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案例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管理案例题

一、卡西欧的经营战略(课堂分析1)

60年代初,日本袖珍电子计算器市场兴起,当时只有三家生产计算器的企业,即下普、佳能与充电气公司。夏普公司处于领先地位,市场份额为34%。不久,卡西欧公司登场了,市场份额不足10%。到60年代末,商用计算器、西格玛、索尼、理光、精工、日立和松下公司,都纷纷看好这一市场,纷纷进入计算器市场。截止到1970年,在这个市场上共有23家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的售价以27%的速度下降,随之需求被刺激上去了,年增长率高达133%。

卡西欧兄弟看到,计算器市场上登场的企业,哪家都不是善主。倘若跟在这些对手企业后面亦步亦趋,一旦市场成熟,增长减缓或停止,竞争将陷于相持阶段,那卡西欧就永无出头之日。卡西欧必须先发制人,学习夏普的做法,比竞争对手发展的更快,抢在竞争对手之前提高产量、提高生产能力、提高销售收入,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夏普公司的年增长率为100%,使夏普能在这个行当独占鳌头,卡西欧想要翻身,年增长率必须达到200%。

办法总是有的。卡西欧兄弟俩名不见经传,手上资源有限,怎么办!卡西欧兄弟很聪明,他们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工程设计”环节上,不在生产制造方面投入过多的力量,充分利用外协加工的条件,成为计算器设计、工程开发与组装企业,并把工程设计部门与营销部门合在一起,让工程师直接把握市场需求与竞争动向,加速产品开发,缩短市场周期。

卡西欧终于把握了市场的主动权,以50%的速度更新品种,以100%的速度降价销售,以200%的速度增加产量。这种竞争导向的营销手法,令同行眼

花缭乱。卡西欧的新品一露面,紧接着就是大幅度降价,使竞争者深感气馁,不敢问津,稍一犹豫,卡西欧又推出新的产品,又进一步降价。结果促使市场需求迅速增长,而增长的市场需求又迅速成为卡西欧的市场份额。到1973年卡西欧夺得计算器市场的首位,市场份额为35%,夏普则失去了原有的市场地位,市场份额为17%。索尼、理光、精工、日立等着名企业忍痛退出市场,佳能与理光也都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商用计算器与西格玛公司宣布破产。继续留在市场上的计算器企业只有9家。

选择:

1、六十年代末,日本的袖珍电子计算器处于产品寿命周期的()

阶段。

A、投入期

B、成长期

C、成熟期

D、不能确定

2、卡西欧公司的竞争目标主要是()。

A、创造产品知名度

B、获取最大利润

C、达到最大市场占有率

D、提高年增长率

3、卡西欧的定价方法基本可归入为()。

A、以成本为中心的定价方法

B、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定价方法

C、以竞争为中心的定价方法

D、心理因素定价法

4、卡西欧的产品和技术发展策略属于()策略。

A、技术领先

B、紧跟

C、最低成本

D、调整和紧缩

5、卡西欧的竞争策略可能存在的最主要风险是()。

A、资金不足

B、外协厂家的不合作

C、市场需求不足

D、竞争对手的反应

问题:1、卡西欧公司所面临的SWOT如何?其战略思想、战略目标、

总体战略和职能战略分别是什么?

2、卡西欧实施的战略和策略还可能面临哪些风险?相应地应采取何

种对策?

3、本案例对你学习战略管理有何有益的启示?

二、施乐公司与塞文公司的复印机(课堂讨论2)

在20世纪70年代的复印机行业中,施乐公司和塞文公司是两家引人注目的公司。施乐公司是生产复印机的元老。早在1938年,美国的物理学者斯德·卡尔逊就发明了干式复印机,但这一技术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得到重视。后来施乐公司买下了这一技术。因受到美国政府专利法的保护,在专利有效期内其他公司不能使用这种干式复印法。所以施乐公司制订了一个租赁战略,给复印机定一个永远超出其价值的高价,使顾客难以购买,然后将它租赁给用户,收取租赁费。

两家公司的价值链表

在复印机刚刚进入市场的时期,因为顾客尚未认识到复印机的价值,所以顾客数量较少,存在用租赁的销售方式也许是正确的。到70年代末,人们以普遍认同了复印机,所以租赁所能覆盖的范围就有限了。塞文反其道而行之,以销售复印机为主,扩大了覆盖面。从销售方式来看,施乐公司使用本公司的销售队伍,人力范围有限;而塞文公司则利用中间商、批发商、零售商等覆盖较宽的顾客范围。在服务方面,塞文公司也采用了相应的做法。

而在上游活动方面,从技术、产品设计到生产制造可以看出,施乐的成本较高但质量较好,而塞文的成本较低质量一般。如果说,下游活动方面塞文公司略有优势,那么上游部分则各有千秋,关键是看顾客对其价值如何评估。

价值链的构成不同形成了企业竞争中差异优势,这是差异化战略的基础。

正因为如此,虽然在1975年塞文公司只有6300万美元的复印机的收入,在市场中微不足道;施乐公司当时几乎垄断了整个复印机市场,市场份额达80%,年收入近20亿美元。两年后,即1977年,塞文公司的收入突破2亿美元,夺取了45%的低速平纸复印机市场。而同期,早在1974年占有低速复印市场中50%以上市场份额的施乐公司,到1978年在这一市场只有10%的份额了。

问题:

1、施乐公司后来落后塞文公司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施乐公司应该怎样

做以不至落后于塞文公司?

2、通过本案例说明如何利用价值链分析工具识别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双方的真正意图何在(课外作业1)

东芝被IBM当做抬高自身价码的“托”!——2004年12月8日中国联想集团宣布以总计17亿5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计算机业界向东芝

投去了“同情的目光”。

东芝出价300亿日元

“IBM曾主动和我们接触过”--从一位东芝官员不经意间透露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IBM至少曾在联想与东芝两公司间做过权衡。当然,同时与多家进行交涉的做法在当今并不少见。

由于东芝与联想开出的价码相去甚远,所以本来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东芝的“Dynabook”与IBM的“ThinkPad”一样,同属全球知名的笔记本电脑品牌。

不仅销售网络已经遍布全球,而且技术力量也口碑极佳。包括不参与价格战的方针在内,东芝与联想的基本路线如出一辙。

与IBM最明显的区别仅仅在于,东芝刚刚采取了“通过最尖端的AV(影视)功能,向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附加值的战略”(专务执行董事西田厚聪)。

对于东芝而言,即使收购IBM的PC业务,也只是业务规模的扩大,不会带来优势互补效应。同时还必须对双方业务中重复的部分进行大规模的调整。而且,2003年秋IBM询问收购意向时,正是东芝在美国市场上因美国惠普推进的价格战而最艰难的时候。

至于当时谈判提及的收购金额,东芝表示“无可奉告”(西田),但据接近IBM 的消息人士称,“约为200亿~300亿日元”。如果这一点属实的话,即使加上IBM 个人电脑业务背负的5亿美元债务,总计也就是700亿~800亿日元,还不到联想出价的一半。与能够从收购IBM中获得IBM的品牌价值、技术力量、中国以外的市场与客户等“额外收获”的联想之间,东芝存在着巨大差距,这一点早在谈判之前就已经非常清楚。

IBM早在2001年就曾向联想提出过出售PC业务一事,但当时由于联想正在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