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亡人轶事》最新同步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文本分析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中“一花一世界”板块的一篇散文。
本板块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放慢脚步,反复品读,欣赏写人记事类散文的细节美。
《亡人逸事》没有“荷花淀”式的诗情画意,作者选择的是一些“不太使人伤感的断片”,使用的是质朴无华的语言,但那哀念之情却深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强烈地打动着读者。
这就要求学生能通过具体的品味活动和体验活动,于传神的细节描写中理解“亡人”的性格特点,质朴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亡人”的感激、喜爱、敬佩、愧疚之情。
学情分析对于没有多少生活阅历的高一学生而言,把握文章写了“亡人”哪些逸事,表现了“亡人”什么性格,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要透彻解读《亡人逸事》中隐藏在平淡文字背后的深情却有一定难度。
“但凡识得几个字的人,看孙犁的文章,简直没有什么难的,仿佛玄机全无。
倘若自己一试,却满不是那个味。
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是不会真正读懂孙犁的。
”(苏北)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引导,合理设问,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深藏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
目标定位鉴于上述文本和学情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整体感知,理解亡妻的性格特点。
2.品读细节,感受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品读细节,感受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配乐朗诵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刚才听到的是苏轼悼念亡妻之作,这首词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我们今天所学的《亡人逸事》也是一篇悼亡之作,作者孙犁抒发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二、解题亡人:指孙犁已故的妻子。
逸事:指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在文中指亡妻生活中的小事。
课文通过记叙亡妻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抒发情感。
三、整体感知(一)理清思路孙犁选取了亡妻哪些生活片段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四个部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内容。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亡人逸事》教案(1)
亡人逸事【教学过程】一、导入配乐背诵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年年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夫妻死别在所难免,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那是更为深痛的。
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孙犁,对于离世十二年的妻子,又有着怎样的一番情怀呢?让我们一同走进《亡人逸事》。
二、作者简介孙犁(1913-2003):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
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冀中平原的农村生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看似平淡,却显出清新和诗情画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文艺界将受他影响的作家群称为“白洋淀”派。
他成了“白洋淀”派(又叫做“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荷花淀》、中篇小说《铁木前传》、优秀长篇小说《风云初记》、诗集《白洋淀之曲》。
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小说、散文集。
“文革”后出版了《芸斋小说》《秀露集》《耕堂杂录》《尺泽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曲终集》等散文集。
《孙犁散文选》于1989年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
他的早期作品明净质朴,后期深沉苍劲。
孙犁的散文前期清丽柔美,后期深沉苍劲,本文写于晚年,把浓烈的感情寓于平淡的文字中,是典型的后期作品。
三、课内探究1、快速阅读文章后回答:几十年的人生生涯中,孙犁截取了亡妻人生中的哪几个片段?(即课文的四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可用类似的格式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天作之合: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初次见面: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勤劳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临终痛别: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2、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亡人”给你的总体印象。
【明确】贤妻良母3、作者在回忆逝者时,借助一些具体的事为我们展现了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这些事情又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使人物血肉丰满。
《亡人逸事》的教案设计
《亡人逸事》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亡人逸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作者通过这些词语和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懂得珍惜身边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亡人逸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课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长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阅读课文,自主掌握课文内容。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问答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亡人逸事》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问答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亡人逸事》。
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3. 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感悟,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者影像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感人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2. 情感引导: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亡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的哀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亡人逸事》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是的,在我们平凡的生命里,本来就没有那么多琼瑶式的一见钟情,没有那么多甜蜜得催人泪下、痛苦得山崩地裂的爱情故事。
我们拥有的,只是一种牵着你的手、慢慢地陪着你走的感觉。
走过所有的阴天和所有的艳阳天,把许许多多毫不动人的日子走成一串风景,即使时间流逝,回忆起来,所有平凡的片断,所有曾抱怨过、曾怀疑过的时光其实是生命中最温馨的篇章;所有淡淡的日子,其实都是象“空山灵雨”一样淡得韵味绵长。
今天我们来学习孙犁的《亡人逸事》,并一起来体验这看似平淡却浓郁的人间爱情。
二、作者简介孙犁(1913——2003),现代作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
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这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
孙犁一生中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
三、题目解说这是一篇悼念亡妻的回忆性散文。
“亡人”在文中指亡妻;“逸事”指诗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孙犁结婚后一直在外面教学,参加革命工作,后来到延安教学。
而妻子一直在河北安平老家侍奉公婆,抚养儿子。
真的是“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
”但孙犁对妻子的感情一直纯真深厚,这在作品中多有体现。
在妻子逝世12周年的时候,作者又写了这篇散文,以表达对妻子的深深悼念之情。
四、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4——6个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天作之合: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看戏相亲: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勤劳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总其一生: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亡人逸事》精品教案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亡人逸事》精品教案从容说课对亡者的悼念总会引发人们的悲恻之感,这篇作品也不例外。
细细读来,在作品用真实的细节、朴实的语言所叙述的旧事中,流露的是一种真情。
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
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引导学生在真情体验中去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注重以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教学本文的主要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教学难点在“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和自责与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学会借鉴运用。
2.品味并理解作品朴实语言中所流露的真情。
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2.品味语言,感悟真情。
3.引申拓展,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收获感动,收获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今天课前我们先放松一下,请大家来看一个小故事。
多媒体课件显示: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师大家知道这个严监生吗?生这个人也太抠门了,小气……生真是比吝啬鬼还要吝啬……生也亏得有人能弄懂他的心思,不然他怎么断气啊……师看来我们都不会像严监生这样被人笑话了。
语文ⅱ人版第四专项版块一(亡人轶事)最新教案3
语文ⅱ人版第四专项版块一(亡人轶事)最新教案3《亡人轶事》教案3【一】教学目标1.过程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网上猎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并能用电脑绘制图画、简单动画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本课的阅读,能激发学生对名人散文的热爱,从而更好地阅读《亡人逸事》。
体会散文细节描写的特点,走进作者孙犁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写作《亡人逸事》的情感。
3.知识目标了解散文描写人物的手法,学会通过细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作者深沉的情感。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亡人逸事》是新教材高一学期下学期课文。
教学重点:细节与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散文人物形象的方法及能力。
【三】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艺术班学生,他们思维活跃,肯动脑筋,独立思考,分析和自学能力强。
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更不错,每一位同学都能运用网络查寻收集有用的资料关心学习。
他们同时还具备了阅读和鉴赏散文的能力。
他们的积极性更高,善于探究,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本课教学,对学生通识阅读《亡人逸事》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教学媒体选择及应用设计1.学习环境选择——局域网2.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作者图片、背景音乐、资料等等〕3.网址:利用google搜索引擎、《亡人逸事》各类网站【五】教学流程图步骤教学网站呈现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新课导入苏轼《江城子》〔回忆亡妻导入〕孙犁《悼内子》〔比较阅读〕鉴赏、分析、体悟设计导语,导入新课,《亡人逸事》。
检测预习课前网络搜寻、学习资料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作者相关资料,有关对《亡人逸事》的背景和孙犁的资料。
或显示学生课前所作的有关学习资料的搜寻结果。
在局域网上传课前预备的资料或课件、网址接收学生课前预习作业,并将最优资料供给所有学生。
课前通读孙犁儿子回忆父母的文章展示4个片段〔PPT〕学生阅读赏析通过网络检查每个学生写的感悟。
课前认真阅读课文作业:用两个字归纳课文每小节段落大意。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题旨、主旨,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2.能够运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理解并领会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及其表现方式。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题旨、主旨,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
2.理解《亡人逸事》中的建筑文化。
3.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亡人逸事》中的建筑文化及其表现方式。
2.学会通过文本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1.教师导入法: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研读小说,通过交流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旨、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等。
3.通过演讲、展示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知识分享,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及其艺术表现方式2.《亡人逸事》主旨、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等六、教学流程Step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Step 2 研读小说: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研读本课文,并进行思路交流。
Step 3 分析小说: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小说的主旨、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等。
Step 4 知识分享:让学生通过小组展示或演讲的形式,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Step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进行总结。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阅读小说《亡人逸事》以及分析小说中的建筑文化、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二分课时教案全集:第四专题 第六课时《亡人逸事》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亡人逸事》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深的悼念之情;2、鉴赏刻画生活细节的方法,并能迁移训练。
教学重难点:鉴赏刻画生活细节的方法教学方法:研读教学过程:一、导入亲情,是不可磨灭的。
而人只要活在世上,便会有“生离死别”之痛,纵然“生离”,但只要活着,就会存有希望;而“死别”,则恐怕要等到都溶入九泉的那一天,因而留下的便是无尽的思念。
下面让我们走进孙犁先生的作品《亡人逸事》去感受那深深的悼亡之情。
二、作者简介孙犁,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
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冀中平原的农村生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看似平淡,却显出清新和诗情画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文艺界将受他影响的作家群称为“白洋淀”派。
三、研读课文,注意细节描写和体会作者的情感孙犁的《亡人逸事》,是痛定思痛的作品。
痛定而思痛,则有了“距离”。
将生离死别之痛作了一种客观的观照之后写入诗文,就将个人的情感向人类普遍情感作了一种扩展,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概念”(苏珊·朗格语)。
因此,虽然孙犁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但那哀念之情却深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强烈地打动着读者。
文章由序号自然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
其实就婚姻而言,对于从未谋面交谈的新婚男女来说,“天作之合”不过是一句虚言。
然而在这里,“天作之合”简直就有了一种神话色彩:确实如妻所言:“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们家来!”在这一则逸事的字句间,作者对那天的雨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大凡人们感谢天时,都是因为他享得了自己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
作者特记“天作之合”,正是因为妻子为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
在这里,与其说作者在谢天,毋宁说是在谢妻;对天的感念,其实就是对妻的感念。
第二部分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的初次见面。
四十多年相濡以沫,如今天人相隔,在记忆之海的深处,作者最难忘未婚妻的初次印象:“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了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悼亡之作,并不是完整的人物回忆录,它只是撷取了记忆中的几朵浪花,连缀成文,语不艰深,同学理解起来并不难。
重点是通过引导同学把握感人的细节来感受对亡妻的一篇真情。
孙犁一生为人为文,走得是澹泊孤独之道。
此文没有“荷花淀”式的诗情画意,只是用简约平淡的语言来抒写对亡人的追思与怀念。
“但凡识得几个字的人,看孙犁的文章,简直没有什么难的,仿佛玄机全无。
如果自己一试,却满不是那个味。
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是不会真正读懂孙犁的”(苏北)。
在教授此文的过程中,也要侧重于品咂朴实无华的语言,来体会含蓄蕴藉的表情方式。
教学设计重在启发同学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感悟的思想感情,并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从而收获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目标:1鉴赏细节品尝语言美2感受真情体悟人性美教学步骤:一导语配乐背诵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从前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年年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夫妻死别在所难免,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那是更为深痛的。
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孙犁,对于离世十二年的妻子,又有着怎样的一番情怀呢?让我们一同走进《亡人逸事》。
二快读课文,整体感知1回忆了关于妻子的哪些往事?在同学争论的基础上给各个章节拟订小标题:缘定下雨天初识戏台前弱肩挑重担临终感离言(遵循叙述类文体的阅读规律,要求同学给每个章节拟订小标题,引导同学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训练筛选信息的力量)2这篇文章写得是人,是通过什么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人物真情的,--细节,我们这节课就通过鉴赏细节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人性之美。
三鉴赏细节合作探究1在对亡妻的回忆中,哪些细节最能表现妻子的共性特点?同学应当找出的细节描写:初识背瓜临终离言(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同学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化文本)2小组争论,选择最能打动你的细节,说说“是啥打动了你”。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亡人逸事》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叙事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亡人逸事》,感受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2.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重点句子和段落的含义。
3.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识别并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叙事技巧讨论:讨论文章中的叙事技巧,如倒叙、插叙等,以及它们在表达主题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2. 解析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修辞手法。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4.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对《亡人逸事》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3. 解析:讲解文章的结构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和修辞手法。
4.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识别并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5. 叙事技巧讨论:讨论文章中的叙事技巧,并分析它们在表达主题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7.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主题和修辞手法,写一段自己的文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关注他们对文章主题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让学生阅读其他类似主题的文章,如其他作家的回忆录或散文,比较其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2.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深入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动机。
3. 创作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情感和主题,创作自己的短文或绘画,展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四专题《亡人逸事》教学案
《亡人逸事》教学案【教学目标】1.从文本的语言细节人手,深刻领会作者谋篇布局、人物刻画等方面的匠心,深切体悟作者怀念亡妻的一腔深情。
2.探究和鉴赏“语淡情深”的大师文风,获得“浅文深读”的阅读体验,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语言品读,理解和体悟作者“淡语”背后所隐藏着的对亡妻复杂而丰厚的情感。
2.探究和品鉴作者在行文思路的谋划、亡妻形象刻画的手法及情感的个性化抒发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大师笔法,涵养深度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方法】细节品读、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问题设计一:作者在妻子去世十二年之后作文纪念亡妻,文中都选取哪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知识链接: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问题设计二:深入品读这些细节描写,想一想,这些逸事分别反映了亡人怎样的性格特点?细节1: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
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细节2:我看到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细节3:“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
”细节4:向自己娘家哭诉和与婆婆一起去摘北瓜由于背不动北瓜摔倒。
细节5: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妻子带着孩子下场下地,走很远的路去集市卖线卖布。
细节6: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问题设计三:这样一些寻常的生活细节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问题设计四: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一直对孙犁先生推崇备至,认为“孙犁的作品不煽情,不造势,不媚俗;看似很淡而实际很深”。
读了本文之后,你认为这样的评价是否中肯?为什么?【阅读链接一】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苏省赣榆县智贤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亡人逸事》教案(一)苏教版必修2
《亡人逸事》教案教学目标:品读作品细节的艺术魅力,作品的朴素大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想必同学们一定知道这句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是啊,爱情和死亡是文学的两大永恒而沉重的主题。
中国自古就有悼亡的传统,从《诗经》的“天冷衣单念亡妻”到唐代诗人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把亡妻比成沧海、巫山,无人能超越,表达出深广的思念之情,最有名的要数宋代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了,能背一背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可以说,悼亡是文学的一个审美点。
今天让我们走近孙犁的作品《亡人逸事》。
二、题解亡人,就是指亡妻,逸事,指不为世人所知的事迹。
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全文,概括地讲记述了那些逸事?明确:缘定、初识、持家、临终。
预测:学生可能说“天作之合,看戏相亲,勤劳持家,临终话别。
三、切入正题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但是早在19720年作者的妻子因为糖尿病去世了,12年才写这篇文章,这是为什么呢?书上有没有交代。
请同学读一读。
明确:因为老朋友的多次建议,自己魂牵梦绕,不思量,自难忘。
同学们通过找作者生活的一个细节,发现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出于对亡妻的怀念。
说到细节..(板书),我们课文后面有对它的阐述。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
……师:①对,细节凸现真、善、美。
②是的,细节再现生活图景,其实文章的内容——“缘定”、“初识”、“持家、”“临终”这四个部分,都是通过细节再现的生活图景,展示了亡妻一生的轨迹。
③对,细节具有暗示性,是空白..。
(板书)..的艺术,富有神韵④是的,细节表现思想情感..。
(板书)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场景,一个心理活动等。
小结以细节描写的价值。
刚才我们找到的是一个生活场景,这是一个细节,文章其它地方也有细节描写。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亡人逸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从作品中提炼主题,分析作品结构。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意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3)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亡人逸事》。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学会从作品中提炼主题,分析作品结构。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写作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4. 欣赏法: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亡人逸事》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文音频、展示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亡人逸事》,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3. 理解课文: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参考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讲解知识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6.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
7. 欣赏与评价: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4.4《亡人逸事》学案苏教版必修2
《亡人逸事》学案唐星强一、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对妻子纯朴真挚的爱情和深深的悼亡之情。
2、学习记叙散文选择生活细节的技巧。
3、学习用自然朴素的语言抒写深情。
二、基础知识梳理1、熟记下列加点字的字音梢.()撮.()抻.()杼.()粜.()唯.()讳.()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亲散淋背倒系横弄假3、给下列加点的形近字注音粜.()杼.()螟.()籴.()纾.()瞑.()抒.()暝.()溟.()堕.()落贷.()款冥.()坠.()落租赁.( )盲.()肠炎膏肓.()4、解释下列词语①天作之合②唯唯③机杼④逸事5、近义词辨析(1)款待·招待相同点:都是动词,都有“招待”之意。
不同点:“款待”着重于亲切优厚地招待,如“盛情款待”。
“招待”则指对宾客和顾客表示欢迎并给以应有的待遇,如“记者招待会”。
(2)情分·情义相同点;都有“感情”之意。
不同点:“情分”指人与人相处的感情,如“朋友情分”。
“情义”指亲属、同志、朋友相互间应有的感情,如“姐姐待她很有情义”。
6、文学常识孙犁(1913~2003)中国现、当代作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他的小说写景和抒情熔于一炉,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了解文章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4~6个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2、用一个词语概括“亡人”给你的总体印象。
3、本文的细节描写比较传神,本文是怎样进行细节描写的?4、作者用这些平常朴素的细节描写传达了对妻子怎样的感情?。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亡人逸事》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本文独特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能够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创作一篇类似的散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分析课文,提高审美情趣;(3)模仿课文写作风格,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亡人的深厚感情,培养尊重和怀念亲人的品质;(2)学会关爱身边的人,珍惜当下的生活;(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散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亡人逸事》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 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体会散文的艺术魅力;3.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散文创作实践。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2. 学会从多角度审视和分析课文,提高审美鉴赏能力;3. 创作具有个性和内涵的散文作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运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课文;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学会写作技巧;4. 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如象征、隐喻等;(2)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艺术魅力;(3)解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5. 写作指导:(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如构思、选材等;(2)让学生模仿课文风格,进行写作实践;(3)教师点评并指导。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2)强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写作方法;(3)布置课后作业。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之亡人逸事学案 苏教版必修2
《亡人逸事》学案学习目标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引申拓展,借鉴细节进行写作训练。
3.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
学习重点与难点1.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2 .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和自责与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晨读积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简析:这是一首悼亡词。
此词一改苏轼一向豪放雄迈的词风,反见温情,细腻的描写,哀绝凄清,读之使人潸然泪下。
上片悼亡。
首句直接倾诉对亡妻的深挚怀念和伤悼。
阴阳两世,生死相隔了茫茫十年,作者对亡妻的怀念始终没有淡化——追念之情,不能自已。
次一句写作者当时的感受:孤坟远在千里。
无处可诉衷肠。
这里的"凄凉”一词有两种含意:既指作者思念亡妻的凄苦,又指作者仕途坎坷的悲凉。
"无处话凄凉"写尽作者孤寂悲郁的心境。
第三句话紧接第二句话的"悲凉",用一假设引出作者当时的境遇。
"纵使相逢应不识"。
是因为“我”如今已是"尘满面,鬃如霜"。
短短六个字便将作者仕途潦倒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下片记梦。
"小轩窗,正梳妆”生动地写出了十年前夫妇问那充满欢乐的爱情生活。
但乍然的相逢竞使他们"相顾无言”。
妻子辞世后十年的宦海沉浮,十年的相思之苦,使他该有多少要讲给自己心爱的妻子的话啊!可"惟有泪千行”,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无言中。
梦里相逢的惊喜更是反衬出现实中生死相隔的肝肠寸断之苦。
最后一句作者传达了生离死别的悲痛——"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凄凉之意,萦回不绝,令人不觉掩卷拭泪而长叹。
全词语言朴素自然,纯用白描,不事雕。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亡人轶事》最新同步教案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亡人轶事》最新同步教案《亡人轶事》教案教学思路: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分为三个板块:“一花一世界”、“永远新的旧故事”、“总借俊眼传出来”。
《亡人逸事》是活动体验板块“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选教课文。
尽管它是一篇可教可不教的课文,可是我却把《亡人逸事》这一课定为我的公开课内容。
因为它不仅是鉴赏散文细节美的一个载体,更是获取美的体验和享受的途径和渠道。
《亡人逸事》可谓悼亡文学中的一篇精品。
孙犁将生离死别之痛作了一种客观的关照之后写入诗文,就将个人的情感向人类普遍情感作了一次扩展,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概念”。
这也正是一花一世界的含义所在。
在写作技巧上,孙犁仅仅选取了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但那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却深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这都依仗了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
在教学中,我刻意引导学生搜寻细节,从而体会细节之美,感悟爱情之美。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研读书后链接材料,能够概括提炼出鉴赏细节美的方法。
2、学生运用所概括提炼的方法,能进行初步的审美活动体验,感受并能指出作品中的细节及其魅力。
3、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进行个性化鉴赏,能初步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安排:一、导入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的《江城子》。
请一位同学来朗诵这首词并谈谈对内容的理解。
(投影:《江城子》并配上背景音乐)江城子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明确]《江城子》这首词是一首悼亡作品,他主要采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实无华,却因其情真义切,感动了万千的读者,从而成为千古绝唱,然而不仅我们大词人有这样的一腔深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孙犁的《亡人逸事》也是这样一篇真情之作。
(投影:题目《亡人逸事》)二、作者介绍孙犁(1913――2003),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亡人轶事》最新同步教案
《亡人轶事》教案
教学思路:
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分为三个板块:“一花一世界”、“永远新的旧故事”、“总借俊眼传出来”。
《亡人逸事》是活动体验板块“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选教课文。
尽管它是一篇可教可不教的课文,可是我却把《亡人逸事》这一课定为我的公开课内容。
因为它不仅是鉴赏散文细节美的一个载体,更是获取美的体验和享受的途径和渠道。
《亡人逸事》可谓悼亡文学中的一篇精品。
孙犁将生离死别之痛作了一种客观的关照之后写入诗文,就将个人的情感向人类普遍情感作了一次扩展,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概念”。
这也正是一花一世界的含义所在。
在写作技巧上,孙犁仅仅选取了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但那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却深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这都依仗了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
在教学中,我刻意引导学生搜寻细节,从而体会细节之美,感悟爱情之美。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研读书后链接材料,能够概括提炼出鉴赏细节美的方法。
2、学生运用所概括提炼的方法,能进行初步的审美活动体验,感受并能指出作品中的细节及其魅力。
3、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进行个性化鉴赏,能初步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安排:
一、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的《江城子》。
请一位同学来朗诵这首词并谈谈对内容的理解。
(投影:《江城子》并配上背景音乐)
江城子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明确]《江城子》这首词是一首悼亡作品,他主要采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实无华,却因其情真义切,感动了万千的读者,从而成为千古绝唱,然而不仅我们大词人有这样的一腔深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孙犁的《亡人逸事》也是这样一篇真情之作。
(投影:题目《亡人逸事》)
二、作者介绍
孙犁(1913――2003),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的合集。
以他为代表的“白洋淀派”和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是现代文学中最有影响、各有千秋的两个流派。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亡人逸事》是一篇悼念亡妻的回忆性散文。
三、解题
亡人:孙犁的亡妻
逸事:世人所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在文章中,特别指生活中的小事情。
四、整体感知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分成了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写了妻子的“逸事”。
我们先给这四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四个字,前后桌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选代表回答。
[学生讨论]
[多媒体显示归纳结果]。
1、天作之合: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2、初次见面: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3、勤劳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4、临终诀别: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五、欣赏细节,体味妙处
[明确]在作者把对亡妻的无尽思念之情,都蕴藏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中。
那么叙述小事是否等同于细节描写呢?
[多媒体显示:叙述小事≠细节描写]
(一)什么是细节描写?(学生讨论归纳总结)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写人物时往往最直接体现在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一次心理活动、一个印象上。
细节都是真实的、外显的、具体可感的。
(二)让我们一起来回味经典:朱自清《背影》。
[多媒体显示]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明确]通过父亲为我买橘子这个细节的描写,我们看到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这就是细节的魅力。
我们一起来看看名家是如何谈论细节的魅力的。
[多媒体显示]
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
——法国巴尔扎克
细小的事情刻画出人的性格。
——英国塞﹒斯迈尔斯
无论一个细节——场景、性格、情节多么奥妙美丽,假若它不是为了最完善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它对作品的艺术性就是有害的。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三)擦亮慧眼,相互交流,分享感悟
请大家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四人分工明确,一个组长全面控制,一人负责记载,一人负责代表发言,一人负责)
[明确]1、“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盯”“跳”“走”“钻”极其生动传神的刻画出了未婚妻的腼腆害羞的神情姿态。
2、结婚多年从娘家到夫家还一定要叫车去接,而且还是“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
’”——这一令人忍俊不禁的细节,突出妻子作为一个农村妇女浓厚的礼教观念,表现了她的质朴。
3、“回家诉苦”“背瓜遭遇”,说明妻子从小娇惯,吃不了苦;后来她学会了纺线织布,两个拇指“顶的变了形,又粗又短”,背米赶集粜米,整夜照看生病的孩子,说明妻子变得吃苦耐劳、善于学习。
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
4、“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一件小事,问道:‘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呀!’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妻子为家庭、为丈夫付出很多,要求于丈夫的却很少,丈夫做的一件小事,她却记了一辈子,临终前仍为此展现幸福的笑容,可见她的善良质朴,以及对恩爱的珍视。
[小结]我们不难看出,一位贤妻良母的形象正是通过散布于全文的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作者悼念亡妻,从对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着笔,融写人记事抒情于一体,朴实的笔调中饱含对亡妻的深情。
六、拓展探究,感悟爱情
在文章中我们知道作者和她的妻子并不是通过自由恋爱才结婚的,而是典型的旧式婚姻。
那么,既然在婚前几乎没有任何接触,他们的婚姻里,有真正的爱情吗?你对爱情又是如何理解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他们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他们的感情是一种“亲情式的爱情”,相濡以沫,风雨同舟。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对他们爱情的最佳注解。
[多媒体显示]
一枝花朵可以展示一个丰富的世界,一个细节可以传达一段感人的生活。
生活中能有多少惊天动地的事?只有步步留意,处处留心,把每一处的寻常的细节抓住就是不寻常。
七、能力提升,灵活运用
1、写作问题
只是一味地追求把某件事写完整,而忽略了进行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描写。
整篇文章显得干瘪乏味,缺少感染力。
2、写作心得
写人叙事的散文,不仅是叙述性的,应该是描述性的,尤其需要细节描写,有声有色地再现人物的
性情,使人置身其中,再现生活的情景,会给文章增添一种有韵味的艺术魅力。
3、实战演习
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的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了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经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这些是平凡的动作,但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把母亲喜欢荔枝又舍不得吃的情景展示得活灵活现。
八、作业设计
仔细品读《亡人逸事》和《怀念萧珊》,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个片段,表现出你所熟悉的一个人曾带给你的真情与感动。
(运用细节描写,记录生命中感动的瞬间。
)
教学反思:一节课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学生的合作探究。
经过我的分工,他们都各尽职责,寻找、分析、整合,每一组回答都是非常精彩。
所以课堂气氛非常地融洽。
在这堂课上,我基本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
在知识和技能上,使学生概括提炼出鉴赏细节美;在过程与方法上,让学生运用所概括提炼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审美活动体验,感受细节的魅力,并将它运用到写作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让学生通过个性化鉴赏,体悟到孙犁夫妻之间的美好爱情,从而树立正确的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不足与反思:整个设计涉及的内容较多,连贯性不够强。
作为力求完整的一节公开课,由于时间关系,最后的深入显得有些仓促,不是很到位。
所以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取长补短,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