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五种唱腔简介

合集下载

简述川剧的一句五腔

简述川剧的一句五腔

川剧的五种声腔为昆腔、高腔、胡琴、弹戏和灯调。

1. 昆腔:最初是从江苏流传进四川的,在演唱时讲究字正腔圆,节奏比较缓慢。

2. 高腔:源于江西戈阳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声腔,它是没有乐器伴奏的。

3. 胡琴腔:是二黄、西皮腔的统称,因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才由此统称。

4. 弹戏:是以盖板胡琴为主伴奏乐器的戏曲声腔,有“川梆子”之称。

5. 灯调:在川剧中很有特色,它节奏鲜明、乐曲短小、轻松活泼。

川剧分小生、须生、旦、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戏曲鉴赏之川剧

戏曲鉴赏之川剧


不同的脸。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 “扯脸”有一定的
难度。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
下来。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够掩观众眼目。
释在再而他懿当中扮演传运
重表由使能大琴的演员说用
负现白脸够兵童诸《彭已气顾

后诸转由运退报葛空泗故功名
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
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川昆源于苏昆,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
昆 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川剧昆腔的曲牌结构与它的母体“苏昆”基本相同。应用时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
变脸脸谱会选用一些不知名人士,包括侠士、鬼怪之类的造型,而人们所熟知的脸谱,如关公、 曹操、包公等人物的脸谱一般不用于变脸。绘制变脸脸谱笔锋要锐利、粗犷,颜色对比要强烈,这样 才能形成炫目的礼堂效果,在设色寓意的设计上,要以剧中人物的道德品质和角色种类为依据,或歌 颂赞扬、或揭露讽刺、或鞭挞批判,或贬或褒,全都可以从脸谱色彩中反映出来。

蜀传统灯会的产物。所演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体现了当地浓烈的生活 气息。

灯戏声腔的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 风味。
灯调声腔主要由"胖筒筒"、发间小曲和"神歌腔"组成。灯戏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种比
二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带"嗡"声的琴。
第三章变脸
阴调(反二黄)、老调三类基本腔。正调善于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

川剧变脸,中国戏曲文化

川剧变脸,中国戏曲文化

川剧变脸,中国戏曲文化川剧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除灯调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

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

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

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

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

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

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

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戏曲一绝:变脸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中最为常见、最有影响的特技之一。

变脸是戏曲的情绪化装,也是一种特技表演。

一般是根据剧情,用于戏中的人物情绪骤然间起剧烈变化。

变脸的运用已经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明代就有这种化装的手法,开始时是用于鬼怪角色,但是那时要进到后台改扮相才可以,后来,逐步有所改进,发展到当场变脸。

变脸有两种:全部变脸和局部变脸。

全部变脸:一般用于鬼神的型貌骤然改变,而局部变脸:大多用于人物情绪或脸色起变化。

变脸是一种绝技,要求演员要有敏捷的身手、娴熟的动作,才能不露痕迹,达到瞬时变化的目的。

变脸的方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

抹脸,是演员将化妆油彩预先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在脸上一抹,便可以使脸成为另一种颜色。

四川风物——川剧声腔

四川风物——川剧声腔

; 川剧昆腔,又叫昆曲,是由苏州的昆山腔演变而来,是一种曲牌体,用曲牌连缀的方法作为音乐发展的主要手段,用笛子伴奏。

昆腔约在明万历(公元1573年)以后,传入四川,由于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提倡与支持,昆曲在戏曲舞台上取得重要地位。

传入四川后,受到四川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的影响,逐渐的演变称为具有四川风格的川剧昆腔。

但由于昆腔文词与唱腔追求典雅,不利于它被人们接受,所以逐渐式微,现在保留下来的剧目很少,有时只用做其他声腔中的引子、插句、插段等。

川剧高腔,由江西弋阳腔演变而来,在明朝中叶传入四川,盛行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63年以后),同样,在流入四川后,受地方方言和民歌的影响,形成具有四川独特风格的川剧高腔,属曲牌体。

川剧高腔是川剧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唱腔,甚至可以说是川剧的代名词。

属于“徒歌”,即清唱,无乐队伴奏,属“一唱众合”形式,后台的帮腔(女声)起到了伴奏、表达剧种人内心情感,或评价剧种人、帮助演出、烘托气氛、定调等重要作用,是最具川剧特色的唱腔形式,包括了唱、讲、咏、叹等表演形式,被赞为“虽无丝竹之音,却有肉声之妙”。

一些常见的著名折子戏《思凡》、《王昭君出北塞》、《王昭君出塞》、《别宫出征》等都是其代表作。

川剧胡琴,亦称为皮黄腔(西皮与二黄的合称),其特征是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小胡琴。

属板腔体,在几个基本曲调的基础上,用变化的板眼作为音乐发展的主要手段。

其来源有两种,一是来自湖北的徽调和汉剧,一是来自陕西的“汉中二黄”,传入四川大约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公元1821年以后),受四川地方方言及民间音乐影响,形成有别于京剧、滇剧、汉剧等其他皮黄腔戏剧风格的川剧胡琴戏。

折子戏《三祭江》、《三娘教子》是其代表作。

川剧弹戏,是一种梆子腔,用盖板主奏(板胡的变体,用铜套套在左手指上,声音洪亮,保留有板胡的特色。

),另用梆子伴奏,出自秦腔,属板腔体,在公元 1271年以后,从陕西流传到四川,经过四川艺人的不断加工、改进,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四川梆子腔”——“弹戏”。

汉族文化 汉族地方戏之川剧简介

汉族文化 汉族地方戏之川剧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汉族文化汉族地方戏之川剧简介
导语: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

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

它是四川、云南、贵州
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

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

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

在戏曲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

这五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川。

川剧的剧目十分丰富,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

这些剧目中除“荆、刘、拜、杀”睌以外,属于高腔系统的有“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

川剧的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的音乐都各有自身的特点。

川剧舞台上所以能出现众多富有的艺术形象,还与它的行当划分较细有关。

川剧的行当总的方面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六大类。

川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不同,艺众的师承关系不同,大约在清同治和光绪年间,逐渐形成了一些流派。

在这些流派中,除了象旦行浣(花仙)派、丑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武生、武丑,有“曹大王”的赞称)派等以杰出艺人称派外,主要则是按道(即流行地区)分为川西派、资阳河派、川北派、川东派等四派。

川剧不仅行当多,流派多,而且精彩的特技多。

如《水漫金山》中的白娘子和小青的“托举”,《打红岩》肖方的藏刀,《治中山》中乐羊子的几次变脸等。

川剧的简介

川剧的简介

川剧的简介一,简介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

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皮黄)、弹戏和四川原有的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称“川剧”。

成都和重庆,为川剧两大演出中心。

川剧大约是在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

当时,北边的陕西、甘肃和南方的湖广等省大量移民流人四川,随之带来了具有各地乡土气息的戏曲艺术。

这些外来戏曲艺术经过与四川本地戏曲艺术的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有别于其它戏曲艺术的剧种——川剧。

川剧包括昆曲、高腔、胡琴。

弹戏和灯戏等五大声腔。

其中高腔源于明代流行于江西等地的“弋阳腔”,结合四川民间秧歌演变而来;胡琴戏由徽剧和汉剧演变而来;弹戏的源流是陕西的秦腔,清朝道光年间传人四川;灯戏由四川民间小曲演变而成;昆曲则源自苏州的昆山腔,相传是清朝康熙年间传人四川的。

从传人地域看,川剧的昆、高、胡、弹是分别由川西岷江,川南沦江,川北嘉陵江等四条河道输人的,故有“四大流派”之说。

名称的正式出现大约是在清同治时期,同中国其他剧种相比,川剧的最大特色是它的高腔。

川剧的角色与京剧雷同,分生、旦、净、末、丑等,以生、旦,丑角戏居多。

川剧的服装与脸谱与京剧也是大同小异。

服饰以明代服饰为基础,参照唐、宋,元。

清的服饰制成一种统一式样,没有朝代、地域和季节的分别。

川剧剧目繁多,其中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所喜爱。

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使川剧令人叹为观止。

川剧的艺术特点有哪些-川剧的艺术特点

川剧的艺术特点有哪些-川剧的艺术特点

川剧的艺术特点有哪些-川剧的艺术特点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下面,店铺为大家讲讲川剧的艺术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胡琴胡琴是二黄与西皮腔的统称。

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

《燕兰小谱》卷五记载:"蜀伶新出琴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工尺咿唔如话",可以说是四川胡琴腔的注脚。

胡琴腔约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

二黄包括正调(二黄)、阴调(反二黄)、老调三类基本腔。

正调善于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

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

西皮、二黄多为单独使用,但也有不少剧目同时包纳二种声腔。

弹戏川剧弹戏是用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的一种戏曲声腔。

它源自陕西的秦腔,属梆子系统,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称。

弹戏虽源于秦腔,但它同四川地方语言结合,并受四川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的衍变,无论曲调、唱法还是唱腔结构都与秦腔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

尽管二者的关系不是相当接近,但从从曲调结构,调式特点,以及整个唱腔的韵味等方面分析,均可找到它们之间的渊源。

弹戏包括情绪完全不同的两类曲调:一类是长于表现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称"甜品"、"甜皮"、"甜腔"),一类叫"苦平"(又称"苦品"、"苦皮"),则善于表现悲的感情。

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的调式、板别、结构都是相同的,甚至在同一板别的唱腔中,曲调的骨架都一样。

论川剧帮腔的艺术特色

论川剧帮腔的艺术特色

文化视野中华传奇18论川剧帮腔的艺术特色◎.付贵/四川省川剧院川剧高腔,是川剧五种声腔(即昆、高、胡、弹、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川剧高腔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帮腔、锣鼓和唱腔三个方面,一般简称帮、打、唱。

川剧帮腔,它具有起腔定调,代替剧中人讲话,反应角色不便启齿而又不能不说的内心独白,抒发人物的内在感情,对环境的描绘和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事件,人物作出评价等多种功能。

川剧帮腔是曲牌体音乐,它和锣鼓融合形成帮、打、唱为一体。

后台或场上的帮唱,用以衬托演员的唱腔,渲染舞台气氛,心情或欲述环境和剧中人的,它一方面能衬托演员的演唱,外化角色的心理,一方面又能煽动观众情绪,代表他们感受,唱出他们的心声。

优美动人的帮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引人入胜。

由此可见,帮腔是川剧高腔的重要标志和特点。

川剧帮腔,它不仅起定调和加强音乐气氛的作用,而且可以单独表现剧词的内容,在介绍客官的环境、表达剧中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代表观众对剧中人的责备等情景时,大多用帮腔来表现。

在川剧表演中,情景带入特别重要,因为一出戏演的是什么事,在什么时间、地点发生、当时情况怎样等等,观众如果一无所知,就不清楚演员在台上到底在干什么,这时,帮腔不仅仅要帮助舞台上演员塑造人物,渲染场景。

更应该成为有力的幕后推手。

用自己具有的推动性表现力的声腔去起到更为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情景带入,激化内心,助长高潮等多种手段的运用去概览全剧,推动性地使剧情一步步发展。

如川剧《变脸》中,小狗娃被认出是女扮男装后,苦苦恳求水上漂收留时的一段唱与帮腔;(帮腔):“小小心灵受损害/童言诉苦童声哀”。

(狗娃唱):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错投女儿胎/不该生在穷乡里/不该遇上大水灾…………(帮腔):帮腔帮她说句话/幕后走到前台来/满台观众也悲哀/要求老汉留女孩!这段声情并茂的对唱,把一老一少的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都渲染的一览无余了。

这时的帮腔就不仅仅是作为第三者站在一旁评议,而是参与到戏剧情境中并与角色一起进行创作了。

川剧知识介绍

川剧知识介绍

川剧知识介绍名称由来川剧的名称,始见于清末民初,当时叫川戏,后来统称川剧。

这虽然只有八十多年,早在明代即有戏班在省内各地演出。

川剧史家、艺术家们谈到川剧的源流沿革,还有追溯到晚唐“杂剧”、南宋“川杂剧”的,甚至有川剧高腔尚早于江西“弋阳腔”、清代蜀伶魏长生所唱秦腔系四川之“琴腔”种种不同的说法。

足见川剧的历史,还是一个没有完全定论而尚待继续研究探讨的学术问题。

但就一个戏曲剧种而言,不论她是否源于本土,是否为地方文化与民情风俗所孕育,从她的全部传统剧目、艺术程式均可清楚看到,基本上都是由整个中国戏曲及其高、昆、胡、弹等几大声腔艺术中继承、发展和创造来的。

唱腔川剧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

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

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高腔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四川。

高腔传入四川以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问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昆腔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

川昆源于苏昆,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乐器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使用乐器共有二十多种,常用的可简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鼓指挥。

这是去农村演出的轻便乐队。

锣鼓曲牌有三百支左右。

“装龙象龙,装虎象虎”,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剧表演的话,在川剧演员中代代相传。

川剧表演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运用大量的艺术夸张手法,表演真实、细腻、优美动人。

川剧的形成以及艺术特点

川剧的形成以及艺术特点

川剧的形成以及艺术特点川剧,是中国西南地区戏曲曲艺之一川剧形成于清朝中期乾隆年间,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以及云南省、贵州省、湖北省的部分地区。

川剧有高腔、昆腔、胡琴、弹腔、灯调等五种声腔。

川剧中最有名的技巧是变脸,为人们所熟知。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

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

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

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

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

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

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

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

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川剧的表演艺术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川剧是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

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叹为观止。

这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观众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

川剧五种唱腔简介

川剧五种唱腔简介

川剧五种唱腔简介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川剧五种唱腔简介川剧声腔知识介绍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

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

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四川。

高腔传入四川以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问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

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

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

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

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

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

川昆源于苏昆,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川剧昆腔的曲牌结构与它的母体"苏昆"基本相同。

应用时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

当前,以昆腔单一的声腔形式演出的剧目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溶于高腔、胡琴、弹戏诸声腔之中,或者是与其它声腔共和。

昆腔的主奏乐器是笛子。

伴奏锣鼓及方式与其余高、胡、弹、灯诸声腔相同,以大锣敲边和苏钹二件乐器的特殊单色构成锣鼓的"苏味"来区别于其它声腔的锣鼓伴奏。

我家乡的地方戏——川剧讲解

我家乡的地方戏——川剧讲解

我家乡的地方戏——川剧我的家乡,在中国也算是有名的,川菜的发祥地——四川。

这个四川啊,不光有好吃的川菜,优美的景色,还有我们富有特色的川剧。

川剧的历史,也算比较悠久了,据记载,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要说川剧的种类,那可是多了。

川剧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

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先来说一说昆腔,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它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间说唱等形式。

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川剧的胡琴腔是西皮、二黄二类声腔的合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

正调二黄宜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

川剧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川剧的种类太多了,实在介绍不过来。

这些你可能都不太了解,但有一样,你绝对看过,那就是我们四川川剧的变脸。

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脸谱,那种速度,那种神奇,让人看一眼就能牢记在心。

变脸的方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

抹脸,是演员将化妆油彩预先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在脸上一抹,便可以使脸成为另一种颜色;吹脸,是演员将粉末状的化妆品(金粉、墨粉、银粉)放置在舞台特定位置上的容器内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类器皿中,到时闭眼、闭气、用口一吹,便使脸色变色;扯脸,是演员将画在绸了上的若干张脸谱叠在一起蒙在脸上,每一张脸谱有一根特定的丝线,并固定在特定位置上。

川剧简介

川剧简介
• 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 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 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
• 手法包括:抹脸、吹脸、扯脸、运气变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变脸图片欣赏
滚灯
• 川剧中喜剧的经典作, 川剧绝活,把点燃的 油灯顶在头上,做各 样的动作,而不能让 灯掉下来,全剧由一 组组高难惊险的动作, 如:翻跟斗、从板凳 下钻过等,推动故事 情节的发展,使观者 在惊叹之中又处处令
• 川剧弹戏包括情绪完全不同的两类曲调:一类是长于表 现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称“甜品”、“甜皮”、 “甜腔”);一类叫“苦平”(又称“苦品”、“苦 皮”),则善于表现悲的感情。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但它们的调式、板别、结构都是相同的,甚至在同一板 别的唱腔中,曲调的骨架都一样。
灯调
• 灯戏在在川剧中颇有特色,它源于四川民间的迎 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说是古代巴蜀传统 灯会的产物。所演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 村坊小曲,故其生活气息浓烈。
弹戏
• 弹戏虽源于秦腔,但它同四川地方语言结合,并受四川 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的衍变,它无论曲调、 唱法以及唱腔结构都与秦腔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不过, 就在这种变化之后,二者的关系不是相当接近的,若从 曲调结构,调式特点,以及整个唱腔的韵味等方面分析, 均可找到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
• 灯戏的声腔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 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风味。
• 灯调声腔主要由“胖筒筒”、发间小曲和“神歌 腔”组成。灯戏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种比二 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带“嗡”声的琴。
川剧的特色表演形式

川剧表演形式

川剧表演形式

川剧,又称四川戏,是四川地区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

川剧表演形式多样,其主要特点在于技巧和身段丰富多彩,以妙趣横生的表演方式吸引观众。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川剧表演形式:
变脸:是川剧最具代表性的表演形式之一,表演者通过特殊技巧迅速更换脸谱,展示角色的情感变化。

变脸有单手、双手、连环等多种手法。

折子戏:折子戏是川剧表演中的选段表演,通常提炼自完整的戏曲剧目。

折子戏可以突出显示角色的个性特点和精彩片段,便于观众欣赏。

顶碗:顶碗是川剧中的一种杂技表演,表演者在头顶上顶着一个装满水的陶碗,进行各种动作和技巧表演,展现艺人的高超平衡能力。

打渔唱晚:打渔唱晚是川剧的一种民间唱腔,主要体现在渔民生活场景和情感表达中。

飞叉:飞叉是川剧中的一种特技表演,表演者用长叉在舞台上横冲直撞,展示武艺高超的角色形象。

耍刀耍枪:川剧中的武术表演,通过使用刀、枪等兵器进行各种技巧和动作展示,展现戏剧人物的勇猛气概。

演唱:川剧的演唱风格独特,以四川方言为基础,融合了多种曲调,如嘹亮、清脆、激昂等。

念白:表演者在讲述情节时采用的朗诵方式,川剧念白通常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独具韵味。

表情与肢体语言:川剧表演注重表情和肢体语言的运用,通过眼神、手势和动作来传递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以上就是川剧的一些典型表演形式。

川剧凭借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川剧五种唱腔简介

川剧五种唱腔简介

川剧五种唱腔简介川剧声腔知识介绍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

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

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高腔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四川。

高腔传入四川以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问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

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

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

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

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

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昆腔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

川昆源于苏昆,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川剧昆腔的曲牌结构与它的母体"苏昆"基本相同。

应用时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

当前,以昆腔单一的声腔形式演出的剧目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溶于高腔、胡琴、弹戏诸声腔之中,或者是与其它声腔共和。

昆腔的主奏乐器是笛子。

伴奏锣鼓及方式与其余高、胡、弹、灯诸声腔相同,以大锣敲边和苏钹二件乐器的特殊单色构成锣鼓的"苏味"来区别于其它声腔的锣鼓伴奏。

川剧

川剧

主要是按流行地区区分为四派:
“川西派”,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
的“贝调”;
“资阳河派”,自贡及内江区和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
严;
“川北派”,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校
多;
“川东派”,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一带,戏路杂,声腔多样化。

巴蜀文化与川剧

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孕育出了独特的巴蜀文化。
任性自由,至情至理,热情奔放,华美浪漫
汉赋奠基者司马相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豪放派词人苏轼 郭沫若、巴金、魏明伦 麻辣烫、泡茶馆、摆龙门阵、搓麻将

川剧重“斗”戏,重“武”戏,武戏尤重功夫戏,既是 川剧典型的地方特色,也是川剧区别于我国其他剧种的 重要特征。
川歌王子 陈小涛
谢 谢 !
用色定调

颜色是最基本的角色标记。川剧脸谱以颜色表现人物的基本特征, 其用色定调原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长期形成的欣赏习惯为根据 的。

例如,在川剧脸谱中,多以红色来表示忠肝义胆的人物,如关羽、 姜维;黑色多用来表现刚直不阿、铁面无私的人物,如包公。白色多用 来表现冷酷无情、阴险狡诈的人物,如曹操。绿色和蓝色多用来表现草 莽英雄、绿林好汉或好勇斗狠而又凶残的人物,如单雄信。而金、银和 灰色具有虚幻神秘的感觉,多用来表现佛、神、仙、妖、鬼怪等角色。
川 剧
目录
一、概况
历史源流 流派 剧目
二、巴蜀文化与川剧
腔调的多元与独特:高腔 锣鼓
三、绝技
脸谱 变脸
喷火
概况

流行于四川全境和云南、 贵州等省部分地区。 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 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 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具 有强烈巴蜀特色的地方剧种。 她的文学优美典雅,舞台 演出异彩纷呈,在我国众多的 戏曲剧种里独具感人魅力,深 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得到 国内国际的高度评价 。

川剧

川剧

特色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 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 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 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 为群众喜爱。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 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 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 造人物,叹 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 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 艺术。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 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戏曲 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 弱腔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 的。这五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 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 川。
川剧简介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 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 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 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 胡琴、 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 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 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 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 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 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 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 数百,唱、做、念、打齐全, 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 托, “变脸‛、‚喷火‛、 ‚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 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 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 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 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 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形成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 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 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 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 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 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 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 戏‛,后改称‚川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剧五种唱腔简介
川剧声腔知识介绍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

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

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四川。

高腔传入四川以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问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

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

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

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

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

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

川昆源于苏昆,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川剧昆腔的曲牌结构与它的母体"苏昆"基本相同。

应用时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

当前,以昆腔单一的声腔形式演出的剧目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溶于高腔、胡琴、弹戏诸声腔之中,或者是与其它声腔共和。

昆腔的主奏乐器是笛子。

伴奏锣鼓及方式与其余高、胡、弹、灯诸声腔相同,以大锣敲边和苏钹二件乐器的特殊单色构成锣鼓的"苏味"来区别于其它声腔的锣鼓伴奏。

胡琴是二黄与西皮腔的统称。

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

《燕兰小谱》卷五记载:"蜀伶新出琴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工尺咿唔如话",可以说是四川胡琴腔的注脚。

胡琴腔约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

二黄包括正调(二黄)、阴调(反二黄)、老调三类基本腔。

正调善于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

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

西皮、二黄多为单独使用,但也有不少剧目同时包纳二种声腔。

川剧弹戏是用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的一种戏曲声腔。

它源自陕西的秦腔,属梆子系统,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称。

弹戏虽源于秦腔,但它同四川地方语言结合,并受四川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的衍变,无论曲调、唱法还是唱腔结构都与秦腔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

尽管二者的关系不是相当接近,但从从曲调结构,调式特点,以及整个唱腔的韵味等方面分析,均可找到它们之间的渊源。

弹戏包括情绪完全不同的两类曲调:一类是长于表现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称"甜品"、"甜皮"、"甜腔"),一类叫"苦平"(又称"苦品"、"苦皮"),则善于表现悲的感情。

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的调式、板别、结构都是相同的,甚至在同一板别的唱腔中,曲调的骨架都一样。

灯戏在川剧中颇有特色,它源于四川民间的迎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说是古代巴蜀传统灯会的产物。

所演为生活
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体现了当地浓烈的生活气息。

灯戏声腔的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风味。

灯调声腔主要由"胖筒筒"、发间小曲和"神歌腔"组成。

灯戏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种比二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带"嗡"声的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