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以便表达出更加深刻、形象的意义。

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Autumn》)2. 拟人:把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生命力和情感色彩。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3.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王安石《泊船瓜洲》)4. 对仗:指在诗歌中相邻的两句或多句之间,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对或相近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5. 反复:在诗歌中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佚名《青青子衿》)6. 排比:在诗歌中将同类事物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7. 设问:在诗歌中提出一个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8. 夸张:在诗歌中对事物的形象、特点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其特点。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9. 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另一个抽象的事物,以表达出更深刻的意义。

例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10. 双关:在诗歌中运用一词多义的现象,使诗句具有双重意义。

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 24 种修辞手法例解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各种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1.用典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2比喻【作用】比喻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

【术语】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3拟人【作用】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给人以亲切之感;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4双关【作用】可以借助双关表达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情感。

5对比【作用】对比可以突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

6夸张【作用】1.揭露素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遐想;发明气氛。

7借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XXX《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南国烽烟正十年举酒欲饮无管弦8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主人下马客在船XXX后檐,XXX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辉煌,若出其里。

#作用: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言语明快,布局工致,声韵协调。

9设问问君能有几多愁?好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XXX《虞美人》#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XXX《如梦令》#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0叠字年年岁岁花类似,岁岁年年人不同XXX《白头吟》XXX虽在,XXX难托。

莫,XXX,XXX《钗头凤》寻寻觅觅,冷冷静清,凄凄惨惨戚戚XXX《声声慢》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XXX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XXX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古诗十九首之二》11反复XXX(XXX)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现在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XXX好个秋!如梦令(后唐庄宗XXX)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大,比照,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讲解。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局部。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到达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似、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说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表达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表达方式精炼而美丽,通过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

在古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词的意境,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和生动性。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象征、拟人、夸张以及对仗等。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来表达深刻的意境和感情。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其中,将秋夜的明亮与银烛的光辉进行比喻,用“冷画屏”来形容秋光的幽寂,通过比喻塑造出诗人内心深邃的情感。

象征是另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在古诗词中经常运用,使作品更加意境深远和富有启迪性。

比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鹳雀楼”就是象征着抱负和追求,通过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追求更高境界的意愿。

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特征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事物人类的思维、感情和行为,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牵牛织女星”,将星星拟人化,形象地描述出夜空中牵牛和织女相望的情景,给人一种人间与仙界相接的感觉。

夸张是一种夸大手法,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夸张处理,以增强叙述的感染力和戏剧性。

在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旦复何时见,楼船已过万重山。

”这里的“万重山”就是夸张的表达方式,用来形容楼船已经远去的距离之远。

通过夸张,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遥远的无奈。

对仗是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通过对诗句的韵脚、字音、词义等方面进行巧妙的对应,以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比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冷画屏,轻罗扇”,这里的“屏”和“扇”就是一对对仗词语。

对仗使得句子的音韵和谐,增加了诗词的美感和韵律。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在孩子们所学的古诗中每首诗都是表达作者不同的观点,古诗有也有很多种类别如:描写景色的诗句,表达季节的诗句,表示友情,书写爱国情怀的诗句等等,今天我小学古诗词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分类整理,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明白每首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方便大家学习。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下面具体说说。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析】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例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析】 诗中以“杜康”代酒。
【例5】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赤壁》)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 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 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 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 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 啼。”(李华《春行即兴》) 【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 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 南去如飞鸟。”(苏轼《江上看山》)
【例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 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 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 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 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 “倒是无晴胜有情”。

古诗词修辞手法举例

古诗词修辞手法举例

古诗词修辞手法举例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魅力不仅在于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更在于其独特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的修辞手法种类繁多,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这些修辞手法为古诗词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

1、比喻比喻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或描绘出事物的特点。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将香炉峰比喻为瀑布的挂件,形象地描绘出了瀑布从天而降的壮观景象。

2、拟人拟人是指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情感和行为,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些事物的特点。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过拟人的手法,将落木的凋零和江水的滚滚流动赋予了人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

3、夸张夸张是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或数量,以达到强调或突出某种情感或效果的目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通过夸张的手法,将一夜风雨后的残酒之浓表达得淋漓尽致。

4、对比对比是通过将两个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以达到强调或突出某种情感或效果的目的。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通过对比的手法,将三国时期的战争与周瑜的英姿进行对比,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之感。

5、对偶对偶是指将两个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行平行排列,以达到对称或和谐的效果。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平行的手法,将白日和黄河两个形象进行对比,营造出一种壮观的景象。

6、反复反复是通过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或突出某种情感或效果的目的。

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反复的手法,将愁绪比作江水,强调了愁之深重。

7、设问设问是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或假设,以达到启发读者思考或强调某种观点的目的。

古代诗歌艺术手法的总结归纳

古代诗歌艺术手法的总结归纳

古代诗歌艺术手法的总结归纳一、诗歌的修辞手法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包含:比喻、夸张、双关、借代、拟人、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通感、比兴、顶针、互文、用典等。

1.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是: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2.拟人: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使……之情跃然纸上。

3.夸张:更突出、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4.双关: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的情感。

①《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②《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情胜有情”。

5.借代:用……代……,使被借代的事物更加具体,含蓄生动表达了……感情。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6.对偶:句式更整齐、节奏更明快,富于音乐美,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7.排比:增强语势,更更突出了xx的特点,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8.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9.反问:使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10.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古代文人在创作诗词时常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式,用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艺术感染力。

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诗人能够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积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象征和排比等,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

一、比喻比喻是修辞手法中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手法,通过将两种或更多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于传达作者的感情和意境。

比喻能够赋予文字以生动的形象,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例如,杜甫的《丽人行》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里的“采菊东篱下”就是对人们追求简朴自然生活的比喻,通过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行为,使之具备人的特质和表现能力。

通过拟人,诗人可以使诗意更加深刻,文字更富有情感。

例如,杨万里的《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这里的“烟销日出不见人”和“欸乃一声山水绿”就是对自然景色的拟人,使得大自然似乎有了自己的表达和情感。

三、夸张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和形象,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感染力。

夸张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十指霜飞轻。

”这里的“银烛秋光冷画屏”和“轻罗十指霜飞轻”都是对秋天的夸张描绘,突出了秋天的寒冷和幽静。

四、象征象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事物的象征意义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象征使作品更具隐喻和抽象性,给读者以深远的思考空间。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其中的“明月光”和“地上霜”就是对思念之情的象征,通过月光和霜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五、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连续的列举和重复,以加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排比使文句更加韵律明快,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

古诗鉴赏-修辞手法

古诗鉴赏-修辞手法
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 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 给人以亲切之感;使所描绘的 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对偶
【作用】 1.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 容,使之凝炼集中。 2.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 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
演练5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将“山溪渡”比作 “交情” 、“水上风波” 比 作“人生波折”,赋予“山溪渡”、 “风波”象征意义,(分析)从而表达了友 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效果)
演练2 涴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问:“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运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妙处。 答:这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手法) “飞花” 和“丝雨”本是具体的事物,“梦”和“愁”则是抽象 的事物,但词人却发现它们都有“轻”与“细”的特点, (分析)于是以抽象喻具体,比喻新鲜,空灵缥缈,妙 不可言。(效果)
常见设问
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 分析。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X这一修辞手法的?
例1: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一), 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将湖中的君山作比皓月银 辉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步骤二),
问:本诗前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试结合 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因 愁而长的头发有“三千丈”,表达 了诗人愁思的深重。
演练6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修辞手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修辞手法

明修辞1.比喻: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在古诗词里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比拟(移情):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运用比拟可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能把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放大”后突现出来,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4.对偶:即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的意思,语言整齐对称,语义集中凝练。

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5、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修辞手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修辞手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修辞手法对比是一种通过将不同的人物、生活现象、思想感情进行对比,使其区别更加鲜明的手法。

王昌龄的《从军行》中就通过对比新旧来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而徐兰的《出关》则通过对比桃花与雪来表达思乡之情。

9、借代:这种修辞手法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该人或物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

这种手法使语言简练、含蓄,突显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如李贺的《南园》中,“吴钩”代指精良的武器,而“带吴钩”则指从军的行动,表现出豪迈的气概。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则是通过借代的手法表现出秋天的景象。

列锦是一种修辞手法,即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列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自然物,刻画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表达了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

通过运用列锦的辞格,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同时渲染一种昏暗阴冷气氛,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2、历鹗的《晓至湖上》运用了委婉含蓄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感受,而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现出“人意静”的情感。

同时,诗歌中也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比如“学野凫”,暗示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像野凫一样自由自在地游弋在湖上的清景中。

动静结合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诗人们通过动态描写来创设意境,而动静结合则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往往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其中“动”包括动与声)。

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典范。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分开,它能够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古诗词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段,使诗词更具艺术感和表达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表达含义。

比如在《静夜思》中,李白将月亮比作盘中餐,通过这种比喻手法,诗人生动地描绘了自己思乡的情怀。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和行为,使其具备人的形象和特点。

例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被拟人为“双泪落君前”,使琵琶具备了人的情感和表达能力。

三、夸张夸张是通过对描述对象的夸大处理来达到一种强调或者夸张的效果。

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他用“万里长江似细细发”来形容自己的思绪万千,通过夸张手法,突出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情。

四、借景借景是将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引入到描述中,以增加画面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以登高望远的主题,将长城、河流等景物融入其中,使整篇诗歌具备了诗情画意。

五、对偶对偶是通过将两个相互矛盾或者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和衬托,以达到强调、对比和对立的目的。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通过对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强调自己对学识的追求和才情的高尚。

六、排比排比是将相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以强调并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使用了排比手法,使诗句更加优美、平衡。

总结起来,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景、对偶和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古诗词具有了更多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力,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作品。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想要更好地认识、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就必须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知识,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吧。

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古诗鉴赏1.比喻:将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例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王观《卜算子》)分析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分析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例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分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4.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分析从篇章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能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例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分析这一联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运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绘景可将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抒情可使文章节奏和谐,增强语势,深化中心。

怎么看古诗的修辞手法

怎么看古诗的修辞手法

怎么看古诗的修辞手法古诗的修辞手法是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因此许多学者们研究古诗的修辞手法,探讨其丰富的文学内涵。

从中,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古诗的精神内涵,从而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古诗修辞手法:一、“比喻”修辞手法比喻是古诗中常使用的修辞方法,即用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来表现,以突出所表达的价值或情感。

比喻中常常使用的形容词有“秀美”、“英雄”、“明亮”等,这些词通常使用来形容某一精神的状态,表达出画面感,激发起读者的共鸣与感动。

例如:“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窗外春色宜人,柳絮飞舞动风情”,等等。

二、“对比”修辞手法对比是古诗中另一个常用的修辞方法,即用比较的方式来表述,以表现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此诗句中的“深”一词,来比较桃花潭水的深度,和汪伦送给自己的情感的深度。

又如“淡薄寒秋,寂寞夜空”,用此句中的“淡薄”和“寂寞”,来表达出秋冷寒冷的夜晚,空荡荡的情感。

三、“重叠”修辞手法重叠修辞是古诗中另一个常见的修辞手法,即通过重复一个词语,或者是多个同义词来表达,以表现其中的重要性和强烈情感。

例如“细雨急,津津”,用词“细雨”、“津津”,重多次,来表达出雨夜漫漫、湿湿的情感。

又如“日色欲尽花含烟,夜来香积雨初晴”,用“香”、“雨”两个词,重复使用,表达出那一片清爽新鲜、洁净清新的美妙景象。

四、“引用”修辞手法引用是古诗中的另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即把一些有名的句子、故事或者诗句等,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以增加其表现力。

例如:“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人间留不得”、“春江花月夜,月明珠有泪”等,以及“月下独酌,人生如梦”等,都是常见的引用修辞。

这些古诗中的引用,经常能够精准把握古人情思,表现出古诗中的精神实质,增强古诗的感染力。

总之,古诗的修辞手法非常丰富多彩,包括比喻、对比、重叠等,以及引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古诗的情感内涵,并提升我们的精神享受。

叶嘉莹 诗的八种修辞方式

叶嘉莹 诗的八种修辞方式

古诗常用的八种修辞方式古诗的八种修辞方式包括:明喻、暗喻、借喻、拟人、拟物、借代、夸张、用典。

以下是这八种修辞方式的解释以及相应的古诗句示例:1.明喻:明喻是直接将一物比作另一物,在诗句中通常出现“如”、“似”、“若”等词。

示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将西湖比作西施,不论西湖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如同西施一般美丽。

这里“如”、“似”、“若”等词未出现,但比喻关系明确。

2.暗喻:暗喻是通过暗示来表达相似之处,不使用“如”、“似”等词,而是直接将一物作为另一物的表示。

示例: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并未明确指出轻舟与万重山之间的比喻关系,而是暗示轻舟如同万重山一样阻碍不了前进的步伐。

3.借喻:借喻是以事物的某一部分来比喻整体,不提及事物本身,而是用另一物来代替。

示例: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李白《赠孟浩然》)。

借“红颜”来比喻年轻时的自己,借“轩冕”来比喻官场权位。

整句未提到作者自己和官场,而是通过借喻来表达对官场的轻视和对隐居的向往。

4.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或情感。

示例: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将“离愁”赋予了人的特性,使其具有了距离感和绵延不断的形态,就像春天无尽流淌的水。

5.拟物:拟物是将人比作动物或物品,赋予人的某些动物或物品特性。

示例: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

将人(我)比作物品(闲人),意味着自己就像一个无足轻重的物品,而真正的价值在于梦中的“君”。

6.借代:借代是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手法。

示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猿声”是用来借代两岸的环境,“万重山”则借代旅途中的重重阻碍。

7.夸张:夸张是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来表达情感或强调效果的修辞手法。

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古诗词中蕴含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蕴含的修辞手法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唐】王之涣
修辞手法——夸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宋】李清照
修辞手法——排比
修辞手法——反问、设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宋】朱熹
趣味大语文
——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比喻
借代
拟人

常见修辞手法
对比
夸张
排比
反问、 设问
修辞手法——比喻
燕大
山漠
月沙
似如
钩雪


唐《
】马
李诗
贺》

唐 】 贺 知
《 咏 柳
章》
二不 月知 春细 风叶 似谁 剪裁 刀出 。
, ,
修辞手法——拟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宋】苏轼
死 骨
肉 臭
奉。 ,

咏 【怀 唐五 】百
杜字
甫》
再见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三国】曹植
修辞手法——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燕歌行》【唐】 高适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一 》【唐】李绅
修辞手法——借代
唯孤
见帆
《长 远
黄 鹤 楼
江 天
影 碧
送际 空

孟 浩 然
流 。
尽 ,
唐之
】广
李陵
白》
路朱
有门
《冻 酒
自 京 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

拟人即摹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的、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三、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例句:如“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说“三百杯”酒一次喝光,显然夸大其辞,但更能显示其豪放的性格。

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笛声最响亮,也不会响遍整个洛阳城,表面上看似乎不合逻辑,但通过地域上的夸大,写出夜深人静之际,高亢激越的笛声随着春风四处飘散,也令人置信,符合情理。

四、对比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例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甫通过写大户人家积聚米肉成山以致吃不了导致变臭,而老百姓这边却少吃缺穿以致被冻死的现象,将二者进行强烈的对比,更能突出社会的混乱动荡和封建地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压榨的社会现实,于无言中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强烈批判和百姓的深切同情。

五、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红花还需绿叶衬。

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是衬托。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1、正衬: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还作为陪衬。

例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题都城南庄》,桃花与美女容颜皆是美好之物。

作者用桃花的鲜艳来衬托女子的容颜,更显女子容颜像花一样的美艳。

2、反衬:反衬就是用反面的事物来作陪衬。

例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蝉鸟鸣叫都是声音,山林寂静清幽是无声,二者是相反之事物。

整个林子里只听见蝉叫鸟鸣而无其他声音,作者通过蝉叫鸟鸣(客体)来反衬山林(主体)的寂静清幽,以动衬静更见其静。

对比和衬托(反衬)的区别: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一般来说,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更加鲜明突出。

反衬就不一样,甲乙两个事物之间,“并不是一半对一半”,而是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使被陪衬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这是对比与反衬的主要区别。

其次对比的事物必须是同一性质、同一范围、同一角度的不同侧面。

而反衬既可是不同性质事物也可是同一性质的事物。

六、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

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特征代本体。

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桑树和梓树是古代人家常种在院子周围的树种,后来就用桑树和梓树代指家乡,简称桑梓。

2、专名代本体。

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是指古代用火烧过的竹子,常用来书写东西。

这里的汗青就代指书写历史的史册。

3、局部代整体。

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

例句:克敌垂成不受勋,凛然巾帼是将军,巾帼是指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常见的装饰物,以后就成为了代指妇女的专有名词。

这里的巾帼就是妇女的意思。

七、排比排比是一种利用三句或三句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的修辞方法。

例句: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这里作者使用四个一样句式的排比句来描写浔阳的景色,用排比从各个角度描述让我们可以更加完整的感受到这种美景。

八、对偶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

例句: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六王毕”与“四海一”相对,都是主谓词组,“蜀山兀”与“阿房出”相对,也都是主谓词组,且“六王毕,四海一”与“蜀山兀,阿房出”相对。

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

“海内”,四海之内,古代指全中国。

“比邻”,近邻。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

九、反复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使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

能增强语气或语势,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例句: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里的“一日不见”使用了反复的手法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没见面的时间短,根据后边的层层递进就更能看出对对方的思念。

反复和排比的区别: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十、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的修辞手法。

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例句当中就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这种手法的运用诗句读来朗朗上口且上下句意十分连贯。

十一、互文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理解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向哪一方,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理解。

例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句中的“秦”、“汉”、“关”、“月”四字是交错使用的。

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

例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里的“东西南北”是互文现义,指整个集市。

不能理解为在东市买了骏马,在西市买了鞍鞯,在南市买了辔头,在北市买了长鞭。

而应理解为整个集市上买全了这些东西。

十二、用典用典又称“用事”、“援引”。

它是指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

用典可以使诗歌显得更加简洁明了庄重典雅、表情达意更加含蓄蕴藉。

例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里曹操引用了《郑风·子衿》的句子,原意是表达女子思念情郎,这里曹操引用此句表达了自己对天下贤才的渴盼爱慕之情。

修辞手法是古代诗人常运用的表达技巧。

它的运用让诗歌显得更加简练、生动、形象、传神,可以让诗人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更多的内容和情感。

希望通过以上讲解列举能对你有所帮助,在解读诗歌的路上走的更加轻松愉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