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
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四篇)
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共分为七章,包括总则、文物的立法保护、文物的管理与使用、文物的鉴定和评估、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文物的出境和进境、法律责任。
全文共计约____字。
以下为节选部分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推动文物保护法的贯彻实施,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文物,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代表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重要历史时期的物质遗存,包括古文物、近现代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第三条文物保护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保护为主,注重保护性利用,防止滥用、损毁、盗窃文物;(二)分类管理,根据文物的价值分类确定保护措施;(三)综合治理,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四)社会参与,鼓励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五)科技支撑,推动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第二章文物的立法保护第四条国家对文物实行保护制度,文物受国家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文物。
第五条文物的保护单位应当依法设立文物保护专门机构,负责文物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文物便民服务等工作。
第六条国家依法设置文物保护单位,划定文物保护区,加强对文物的专门保护。
第七条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区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规划要求,制定文物保护规划,确保文物的长期保护。
第八条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区应当建立文物登记制度,对文物实行备案管理。
第三章文物的管理与使用第九条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区应当制定保护规程,建立健全文物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文物的日常管理、巡查、维护等工作。
第十条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区应当加强对文物的监控和安全设施的建设,保障文物安全。
第十一条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区应当加强文物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第四章文物的鉴定和评估第十二条对文物的鉴定应当依法进行,鉴定机构应由国家文物主管部门认定。
第十三条对古代文物进行鉴定时,鉴定机构应当依据文物的实物特征、历史背景、工艺技术等进行综合鉴定。
2024年文物保护实施细则
2024年文物保护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文物保护的目标是: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第三条文物保护的原则是:保护第一、科学第一、利用第一、管理第一。
第四条文物保护的主体是:国家、地方各级政府、文化遗产管理机构、文物保护单位、社会公众。
第二章文物保护的机构和职责第五条国家文物局是国家文物保护的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相关规定,批准文物保护计划,组织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培训和督导。
第六条地方各级政府应当依法履行文物保护的管理职责,设立或委托专门机构负责文物保护工作,并设置文物保护专项资金。
第七条文化遗产管理机构是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负责本地区文物保护工作的日常管理和实施,组织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和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第八条文物保护单位是经国家文物局或地方文化遗产管理机构认定为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构筑物、遗址、墓葬、石刻、书画、器物等,并接受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单位。
第九条社会公众是文物保护的积极参与者和监督者,可以通过举报违法行为、参与文物保护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第三章文物保护的工作内容第十条文物保护工作主要包括:文物保护与修复、文物保护与利用、文物保护与传承、文物保护与监管。
第十一条文物保护与修复是指对已经损坏或受到侵蚀的文物进行修复和恢复,要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坚持原汁原味的原则,严禁人为改动。
第十二条文物保护与利用是指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文物资源,发挥文物的社会、经济价值,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十三条文物保护与传承是指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加强对文物的传承和普及工作,培养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文化自信。
第十四条文物保护与监管是指加强对文物的管理和监督,打击偷盗、走私、倒卖文物等违法行为,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
文物保护管理实施细则
文物保护管理实施细则一、总则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保护和管理文物是维护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文物保护1.文物保护是指对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物品、建筑、遗址等文物进行维护、修缮、保护和利用,确保其完整、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文物保护工作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注重科学、细致和客观的工作方法,根据文物的特点和状况,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并定期检查和修复文物,确保其不受损害。
3.文物保护管理要依法进行,对于具有国家级保护价值的文物,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其不受破坏、侵占或走私等行为的侵害。
三、文物管理2.文物管理要健全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文物管理部门,配备专业人才,确保文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文物管理要依法进行,严格遵守有关文物管理的法律法规,确保文物的合法权益。
4.文物管理要注重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四、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1.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要统一起来,通过合理利用和开发文物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的双赢。
2.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要注重平衡,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不以损害文物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利益。
3.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要注重合作与共赢,加强文物保护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共同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五、文物保护与社会稳定1.文物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保护文物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
2.文物保护要注重社会参与,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增强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3.文物保护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共同制定并实施文物保护规划,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六、文物保护与国际交流合作1.文物有着普遍的价值和意义,保护和弘扬文物传承是全球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
2.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和推动世界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17第一次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17第一次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7.03.01•【文号】国务院令第676号•【施行日期】2017.03.01•【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5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7号公布根据2013年12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根据2017年3月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实施条例。
第二条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和地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共同实施管理。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三条国有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应当用于下列用途:(一)文物的保管、陈列、修复、征集;(二)国有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和建设;(三)文物的安全防范;(四)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五)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宣传教育。
第四条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科技、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文物保护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六条有文物保护法第十二条所列事迹之一的单位或者个人,由人民政府及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有关部门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
第二章不可移动文物第七条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核定公布。
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
文物保护实施细则_细则_
文物保护实施细则文物保护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我国的文物保护的指导原则在理论上是正确的。
下文是文物保护实施细则,欢迎阅读!文物保护实施细则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文物,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县、自治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物、艺术品、工艺美术品、革命文献资料、手稿、古旧图书资料以及代表性实物等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
第三条文物保护法第三条规定的主管全国文物工作的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是指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对全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依法实施管理、监督和指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保护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不设立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
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工作。
第四条各级公安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城乡规划部门和海关,应当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将文物事业费和文物基建支出分别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由同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其中文物基建支出以及文物修缮、维护费和考古发掘费等,应当专款专用,严格管理。
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所属文物事业、企业单位的收入,应当全部用于文物事业,作为文物保护管理经费的补充,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章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条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依照文物保护法第七条规定的程序核定公布。
文物保护法第七条第一款所列的文物中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由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予以登记,并加以保护。
第七条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应当依照文物保护法第九条的规定,自核定公布之日起一年内划定,并作出标志说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
文物保护实施细则
文物保护实施细则文物保护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我国的文物保护的指导原则在理论上是正确的。
下文是文物保护实施细则,欢迎阅读!文物保护实施细则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文物,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县、自治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物、艺术品、工艺美术品、革命文献资料、手稿、古旧图书资料以及代表性实物等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
第三条文物保护法第三条规定的主管全国文物工作的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是指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对全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依法实施管理、监督和指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保护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不设立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
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工作。
第四条各级公安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城乡规划部门和海关,应当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将文物事业费和文物基建支出分别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由同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其中文物基建支出以及文物修缮、维护费和考古发掘费等,应当专款专用,严格管理。
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所属文物事业、企业单位的收入,应当全部用于文物事业,作为文物保护管理经费的补充,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章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条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依照文物保护法第七条规定的程序核定公布。
文物保护法第七条第一款所列的文物中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由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予以登记,并加以保护。
第七条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应当依照文物保护法第九条的规定,自核定公布之日起一年内划定,并作出标志说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17第二次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17第二次修订)【法规类别】文物与古迹保护【发布部门】国务院【发布日期】2017.10.07【实施日期】2017.10.0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5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7号公布根据2013年12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根据2017年3月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订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令第687号《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四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实施条例。
第二条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和地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共同实施管理。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三条国有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应当用于下列用途:(一)文物的保管、陈列、修复、征集;(二)国有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和建设;(三)文物的安全防范;(四)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五)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宣传教育。
第四条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科技、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文物保护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六条有文物保护法第十二条所列事迹之一的单位或者个人,由人民政府及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有关部门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
第二章不可移动文物第七条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核定公布。
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91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91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1991.06.29•【文号】•【施行日期】1991.06.29•【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文物保护单位第三章考古发掘第四章馆藏文物第五章私人收藏文物第六章文物出境第七章奖励与惩罚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对文物的保护,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继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受国家保护:(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四)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文物鉴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的保护。
第三条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文物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保护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文物较多的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可以设立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工作。
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国家文物的义务。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文物保护实施细则
文物保护实施细则一、引言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财产,代表着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与延续。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文物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加强和规范文物保护工作,中国政府在201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以明确政府、社会各方面的职责和义务,进一步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实施细则主要内容1. 对文物的保护范围明确《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特别强调了文物的保护范围,其中包括文化遗产、古迹、墓葬、历史建筑、古代建筑、文物藏品等。
同时,还强调了国家文物和重要文物的保护重点,以确保这些文物得到更为全面、系统、有效的保护。
2. 建立文物保护管理制度为确保文物保护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实施细则提出了建立文物保护管理制度的要求。
这个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文物权利和义务的明确、文物保护责任的划分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和职责等,以此建立健全的圈养、管理和保护体系。
3. 文物保护监管体系的建设文物保护监管是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建设文物保护监管体系也是实施细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细则要求各级文物主管机关要建立文物保护监管制度,实现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全程监督、监管和调查,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并及时通报相关情况,发挥文物保护工作全面监督和管理的作用。
4. 文物保护法和相关法律的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提出了贯彻执行法律的要求,其中包括加强文物保护法律宣传和教育、建立文物保护法律咨询制度等。
此外,细则还要求各级文物主管机关要积极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机关配合,协助开展文物保护行政执法工作,实现文物保护工作的纵向联动和全方位管理。
5. 优化文物保护的环境和条件文物保护的环境和条件对文物的长期保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提出了优化文物保护环境和条件的措施,包括改造文物保护工程的建筑结构、加强文物区域内的绿化和照明系统、修复文物建筑和改善文物储藏环境等。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文物保护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5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5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5.04.24•【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八号•【施行日期】2015.04.24•【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根据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根据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决定》第四次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不可移动文物第三章考古发掘第四章馆藏文物第五章民间收藏文物第六章文物出境进境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文物保护实施细则范文(二篇)
文物保护实施细则范文一、导言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宝贵的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对于传承和弘扬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好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制定本文物保护实施细则,以明确文物保护的原则、方法和具体措施,为文物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总则1.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应当是保护为主,科学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2. 文物保护工作应当坚持依法保护、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的原则,促进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3. 文物保护部门应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和理解。
4. 文物保护工作必须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原则,充分发挥专家和学者的作用,推动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
5. 文物保护工作应当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三、文物保护的具体措施1. 制定完善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明确文物保护的义务与责任。
2. 加强文物保护的组织领导,设立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明确职责和权限。
3. 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4. 完善文物保护的技术手段和装备,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性和效率。
5. 加强对文物修复、保护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文物保护的质量和效果。
6. 建立文物保护科研机构,加强文物保护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
7. 加强文物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共同开展跨国文物保护项目。
8. 健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机制,加大对文物犯罪的打击力度。
9. 加强对文物保护负责人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素质和能力。
10. 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资金保障,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文物保护的步骤与方法1. 文物保护工作的步骤应当包括发现、收集、鉴定、登记、保护和利用等环节。
2. 发现文物的渠道可以通过历史文献、考古调查、民间传说等多种方式获取。
3. 发现的文物应当及时收集和鉴定,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 鉴定的文物应当根据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进行评估,确定保护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3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3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3.06.29•【文号】主席令第5号•【施行日期】2013.06.29•【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的决定》第一次修正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根据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不可移动文物第三章考古发掘第四章馆藏文物第五章民间收藏文物第六章文物出境进境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先是风格一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的保护,保护文物不受破坏和损失,维护文物的完整和传承,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规定了文物的保护目标、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即国家对文物的保护是负责任的、全面的、系统的;文物保护遵循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加强监督的原则;实行统筹规划、分类保护、人员培养的措施;保护文物有法可依。
第二章文物的范围第三条本法所称文物,是指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代表特定历史时期的实物、遗址、墓葬、壁画、石窟、石刻、碑文、书法、绘画、戏曲、音乐、舞蹈、戏剧、文学、语言、方言、诗词、词曲、服饰、建筑、园林、遗存、纪念碑、道教、佛教、土家风情等,不论其材质、形态、意义如何,均属文物。
第四条国家法定收藏机构和各级文物保护行政部门、文物研究机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在保护、收藏、研究、陈列和宣传方面非常重要的文物,可以依法予以保护。
第三章文物的保护目标第五条文物的保护目标是保护文物不受破坏和损失,维护文物的完整和传承,传承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明进步。
第六条文物的保护目标应当以坚持史实、真实、全面、客观为基础,维护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第四章文物的保护原则第七条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加强监督。
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对文物进行保护,保护文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保护义务,享有保护权益。
第九条文物保护应当尊重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发挥文物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
第五章文物的保护措施第十条国家通过统筹规划、分类保护、人员培养等措施,完善文物保护制度,提高文物的保护水平。
第十一条国家设立文物保护专项基金,用于文物的保护、修复、保管、宣传等活动。
第十二条文物保护机构要加强对文物的管理和监督,依法处理文物保护方面的违法行为。
第十三条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文物保护计划,落实文物保护责任,确保文物的安全。
文物保护实施细则
文物保护实施细则
是国家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规定和操作指南,以下是一般性的文物保护实施细则内容:
1. 文物保护范围:明确将哪些文物纳入保护范围,包括历史建筑、古代文物、传统工艺品等。
2. 文物保护主体:明确文物保护的主体是谁,包括国家、地方政府、文物保护部门等。
3. 文物保护责任:明确文物保护的责任是谁,在不同层级的行政管理单位中,各个单位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4. 文物保护制度:包括文物保护的法律和制度,明确文物保护的法律依据和操作程序。
5. 文物保护管理:明确文物保护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包括文物保护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以及文物保护的具体操作流程。
6. 文物保护工作计划:制定文物保护工作的年度计划和具体工作任务,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限。
7. 文物保护经费:明确文物保护的经费来源和使用方式,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8. 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9. 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和应用文物保护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包括文物的保护修复、防腐防潮等技术措施。
10. 文物保护监督检查:建立文物保护监督机制,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文物保护的落实和执行。
以上所列为一般性的文物保护实施细则内容,具体实施细则还因国家和地区而有所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法规类别】文物与古迹保护【发文字号】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令第十一号【修改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的决定(1991)【发布部门】201【发布日期】1982.11.19【实施日期】1982.11.19【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法律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令(第十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九日通过,现予公布施行。
委员长叶剑英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九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对文物的保护,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继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受国家保护:(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四)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文物鉴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的保护。
第三条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文物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保护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文物较多的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可以设立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工作。
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国家文物的义务。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
文物保护管理实施细则
文物保护管理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我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和方面。
第三条文物保护的目标是保护我国的珍贵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
第四条文物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依法管理,科学保护,公众参与,国际交流,综合治理。
第二章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第六条国家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是中国文物保护中心,负责全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
第七条地方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是省级文物局,负责本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
第八条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职责包括:(一)负责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和政策。
(二)组织实施文物保护工作。
(三)加强文物的监管和执法。
(四)推进文物科研和学术研究。
(五)组织开展文物宣传和教育。
(六)协调文物保护与城乡规划和建设的关系。
第九条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章文物保护工作第十条文物保护工作包括以下内容:(一)做好文物保护规划和目录的编制和修订工作。
(二)加强文物保护区划的划定和管理。
(三)推进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和保护工艺的研发。
(四)组织开展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五)加强文物保护者培训和队伍建设。
(六)加强文物保护与旅游业的结合。
(七)推动文物保护与社区建设相结合。
第十一条文物保护工作应当注重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统一,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第十二条文物保护工作应当注重公众参与,加强与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合作和沟通。
第十三条文物保护工作应当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和国际合作项目。
第四章文物保护法律责任第十四条违反国家有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将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文物损坏或者丢失的,将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对于侵犯文物权益的行为,受损文物所有人有权要求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消除侵权影响,恢复受损文物的原状,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
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一、总则1.本细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制定,旨在进一步明确文物保护法的具体实施要求,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文物保护工作应当坚持保护第一、科学第一、法治第一的原则,科学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和法治意识。
3.文物保护工作要坚持公益性、法治性、专业性原则,加强文物保护专业队伍建设,推动各级文物保护管理部门的职能优化和监管机制改革。
4.文物保护工作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推动文物保护事业的国际化进程。
二、文物保护规划与保护单位1.各级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规划的要求,编制本地区文物保护规划。
文物保护规划应当科学合理,包括文物保护的总体战略、年度工作计划和重点项目。
2.文物保护单位的确定应当符合《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并应当依据实际情况和综合评估结果进行,确定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和范围。
3.对于被确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各级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应当制定保护方案,科学规划保护区划和保护措施,加强保护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4.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责任单位应当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维护,妥善保管文物,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
三、文物鉴定和认定1.文物鉴定和认定应当依据事实,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2.文物鉴定和认定由具有相应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鉴定经验,并依法履行鉴定职责。
3.文物鉴定和认定结果应当及时通知申请人,并提供相关鉴定文书,确保文物鉴定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
四、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1.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应当科学、合理、有效,包括加强文物保护区域的管理,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单位防火、防灾、防盗等安全措施。
2.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应当注重细节,保护单位内部的展览陈列、照明设施、环境卫生等也应当符合相关的保护要求。
文物保护实施细则范文
文物保护实施细则范文抱歉,____字太长了,我无法一次性为你生成这么长的文本。
但是,我可以为你提供一个简短的文物保护实施细则范文,大致了解一下文物保护的内容。
如果你有什么具体的要求或更详细的要求,可以告诉我,我会尽力满足你的需求。
文物保护实施细则范文(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我国文物的保护工作,保护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各类文物的保护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古代建筑、器物、绘画、书法、雕塑、陶瓷等。
第三条文物保护工作应当坚持依法、科学、合理的原则,注重保护与利用的统一,传承与创新的结合,维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条文物保护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工作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第二章文物保护与监管第五条文物保护工作主要包括文物的保护、修复、整理、展示和利用等方面。
第六条文物保护应当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观性。
第七条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应当依照科学、规范的原则进行,严禁随意更改文物的原貌。
第八条文物保护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文物保护技术标准,指导文物保护修复工作。
第九条对于危害文物安全的行为,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三章文物保护与利用第十条文物保护应当注重保护与利用的统一,充分发挥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
第十一条文物利用工作应当遵循文物价值的最大化原则,推动文物产业的发展,促进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第十二条文物利用应当注重保护与创新的结合,发挥文物在现代社会中的新价值。
第十三条文物利用计划应当经过科学评估和专家论证,确保文物利用不会损害文物本身的价值和形象。
第四章文物保护的财政支持与奖励第十四条政府应当加大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文物保护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五条对于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荣誉。
2023年文物保护实施细则
2023年文物保护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我国文物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维护国家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文物保护的原则是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科学保护。
第四条文物保护工作的任务是保护、研究、展示、传承和利用文物,使文物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五条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应当负责本细则的执行和监督。
第二章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定和管理第六条文物保护单位是指经评定、具有不可移动文物性质并享有特定保护前提的单位。
第七条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定应当遵循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的原则,评定结果具有法律效力。
第八条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应当包括以下方面:(一) 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二) 组织开展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和维护工作;(三) 制定文物保护单位的利用规划和管理制度。
第九条对于未评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和其他重要文物,地方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应当制定保护计划,加强其保护和管理。
第三章文物的发掘和保护第十条文物发掘工作应当遵循科学性、专业性、保护性的原则,加强对考古学专业人员的培养和管理。
第十一条文物发掘工作应当依法办理发掘申请手续,并按照考古学科学方法进行。
第十二条文物发掘工作中发现的文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鉴定、登记和保护。
第十三条文物发掘工作完成后,发掘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归还或转交文物保护管理部门。
第四章文物保护的监督和执法第十四条文物保护监督工作应当加强,保证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五条文物保护监督应当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管理、文物修缮和维护工作,以及文物发掘工作、文物交易等。
第十六条文物保护监督工作应当联合法律、行政和文物保护等部门,形成合力。
第十七条违法破坏文物或者非法交易文物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文物保护的经费保障第十八条文物保护工作应当纳入国家和地方财政预算,并确保足够的资金用于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模版
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模版一、总则(一)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促进我国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我国所有的文物保护工作,包括文物的发现、保护、修复、利用、管理等方面。
二、文物保护的范围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保护范围包括古代的物质文物、古代的文物图书档案、古代的影像资料、古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对于不同类别的文物,需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文物的发现和鉴定(一)文物的发现应遵循科学、合法、公正的原则。
任何个人或单位在发现文物时,应及时向文物保护行政部门报告,由文物保护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调查与鉴定。
(二)文物的鉴定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
鉴定结果应有明确的文物类别、年代、价值等具体内容。
(三)对于发现的重要历史人物遗址、古代城址等重要文物,文物保护行政部门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并组织专家进行研究。
四、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一)文物的保护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不得随意擅自进行保护工作。
(二)对于文物的修复,应依据文物的状况及传统修复技术进行,不能破坏文物的原始状况。
(三)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应遵循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做到既能保护文物原貌,又能延长文物的寿命。
五、文物的利用与管理(一)文物可通过展览、鉴赏、教育、科研、旅游等方式进行利用,但利用过程中不得损害文物的安全与完整。
(二)文物的管理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文物管理机构进行。
文物管理机构应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加强文物的巡查、保护与管理工作。
(三)对于私人收藏的文物,应按照相关规定办理登记和备案手续,确保文物的安全与合法性。
六、文物保护的财政支持(一)国家应加大对文物保护事业的财政支持,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文物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文物保护支出,确保文物保护的进展。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成立文物保护基金,进行志愿者活动,推动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1992.05.05•【文号】国家文物局令第2号•【施行日期】1992.05.05•【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发布日期:2008年1月15日实施日期:2008年1月15日)废止(原因:已被2003年5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7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92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令第2号发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文物,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县、自治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物、艺术品、工艺美术品、革命文献资料、手稿、古旧图书资料以及代表性实物等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
第三条文物保护法第三条规定的主管全国文物工作的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是指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对全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依法实施管理、监督和指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保护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不设立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
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工作。
第四条各级公安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城乡规划部门和海关,应当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将文物事业费和文物基建支出分别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由同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其中文物基建支出以及文物修缮、维护费和考古发掘费等,应当专款专用,严格管理。
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所属文物事业、企业单位的收入,应当全部用于文物事业,作为文物保护管理经费的补充,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章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条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依照文物保护法第七条规定的程序核定公布。
文物保护法第七条第一款所列的文物中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由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予以登记,并加以保护。
第七条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应当依照文物保护法第九条的规定,自核定公布之日起一年内划定,并作出标志说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
县、自治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由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不同文物的保护需要,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具体保护措施并公告施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县、自治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由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九条对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属于国家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使用单位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可以建立保管所或者博物馆等专门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保护;没有专门保护管理机构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责成使用单位或者有关部门负责保护,或者聘请文物保护员进行保护。
第十条文物保护法第七条第一款所列文物中有使用单位的,使用单位应建立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没有使用单位的,附近的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可以建立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对文物进行保护。
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的活动给予指导。
第十一条文物保护单位向社会开放,应当符合国家文物局规定的条件,并根据其级别,报经同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
第十二条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定并公布建设控制地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城乡规划部门划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县、自治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由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城乡规划部门划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或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授权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在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
在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其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同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报同级城乡规划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等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不得重新修建;因特殊需要,必须在另地复建或者在原址重建的,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原核定公布机关批准。
第十五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文物局认为有必要由其审查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计划和设计施工方案,由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和县、自治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计划和设计施工方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
文物修缮保护工程应当接受审批机关的监督和指导。
工程竣工时,应当报审批机关验收。
第十六条,文物修缮保护工程的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证工程质量。
第十七条文物修缮保护工程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家文物局制定。
第三章考古发掘第十八条一切考古发掘项目,都必须履行报批手续。
考古发掘申请,由考古发掘单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向国家文物局提出或者直接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依照文物保护法第十七条或者第十九条的规定审查批准。
国家文物局批准直接向其申请的考古发掘计划时,应当征求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十九条考古发掘单位应当在每年的第一季度,向国家文物局提交当年考古发掘计划。
配合建设工程的考古发掘计划,可以在发掘前三十日内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确因建设工期紧迫或者文物面临自然破坏危险,急需发掘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可以先行发掘,自发掘开工之日起十五日内补报发掘计划。
第二十条在考古发掘工作中,考古发掘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执行考古工作规程,保证发掘质量。
考古发掘单位在申请发掘时,应当提出保证出土文物和重要遗迹安全的保护措施,并在发掘工作中严格执行。
第二十一条配合建设工程进行的文物调查或者勘探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物调查或者勘探工作,由文物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联合组织实施或者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在进行建设工程中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必须发掘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力量及时发掘;特别重要的建设工程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设工程范围内的考古发掘工作,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发掘未结束前不得继续施工。
第二十三条在配合建设工程进行的考古发扬工作中,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配合考古发掘单位,保护出土文物或者遗迹的安全。
第二十四条考古发掘单位和考古发掘项目领队人员资格,由国家文物局审查认定,并颁发证书。
考古勘探单位、考古勘探领队人员资格,由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查认定,并颁发证书。
第二十五条考古发掘单位发掘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写出考古发掘报告,编制出土文物清单。
出土文物由国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保管条件和实际需要,指定全民所有制博物馆、图书馆或者其他单位(以下简称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单位)收藏。
考古发掘单位需要将出土文物留作标本的,段经国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
第四章馆藏文物第二十六条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文物,应当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登记的珍贵文物档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一级文物档案应当报国家文物局备案。
具体办法由国家文物局制定。
第二十七条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具备确保文物安全的设施和必要的技术手段,并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文物档案,对文物进行分类分级保管。
第二十八条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单位复制和修复其所收藏的一级文物,应当报国家文物局批准。
第二十九条上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调拨、借用下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文物。
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单位间,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交换或者借用其所收藏的文物。
一级文物的调拨、交换和借用,应当报国家文物局批准。
二、三级文物和一般文物的调拨、交换、借用,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第五章私人收藏文物第三十条公民私人收藏的文物可以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公民登记的文物保守秘密。
第三十一条公民可以要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对其私人收藏的文物,提供鉴定以及保管、修复等技术方面的咨询和帮助。
第三十二条公民私人收藏的文物可以卖给国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单位和文物收购单位。
国家鼓励分民将其私人收藏的文物捐赠给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单位。
第三十三条文物经营单位经营文物收购、销售业务,应当经国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经营文物对外销售业务,应当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第三十四条文物经营单位应当记录文物经营活动情况,以备核查。
文物经营单位收购或者保存的珍贵文物,应当报批准其经营文物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其中一级文物应当报国家文物局备案。
文物经营单位销售的文物,应当在销售前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鉴定。
第三十五条银行、冶炼厂、造纸厂以及废旧物资回收等单位的文物拣选工作,应当接受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并妥善保管拣选文物,尽快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移交。
第三十六条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接收移交的文物,应当按照银行、冶炼厂、造纸厂以及废旧物资回收等单位收购时所支付的费用加一定比例的拣选费合理作价。
接收移交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支付所需款项有困难的,由上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解决。
第三十七条公安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海关等在查处违法犯罪活动中依法没收、追缴的文物,应当在结案尽后快按照规定移交文物行政管理部门。
移交办法由国家文物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十八条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移交的文物进行鉴定,属于一级文物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报国家文物局备案。
第三十九条国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文物保护要求,指定具备条件的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移交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