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代两宋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朝代ppt课件

中国历史朝代ppt课件
三代皆分封建藩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大禹 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分作冀、兖、青、徐、豫、扬、 荆、梁、雍九州,铸造九鼎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因此九州成为中国国家的代名词。夏朝共传十四代, 十七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 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 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夏 朝 形 势
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前1600年,最后一个王桀无道,夏最终灭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6.西汉简介
西汉(西元前202年~西元9年),又称前汉,与东 汉(后汉)合称汉朝。是中国古代秦朝之后的大一 统封建王朝。公元前202年刘邦称皇帝,国号汉, 史称西汉,定都长安。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皇帝, 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西汉共有十二帝,历经 211年。开辟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确立了 儒家的核心地位。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出土文物丰富,显 示出“汉并天下”,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对中国 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 影响。
2.商朝简介
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 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
夏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其后裔盘庚迁
殷(今河南安阳)后,又以“殷”称之,或者“殷 商”并称。从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经历了 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 “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 王,延续600年。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 武王击败而亡。商朝是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

宋朝历史ppt课件

宋朝历史ppt课件
普及。
针灸疗法
宋朝针灸疗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针灸在 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形成 了系统的针灸理论。
公共卫生
宋朝政府重视公共卫生建设,加强了对水 源的保护和城市卫生管理,提高了人民的 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天文与数学的成就
天文观测
宋朝时期,天文观测技术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如浑仪、简仪等天文仪器的制作和 使用逐渐精确。同时,对日月食、行星运动等天文现象的观测和研究也取得了不 少成果。
金融业的出现
宋朝时期,金融业也开始出现, 如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出现 ,为商业贸易提供了更加便捷的
支付和融资方式。
海外贸易的拓展
海外贸易政策的开放
01
宋朝实行了开放的海外贸易政策,鼓励商人出海贸易,推动了
海外贸易的发展。
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
02
宋朝与东南亚国家开展了广泛的贸易往来,如与越南、泰国等
、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绘画与书法艺术
山水画的成熟
宋朝山水画在五代的基础上,形成了更为成熟和完善的绘画风格。以米芾、郭熙为代表的 山水画家,注重表现自然美和意境美,使山水画成为了中国画的重要流派。
工笔画的兴盛
宋朝工笔画以细腻、逼真为特点,题材广泛。如《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作品 ,充分展现了工笔画在宋朝的兴盛和高度成就。
宋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
监察制度
宋朝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皇帝 对国家政权的控制,削弱了地方割据 势力。
宋朝建立了完善的监察制度,设立了 御史台、都察院等机构,对官员进行 监督和弹劾,维护了政治清明。
科举制度
宋朝沿袭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 官员,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 流动。
宋朝的经济与文化

中国古代史学-PPT课件

中国古代史学-PPT课件

•荀悦《汉纪》 袁宏《后汉纪》 是关于西汉的编 为东汉编年体断 年体断代史。 代史。
•两《汉纪》完备了 编年史体的规模。
•司马光《资治通鉴》上起战国, 下终五代,按年记载,上下贯通, 是中国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名 著。
•毕沅《续资治通鉴》为上自 宋建隆元年(960),下至元 顺帝至正十三年(1370)的 宋元编年史。
•从《春秋左传》 到《明通鉴》,形 成了自春秋至明末 2400多年前后衔接 的编年史。
三、列朝相承的纪传史
•纪传体史书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 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突出特点 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 的进一步结合。一般包括纪、表、志、传四体, 纪、传为其主体。
•从《史记》到《明史》,总共4000万字左 右,3249卷,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明朝 末年(1644年)共4000多年的历史。
四、典章制度的渊海
三通
•唐 杜佑《通典》 为我国第一部专记 述唐天宝以前历代 经济﹑政治﹑礼法 ﹑兵刑等典章制度 及地志﹑民族的专 书。共二百卷,约 一百九十万字。
•南宋 郑 樵《通志 二十略》 世界上最 早的一部 百科全书
《宋书》(南朝梁·沈约)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梁书》(唐·姚思廉)
《宋史》(元·脱脱等)
《陈书》(唐·姚思廉)
《辽史》(元·脱脱等)
《魏书》(北齐·魏收)
《金史》(元·脱脱等)
《北齐书》(唐·李百药) 《元史》(明·宋濂等)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 刘知己《史通》、杜佑《通典》为史学开 辟了新路。
• 宋元时期,尤其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 世,史体广泛,应有尽有。

目录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目录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二章 秦汉时期史学
第一节 大一统政治局面与秦汉史学 第二节 奠定史学宏大规模的《史记》 第三节 刘向、刘歆的历史文献学成就 第四节 第一部反映大一统历史局面的朝代
史《汉书》 第五节 汉代史学的其他成就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第一节 发展
第二节 第三节
历史形势的变化促进史学的多途
第六章 辽夏金三朝和元时期史学
第一节 辽夏金三朝的史学 第二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元代史学 第三节 马端临《文献通考》对《通志》的拓展 第四节 丰富的少数民族史学
第七章 明至清中期史学
第一节 明代史学的发展 第二节 晚明史学的特点 第三节 明清之际史学家的历史批判精神 第四节 清代前期史学的繁盛与嬗变 第五节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第六节 中国古代史学优良传统及其局限
绪论
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范围和任务 二、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史学的发展 三、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和研究中国
史学史
第一章 先秦时期史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远古传说、历史意识与历史记载 从学在官府到私人著史 战国时期的多种历史撰述 先秦诸子的历史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建设新成就 第三节 历史撰述的主要成果 第四节 当前中国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地方史、家传、谱牒及其他
第四章 隋唐时期史学
第一节 史官的设立和官修正史的成就 第二节 刘知幾与《史通》 第三节 典制体史书《通典》的旨趣及其史
学价值 第四节 历史撰述的多方面成就
第五章 五代两宋时期史学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史家的历史思考 第二节 撰述前朝史与修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 编年体史书的代表性著作《资治通鉴》 第四节 纪传体史书的“会通”之作《通志》 第五节 两宋史学的其他成就

中国史5唐宋2

中国史5唐宋2

④变法的结局和影响
元佑元年(1086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 苏东坡、范纯仁等人皆曰不可,温公执意而行,不 久王安石在南京病死,同年九月,司马光病逝。
失败原因:
根本:损害官僚地主利益遭反对
具体:政策未能对症下药
拘泥古制
任用非人、刚愎自用
影响:
积极:一定程度解决积贫积弱
消极:危害百姓、用人不当
二、两宋时期的经济(发达超过隋唐) 1.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⑴宋朝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①原因:北人南迁(安史之乱、靖康之变) ②表现:“苏湖熟,天下足” ⑵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经济发展概况 手工业 掌握冶铜、养蚕缫丝、制陶等技术, 原始手工业萌芽 以青铜冶炼为代表的手工业达到极高 水准 铁器铸造成为重要手工业部门,官营 手工业发达,私营手工业兴起 汉代推行盐铁专卖政策;制瓷业兴起, 烧出成熟的青瓷;丝织业发达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灌钢法发展; 受战乱影响,私营手工业衰落 商业 原始商业产生 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 动者称为“商人”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 会地位提高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 发展艰难;对外贸易发达,形成“丝 绸之路” 受战乱影响,商业趋于停顿
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 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 流,国家收入增加
均输法
保证了朝廷物资需要, 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 节省了购物钱钞和运费, 握供需情况。凡籴买、税收、上供物品, 减轻人民的负担。 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每 保甲法 十家编为一保。保丁农闲时练 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 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将兵法 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 节省政府开支,提 定的将官加以训练 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百姓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 增加武器装备 保马法 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 给钱自购。养马户可减免部分 赋税,马病死则要赔偿

第五章2讲:隋唐至两宋:传统史学发展的成熟(第二讲 两宋时期的史学)

第五章2讲:隋唐至两宋:传统史学发展的成熟(第二讲 两宋时期的史学)

(八)、《通鉴》的续作
• 1、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 2、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 3、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 4、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六、朱熹与《资治通鉴纲目》
• 1、《通鉴纲目》的渊源 • 2、《通鉴纲目》的特点 • 其一,此书在记载方式上大有改变,即大书为纲,
细书为目,实际上是受《春秋》经、传相互配合 的启发,便于阅读和查阅,具有历史编纂学的创 新性。 • 其二,讲求“《春秋》笔法”,即斟酌书法以示 褒贬。 • 其三,审定历代政权的正统性,是本书的重点之 一。 • 3、《通鉴纲目》的影响
(四)、《通鉴》的突出特点
• 1、鲜明的资治鉴戒目的 • 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
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 揆,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 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 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 闲之宴,时赐省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 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史之盛德, 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则臣虽 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 • ——《进资治通鉴表》
第四章 隋唐至两宋:传统史学发展的成熟 第二讲 两宋时期的史学
一、两宋史学的社会背景
• 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 提倡“右文”致治 • 雕板印刷的普遍使用和活字印刷的发明 • 学派林立 • 理学给了史学以直接的指导和广泛的影响
二、两宋史学的主要成就
• 1、官方修史机构与制度更加细密、完备。 • 史馆、起居院(专修起居注)、国史院、
著史的最明显的例子。
四、欧阳修的正统论思想和“春秋笔法”
• 1、正统论思想 • 《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

二轮通史中国古代史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共14张PPT)

二轮通史中国古代史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共14张PPT)
3.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 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 施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汴京尤为繁荣
三、思想、文化、科技
1.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是理学 的开创者(兴起的原因和条件)
2.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王守 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宋1)代婉名约窑派::河风C北格.定委窑王婉、,阳河感南情明钧真窑挚的、江“西心景德学镇窑”、浙江龙D泉窑.、顾陕炎西耀武州窑的“经世致用”
3、(10年新课标卷)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 C4、.(“夫1形0年于上天海地历之史间卷也),宋物代也,” 儒D学.家“舍们天开地始则从无一以个为新道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对立的观点是 南唐李煜,北宋柳永、苏轼,南宋李清照、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都是著名词人
影响: 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
3王安石变法
1).背景
财政危机
原因: 北宋积贫积弱,面临严
重社会危机
政治危机
边疆危机
庆历新政奠定基础
条件 宋神宗的支持
部分封建士大夫的推动
目的: 缓解社会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
2).内容:富国、强兵、育才
3).评价
一定程度上扭转 积极: 了积贫积弱的现

经济: 生产发展,财政增加 军事: 军力增强,扭转被动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宋代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高三历史第五章课件 人教版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高三历史第五章课件 人教版

我国杰出的工程专著
天文历法 郭守敬
类别 哲 理学 学 史 学 词 文 学 诗 编年史 五代 豪放派
代表人
朱熹
代表著作
主要成就
意义、地位
客观唯心主 《四书章句集注》 义理学
《虞美人》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菩萨蛮》 《雨霖铃》 《声声慢》 《示儿》 《窦娥冤》 揭露封建统 元代剧作家的杰出代 治腐朽黑暗 表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 通史巨著
《窦娥冤》
关汉卿像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局部)
归纳与总结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元朝实现了大一统,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的局面; 2、宋元时期经济继续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互相学 习,共同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文化; 4、这一时期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在同亚非欧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是 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区,另一方面我国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 族文化; 5、北宋科技的发展是建立在隋唐学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宋元科学家总结并继承 了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了科学技术。
简述宋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
主要成就: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发展和传 播2、建筑技术的提高3、《梦溪笔谈》 4、郭守敬主持全国天文测量,主持编定《授时 历》 特点: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高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理学 ——两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类别
三 印刷术 大 发 指南针 明 火药 工程 科 专著 学 技 建 术 筑 佛教 建筑 桥梁 综合

《中国史学史》课件

《中国史学史》课件

历史研究中的“文化热”
01
历史研究中的“文化热”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文化研究的兴起,历史研究
中出现了对文化因素的重视。
02
“文化热”的影响
拓宽了历史研究的领域,深化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促进了跨学
科的研究合作。
03
“文化热”的局限性
有时过于强调文化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忽视了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制
详细描述
刘知几是唐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的著作《史通》是中 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对之前的史书进行了系统的 分析和评价。他提出了史书编写的原则和方法,强调 史论的重要性,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总结词
编年体通史巨著,对后世影响巨大
详细描述
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它详细记载了从周威烈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历 史。司马光在编纂过程中不仅注重史实的准确性,还强 调史论的重要性,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一部具有极高 价值的史学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总结词
清代史学以考据为主,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描 述和分析。
详细描述
清代史学以官方修史为主要形式,修有《明史》、《清史稿》等重要史书。同时,清代 学者注重考据和校勘,对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考量和评估。在研究方法上, 清代史学开始引入了西方的一些学术思想和理论,如实证主义等,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改
胡适与《中国哲学史大纲》
总结词
首部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史著作
详细描述
胡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史著作。该 著作采用西方哲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价,对中 国哲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史学史讲义05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

中国史学史讲义05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

第五章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隋唐时期,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封建史学的成熟时期,这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私人修史受到了限制,皇家加强了对修史的控制,并设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完善了相应的史官制度,管修实数成绩斐然。

第二,是史学在思想文化领域中逐步摆脱了经学的羁绊而卓然自立的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这反映在文献整理和科举考试方面尤为突出。

第三,是出现了对史学进行总结的专书,史学批评趋于成熟,标志着史学的发展进入了更加自觉的阶段。

第四,是在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典志体实数这一新的表现形式,表明制度史的撰述受到了史学家的重视,从而丰富了史学的内涵,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

第五,是通史撰述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和历史笔记开始发展起来。

史学发展中这些新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史学特点,反映出历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史家自觉意识的增强,对后来的史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一节、唐初史馆的确立和官修史书的成就一、唐朝史馆的设立1、隋禁私修国史和唐初设立史馆隋唐时期,统治集团的历史意识进一步增强,这在历史撰述和历史思想上都有明显表示。

隋文帝时期,大量收集和整理典籍史料,为唐朝官修前史打下了基础。

为了加强对史学的控制,开皇十三年下诏:“人间有撰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隋书、文帝纪》)从此,任何人未经朝廷允许都不能擅自撰修国史,这一方面限制了隋朝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唐出史馆制度的确立。

自东汉到隋朝,虽已出现了官方修史的形式或机构,但始终未能形成定制。

贞观三年,,唐太宗因武德年间萧禹等人修史未成,认为很有必要加强史馆领导,建立史馆制度,并由宰相监修,“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

”(《旧唐书.职官二》)从此,这种官修形式成为定制,历代相沿,直至清朝,无一例外。

2、唐初设馆修史的原因(1)、政治统一。

自汉末到隋统一前,中国长期处于军阀混战,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至隋唐才重新统一起来。

最新宋朝历史全介绍ppt课件

最新宋朝历史全介绍ppt课件
中央中央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分割行政权行政权行政权枢密院枢密院分割军权分割军权军权军权分割财政权分割财政权财权财权地方地方文臣任知州文臣任知州防武人干政防武人干政重文轻武重文轻武设通判监督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但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 2、农业灌溉工具: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推动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 3.南北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指粟麦在江南的 大量种植,占城稻传到江淮地区,棉花推广到长江 流域);
宋元商业空前繁荣。 表现在: ①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官府控制放松); ②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草 市”更加普遍; ③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④商业城市的涌现(宋的汴京)《清明上河 图》);商路的畅通(漕运、海运、驿站 等); ⑤对内贸易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海外贸易税 成为南宋政府重要财源。
若进气管垫、真空点火提前机构等处密封不良,气 缸活塞组、配气机构因磨损或故障间隙增大,以及 点火系统和供油系统的调整等都会影响发动机进气 管的真空度。
2.检测方法 检测进气管真空度的真空表由表头和软管构成,软
管一头固定在真空表上,另一头可方便地连接在进 气管上的检测孔上(真空助力或真空控制装置从进 气管取真空的孔,即可作为检测孔)。
(2)测头信号的转换
测头为热敏元件,当一恒定电流通过加热线圈时, 其热敏元件内温度升高并于静止空气中达到一定 数值。
此时,其内测量元件热电偶产生相应的热电势, 并被传送到测量指示系统。此热电势与电路中产 生的基准反电势互相抵消,使输出信号为零,仪 表即指在零位。
若测头热敏元件有空气流过时,因热交换使热电 偶热电势发生变化,并与基准电势比较后产生微 弱差值信号,经仪表内放大器放大推动表头上作, 显示出窜气量的大小。

人教版古代史第五章北宋的统治PPT课件

人教版古代史第五章北宋的统治PPT课件
问题1: 北宋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必然的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是必然的。 (1)唐后期藩镇割据, 形成五代十国,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 强中央集权。(2)赵匡胤建宋时仍是分 裂割据,要巩固统治,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3)赵本人就是黄袍加身,为防止兵变, 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例题】(全国高考)宋太祖从地方军队 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系层次的试题。 都是目的,但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
巩固练习
北宋在军事部署上,最能体现其“强干 弱支”“内外相制”目的的是 ( ) A.“杯酒释兵权”,削夺大将兵权 B.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C.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D.禁军分别驻守京师和地方
1.北宋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问题1:北宋统一南北战争的方针是什么?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问题2:北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吗?
没有,只是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与其并立的还有辽、 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
巩固练习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皇帝和时 间分别是 A.宋太祖 960年 B.宋太祖 979年 C.宋太宗 960年 D. 宋太宗 979年
——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请答回:答措:施②:王农安石田变水法利针法对,“方积田贫”均采税取法的。措 施成,效除:材农料民二得中提以及安的心以生外产,(还保有证哪生两产时 “事”间?)依;据政材府料财二政,概收括人王大安为石增变加法。取得的
成效 。
巩固练习
材料三 (王安石 )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 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 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 ,公私皆 病矣。

《中国历史朝代》PPT课件

《中国历史朝代》PPT课件
力。
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024/1/24
14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及原因
2024/1/24
汉朝衰落与黄巾起义
01
汉朝末期政治腐败,黄巾起义加速了汉朝的灭亡,为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曹操、刘备、孙权势力的崛起
02
曹操统一北方,刘备占据西南,孙权控制江东,形成三国鼎立
的政治格局。
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确立
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在晋朝得到发展,士族地主垄断了政治、经济和文化 资源,形成了特殊的社会阶层。
16
南北朝对峙及文化交流
1 2
南北朝对峙
南朝和北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 的差异,形成了长期的南北对峙局面。
文化交流
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同时南北 文化在交流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历史朝代分类
根据历史时期、政权性质、文化传承 等多种因素,中国历史朝代可分为统 一王朝、分裂时期王朝、少数民族王 朝等类型。
2024/1/24
5
2024/1/24
02
夏商周时期
6
夏朝建立与发展
夏朝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
诞生。
2024/1/24
政治制度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开始了“家 天下”的统治模式。同时设立中央 官制,如司徒、司马、司空等,分 管各项事务。
经济改革措施
隋朝实行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统 一货币和度量衡,加强商业交流和发展。
2024/1/24
19
唐朝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高峰
唐朝政治制度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 举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治体系。

第五章宋元时期的史学

第五章宋元时期的史学

2、史学界关于《资治通鉴》编修 分工及其过程和参修人员等问题的争鸣 (1)关于《资治通鉴》的编修分工及 其过程 (2)对司马光政治态度的评价
第二节 编年体史书的复兴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一)司马光主修《资治通鉴》 1、 “自到洛以来,专以修《资治通鉴》为 事。” “躬亲庶务,不舍昼夜 ”
“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几 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 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迁 、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 读之不偏,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 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 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表,系生民 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 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私 家力薄,无由可成。”
“曹魏指吴蜀为寇,北朝指东晋为 僭,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 似此之类,历世有之,伤风败义,莫大 乎此。”(《通志· 总序》) “取诸家之说及诏、敕、制、诰、 书、疏、奏议、记传、行实、碑志、文 集、杂著,事涉北盟者,悉取诠次。” (《三国北盟会编· 自序》)
“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周礼》 卷四《地官司徒· 诵训》) “后来方志必列人物、艺文者,其体皆 始于(乐)史。盖地理之书,记载至是书而始 详,体例亦自是而大变。”(《四库全书总 目· 卷68· 史部· 地理类· 太平寰宇记》) “范氏之《吴郡志》、罗氏之《新安志 》,其尤善也。……《罗志》意存著述,《 范志》笔具翦裁。”(《文史通义· 卷8· 外篇 3· 为张吉甫司马撰大名县志序》)
“攽所著书百卷,尤邃史学 。作《东汉刊误》,为人所称。 ”(《宋史》卷319《刘攽传》 )
“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 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书成,先荐 为秘书省正字。” “而《唐鉴》深明唐三百年治乱 ,学者尊之,目为‘唐鉴公’云。” (《宋史》卷337《范祖禹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编年体史书的代表性著作《资治通鉴》
二、《资治通鉴》的“资治”思想 “资治”的撰述思想决定了其书的内容以
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 司马光认为,历史上盛衰治乱之变的根本
原因在于“君臣”的政治见识、能力和举 措。 在司马光看来,决定“国家盛衰”“生民 休戚”的首要因素是君主的修养和能力。 司马光特别强调“官人”即选用人才对于 政治统治的重要性。
第五节 两宋史学的其他成就
一、本朝史的撰述
关于本朝的撰述,除官修者外,南宋时期涌现出大量的私修本 朝史,数量之多,水平之高,都令人惊叹,这是宋代史学一个 突出的特点和成就。
宋代本朝史撰述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北宋史,以探求、总结 北宋灭亡的历史教训;一是南宋初期“中兴”历史的回顾和总 结。
在蔚为大观的本朝史撰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三部巨著:李 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新唐书》主持修撰者为欧阳修。《新唐书》本纪、志、表之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出自欧 阳修,列传为宋祁所撰,范镇作志,吕夏卿制表。《新唐书》同样贯穿着欧阳修师法《春秋》的思想 旨趣,他所撰写的本纪,如同编年大事记,并有一定书法以寓褒贬。《新唐书》编修时得以参考的唐 朝文献以及后人撰修的唐史著作要远远超过《旧唐书》。
郑樵“会通”思想的理论价值,反映在历史观方面,是强调重 古今之相因,极古今之变化;反映在历史文献学方面,是提出 广搜博览,然后能成一家之言的原则。
马端临《文献通考》是继《通典》之后又一部典制体通史巨著。 马端临将历史的“会通因仍之道”分为“理乱兴衰”“典章经 制”两个层面。
第四节 纪传体史书的“会通”之作《通志》
第五章 五代两宋时期史学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史家的历史思考 第二节 撰述前朝史与修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 编年体史书的代表性著作《资治通鉴》 第四节 纪传体史书的“会通”之作《通志》 第五节 两宋史学的其他成就
概说
五代两宋时期(907—1279),中国古代史学在思想上和学术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 度。从历史进程和社会面貌来看,五代两宋的时代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政治上,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门阀地主退出了历史舞台,科举出身的庶族地主阶层 兴起,成为政治权力的中心。第二,在民族关系上,周边民族发展壮大,一方面反映了 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一方面又形成民族矛盾激化的局面。
二、典制史范围的扩大
继《通典》之后,宋代史家郑樵《通志》、元代史家马端临 《文献通考》都在典章制度史的撰述上作出重要贡献,合称为 “三通”,成为中国典章制度史的三大经典。
郑樵《通志》虽然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但其书的主要价值在于 《二十略》即典制史部分。《通志》和《文献通考》在《通典》 之后进一步扩大了典制史的撰述范围。
史学的区别及其关系,从而阐明“什么是史学”的问题。 郑樵十分尖锐地批评以褒贬为事的史学风气,指出其有悖于史学传统。 两宋理学家将史学当作“穷理”“格物致知”的重要途径,他们强调史学要以“大义”“明道”为先,热衷进行史学批评,对史学的认识
颇有可取之处。 曾巩也论述了史家所应具备的修养,在理论上具有较高价值。
第二节 撰述前朝史与修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三、国史纂修及其成就
宋代官修国史,形成了一套环环相扣、完备有序的从史料搜集到史书修撰的制度和程序,且所修 史书种类、名目繁多。
宋朝继承唐代制度,新皇帝即位后,即诏修先朝《实录》,《实录》的史料来源大致是《时政记》 《起居注》《日历》、私人记录、墓志行状以及史官采集的见闻。
第三节 编年体史书的代表性著作《资治通鉴》
一、司马光主修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主持编修的《资治通鉴》,是一部
伟大的编年体通史,代表着宋代史学的最 高成就。司马光与司马迁合称“两司马”, 成为中国史学史上并峙的高峰。 在编修《资治通鉴》时,司马光制订了一 套严密合理的方法和步骤,为史书撰述提 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代表了宋代史学在编 纂方法上达到的水平,被后世称为“长编 之法”。
欧阳修的“正统论”提出之后,立即引起热烈争论。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史家的历史
三、史论与史评的发展
思考
宋代史学注重理论思维,思想成就较高,还突出地表现在史论和史评著作 大量涌现,呈现繁荣局面。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立“史评”类,以著录历史评论和史学评论两方面的撰述,从此“史评” 成为史部一个很重 要的门类。
第三节 编年体史书的代表性著作《资治通鉴》
三、《资治通鉴》的叙事艺术 首先,《资治通鉴》善于叙写战争,有不
少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次,司马光对重大历史事件及其过程的
叙述也堪称典范,具有鲜明的特点。
叙事则提要钩元,行文则删繁就简;疏 而不露,简而扼要;言必有据,没有空话; 事皆可征,没有臆说;文字精炼,没有费辞。
据”? 4、试论宋代史学的时代特点。
——翦伯赞《学习司马光编写〈通鉴〉的精
第三节 编年体史书的代表性著作《资治通鉴》
四、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以事件为中心,按照
《资治通鉴》原来的年代顺序,分类编辑, 标以醒目的题目,抄上原文和司马光的史 论。 袁枢对《资治通鉴》的改编,创造了中国 史学史上一种重要的史书体裁即纪事本末 体,这是其书最大的贡献。 袁枢之后,多有仿作,纪事本末体史书蔚 为大观,成了与编年体、纪传体三足鼎立
书》。一部《旧唐书》凝聚了唐代以至后晋数代史家的心血。 五代时期撰成的另一部唐史著作是王溥编纂的《唐会要》。 《旧五代史》 北宋四大部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
龟》。
第二节 撰述前朝史与修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二、《新五代史》和《新唐书》
《新五代史》由欧阳修撰成。《新五代史》之“新”意,在于欧阳修师法《春秋》,把一套“褒贬义 例”贯穿于对五代历史的记述之中,并重视史论,用以表达自己的历史思考和社会政治思想。
两宋先后与辽、金订立条约,互派使节,也不断派出行人出使 高丽、西夏、蒙古。使者回国后照例要作《行程录》上呈朝廷, 并著有纪行诗、文,载之文集,这些出使行记以当时人的亲见 亲闻反映了边疆、境外史地,记录了民族和对外关系。
第五节 两宋史学的其他成就
五、金石学与考史之学
中国古代史家之留意于金石铭文者甚早,但对其进行比较系统 的搜集、整理、研究并用于证史、考史,则开始于宋代,并得 到迅速发展,欧阳修《集古录》和赵明诚《金石录》是具有标 志性的著述。
郑樵《通志·二十略》突破了典制史主要记述政治方面典章制 度的藩篱,将范围扩展到了社会、文化、自然的重要方面,极 大地开阔了历史视野,为发展新的专门史提供了途径。
第四节 纪传体史书的“会通”之作《通志》
三、郑樵《通志》的史学价值 首先,《通志·总序》批评班固断代为史,表
彰和阐发中国史学的“通史家风”,进一步丰 富发展了通史撰述理论,《通志》集中反映出 郑樵以“会通”为主的学术思想。 其次,郑樵在《通志》中一再提倡“实学”。
宋代的考据学十分繁盛。针对他人史书所作的纠谬,代表性著 述首推吴缜《新唐书纠谬》《五代史记纂误》。
宋代学者因精于考史而受到清朝考据学家之尊崇者,当首推王 应麟。
思考题:
1、试论宋代史学在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上的 重要成就。
2、试论宋代的通史撰述及其“会通”思想。 3、为什么说宋代史学兼重“义理”和“考
第五节 两宋史学的其他成就
四、历史笔记、地理书和出使记
中晚唐兴起的历史笔记,在宋代获得迅速发展,数量激增,作 者众多,历史笔记的撰述有了更加自觉的史学意识。
宋朝史家承继唐代全国地理总志的编纂,相继编修了几部重要 的全国地理志,以反映和颂扬“大一统”社会、政治理想,并 下启元、明、清三代“一统志”的编纂传统,在中国历史地 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五代两宋史学在理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历史评论和史学批评大盛,在若干理论 问题上有重大发展,影响深远。在北宋衰亡和政治纷争的刺激下,南宋史家注重本朝史 撰述,成为宋代史学的突出特点。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史家的历史 一、天人关系的理性认识 思考
“天人之际”是中国史学史上贯穿始终的重大理论问 题,两宋思想家和史学家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探讨,达到 了新的思想境界。
按本末之为体也,因事命篇,不为常格; 非深知古今之大体,天下经纶,不能网罗隐 括,无遗无滥。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 决断去取,体圆用神,斯真《尚书》之遗也!
——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下》
第四节 纪传体史书的“会通”之作《通志》
一、通史撰述理论的发展
通史撰述的重大成就使中国史学的“通史家风”得到了理论上 的总结和阐发,主要反映于郑樵在《通志》中提出的“会通” 的史学思想。
第五节 两宋史学的其他成就
三、民族史观和少数民族史记述
宋人的民族历史观,将传统的“夷夏大防”,与《汉书》区分 汉与新莽的“正闰论”相结合,来区分宋朝与北方诸强邻不同 的现实和历史地位,强调夷夏正闰观,在所撰史书中,更竭力 对历史上和现存民族政权的鄙视和批评。
关于两宋的少数民族史记述。两宋史家对诸民族政权在言论上 的藐视与在史著中的关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毕竟因其对两宋 政权的军事威胁太甚,为现实应对计,也需要了解其历史与现 实情况,以供朝廷决策和军事外交参考。宋朝始终重视对北方 诸民族政权和境内各民族史的著述。
第五节 两宋史学的其他成就
二、吕祖谦和朱熹的史学
南宋时理学家一方面继承了二程的史学思想,以读史为“穷 理”“致知”之学,并主张“先经后史”,一方面致力于历史 撰述的实践,成果斐然,成为宋代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对其 后的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当推吕祖谦和朱熹。
在南宋,最有影响的学派有三支,一是以朱熹为宗的朱学,一 是以陆九渊为宗的陆学,一是以吕祖谦为宗的吕学,而各有特 点。
在宋朝,本朝史的撰修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变动和党争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密切关系。 除了“实录”“国史”之外,宋朝还设立专门机构编修“会要”,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