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内好:新颖的赵树理文学
重评赵树理
• 2、对民间说书传统以及对明清章回小说传
统的继承。 • 口语化的语言 • 讲故事 评书的影响 章回小说传统
赵树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 3、温柔敦厚的传统审美风格。 • 竹内好:“现代文学和人民文学之 间有一种媒介关系,更明确地说 , 一种 是矛盾的文学;一种是赵树理的文学, 在赵树理的文学中,既包含了现代文学, 同时又超越了现代文学,至少又这种可 能性,这就是赵树理的新颖性。
• 80年代对赵树理的评价,主要有两点:
• 一是问题小说的服膺政治的倾向。
• 二是工农兵文学的反智倾向。
一是问题小说的服膺政治的倾向。
• 赵树理小说与政治保持疏离的原因:
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对写作的真诚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赵树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 1、评判认为以忠奸、格。
• ⑴宽容、诙谐、轻松、幽默的叙述语言。 • ⑵妙趣横生的故事结构。 • ⑶评书特有的讽刺效果。
• 4、对中国戏谑文学的继承。 • 《水浒传》、 《三侠五义》
二、工农兵文艺的反智倾向
赵树理认为:知识分子不能启蒙和 拯救农民。 焦点
鲁迅
赵树理
精神创伤
物质贫困
介绍五部赵树理的作品
介绍五部赵树理的作品
以下是五部赵树理的作品:
《小二黑结婚》:讲述了一段关于乡村中两位年轻人小二黑和小芹的恋爱故事。
通过描绘两人的恋情和家庭的反对,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传统观念和习俗。
《李有才板话》:这部作品以板话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农村中贫苦农民李有才的故事。
通过李有才与其他农民的互动,揭示了农村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
《李家庄的变迁》:这部小说以李家庄为背景,描绘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变革。
通过讲述李家庄的兴衰史,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历史变革和人民的生活变迁。
《福贵》:这是一部以福贵为主人公的小说,讲述了福贵一家在贫困中挣扎求生的故事。
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不公。
《锻炼锻炼》:这部小说以两位农村妇女——吃不饱和大能人为主题,通过对她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中的人性和社会现象。
以上作品都是赵树理的代表作,它们以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展现了赵树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念。
赵树理
赵树理方向:在解放区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赵树理被解释为一种新型的 文学方向的代表,是能体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 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由于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病 始终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 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有重大影响。
3.成功地描写了各类不同思想性格的农民形象。(他一面热情讴歌了小二黑和小芹这 样的新型农民的典型代表,赞美他们的新思想、新品质,同时又着力刻画了象二诸葛、 三仙姑这样一些暂时还愚昧落后但已经开始走向转变的农民代表。)
赵树理小说的整体思想艺术特征:
1、塑造了一系列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2、农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评述体的叙事结构,
二诸葛的形象
1.思想落后,封建迷信。(不管干什么都要看一看阴阳八卦,黄道黑道) 2.胆小怕事,奴性心理。(让区长“恩典恩典“) 3.落后的封建家长观。(包办婚姻) 4.关爱儿子,善良质朴。(救难民的女儿,儿子被抓后吃不下饭)
三仙姑的形象
1.装神弄鬼,骗人财物,(米烂了,跳大神) 2.好逸恶劳,作风不正,(不符合她的年纪的打扮) 3.心理扭曲,自私冷漠,(嫉妒女儿,反对她的婚姻) 4.落后封建,(见到区长就哭天喊地)
《小二黑结婚》的艺术特色
一、问题小说,揭露农村存在 的问题。 二、强烈的政治色彩,注意为政治和中心工作服务。 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三仙姑和二诸葛的神婆行为深刻揭示了封建的迷信
思想,以及文中农民对于金旺兄弟的所作所为采取敢怒不敢言的态度也 反映 了农民思想的弊端 四、叙事,写人都用白描手法,以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性格。 五、语言的口语化,通俗易懂,平易朴实,生动风趣,在语言的使用上十分 注意地方 色彩 和乡土风味。
浅析赵树理“大众化”文学创作的得与失
浅析赵树理“大众化”文学创作的得与失摘要1943年《小二黑结婚》出版,赵树理,这棵“原野里成长起来的大树子”[1]带着他所特有的,底层泥土的芬芳传遍了华夏大地。
赵树理的成功源自于他多年的底层社会经验与知识分子所拥有的社会责任感。
他立志为广大农民服务,摒弃了“五四”以来新文学过度欧化这一弊端,立足于传统文学与民间实践,创立了风格鲜明,目的明确的“山药蛋派”而赵树理也因其作品的朴实,真诚及深刻的现实反应在中国文艺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赵树理的生平与经历写作,发掘出赵树理所特有的立志“文摊”的大众化文学之路,之后以此为基石通过赵树理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及与同时代同类作品的对比,结合多位评论家的观点分析了大众文学为赵树理带来的得与失。
也希望可以借此为当代立志走文学大众化之路的同志提供一些有益的分析与观点。
关键词:赵树理;文艺大众化;“得与失”。
Abstract1943 "handsome young man" was published, Zhao Shuli, the tree "wilderness where trees grow up child" [1] with his unique, spread the fragrance of the soil underlying the land of China. Zhao Shuli's success comes from his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of the underlying social elements hav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e aspires to serve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abandoned since "54" over the Europeanization of the drawbacks of the new literature, based on traditional folk literature and practice, the creation of a distinctive style, purposeful "Potato pie" and also because of the work of Zhao Shuli simple, sincere and profound practical response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left their indelible mark. Firstly, by analyzing the experience of Zhao Shuli's life and writing, to explore the road to the popular literature of Zhao Shuli unique determined "Man Tan", followed by Zhao Shuli as a cornerstone of a specific literary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ith similar contemporary works, combined Many critics view the analysis of the popular literature of Zhao Shuli bring gains and losses. I hope you can take some useful analysis and views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determined to take the road to the popular gay.Keywords: Zhao Shuli; Popularization of Arts; 'gain and loss. "摘要 (i)Abstract ....................................................................................................................................... i i 绪论 (1)1 立志文摊,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之路 (2)1.1 农民与知识分子相符相成的人生构成 (2)1.1.1 农民赵树理 (2)1.1.2 知识分子赵树理 (2)1.2 赵树理与传统文学 (3)1.2.1 “欧化”的五四新文学 (3)1.2.2 赵树理对传统小说的理性回归 (4)2 赵树理的艺术贡献 (5)2.1 故事结构 (5)2.2 语言形式 (5)3 赵树理的艺术缺憾 (6)3.1 文艺不应从属于政治 (6)3.2 “只是农村,只是所见” (6)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当今社会,文学作品空前繁荣,各类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同时互联网平台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推进了文学作品的产出与阅读,但繁荣背后所隐藏的是文学作品质量下降,大量低俗,思想内涵低下的作品充斥市场,社会大众的阅读倾向也多偏于这类不甚“费脑”的文学作品。
《小二黑结婚》剖析
《小二黑结婚》这节课上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
大家都知道,随着近年来四五十年代文学研究的热潮,赵树理渐渐被大家所熟悉。
因为在以往的文学史体系中,我们总是站在“五四”以后的现代文学这样一个框架来谈论所谓走“民族化、大众化”道路的作家。
在谈论四十年代解放区作家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把像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这样的作品简单当作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产物,去研究它是如何回应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类政治文本,去分析它如何适应了战争背景之下的文化动员的策略的需要。
在这样的情形下,《小二黑结婚》这样的文本就被看作是与新文学/现代文学的趣味相违背的文化产品,它的文学性经常会被质疑,会被认为价值并不是太大,它在文学的创作方法、叙事策略、人物形象塑造、主题的展开方面,也会被批评为是乏善可陈的。
这是我们常用的一个逻辑。
近年来,随着四五十年代文学研究热的兴起,对《小二黑结婚》这类作品的研究视野、资源和范式有了很大的扩展。
我们会带着一个对“五四”现代文学基本样式的反省来进入到对《小二黑结婚》这样的文本解读中。
我们会认为,五四以来的文学传统更多是受到欧化的文学样式的影响的,它的想象力、它的创造性以及它和市场、大众的关系是有问题的。
因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这个现代性追求被看作是有问题的,《小二黑结婚》它的本土性、它的民间性,它和中国传统文学之间是如何起到一个承袭又有创新的扩展的,这样的努力就受到了大家的重视。
这是第一点。
《小二黑结婚》第二点受到重视的地方就是,五四的现代文学的传统是一个启蒙的传统,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之间永远处在一个对立、紧张的关系格局中。
有关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在整个20 世纪一直都没有很好的处理,直到当代文学、80 年代的文学这个问题依然存在着。
而当我们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重新去反省知识分子的形象、使命,重新来定位人民大众在历史中间的作用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原来建立在启蒙观念之下的现代文学本身也就有问题的。
现当代文学专题(2)参考资料一赵树理的小说
现当代文学专题(2)参考资料一: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是最受中国农民欢迎的作家之一。
1931年开始发表通俗文艺作品,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他指明了方向,发表了最能体现这一讲话精神的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报话》,从此名声大振,成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崛起的新型作家的代表。
以后又发表了短篇小说《地板》、《小经理》、《福贵》、《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了长篇小说《三里湾》,长篇评书体小说《灵泉洞》(上)及短篇小说多篇。
近年又有《赵树理文集》及《赵树理文集读编》问世。
《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是建国前赵树理小说的代表作。
《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和落后家长的重重束缚,终于结为美满夫妻的故事。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农民中的落后人物的形象。
二诸葛胆小怕事、落后迷信,极力想维护家长制的权威,顽固地反对儿子小二黑与小芹自由恋爱结婚。
三仙姑本是一个好逸恶劳、作风不正的妇女,不仅忌妒女儿小芹的幸福婚姻,而且还贪财出卖女儿。
赵树理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农村小生产者精神的落后、陈腐,说明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确实是势在必行。
小二黑和小芹是年轻的进步力量的代表,他们争取婚姻的斗争,展示了新生事物一定要战胜旧事物的历史大趋势。
《小二黑结婚》热情地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巨大力量,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的重大变化,积极地扶持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
《小二黑结婚》的出现,是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坛发生彻底变化的报春花。
如果说《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表现小世界的代表作,那么,《李有才板话》就是表现大世界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准确真实的描写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农村“政治生活的横断面”,反映了农村各阶层人物的心理变动,赢得了“反映农村斗争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的赞誉。
赵树理小说的现代性本土转化
赵树理小说的现代性本土转化郭文元(1.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兰州 730070;2.天水师范学院 文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提要: 无论是40—70年代,还是80年代至今,对赵树理小说评价的差异主要源自于对文学“现代性”的不同理解。
赵树理小说反映出的现代性问题并不单是五四文学现代性中的问题,也不单是毛泽东《讲话》影响下的解放区文学、50—60年代当代文学现代性中的问题,而应是中国小说现代转变中的现代性问题。
赵树理小说是在对中国小说艺术传统资源的现代择取和转化中,在对五四启蒙价值的继承和在对农民现实生存问题的关注、对乡村本位价值立场的坚守中,实现了中国小说的现代性本土转化。
关键词: 赵树理小说;现代性;本土;转化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10)01-0042-0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小说显得很是异样,陈思和先生言“赵树理是`五四'以来新文学传统的异端”[1]。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对赵树理小说的评价就极为不同,80年代以来一些批评者认为赵树理小说是毛泽东时代的典范作品,缺乏现代品性①,一些批评者认为赵树理小说具有“民间”的、“反现代的现代”特点②。
到21世纪,有学者以赵树理小说为对象来反思“十七年”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的现代性③。
本文试图在中国小说现代转变的框架中对赵树理小说的“现代性”再做一讨论。
一、多元的文学现代性无论是40—70年代还是80年代至今,对赵树理小说评价的差异主要源自于对文学“现代性”的不同理解。
对此问题,贺桂梅在《赵树理文学的现代性问题》中,考察了50年代日本学者洲之内彻与竹内好有关赵树理文学现代性内涵的争辩,提醒批评者要注意文学现代性的评判标准及其内涵的歧义。
洲之内彻认为文学的西化是世界文学现代化的“宿命”,竹内好认为东方的反抗有可能超越这种“宿命”并产生出非西方的东西。
在这样不同的文学现代性观念下,洲之内彻认为赵树理小说缺乏现代小说创作的基本方法———心理主义;而竹内好认为赵树理的小说正是“自觉从现代文学中摆脱出来”的人民文学。
赵树理
1965---1966 1965年春至1966年夏,赵树理在晋城任副书 记。工作中他发现学毛著学大寨都有形式主义的 倾向,提出了要讲究实效,不图虚名的主张。 1966年春,全国人民都在学习兰考县委书记 的好榜样—焦裕禄。赵树理亲自到兰考体验生活, 回晋城后,着手创作《焦裕禄》剧本,只写了三 场,就被打成“黑帮”揪出来了。
中国著名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文学的创始人。
生平经历 文革期间 个人生活 文学作品 山药蛋派 创作风格 社会影响
人生经历
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 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 苦农民家庭,1925年夏考入 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开 始写新诗和小说。1937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 解放后先后在《工人日报》 《说说唱唱》《曲艺》《人 民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 年回山西晋城工作。文革期 间遭到残酷迫害,于1970年9 月23日含冤去世。
山药蛋派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个小说流派“山药蛋 派”。这个流派以作家赵树理为代表,其作品具 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 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 “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文学成就被称 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 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 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 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 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 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解放后,赵树理有固定的工资,有源源不断 的稿费,仅《三里湾》一书,赵树理收到上万 元的稿费,加上国外出版机构汇来的外汇,使 他有些不安,最终决定不再拿国家的工资。 生活上富裕了,然而,他仍然改变不了自 己的生活习惯,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都在下乡, 与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妻子、儿女 们总是离多聚少。
文摊文学家赵树理及其创作
他说:“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 字人读,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人听的。” 他在抗日 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创作的重要作品,显现出鲜明的 民间本色。 《小二黑结婚》把一个藏污纳垢的民间社会文化历 历在目地展现了出来。(既有小二黑、小芹这样纯洁 正直、追求自主婚姻的一代新人,又有金旺、兴旺这 样一些混入革命政府仗势欺人的地痞流氓,还有二诸 葛、三仙姑这样封建迷信、倚老卖老的保守农民)而 《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等却描述了农民在土 改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态和遭遇的尴尬事件。 (村长闫恒元 、侄儿闫喜富横行乡里,无恶不作 , 老槐底下的 “老字辈”“小字辈”们 的忍气吞声。李 有才等富有反抗精神的农民土改到来时的欣喜。)
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 小摊子。因为那些欧化的长句子,干枯而深奥的叙 述,各种古怪的表现形式和毫无生活内容的作品, 在农村农民中间根本没有市场。 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 “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 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去夺 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作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 就是我的志愿。 我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 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要写的 主题。
二、文摊文学家赵树理
(一)赵树理民间文化立场的确立 赵树理,1906年生于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 农家庭,三世单传,祖上曾出过举人,加上他幼时 聪明过人,祖父对其寄予厚望,取乳名为“得意”, 私塾启蒙时取大名为“树礼”。树理,是其从事写 作后自改的名字。 幼时的赵树理深受民间文化和古典文化的熏陶, 读私塾,随祖父、父亲学习戏曲、算卦、江湖医术、 听评书,读古典小说。逐渐精通并迷恋上民间广博 的文化传统,为其以后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形成了坚定的民间文学立场。
重读竹内好:中国道路如何成为“作为方法的亚洲”
重读竹内好:中国道路如何成为“作为方法的亚洲”
何鹏举
【期刊名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6)001
【摘要】竹内好提出了“作为方法的亚洲”的命题,其目的在于创造真正属于人类的普遍文明.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观察与研究,恰恰是基于这一需要而进行的.他认为中国革命道路是一条充满“抵抗”、体现“回心”的现代化之路.他提出了“根据地理论”,集中总结了实现由弱到强的价值转化的革命过程.而从根据地培养出的人民民主的传统,也被他认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成果.随着革命概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扩大,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张力也逐渐明显,竹内好虽然忠于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解,却最终因此没能在中国革命道路中找到完整的关于“作为方法的亚洲”的答案.不过,他提出的中国革命道路所具有的价值转化的思想内涵,则可以成为进一步思考中国道路的新契机.
【总页数】7页(P50-56)
【作者】何鹏举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2
【相关文献】
1.“竹内好”之于“我们”——读竹内好的《近代的超克》 [J], 王大可
2.无力感、文学与现代性——重读竹内好《何谓近代》 [J], 王钦
3.无力感、文学与现代性--重读竹内好《何谓近代》 [J], 王钦
4.一种新的长篇小说的写法——竹内好“作为方法的亚洲”视野下的赵树理小说研究 [J], 张黎
5.从“竹内周作人”到“竹内鲁迅”——周作人与北京留学时代的竹内好 [J], 刘婉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赵树理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三、《李有才板话》
1、内容
描写阎家山农民与地主阎 恒元及其爪牙之间围绕着村 政权的改造和减租减息而展 开的斗争。此小说得到更高 评价,被誉为“解放区文艺 代表之作”。被指定为整风 学习、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 的干部必读材料。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2、小说主要有三类人物:
主人公李有才 地主阎恒元和他的亲族爪牙 “小”字辈人物。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1)地主阶级的残酷和狡诈。 《李家庄的变迁》中的地主李如珍:用血腥的屠 杀镇压农民的反抗。 《李有才板话》中的地主閻恒元:用隐蔽的手段 保护自己、阻挠农民的翻身。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2)农民精神上的封建主义负担和狭隘的目光。 《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 《李有才板话》中的老秦 《传家宝》中的婆婆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孟繁华《反城市文化的现代化悖论》
“在细致地阅读这类作品后我们发现,在 艺术表现上,它们都沿袭了中国古典戏剧的 才子佳人的结构模式,不同的是豪门贵族或 书香门第的情节背景代之以普通的农家小院, 小姐相公代之以活泼朗健的乡村青年。„„ 这是新时代的才子佳人,„„一曲‘清粼粼 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将佳人对才子的渴 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对恋人终成眷属,实 现了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员结局。”
赵树理
地道本色的新“农民作家”
关于赵树理
在现代文学诸多杰出的作家 中,赵树理是非常特殊的一位。 他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 土生土长的作家,有着地道的农民气质,能自然 自在地写出真正为农民所欢迎的通俗乡土小说, 他成功地开创了大众化的创作风尚,代表了40年 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南阳理工学院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竹内好
竹内好竹内好(Takeuchi Yoshimi;1910~1977)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鲁迅)研究家。
竹内好最引人注目的业绩是鲁迅研究。
它不仅在战后具有绝大的影响力,而且至今仍继续被研究者引为参照。
并且不止是鲁迅研究,在日本有关中国现代作家研究的领域,如:对丁玲、茅盾、郁达夫、林语堂等的研究方面,竹内好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并且,他的业绩并不限于文学研究。
以鲁迅研究为基础,他介绍了孙文、蔡元培、毛泽东等的思想和传记,以民族主义为中心,对于新中国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和思想性意义加以了整体性的诠释。
所谓竹内模式或者竹内范型,就是在这里形成的。
立志于中国研究的下一代人,把它作为理论框架加以继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竹内好以杂志《中国》为基地,连载《为了了解中国》等启蒙文章,对于他来说,亚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化亦即中国革命,使得对于近代日本进行批判成为可能。
对于他来说,亚洲首先就是中国。
竹内经常说中国通过彻底否定传统而再生于现代。
中国开辟了史无前例的道路,在这一意义上,竹内好得出了中国走的是不同于欧洲的近代化之路的结论。
这是因为,它以对于欧洲入侵(也包含日本的)的抵抗为媒介,通过“回心”而创造出新的自我。
到这里,可以说竹内模式便完成了。
可以说,竹内模式的主题来自鲁迅与毛泽东。
他认为,鲁迅所走过的道路作为一种定式,也适用于毛泽东的革命战略,广而言之,亦适用于中国革命。
毛泽东在落后的农民那里发掘出了革命的动力,依靠它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引导革命走向成功;在抗日战争中,在解放战争中,虽然革命的敌人具有强大的实力,然而实力可以削弱,亦可补充。
处于劣势的一方可以依靠精神道德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对手,这种可能性便在“回心”中产生。
竹内好指出:近代落后了的中国,勿宁说通过对于落后的自觉而将民族主义转化为道德感召力,从而带来新中国的再生。
可以说,这是将鲁迅模式扩展至毛泽东,进而依靠这两者解释中国近代化亦即当时的新中国成立过程。
试论赵树理小说语言的民间性[权威资料]
试论赵树理小说语言的民间性【摘要】赵树理小说十分重视向民间语言学习,这直接导致他的小说语言具有强烈的民间性。
这种民间性主要体现在口语化和可听性、生动化和形象性、简练化和条理性、幽默化和风趣性这四个方面。
赵树理小说的语言既具有类似于民间文学语言的特点,又同时照顾了知识分子和底层群众的阅读偏好,实现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语言;民间性I24 文献标志码:A 1007-0125(2015)11-0232-02赵树理十分重视向民间文学学习,这尤其体现在语言方面。
因此,他的小说语言来自于人民大众,为人民大众所喜爱,具有很强的民间性。
总的来看,赵树理小说语言的民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口语化和可听性二十世纪上半叶,现代汉语还正处在创建过程中,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语言一方面由于生硬模仿西式语言而表现出“欧化”特点,另一方面则由于与民众的生活实践结合不够,表现出“学院化”和“学生腔”的特点。
这导致许多作家的作品难以真正走向民间。
赵树理的小说语言,则可谓将现代小说在语言上的上述毛病一扫而空,真正实现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
人民群众喜爱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学的语言特点是分不开的。
叶春生先生认为:“民间文学最初就是口头艺术,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依赖了它出色的语言。
”①赵树理从民间文学中受到启发,深刻地认识到小说“要照着原话写,写出来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尽量删去,不连贯的地方补起来。
以说话为基础,把它修理得比说话更准确、鲜明、生动。
”②由于采取这样的写法,赵树理的小说语言饱含着人民大众的口语,尤其是农民口语的原汁原味。
在他的小说中,不仅人物对话具有浓重的农民口语的味道,就连叙述和描写的语言,也都是口语化的。
如:“李有才住的一孔土窑,说也好笑,三面看来有三变”,这其中,不仅用词是完全口语化的,如“好笑”,而且用词相当简洁,符合口语特点,如不说“说起来很有意思”,而说“说也好笑”,不说“看起来”,而说“看来”,另外,句中尽量不用连接词,不说“如果从三面看,就会有三变”,而说“三面看来有三变”。
读赵树理作品札记
作者: 萩野修二;高捷
出版物刊名: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7-43页
主题词: 赵树理;中国农民;运动;文学作品;离心力;革命斗争;毛泽东;体验;心理描写;变迁
摘要: <正> 正如“事实比小说更为离奇一些”一语所道破的那样,我们知道:某些切身体验比之虚构的小说更为逼真,感受深刻。
这种体验和记忆,也许不过是我们私有的,却也有时不愿使这种体验与个人对所谓现实进行的绝望的,因而是可悲的抗争联系起来。
这种现实,是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具体入微地体现着,它束缚着我们。
竹内好在《赵树理文学作品的创新》中,介绍罔本庸子对于小常、张铁锁等人的仰慕之情,也便充分表露了这种看法。
“这样……他们(铁锁等——引者)由于抛弃了自己和自己的世界,反而得到。
从“竹内鲁迅”到“竹内赵树理”——“近代的超克”与作为方法的现代中国文学
作者: 韩琛
作者机构: 青岛大学文学院,266071
出版物刊名: 鲁迅研究月刊
页码: 52-6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0期
主题词:�近代的超克》;现代中国文学;鲁迅研究;竹内好;赵树理;学术研讨会;《野草》;鲁迅思想
摘要:新世纪以来,“竹内鲁迅”成为中国鲁迅研究的一个关键词。
无论是关于《野草》的解读,还是关于鲁迅思想的分析,皆可看到来自“竹内鲁迅”的巨大影响。
而学界对于“竹内鲁迅”本体的研究,其论文数量也蔚为大观。
特别是伴随《近代的超克》一书的翻译出版,以及题为“鲁迅与竹内好”的学术研讨会在2005年的召开,。
探索新的_文学_的可能_我读赵树理
小二黑,会变成怎样呢?1960年代,赵树理笔下再次出现了一批被称为 中间人物 的形象,他们一径低着脑袋,顽固地算着自己一家一户的小帐。
这些人物和当年那位意气风发的小二黑,是什么关系?我以前一想到小二黑,就觉得他是梁生宝、萧长春一路的人。
可现在我怀疑了:他可能怎么也成长不成梁生宝和萧长春那样的新人吧?在梁生宝和萧长春的世界里,他是不是反而无处立足,不得不分散变形,嵌落在各类不同人物包括那些 中间人物 乃至 落后 人物的身上?如果这个怀疑能够成立,那么,我们是不是就需要特别用心去仔细分析,从赵树理笔下的各种人物身上,辨识、剔取和聚拢这些属于小二黑的碎片?通过这样的辨识和汇聚,是不是就有可能勾勒出小二黑在195060年代的神情复杂的新形象?这当然也是一种新人的形象,一种梁生宝们没法代表的中国社会主义乡村和农民的新形象!!(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探索新的 文学 的可能我读赵树理[日本]池田智惠∀∀1953年,竹内好曾就赵树理的作品写过一篇文章:#新颖的赵树理文学∃。
在这篇文章里,他引用了一位名叫冈本的学生对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的评述。
在冈本的评述里,我们可以看到她最初接触#李家庄的变迁∃时的 惊讶 和 新鲜 感。
她提出,#李家庄的变迁∃是 过去的小说中不可能见到的 ;并且,她还提到了其中 人物和背景的统一问题 ,她分析说,这问题乃是 新文学的本质问题 。
她最核心的观点,就是认为赵树理的文学跟她接触过的日本或外国文学不一样,并非 以个人的个性为中心 。
她很激动地写道: 他们通过抛弃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而获得了更加广阔的世界,并在那世界中得到了自由的自己。
没有得到自己安身的环境这件事本身,说明了他们可以在无限广阔的空间游弋。
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悠然自得地生活在与自己息息相通的世界之中。
上述情况,是只有作为集团(民族、国民)的典型而完成时,才能达到的境界。
因此,小常和铁锁在完成典型的同时,就融入背景中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颖的赵树理文学竹内好(一)首先,我想还是先倾听年轻一代对赵树理的代表作《李家庄的变迁》意见吧。
《李家庄的变迁》这本书所涉及到的问题之一,就是人物和背景的统一问题。
这在过去的小说中是不可能见到的。
它构成了《李家庄的变迁》的显著特色。
如果就这一问题进一步挖掘下去,就会触及到新文学的本质问题。
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典型化了的主人公居多。
唐·吉诃德、哈姆雷特、麦克白斯、拉思科里尼柯夫、卡拉马佐夫兄弟、包法利夫人、于连·索瑞尔……,他们的确具有凡人所不及的伟大,而且那伟大又来自于异常强烈的个性。
事件的发展是以个人的个性为中心的,根据主人公的性格,展开戏剧冲突。
也就是说,自始至终是围绕着一个性格问题描写。
正因如此,他们才是孤立的,而且以他们孤独的牺牲,作为悲剧的中心而结束。
在这里,也许可以称他们为个人英雄。
一般认为,个人英雄支配着他们周围的一切。
可是,实际上他们是被周围的一切所支配的,个人所有的行为都由自己负责,个人的一切都受周围的影响,这种影响又通过自身表现出来。
这样,作品的描写只停留在个人身上,使背景和个人永远继续对立下去,无法统一起来。
与此相反,在《李家庄的变迁》中出现的小常和铁锁,不是仅仅具有“非凡”或“卓越”这种意义上的英雄人物。
首先,关于小常,从全篇来看,只是从侧面进行描写的。
当然,这样说也许太过分了。
例如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在冷元为鼓舞士气说俏皮话的时候,作者描写道:“小常听了,暗暗敬佩这个人的说话本领。
”这一部分的确是进入了心理描写的领域。
但是,与其说这是作者为了更好地使读者了解冷元这一人物的性格而叙述了小常的想法,毋宁说是作者信笔所至吧!小常最初的出场是在铁锁搬到太原满州坟的时候。
也就是说,小常不是自己主动上场的,而是在铁锁搬家的同时出现的。
他的存在,随着铁锁的活动而活生生地映入了读者的眼帘。
这样一种消极性,使作品在描写小常时,常常赋予他一种特点。
他的出现,成为铁锁和李家庄人们自觉成长的转机。
因此,在其它的场面中,完全没有描写他的活动和个人生活。
这样一种对小常的侧面描写,消极性、转机性,使他从一开始就在很多场合下作为具有背景因素的人物而出场。
这种背景性的倾向,愈来愈浓,在李家庄成立“牺盟会”(牺牲救国同盟会)以后,就完全背景化了。
他的“死”,只是通过人们的对话告诉读者的。
另一方面,作者细致地刻划了铁锁这个形象。
对他个人的描写,就占了作品的近一半篇幅。
小常是以他人为媒介被间接地描写的;相反,铁锁却常常是被直接刻划的。
作为一个贫农,他饱经风霜,作者的意图,集中地表现在描写铁锁作为一个农民,经过与小常的交往,逐渐觉悟的过程。
对于小常则始终只是从侧面进行描写。
与此相反,作者常常以独白的手法告诉读者铁锁在想些什么,使人感到生龙活虎般的铁锁就在眼前。
“牺盟会”成立前夕的铁锁,无论是作为个人或作为组织者来看,作者对他的描写都达到了最高潮。
换言之,即这个时期的铁锁是处于作为典型来完成的前夕。
从训练所解散的那天,他与小常相遇,深感组织起来的重要性,在正午的旷野上高兴地仰天大叫着跑回村里,到与妻子二妞的久别重逢;直至“牺盟会”成立时的朝气蓬勃的活跃景象等等,都体现了这点。
然而,这种对铁锁的生动精彩的描写,在“牺盟会”成立的同时便停止了。
以后的铁锁便迅速转向背景化。
对他只是侧面描写了。
和小常一样,即使在人们成长、发展的转折时期,也从未积极地描写过他的主动性。
其后,主动性就表现在对青年和妇女的描写上了。
这样,就使读者对小常、铁锁完全不同的人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他们是才华横溢、能说善辩的冷元和血气方刚、朝气蓬勃的白狗这一类型的人物。
铁锁在作品中最后一次出现时,作者写道:“白狗已经把铁锁挤到一边,自己站在正台上”讲起话来。
这一侧面的描写是具有象征性的。
对于小常和铁锁的背景化,应该怎样解释呢?前面谈到的个人英雄的情况,那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作为典型性格来描写,使人物始终与背景相对立。
然而,小常和铁锁之所以能成为典型,是因为他们实现了那个时代的理想。
也就是说,使他们成为英雄,并非是因为他们具有个性,而是因为他们是作为一般的或者说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而出现的。
(在这一点上,他们具有与叙事诗的主人公阿伽留斯、奥德赛相通的东西。
)在他们看来,事件虽然围绕着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在发展,但是,作为其直接原因以及结果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来看,却与他或他们并无利害关系,而是关系到集体的命运。
他们通过抛弃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而获得了更加广阔的世界,并在那世界中得到了自由的自己。
没有得到自己安身的环境这件事本身,说明了他们可以在无限广阔的空间游弋。
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悠然自得地生活在与自己息息相通的世界之中。
上述情况,是只有作为集团(民族、国民)的典型而完成时,才能达到的境界。
因此,小常和铁锁在完成典型的同时,就溶入背景中去了。
不言而喻,这时的所谓文学作品的背景就是社会(集体)了。
以上是将某大学生的读书报告在字句上略加修改后,原封不动地转载的。
如果要提出这个作者的名字,也许会给本人带来麻烦。
但是不交代名字也是失礼的。
我想作者既能写出这种有独到见解的文章,即使披露她的名字,也不至于使她为难的。
作者就是九州大学国语专业的本科生冈本庸子。
今年年初,我到九州大学逗留了一周,讲授现代中国文学。
在讲授中,也提到了《李家庄的变迁》,但是,我没有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
因此,以上读书报告的意见完全是冈本氏自己独立思考的见解。
读了那篇报告后,我感到比自己整理的意见处理得更有水平。
我认为她抓住了赵树理文学的核心问题。
为了展开讨论,更确切些说,想专门根据她的意见来进行讨论,所以,在本文开始时,我就引用了她的论点。
其次,冈本氏在报告的结尾处附加了以下的感想。
为了了解冈本氏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我想,不仅是为了方便,而且因为这篇文章本身也包含了重要的问题,因此想一并引用。
我在读《李家庄的变迁》的时候,不禁对小常、铁锁这些人物产生了羡慕之情。
他们生活在一种悠然自得、自我解放的境界之中。
我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达到这个境地。
我是多么憎恨自己的小市民习性啊!因为过于习惯“自我修身养性”,其结果对于我说来,很难恢复与别人感情上的联系。
个人的事件同社会的事件,对于我来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其实,是当时的日本社会,使这两者不得不对立起来。
可是《李家庄的变迁》中,由于个人是社会的人,也就是社会使个人得以存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没有任何矛盾。
这部作品略微使我们了解到了这样的社会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小常和铁锁是在完成典型的同时,与整体溶合在一起的人物。
如果对他们进行分析,并以图解的方式加以说明的话,会使读者较易理解。
尽管如此,对于他们的真正认识,现在我到底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呢?在进行图解以后,我所把握的、展现在我眼前的他们,仍然和过去一样栩栩如生、充满活力。
从这里,我认识到了《李家庄的变迁》这一文学作品的真实价值之所在。
与此同时,对于赵树理的这种从新的立场出发,来把握人类和社会的准确性,我不禁赞叹不已。
这部作品表现了一切人们的意志,它作为新叙事诗而问世。
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震动。
同时,对于力图恢复与人们的合作的我来说,也给予了极大的勇气。
二我完全同意冈本氏的意见,包括对《李家庄的变迁》的评论。
因此,以下所述,与其说是我的意见,不如说只是我对冈本氏意见所作的补充说明。
最近,现代中国文学一般说来是受欢迎了。
我想读者中的大多数人可能是青年吧。
但我认为,大概并不是所谓的文学青年。
现在所谓文学青年,很多是投机分子,他们不能成为创造未来文学的力量。
基于求生的欲望而读文学作品的读者,在当今是不能成为文学青年的。
否则,进行探究求索的真正读者好象就产生在他们之中了。
关于这一点,我曾多次指出过。
我有确凿的证据,当然是自己所经历的范围内的事情。
我所接触的学生们,由于不满现状,总是想追求某种带根本性的东西。
因此,他们想接近中国文学。
固然,也有学生从开始就想专攻中国文学。
但是,与其那样说,不如说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西欧文学、日本文学时感到不满足,于是就不断摸索,最后终于找到了中国文学这个方向。
这样的学生数量居多。
他们素质好,而且很热情。
这种学生的数目正在与日俱增。
他们中间有不少优秀的学生。
冈本氏就是其中之一。
也许出于关心政治而想接近中国文学的学生也一定不少。
但是他们不和我接近,所以我也不了解他们的情况。
我的观察也许有些片面,但这也是不得已的。
总之,就我所观察的范围来说,他们是在寻求与中国文学的相同之点。
他们感到存在着共同的问题,也感到有了解决问题的线索。
然而,要找出其共同之点,也未必容易,勉强地说,这一共同点是:整体中个人的自由问题。
青年的主要要求,如果离开直接的生存问题来说的话,就是自我完成吧。
这是难以抑制的生的欲望,作为其本身来讲,是应该被尊重的。
然而,当今的多数青年,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已深感走西欧的道路是不可能到达自我完成的境界的。
他们没有考虑到这里孕育着个体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总的说来,过去的文学遗产,已经不能象当时的白桦运动曾经吸引过我们那一代人那样地吸引住现在的青年人了。
如果不用某种方法来调和与整体的关系的话,就很难完成自我。
这一问题确实是存在的。
由此,一方面产生了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倾向。
的确,安于这种现状的人不少。
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不满这种现状的人,而且在不断增加。
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是西欧个性解放过程中的产物,所以,在以表面是现代化还未成熟的个体为条件建立起来的日本社会里,想要诚实地生存下去,诚实地思考的人,是不能长期停留在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之上的,这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他们想到别的地方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发现问题。
中国文学常常与政治问题相结合,因此,这也许能够满足他们的这一要求。
只是因为中国革命的发展这一政治原因才学习中国文学,有这种想法的人,眼光是短浅的。
尽管是由于那种外部条件的推动,但是,如果中国文学不具有解答青年内心要求的东西,它必然会以流行一时而告终。
我认为,阅读中国文学的意义,应从更深刻、更长远的角度加以理解。
如果只是出于政治上的要求而学习中国文学的话,那么,从浩翰的人民文学中选出任何一部作品来读也就可以了,任何作品都有可以作为教材。
但是,若要满足内心的要求的话,对象就很有限了。
我认为赵树理恐怕是唯一的一个人了。
在这里,赵树理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它的性质既不同于其他的所谓人民作家,更不同于现代文学的遗产。
这里所说的赵树理的不同性质,包括了个性的问题和自我完成的问题。
这一点把他与其他人民作家区别开来了。
我想,特别提出赵树理的这种特殊性,是会遭到很多人反对的吧。
因为把赵树理与其他人民作家等量齐观的人不少。
但是,我反对那种意见。
我认为,把现代文学的完成和人民文学机械地对立起来,承认二者的绝对隔阂;同把人民文学与现代文学机械地结合起来,认为后者是前者单纯的延长,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