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载力与区域规划
(完整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完整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U1绪论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
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
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09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九章)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曾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将中国土地分 为9大类。它们分别为:①耕地;②园地;③有林地、疏林地、灌 木林地;④草地、草山、草坡;⑤宜农荒地、宜林荒山荒地;⑥ 沼泽、沙漠化土地、沙质荒地、戈壁;⑦寒漠、石骨裸露山地、 永久积雪冰川;⑧沿海滩涂、内陆水域;⑨城市、工矿、交通用 地。
➢ (1)土地开发整理要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协调统一 ➢ (2)土地开发整理要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机结合 ➢ (3)加大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力度 ➢ (4)积极开展逐步推行土地修复工作 ➢ (5)与土地修复相关的存量土地的优化利用
第二节 用地分类
一、按地貌特征分类
根据地貌特性不同,常将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 平原等类型。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一、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措施。
张占承等综合了多种意见,认为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完整的 定义应是:土地利用规划是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自然 和社会经济条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和合理的组织。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九章 土地利用与保护
第九章 土地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用地分类 第三节 用地分区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第五节 土地保护 第六节 集约节约用地
第一节 概述
一、土地
土地是指地球表层包括内陆水域和沿海滩涂在内的陆地,是由 地貌、土壤、岩石、植被、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成果 构成的物质综合体。
第三节 用地分区
三、空间管制区划
3. 生态功能区划
➢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的主导生态功能,提出生 态功能区划方案,是指导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基本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生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性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人口惯性——是指人口在生产过程中,人口群体保持原有增长或减少趋势的特性。
人口容量——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
劳动力资源率——反应劳动力人口总量占区域总人口比重的相对数量指标。
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反应实际适用的劳动力资源人数占区域劳动力资源人口总数的相对量指标。
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总和价值。
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人类发展指数——是测算人类发展水平的概要指标。
包括: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生活标准。
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一.名词解释1.土地人口承载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P2752.区域经济: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P673.配第-克拉克定律:p210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结果,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呈现出第一次产业人数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人数增加的格局4.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是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及其实施方案的选择过程。
P2355.恩格尔系数:反映消费状况。
表示食品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有的比重。
P1396.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7.人口惯性:是指人口在生产过程中,人口群体保持原有增长或减少趋势的特性。
8.职业构成:P82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亦即各部门劳动职工或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总数的比例。
职业构成代表经济活动人口的就业人口,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特征。
9.土地生产潜力:目前或将来某一时期在合理有效的管理基础上,在能够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的前提下,土地可以生产出人类所必需的食物、纤维等物质的能力。
P27610.区域发展战略: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P26411.霍夫曼系数:指一国工业化进展中,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
p139霍夫曼比例= 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反映工业化程度)12.自然环境:是人类发生和发展所必须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作者:周名菊来源:《名城绘》2020年第10期摘要:在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的过程中,环境评估十分重要,是项目申请审批的重要环节。
土地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有很大关系,对土地的合理化利用也是促进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规划建设人员必须要掌握环评的要求和标准,合理进行设计利用。
因此,系统地介绍了工业园区环评中的土地承载力要求,并针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分别从人口、资源、生态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关键词: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可工业化规模的扩张,人们对于环境保护也更加重视,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手段维护工业园区的土地环境,是整体设计规划更加合理。
在工业园区内并非所有的土地都可以用来进行生产建设,且园区内运用的人口规模数量也有一定限度,这些现实因素都会影响园区的规划情况,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实际和国家建设标准的要求进行合理把控,协调经济与环境现状。
一、环评中的土地承载力要求概述环境评估是开展工程项目之前必须要经历的环节,能够更好地掌握工程规划或建设对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环评工作当中要履行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测的工作办法,确保评估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在环评当中,关于土地利用的实际规划于2005年12月正式提出,对于环境评估与规划建设有进一步规范作用。
由上示流程图可以看出,规划设计工作会受到环评结果的影响,只有满足环评标准的规划方案才能够通过许可,作为从业人员必须要结合实际开展现状调查,合理进行土地建设规划方案的制定,并对潜在的影响进行合理预测,对于一些超出环保要求的污染问题需要做出减耗减排的应对,确保实际规划能够兼顾环保性与经济性的需求[1]。
二、工业园区规划分析(一)土地人口承载人口承载的本意是指在工业园区当中实际容纳的人员数量并对这一数值做出的上限要求,但由于目前的工业化生产建设大多依靠机械和自动化,实际的员工人数均小于标准限值。
贵州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预测
贵州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预测贵州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区。
在许多方面,贵州地区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特色,其中包括其土地资源。
贵州地区的土地资源非常丰富,然而,这些资源同样也需要及时进行评价和预测,以便更好地促进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各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贵州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预测的相关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其远景和前景。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与意义首先,对于土地资源的评价与预测,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
所谓土地资源承载力,指的是土壤在长期农业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维持自然水平的能力。
这一概念涉及到土地的生态系统、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因此,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作用也十分广泛。
一方面,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有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从而推动农业、工业、旅游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另一方面,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还可以评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不良现象,从而利于及时采取措施来处理这些问题,并加强对土地的保护。
二、贵州地区的土地资源情况其次,我们需要对贵州地区的土地资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贵州省地处中国的西南地区,占地面积约17.36万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约13.32万平方公里。
贵州地区的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广袤的高山峡谷之间、河流盆地和丘陵地等多种地形地貌,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和资源类型。
根据对贵州地区土地资源的评估和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贵州地区的土地资源类型非常丰富,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工矿用地等等多种类型。
2. 从土地的总面积和可耕地面积来看,贵州地区的土地资源是充裕的,但是在这些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方面,贵州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3. 贵州地区的土地资源平均海拔高度相对较高,这给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带来了一些限制和挑战,也更加需要我们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和规划。
4. 贵州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比较复杂,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和资源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评价和规划方法。
建房动土动土时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
建房动土动土时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建房动土时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建房动土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进行土方开挖、挖土填筑等操作。
在该过程中,土地的利用规划以及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来探讨建房动土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土地利用规划1. 合理规划施工区域在建房动土时,应对施工区域进行合理规划。
首先要考虑土地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空间,避免过度开挖,减少对土地的浪费。
最后,还要考虑土地的后续利用,避免施工过程中对土地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2. 采取科学的土方开挖和填筑方式在进行土方开挖时,应采用科学的方式。
通过合理的挖土深度和坡度控制,避免土地下沉和坡面坍塌等问题的发生,减少土地的扰动。
同时,在填筑土方时,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填筑材料,并采取防渗措施,以确保填土的质量和稳定性。
3. 推广节约型土地利用方式在建房动土过程中,应积极推广节约型土地利用方式。
通过利用现有建筑物的潜力,减少新土地开发的需求。
同时,可以将废弃的工业用地改造为住宅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
此外,还可以适度增加建筑物的高度,实现垂直发展,减少土地占用面积。
二、环境保护1. 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建房动土前,应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通过科学评估建房动土对周边的土壤、水源、空气质量等环境要素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补救方案。
例如,可以采取覆土、覆盖防尘网等方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扬尘污染,保护周边环境的质量。
2. 引导施工队采取环保措施建房动土施工队应被引导采取环保措施。
例如,要求施工队使用环保型设备和材料,减少噪音、尾气和废弃物的排放。
另外,还要加强对施工队的培训,提高其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规范操作。
3. 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为了确保建房动土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有效实施,应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施工现场的巡查频率,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和整改。
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规划利用问题探讨
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规划利用问题探讨摘要:城镇化建设中,建筑及基础设施完善是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
但在此过程中愈发凸显的土地资源减少、用地需求与土地供给矛盾、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土地规划利用问题成为社会各领域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城镇化建设的关键阻滞因素之一。
基于此,文章以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问题为切入点,在对上述问题展开论述的基础上从制度完善、耕地保护、建筑改造、土地布局四个方面探究土地规划利用问题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土地规划;土地利用;问题分析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持续推进并取得可喜成就,但随之而来是日益凸显的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渐匮乏的耕地资源、逐渐加剧的土地浪费问题、难以平衡的土地利用结构,城镇空间内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急剧减少,土地承载力明显降低,人们居住与生活的空间也越来越拥挤,弱化了人们的居住与生活体验,不利于城镇化建设中人、地、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为此,需进一步提升土地规划的科学化程度,重视耕地保护及土地资源节约,切实化解土地供需矛盾,通过土地的重新布局与建筑功能改造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此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问题(一)土地规划决策科学性不足土地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其工作要点在于依据城镇化建设根本要求、在全面了解区域内土地资源需求、土地资源分布与特点、土地资源使用情况、土地权益归属的基础上坚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科学开发基本原则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布局、划分城镇功能区域、明确城镇与自然生态环境间的边界,进而充分发挥区域内土地资源价值,保证城镇化建设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1]。
但在实际的土地规划工作中,部分规划人员往往以主观判断及以往经验为驱动,所获取的区域内土地相关资料不完善、不全面、不真实,脱离城镇化建设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导致土地规划不合理,无法满足城镇化建设需求,阻碍城镇化建设进程。
(二)耕地资源日益减少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包括一体化推进城乡发展,又涉及对区域内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保护。
环境承载力理论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之后 , 国际知名学 者 在(c ne上 发 表 了“ ( i c) Se ) 经济 增 长 、 承载
力和环境 ” 一文 (  ̄ w等 ,95 。彭再德 等进行 了环境承 载 a- o 19 )
承 载力分 析 常常 以识别 限制 因子作 为 出发 点 , 模 型定 量 用 描述 各 限制 因子所允 许 的最大 行动 水平 , 最后 综 合各 限制
— —
环境承载力综合指 数 。 并将 其应用 到广州市南沙 国际汽车城 规划环境 影响评价 中 , 为该 规划的进 一步完 善提 出了合理的建 议。
该方法能够准确反映区域规划对环境 的影 响, 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为
关键词
环境承载力 ; 环境容量 ; 境承载 力聿用强度 ; 环 哇 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
境承 载力 理论及其科 学意 义进 行 了研究 ( 叶文 虎等 ,92 。 19 )
资源 、 地资 源 、 土 污染物 、 经济 等几个 方面 对浑 南新 区 环境
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 ( 赵玉强等,05 , 中土地资 源承 20 )其
载力用 人均 土地饱 和度 来表示 , 方法 对 于一个 并非 以 这种 农 业为 主 的区域来讲 已经不再 适 用 , 而且该 研 究未 能 用一 个 量来 直观地 表达 区域 环境 的承 载能力 。
力理 论 及 量 化 方 法 的 研 究 ( 再 德 等 ,96 。20 彭 19 ) 01年 , Wtn 出对 自然资源 和建造 资源 (ute u e进 行 承载 i 提 t e BiRs r ) l oc 力 分析 , 据此制定 适 当 的综 合计 划 、 并 政策 和 规 则 , 保 人 确 类 活动不 超 越 承载 力 的 承 载范 围 ( nt nD a Wi n J a a 0 s t , o h t e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方法探讨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方法探讨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指根据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地下水、地表水、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综合自然地质条件,对某一地区所能承受的人口、经济等负荷进行预测与评价的工作。
而国土空间规划是指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一种长期的、综合考虑区域内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地方特征和发展需要的战略性文件,是指导城乡和区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方法的探讨,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资源,实现国土空间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意义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是一项旨在科学合理地判定地质条件下可承受的人口和经济负荷的工作。
评价工作的开展,能够有利于科学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资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等工作,研究地质环境的承载能力,可以指导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有利于促进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科学评价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可以有效指导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保护生态环境。
评价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可以合理布局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3. 防治地质灾害。
评价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可以科学判定地质灾害多发区和易发区,制定相应的灾害防治规划,科学防范、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4. 推动可持续发展。
评价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可以指导地区经济建设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对于合理规划和管理国土空间,保护地质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规划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国土空间规划是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自然资源与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战略性文件,具有长远的导向性和纲领性,而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则是基于实际地质环境条件,科学评估地方发展的容量和潜力。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开展,可以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区域 规划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所作的总体部署,包括区际规划或区内规划。
区域规划的特点1、综合性2、战略性3、地域性4、政策性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它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
波士顿矩阵方法Ⅰ类产业(成长型行业):特点是目前所占比重低于5%,但增长速度高于平均速度,其中有些产业具有增长潜力,是潜在的、未来的主导产业,但也有一些产业尽管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规模较小,未来也不可能成为主导产业。
Ⅱ类产业(发展型行业):指当前产值比重超过5%,且增长速度高于平均增长速度的产业,它们属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主导产业。
Ⅲ类产业(成熟型行业):这类产业当前比重超过5%,但近年来的增长已低于平均速度,属于发展动力不足的主导产业,其中某些产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创新,可能会加快增长速度,而有些产业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将逐步退出。
Ⅳ类产业(停滞型行业):指比重低于5%,且增长速度低于平均增长的部门,属低增长或衰退产业,一般属于调整改造对象,若一产业持续属于衰退类,则应淘汰,以保持整个区域工业经济的增长力。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空间结构演化阶段及其特征(1)前工业化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
区域规划重点总结
第一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一、区域的概念区域的定义—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规划—在一定地域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空间布局的未来发展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区域规划的目的—发挥区域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的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1、自然区区域规划:如流域规划(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沿海地带规划、海岛开发规划、湖区开发利用规划等。
2、经济区区域规划: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东北经济协作区规划等。
3、行政区区域规划:如省域规划、市域规划、县域规划等。
4、社会区区域规划:如革命老区发展规划、甘南藏区发展规划等。
区域规划的特点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1.目的性:规划是为了未来制定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和建设的安排2.前瞻性:规划都是对未来的事情所做出的筹划3.动态性:人对未来的认识都是有局限的,因此针对未来的规划总是要随着认识的不断完善或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做出调整•综合性1.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到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2.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较的结果4.区域规划的工作队伍一般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人员组成•战略性1.规划时间跨度长,20—30年2.规划关注的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
3.规划的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
4.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面发生深远影响•地域性(1)规划具有地方特色。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参考题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基本属性是:(1)是地球表面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
(2)具有一定的X围和界线:X围大小不一,界线具有过渡性。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多级性、层次性等。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但是反映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的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与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与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间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但它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4.适度人口:p93法国人口学家索维认为: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
因此,目标有多少个,适度人口也相应的有多少个,适度人口存在着静态和动态的变化。
5.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
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与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
资源承载力研究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也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
6.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技术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p115技术进步扩大了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二)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技术进步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使得区域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域竞争能力。
(三)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多样化:一方面新技术带来了新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新技术出现,使原有的产品功能和效用不断的延伸与扩大。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生态承载力评估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生态承载力评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日益频繁,人类活动不断挤压自然生态系统,不仅造成了生态功能的退化和破坏,也影响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质量。
为了适应城市化的需求,土地利用规划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工具。
而生态承载力评估则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本文就从生态承载力评估的角度探讨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
一、什么是生态承载力评估生态承载力评估是指通过对生态系统各项指标的评估,确定区域内环境容量以及最大种群数目。
生态承载力是指自然生态环境适宜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能力和限度。
评估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可以帮助我们揭示地区环境特征、资源供需余缺、环境压力强度等信息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承载力评估的目的在于制定一套科学的预警和管理机制,减缓和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二、生态承载力评估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土地利用规划指的是土地利用总体战略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其目的在于实现土地资源的有序利用、保护和管理,以推动城市化进程和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需要从生态系统的历史、现状、实际生态承载力出发,结合土地利用类型、规模、空间分布等方面,对区域生态承载能力进行分析。
生态承载力评估可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进行预测,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策略,防止和消除生态灾害,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在土地规划中进行生态承载力评估需要进行以下的步骤:1. 生态系统分析:包括研究自然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气候等要素和环境质量状况等,形成生态背景资料。
2. 基础资源调查:对土地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包括土壤、地形、水源等要素,确定资源供需状况。
3. 环境容量计算:计算土地利用后的环境容量,指标包括水质、空气质量、噪音等,以及对人群健康及居住和办公场所的影响。
4. 生态吸收容量计算:生态吸收容量包括水土保持、氮、磷等污染物的处理能力等要素,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密度、空间布局等信息进行评估。
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应用研究
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在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满足社会和经济的日益增长需求,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对区域土地的综合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价,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策略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全面评估区域土地在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承载能力。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深入探讨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在实际应用中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在具体研究中,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明确了评价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指标。
然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包括土地资源基础条件、人口承载能力、经济承载能力、社会承载能力和生态承载能力五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
在此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和数学模型,对特定区域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评价。
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土地资源利用策略和规划建议,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作为衡量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其评价及应用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对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国内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在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理论框架、评价方法和应用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例如,等()提出了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土地承载力评价方法,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差值,评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
等()则构建了包括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技术进步等多维度的土地承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GIS技术对区域土地承载力进行了空间分析。
环境承载力及其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研究
1.环境承载力评价概述1.1 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通常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建立在对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具体量化的分析、计算和评价的基础之上,现阶段主要常用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包括:承载率评价法、多目标模型最优法、指数评价法和系统动力学法等。
区域环境承载力不仅与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还会受到其它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某个区域进行客观准确的环境承载力评价往往难度较高。
当前在实际进行环境承载力评价时通常针对的是某一区域,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采取的方式是将该区域的环境要素按照水体、土壤、空气、矿藏等不同类型划分为单个的项目再进行承载力评价。
1.2 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内容现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按照内容不同可以划分为:生态承载力评价、环境承载力评价和资源承载力评价三类,生态承载力评价是指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构成、作用以及抵抗冲击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准确地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规划环评区域对发展规划布局所需资源的支持能力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生态承载力评价大致又分为水生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和陆生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两部分。
当前环境承载力评价主要以区域环境质量达标与否作为依据,以区域污染排放和环境容量作为分析评价指标,当前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以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主。
资源承载力评价主要是对规划环评区域对发展规划布局所需资源的支持能力进行分析评价,目前在资源承载力评价中以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为主。
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规划环评中的问题2.1 评价机制的系统性不强评价机制系统性不强体现在两点,第一,评价方式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不高,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规划环评中是将区域中各个环境要素分开来去单独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没有将区域内各个环境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大打折扣,这也导致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无法为规划环评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好嘞,咱们来聊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儿高大上,但其实就像咱们生活中的许多事儿一样,简单明了。
你知道的,咱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周围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
但这其中,有一个小秘密,就是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就像一个大水缸,水多了当然好,但如果水缸破了,那就惨了。
想象一下,咱们生活在一个小镇上,这镇子里有河流、有山丘,还有一些小农田。
大家都靠这些资源过日子。
你瞧,吃的、喝的、用的,都是从这些地方来的。
但是,如果咱们过于贪心,想要把这些资源用到极致,那就麻烦了。
就好比你家冰箱里堆满了吃的,可你一天三餐全靠外卖,结果冰箱里那些东西都过期了,没用还浪费,真是得不偿失。
资源环境承载力就像一根绳子,越拉越紧,最终可能就会断掉。
小镇的农田如果一直被过度耕种,土壤的养分就会耗尽。
到时候,庄稼长不好,大家的饭碗就会有问题。
就好比你天天喝咖啡,结果喝到身体缺乏其他营养,影响健康。
生活得平衡,才是王道。
再说水资源,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没水那就什么都谈不上。
可是如果我们随便乱用水,最后等到干旱季节的时候,大家发现水龙头拧开却没水了,那可就惨了。
就像小时候贪玩,结果等到作业没做,最后只能临时抱佛脚。
资源有限,咱们可得珍惜啊。
想想那些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资源压力越来越大。
有时候一条街上车水马龙,热闹得很,但你仔细一看,环境却越来越糟糕。
空气不新鲜,水也可能不干净。
就像一个人拼命赚钱,但把身体搞垮了,最后得不偿失。
要是环境承载力超出了极限,那整个城市都可能陷入困境,真是人心惶惶。
所以说,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就是告诉我们,要有节制,不能一味地索取。
像古人说的“量入为出”,真是一句好话。
我们要学会使用资源,合理规划,给自己和未来留一条退路。
就好比咱们出门的时候,手机电量要充足,别等到关键时刻发现没电了,白忙活一场。
而且啊,咱们每个人也能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出一份力。
地理承载力特征值
地理承载力特征值地理承载力是指地理环境能够支持和容纳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它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地理承载力特征值是对地理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估的指标之一,它可以通过一系列参数和模型计算得出。
本文将介绍地理承载力特征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分析其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一、地理承载力特征值的概念地理承载力特征值是地理承载力评估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容纳的人口、经济活动和自然资源利用的能力。
地理承载力特征值可以通过对各项影响因素的测量和分析得出,常用的影响因素包括土地利用、气候条件、水资源等。
二、地理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方法地理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以下是常用的一些计算方法:1. 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土地承载力是地理承载力特征值中的重要参数,它描述了单位土地面积能够支持和提供的资源和服务。
土地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通常包括对土地类型、土地质量、土地利用功能等指标的评估和统计分析。
2. 气候承载力计算方法气候承载力是地理承载力特征值中的另一个重要参数,它描述了一个地区所具备的气候条件对于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适应性。
气候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通常涉及对气候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包括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指标的考虑。
3. 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方法水资源承载力是地理承载力特征值中的关键参数,它描述了一个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以及水环境质量的状况。
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通常包括对水资源总量、水质状况以及水利设施的评估和分析。
三、地理承载力特征值的意义地理承载力特征值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以下是地理承载力特征值的几个重要意义:1. 指导土地规划和资源配置地理承载力特征值可以为土地规划和资源配置提供依据,通过评估地理承载力的特征值,可以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和资源开发,避免人口和经济活动过度集中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加大。
2.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地理承载力特征值可以为区域发展布局提供指导,通过评估不同地区的地理承载力特征值,可以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重点和方向,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承载力与区域规划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益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土地承载力作为评估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合理规划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土地承载力与区域规划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来提升土地承载力。
首先,什么是土地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土地可以持续支撑和承载的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能力。
它包括了土地的生产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三个方面。
土地的生产承载力主要关注土地可供农业、工业和建设利用的能力。
农业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而工业和建设活动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规划区域发展时,需要考虑土地的可用性、肥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土地的生产承载力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生态承载力则关注土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容忍度。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在区域规划中,需要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土地,减少生态破坏,从而提高土地的生态承载力。
社会承载力则考虑人口、社会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与土地供给之间的平衡。
人口密度过高可能导致社会问题的加剧,如交通拥堵、住房紧缺等。
因此,在区域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人口的合理分布和社会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以提高土地的社会承载力。
土地承载力与区域规划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合理科学的区域规划可以提高土地的承载力,而不当的规划则会削弱土地的承载能力。
首先,区域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
各个区域的土地资源分布和利用潜力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
例如,在农业资源丰富的
地区,应该加强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承载力;而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应该限制工业和建设活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承载力。
其次,区域规划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和特点。
不同地方具有不同
的经济和社会特点,区域规划应该根据这些特点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
例如,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需要重点发展产业,提高土地的经济承载力;而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则应该采取合适的措施,提高土地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
最后,区域规划需要注重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保护土地资源
是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区域规划应该注重土地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浪费和破坏,从而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综上所述,土地承载力与区域规划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
有助于提高土地的承载力,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土地承载力的重要性,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区域规划的科学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