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3 大气热力学
大气热力学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大气热力学是研究大气中能量转换、传输和平衡的学科,是大气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涉及地球大气层的热力学过程,包括辐射、对流、湍流等能量传输方式,以及大气中的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本报告将对大气热力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进行总结。
二、大气热力学的基本概念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即在一个孤立系统中,熵总是趋向于增加,系统总是向无序方向发展。
3. 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时,系统的熵达到最小值。
4. 状态方程:描述物质状态参量之间关系的方程,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饱和水汽压状态方程等。
5. 能量平衡:描述能量在大气中转换、传输和平衡的方程,如能量平衡方程、辐射平衡方程等。
三、大气热力学的主要理论1. 辐射理论:研究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辐射过程,以及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
2. 对流理论:研究大气中热量、水汽和动量的垂直传输过程。
3. 湍流理论:研究大气中湍流运动对能量、水汽和动量传输的影响。
4. 大气稳定性理论:研究大气垂直运动的热力学条件,以及大气稳定性和对流性降水的关系。
5. 大气环流理论:研究大气环流的形成、演变和能量传输过程。
四、大气热力学的研究方法1. 数值模拟:利用计算机模拟大气运动和热力学过程,如数值天气预报、气候模拟等。
2. 实验研究:通过地面观测、卫星遥感、气球观测等手段,获取大气热力学数据。
3. 理论分析:利用热力学、动力学等理论,对大气热力学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和解释。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大气热力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五、大气热力学在我国的应用1. 数值天气预报:利用大气热力学理论,建立数值预报模式,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气候变化研究:研究大气热力学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 大气热力学

假绝热过程和假相当温度 假绝热过程的特点:1。气块不再是 封闭体系;2。有物质质量交换;3。 有能量交换;4。有熵交换;。。。。 5。不再是可逆过程; 但是,这些交换量很小,可不考虑。 可近似地把这气块当作一个封闭体系。
假绝热过程和假相当温度
Z
C B
A
D
X
假绝热过程和假相当温度
C
D
假绝热过程和假相当位温
RT dT R dP C p dT dP dQ 0 P T Cp P
干絕熱過程和位溫 泊松方程
R
P P 0
0.288
干绝热温度的直减率
1。绝热直减率 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温度的降低值。 2。推导:主要假设 A。周围大气满足静力学方程; B。气块在运动中与周围大气保持力学和 热力学平衡状态。
大气层结稳定度
大气层结稳定度
大气层结稳定度
大气层结稳定度
气块在受到扰动后上升z高度后自身产生的加速度取 决于气块受到的合力。
1 p d g z dt
p p, ,
p p , , g z z
,
,
d 1 g , , ( g) g ( ) dt
Stable
条件不稳定
Conditional Instability • The condition for conditional instability is: – Γd> Γe> Γm • The unsaturated parcel will be cooler than then environment and will sink back to the ground • The saturated parcel will be warmer than the environment and will continue to ascend
(完整版)第5章大气热力学

cp
2020/8/18
在等压情况下,单位质量空气,温度升高一度所需要吸收
的热量称为定压比热 cp
这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在气象上的应用形式之二,也是常 用的热流量方程。
对于气块来说,此式表示气块从外界获得热量 或改变气块的外压强,都能使气块的温度发生改 变。
例如,在绝热过程中气块作上升运动时(dp<0) 则会引起气块的温度降低,作下降运动时(dp>0) 则会引起气块的温度增高。
2020/8/18
δQ= Cν dT+pdν
其中Cv是定容比热,v是比容 这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在气象上的应用形式之一,也 称为热流量方程。
2020/8/18
δQ= cν dT+pdν
ν=RT/p
pdν+νdp=RdT
δQ=(cν +R)dT-vdp
δQ=(cν +R)dT- RTdp/p
在等压情况下,dp=0
123(T0
Td 0 )(m)
即 Zc≈123(T0-Td0)米
(T0-Td0):地面的温度露点差; 即估算抬升凝结高度Zc是从T0按干绝热上升,与从 Td0按等饱和比湿线上升,两线的交点。 有时误差很大
2020/8/18
3 饱和湿空气的绝热过程
可逆湿绝热过程和假绝热过程 湿绝热垂直减温率
焚风 假相当位温和假湿球位温
pe z
eg
缺陷
a) 气块是封闭系统的假定不合实际情况 b) 环境大气静力平衡的假定实际上未考虑气块移动造 成的环境大气的运动,与实际不符。
2020/8/18
2 .2 大气中的干绝热过程
绝热过程:
系统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过程叫绝热过程。
干绝热过程:
第四章大气的热力学过程ppt课件

20
❖ 根据泊松方程,
T ( p )0.286 T 0 p0
❖ 即可得到位温的表达式
R
0.286
T10p 00cp T10p 00 T10p 00
❖ 下面对它作一些讨论:
❖ (1)位温与热力学第一定律:
❖ 对位温公式取对数微分:dln dlT ndln p
❖ 上式还可写成下面形式:
d精 选PdT PT T课件κdppdT TcR pdpp 21
精选PPT课件
8
❖ 对上式在(p 0 , T 0 )及( p , T )的范围内积分
T dT R P dp
T T 0
C p p P 0
TR p 1n 1n
T0 C p p0
R
T ( p )Cp
T0
p0
❖ 因为
R0.28J7/(gK)0.286 Cp 1.00J5/(gK)
❖则
T ( p )0.286 T 0 p0
精选PPT课件
16
❖ 由于 d q s dz
是气压和温度的函数,所以 m
不是常数,
而是气压和温度的函数 ,下表给出 m 在不同温度和气
压下的值
湿绝热直减率(℃/100m)
精选PPT课件
17
❖
由表可见,
随温度升高和气压减小而减小。
m
❖ 这是因为气温高时,饱和空气的水汽含量大,每降温
1℃,水汽的凝结量比气温低时多。例如,温度从20℃
气的减温率 =d,则整层大气位温必然相等。在对流
层内,一般情况下大气垂直减温率
<
d,所以有
z
0
即位温是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这些在讨论大气稳定
度时是重要的关系式 精选PPT课件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大气的热状况1.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依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2)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现象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②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逆温现象A.对流层气温随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出现逆温现象。
B.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无逆温→逆温生长→逆温层最厚→逆温减弱→逆温消失C.逆温现象,风力小,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污染更加严重。
④雾形成条件:空气中水汽充足;水汽遇冷凝结成水滴;凝结核充足;逆温现象,风力小。
(3)平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
②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高,适合飞机飞行。
③分布有臭氧层,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4)高层大气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此层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②分布有氧原子,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2.大气的热状况(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反射作用: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白天阴天气温低。
②吸收作用: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和CO2吸收红外线,O3、O吸收紫外线。
③散射作用:散射作用既有选择性有无选择性,可见光中的蓝光、紫光最易被散射,天空呈现为蓝色。
空气质量较差时,可见光都易被散射,天空呈现灰白色。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①一半以上的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②地面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低层大气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大气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夜晚阴天气温高。
④全天晴,日较差大,全天阴,日较差小。
⑤效率低和成本高:比常规能源在利用中效率低、成本高。
大气热力学

——气块法
气块法如何判定?
1、气块运动方程
任取单位体积气块,取铅直向上方向为正, 铅直方向上的运动方程为
ρ
dw dt
=
ρeg
−
ρg
dw= ρe −ρ g−−(3.6.1) dt ρ
根据状态方程,ρe
=
pe ReTe
,
ρ
=
p RmT
以及 p= pe、 Re ≈Rm
Γm
=
Γd
+
Lv cpd
⋅
drs dz
−
−
−(3.4.1)源自Γm < Γd三、假相当位温θse
dθ = dQ −−(3.3.9) θ cpT
1、定义:
Θse就是湿空气绝热上升至所含水汽全部 凝结脱落,所含潜热全部释放后,再按干 绝热过程下降到1000hPa时气块所具有的 温度
2、公式
θse
= θc
第四章 大气热力学基础
参考书: 沈春康. 大气热力学.北京:气象出版社,1983
大气中的热力过程
第四章 大气热力学基础
z 第一节 热流量方程 z 第二节 大气中的干绝热过程 z 第三节 大气中的湿绝热过程 z 第四节 T-lnp图 z 第五节 大气静力稳定度 z 第六节 绝热混合过程 z 第七节 等压冷却过程
内能改变量为du: 正号表示系统内能增加; 从外界吸热 dQ: 正号表示系统从外界吸热; 外界作功d w:正号表示外界对系统作功
du = dQ + dW − −(3.1.1)
返回
三、热流量方程
常温常压下空气块可看作理想气体,对于 单位质量的空气块,根据焦耳内能定律, 有
du= cvdT −−(3.1.2)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一.水(分)循环
❖ 虽然任何时刻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只占地球总水量 的很少一部分,但在一年内通过大气循环的绝对 水量是巨大的,体积足以复盖整个地球表面 100cm深的厚度。据估计,在北美,大气中通过 气流携带的水分比全部陆地上河流输送的水要多6 倍多。
水汽的空间分布
❖ 水汽绝大部分集中在对流层下半部,随高度 增加而急剧减少,水汽实际上随地区和季节 的差异有很大的变化。
3.水汽的分布特点
(1)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岁高度增加而明 显减少;
观测表明:在1.5-2.0KM高度上,水汽含 量已减少为地面的50%,至5KM高度处,只有 地面的10%,再向上就更少了。
Seville,西班牙 吐鲁番,新疆 Rivadavia,阿根廷
Tuguegarao,菲律宾 Vanda站
1942.6.21 -217
1889.1.16 187
1881.8.4 8 1975.7.13 1905.12.1 203 1 1912.4.29 22 1974.1.5 8
极端最低气温的世界记录为-88 3℃,它出现在1960年 8月24日南极洲的东方站;我国的极端最低气温为-52 3℃,出现在1969年2月13日黑龙江省的漠河站。
项:
Er E exp(Cr r)
E(1 Cr ) r
表7.1:Cr与温度T的关系
t℃
-20 -10 0 10 20
Cr(×10-7cm) 1.30 1.25 1.20 1.18 1.16
表7.2:水滴饱和水汽压与半径的关系(0℃)
r(cm) 5.8×10-8 10-7 10-6 10-5 10-4 10-3 Er/E 7.92 3.32 1.13 1.01 1.0012 1.0001
第3章大气热力学-PPT精选文档

第3章 大气热力学
3.1 热力学第一定律 3.2 干绝热过程和位温 3.3 湿绝热过程 3.4 假绝热和假相当位温 3.5 热力图简介和应用 3.6 大气层结稳定度 3.7 局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判断 3.8 大气中的逆温
思考题
第3章 大气热力学
3.1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气象中的应用
dU T、P α
dW=Pdα
RT dQ C dT dp p p
其中 R=287JK-1kg-1干空气比气体常数;
Cv=716JK-1kg-1干空气定容比热; Cp=1005JK-1kg-1干空气定压比热。 T0、P0 α0
第3章 大气热力学
3.1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气象中的应用
3.1.3 饱和湿空气的热力学第一定律
湿绝热直减率( s ):湿绝热过程中,气块温度随高度的递减率。 z dT s d s dz T、P z0 z 可证明: L dq s s d C P dz
s 特征:
I) s d ,故湿绝热线总在干绝热 线之右;
z0
dT T0
T0、P0
II)不是常数,是气温和气压的函数。
程,即这种状态变化过程中位温不再守衡。因此,需定义一个新物理
量,能在所有绝热过程中都守衡,即假相当位温。
第3章 大气热力学
3.4 假绝热过程和假相当位温
3.4.2 假相当位温:
未饱和湿空气块从A上升,按干 绝热直减率降温,至凝结高度B 后,继续上升至C,按湿绝热直减 率降温,期间全部水汽凝结并降落 离开气块,则当其从C按干绝热直 减率下降至1000hPa(D)具有的温 度,称为假相当位温。 假相当位温计算公式:
III)高温时,比湿大、凝结量多,故 s 小,低温时相反。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讲

经推导,得式(2.41)
m (
dTi L dqs )m d dZ CP dZ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第三节 大气的增温和冷却——空气的增温和冷却
气温的绝热变化 ——干绝热递减率和湿绝热递减率
湿绝热递减率的推导与数值
问题1:rm为什么总小于rd?rd和rm什么时候相差最大?为什么愈到高空rm愈接近rd?
平流变化:由于空气的移动所造成的某地温度的变化。
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联系的定性说明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课件》3周一

2021/7/9
6
湍流混合逆温:由于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而形成的逆温 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形成逆温
2021/7/9
7
下沉逆温:某层空气下沉,气压增大,厚度减小,这样气 层顶部下沉的距离比底部下沉的距离大,顶部绝热增温多, 形成逆温。
平流变化 垂直运动 非绝热加热
对于短期、大尺度天气过程,可以忽略垂直运动和非绝热加 热带来的温度变化
¶T ¶t
» -V iÑ2T
= V | -Ñ2T | cosa
α为风向与水平温度梯度之间的夹角
2021/7/9
5
逆温: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大气 层结稳定
造成逆温的条件有:辐射冷却、空气湍流混合、空气平流 冷却、空气下沉增温、锋面逆温
2021/7/9
10
气压梯度力:周围空气介质作用在空气块表面上压力的合力G
G = - 1 Ñp = - 1 (¶ p i + ¶ p j + ¶ p k)
r
r ¶x ¶y ¶z
水平方向
-
1
r
Ñh
p
垂直方向
- 1 ¶p
r ¶z
水平方向 - 1 ¶ p » - 1 Dp 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
r ¶n r Dn
上节课重点回顾: 1、假绝热过程及焚风的形成原理
2、大气稳定度的判定
d d
d
则 d w 0 不稳定 dt
则
dw 0 dt
中性
则 d w 0 稳定 dt
2021/7/9
d ' 0 dz d ' 0 dz d ' 0 dz
(完整版)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z z0 z
p' T、P
d '
dp dp' ' gdz
d
dT dz
RT Cp p
dp dz
z0
T0、P0
g 'RT g ' Cp p Cp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1 大气温度
二、 影响地面气温因子
➢ 水陆热力差异 (1)吸收、反射和透射率差异 (2)比热差异 (3)蒸发差异 ➢ 洋流 (1)暖流 (2)寒流 ➢ 高度
➢ 地理纬度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Ocean Currents
Copyright © 2013 Pearson Education, Inc.
3.1 大气温度
三、 全球海平面气温分布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1 大气温度
三、 全球海平面气温分布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Copyright © 2013 Pearson Education, Inc.
3.2 水分循环
一、 水分循环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蒸发 320
降水 284
蒸腾 60
降水 96
径流 36
下渗
R / Cp 0.288
上述方程称为泊松方程(Poisson),它反映了干绝热过程中气温 度和气压间变化关系。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4 绝热过程和绝热温度变化
一、 干绝热过程
干绝热直减率:干绝热过程中,气块温度随高度的递减率,用 d
表示。
d
dT dz
0.98C /100m
证明: dT RT dp
z
T
3.4 绝热过程和绝热温度变化
一、 干绝热过程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大气的热力学过程》课件

•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 大气的热力过程 • 大气的热力学过程 • 大气与地表之间的热量传输 • 大气中的水分循环 • 大气中的化学过程
0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组成
01
02
03
干洁空气
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约占大气总量的99.99% 。
水汽
大气中水汽的含量虽然很 少,但它们是天气变化的 重要因素。
详细描述
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包括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和修复,以及植物光合 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固定等。这些反应涉 及到许多不同的化学物质和复杂的反应机制
。
大气中的化学平衡
总结词
化学反应平衡、化学反应速率
详细描述
在大气中,许多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 态,即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 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此外, 化学反应速率也受到温度、压力、光 照等因素的影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热传导过程是指热量通过物质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和能量交 换进行传递的过程。在大气中,热传导主要发生在云、雾 等水汽凝结过程中,以及地表与大气之间的接触边界。这 种传导现象能够将热量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影响 大气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热辐射过程
总结词
描述热量如何通过电磁波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过程。
大气中的化学过程
大气中的气体成分
总结词
主要成分、次要成分、微量成分
详细描述
大气中的气体成分主要包括氮气(约78%)、氧气(约21%)、氩气(约1%)等主要 成分,以及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次要成分,还有微量成分如臭氧、一氧化碳、二
氧化氮等。
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
总结词
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光合作用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一章引论第一节气象学、气候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发展简史一. 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的大气圈。
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地点不在大气圈的笼罩之下;它又是如此之厚,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山峰能穿过大气层。
大气圈是人类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气象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气象学: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简介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气象学研究的基本内容:(1)把大气当作研究的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2)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换;(3)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4)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
2. 气候学及其研究的内容:天气和气候: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时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是指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气候学:研究气候形成、分布和变化的科学。
二. 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发展简史:1. 萌芽时期:时间:十六世纪中叶以前。
特点:由于人类活动和生产的需要,进行了一些零星的、局部的气象观测,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和经验,对某些天气现象做出了一定的解释。
这时期从学科性质上来讲,气象学与天文学是混在一起的,具有天象学的性质。
主要成就:2. 发展初期:时间: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
特点:气象学、气候学与天文学逐渐分离,成为独立的学科。
主要成就:3. 发展时期:时间:20世纪以来。
特点:摆脱了定性描述阶段,进入到定量试验阶段,从认识自然,逐步向预测自然、控制和盖在自然的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早期和近期两个阶段。
1)早期:20世纪的前50年气象学的重要进展:锋面学说;长波理论;降雨学说。
气候学的重要进展:气候分类;动力气候学;小气候研究。
大气热力学

由(2.14)知,当 Z0 0 时,大气上界为
Z
T0
多元大气与等温大气、均质大气的关系
(1)多元大气层与均质大气 多元大气压高公式(2.14)
z
z0
T0
[1 (
p p0
) A
]
当
A, z z0
T0 [1 ( p )]
p0
Rd T0 g
p0 p0
p
p0 p p0 g
p p0 0 g(z z0 );
(3.6)
P R* T RT
M
(3.2)
R*:universal gas constant(通用气体常数或 普适气体常数)
: density, unit: kg/m3
m: mass
R R* M
M: gram-molecular weight, unit: kg/mol
Gas constant
Character 3
Atmospheric Thermodynamics
大气热力学
§3.1 Gas Laws
一.State equation(状态方程)
• 1662年,爱尔兰人Robert Boyle的Boyle定律:VP-1 • 1787年,法国人A. Charles的Charles定律: VT • 同时代,Gay-Bussac定律: PT • 合并前三定律,可得联合气体定律:
观测表明,除了少数情况(如雷暴、龙 卷风等强对流天气)外,气块的铅直加速度 通常不超过0.001ms-2,比g约小一万倍,一般 可以忽略这个加速度,而近似认为气块在铅 直方向的受力处于平衡状态,称此时大气处 于静力平衡状态。
(3.17)
大气静力方程具有很高的精度(有强对流运动的 区域除外),在大气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气象学大气热力学

三.饱和湿空气的热力学第一定律
比湿:单位质量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 。
水汽质量 q 湿空气质量
饱和: q qs
单位质量湿空气中凝结(蒸发)的水汽量: dqs,即水汽质量的改变量为凝结(蒸发) 量。
单位质量水汽凝结成同温度下的液体放出 的热量—凝结潜热:L表达式见P62
dqs克的水汽凝结成水所放出的热量:
第三节 湿绝热过程
一.凝结高度(抬升凝结高度) h 1.定义
湿空气绝热上升达到饱和时的高度。 2.表达式
h 123(T0 Td 0 ) (3-21)P65 T0和Td0分别为抬升前气块的温度和露点。
二.湿绝热过程
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的两种情况: P64(a)(b)
1 . 定义 饱和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与外界没 有热量交换。
T ( P )0.288
T0
P0
当 p0 1000 hpa时
T0
有 : T (1000 )0.288
p
(3-11)
即为位温的表达式。
3.性质 (1)位温是气压和温度的函数。
(2)在干绝热过程中,θ=常数,
d
表示θ在干绝热过程中是守恒的。
(3)确定气块在干绝热过程中,γd线就 是等θ线。
气压一定,随温度上升,γs下降。
,
温度一定,随气压上升,γs 上升。
(递减率加大)
γs 线是湿绝热线,是曲线。
图 3-1
(3-1)
系统得(失)热量=系统内能的增加 (减少)+系统对外(内)做功
二.干空气的热力学第一定律
对于单位质量的干空气而言:
dQ CvdT Pd (3-2)
空气的状态方程求微分,代入(3-2)
得: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间、空间尺度)2.气象学发展历程:气象仪器、无线电报、无线电探空仪、遥感探测、自动气象站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情况1.大气组成:干洁空气(N2、O2、CO2、O3)、水分、悬浮杂质2.大气的垂直结构(温度、成分、电荷、大气垂直运动)a.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④主要大气现象发生在此层分层:贴地层、摩擦层、对流中层、对流上层、对流层顶b.平流层:①25km(臭氧层)以下,气温保持不变;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
(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热而使空气温度大大升高)②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③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平稳,适宜飞机航行。
c.中间层: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d.热层:气温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电离现象e.散逸层3. 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a.比湿: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与干空气的质量)的比值;b.露点:空气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气压一定时,露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高,露点高;实际大气中,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露点温度比气温低第三章辐射系统1.辐射通量及辐射通量密度定义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2.辐射规律(选择)a.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黑体吸收(放射)能力最强同一物体,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同一温度下也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
b.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物体温度越高,放射能力越强c.维恩位移定律: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着物体温度不断增高,最大辐射波长向短位移。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3.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光谱:可见光(50%)、红外区(43%)、紫外区(7%)◆太阳常数: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气象学与气候学—3 大气热力学

饱和水汽压等于水汽压,水汽开始
发生凝结,该高度称为抬升凝结高 zB 凝结高度 B
d
度(ZB)。
T0
T
3.3 湿绝热过程
3.3.2 湿绝热方程
对于湿绝热过程,dQ1=0, 因此,根据饱和湿空气热力学第一定律:
RT C p dT dp Ldqs p
整理可得
RT dp L dT dqs cp p cp
g z0
因此,判断某一气层是否稳定,即
判断某一运动的气块比周围空气轻还是
重,取决于气块温度与周围温度的对比。
3.6 大气层结稳定度
3.6.3 稳定度的判据
(1)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
T T0 d z T ' T0 z
z 0 z
d
(a)
T T ' ( d )z
z 0 z
a z0 T
T
c
稳定c
T T0
也可用假相当位温θse 来表 示饱和湿空气的稳定度。
3.6 大气层结稳定度
3.6.3 稳定度的判据
(3)大气稳定度三种情形
( S d b)
d S d S
(a)绝对不稳定
(b)条件性不稳定 (a)
dQ dQ1 dQ2
RT dQ Ldqs C p dT dp p
第3章 大气热力学
3.1 热力学第一定律
3.2 干绝热过程和位温
3.3 湿绝热过程 3.4 假绝热和假相当位温
3.5 热力图简介和应用
3.6 大气层结稳定度 3.7 局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判断 3.8 大气中的逆温
气体释放出的热量,其计算公式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2 干空气的热力学第一定律
对于单位质量的干空气,热力学第一定律为
dQ = CvdT + pdα
其中,α为干空气比容(m3/kg),即1g空气所占的体积。
利用干空气状态方程pα=RT,并考虑到Cv
+ R=Cp,则得到常用的干空气热力学第一定 律形式: 热量 dQ
dU=CVdT
T
α
P
dW=pdα
s
ZB B
为假相当位温。
假相当位温计算公式:
se Ae
Lq A C pTB
d
A TB
d
D
1000
图中C点唯一,即当全部水汽凝结并离 开气块时的高度,从C按 d 下降到D具有的 温度也唯一,因此,可根据线确定θse。
A se T3.4 假热过程和假相当位温3.4.3 假绝热过程的例子
3.2 干绝热过程和位温
3.2.3 干绝热温度直减率
d 干绝热过程中,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温度的降低值,称为干
绝热直减率。
dP CP dT RT 0 P P RT
dP' gdz
所以:
z
z 0 z
p' p
T、P
d
z0
T0、P0
dT g d 0.98C / 100m dz c p
dQ dQ1 dQ2
RT dQ Ldqs C p dT dp p
第3章 大气热力学
3.1 热力学第一定律
3.2 干绝热过程和位温
3.3 湿绝热过程 3.4 假绝热和假相当位温
3.5 热力图简介和应用
3.6 大气层结稳定度 3.7 局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判断 3.8 大气中的逆温
留在气块内,称作湿绝热过程 (Wet adiabatic process)。
• 饱和湿空气块绝热变化时,气块内部有发生水相变化且凝结物部分 或全部降落离开气块,称作假绝热过程 (Pseudo adiabatic process)。
3.2 干绝热过程和位温
3.2.2 干绝热方程
对于干绝热过程,dQ=0, 因此,干绝热方程为
z 0 z
(c) z0 T0
(c)绝对稳定
稳定度可以直接在T-InP图上进行判断,具体看状态曲线和层结 曲线的位置。 层结曲线:各观测高度上的温度连接成折线( 线); 状态曲线:气块本身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曲线( d或 s线 )。
3.6 大气层结稳定度
3.6.4 不稳定能量
概念:气层中可供单位质量空 气块上升运动的能量,用单位质量 空气块上升时合外力所作的功表示。
RT dQ C p dT dp p
Cv=0.716 J/(g· K),干空气定容比热;
Cp=1.005 J/(g· K),干空气定压比热。
其中
R=0.287 J/(g· K),干空气比气体常数;
T0 P0 α0
3.1.3 饱和湿空气的热力学第一定律
当湿空气达到饱和时,将发生部分水汽凝结,水汽凝结量为dqs克,释放潜热: dQ2 = -Ldqs 其中,L 为凝结潜热,指温度为t的单位质量水汽凝结成同温度
若T T ' , 则E 0,正不稳定能量 若T T , 则E 0,不稳定能量为零 若T T ' , 则E 0,负不稳定能量
3.6 大气层结稳定度
3.6.4 不稳定能量
不稳定能量可在温度-对数压力图上求得, 它等于状态曲线与温度层结曲线所包围面 积ΔS的Rd倍。
上述方程称为湿绝热方程,它反映了饱和湿空气在绝热情况下 温度的变化与气压和凝结潜热有关。
3.3 湿绝热过程
3.3.3 湿绝热直减率
湿绝热直减率( s ):湿绝热过程中,气块温度随高度的递减率。
dT s dz
可证明:
z
z 0 z
d
s
T、P
s d
s 特征:
L dqs CP dz
E Rd (T T ' )d ( ln p) Rd S
C p dT
RT dp 0 p
或
1 R dT dp T Cp p
从初始状态(T0,P0)到任意状态(T,P)积分,得
P T T0 0 P
R/Cp
R / C
p
0.288
上述方程称为泊松方程(Poisson),它反映了干绝热过程中气块 温度和气压间关系(泊松方程的意义)。
或压缩而引起。
空气与外界有热量交换,称为非绝热变化; 空气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称为绝热变化。
第3章 大气热力学
3.1 热力学第一定律
3.2 干绝热过程和位温
3.3 湿绝热过程 3.4 假绝热和假相当位温
3.5 热力图简介和应用
3.6 大气层结稳定度 3.7 局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判断 3.8 大气中的逆温
饱和水汽压等于水汽压,水汽开始
发生凝结,该高度称为抬升凝结高 zB 凝结高度 B
d
度(ZB)。
T0
T
3.3 湿绝热过程
3.3.2 湿绝热方程
对于湿绝热过程,dQ1=0, 因此,根据饱和湿空气热力学第一定律:
RT C p dT dp Ldqs p
整理可得
RT dp L dT dqs cp p cp
T
T0
T
3.2 干绝热过程和位温
3.2.3 干绝热温度直减率
干绝热线:在干绝热过程的高度(气压)、温度坐标系中, 将不同高度(气压)温度点连成的线。气块每上升(降低)100米, 温度约降低(升高)1 ℃。实际工作中 d 取1 ℃/100m。 ; 层结曲线:在实际的大气高度(气压)、温度坐标系中,将 不同高度(气压)温度点连成的线。 一般由实际观测资料来确
3.2 干绝热过程和位温
3.2.1 绝热过程
• 任一气块与外界之间无热量交换时的状态变化过程,叫做绝热过程
(Adiabatic process) 。
• 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块绝热变化时,气块内部没有发生水相变化,
称作干绝热过程 (Dry adiabatic process)。 • 饱和湿空气块绝热变化时,气块内部有发生水相变化且凝结物全部
合外力所作的功:
dw T T' dz g dz dt T' dw T T' g dt T
T ', '
z0+dz
T,
dp gdz p RT
dz=wdt z0
或 wdw RT T 'd ( ln p)
从z1到z2积分得:
p2 1 2 1 2 E w2 w1 Rd (T T ' )d ( ln p) p1 2 2
即这种状态变化过程中位温不再守衡。
因此,需定义一个新物理量,能在所有绝热过程中都守衡,即假相 当位温。
3.4 假绝热过程和假相当位温
3.4.2 假相当位温
未饱和湿空气块从A上升,按干绝热 直减率降温,至凝结高度B后,继续上升至 C,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期间全部水汽凝 结并降落离开气块,则当其从C按干绝热直 减率下降至1000hPa(D)具有的温度,称 -lnp C
3.3 湿绝热过程 3.4 假绝热和假相当位温
3.5 热力图简介和应用
3.6 大气层结稳定度 3.7 局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判断 3.8 大气中的逆温
3.6 大气层结稳定度
3.6.1 基本概念
大气层结:指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
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不稳定;
(c)
z0 于是
d d d
不稳定(a) 中性(b)
T
T
T
T0
稳定(c)
对于未饱和湿空气,可用位温 来表示。
3.6 大气层结稳定度
3.6.3 稳定度的判据
(2)饱和湿空气
S
S S S
不稳定a 中性b
z0
T0、P0
I) s d ,故湿绝热线总在干绝热线
之右;
II)不是常数,是气温和气压的函数。
s III)高温时,比湿大、凝结量多,故小,
低温时相反。
dT
dT T0
T
3.4 假绝热过程和假相当位温
3.4.1 假绝热过程
假绝热过程特点:未饱和湿空气块刚开始上升时,按干绝热直减 率降温,至凝结高度后,若继续上升,则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此时 发生水汽凝结,若凝结物部分或全部降落离开气快,则当其下降时, 将按干绝热直减率或介于干、湿绝热直减率之间的直减率升温,当其 回到原来高度时,温度将高于上升前的温度,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过程,
稳定; 中性。
z0+Δz z0
大气层
不稳定 稳定
稳定 z0-Δz 不稳定
3.6 大气层结稳定度
3.6.1 基本概念
大气层结稳定度表示大气层结的状态,与对流发展强弱有关。
可用来解释许多天气现象:
在稳定大气层结下,对流受到抑制:层状云、连续性降水、雾、
毛毛雨等; 在不稳定大气层结下,对流发展旺盛:积状云、阵性降水、雷 暴及冰雹等;
第3章 大气热力学
3.1 热力学第一定律
3.2 干绝热过程和位温
3.3 湿绝热过程 3.4 假绝热和假相当位温
3.5 热力图简介和应用
3.6 大气层结稳定度 3.7 局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判断 3.8 大气中的逆温
空气的温度变化,即内能变化,既可由空气与外界有热量
交换而引起;也可由外界压力的变化对空气作功,使空气膨胀
g z0
因此,判断某一气层是否稳定,即
判断某一运动的气块比周围空气轻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