,成为内伤阴虚肺燥之咳嗽。
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治疗难取速效。
痰湿咳嗽之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反复病久,肺脾两伤,可出现痰从寒化为饮,病延及肾的转归,表现为“寒饮伏肺”或“肺气虚寒”证候,成为痰饮,咳喘。
至于肺阴亏虚咳嗽,虽然初起轻微,但如延误失治,则往往逐渐加重,成为劳损。
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血淤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
诊断】一、诊断依据主要根据临床表现。
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其它兼证。
1. 咳逆有声或伴喉痒咯痰。
2. 外感咳嗽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常伴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3. 听诊可闻及两肺呼吸音增粗,或伴有干湿罗音。
4. 血常规化验,痰培养,胸部X 线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二、病证鉴别1. 咳嗽与咳喘的鉴别:咳嗽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临床表证的诊断主要以恶寒发热同时并见,苔薄白,脉浮为主。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它脏见证。
2、辨寒热虚实(1)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燥、风热为主,内伤咳嗽以痰湿、痰热、肝火为主,多为实证;内伤咳嗽以肺病日久或他病日久者,多主虚证或虚实夹杂。
(2)寒咳:恶寒、痰涕清稀色白。
(3)热咳:恶风、痰涕粘稠色黄。
(4)实证:病势急、病程短,咳声洪亮。
(5 )虚证:病势缓、病程长,咳声低弱。
3、辨咳嗽时间(1)咳嗽白天多于夜间,病势急、病程短,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
(2)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声重浊,痰出咳减,多属痰湿或痰热。
(3)午后或黄昏咳重,或夜间时咳嗽,咳轻少痰,多肺燥阴虚。
(4)夜卧咳嗽较剧,甚则久咳致喘,多为虚寒证。
4、辨痰量色味量:痰少者多属燥热、气火、阴虚。
痰多者常属湿痰、痰热、虚寒。
色:痰白而稀薄的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
痰白质粘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状的属虚、属寒。
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脓血相兼痰,为痰热瘀结成痈之候;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者为心肺阳虚,气不主血。
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者为痰热;味甜属痰湿,味咸属肾虚。
二、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
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
同时,须按本虚标实的主次酌情兼顾。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三、证治分类(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1)症状: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苔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3)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4)主方:三拗汤和止嗽散加减。
两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但前方以宣肺散寒为主,用于风寒闭肺;麻黄宣发肺气,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顺应了肺的生理功能,回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平喘之功,属中药配伍相使为用。
后方以疏风润肺为主,用于咳嗽迁延不愈或愈而复发。
方义分析:三拗汤中麻、杏、甘草重在宣肺散寒。
止嗽散中荆芥疏风解表,桔梗、白前升降肺气;紫菀、百部润肺止咳;桔梗、陈皮、甘草宣肺化痰利咽。
两方合用,尤适于风寒外束肌表,内郁肺气之咳嗽。
加减:胸闷、气急等肺气闭实之象不著,而外有表证者,可去麻黄之辛散,加荆芥、苏叶、生姜以疏风解表;若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川朴、茯苓以燥湿化痰;咳嗽迁延不已,加紫菀、百部温润降逆,避免过于温燥辛散伤肺;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加生石膏、桑皮、黄芩以解表清里或用麻杏石甘汤。
麻黄:石膏之比为1:2,首先石膏麻黄相配,既有相辅相成,又有相制相成。
原方石膏麻黄用量比例是二比一。
相辅相成指的它是分工,一个宣肺散表,一个清热(就是解肌透热),而麻黄又能宣肺,有表邪那透表,这是相辅相成。
相制相成,麻黄得到石膏使全方不至于过分温散,不会散之太过了。
得到石膏也可以不会助热,石膏得到麻黄不会过份凉遏,凉遏气机,这是它相制相成。
素有寒饮伏肺,除风寒表证外,尚有咳痰清稀、胸闷气促、舌苔白滑等,治宜疏散风寒,温化寒饮,小青龙汤加减。
小青龙汤分析:外寒里饮中成药包括:桂龙咳喘宁胶囊、杏苏止咳糖浆、通宣理肺丸等都是针对风寒咳嗽治疗的2、风热犯肺证(1)症状: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兼症: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苔脉: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2)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3)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4)主方:桑菊饮加减。
本方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咳嗽痰粘,咽干,微有身热者。
方义分析: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解表而清风热。
杏仁、桔梗、芦根、甘草——宣肺止咳,清热生津。
针对风热咳嗽,应注意药物的选择,剂量的轻重,避免滥用苦寒,以免冰伏邪气,损伤阳气,故治疗外感风热,宜辛扬宣散,清轻宣达,体现“ 治上焦如羽”的配方法度。
加减:肺热内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喜饮,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热邪上壅,咽痛,加射干、山豆根、挂金灯、赤芍清热利咽;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加南沙参、天花粉、芦根清热生津;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中成药:桑菊饮冲剂、麻杏止咳糖浆、蛇胆川贝枇杷露。
3、风燥伤肺证(1)症状: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
兼症: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苔脉: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2)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