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初期文学社团殊途同归的翻译活动
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翻译策略
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翻译策略探究摘要为中国文化史上造成巨大影响的是近代文学作品翻译潮流,尤其是以翻译小说作为繁荣。
我们说在翻译工作中的多项活动,例如对文本内容的删减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翻译作品的推出等方面都会受到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外部特定因素的限制与约束。
本文对近代文学作品翻译活动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当时的翻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近代文学作品翻译工作外部特定因素描述性分析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翻译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逐渐突破了过去的美学理念统治地位,将语言学转变为一种文化的反思。
近代文化批评与相关文化研究工作逐渐在西方学术领域中发展并崛起,随后上升为主导位置。
在我国翻译历程中,近代文学作品翻译过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影响至今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也是在当时提出来的。
在近几年,我国翻译领域对近代文学翻译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对近代文学翻译学者们的翻译目标、翻译主题与策略等方面的评论文章不断涌现,并且也相应提出这些翻译作品中出现的误译、删除等现象。
但是,在近几年人们对文学领域都出现了文化转移趋势,而作为跨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工作也不例外,在我国80年代初期呈现出文化转移的趋势。
本文探讨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我国近代文学作品翻译的规范情形,重新审视近代文学翻译存在的让原著本文内容更加适用于译语文化的情况,对其进行更加客观的描述性分析研究。
一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活动背景分析在中国翻译领域中大规模的译介活动分成三次:从公元2世纪中期一直到8世纪的佛经翻译工作,在明朝末期到清朝初期甚至到清朝末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的社科类文学翻译。
这三次翻译活动过程,都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文化引入了新鲜的血液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要是从翻译介质的品种、数量、读者层次、翻译文本质量等方面来说,前两次的翻译工作不能与第三次相比较。
在第三次翻译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是近代文学翻译工作,尤其是小说翻译活动的繁荣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翻译实践与现代白话文运动
近代以来, 中国传统文化全面陷入了合法性危 机, 儒家正统观念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 击。晚清政府派出许多留学生, 企图以国外先进的 文化来拯救中国落后的文化。 近代留学生对中国文 化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新文学运动的 几员大将都是由海外留学归来的, 白话文运动从文 学理论、 文体形式、 语言等各方面都对传统文学构 成了革命性的挑战。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 接受 西方资源不能没有中介, 因此, 近代以来的文化问 题明显地聚焦于 “ 翻译”上, 现代中国人的最早的 现代性体验也是与西方的生活语汇、科技术语、 文 学话语交融在一起的。 近代以来的思想界借助译介 与特殊的修辞方式言说了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从近代开始, 中国的翻译步入一个新阶段。从 北京、 上海、 !"#$ 年 京 师 同 文 馆 成 立 到 上 世 纪 初 , 广州、 南京、 福州等地建立起一批翻译机构, 并创办 了一些专门的翻译刊物,出现了严复、梁启超、 徐 寿、 林纾等著名翻译家。这些翻译家各自叙说了对
翻译实践与现代白话文 运 动
!曹而云
摘要: 本文探寻了中国近代至现代的译介在文化现代性追求中所发挥的功能。文章认为, 近代以来的思想 界借助译介与特殊的修辞方式言说了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五四”学人对现代文学及文化的独特想象是通过 “翻译” 来表述的, 翻译为文化的现代性提供了实践的基本例证, 同时为白话文构建了修辞话语; 现代白话对译 介而来的西方的新思想、 新观念提供了实用的载体。胡适等人凭借其理论话语、 经典制造、 翻译西方文学来生 产白话文学的合法性术语, 并由此建立起现代文学谱系。 关键词: 翻译; 想象; 现代文化; 现代白话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_许钧
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南京大学 许 钧 提要:本文从翻译活动的实践性出发,考察翻译活动的动态过程,认为翻译活动是翻译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文化背景中通过具体的语言转换而进行的一种目的十分明确的实践活动,它涉及众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文章从翻译的意愿、现实和道德三个层面,分析了影响翻译活动的多种因素,认为“要怎么译”、“能怎么译”和“该怎么译”是翻译活动中所必然面临的问题。
它们分属三个不同层面,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在进行翻译或翻译研究时应对之加以全面的观照与审视,辩证地处理好三个层面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 翻译,就其含义而言,有静态意义和动态意义之分,前者指翻译活动的结果,后者指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
对翻译的理论研究,自然应包括上述两个方面。
在以往的探讨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对翻译结果的评论,还是对翻译过程的剖析,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众多牵制、影响乃至决定翻译活动的内部要素或外部因素。
在《翻译层次论》中,笔者曾着力探索与分析翻译活动的内部要素,指出翻译在思维、语义与审美三个层次有着相对独立的活动内容、表现形式和规律,这些要素自身的特征与活动规律及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了翻译层次存在的客观性,进而揭示出任何翻译从本质上看都是一致的,但不同类型、不同目的的翻译具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并要受到不同层次的活动规律的约束(许钧,1992: 15)。
本文试图从意愿、现实与道德三个层面,对翻译活动中影响翻译主体的诸多因素进行宏观的考察与具体的分析,以有助于翻译主体在翻译中清醒地认识、把握好可能面对的各种关系与因素,克服顾此失彼的片面倾向,减少翻译活动的盲目性。
一、要怎么译——翻译的意愿层面翻译是人类的一项文化交流活动,它试图跨越不同话语传统,使各民族的思想与文化得以沟通与交流。
从某种角度说,翻译这项实践活动,是因人类思想与文化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开始便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为着满足某种意愿或需要而存在。
需要指出的是,翻译活动的目的对“翻译什么”与“为谁翻译”以及“为什么翻译”有着直接的影响,对翻译立场、翻译方法也有制约,通过对翻译目的与结果的对比分析或考察,往往可揭示出在翻译活动中客观上存在着译者难以自主的一些因素。
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的翻译活动
认为翻译艺术依赖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是译者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通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
2.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讨论翻译需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
3.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美。
4.提出“忠实”可分为四等,即“直译”、“死译”、“意译”、“胡译“。
赵景深(1902—1985):祖籍四川宜宾,生于浙江丽水。1922年秋任新民意报社文学副刊编辑,并任文学团 体绿波社社长,编过《微波》、《蚊纹》、《绿波周报》等刊物,并向郑振铎编 的《儿童世界》、《文学旬刊》投稿。1923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秋到湖南第一师范任 教。1925年回上海,任上海大学教授。1927年 任开明书店编辑,并主编《文学周报》。1930年开始任北新书局总编辑,直至1951年。1930 年还曾主编《现代文学》,并任复旦大学教授。1942年曾主编《戏曲》。解放后一直在复旦大学任教。1924年翻译了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火绒匣》、《白鹄》等,是较早把安徒生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的翻译家。以后还翻译了俄国作 家契诃夫、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
(一)提出了翻译西洋文学名著的两条方法:一是只译名家著作,不译第二流以下的著作,二是全用白话翻译。
(二)主张翻译应努力做到明白流畅。
(三)翻译文章时,译者有“三重责任”。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笔名语堂。福建龙溪人。从小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英语和西方语言学造诣很深。
《论翻译》: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翻译了托尔斯泰、果戈里、契诃夫等人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直接从俄文翻译俄国文学作品的译者之一。
……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这样的直译,应当用中国人口头上可以讲出来的白话来写。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浅谈中西翻译发展史及比较翻译,一种表达方式的转换过程。
无论中西都已有悠久历史。
在中国古代,翻译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有反舌、舌人、象胥等之说。
翻译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难以计数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5次高潮。
而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可分为六个高潮。
在中国第一次高潮约在公元25年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传入中国是从东汉桓帝年间安世高开始的,之后在中国又出现不同的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如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等。
这些代表人物对那时的翻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与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约公元前3世纪,主要以翻译圣经为主。
这些可能是因为区域、文化而致。
其次中国的翻译第二次高潮是明末清初的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
其中主要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为代表人物,此期间除徐、李二人在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上影响很大外。
一些外国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在翻译引进西学以及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次则是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在甲午战争之后,一部分满汉统治者和染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联合起来抵御外海,变法自强。
在此期间翻译受到很大重视,尤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主要代表。
其中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影响至今。
第四次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
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
五四运动开始了用白话文翻译的时代,其范围急剧扩大,有科技著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由小说扩展到诗歌、剧本、文艺理论的翻译,翻译作品开始为普通人接受。
第五次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
此期间,翻译理论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被完善,上面已经提及到西方翻译史的第一次高潮,下面我们就了解下西方的其他几次翻译高潮。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以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译为拉丁语。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茅盾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他在中
国近代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他的翻译工作,对于影响中
国现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茅盾从欧洲引进很多精彩的文学,
这些作品被称为“茅盾作品”。
其中有一些被认为具有深远意义,有
助于塑造中国的文学风格,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茅盾的翻译活动开始于1927年,他翻译的作品来自多种欧洲文学,包括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文学作品。
茅盾翻译的文学
作品展示了欧洲的多元文化,为中国提供了欧洲文学的多元文化知识,促进了中国文学和欧洲文学之间的交流。
从茅盾翻译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把欧洲文学带入中国,并在原作
基础上做出了大量的创新,使欧洲文学更容易被中国读者理解。
这对
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茅盾翻译的许多作品也都
是政治性质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主要着眼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不仅
仅是单纯翻译。
茅盾从其翻译作品中引入了欧洲文学的新想法,他刻苦钻研,采
取了独特的方法,以满足中国读者的实际需要,但同时又不能失去原
作的主题和精神。
他翻译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却
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茅盾,历史上著名的中国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活动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翻译任务宽泛,表现形式多样,影响深远,有助于将现代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促进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本文从“茅盾的翻译活动”的三方面:翻译的目的、翻译的形式和翻译的实践进行分析。
一是翻译的目的。
茅盾的翻译活动旨在对外国文学进行深入研究,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提高中国文学水平。
他曾说过:“学习外国文学,是为了理解外国史地,使我们可以以自己较高的水平去进行国际文学文化交流,以便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因此,他把翻译当做一种研究外国文学的途径,在翻译中探索中西文化的平衡之道,以此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二是翻译的形式。
茅盾的翻译活动只有最贴切地将外国文学译入中文,中国文学才能在国际上获得充分的认可。
他曾说:“一个文学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外国文学的消化和吸收,离不开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评论。
”因此,他对翻译的追求是以中西文化的共融为前提的。
他不仅把外国文学翻译出来,还以自己的评论激活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三是翻译的实践。
茅盾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翻译活动,使翻译活动的发展更加全面。
他不但自己翻译,还组织和指导学生翻译,甚至发起翻译比赛。
通过比赛,不仅提高了翻译水平,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们对翻译工作的热忱和信心。
同时,他也使翻译活动更加团队化,增强了翻译者之间的交流。
他不断推动翻译活动的发展,充分发挥翻译工作的重要作用,增进外国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总之,茅盾的翻译活动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及其与西方文学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结合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用中西文化的共融的方式激活文学的发展,使翻译活动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正是因为茅盾的翻译活动,中西文化开始融合,激发了中国文学发展的热潮,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舞台。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也给中华民族进行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而外国文学则像一缕清风,吹醒了中国的有志之士,而这些外国文学也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的现代文学产生影响。
标签:外国文学;翻译;中国现代文学在五四运动中,中国的有志之士希望通过学习西方、不断摸索适合的发展道路来挽救处于危急之中的中华民族,翻译外国文学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五四”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的文学也是人们研究的重中之重。
然而,这一时期翻译文学的研究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正处于我国翻译的第三次高潮,先进的知识分子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不仅使国人了解了西方,还直接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新文学的建设。
下面通过结合当时的翻译状况来分析一下外国文学翻译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1 外国文学翻译的概况在“五四”期间,各路知识分子纷纷做出了“思想救国”的尝试,由于我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思想的局限性,本身已无力担起挽救中华民族亡族灭种的命运,而先进的西方文化的渗透则能给人们一种思想上的启迪。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五四时期既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中国告别旧文学、倡导新文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倡导新文学,就需要学习西方。
这时候,翻译活动则显得异常重要,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目的,也是一种手段。
茅盾曾说过“我觉得翻译文学作品和创作一般的重要,而在尚未有成熟的‘人的文学’之邦像现在的我国,翻译尤为重要否则,将以何者疗救灵魂的贫乏,修补人性的缺陷呢?”(陈福康2000:73)。
从翻译的题材上看,“五四”时期与近代前几个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洋务运动时期,徐寿、李善兰、华蘅芳等知识分子所从事的翻译活动,大多出于晚清军事、外交的需要,对当时的文学贡献微乎其微;到了戊戌维新时期,在严复的率领下,维新派和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学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著作,详细阐述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近代翻译活动与文化交流
中国近代翻译活动与文化交流近代中国翻译活动对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西方文化的冲击让中国逐渐觉醒,翻译活动也成为了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
首先,中国近代翻译活动带动了思想启蒙运动。
19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诸多问题,如社会制度落后、科技水平低下等,此时西方的思想与文化开始影响中国。
中国的启蒙思想家通过翻译西方的著作,传播了西方现代思想的精髓,如康有为的《大义觉迷录》、梁启超的《新闻记者讲话录》等。
这些著作引发了一系列的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其次,中国近代翻译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对话。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家需要理解和解释西方文化背后的思想与价值观,然后再将其传达给中国读者。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单向的,同时也促使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互相了解与对比。
这种对比使中国人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文化特点,并且吸收西方文化中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部分。
第三,中国近代翻译活动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近代,翻译活动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元素。
诸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名著,在近代经过了新的翻译注释,使得外国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同时,西方文学的翻译也使中国读者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的瑰宝,如莎士比亚的戏剧、雨果的小说等。
翻译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也为中国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想与艺术的启示。
第四,中国近代翻译活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不仅仅在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还引进了大量的新的科学技术与理论。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基础,而翻译正是将这些新的理论带入到中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比如,近代中国翻译的科学著作为中国的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让中国在不久后就能够迎头赶上西方的科学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近代翻译活动对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近代翻译史
《四洲志》与《海国图志》
《四洲志》
是林则徐叫袁德辉根据 1836 年伦敦出版的 Cyclopaedia
of Geography( 《世界地理大全》 ) 翻译的,是当时中国
第一部介绍西方各国地理知识的译著。
《海国图志》 林则徐和魏源将《四洲志》和其他译本汇编为《海国 图志》,张之洞称之为中国知西政之始。此书对日本
文,法国的雨果、巴尔扎克、大小仲马,俄国的托尔斯泰,
挪威的易卜生,西班牙的塞万提斯。
▲
主要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伊索 寓言》《鲁滨逊漂流记》、《现身说法》、《贼史》、《凯 撒遗事》、《玉楼花劫》、《海外轩渠录》等。
周桂笙
▲
生平简介:周桂笙(1873-1936), 近代文学翻译家、小 说家。名树奎,字佳经,又字辛庵、新庵、惺庵、新 厂,号知新子等。江苏南汇(今属上海)人,幼年入 广方言馆学外语,上海中法学堂专攻法语,兼学英语。 他在近代中国翻译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据称是他 最早将西洋文学介绍到中国来,也是他最早使用白话 直译西洋文学,他在 1906 年组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翻译工作者的社团 “译书交通公会 ” ,并为之撰写了《宣 言》,申明了该会的宗旨,阐述了译书的重要性,提 出译者应该遵守的原则。
翻译成就
▲
最初他在《新小说》杂志发表小说译作,后任《月月 小说》译述编辑,专事西方小说翻译,以西方侦探小 说译介最勤,最早输入并确立 “ 侦探小说 ” 一词,又首创 以白话直译西方小说,并注重儿童读物译介。 译著有《毒蛇圈》、《八宝匣》、《失舟得舟》、 《左右敌》、《海底沉珠》、《红痣案》、《含冤花》 等多部小说。《一千零一夜》的欧洲译本是在上世纪 初被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个中译本的译者就是周桂笙。
浅谈早期的文学翻译.docx
浅谈早期的文学翻译一、序言在20XX年5月,中Y实验话剧院曾推出过以田汉的生平事迹为蓝本的大型话剧《狂飙》,事隔16年后的20XX年,由著名导演田沁鑫执导并携手XX戏剧学院师生复排的话剧《狂飙》让淡去的经典重现,将田汉这个真正的大艺术家推至聚光灯下,也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田汉个人成就和贡献的关注。
众所周知,田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剧作家,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编写者,此外,田汉还是一位翻译家。
田汉当年曾给友人宗白华去信,信中田汉雄心勃勃地有一个庞大的翻译介绍世界文学艺术精品给中国读者的计划,“今将以三四年之力独出二十种丛书,计为莎翁杰作集十种,近代小说及戏曲诗歌十种。
”[1]二、田汉早期的文学翻译田汉的文学翻译始于他在日本留学,其时田汉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并进了外语系学习英文。
通过日本的介绍,田汉开始认识欧洲现实主义的近代剧,看了许多翻译剧和新创作的剧目,并积极从事文学翻译,开始了他早期文学翻译的第一阶段。
在第一阶段,田汉的翻译重要事件有:1919年8月田汉翻译了诗歌《古战场》,并刊登在1919年第一卷第二期的《少年中国》杂志;1920年11月田汉翻译成功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独幕剧《莎乐美》。
如矛盾所言:“在中国早期戏剧界,《莎乐美》是第一部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有实质性借鉴的戏剧作品”[2];1921年6月田汉发表译作《哈姆雷特》第一幕一至三场;1922年6月田汉发表菊池宽的独幕剧译作《海之勇者》;1922年7月他又发表菊池宽的独幕剧《屋伤的狂人》;1922年8月田汉在回国前译成《罗密欧与朱丽叶》初稿。
相对于日本留学阶段田汉早期田汉文学翻译,从1922年9月回国至1930年是田汉早期文学翻译的又一阶段,这期间,田汉完成15篇(部)译作,主要有:1922年11月《哈孟雷特》单行版出版。
田汉翻译的《哈孟雷特》是“少年中国学会丛书”中的一种,由XX中华书局1922年11月初版,也是中国以完整剧本呈现的第一本白话汉译莎著。
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与翻译
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与翻译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翻译和传播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翻译和传播两个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发展。
一、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影响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流的方式,将中国现代文学带入国际舞台,为外国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在20世纪初,鲁迅的作品首次被翻译成英文,通过翻译的传播,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在国际上引起关注。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也通过翻译广泛传播,为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然而,翻译也面临着许多困难。
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翻译难以完美地表达原作的意境和风格。
一些独特的语言结构和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难以保留,甚至被错误地理解。
因此,翻译并不只是简单地将文字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是需要翻译者对原著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以传达作者的意图。
二、传播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影响传播渠道的广泛和多样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传统纸质媒体的基础上,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量的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在线阅读和传播。
网络文学的兴盛为更多的新锐作家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时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文学选择。
然而,传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由于信息过载和品质参差不齐,一些优秀的作品往往被埋没在大量的娱乐消遣中,导致文学的精品化和市场化变得困难。
此外,传播也会受到一些限制和审查,某些作品因为内容敏感而无法传播,这对于文学的多样性和自由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中国现代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中国现代文学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和学者的关注。
鲁迅、茅盾、丁玲等作家的作品通过翻译成英文等国际语言,进入国际市场,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角逐中,中国现代作家也开始有所发力,莫言、蒋捷等作家获得了该奖项,使中国现代文学在国际上的声誉大大提升。
然而,中国现代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还有待加强。
早期中西翻译史的异同
早期中西翻译史的异同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先秦时代对翻译活动的记载,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上刻着的几种不同文字,《圣经》中有关巴别塔的传说,都是上古时期不同语言间交际和翻译活动的印记。
将早期中西方翻译史的发展轨迹及其译学观念的演变过程放在一起比较时,我们很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部分。
一、口译活动多,笔译活动少,口译活动先于笔译活动。
简单来说有以下几点原因:(1)文字出现的时间较晚,社会组织发展的水平较低,对书面文件翻译的需求少。
(2)早期交通通讯不便,所以对外交流规模和影响力有限。
造成了笔译活动少于口译活动。
(3)统治阶层对外来文化持轻视态度。
认为外来文化比本土文化低一等,盲目自信,固步自封。
如《国语》中对“中国”之外的民族轻慢之态溢于言表,甚至称之为“禽兽”;戎狄来朝贡,正式见面前只有“舌人”来接待,敷衍。
(4)最根本的原因是本国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不对等。
经济是基础,意识形态是外交中的重要一环,经济和政治的不对等,从根本上阻断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正如古希腊文明辉煌灿烂,民主社会自然和谐,自然不会和只崇尚军事的罗马进行文化交流。
二、翻译以归化为主,符合赞助人体系要求。
中国在公元前528年时,楚国令尹鄂君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
在盛会上,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
一位懂楚语的越人给子皙翻译到:“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翻译诗歌。
西方在罗马帝国统治希腊时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安德罗尼柯。
他本是希腊人,再公元前250年左右,他翻译了荷马史诗《奥德赛》,译文采用的是罗马人熟悉的撒图尼乌斯诗歌体,翻译方法是尽量使用罗马化的拼写,如将希腊神袛宙斯译成罗马人熟悉的朱庇特,将希腊文的赫尔墨斯译成罗马人的信使墨丘利,将缪斯换成卡墨拉,等等。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第2章 中国翻译史简介
▪ 最要紧的是译得顺不顺
❖“信”“顺”之争的影响:
▪ 标志着翻译观念的多样化,而多样化意味着成熟。
抗战时期的文学翻译
❖上海:
▪ 成为战争时期中国翻译文学出版的一个中心
❖翻译对象:
▪ 欧美名家名作是上海文学翻译出版界的重点 ▪ 莎士比亚、契珂夫、罗曼·罗兰、波德莱尔、高尔基等
❖ 成员:
▪ 大多在国外留过学,懂多种外语,受浪漫主义以及唯美主义的影响 较深
❖ 翻译主张:
▪ 不赞成翻译的功利性 ▪ 强调翻译应有主观感情的投入 ▪ 创作远比翻译重要。
❖ “媒婆与处女”之争
▪ 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 ▪ 翻译与创作的关系 ▪ 翻译的目的 ▪ 直译、意译与歪译
左联的文学翻译
❖时间:
▪ 1930-1936
起点。
《新青年》 的文学翻译
❖ 《新青年》倡导:
▪ 译介西方文化和文学作品,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也掀起了文学翻译的热潮。
❖时间:
▪ 从1915年9月到1926年7月停刊
❖成果:
▪ 译介小说47部(篇),戏剧15部,诗歌195首。 ▪ 除欧美现实主义作品以外,《新青年》还把注意力转向
对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和俄国文学作品的译介。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 翻译活动,也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翻译 时期。
佛经翻译的草创期
❖时间:
▪ 西汉末年至西晋
❖译者:
▪ 西域来华的僧人,或迁居汉地的西域胡人的后裔
❖ 翻译方式:
▪ 译主口诵,合作者笔受(记录成文),共同完成
❖ 著名翻译家:
▪ 大月氏僧支谶 ▪ 安息(即波斯)人安世高 ▪ 月支人支娄迦谶(娄迦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初期文学社团殊途同归的翻译活动作者:左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9期摘要:中国“五四”前后涌现出了大量的文学社团,他们除了创作,还将翻译活动作为己任,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工作。
众多社团、流派、译者对翻译对象的选择见仁见智,各有侧重,总体上对从古至今的东西方文学都有涉猎,视野十分广阔。
本文选取“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未名社”三个文学团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虽然在翻译中有不同的特色和倾向,但他们的翻译活动却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殊途同归,为中国新文学、为翻译事业、为中华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现代翻译文学;文学社团;翻译活动;殊途同归作者简介:左芳,女,1978年出生,硕士研究生,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9--02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初期始于1915年新青年社止于1930年“左联”的成立。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前两次翻译高潮在范围、规模、翻译质量以及影响力上无法比拟的第三次翻译高潮。
五四运动推动了文学革命,也推进了翻译介绍研究外国文学的活动。
文学翻译是“五四”时期众多流派的共同行动。
出现了专门的文学团体、文学刊物以及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队伍。
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未名社、新月社、雨丝社等文学社团既从事文学研究创造,又从事翻译活动。
他们的翻译活动在译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和倾向,但翻译活动都为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引入新思想,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改革的新范本。
本文将通过比较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以及未名社来评介他们殊途同归的翻译活动。
一、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活动成立于1921年的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重要的翻译文学团体之一。
虽然其创立宗旨并不是进行翻译活动,但却以译介外国文学为其重要任务。
其成员包括文学家、翻译工作者一两百人,是我国早期翻译界的主力军。
主将茅盾、沈雁冰、周作人、郑振铎都是一边从事创作,一边从事翻译。
他们的翻译文本来自于法国、德国、俄国、日本、印度等国家。
从《安徒生童话》、《神曲》、莫泊桑小说都有涉及。
与其他的文学社团相比,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活动有其鲜明的特点和倾向。
首先,文学研究会的倾向是为人生而艺术。
所以其翻译文本大部分都是欧洲的现实主义作品,特别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据统计,“五四”以后八年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187部中,现实主义和俄国作家占绝大多数。
明末清初的翻译文本主要集中在大量西方科技著作。
后来,又转向至西方社会科学著作、政治小说的译介。
而文学研究会主张文学“为人生”,积极翻译现实主义作品无疑是其一大特色。
翻译作品很受广大读者欢迎,给“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注入了现实主义文学新思潮,对我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打开了“为人生而艺术”的新局面。
其次,文学研究会重视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
《小说月报》出版了“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号,系统翻译介绍了被压迫民族如波兰、捷克、芬兰等国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学作品。
其刊首指出:“凡是地球上的民族都一样是大地母亲的儿子;没有一个应该特别强些,没有一个配自称为‘娇子’,所以一切民族的精神的结晶都应该视为珍宝,视为人类全体共有的珍宝,而况在艺术的天地内是不分贵贱的,不分尊卑的。
”1二、创造社的翻译活动与文学研究会同一年(1921)成立的创造社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另一个重要团体。
其主要成员成仿吾、郁达夫、郭沫若等和胡适、鲁迅、茅盾等对于文学创作和翻译活动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他们以创造为标语,建设新文学,清算新文学阵营内的投机分子和投机的粗制滥造、粗翻滥译为宗旨,翻译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理论等各种著作,介绍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各种文学思潮。
尝试翻译莎士比亚作品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不同于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而艺术”的翻译活动,创造社最鲜明的特点是主要翻译具有“创造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用专刊“雪莱纪念号”来介绍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和作家,他们的翻译活动具有创造和反抗的精神。
特别是主将郭沫若翻译了的《雪莱诗选》,成仿吾翻译歌德的《少年与磨坊的小溪》等,都是具有强烈反抗性和号召力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翻译者们还将这种创造精神应用于他们的翻译实践中,强调“用灵敏的感受力与悟性将原诗的生命捉住,使诗人成为自己,自己成为诗人”。
这种翻译活动,不仅为中国新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为文学创作带来了“创造”、“创新”的精神,也是对文学翻译实践新的探索。
三、未名社的翻译活动1925年成立的未名社被鲁迅称为“一个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小团体”。
它是一个以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为己任的翻译文学团体,在当时已具有了专业翻译队伍的头衔。
其成员主要是翻译文学工作者,以翻译为主要成就。
未名社成员不多,但他们的翻译具有革命性的特点,其创始人鲁迅翻译日本作家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及主将李霁野翻译俄国作家安特莱夫的《往星中》说明了未名社“批评社会”“批评文明”的宗旨。
鲁迅先生曾评论他的这部译作:“中国现在并无‘取乱侮亡’的雄心,我也不觉得负有刺探别国弱点的使命,所以正无须致力于此。
但当我旁观他鞭责自己时,仿佛痛楚到了我的身上了,后来却又霍然,宛如服了一帖凉药。
生在陈腐的古国的人们,倘不是洪福齐天,将来要得内务部的褒扬的,大抵总觉到一种肿痛,有如生着未破的疮。
未尝生过疮的,生而未尝割治的,大概都不会知道;否则,就明白一割的创痛,比未割的肿痛要快活得多。
这就是所谓“痛快”罢?我就是想借此先将那肿痛提醒,而后将这“痛快” 分给同病的人们。
”2由此可见,未名社的翻译文本主要是具有讽刺力量的,揭露社会黑暗的文学作品,翻译者们的翻译目的就是想借作品来讽刺黑暗的中国,激起人们的不满和反抗。
再加上翻译者们的翻译活动是在政治迫害、白色恐怖的环境中进行,更显出未名社的不同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这种“战斗”的精神,标志着具有战斗力的,已翻译为己任的翻译新军的形成。
四、翻译活动的殊途同归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五四”运动后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未名社对翻译对象的选择见仁见智,各有侧重。
时间跨度上来讲,翻译文本从希腊神话、伊索寓言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延伸到一战后的俄苏赤色文学;从国家、民族来讲,从强势的英美国家文学到弱势的波兰、捷克文学;从文本流派来讲,从现实主义文学到浪漫主义文学。
但是,无论是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而艺术”的对现实主义作品包括弱小民族的翻译,还是为“艺术而艺术”、为“创造”、为“创新”的浪漫主义作品的翻译,以及未名社肩负“战斗”精神和使命的在白色恐怖下对于揭露社会黑暗的讽刺作品的翻译,这些在“新文化运动”前后诞生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新生力量,尽管社团之间围绕翻译活动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论争,但他们的翻译活动在中国历史上对于翻译事业、文学创作、时代发展都留下了永恒的篇章。
首先,文学社团的翻译活动开拓了中国翻译事业的新局面。
文学社团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翻译高潮的生力军。
特别是未名社的成立,标志着以翻译为己任的翻译文学社团的出现。
他们的翻译活动,开辟了文学翻译的新领域,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文学开拓了翻译介绍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开拓了翻译介绍被压迫民族文学的道路,创造社则开拓了浪漫主义文学翻译介绍的道路,未名社的翻译则开拓了以翻译为革命武器进行批判、启迪和反抗的翻译实践探索的道路。
各种社团的论争更是开辟了翻译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战场,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论战涉及到翻译文本选择、翻译原则标准等问题,他们的论战有利于翻译理论的百花齐放、日趋完善。
特别是创造社的“创新”精神的翻译实践更是对文学翻译活动的既忠于原文又具有创造性的翻译原则的新的探索。
其次,中国的新文学因为他们的翻译活动注入了新的元素,不同的文学流派和创作风格也在合作与竞争中迅速形成并得到发展。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创作思想内容以及艺术构思和表现方法上都因从翻译文学中吸收了营养之后而更加丰富,中国文学逐步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一成就与他们翻译活动的目的相吻合。
文学研究会从一开始就强调要译述西洋小说,介绍世界文学潮流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进之方法。
所以他们的翻译实实在在地给新文学以新的文学思想和观念,给新文学作家以示范、启迪和推动。
创造社的宗旨就是以“创造”为标语,建设新文学,通过翻译介绍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未来派、表现派各种文艺思潮。
成仿吾翻译时使自己成为诗人,翻译时从诗人那得着灵感,乘兴突出新颖的诗,正是体现了翻译活动对于文学创作之影响。
最后,文学团体史无前例的翻译活动也体现出了特定历史时期民族文化心理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取向,对于时代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对于弱势民族文化的翻译,对于现实主义作品、浪漫主义作品、在白色恐怖中对于揭露黑暗、启迪人性的作品的翻译都是中华民族渴望平等自由、追求正义公平、敢于创新挑战、勇于战斗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为中国的文化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为建设新文化、传播新思想、推动时代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释:[1]《小说月报》第12卷第10期。
[2]《鲁迅全集》第10卷,人们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43页。
参考文献:[1]《鲁迅全集》第10卷,人们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孟昭毅、李载道,中国翻译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咸立强,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论争缘起研究的回顾与重探【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2009年第一期。
[4]唐驶.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熊辉,从伦理学批评的角度重审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翻译论争【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月第41卷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