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综述
神经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神经生物学知识点总结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和发育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神经细胞、神经网络、神经递质等。
本文将对神经生物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神经细胞结构与功能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主要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等部分。
细胞体内含有细胞核和细胞器,负责细胞的代谢和调控活动。
树突负责接收其他神经细胞的输入信息,轴突负责传递神经冲动,而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号。
2. 神经系统的分层结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和神经节)。
中枢神经系统负责整体的调控和控制,而周围神经系统则将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或从中枢神经系统传递出来。
3. 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是神经细胞内部产生的电信号,可以在神经细胞内传导,也可以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
神经冲动的传导是由离子通道的开闭所控制的。
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端时,会释放出神经递质,通过突触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4. 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指神经元之间连接强度的可变性。
它可以通过长期增强或长期抑制来增加或减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突触可塑性在学习和记忆等认知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5.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神经冲动在突触传递时释放的化学物质,它可以兴奋或抑制相邻神经元。
常见的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和谷氨酸等。
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清除是神经信号传递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6. 神经发育神经发育是指神经系统在胚胎和幼年阶段形成和成熟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包括神经细胞的生成、迁移和分化,以及神经突触的形成和重塑。
神经发育的异常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7.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神经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和脊髓灰质炎)以及神经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神经生物学的异常有关。
总结:神经生物学牵涉到神经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的分层结构、神经冲动的传导、突触可塑性、神经递质、神经发育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
神经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神经生物学知识点总结神经生物学是关于神经系统的科学领域,涉及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发生、发育、疾病等各方面知识。
本文将从细胞水平、单元回路水平、神经系统水平三个方面,总结一些常见的神经生物学知识点。
细胞水平1. 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
其主要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等。
树突主要接收神经冲动,而轴突则在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
神经元的典型结构有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连接。
2.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的非神经元细胞,主要具有支持、保护神经元的功能。
与神经元相比,神经胶质细胞数量更多。
其中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密集胶质细胞是三种常见的胶质细胞。
3.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在兴奋状态下产生的一种电信号。
其产生主要是由于神经元的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的开关机制。
动作电位具有特定的形态和时间序列特征,可以被记录和分析。
4. 突触传递突触传递是一种神经信号传递方式,由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影响相邻神经元或肌肉、腺体等靶细胞。
突触传递主要包括化学突触传递和电子突触传递两种方式,前者是通过神经递质介导的,后者是通过电流通过直接传递关节隙。
5. 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能力的改变。
其主要形式包括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
LTP和LTD的产生机制包括突触前活动变化、突触后细胞膜电位变化和神经递质浓度变化等。
单元回路水平1. 神经环路神经环路是由多个神经元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神经网络结构。
神经环路可以通过神经突触连接,从而形成复杂的功能。
常见的神经环路包括反射弧和中枢神经环路等。
2. 突触后势突触后势是当神经元被兴奋后,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形成的一种延迟激活现象。
突触后势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因不同的突触类型而异,但是它可以影响神经元的电活动,从而影响神经网络的功能。
3. 网络动力学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回路具有复杂的动力学特性。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而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也随之上升。
脑卒中后抑郁症是指在脑卒中发生后出现的抑郁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以下就是相关研究的综述。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据世界卫生组织抑郁症诊断标准,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 患者在脑卒中发生后至少出现了两周的抑郁症状。
2. 抑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为两周以上。
3. 抑郁症状凸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4. 抑郁症状和脑卒中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神经递质、神经元、神经回路等方面的变化。
研究发现,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主要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导致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患者在脑卒中发生后,会引起脑神经元的免疫反应,释放出一系列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等,最终导致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
2. 神经变性: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病理过程主要涉及神经纤维的变性和脑细胞的死亡。
研究表明,神经变性可以导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变化,进而影响患者的情绪和行为。
3. 神经回路的改变:脑卒中后抑郁症也跟神经回路的改变有关,这些改变包括:大脑皮层-丘脑下核-杏仁体-扣带回路、大脑皮层-脑干-杏仁体回路等,这些神经回路的改变会影响患者的情感处理和认知能力,从而引发抑郁症状的发生。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方法目前,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1.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经常被用来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
常用的抗抑郁药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等。
这些药物可以调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症状。
神经生物学研究
神经生物学研究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的学科。
它涉及到神经元、神经通路、神经调节以及神经系统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对于我们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以及神经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内容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神经递质及其作用机制、神经通路的形成与发展、神经调节的机制、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的交叉等。
1. 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2. 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等组成。
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形态结构各异,适应于不同的功能需求。
3. 神经递质及其作用机制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谷氨酸等。
神经递质通过与神经元膜上的受体结合来传递信号。
4. 神经通路的形成与发展神经通路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路径。
神经通路的形成与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调控,它们的紧密联系决定了神经系统的功能。
5. 神经调节的机制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递质释放和神经元电活动调控神经系统功能的过程。
这种调控作用可以在大脑中控制感觉、运动、认知等各种生理过程。
6.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参与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如感觉、运动、认知、记忆、情绪等。
神经科学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这些功能的机制。
7. 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的交叉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是相互关联的学科。
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行为科学的基础,而行为科学的研究结果也能够反过来指导神经科学的发展。
二、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方法1. 形态学方法形态学方法主要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记录神经元形态结构的特征,如细胞体形状、轴突走向、树突分支等。
这些方法可以揭示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和功能区域。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用来研究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内信号传递的分子机制,如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互作等。
《神经生物学》学习总结
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任何自然现象的发生都有其运动规律和物质基础。
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都不是神秘的、不可知的,它们都是神经系统活动(特别是人类的大脑活动)的结果。
学习神经生物学就是要从最基本的生物学角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最基本的角度探索人类心理的奥秘,开发人类的潜能,为人类的自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一部分第一章1细胞:细胞是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细胞是特化的即已经高度分化的细胞),人和其他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出现各种各样的分化,由分化的细胞组成具有专门功能的组织、器官和系统,在神经系统的主导之下,并且互相协调统一,进行完整的生命过程;2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糖类组成;蛋白质与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有关----载体、通道、离子泵等;与辨认和接受细胞环境中特异的化学刺激有关----受体;具有酶的催化作用----如腺苷酸环化酶、Na+-K+ATP酶;与细胞免疫功能有关----如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等;3 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界膜,是物质转运、能量传送、维持细胞代谢和动态平衡的枢纽,物质的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一些小分子脂溶性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扩散到低的一侧-----不需要能量和其它物质的参与如常见的气体分子;2)易化扩散一些难溶于脂质的物质,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扩散到低的一侧----需要细胞膜蛋白质的参与,但不需要能量;载体协助扩散---葡萄糖、氨基酸的扩散;通道扩散------神经细胞膜在活动中对离子的通透作用;3)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或离子由低浓度侧移向高浓度侧的过程;它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也需要镶嵌蛋白质(泵)的参与;4)入胞作用和出胞作用:入胞作用----大分子物质和物质团块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出胞作用----大分子物质和物质团块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内排出细胞外的过程(如神经递质的释放);受体功能:细胞膜受体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它与环境中的特定结构的物质(信息)相结合,引起细胞内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和生理效应(如兴奋传递过程中的递质受体);4基本组织:组织是指构造相似、功能相关的细胞、细胞间质所组成的结构;人体的组织可以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是构成器官的基本结构,故称为基本组织;5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是是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因此,神经细胞是神经组织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组织中起支持、营养、联系的作用;(神经,神经核,神经节,灰质,白质也属于组织)6器官:是指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态,执行一定功能的结构;如:脑(脑干,大脑,间脑等)、脊髓、,神经,心、肺、肝、肾、脾、胃;7系统: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的功能,即为系统;如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肝、胰等器官组成人体的消化系统,执行消化和吸收功能;人体有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等九个;神经系统是人体功能活动的主导系统,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之下,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方式,作为统一的整体活动;第二章1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接受,识别,整合体内,外环境传入的信息,调节机体各系统的功能,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2中枢神经系统有脑(位于颅腔)和脊髓(位于椎管)组成;外被有三层连续的脑脊膜(硬膜,蛛网膜,软膜)3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连接;下端齐第12胸椎至第3腰椎(由此可以认为,在人体的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发育不同步);两侧有31对脊神经附着;故为31个节段(颈段8节,胸段12节,腰段5节,骶段5节,尾节1,与人体的体节相对应);4脊髓内部分别形成灰质和白质;灰质:神经元及其突起共同组成;白质:由神经纤维构成的传导束(有上行传到束和下行传导束)组成;5脊髓灰质: (由神经元的胞体组成)在脊髓内部呈”蝴蝶形”结构,每侧前部扩大为前角,与前根相连,前根为传出纤维,属于远动行成分);后部狭长为后角(与后根相连,后根为传入纤维,属于感觉性成分);在胸-腰段脊髓节段的前后角之间有向外突出的侧角(交感神经起源);中央管前后的灰质相互连接称灰质连合.中央管为神经管发育为中枢神经系统遗留的管状结构;6脊髓白质:(由神经纤维构成) 由前索,后索,侧索组成;它们中起止相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构成一条传导束(通路),包括上行(脊-脑感觉信息)传导通路和下行(脑-脊运动信息)传导通路,它们位于灰质的周边;紧贴灰质边缘的是短距离的传导纤维(起止于脊髓上下节段,起联系上下节段的作用)是固有束;7脑: 由大脑,间脑,小脑,脑干组成;脑干自上而下为中脑,脑桥,延髓组成;由神经元胞体为主形成的大脑,小脑表面的皮质(灰质);由神经元深入脑实质聚集成的团块结构(脑神经核团); 脑内神经元发出的突起及脊髓神经元,脊神经节神经元突起形成的纤维束(白质,也称传导束,传导通路) ;脑干的灰质结构主要有:与脑神经(Ⅲ-ⅩⅡ)相关的神经核;脑干的白质纤维束:有上行传导束和下行传导束;另外,脑干网状结构是界与灰质与白质的神经组织)8脑干网状结构:为脑干内灰质与纤维之间的区域,纤维纵横交织,并分布大量的神经元胞体故得名;其内有上行激活系统,生命中枢;它参与躯体的运动与感觉,内脏活动调节,控制脑的觉醒与睡眠,机体的节律性活动和神经内分泌;9小脑:参与运动的协调与控制,但不参与运动的启动(非随意);一旦小脑受到损害,机体的协调活动就会发生障碍(如注意性震颤,问题:与静止性震颤的神经机制有何不同?); 10大脑:由左右大脑半球组成,通过横行的神经纤维板--胼胝体相连;大脑分4个叶(额,顶,颞,枕叶)和脑岛;大脑表面为灰质,隆起为”回”,凹陷为”沟”;11大脑深部为白质,由联络系,投射系,连合系3部分纤维组成;以投射束最重要,由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的上行,下行纤维组成,集中于内囊部位(易发生中风的部位);12-1大脑表面的灰质也称皮质,分化成为特殊的功能区-----脑中枢;有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听中枢,视中枢,平衡中枢,嗅觉中枢,语言中枢;语言中枢又分化为与视,听,读,写有关的视觉性,听觉性,运动性,书写语言中枢;12-2人类大脑皮层的发达从两个方面体现出:(1)沟回的出现,使其表面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2)特殊功能区的分化13边缘系统:从发生上由古皮质,旧皮质演化成的结构------包括梨状皮质,内嗅区,隔区,眶回,扣带回,胼胝体下回,海马回,海马,杏仁核,视前区,下丘脑乳头体----部分大脑核团及部分皮质区构成围绕间脑的环周结构-----与情绪,记忆等有关;14外周神经系统也称为周围神经系统:指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结构;由神经节和神经组成;脊,脑神经:与脊髓,脑相连:分布与躯体的骨骼肌,皮肤等参与躯体的感觉与运动;内脏神经:也与脑,脊髓相连,分布与内脏器官的心肌,平滑肌,腺体等;15-1脑神经12对:对称性分布于头,颈,躯干,四肢;脊神经31对:颈神经C1-8对,胸神经T1-12对,腰神经L1-5对,骶神经S1-5对,尾神经1对;15-2脊神经由与脊髓相连的前根、后根合并而成,从椎间孔穿出椎管;前根为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的传出性突起组成;后根为传入性神经,与脊髓的后角相关连;15自主神经系统:为内脏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部分,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腺体;内脏运动神经系统的活动因较不受随意控制而得名;16在血液和神经组织之间存在一道屏障------血脑屏障; 人体内除血脑屏障之外,还有血-睾屏障和胎盘屏障,对人类的生存有极其重大的意义;17神经系统是进化的产物: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的细胞虽然对刺激产生反应,但它不是专门的神经细胞;海绵动物(海绵)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但细胞分化程度低,也没有典型的神经细胞; 原始神经元最早出现在腔肠动物(如水螅),突起相互交叉连接呈网状;构成了弥散神经系统; 节状神经系统--------神经元只集合为若干神经节节肢动物;(如虾)的节状神经系统; 另外还出现了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绝缘,支持,营养等作用; 梯状神经系统---扁形动物(如涡虫)的神经细胞集中形成两条并列的神经索,通过横向的神经联系. 管状神经系统---脊索动物在个体发生中,由外胚叶的神经板凹陷封闭围成神经管发育而成;脊椎动物及人的脊髓的中央管和脑室就是管状神经系统的证明;在管状神经系统的脑部进化中,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虽然都有逐步集中和增大,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大脑两个半球表面的大脑皮质的出现和发展.高等的哺乳动物的大脑皮质虽然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人的大脑皮质不但面积大而且厚,其分化程度也很高;18人脑功能的可塑性: 一般认为,高等哺乳动物脑所实现的行为多数是定型化的;它们后天的习得性行为很少;而人脑的功能在出生后还有很长的发育成熟阶段;人脑的这种可塑性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大致在15-17岁才达到高峰.这表明,人脑在出生后还有为动物所不能比拟的发展潜能;即存在巨大的可塑性;但可塑性存在着临界期;狼孩的发现及后来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18-2人学习的黄金时期是3岁以前,最好从新生儿期开始教育。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综述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综述摘要:目前抑郁症的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研究显示抑郁症有其神经生物学基础,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从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态结构、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神经营养物质、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影像学研究、等方面对抑郁症的发病机进行综合阐述。
关键词:抑郁症神经生物学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神经营养物质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一、引言抑郁症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持久低落,思维迟钝,意志行为减少,严重者还伴有自杀倾向。
现代城市生活节奏急速,压力沉重,抑郁症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列世界十大疾病第五位。
据统计,每50个人中就有一个会出现这种问题,全世界抑郁症患者达1亿人多人。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抑郁症可能会成为全球人类的第2号杀手。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形象地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大约有12%的人在他们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曾经历过相当严重的抑郁症状,尽管大部分抑郁症不经治疗也能在3~6个月内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用治疗。
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并非一般的情绪或性格问题,而是一种有明确生物学基础的疾病,是先天遗传因素、早年神经发育异常和后天不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发病机理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态结构、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神经营养物质、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等方面.二、相关文献综述(一)抑郁症与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态结构的改变近年来,生物技术和化学神经解剖学的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某些特定部位,如前额叶皮质、边缘系统、丘脑背内核,下丘脑和中脑中央灰质的形态结构变化是抑郁症发病的解剖学基础。
已经发现,在抑郁症患者中,这些部位的体积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等影像技术进行检查,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及海马结构有某些变化,表现为侧脑室扩大、脑沟变宽、前脑体积缩小、海马容量减少。
神经生物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神经生物学发展简史和现状1. 简史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的学科。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神经科学研究,但直到20世纪才真正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
在19世纪,科学家们开始对神经系统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其中,德国神经解剖学家卡尔·路德维希·什麦茨提出了神经元学说,即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神经生物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发现了突触的存在和功能,揭示了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
同时,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也为神经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 现状如今,神经生物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学科领域。
它涵盖了神经科学、生物物理学、计算神经科学等多个分支领域。
在技术方面,现代神经生物学借助于电生理学、光遗传学、脑成像等多种方法,能够对神经系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这些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神经生物学的发展,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在应用方面,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对医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经生物学的成果有助于开发新药物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神经网络的研究也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灵感。
总的来说,神经生物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理解神经系统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潜在的应用领域。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神经生物学的认识和应用也将不断扩展和深化。
参考文献:- Smith, J. (2000). A History of Neurobiology 2: 105-112.- Kandel, E. R., Schwartz, J. H., & Jessell, T. M. (2020).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McGraw-Hill Education.。
神经生物学
0 9 6 81 O0 2 1 0 ・4 ) O 0 5 ∥生态 学报 . 2 o , 82 . 78 0 一 0 8 2 ()一 9 ~8 4
畜 尿 排 泄特 征 及 其对 草 地 植 被 和 家畜 选 择 采 食 的作 用 =A i l n ma
建立 和完 善 . 图1 8 参4
关 键 词 :景观 生态 学 ;多 功能 景观 ;景观 模 型 ;可持续 性科 学
08 咖l5 1 6 1 80 ・4 4
土 壤 胡敏 素研 究进 展 =Adacs nsih m nrsa h [ , 中] v e l u i er 刊 n i o e c /
u i e e c e i n c r c e i tc nd is e e t o r s l n v ge a on rn x r to ha a tr s i s a t f c n g a s a d e t t i
2 世 纪9 年 代 中期 以来 ,国 际景 观生 态 学发 展迅 速 .景 观生 态学 0 0 研 究最 为活跃 的地 区集 中在北 美 、欧洲 、 大洋 洲 ( 大 利亚)、东 澳 亚 ( 国),表 明景观 生 态学 理论 、方 法和 应 用的广 泛 性和越 来越 中 高 的认 知度 .从 研 究 内容 上看 , 景观 生态 评 价 、规 划和 模拟 一直 占居主 导 地位 ,其 次是 景观 生 态保 护 与生 态 恢复 、 景观 生态 学 的 理 论探 讨 . 随着 景 观生 态 学研 究 的深 入 , 以科学 和 实践 问题 为导 向的 学科 交 叉与 融合 不 断加 强 ,促 进 了景 观 生态 学新 的 学科 生长
植 物生长 的 正效应 发生 于  ̄2 0k (m a 情 况下 .畜 尿排 泄 < 5 gN/h )
理解幼儿分离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理解幼儿分离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幼儿分离焦虑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SAD)是幼儿时期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
它表现为幼儿对与照顾者的分离表现出明显的恐惧和焦虑,常伴随着情绪不稳定、痛苦的情绪体验,并且对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
分离焦虑症的发生和神经生物学具有密切的关系,下面将从神经系统角度探讨幼儿分离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1. 综述幼儿分离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幼儿分离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主要涉及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扁桃体、杏仁核和前额叶皮质等关键结构。
这些结构在分离焦虑症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激活作用。
2. HPA轴在幼儿分离焦虑症中的作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是神经内分泌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它参与了应激反应的调节和应激激素的释放。
在幼儿分离焦虑症中,HPA轴的兴奋性增高,导致儿童对分离体验更敏感,出现更明显的焦虑反应。
3. 扁桃体的角色扁桃体是大脑中情绪加工和记忆形成的核心结构之一。
在幼儿分离焦虑症中,扁桃体的活跃度升高,导致幼儿对分离的恐惧更加强烈。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幼儿分离焦虑症患者对分离体验的记忆更加深刻,对分离后的重聚更有依恋需求。
4. 杏仁核的重要性杏仁核作为扁桃体的一部分,参与了情绪和认知的调节。
研究发现,幼儿分离焦虑症患者的杏仁核活动异常增高,导致对分离的恐惧和焦虑更为明显。
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杏仁核在与大脑其他区域的连接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这也可能是分离焦虑症与其他病理状态(如抑郁症和压力障碍)之间存在共病性的原因之一。
5. 前额叶皮质调节情绪前额叶皮质是大脑中高级功能区之一,参与了情绪调节和决策制定。
在幼儿分离焦虑症中,前额叶皮质的功能异常降低,导致对分离的控制能力减弱,情绪难以稳定。
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幼儿分离焦虑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和痛苦的体验。
6. 其他神经递质和通路的参与除了以上提到的核心结构和功能区外,还有其他神经递质和通路参与了幼儿分离焦虑症的发生和发展。
神经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科学领域。
神经生物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作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和信号整合,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生长和再生等方面。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具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其主要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
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并且在突触处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通信的物质,其发现和研究是神经生物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神经递质包括多种类型,例如乙酰胆碱、多巴胺、谷氨酸等,它们通过神经元的轴突末端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以影响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状态。
突触传递是神经元之间通信的基本机制。
当一个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其轴突末端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接收神经元的受体上,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反应。
突触传递的效果可以兴奋或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生长是神经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神经系统的发育始于胚胎期,经历神经元产生、迁移、定位和突触形成等过程。
神经系统发育不仅受基因影响,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营养、药物等。
神经系统的再生能力也是神经生物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神经系统的再生包括轻微损伤后的自我修复和严重损伤时的再生修复。
轻微损伤后的自我修复主要是通过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代谢和再生来实现的。
而严重的损伤需要通过干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等手段进行修复。
总之,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对于揭示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神经生物学综述
神经生物学综述11107215 姚笛1 神经生物学的定义神经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趋势表明,21世纪的自然科学重心将在生命科学,而神经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将是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两个最重要的领域,必将飞速发展。
在医学这个大的学科内,神经生物学是一门在各个水平,研究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发育、衰老、遗传等规律,以及疾病状态下神经系统的变化过程和机制的科学。
它涉及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发育神经生物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学、神经内科学、神经外科学、精神病学等等。
神经生物学的内容非常丰富,研究进展很快,作为医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还要及时了解新的研究进展。
2 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以及研究热点神经生物学的重点研究对象便是脑,脑是高等生物最复杂的器官,同时神经元几乎是最难培养的细胞。
神经生物学的材料与生物学的其它学科一样,是动物,从低等的果蝇到高等的小鼠、人。
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同样离不开核酸的分析与蛋白质的分析,分子生物学的PCR、免疫组化、western blot也是神经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但是由于脑的特殊性,所以神经生物学研究还需要使用一些其他的方法、电生理法便是其中的一种,电生理是用电刺激的方法来研究神经回路、神经元在特殊生理条件下的反应。
膜片钳是用于测量离子通道活动的精密检测方法。
神经细胞、神经网络的遗传与发育研究,自1993年Zieglgansberger W 和Tolle TR提出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神经疼痛(pain)的疾病机理以来,细胞信号传导网络与基因表达调控的系统生物学已经成为神经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神经生物学可以说进行研究的难度很大,但是尽管如此,它还是吸引了许多人进行研究探讨。
主要是因为他有许多令人着迷的地方一各种神经疾病之谜。
这当中尤其重要的是老年痴呆,比如说帕金森氏病。
【神经生物学】【考试重点】【懒人版】
●什么是神经生物学、它的范畴1.神经生物学是一门在各个水平,研究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发育、衰老、遗传等规律,以及疾病状态下神经系统的变化过程和机制的科学。
2.它涉及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发育神经生物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学、神经内科学、神经外科学、精神病学等等。
●什么是行为——有动机、有目的的行动●行为的决定因素——人类行为由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
●行为在诺贝尔得奖上的争论?●脑的基本结构、组成——脑包括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可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小延站在桥的中间端)●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系统,具有的1.共性: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骨架等2.神经元特性1)细胞轴突和树突2)特殊的结构(如突触)和化学信号(如神经递质)3)通过电化学突触相互联系4)不能复制5)膜内外的盐溶液;磷脂膜;跨膜蛋白质3.神经胶质细胞特性1)无突触。
2)与神经元不同,可终身具有分裂增殖的能力3)低电阻通路的缝隙连接,无动作电位4)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组织构筑的塑型、修复、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物质转运对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代谢的调节、维持微环境的稳定、通过对细胞间液中K+的缓冲作用影响神经活动、参与脑的免疫应答反应、神经元新生●细胞骨架:微管;神经丝;微丝1.微管:组成→微管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tau(与老年痴呆症相关)异二聚体为单位,有极性。
功能:细胞器的定位和物质运输2.微丝:成分→Actin肌动蛋白,组装需要ATP修饰蛋白,微丝是由球形-肌动蛋白形成的聚合体,生长锥运动3.神经丝: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调节细胞和轴突的大小和直径●什么是轴浆运输,它的分子马达?1.指化学物质和某些细胞器在神经元胞体和神经突起之间的运输,是双向性的。
1)快速轴浆运输顺向运输: 囊泡、线粒体等膜结构细胞器逆向运输:神经营养因子病毒如狂犬病毒、单纯疱疹病毒2)慢速轴浆运输顺向运输:胞浆中可溶性成分和细胞骨架成分2.分子马达:驱动蛋白动力蛋白3.应用:追踪脑内突触连接●髓鞘是什么?髓鞘是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面的一层膜,一般只出现在脊椎动物的轴突,在树突没有分布。
神经生物学中的神经发育过程
神经生物学中的神经发育过程神经发育是指神经系统从胚胎发育到成熟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生物学过程。
在神经发育过程中,神经元的产生、迁移、轴突的生长与突触形成等一系列关键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神经发育过程的主要内容,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探讨神经系统的形成与发育。
一、神经发育的细胞水平1. 神经前体细胞分化在神经发育的早期阶段,胚胎的神经外胚层经历神经前体细胞的形成。
神经前体细胞是一类早期多能干细胞,它们具备产生多种神经细胞的潜能。
2. 神经细胞的迁移神经前体细胞通过迁移的方式向目标区域移动,形成具有功能的神经细胞群。
迁移过程中,细胞表面的分子信号和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3. 神经轴突的生长神经轴突是神经细胞中负责传递信号的延长。
在神经发育过程中,神经轴突会逐渐生长并寻找到正确的连接目标。
这一过程受到分子信号、胞外环境和神经元内部机制的调控。
4. 突触的形成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号的特殊连接点。
在神经发育过程中,突触的形成涉及到前突触和后突触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受体的识别。
二、神经发育的分子水平1. 生长因子与神经发育生长因子是调控神经发育的重要分子信号。
例如,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存活和轴突的生长,调节神经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增殖和分化。
2. 基因调控与神经发育基因调控在神经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转录因子的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受到调控,从而影响神经细胞的命运决定和轴突的生长。
3. 环境因素对神经发育的影响环境因素对神经发育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营养供给、氧气浓度以及胚胎周围环境的化学信号都会对神经发育产生影响。
结语:神经生物学中的神经发育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层面的交互作用。
细胞水平上,神经前体细胞的分化、神经细胞的迁移、轴突的生长和突触的形成都是神经发育的关键事件。
而在分子水平上,生长因子、基因调控以及环境因素等都在神经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
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篇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第一章神经元和突触一、名词解释:神经元突触神经胶质细胞二、问答题:1. 神经元的主要结构是什么?可分为哪些类型?2. 简述突触的分类。
3. 试述化学突触的结构特征。
4. 试述电突触的结构特征。
5. 神经胶质细胞分为几种类型?第二章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和静息电位一、名词解释:静息电位极化去极化超极化二、问答题:1. 神经元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有哪些?2.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特性是什么?3. 简述钠钾泵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
4. 比较生物电记录技术的细胞外记录和细胞内记录。
5. 静息膜电位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6. 综述静息膜电位的形成机制。
7. 简述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
第三章神经电信号和动作电位一、名词解释:局部电位突触电位阈电位动作电位离子电导兴奋兴奋性阈强度二、问答题:1. 离子学说的要点是什么?2. 简述局部电位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离子机制。
3. 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4. 简述动作电位(锋电位)产生的条件及依据是什么?5. 综述动作电位-锋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6. 综述动作电位-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7. 试以阈电位概念解释动作电位的触发机制。
8. 试述神经元的兴奋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章神经电信号的传递一、名词解释:化学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整合突触可塑性二、问答题:1. 简述神经电信号传递及其传递方式2. 试述化学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3. 比较EPSP和IPSP的产生及其特征。
4. 简述突触后电位的整合。
5. 简述突触传递的调制方式。
6. 简述突触可塑性及其产生机制。
7. 简述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机制及作用。
第五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一、名词解释: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戴尔原则二、问答题:1. 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哪些?2. 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3. 简述Ca2+在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的作用。
4. 简述递质共存现象及其生理意义。
运动抗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综述
齐红梅 , 刘微娜 , 季浏
QI Ho n g me i , L I U We i n a 。 , J I Li u ’ 。
摘 要: 近 年研 究表明 , 运动对抑郁有积极作 用 , 其效果可媲 美心理干预或 药物 治疗 , 甚 至更为显著 。而 且适 当运动无任何 副作用 , 还 能降低 心血管疾病 、 糖尿 病等的发病率。 虽然运动作为抗抑郁 的干预手段 已引起 了广泛关注 , 但其 内在机 制尚不明确 。基 于现有 的抑郁症发病机理 的各 种假说 , 并 结合 运动抗抑 郁的 实证研 究, 提 出运动抗抑郁 的神 经 生物 学机制 可 能涉及到 中枢 单胺 类神 经递质 系统 、 神 经营养物 质、 神 经 内分泌 系统 、 神经免疫 系统 , 以及 中枢神经 系统组 织形 态结构等 方面的 变化。这不仅进 一 步丰
Ab s t r a c t : Re s e a r c h e s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s h o w t h a t p h y s i c a l e x e r c i s e , a s a n o n —p h a r ma c o l o g i c a l c o p i n g s t r a t e — g Y, h a s b e e n c o n s i d e r e d a s e f f e c t i v e a s p s y c h o t h e r a p y a n d e v e n mo r e e f f e c t i v e t h a n o t h e r p h a r ma c o l o g i c a l
a t t e n t i o n , y e t t h e u n d e r l y i n g me c h a n i s m i s s t i l 1 u n c l e a r . B a s e d o n t h e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h y p o t h e s i s o n d e p r e s - s i o n, i n c o mb i n a t i o n wi t h t h e e mp i r i c a l s t u d i e s , t h e f o l l o wi n g f a c t o r s a r e c o n s i d e r e d t o e x p l a i n t h e n e u r o b i -
神经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1、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是一门对动物和人类的神经系统进行生物学研究的综合性科学。
它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到神经网络(细胞间的活动)乃至整体系统水平上研究神经系统;以了解各个水平上的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衰老、调亡规律;为阐明行为和心理产生的机制;物质产生精神活动的机理提供依据。
2、干细胞(Stem cell,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self-renewing)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即干细胞保持未定向分化状态和具有增殖能力,在合适的条件或给予合适的信号,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或组织器官,医学界称其为“万用细胞”,也有人通俗而形象地称其为“干什么都行的细胞”。
3、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是指分布于神经系统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干细胞。
其主要功能是作为一种后备贮备,参与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或细胞正常死亡的更新。
1. 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三类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状结构系统,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丝2. 微管微管是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由微管蛋白装配成的呈中管状结构,平均外径为24Nm,内径为15nm3. 微管组织中心微管在生理状态或实验处理解聚后重新装配的发生处称为微管组织中心4. 肌动蛋白肌动蛋白是微丝的结构成分,以两种形式存在,即单体和多聚体5. 肌球蛋白肌球蛋白(myosin)—所有actin-dependent motor proteins都属于该家族,其头部具ATP酶活力,沿微丝从负极到正极进行运动。
Myosin Ⅱ:主要分布于肌细胞,有两个球形头部结构域(具有ATPase活性)和尾部链,多个Myosin尾部相互缠绕,形成myosin filament,即粗肌丝。
二、简答题或论述题1、神经干细胞的特征①有增殖能力。
②有自我维持和自我更新能力,对称分裂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为干细胞,不对称分裂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的一个为干细胞,另一个为祖细胞,祖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分化为多种神经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生物学综述
神经损伤后再生的研究进展
神经损伤较为常见,牵拉、压迫、缺血等均能造成神经损伤。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神经松解术及神经吻合术等,其目的都在于促进神经再生从而恢复功能。
传统观点认为,神经再生仅发生于哺乳动物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成年神经不可再生。
但是近年研究表明,成年啮齿类和灵长类海马、嗅球等部位可产生新的神经元,神经再生持续于其整个成年期,此为神经系统损伤及其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成年神经再生受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调节,这些机制动态地影响神经再生的不同阶段。
以下是近年来对神经再生影响因素的部分研究。
1.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n, NT)是一类由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的且为神经元生长与存活所必需的蛋白质分子,参与神经元存活、增殖、分化和突触功能等,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 3 (NT-3),以及神经营养性细胞因子如睫状节神经营养因子和IL-6等。
神经营养因子通常在神经末梢以受体介导式入胞的方式进入神经末梢,再经逆向轴浆运输抵达胞体,促进胞体合成有关的蛋白质,从而发挥其支持神经元生长、发育和功能完整性的作用。
近来年的研究发现有些NT 由神经元产生,经顺向轴浆运输到达神经末梢,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完整性起支持作用。
大多数神经营养因子都对神经的生长、再生有一定的作用。
神经营养因子(NTF)能够促进损伤部位附近的轴突发芽和再生,但再生轴突虽可通过灰质,却不能通过白质区,这在运动束和感觉束中均得到证实。
有实验显示,联合应用Nogo抗体IN-1,能实现长距离轴突再生。
在髓磷脂开始退变以前,NTF能够促进轴突再生(可通过灰质)和诱导多种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
因此,NTF与其他中和轴突生长抑制物的方法联合应用,会更好地发挥其对损伤神经的存活和支持作用。
研究发现,BDNF敲除的转基因小鼠神经再生能力降低,BDNF也可介导其他因素调节海马神经再生,如丰富环境和饮食限制可上调BDNF表达,促进海马神经再生;缺乏NT-3表达的大鼠海马区细胞分化能力下降,缺乏NT-4表达的大鼠无海马神经再生;在成年鼠脑内直接注入CNTF可增加颗粒下层(SGZ)细胞增殖,而连续在其侧脑室注入NGF则对SGZ细胞增殖无影响。
2.应激
应激是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引起机体与刺激直接相关的特异性变化外,还引起一系列与刺激性质无关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
可见于人类及其他高等脊椎动物。
应激反应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的迅速升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一系列的心血管反应,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应激能抑制成年海马神经再生,动物种系研究证明,应激可降低细胞增殖和存活,但与应激持续时间无关。
大量有关应激潜在机制的研究表明:①肾上腺激素在应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切除大鼠肾上腺可降低其类固醇激素水平,增强神经再生,而外源性给予皮质类固醇可降低其神经再生;②应激可增加海马谷氨酸释放,抑制细胞增殖;
③应激可降低海马BDNF、NcF和N1m表达,慢性应激可降低海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2型VEGF受体表达,上述神经营养因子下调可抑制神经再生。
应激所引起的机体激素水平及格方面变化可以一直神经再生。
3.炎症反应相关因素
机体组织受损伤时所发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应答,以局部血管为中心,典型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可参与清除异物和修补组织等。
神经的损伤会引起损伤位点及相应神经元胞体周围的炎症反应,这些炎症反应直接或间接影响轴突再生。
外周神经的损伤,会引起损伤位点粒细胞聚集,它们和Schwann细胞以及巨噬细胞一起清除神经周围的髓鞘碎片,同时还会引起细胞周围炎症细胞的增生,而这些细胞会很快被激活,直接和胞体发生联系,并与游弋在损伤神经组织的T细胞相互作用。
这些作用虽然对轴突的再生影响不大,但却是
神经元损伤后存活的关键。
敲除IL-6基因,可显著减轻轴突横断的运动神经元周围的炎性反应,但会使轴突再生减弱,研究表明,它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干扰素一起促进神经损伤后轴突的再生。
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周围的炎症反应可增强轴突的再生。
晶状体损伤后,进入内眼的巨噬细胞可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向视神经内再生。
而通过各种办法,干扰巨噬细胞向损伤的外周神经聚集,对轴突的再生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
所以炎症反应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再生的作用强于外周神经系统。
4.细胞移植对神经再生的影响
神经干细胞(nelwe stem ceils,NSCs)在其周围环境发生改变时,它的增殖能力将被激活。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白细胞介素等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具有支持作用。
有研究认为NSCs是用于脊髓中枢损伤理想替代移植物。
Johansson等将神经干细胞移植至损伤创面,神经干细胞有向神经元转化的趋势。
放射状胶质细胞(radial glial cells,RGCs)是在胚胎发育中枢神经系统发现的神经干细胞。
Hasegawa等从鼠神经球分离出克隆RGCs,其可使轴突生长抑制因子积聚减少,神经丝数量增多,与损伤部位形成细胞内桥接结构,抑制继发损害发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s)可与宿主神经组织建立功能性突触联系,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轴突的髓鞘。
将原代培养的ESCs体外诱导分化,移植到脊髓损伤处,可在受损脊髓部位形成突触样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有助于形成轴突髓鞘,促进脊髓功能改善,可减少空洞面积。
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是周围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移植雪旺细胞可限制损伤诱导的组织损失,促进轴突再生和髓鞘化。
SCs可分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合成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GF、BDN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等。
将已分化的雪旺细胞悬液植入脊髓缺损区域,发现神经细丝和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性神经纤维有显著增生反应,可促进全横断损伤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
嗅神经鞘细胞具有终身分裂、再生特点,在自身膜上可表达出与
细胞粘附和轴突生长相关的分子。
嗅觉神经胶质细胞可使轴突生长进入损伤微环境,再生纤维量增多,形成有效突触连接及髓鞘包裹,促进脊髓损伤神经元的存活。
基因修饰的纤维原细胞可向脊髓损伤部位分泌BDNF及NT-3等神经营养因子,为宿主轴突生长提供较好微环境,显著减少受损神经束的退变变性,引导下行脊髓束生长,顺行失踪示受损前庭脊髓束可生长进入上述移植物中。
众多研究显示上述细胞可做为脊髓损伤自体同源或异体同源移植的细胞源。
5.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
神经趋化性再生理论认为,神经损伤后再生的轴突能识别远端神经,并选择性地朝向相应的靶器官生长。
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神经断端间距以及远端神经体积大小、营养支持、神经结构等。
神经损伤后,远侧神经及靶器官能对近侧再生轴突产生营养和趋化作用,但神经断端的间距有限。
神经断端间距过大,弥散的神经营养因子和趋化因子无法达到有效浓度;若间距过小,再生轴突无需通过趋化作用就可长入远侧神经内膜管。
Lundborg等发现将大鼠坐骨神经的两个断端相距6~10 mm时,神经趋化作用很明显;超过10mm时,近端生长则受到影响。
Politis等在研究大鼠胫一腓神经趋化性再生时选用了4~5 mm的距离,当距离在6-5mm时则不出现趋化性生长。
由此可见,神经断端间距可直接影响神经趋化作用的发生,从而影响神经的再生。
受损神经远端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轴突及其髓鞘的清除、雪旺细胞的增殖和Waller变性等。
增殖的未分化雪旺细胞在基底膜管内形成Bungner带,并产生多种神经营养因子,这些分子能促进神经趋化性再生。
神经远端变性后,基底膜管得以保留,对轴突的再生也起着支架和引导作用。
大鼠胫一腓神经Y形管再生实验和大鼠尺神经一正中神经Y形管再生实验均发现,神经趋化性再生的轴突数目受远端神经体积的影响,
即远端神经粗大,则再生轴突数目多,且两侧再生轴突数目之比与两侧正常神经轴突数目之比具有相关性。
神经趋化性再生目前已得到学术界认同,但其确切机制仍未明确。
可能的几种机制为:○1由远端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营养因子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的相互作用对神经定向生长起调节作用;○2轴突表面存在的识别分子是轴突定向再生的基础;○3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具有表型特异性,即运动神经元与感觉神经元的雪旺细胞具有不同的表型(有髓型、无髓型等),其分泌的神经营养因子不全相同,故对神经元定向生长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4轴突生长方向可随远端神经营养因子浓度的变化而表现出可调节性。
其中几种因素可以联合作用。
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希望能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神经损伤反应包括多种神经、免疫因素,在进行损伤后的修复时应重视神经保护、神经存活、损伤轴突的再髓鞘化和突触再连接等诸多问题。
总之,通过综合治疗以减少神经损伤后继发性损伤并促进神经再生,实现满意的功能恢复,仍需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